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分类

合集下载

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的鉴定

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的鉴定

中国瓜菜2021,34(4):36-40收稿日期:2020-11-20;修回日期:2021-02-17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CARS-25);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GNC106029);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019LZGC005)作者简介:莫龙飞,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设施园艺和西甜瓜栽培生理研究工作。

E-mail :****************通信作者:焦自高,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西甜瓜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E-mail :******************甜瓜(Cucumis melo L.)属葫芦科一年生二倍体植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其果实香脆清甜、风味独特、营养物质丰富,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

然而,目前甜瓜主栽品种在生产中极易受到各种病原菌的侵害,尤其是白粉病病害最为严重且分布范围广,已成为世界性甜瓜主要病害,是甜瓜绿色生产的主要障碍[1-2]。

白粉病菌主要危害部位是甜瓜植株的叶片,该病原菌在与甜瓜发生亲和反应后,通过形成吸器获取寄主的养分,从而使侵染部位失绿干枯,进而影响叶片的光合同化作用,同时也危害茎和果实的生长发育,严重降低甜瓜果实品质和产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3-5]。

因此,防治甜瓜抗白粉病是目前甜瓜产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尽管白粉病可以采用化学方法防治,但是盲目使用不仅达不到防治效果且难以保证甜瓜无公害生产,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现在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的鉴定莫龙飞1,2,孙建磊2,高超2,董玉梅2,王崇启2,肖守华2,吴春燕1,焦自高2(1.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长春130033;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山东省设施蔬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山东)济南250100)摘要:为明确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理小种,于2019年夏季在山东省济南、莘县、寿光、寒亭、昌乐、东明县等6个甜瓜主要产区采集了10份白粉病病原菌进行调查,采用国际通用的13个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对山东地区甜瓜白粉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生理小种进行鉴定。

药用植物苦瓜白粉病

药用植物苦瓜白粉病
药用植物苦瓜白粉病
2023-11-08
目 录
• 苦瓜白粉病概述 • 苦瓜白粉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 苦瓜白粉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 苦瓜白粉病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改良 • 药用植物苦瓜白粉病的案例分析
01
苦瓜白粉病概述
定义和症状
定义
苦瓜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白粉属真菌引起。
转基因品种。
分子标记
03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择抗白粉病的基因型,提高育种效
率和选择准确性。
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
1 2 3
抗病育种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抗病育种进行了深入研究 ,成功选育出一些抗白粉病的苦瓜品种。
转基因抗病研究
一些研究机构和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将 抗病基因导入苦瓜,育成了一些抗白粉病的转基 因品种。
综合防治策略
将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防治效果。
注意事项
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注意药剂的安全使用,避免对人、畜、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04
苦瓜白粉病的生物学特性 及遗传改良
生物学特性研究
症状识别
苦瓜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病斑初期为褪绿小点, 之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白色粉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影响植物的光合 作用和生长。
病原菌的鉴定与分类
病原菌鉴定
苦瓜白粉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大小、颜色等进行初步鉴定。
病原菌分类
苦瓜白粉病的病原菌属于真菌界,常见分类有子 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等。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这些病原菌喜温暖、高湿环境,生长最适温度为 20-25℃,相对湿度要求在75%以上。

白粉病对花卉的危害及防治

白粉病对花卉的危害及防治

病原菌种类
白粉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如黄单 胞菌属、白粉菌属等。
传播途径
病原菌可通过空气、水、昆虫、 花卉工具等多种途径传播,从花 卉叶片、嫩枝、花蕾等部位侵入 。
发病条件及影响因素
发病条件
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 和传播,通常在春季和夏季较为严重 。
影响因素
花卉品种、生长环境、管理水平等都 会影响白粉病的发生程度。
规则形的白粉斑。
中后期症状
病斑逐渐连成片,叶片表面覆盖 一层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卷
曲、枯黄、脱落。
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和生 物学特性进行综合诊断。
产量和品质损失评估
产量损失
受害花卉光合作用受阻,营养积累减少,导致花芽分化受阻 、开花数量减少、花期缩短等,从而造成产量损失。
品质下降
受害花卉花朵畸形、色泽暗淡、香气减弱,失去观赏价值; 叶片受害后光合作用减弱,影响花卉整体生长势和观赏效果 。
研究目的与意义
提高防治效果
维护生态环境
通过研究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 法,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花卉产业的 损失。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
促进花卉产业发展
有效防治白粉病,有助于保护花卉品 质和产量,促进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 。
02
白粉病发生原因及条件
病原菌种类与传播途径
防治措施
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引入天敌昆虫控制病原菌数量,同时配合喷 洒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防治效果
菊花植株病害得到有效控制,白色粉状物减少,观赏价值提高, 植株生长良好。
案例三
1 2
发生情况
玫瑰感染白粉病,叶片出现黄色斑点并逐渐扩大 ,花朵变形脱落,严重影响观赏价值。

豇豆白粉病及防治

豇豆白粉病及防治

•豇豆白粉病概述•豇豆白粉病病原鉴定•豇豆白粉病的发病原因•豇豆白粉病的防治方法•豇豆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评估目•豇豆白粉病防治案例分析录定义症状定义和症状病原菌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

发病条件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当温度在15-25℃之间,湿度较高时,病害易流行。

此外,连作地块、植株过密、通风不良等情况也会加重病害发生。

发病规律气流传播雨水传播传播途径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菌丝体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通常为无色或淡黄色,单胞,椭圆形或柱形,具有分隔。

分生孢子是病原菌的繁殖结构,能够进行无性繁殖。

分生孢子菌丝块抗逆性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能够在不良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例如,在高温、高湿、干旱等环境下,病原菌能够适应并繁殖。

生长发育豇豆白粉病的病原菌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

通常,病原菌在寄主表面萌发后,会侵入寄主组织并扩展。

代谢产物病原菌能够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毒素和酶类,对寄主组织造成损害。

这些代谢产物是病原菌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温度和湿度高湿度和温度变化无常容易导致豇豆白粉病的发生。

降雨频繁的降雨会促进病原菌的繁殖和病害的扩散。

粘土和低质土壤中,豇豆更易感染白粉病。

土壤肥力缺乏有机肥和微量元素可能增加豇豆白粉病的发病率。

土壤类型VS抗病性遗传背景栽培因素030201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使用生物农药增加生物多样性化学防治防治效果的调查方法调查地点调查对象调查时间根据豇豆白粉病的病情等级,计算病情指数,以评估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

病情指数通过比较防治前后的病情指数变化,计算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越好,表示防治方法越有效。

防治效果03结果呈现01数据整理02统计分析总结词科学种植、合理施肥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采取科学的种植技术,合理施肥,特别是增加磷、钾肥的施用,能够增强豇豆的抗病能力,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植物白粉病病原的分类地位

植物白粉病病原的分类地位

植物白粉病病原的分类地位
植物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常见病害,其病原菌在真菌界中具有特定的分类地位。

本文将从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粉菌目、白粉菌科和白粉菌属等方面对植物白粉病病原进行分类介绍。

一、真菌界
植物白粉病的病原属于真菌界,真菌界是真菌门的分类之一,包括酵母菌、霉菌、蘑菇等种类。

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完整细胞结构的生物,其生活方式多样,包括腐生、寄生、共生等。

二、子囊菌门
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门,子囊菌门是真菌界的一大门类,包括多种植物病原菌和人类、动物病害的病原菌。

子囊菌门的真菌通常具有子囊孢子,这是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结构,可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新的菌丝体。

三、核菌纲
病原菌属于核菌纲,核菌纲包括多种植物病原菌和人类、动物病害的病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完整细胞结构的生物,其生活方式多样,包括腐生、寄生、共生等。

四、粉菌目
病原菌属于粉菌目,粉菌目是真菌界中的一目,主要特点是形成白粉状或针状的孢子链。

该目的真菌通常在寄主表面形成白色或灰色的菌丝层,对寄主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五、白粉菌科
病原菌属于白粉菌科,白粉菌科是粉菌目中的一科,主要包括白粉病菌等病害。

白粉菌科的特征是具有专性寄生的能力,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寄主上,如小麦白粉病菌只能寄生在小麦上。

六、白粉菌属
病原菌属于白粉菌属,白粉菌属是白粉菌科中的一属,主要包括多种植物白粉病的病原菌。

白粉菌属的真菌通常具有较低的致病力和较广泛的寄主范围,可以侵染多种植物并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害。

蒲公英居群白粉病抗性的划分及抗性机理

蒲公英居群白粉病抗性的划分及抗性机理

蒲公英居群白粉病抗性的划分及抗性机理摘要: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el-Mazz.)居群进行了白粉病[Sphaerotheca fusca (Fr.) Blum.]抗性试验。结果显示,供试的6个蒲公英居群间的白粉病抗性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并在田间抗病性调查基础上进行了抗性级别分类。室内盆栽蒲公英以高感居群为对照,对免疫和中抗2个具有抗白粉病代表性的居群进行了接种试验,接种前后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室内病情调查与田间一致,免疫居群的SOD活性最高,差异极显著,免疫居群和中抗居群的SOD活性分别比高感居群高12.3%和5.8%;高感居群的MDA含量比中抗居群的高33.8 %,免疫居群的含量比中抗居群高41.0%;免疫居群POD含量最早出现最大值(处理第二天),但以高感居群含量最高,差异极显著。SOD和POD的增长率以免疫居群最高,其与抗性呈正相关关系。关键词:蒲公英;居群;白粉病;抗病性Compartmentalization of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Taraxacum mongolicum Populations and Its MechanismAbstract: Through field trials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different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el-Mazz. population were studied to identify their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Sphaerotheca fusca (Fr.) Blu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vari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se six populations. The resistance grade was classified after investigation in the field. The change of SOD, POD and MDA activity in three T. mongolicum populations before and after inoculated powdery mildew was studied using potteding T. mongolicum in the laboratory as C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D activity was the highest in the immune population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immune population and the moderate population was 12.3% and 5.8% higher respectively to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For the MDA activity, the susceptible population was 33.8% higher than the moderate population, and the immune population 41.0% higher than the moderate population. The POD activity which show the highest value in the earliest day(the second day) was of the immune popul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The activity of SOD and POD in immune population was the highest an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sistance. Key words: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el-Mazz.; populations;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to disease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el-Mazz.),又名黄花地丁,为菊科(Compositae)蒲公英属(Taraxacum Weber)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人们普遍食用的时令野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1]。蒲公英白粉病[Sphaerotheca fusca(Fr.)Blum.]是由真菌中的白粉菌科(Erysiphacesae)真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气传病害,在蒲公英的种植区普遍发生。疫病的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了蒲公英的产量和品质。由于白粉菌的生理小种很多,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进行抗病性评价非常必要。研究表明,在老鹰茶[Litsea coreana Lvl.var. sinensis(Allen)Yang et P. H. Huang]的MDA 含量上,感白粉病品种比抗白粉病品种上升得高[2];白菜型冬油菜品种在感白粉病后SOD和POD活性明显升高[3]。而关于蒲公英受白粉病菌侵染后抗性指标与抗病性的关系鲜有报道。为此,本文对不同居群蒲公英的抗病性差异和相关抗性指标(SOD、POD、MDA)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探求其抗性指标变化与抗性等级间的相关关系,初步研究了蒲公英白粉病的抗病机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蒲公英分别从辽宁省的沈阳、丹东、本溪、朝阳等市,吉林省的磐石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收集整理,于当地的野外地域采集蒲公英的根,带回后种植在温室内,共采集了蒲公英种质材料20余份,从中选出6个具有不同白粉病抗性的野生居群。蒲公英白粉病的病原菌源自沈阳农业大学温室试验田中自然发病的蒲公英病株。1.2蒲公英不同居群抗病性比较试验1.2.1成株期田间白粉病抗性调查在沈阳农业大学冷棚内,于蒲公英白粉病发病高峰时期(2009年7月9日至8月8日),对不同蒲公英居群的发病植株进行调查。各居群小区为2 m×3 m,每一居群调查5株,采用5点取样法,试验田内按“Z”字形调查全株叶片并进行检测。按寄主发病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表1)进行记载。统计调查不同居群的病叶数、发病级,计算发病指数。试验年内重复2次。病情指数=(病级叶片数×病级代表值)/调查叶片数总和×发病最重级代表数值×100%。1.2.2苗期盆栽鉴定试验苗期鉴定为3个蒲公英居群(辽宁沈阳;辽宁丹东;吉林磐石),待长到4叶1心时进行全株接种。采用白粉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法接种,孢子悬浮液密度为10×10倍光学显微镜下每个视野有40~50个白粉菌孢子,以清水为对照。每个居群设5次重复,每重复处理3株,共15株。接菌后保湿48 h,接菌当天为处理的第一天,连续6 d测定3种抗性指标。按照表1分级标准调查发病情况,并进行统计。1.3抗性指标测定1.3.1SOD活性测定SOD酶液的提取参考文献[4]的方法,但略改动,称取1 g参试蒲公英居群鲜样,加5 mL pH值7.8的0.1 mol/L磷酸缓冲液,冰浴研磨,然后14 000 r/min、4°C离心15 min,取上清液(酶液),在-20°p 根据田间蒲公英居群的病情指数(与实验室盆栽接种鉴定一致),将苗期蒲公英感染白粉病后抗性分级标准划为6个等级[2],具体见表2。2.2蒲公英居群的抗性指标变化参加鉴定的3个蒲公英居群分别为辽宁沈阳、辽宁丹东、吉林磐石,根据病情指数,它们分别属于免疫居群、中抗居群、高感居群。2.2.1蒲公英居群处理后SOD活性的变化蒲公英居群处理后SOD活性的测定结果见图1,由图1可见,3个居群的蒲公英在接种后,SOD活性均先降低后升高,其中免疫居群降幅较小,但SOD活性升高得较快。且在处理的第三天出现高峰,较第一天上升了61.6%。而中抗居群和高感居群在第五天出现最大值。与高感居群相比,免疫居群和中抗居群的SOD活性分别比高感居群高12.3%和5.8%。2.2.2蒲公英居群处理后MDA含量的变化蒲公英居群处理后MDA含量的测定结果见图2,由图2可见,3个居群的蒲公英MDA含量变化趋势是逐渐升高,并且在处理的第六天免疫居群的含量最高,比中抗居群的含量高41.0%,高感居群的含量比中抗居群的含量高33.8%。但在处理的第五天,中抗居群和高感居群均出现了下降趋势。2.2.3蒲公英居群处理后POD活性的变化蒲公英居群POD活性的测定结果见图3,由图3可见,3个居群的蒲公英在接种后,POD活性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免疫居群、中抗居群、高感居群分别在第二、第三、第四天出现最大值。不难发现,免疫居群较早出现最高值,而高感居群升高幅度较大,在第四天出现最高值。为接种前的166.46%,中抗居群为接种前的77.10%,免疫居群为接种前的67.50%。2.3蒲公英居群抗性指标增长率变化参加鉴定的3个蒲公英居群处理后,抗性指标的增长情况见表3,由表3看出,免疫居群SOD活性的增长率最大,为63.10%;其次是中抗居群,为50.52%;高感居群最少,为46.79%。POD活性的增长率仍然是免疫居群(105.33%)高于中抗居群(71.82%)。而MDA含量的增长率是免疫居群(84.63%)低于中抗居群(169.79%)。3小结与讨论蒲公英白粉病发生于高湿中温环境,每年的6~9月都有发病,而以7~8月为高发期。嫩叶、叶背不易发病,老叶易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浅色点、逐渐由点成长,形成一层白粉,最后粉斑上长出许多霉点使叶片反卷、嫩梢弯曲、老叶变枯,最后出现脱落现象,甚至整株死亡。这与黄芪的病症(新叶易得病)相反[5]。蒲公英田间与实验室内盆栽抗病性调查结果显示,其抗性是一致的。免疫居群(辽宁沈阳居群)的病情指数为0,中抗居群(辽宁丹东居群)病情指数在4.1%~16.0%之间,高感居群(吉林磐石居群)病情指数大于64.1%。由于不同蒲公英居群对白粉病的抗性差异显著,加上白粉病生理小种很多,所以抗病强的居群比较有育种意义。抗病较强的品种适宜栽培生产,并且在物种进化史上占有优势。植物在逆境下,细胞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大量增加[6],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与体内的SOD和POD活性有关。MDA破坏体内正常代谢的进行,对质膜有毒害作用[7]。MDA产生数量的多少能够代表膜脂过氧化的程度,所以在植物抗性生理研究中,MDA是一个常用指标[8]。总体来看,3个居群的SOD活性相差显著,免疫居群活性最高,比处理的第一天上升了61.6%。受病原菌侵染后SOD活性明显升高,降低了植株的感病性。另外,中抗居群和高感居群的变化曲线相似,与王雅平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SOD活性与蒲公英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免疫居群MDA含量出现了先小幅降低、再大幅度升高的情况,反映出在处理的第六天因细胞毒性大,细胞受损严重。不过免疫居群在处理前后的MDA增长率最低,为84.63%。说明其受毒害程度相对较小。本试验同时证明POD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与植物抗病性呈正相关关系,免疫居群出现POD峰值最早,高感居群最晚。在本试验处理的第二天,免疫居群出现峰值,说明在第二天植株自身的保护能力最强。健康植株居群间SOD活性不显著,接种后免疫居群在受病原菌侵染后SOD活性迅速上升。在MDA含量增长率上免疫居群最低,与中抗居群和高感居群相比差异极显著。免疫居群的健康植株中POD活性与中抗居群和高感居群的POD活性相差不大,但免疫居群在受病原菌侵染后POD活性迅速上升,最早出现峰值。有学者研究发现,接菌后POD活性变化出现了两个峰值[10]。本试验处理并没出现双峰,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有待深入研究。本试验只是研究了SOD、POD活性和MDA 含量与蒲公英居群抗病性的关系,而其他与蒲公英抗病性相关的因子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待完善。参考文献:[1] 陈丹,李志洪,何泓. 蒲公英各器官的营养成分[J]. 营养学报,2000,22(4):360-362.[2] 朱莲,刘应高,李贤伟. 老鹰茶白粉病罹病植株的生理生化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07, 22(增刊):266-270.[3] 邵登魁. 白菜型冬油菜白粉病病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歧化酶及多酚氧化酶的变化[J]. 西北农业学报,2006,15(5):118-122.[4] 郝建军,刘延吉. 植物生理学实验技术[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44.[5] 曹建军,梁宗锁. 黄芪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对白粉病抗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33(9):992-996.[6] 刘喜存,刘红彦,倪云霞,等. 不同化学诱导剂对金银花叶片防御酶系的影响[J]. 植物保护,2009,35(2):75-77.[7] 蒋选利,李振岐,康振声,等. 过氧化物酶与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29(6):124-129.[8] HAMMERSCHMIDT R, NUCKLES E M, KUC J. Association of enhanced peroxidase activity with induced system icresistance of cucumber to 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J]. Physiol Mol Plant Pathol,1982,20:73-82.[9] 王雅平,刘伊强,施磊,等. 小麦对抗赤霉病抗性不同品种的SOD活性[J]. 植物生理学报,1993,19(4):353-358.[10] 王继华,张秀梅,唐开学,等. 云南蔷薇属部分种质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鉴定[J]. 植物保护,2009,35(4):131-133.。

白粉病对花卉的危害及防治

白粉病对花卉的危害及防治

《白粉病对花卉的危害及防治》xx年xx月xx日•白粉病危害及症状•白粉病的发病规律•白粉病的防治方法•防治措施的应用目•结论录01白粉病危害及症状白粉病侵染会导致花卉品质下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销售价格。

白粉病对花卉的影响品质下降白粉病危害会影响花卉的正常生长,导致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等问题。

生长受阻白粉病侵染会降低花卉的抗逆性,使其难以抵抗不良环境条件。

抗逆性减弱传播途径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可随空气流动、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也可通过寄主间的相互接触而传播。

初侵染源白粉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包括病残体、菌丝和分生孢子。

再侵染一旦条件适宜,白粉病的分生孢子会不断产生并再次侵染寄主。

白粉病侵染循环受害叶片初期出现退绿黄斑,随后出现白色粉层,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白粉覆盖,引起叶片黄化、早落。

主要受害部位及症状叶片受害茎和花柄会出现白色粉层,严重时会导致花蕾枯萎、花朵开裂和脱落。

茎和花柄受害花和果实会出现白色粉层,影响其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

花和果实02白粉病的发病规律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对白粉病的繁殖和传播有着重要影响。

寄主抗性不同花卉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某些品种的花卉可能更容易感病。

菌源白粉病病原菌的来源包括病残体、菌丝和分生孢子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初侵染源。

发病因素分生孢子可随空气流动进行传播,当花卉叶片上有水膜或湿度较大时,分生孢子便容易萌发并侵入叶片组织。

气传白粉病病原菌也可以通过花卉之间的接触进行传播,如昆虫咬食花卉后,从一个植株传到另一个植株。

接触传播侵染途径影响因素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白粉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白粉病的繁殖和传播速度会加快。

温湿度光照种植密度施肥光照强度和时长对白粉病的发病也有影响。

光照不足的环境下,白粉病的发病概率会增加。

种植密度过大的情况下,通风不良、湿度增加,有利于白粉病的传播。

过量施肥会导致营养生长过旺,植株组织柔嫩,抗病能力降低,从而增加白粉病的发病风险。

2024版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

2024版小麦病害图谱大全(附防治方法)
做好田间排水、中耕除草等管理工作, 创造有利于小麦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 生的环境条件。
05
病虫害防治实践案例
案例一:锈病防治实践
症状识别
锈病在小麦叶片上形成黄色或橙 色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合并, 形成长条状或不规则形状的锈褐
色病斑。
发生规律
锈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于发生, 通常在春季和夏季雨水较多时发病 严重。
醇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案例四:纹枯病防治实践
症状识别
01
纹枯病在小麦茎基部和叶鞘上形成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部呈灰
褐色,边缘褐色。
发生规律
02
纹枯病在潮湿、多雨的天气条件下易于发生,通常在小麦生长
中后期感染。
防治方法
03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和施肥;在发病初期,可选用井冈霉
素、噻呋酰胺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06
小麦病虫害防治展望与建 议

加强病虫害防治研究与创新
1 2 3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研究的经费支持,鼓励科研 机构和高校加强相关研究,培育抗病抗虫新品种。
强化科技创新 推动生物技术在小麦病虫害防治领域的应用,研 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技 术。
加强国际合作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小麦病虫害防治经验和技术,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提升我 国小麦病虫害防治水平。
加强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提高技术推广效果。
加强社会化服务
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为农民提供专 业化、社会化的防治服务。
推进统防统治
在小麦主产区推进统防统治工作,组织农民统一时间、统一标准进 行病虫害防治,提高防治效果。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发生的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发生的
,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同时,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综上所述,小麦白粉病的研究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保障食品安全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深入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机制,我们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的防治策略,减少病害带来的经 济损失,助力全球粮食安全。
02
CATALOGUE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和寄主
病原菌的特征和分类
特征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属于子囊菌门,白粉菌目 ,白粉菌科。该病原菌在寄主植物的表皮细胞内形成特殊的 吸器,吸取寄主细胞的营养。
分类
在分类学上,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被归为专性寄生菌,因为 它只能寄生在活的植物组织上,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病害初期,叶片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大 片白色粉斑。随着病情加重,叶片黄化、枯萎,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性
经济重要性
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 一,白粉病的发生直接导致小麦 产量减少,品质降低,给农业生
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生态重要性
白粉病的严重发生会改变麦田生态 系统的平衡,影响其他生物群落的 结构和多样性。
小麦白粉病是怎样 发生的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和寄主 • 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影响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 • 小麦白粉病的防控措施 • 结论和展望
01
CATALOGUE
引言
小麦白粉病的概述
定义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影响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
症状
其他环境因素的作用
光照
适当的光照条件对于小麦的生长和免疫力具有重要影响。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可能导致小麦 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增加白粉病的发生风险。

第九章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1(5-31)

第九章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1(5-31)

• Podosphaera sp. 叉丝单囊壳属, 引起桃白粉病。
• Phyllactinia sp.球针壳属, 引起臭椿白粉病。 • Blumeria sp.布氏白粉菌, 引起黑麦草、早熟禾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的病原 单囊壳菌的有性和无性阶段形态
三、发病规律
1、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病株或枯枝落
冬孢子直径33-62×14-28μm
萌发为 担孢子
冬孢子遇水胶化萌发, 产生担孢子,冬孢子萌 发适温15-23度,需要 水膜。
冬孢子直径33-62×14-28μm 担孢子直径10-15× 8-9μm 性子器:120-170 μm 锈子器:长5 mm - 10 mm , 直径 0.2 mm ~ 0.5 mm 锈孢子:18~20 μm×19~ 24 μm
病斑扩展 3下-4下 担孢子侵 染梨树 遇雨冬孢子萌发 气孔、气孔或直接侵入
3、病原形态
叶正面
性子器Βιβλιοθήκη 叶被面锈子器性子器
性孢子器扁烧瓶 形,埋生在叶片 正面表皮下;
锈子器
锈孢子器丛生于 叶片背面病斑上, 细长圆桶形。
锈子器
性子器
受精丝 性孢子
性子器:120-170 μm 性孢子:
锈子器:长5 mm ~ 10 mm ,直径 0.2 mm ~ 0.5 mm 锈孢子:18~20 μm×19~24 μm
苹-桧锈病
三、病原菌及其特征
桧柏锈病(海棠锈病等)的病原菌有梨 胶锈菌和山田锈菌(两种。 其中梨胶锈菌 造成梨锈病(pear rust),山田锈菌引起 苹果锈病(apple rust),桧柏是这两种锈 菌的转主寄生。
1 、分类地位
• Ainsworth 分类法( Ainsworth et al,1973) • 菌物界 • 真菌门 Eumycota •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ina • 冬孢菌纲Teliomycetes • 锈菌目Uredinales • 柄锈菌科Pucciniaceae • 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 • 梨胶锈菌G.haraeanum Syd. • 山田胶锈菌G.yamadai Miyabe

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

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综合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不同地区的小麦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选 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科学种植管理
采取合理的种植制度、肥水管理等措施,提高小 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 播和繁殖。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等
农药选择
01
根据病害种类和程度,选择适合的农药品种和剂型,确保防治
加强病情监测与预警,及时掌握病害动态
01
定期监测
建立定期监测制度,对小麦的生 长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 病害迹象。
预警系统
02
03
动态掌握
建立病害预警系统,通过气象、 农情等信息,及时预测和通报病 害发生的风险。
通过田间调查和数据分析,及时 掌握病害的发生动态,为防治提 供科学依据。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和科学种植管理
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的危害
01
02
03
小麦锈病
导致叶片和穗部受损,影 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甚 至导致小麦死亡。
小麦白粉病
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降 低养分积累,导致小麦生 长不良。
小麦赤霉病
影响小麦的穗部发育,导 致减产,同时产生毒素, 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
防治方法的重要性
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有效的病害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条锈病
以菌丝体在麦叶、麦秆和穗部越 夏、越冬,或以夏孢子在小麦上 越夏。在适宜的条件下,夏孢子
随风传播,可引起多次侵染。
秆锈病
以夏孢子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或以菌丝体在病叶和病秆上越冬 。在适宜的条件下,夏孢子随风
传播,可引起多次侵染。

蒲公英居群白粉病抗性的划分及抗性机理

蒲公英居群白粉病抗性的划分及抗性机理

蒲公英居群白粉病抗性的划分及抗性机理作者:刘冬梅,宁伟,赵亚波,刘文毅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02期摘要: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Handel-Mazz.)居群进行了白粉病[Sphaerothecafusca(Fr.)Blum.]抗性试验。

结果显示,供试的6个蒲公英居群间的白粉病抗性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并在田间抗病性调查基础上进行了抗性级别分类。

室内盆栽蒲公英以高感居群为对照,对免疫和中抗2个具有抗白粉病代表性的居群进行了接种试验,接种前后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等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室内病情调查与田间一致,免疫居群的SOD活性最高,差异极显著,免疫居群和中抗居群的SOD活性分别比高感居群高12.3%和5.8%;高感居群的MDA含量比中抗居群的高33.8%,免疫居群的含量比中抗居群高41.0%;免疫居群POD含量最早出现最大值(处理第二天),但以高感居群含量最高,差异极显著。

SOD和POD的增长率以免疫居群最高,其与抗性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蒲公英;居群;白粉病;抗病性中图分类号:S647;S436.36;S4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2-0305-04Compartmentalization of the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 Taraxacum mongolicum Populations and Its MechanismLIUDong-mei,NINGWei,ZHAOYa-bo,LIUWen-yi(KeyLaboratoryofProtectedHorticulture,MinistryofEducation,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henyang110161,China)Abstract:Throughfieldtrialsandlaboratoryanalysis,differentTaraxacummongolicumHandel-Mazz.populationwerestudiedtoidentifytheirresistancetopowderymildew[Sphaerothecafusca(Fr.)Blum.].Theresultsshowedthattheresistancevariedsignificantlyamongthesesixpopulations.Theresistancegradewasclassifiedafterinvestigation inthefield.ThechangeofSOD,PODandMDAactivityinthreeT.mongolicumpopulationsbeforeandafterinoculated powderymildewwasstudiedusingpottedingT.mongolicuminthelaboratory as CK.TheresultsshowedthattheSODactivitywasthehighestintheimmunepopulation with significantdifferences.Theimmunepopulationandthemoderatepopulationwas12.3%and5.8%higher respectivelytothesusceptiblepopulation.FortheMDAactivity,thesusceptiblepopulationwas33.8%higherthanthemoderatepopulation,andtheimmunepopulation41.0% higher thanthemoderatepopulation.ThePODactivitywhich show thehighest value intheearliest day(thesecondday)was of theimmunepopulation,and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TheactivityofSODandPODinimmunepopulationwasthehighestandwaspositivelycorrelatedwiththeresistance.Keywords:TaraxacummongolicumHandel-Mazz.;populations;powderymildew;resistance to disease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Handel-Mazz.),又名黄花地丁,为菊科(Compositae)蒲公英属(TaraxacumWeber)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人们普遍食用的时令野菜。

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zhi wu baohu吴业林(临港经济开发区壮岗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临沂276615)小麦白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摘要:随着麦田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户为了增加小麦产量,逐渐加大高产田群体密度,虽然带来了产量的显著提升,但是也为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创设了条件。

白粉病菌寄生在小麦后会增加植株的呼吸作用及蒸腾强度,降低其光合作用的效率,最终导致小麦叶子早枯、成穗率及千粒重均有所下降,发病严重的地块甚至会减产一半以上。

因此,分析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原因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技术措施,对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原因;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7.13.0361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是由禾布氏白粉菌感染导致的真菌性疾病,随着矮秆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栽培群体密度不断增加,田间郁热的生长条件为白粉病的发病提供了有利环境。

白粉病在小麦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以为害叶片为主,严重时叶鞘、茎秆、穗部均会受到侵染。

发病初期病部可见黄色小点,随着病情加重病点逐渐发展为病斑,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发展至中期呈白灰色,后期呈浅褐色,并产生闭囊壳。

病情较轻时霉斑呈分散分布,随着病情加重霉斑也逐渐扩大成片,最终覆盖全叶;病斑下部及周围组织褪绿,病叶发黄、早枯,如发病累及茎及叶鞘,则会导致植株整株倒伏;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有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小麦产量。

2白粉病发病原因分析2.1品种抗性低白粉病的变异能力较强,且变异过程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变异迅速,一些小麦品种虽然最初抗性较强,但随着白粉病的不断变异及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小麦品种的抗性会逐渐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最终导致白粉病发病。

2.2栽培条件不利小麦栽培管理中,肥水管理不当会增加白粉病的发病机率。

例如地块氮肥过剩会导致小麦植株生长过盛,群体过大但组织幼嫩,为白粉病发生、发展提供机会。

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鉴定【摘要】南宁市桑白粉病是桑树上一种常见的病害,严重影响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旨在通过病原菌种类鉴定,解决南宁市桑白粉病的发病机制和控制方法。

通过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的介绍,了解了南宁市桑白粉病的现状和研究意义。

接着详细介绍了病原菌种类鉴定方法、样本采集、菌种分离与培养以及鉴定过程,最后给出了鉴定结果和南宁市桑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

结论部分分析了本研究的意义,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控制和防治南宁市桑白粉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桑树种植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鉴定、样本采集、菌种分离、鉴定结果、鉴定过程、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南宁市桑白粉病是桑树上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桑树的生长和产量。

随着人们对桑树栽培的需求增加,桑白粉病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目前关于南宁市桑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对病原菌的鉴定和防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明确的地方。

本研究旨在对南宁市桑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准确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通过对病原菌种类的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害的传播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南宁市桑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系统的鉴定研究,可以为桑树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帮助,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病原菌鉴定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的研究对于促进桑树产业的发展,提高桑树产量和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的鉴定,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明确南宁市桑白粉病的主要病原菌种类,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研究不同区域和不同桑树品种之间病原菌种类的差异性,为定制区域和品种特异性的防治方案提供支持。

3.探究病原菌种类对桑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提高桑树栽培效率和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作者:魏转薇周宏利来源:《乡村科技》2016年第36期[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对小麦生长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及发病原因,提出综合性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粉病;小麦;发病原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 S435.121.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6)36-85-2小麦白粉病是小麦栽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侵害茎秆、叶鞘及麦穗,该病在小麦不同生长期均可发生。

近年来,该病在多数地区逐年加重,甚至有些地方发病率已超过35%。

因此,小麦白粉病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对白粉病的防治工作。

1 危害症状不同生长期的小麦均可发病,病菌主要侵染小麦叶片,严重时还可侵染至叶鞘、茎秆、穗部等。

发病初期出现白色霉点,随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扩大形成白色霉斑,病斑呈椭圆形,有些严重的整株均为霉层覆盖,到了后期逐渐变为白色或褐色,在小麦生长后期,病斑上再现许多小黑点,这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这些闭囊壳的子囊孢子就是主要的侵染源[1]。

2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侵染较频繁的病害,当发生重度流行年过后,一般会呈两三年轻度流行。

小麦白粉病菌对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应,湿度越大,其萌发率越高。

分生孢子在30 ℃以内均可萌发,特别是当温度在15~18 ℃时最易发生,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在夏季很快就会死亡。

光线对分生孢子萌发具有一定抵制作用,因此植株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发病。

3 发病原因3.1 种植因素胡莎[1]报道指出,小麦在病菌越夏地区进行秋播时,早播的田间比迟播的田间发病较重些,而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密度过大较密度小的田块发病更严重些。

另外,不合理的施肥如高肥水特别是偏施氮肥的麦田也容易诱发白粉病。

3.2 气候因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对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及病源菌的积累也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若高于25 ℃,其病菌的分生孢子均可萌发,相对湿度越高时,病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越高,白粉病的发病率就会越高。

常见花卉病虫害防治——白粉病

常见花卉病虫害防治——白粉病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 ,避免氮肥过多。定期修剪病叶
、枯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生物防治
通过施用生物农药如木霉菌等来 控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牡丹白粉病的防治
药物治疗
使用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杀菌剂进行喷洒预防和治疗。对于严 重的病株,可以使用氟硅唑等强力杀菌剂。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浇水,避免氮肥过多。定期修剪病叶、 枯叶,保持植株通风透光。
白粉病不仅影响花卉的观赏价值,还可能对花卉的生长 造成严重影响。
白粉病的分类与分布
01
白粉病可根据病原菌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型,如单囊白粉病、二囊白粉病等。
02
不同类型白粉病的分布范围也不同,如单囊白粉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地 区,而二囊白粉病则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区。
白粉病的危害
白粉病会导致花卉叶片、茎秆和花朵的生长发育受阻,叶片 上出现斑点、畸形,花朵颜色变淡、脱落等。
生物防治
通过施用生物农药如木霉菌等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THANKS
感谢观看
Chapter
玫瑰白粉病的防治
药物治疗
使用三唑酮、苯醚甲环唑 等杀菌剂,按照说明书上 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 喷洒。
农业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定期修剪 、施肥、浇水,提高植株 的抗病能力。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 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繁殖。
月季白粉病的防治
药物治疗
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 菌剂,定期喷洒预防。发病初 期可使用氟硅唑、醚菌酯等强
发生条件
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湿度、温度、光照、土壤肥力等。当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 繁殖迅速,病害容易暴发。

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鉴定

才直紿碌妁2019,45(3):67-70Plant Protection南宁市桑白粉病病原菌种类鉴定韩宁宁】,黄元腾吉】,李峰2,苏广林】,廖咏梅"(1.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 2.广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宁530005)摘要桑白粉病是桑树的重要病害,分为桑里白粉病和桑表白粉病。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ITS、D1/D2序列分析,明确桑里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桑生球针壳Phylldia moricola;桑表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桑白粉菌Erysiphe mori。

桑钩丝壳Uncinula mori是桑白粉菌的异名。

关键词桑里白粉病;桑生球针壳;桑表白粉病;桑白粉菌中图分类号:S88&716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88/j.zwbh.2018327Ident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s of mulberry powdery mildew in Nanning HAN Ningning1&HUANG Yuantengji1&LI Feng2&SU Guanglin1&LIAO Yongmei1(1.College of Agricultur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5,0—;2.College of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30005,China)Abstract Powdery mildew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on mulberry,which is divided into mulberry powdery mildew on leaf back and mulberry powdery mildew on leaf surface.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ITS and D1/D2,it was confirmed that the pathogen causing powdery mildew on the leaf back was Phyllactinia moricola&and the pathogen causing powdery mildew on the leaf surface of mulberry was Erysiphe mori.Uncinula mori is the synonym of Erysiphe mori.Key words mulberry powdery mildew on leaf back;Phyllactinia moricola;mulberry powdery mildew on leaf surface;Erysiphemori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桑蚕业,2012年,广西桑园面积16.88万hm2,蚕茧产量25.60万K蚕丝产量2.88万K1(,位居全国第一;至今,在全国范围内,广西桑蚕产业仍占第一位2%桑白粉病是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病害的发生导致桑叶产量降低、质量变劣,喂食感染白粉病的桑叶的家蚕体质弱,易诱发蚕病,蚕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降低,严重影响蚕丝产业3%根据白粉产生的部位不同分为桑里白粉病和桑表白粉病。

花卉白粉病防治技术

花卉白粉病防治技术

花卉白粉病防治技术
宋满坡;段晓琴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
【年(卷),期】2005(000)008
【摘要】白粉病主要发生在植株叶片上,严重时可侵染到植株的幼芽、嫩梢和花蕾等部位。

植株在初发病时,嫩叶正反面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白色粉斑(即病菌无性时代的分生孢子),并略显褪绿或呈畸形。

在适宜的条件下,粉斑迅速扩大并连接成片,使得叶面布满白色粉状霉斑,后变成淡灰色,
【总页数】1页(P32)
【作者】宋满坡;段晓琴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园艺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8
【相关文献】
1.花卉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J], 阿衣古力·阿布拉
2.石河子市花卉白粉病调查 [J], 王凯涛;海艳;方治豪;李妍;任毓忠
3.石河子市花卉白粉病调查 [J], 王凯涛;海艳;方治豪;李妍;任毓忠
4.凌源市花卉盆景白粉病及霜霉病防治技术 [J], 张立民
5.日光温室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连载)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J], 黄仲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 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 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 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 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 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 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 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 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小麦白粉病,可选用南京博士邦农药杀菌剂醚菌酯,乙嘧酚, 氟硅唑咪鲜胺,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显著!醚菌酯,乙嘧酚,氟硅唑 咪鲜胺是南京博士邦最新研制的高科技农药杀菌剂产品,在药物喷施 于植物叶面之后,能迅速被叶面吸收,传导于植物体内,抑制麦角甾 醇的生物合成,因而阻碍菌丝的生长,发育oducts/110525024041.html 乙嘧酚的详细页面: /Products/110525025427.html 氟硅唑咪鲜胺的详细页面: /Products/110525025833.html 白粉病: /News/120407043303.html
黄瓜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其次是叶柄和茎, 一般不危害果实。发病初期, 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 斑,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布满叶面,好像撒了层白 粉。抹去白粉,可见叶面褪绿,枯黄变脆。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白 粉,变成灰白色,直至整个叶片枯死。白粉病侵染叶柄和嫩茎后,症 状与叶片上的相似,惟病斑较小,粉状物也少。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 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 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 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药剂防治,选用选用南京博士邦农药杀菌剂醚菌酯,乙嘧酚,氟 硅唑咪鲜胺进行合理喷施。醚菌酯,乙嘧酚,氟硅唑咪鲜胺为高效农 药杀菌剂产品,防治黄瓜白粉病效果显著!
桃树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该病主要为害叶,影响光合作用,减弱树势。幼苗发病重于成树。发病初期叶背 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展后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粉斑,白粉斑汇合成大粉斑,布满叶片 大部分或整个叶片,病重时叶片正面也有白粉斑。发病后期叶片褪绿,皱缩。 南京博士邦农药杀菌剂醚菌酯,乙嘧酚,氟硅唑咪鲜胺防治桃树白粉病效果好。 醚菌酯是最新研制的高科技农药杀菌剂产品。它能控制治疗子囊菌纲、担子菌纲、 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有很好的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被广泛用 于防治果树类、蔬菜类、茶树、烟草等作物上的病害。 乙嘧酚对菌丝体、分生孢子、受精丝等都有极强的杀灭效果,并能强力抑制孢子 的形成,阻断孢子再侵染来源,杀菌效果全面彻底。对于已经发病的作物,乙嘧酚能 够起很好地治疗作用,能够铲除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能够明显抑制病菌的扩展。 氟硅唑咪鲜胺为内吸性三唑类农药杀菌剂,在药物喷施于植物叶面之后,能迅速 被叶面吸收,传导于植物体内,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因而阻碍菌丝的生长,发 育,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咪鲜胺是咪唑类农药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 治疗等多重作用。本品为两者复配成的可溶性液剂,可有效防治作物上的白粉病、锈 病、叶斑病、斑点落叶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恶苗病。
如葡萄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枝梢及果实等部位,以幼嫩组织 最敏感。葡萄展叶期叶片正面产生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形黄 色或褪绿色小斑块,病斑正反面均可见有一层白色粉状物, 粉斑下叶表面呈褐色花斑,严重时全叶枯焦;新梢和果梗 及穗轴初期表面产生不规则灰白色粉斑,后期粉斑下面形 成雪花状或不规则的褐斑,可使穗轴、果梗变脆,枝梢生 长受阻;幼果先出现褐绿斑块,果面出现星芒状花纹,其 上覆盖一层白粉状物,病果停止生长,有时变成畸形,果 肉味酸,开始着色后果实在多雨时感病,病处裂开,后腐 烂。 选用选用南京博士邦农药杀菌剂醚菌酯,乙嘧酚,氟 硅唑咪鲜胺进行合理喷施
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草莓白粉病,葡萄白 粉病,黄瓜白粉病,桃树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 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 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 病原菌的闭囊壳。 防治小麦白粉病,可选用农药杀菌剂醚菌酯,乙嘧酚,氟硅唑咪鲜胺。 醚菌酯是南京博士邦最新研制的高科技农药杀菌剂产品。它能控制治疗子囊菌纲、 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 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活性。有很好的渗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 长。被广泛用于防治果树类、蔬菜类、茶树、烟草等作物上的病害。 乙嘧酚对菌丝体、分生孢子、受精丝等都有极强的杀灭效果,并能强力抑制孢子 的形成,阻断孢子再侵染来源,杀菌效果全面彻底。对于已经发病的作物,乙嘧酚能 够起很好地治疗作用,能够铲除已经侵入植物体内的病菌,能够明显抑制病菌的扩展。 氟硅唑咪鲜胺为内吸性三唑类农药杀菌剂,在药物喷施于植物叶面之后,能迅速 被叶面吸收,传导于植物体内,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因而阻碍菌丝的生长,发 育,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咪鲜胺是咪唑类农药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 治疗等多重作用。本品为两者复配成的可溶性液剂,可有效防治作物上的白粉病、锈 病、叶斑病、斑点落叶病、炭疽病、菌核病、褐斑病恶苗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