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内容

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内容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这是论战的焦点。
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中国只可改良、立宪。
革命派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革命就是为了建设。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
革命派指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竭力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
革命派指出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意义
这场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在经历了19世纪的苦难与动乱之后,20世纪的中国进入到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波澜迭起的革命时代。
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先后被革命浪潮所掀翻,退出历史舞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出现稳定局面,由此走上了稳步开展的道路。
革命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回首百年,有人感慨,如果走代价较小的改进之路该有多好,遂有“辞别革命”之说,亦有提倡“回到康有为”“回到孔孟道统”等等说法。
然而,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
革命不是人为的任意选择一般而言,在社会轉型过程中,改进总是比革命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
因此,选择改进、防止暴力对抗为一般常情。
然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说明,革命与改进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
当社会矛盾锋利到改进缺乏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防止地发生了。
当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之时,革命又绝非任何好事者所能煽动。
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开展,并成为一波波不可阻遏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煽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陆沉,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外不能抵抗强敌,内不能维持民生,国家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历史是给了改进时机的。
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辛丑之耻后的清末新政,清朝统治者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救运动,试图通过局部的改进来挽救将倾之大厦。
客观地说,清末十年的改进不能说毫无成就。
然而,清政府的改进和社会期待落差巨大。
清政府期望通过细枝末叶的改进,将无所不包的君权法制化,为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1908年8月公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赋予了皇帝极大权力。
1911年5月“皇族内阁”的出台,那么向社会公开了清廷皇族的集权之心,使人们对预备立宪的前途丧失信心。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提要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
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改良与革命
石工九班:巩法成
框架
背景
1
2
改良与革命
3
总结
背景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 年时间里,代表着中国的近代历史
➢ 中国近代史是用血和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
——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 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 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
昙花一现
变法不足一百天就失败了,又称百日维新
▪原因 ▪代表中国资产阶级,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社
会基础相对狭窄 ▪只能把实行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

如何看待近代的革命与改良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是两种重要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效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意义。
首先,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回应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性挑战。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
革命和改良都是为了寻找解决这些危机的途径而提出的。
革命主张通过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新的政治制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改良则主张在不改变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渐完善现有制度,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国民素质。
虽然革命和改良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其次,革命和改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革命虽然采取了暴力手段,但它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革命,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而改良则在保持现有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逐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改良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革命和改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局限性。
革命虽然能够迅速推翻旧有的政治制度,但它在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革命容易引发暴力冲突和社会动荡,也容易导致民族分裂和社会分裂。
同时,革命的成果往往容易被掌握实权的人所篡夺,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公正。
而改良虽然能够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但它在改革过程中往往受到既得利益集团和传统观念的阻力,进展缓慢且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此外,改良也往往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都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
虽然它们在手段、目标和结果上存在着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简论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如何正确的评价革命与改良,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对于革命与改良的得失,必须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中国的近代化道路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但是这条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逐步探索中的选择。
革命以改良的失败而兴起。
革命又以“五四运动”前后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资产阶级一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无产阶级成了历史舞台主角,中国共产党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经历了艰辛的过程,都有一致的目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
关键词:革命改革旧民族主义新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一林则徐、魏源等为主要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以奕 、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正是一位位仁人志士的不断探索为我们后人遗留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捍卫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中国至今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在各位仁人志士的民族解放和振兴道路的选择中,又以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最突出,也是最值得令人讨论的。
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教学讲义PPT

函数 y=x2-2x+1 和 的零点分别是什么?
y
y3
y=x 2+2x+3
y
o
1
x
(1)
o -1
x
(2)
-1 o
3x
(3)
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
Hale Waihona Puke △=b2-4ac△>0
△=0
ax2+bx+c=0 两个不等根 (a>0)
两个相等根
f(x)=ax2+bx+c (a>0) 图象
y x1 o x2 x
y o x1=x2 x
结果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上台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改良与改革之辩
早在1905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 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 一场大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数学运用
例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y x 2 3 x ; (2) y 2 x 2; ( 3) 函 数 的 图 象 如 下 :
.y
0 1 4 56 7
x
小结: 求函数零点 的方法
( 1 ) 图 像 法 : 即 函 数 图 像 与 x 轴 交 点 的 横 坐 标 ;
( 2 ) 代 数 法 : 令 y 0 ,解 出 x .
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 认识革命与改良
目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改良与革命之辩 我们的看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 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 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 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 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 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
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其影响包括以下几点:(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是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第五,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这与时代条件有关,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
他们没有把挽救民族危亡与反对帝国主义联系起来,以为自强了就可以抵御帝国主义侵略,这是幼稚的幻想。
不反帝,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怎么能够自强起来?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个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改革,这也是一个幻想;又不认识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
康有为一再警告清朝统治者,如果不及时改革,则“金田之役,将复起矣”,“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倚啸于东门,所在而有,近边尤众。
”①后来,当德国强占胶州湾的消息传出(1897年11月),康有为立刻感到亡国瓜分如在眼前。
他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冒死陈辞:如果不变法,“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康有为的这次上书,皇帝虽然没有看到,但抄件却在北京的一些官员中间传开,报纸也发表了。
一是担心金田之役再起,二是担心列强侵略加剧。
用什么办法预防?就是把皇帝捧出来,希望皇帝变法,以为这样就可以使皇帝以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继续歌舞湖山。
这样,维新派就把自己的维新事业与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完全对立起来。
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维新派找不到根本的支持力量,其事业走向失败,是肯定的。
但是他担心金田之役和列强侵略,却朦胧地意识到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两项历史任务,这是其聪明之处。
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在于,把预防的办法寄托于皇帝,完全把方向搞错了。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即大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大主义作为反清革命的指导思想,较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国革命的目标、纲领和斗争方式。
这种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时也激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政治上的保皇派的激烈反对,一场关于革命与改良的理论上的争辩势不可免。
为了反击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保皇派,革命派主要是以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为基地,与以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为基地的改良派、保皇派进行了思想大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