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调研报告
一、县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现状
(一)禽畜养殖类信访案件比率高居不下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大力提倡发展禽畜养殖业,引导群众脱贫致富,但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治污设施的配套建设,养殖污染物长时间直排,污染物累积达到一定数量,从而引发环境污染和污染纠纷情况时有发生,近几年来禽畜养殖业污染高发期,因此信访案件明显增多。
(二)小型加工场违反环评项目审批规定从事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项目增多。
由于违法成本低,和违法项目选址偏僻,单靠常规执法排查难以发现,往往造成污染影响后被群众举报。
(三)县城餐饮类油烟、噪声投诉呈上升趋势
该类案件主要以露天、室外经营的饮食大排档为主。夜间经营以烧烤、炒菜等产生的油烟废气量比较大,又无法密封收集处理,且离民居较近,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噪声难以控制。由于该类信访案件主要涉及占道经营次生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局以会同县规划市政局城管大队进行联合查处,但难以根治。
(四)建筑施工噪声类信访案件
由于城市建设的逐步发展,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建筑施工噪声治理水平有限,导致近年来建筑施工类噪声扰民投诉案件逐年增加,主要原因一是楼盘连续灌注水泥(需要连续施工,否则影响楼体结构质量),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赶工期,没有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休息时间段停止施工,造成噪声扰民,容易引起矛盾的纠纷。
(五)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导致污染物超标排放
企业在正常生产过程中治污设施必须同时正常投入运行,并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但由于长时间的运行和缺乏维护,治污设施出现故障不能正常有效运行,导致污染物超标排放,严重影响周边的环境。
(六)重大涉环境建设“邻避”项目
对于涉及环境建设项目“邻避”问题的有一宗,即镇医疗垃圾焚烧场,在20xx 年5月25日,我局接到一封“反对在镇选址建设全市医疗垃圾焚烧处理场”的镇村民匿名信;并且在网上出现当地居民热议,对该项目选址意见比较大。据查,
该项目是市政府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属于市审批项目。项目选址位于镇村,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及有资质的环评单位根据环保要求测评选定,距离最近村庄直线距离超过1公里。该项目的业主单位为市永合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委托了广州国寰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该医疗废物处置项目的环保咨询服务工作。我局及时将情况向业主单位反映,要求业主单位进行协调解决民事关系。
为消除当地村民的忧虑,业主单位以于20xx年6月4日组织了由镇人民政府、村村委、村组长及部分村民代表等有关人员前往中山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参观学习通过透明和科学解析,以消除群众的忧虑。并且该项目已于6月7日在日报和7月2日在市环境保护局门户网站进行了第一次公示,并在项目所在地周边等17个自然村派发公众参与调查表并现场粘贴公示,收集意见和建议。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中。
二、对涉环保项目“邻避”问题对策和建议
随着群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纠纷和环境矛盾冲突将会在我县逐步凸显,如何积极应对、有效解决重大涉环保项目建设问题,将会成为县政府和环保部门势必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针对我县涉环保项目建设邻避问题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借鉴我国其他城市邻避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应从城市持续性发展战略高度总体把握,综合考虑县域气候、水文、地质、环境、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增长率等因素,按照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居住城镇化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尽量避免居住、工业、产业混搭型规划建设。
2、严格项目环评。在重大涉环保项目建设中,应将建设项目环评作为一项前置审批手续,邀请专家进行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后,方可立项建设。
3、扎实做好稳定风险评估。在进行重大涉环保项目建设决策时,扎实细致地做好项目风险评估工作,高度重视评估报告中涉及的不稳定因素和问题,通过宣传、协商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打消各方疑虑,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项目决策之前,切实做到论证科学,标准严格,规划合理,群众满意。
4、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重大涉环保项目建设决策时,政府应畅通信息公开渠道,充分保障周边居民的知情权,尊重周边绝大多数居民在邻避设施的设置决策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不选择性推行公众参与。必要时还可诚邀部分居民代表作为该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监督员,让群众尽可能了解项目建设情况,用公平的角度审视项目建设,并通过正常渠道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等。
5、建立损害补偿机制。对涉环保项目邻避设施建设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政府应建立健全污染损害补偿机制,对受邻避设施建设影响的周边居民给予一定合理且充分的经济、物质或公共服务补偿,以缓解周边居民的嫌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