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情况。方法分析该院普外科收治的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模式不同分为预见性护理组80例和普通护理组40例。结果预见性护理组个体对自我、环境挑战和控制感评分和手术治疗知识、对手术态度、对手术环境、对术后恢复信心评分均优于普通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普外科手术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认知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干预;普外科;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3(b)-0012-02

普外科是手术治疗病例较多的科室,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护理干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为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患者自我效能感的情况。笔者通过对该院2010年2月-2012年3月普外科收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普外科收治的患者120例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其中男性76例,女性44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8.5±15.4)

自我效能理论对肿瘤护理的启示和思考

自我效能理论对肿瘤护理的启示和思考 发表时间:2016-01-04T10:34:28.2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4期供稿作者:余鑫[导读]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对肿瘤患者进行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有一定的作用,此护理干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研究自我效能理论对肿瘤护理的启示。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4年3月时间段收治的80例肿瘤病人进行研究,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对肿瘤患者的护理采用自我效能进行干预,对照组则采取一般的肿瘤护理,然后对两组的效果进行统计,从统计数据中去分析自我效能在肿瘤患者中的护理干预作用,并且进一步地研究自我效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观察两组患者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40例肿瘤患者在进行了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后,自我效能高的患者疼痛感较轻。对照组:40例肿瘤患者采取的是一般性的肿瘤护理,其疼痛感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在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下,观察组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比对照组好(P<0.05)。说明对肿瘤患者进行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有一定的作用,此护理干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自我效能理论;肿瘤护理;其实与思考 目前,我国在自我效能理论方面的管理起步的还比较晚,对于其干预性的理论研究还没有系统的指导。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善与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肿瘤的治疗方法比以前多很多,效果也比以前好,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时间。但肿瘤患者的治疗时间还是比较长,从而导致患者在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疾病对患者心理上的影响。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4年3月时间段收治的80例肿瘤病人进行研究,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对肿瘤患者的护理采用自我效能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从中得出了提高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4年3月时间段收治的80例肿瘤病人进行研究,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进行肿瘤治疗的同时实行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其中40例中男性是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41—74岁之间,评价年龄(50.4±7.5)岁。对照组观察组在进行肿瘤治疗的同时采取的是普通护理方法,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在44—71岁之间,平均年龄(44.5±7.8)。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较,两组患者没有差异性,而观察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差异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4年3月时间段收治的80例肿瘤病人进行研究,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这80例肿瘤患者进行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观察,分析实行了自我效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实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得出结果,观察的内容可分为疼痛感、自我调节能力、心理状态等,其中心理状态的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通过对观察组进行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后,从生活质量方面观察到这组患者的痛感相对对照组(P<0.05)要轻很多,其结果和参见表一。 3.讨论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在1977年率先提出,用一阐述在特殊情况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这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将该理论运用到了医学心理学上,通过自我效能的护理来达到干预治疗的目的。 通过对我院选取的2014年1月到2014年3月时间段收治的80例肿瘤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实施了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中的25例患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得到增强,患者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能有效地对肿瘤症状进行控制,达到了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目的。自我效能高的患者对未来的生活非常有信心,自我效能低的患者则对未来的生活不抱有任何希望。通过研究还发现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也有着紧密的关系,患者不再为自己的疾病感到焦虑,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况,重建了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就表明对肿瘤患者进行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有一定的作用,此护理干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提高内科护士自我效能的干预措施及效果

提高内科护士自我效能的干预措施及效果 韩兰萍江萍杨秀芳 摘要目的:提高护士自我效能感,促使护士努力工作,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运用自我效能感理论对护理人员进行干预,包括心理培训、专业训练、模范作用、体验成功、团队氛围、员工援助等。结果:实施干预后护士自我效能感、护士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均有提高。结论:心理培训、专业训练、模范作用、体验成功、团队氛围、员工援助等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自我效能;护士工作满意度;护理质量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22.042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首次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1],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预期。护士的自我效能与其护理活动效能高低有密切关系,可经合理的引导、教育、培训等方法得以提高,了解护士的自我效能水平,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2]。笔者总结2年多从教育、培训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的探索、实践经验,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内科7个护理单元护士88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9名,护师31名,护士37名。学历:本科16名,大专67名,中专5名。年龄22 45岁,平均(29.6?7.4)岁。工作年限:1 5年54名,6 10年12名,11 20年13名,20年以上9名。 2方法 2.1干预措施 2.1.1加强心理素质培训护士的身心健康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一定的关系[3],由于护理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护士在工作中必须面对众多压力,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素质培训尤为重要。针对这种情况聘请心理学专家来我院进行系列讲座如“护士工作倦怠与压力管理”、“不同护士群体的心理反应特征”、“护患关系与护患沟通”等,通过培训使护士作者单位:201200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韩兰萍: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理部副主任 通讯作者:江萍,女,本科,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局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PWRd2008-1)了解自身心理状况,保持乐观的心态,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当出现不良情绪时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面对压力时能寻找正确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减压,正确处理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2.1.2加强专业训练护理是一门注重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专业,系统的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使护士对个人能力更有自信心,护士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是自我效能感的基础。科室每月进行2次业务讲课,涉及基础理论及专科理论,护理部每月有1 2次的全院业务学习,涉及法律、人文、礼仪、沟通、制度、新知识新业务等内容。科室每月有一项操作培训,由科室操作示范员负责,护理部每年2次对操作进行全面培训,针对层次不同的护士培训相应的内容,以提高专业技能。科室、护理部每年对护士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以85分为合格线,不合格者参加补考,到合格为止。 2.1.3强化高年资护士的模范作用科室内年轻护士多,高年资护士具有良好的模范榜样作用。通过“一对一”带教、护理责任小组、护士分层使用、护理岗位管理等,让高年资护士感受到工作中受器重,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让低年资的护士通过观察高年资护士的行为和结果,在体验他人成功中提升自我效能感。 2.1.4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良好的团队氛围有助于护士的身心健康和自我效能感培养。科室积极营造轻松、和谐、团结、向上的团队氛围,定期举办高年资护士工作研讨会、低年资护士护理安全座谈会;组织青年护士读书报告会、护理论文 因素、患者的行为因素、护理人员水平、护理行为等,强化管理措施,改进管理制度,评价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的前提是研究风险的发生规律,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来控制风险,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5],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风险认知和防范能力,从而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降低了失误率和投诉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济琼.护理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 杂志,2011,7:220. [2]蔡平.护理管理实施风险管理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09,7(7):144-145. [3]唐荣.精神科病房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4):145-146. [4]阮旭波.护理风险管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226.[5]王会接.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90-91. (收稿日期:2012-05-28) (本文编辑肖向莉) · 47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22期(下半月版)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自我效能感及预后的影响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自我效能感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自我效能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7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观察对比两组预后效果及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结果:观察组预后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自我效能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自我效能感,提高预后有效率。 标签:延续性护理;化脓性脑膜炎;自我效能感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脑脊膜炎症,起病急,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常发于婴幼儿和60岁以上老年人群[1];临床治疗期间护理质量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预后情况有着重要作用。延续性护理是一种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医院到家庭(社区)的延续性指导、随访,使患者在出院后依然能与医护方保持信息交流,医护方能继续对患者需求做出回应,长久保持护理指导关系[2]。本研究对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采取延续性护理干预,观察其自我效能感及预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7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各35例。观察组女18例,男17例;年龄15~77岁,平均(41.57±5.78)岁。对照组女16例,男19例;年龄16~79岁,平均(40.68±4.8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1)经过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致病菌检测呈阳性;(2)符合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症状,具体如下:脑功能障碍及感染中毒症状,包括发热、心烦气躁、意识模糊、嗜睡、昏睡甚至昏迷,偶发反复性局部或全身惊厥;颅内压增高,包括头疼、恶心、呕吐、呼吸不畅、瞳孔大小不等;脑膜刺激症,包括脖颈强直等;(3)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认知困难或精神异常者;婴幼儿、高龄病患等需特殊治疗与护理者。 1.3 方法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分析

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4月在我科住院的21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护理干预提高初产妇自我效能感。分别统计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总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平均产后2h出血量,并对分娩疼痛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初产妇分娩结局及分娩疼痛的差异。结果经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后,观察组平均总产程时间(6.54±2.31)h较对照组(9.21±3.06)h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15.7℅)明显低于对照组(3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产后2h出血量(166.32±44.28ml)少于对照组(275.52±49.6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产妇分娩以Ⅱ级疼痛居多(47.22%),对照组分娩疼痛以Ⅲ级居多(43.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产初产妇进行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增强了产妇对于经阴道分娩的信心,缩短了总产程,由精神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提高了分娩耐痛阈值,降低了产后2h出血率。 标签:初产妇;自我效能感;护理干预;分娩结局;分娩疼痛 分娩自我效能感是指,在分娩过程中产妇对自己能够应对疼痛的信念或信心,反映的是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对于初产妇而言,分娩自我效能感受先前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及生理和情绪反应等方面的影响较为显著。本文现就自我效能干预护理对2014年1月~4月在我科住院的216例初产妇分娩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4年1月~4月在我科住院的216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8例。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4.2±3.6)岁。平均孕周(40.2±1.3)w。既往体健,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心理健康,均为足月正常分娩,出生婴儿身体均健康。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 1.2.2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以下干预提高初产妇自我效能感:①先前经验[1]:引导初产妇回忆从怀孕初始至今的经历及作出的牺牲和努力,为顺利分娩提供信心。②替代经验:鼓励初产妇与成功分娩的女性交流生产经验,借鉴分娩过程中的生理及心理感受,打破心理恐惧。③言语劝说:有资历的医生对初产妇的分娩能力进行肯定,护理人员对焦虑紧张初产妇进行安慰,并引导其与同病房产妇多交流沟通。④生理和情绪反应:

预见性护理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老年痴呆鼻饲患者 并发症的影响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科王和平 【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痴呆鼻饲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老年痴呆鼻饲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针对鼻饲常见并发症:误吸,胃潴留,腹泻,非计划性拔管,应用预见性护理方法,对照组30例,按常规护理出现症状给予对症处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明显减少,经统计学Fisher确切概率法处理,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降低了老年痴呆鼻饲患者的并发症,保证患者营养和能量供应。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老年痴呆鼻饲并发症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on complication prevention of dementia patients with nasal feeding WANG Heping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angnan Medical College Anhui Wuhu 241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care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 of senile dementia patients of nasal feeding effect.Methods: 60 cases of senile dementia patien ts with nasal feedin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of 30 cases, The nasal feeding complications, application of predictive nursing methods, prevent after treatment, preventive measures,30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sympto matic treatment.Results :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senile dementia patients with nas al feeding complications during hospital stay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tatisti cal Fisher exact probability method, p<0.05.Conclusion: Preventive nursing measures t o correct, to ensure the supply of energy and nutrient intake, Greatly reducing the c omplications of senile dementia patients with nasal feeding. [Key words] Foreseeing nursing senile dementia Nasal feeding complications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痴呆患者的患病率达4,%-5% 患者由于认知功能障碍,进食困难,易致营养不良、误吸及脱水[1]。62.5%的老年痴呆患者存在吞咽功能障碍[2],需要鼻饲营养。但鼻饲过程中易出现误吸、腹泻、胃潴留等并发症,影响了鼻饲的使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其死亡。我科实施预见性护理,减少了鼻饲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0月-2014年5月入住我科的老年痴呆患者60例,其中血管性痴呆47例,阿尔茨海默病13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3]。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

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自我效能理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兴起于新的世纪,将其应用到护理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本文对自我效能理论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针对其作用的实现途径、影响因素以及其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进而指出自我效能理论作用于护理教育中的成果,进一步得到其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标签:自我效能理论;护理教育;研究 随着医患矛盾的日益加深,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患者不再信任和依赖专业的医生,反而去找寻偏方和并不具备行医资格的“大师”,导致很多患者延误最佳治疗时期,对其自身的健康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而护理工作的质量是引发医患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护理教育还是停留在传统形式的授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据实践证明,将自我效能理论应用于护理教育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高了护理教育的质量,对我国的护理专业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1 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概念 要了解自我效能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自我效能理论的相关概念。在1977年,美国学者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信念和信心对人的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自我效能通俗的来说就是人们对自己实现某种目标的自我认知和判断,它并不代表人们的能力和技能,而是在心理因素上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自信程度。自我效能自提出以来,便广受教育界的关注,将其应用到教育领域在目前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尤其体现在国内外的护理教育工作中,为护理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1] 2 自我效能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Bandura在自我效能理论中提出人主体因素的核心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影响这人类行为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不同领域中人们所需从事的工作不同,那么所要求的能力和技能也就有所差别,下面主要介绍自我效能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 心理健康领域 据调研来看,护理专业的学生相对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偏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比例更高。将自我效能应用到护理教育之中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由于自我效能本身具有积极的属性,因此,自我效能可以用作辅助的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在加强专业理论技能课程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用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15T10:13:32.7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3期作者:王哲嫔 [导读] 给予骨科疾病患者预见性护理指引,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120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预见性护理指引,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的数值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0.0%,与观察组的95.0%相比,两组之间的各项结果之间相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骨科疾病患者预见性护理指引,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指引;骨科护理;护理满意度 引言 相对于其他科室的患者而言,骨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身体状况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骨科患者无法进行有效的运动和训练,需要长期卧床,身体素质也会逐渐变差,而且患者皮肤长期与床受压接触,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可能会出现压疮等各种并发症。因此,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当做好预见性护理。预见性护理是一套系统化的护理方案,对于各种并发症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可以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本次研究选2016年6月~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预见性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报告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120例骨科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数为60,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平均年龄为(44.7±1.2)岁,患者的疾病类型分布情况为:14例腰间盘突出,16例四肢骨折,17例腰肌劳损和13例脊柱骨折;观察组的患者数为60,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9岁,最小年龄为22岁,平均年龄为(44.5±1.6)岁,患者的疾病类型分布情况为:15例腰间盘突出,17例四肢骨折。16例腰肌劳损和12例脊柱骨折。将合并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异常、合并肿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精神意识严重障碍、认知能力障碍、护理依从性极差的患者予以排除。所有患者均在详细了解本次研究进行的目的及流程的基础上签署知情同意参与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方面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骨科常规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包括正确的体位指导、创口清洁、用药护理、饮食指导等。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行预见性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针对性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收集患者的资料并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的性别、年龄、自理能力、疾病情况、心理情绪等;严密监控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对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处理;根据患者可能出现的后续结果,进行预先护理,比如抗感染。(2)心理护理。因为骨科患者存在较严重的行动不便、疼痛等,还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排泄进食不便等,因此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患者进行亲切的沟通,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排除不良情绪。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密切注意其心理状态的变化,一旦出现心理异常情况,及时与患者沟通,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促使患者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3)安全隐患评估: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隐患进行评估和判断,分析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的类型以及几率,提前进行预先护理。比如对于跌倒,在病房、走廊、卫生间等处设置防滑措施,并定期打扫卫生,保持地面干净整洁;对于坠床,在病床两侧加设防护栏,避免患者坠床;对于可能发生意外的地方设置安全警示,比如卫生间要标明“防止滑倒”等标识,提醒患者注意。(4)并发症预防。骨科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可能发生较多并发症,比如褥疮、便秘等,影响疾病恢复和预后。因此,护理人员要重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提前采取措施。保持病房整洁、明亮、通风良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督促患者多饮水,增加排尿量;指导患者多食用清谈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卧姿,定期帮助患者翻身、下床活动、清理排泄物等,防止产生褥疮、便秘等。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参照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判定两组患者满意度。问卷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81-100分,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0-5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2结?果 2.1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3.7±4.1)天,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9.6±4.3)天。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的数值结果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表一为具体数据。 2.3患者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8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5.0%,观察组的数值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自我效能训练的效果研究

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自我效能训练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自我效能训练的效果。方法将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训练的干预,包括遵医行为、生活习惯、服药指导等,实施6个月,在患者出院时及6个月后进行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评价表评定及血压监测调查。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血压控制等评定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后均建立健康档案,在患者入院后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在出院时给予健康教育并发放自我效能评价手册[5],教会患者使用方法并定期记录。自我效能评价手册内容包括遵医行为、生活习惯、用药指导等方面,要求患者及时记录,护士定期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6个月的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1 合理膳食应节制日常饮食,倡导低盐、低脂肪饮食,并选择低胆固醇食品,如牛奶、鱼类、猪瘦肉等;粗粮细粮搭配,定期吃些小米、红薯、玉米面等;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饮食以清淡为主,最好以清蒸、水煮等烹调方式来代替油煎及炒炸等,忌暴饮暴食。 1.2.2 适量运动如走路、慢跑、骑自行车、跳绳等有氧运动,坚持“三五七”,即3公里30 min以上,最好一次走完,每周运动5次左右,运动量达到中等量运动[运动中心率达到(170-年龄)次/min]。嘱患者身体不适、饥饿时及饭后1 h 不宜运动,在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应立刻停止。 1.2.3 戒烟限酒吸烟后可收缩微细血管,引起心率及收缩压增加,促使血管硬化,大量饮酒时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因此患者应改变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1.2.4 保持心理平衡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冷静、沉着,当有较大压力时可向亲朋好友诉说或参加业余活动,转移注意力,使自己生活在最佳环境中,维持稳定的血压。 1.2.5 自我管理定期测量血压,每1~2周应至少测量1次;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加以调整,防止血压反弹;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出现眼花、头昏、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等应及时就医。坚持定期体检,每年至少体检1次,有利于发现早期身体器官的病变。

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

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究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与接受治疗的85例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士共情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焦虑和抑郁评分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異均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焦虑患者采用护士共情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效果显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urse] empathy nursing on self-efficacy and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Methods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6 in and I treated 8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 care,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nurse empathy nursing,nursing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self-efficacy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while the level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Nurses empathy nursing mode is adopted for patients with anxiet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patients’ self-efficacy,anxiety and depressive state of patients,significant effect. Key words:Nurse empathy nursing;Anxiety;Self-efficacy;Anxiety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疾病,发病率很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患者表现为持续焦虑、心慌、抑郁、失眠等症状,自我效能都会很低,生活质量水平降低,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有效的治疗是缓解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主要方法,但是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也同样是治疗的重点[2]。因此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护理极为必要。本研究以我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护士共情护理对焦虑症患者自我效能及焦虑状态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焦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有患者43例,男22例,女21例;患者年龄15~53岁,平均年龄为(39.15±5.27)岁。对照组有患者42例,男23例,女19例;患者年龄16~54岁,平均年龄为(38.93±5.8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相关疗效指标。结果治疗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环境支持、社会功能、心理、生理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307、14.1256、14.2567、11.3532,P<0.05)。治疗护理后,研究组最大尿流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7.0701、17.7046,P <0.05)。研究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748,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卒中;生活质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90 stroke patie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nursing measures into control group and research group,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quality of life score and efficacy of related indicators i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and nursing,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environmental support,social function,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2.9307,14.1256,14.2567,11.3532,P<0.05). After treatment and nursing,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maximum urinary flow rat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7.0701,17.7046,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incidence of constipation as 4.44% than 20.00%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5.0748,P<0.05). Conclusion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can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shorten hospitalization time. It is worth promotion. 【Key words】Predictive nursing;Stroke;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为多发性及常见性神经系统疾病,该病致残几率较高,恢复缓慢且病程较长,疾病进展至一定阶段可致使患者发生内分泌紊乱、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呼吸加快等不良后 果[1-3]。目前多对脑卒中患者施行预见性护理干预,为明确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本研究就本院2015年6月~ 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对干眼症患者症状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年9月第19卷第17期Chinese Remedies &Clinics ,September 2019,Vol.19,No.17 到干扰,部分患者甚至发生呕吐、恶心、心率加快和尿潴留等情况。在骨科患者群体中导致手术后疼痛的因素繁杂,而开展有效的护理干预将能够显著的降低患者疼痛水平,具有较 高的价值[7]。此外,人们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服务的要求越 来越高,随着临床医学对疼痛的重视,医院对骨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对相关知识培训的重视程度,增强护士在骨科创伤知识的掌握水平,不断提升护士的专业素养以及时间能力,科学合理的做好疼痛评估工作,必要时开展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本研究显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 、24h 、36h 、48h 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睡眠情况显著比对照组要好,观察组睡眠困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 。由此可见,针对性护理,可以及时对术后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和疼痛宣教,鼓励患者加强和家属的沟通,采取听音乐的方式等调整情绪,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此外,还可以给患者讲解疼痛知识,让其正确认识疼痛,出现疼痛无需刻意忍痛,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术后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体位和止痛措施,镇痛剂的使用应遵循医嘱,在手术之后当天疼痛通常较为剧烈,则按需给药,针对VAS 分数<3分时可运用转移注意力、心理疏导等方式降低 患者疼痛;VAS 分数4~6分阶段属于中度疼痛,护士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可同时加用弱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针对VAS 分数>7分,则遵医嘱运用吗啡药物镇痛[8] ,按摩、局部冷敷也 有利于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骨科术后患者中对疼痛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提升睡眠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司佳亚, 陈新胜,马俊莉.疼痛护理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2018,30(22):116?117.[2]李莉霞, 卜书红,张金莲,等.骨科围术期患者疼痛教育满意度分析[J ].中国医药,2015,10(9):1340?1343. [3]孙宁岚.骨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对策探析[J ].中西医 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8,6(32):141. [4]朱丽萍, 张艳华,缪巧英.疼痛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57?58. [5]于贵昌.护理干预减轻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 ].临 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4):109?110. [6]孙小琴, 万永峰,肖明生.疼痛管理小组的建立对中晚期癌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6,37(z1):271?272.[7]时丹, 滕海.综合性干预措施对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术后疼痛的影响[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31(11):1266?1267. [8]陆艳, 张林丽.疼痛护理干预缓解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1):111?113.(收稿日期:2019?03?19) DOI :10.11655/zgywylc2019.17.094 作者单位:030002太原,山西省眼科医院护理部 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对干眼症患者症状及焦虑情绪的影响 郭丽霞 赵亚楠 侯建平 干眼症又称角膜结膜干燥症(KCS ),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随着现代人工作生活方式改变,使用电脑、手机频率增加,干眼症患者呈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在日常工作中因眼部干涩、异物感、烧灼感、 刺痛和畏光等多种不适感觉[1] ,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自 我效能理论是指“在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协助下,个人承担一些预防性或治疗性的卫生保健活动”。本文通过我院140例干眼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对照研究,探讨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对干眼症患者的社会心理状况以及疾病预后的影响,从而指导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研究自我效能护理在干眼症患者疾病预后的干预作用,进一步推广于眼科常见慢性病的护理管理中。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员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门诊的干眼症患者140例。诊断标准依据2013年中华医 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提出的干眼诊断标准[1] 。纳入标 准:①符合干眼病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18岁;③患者本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意识障碍、精神疾病、认知沟通障碍;②其他影响泪液分泌的全身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等;③其他可能影响干眼的相关病史,如有眼部手术史、近期佩戴角膜接触镜。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70例,男性34例,女性36例,年龄(39±6)岁;观察组70例,男性28例,女性42例,年龄(41±8)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正常治疗和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自我效能干预方案。①观察 组的70例患者每10d 在门诊中心接受由研究者提供的自我效能健康教育1次,每次1h ,连续3次。首先,向患者解释此次护理干预的方法、目的;其次,让患者了解干眼症的基本知识,使患者能了解疾病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释用药常识,使患 30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