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_李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
李琴1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内容摘要: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都是当代学术界的热点,现代性乃是在后现代的兴趣产生之后追根究底的一个议题。现代性问题长期以来就是西方学者十分关注和激烈争论的主要理论话题之一。在西方学者有关现代性的研究中,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很有代表性。在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吉登斯首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制度维度有全面了解基础,并以民族国家的兴起为中轴,集中探讨了西欧现代性的形成。吉登斯主要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对现代性的内涵及诸多后果从制度上作出了分析。本文将着重以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这本书为依据,对其现代性理论作尝试性的述评。
关键词:述评 吉登斯 现代性理论
一、吉登斯现代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吉登斯的社会学思想很多都是在对经典思想的系统清理以及对当代诸多思潮的广泛整理、批判,因而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是带有极大的反思性,这对于一般的学者特别是对初涉社会学的人来说要完全读透他的思想是极为困难,那么首先一定要先了解他关于现代性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现代性”是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个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频繁的关注和研究,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社会经历了一个相对剧烈的变革过程,并产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后果,这导致学者们不得不对现代性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在这些西方学者当中,吉登斯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可以说,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大肆批判的情形下产生的。正如黄瑞琪所说,现代性乃是在后现代兴趣产生之后追根究底的一个议题,而全球化则是根源于现代性,进而延伸到后现代性的一个议题2。20世纪90年代初期吉登斯陆续完成他的现代性的三部曲:《现代性的诸般后果》(1990)、《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及《亲密关系的转变》。这些作品主要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写成的。
二、简述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理论基础——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社会学研究的支撑点和基础,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是其结构化理论的延伸和拓展。人们认为吉登斯的现代性研究渗透着结构化原则方法。谢立中在其《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一书中认为吉登斯在80年代初中期所倡议的“结构化理论”是其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标记,并指出《现代性之后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结构化理论的一种延续。运用结构化理论的方法考察欧洲现代性的进程,这一点始终是吉登斯的关注核心3。因此对于其结构化理论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结构化理论的目的
吉登斯是一位以清理起步、以综合见长的理论家4。他在清理经典社会学家们对 “二元对立”的看法时候发现人们一般有意无意地预设存在这样那样的二元对立关系,人为地虚设出某种不可逾越的鸿沟,且强调其中一方面具有本质优先的属性,最突出的是结构与人的行动关系上。在综合各家思潮的过程中,吉登斯向人们展现了他关于其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的目的:首先是要清除蕴含在解释学、功能主义、结构主义、进化理论等思潮里面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整体论与个体论、决定论与唯意志论直接的二元对立,用结构二重性代替二元论
1作者简介:李琴,1988年生,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2黄瑞祺,《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43页。
3杨善华 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12页。
4杨善华 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13页。
5。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整体主义还是个体主义,它们都因为没有认识到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之间的能动关系而显得厚此薄彼。而吉登斯恰恰可以冲破以往的观念并在批判这些传统理论的时候构建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正如吉登斯在其著作《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的序言中所说:“结构化理论如果无助于阐明经验研究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就不会有太大的价值。6”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就是要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结合起来,从而解决了二者对立的矛盾和不足。笔者认为比起以往的理论思想其理论更具有创新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敢于突破的精神正是社会学学者应该具备的。
(二)结构化理论的主要概念
1、行动
吉登斯认为行动并非一些行为的组合。行动包含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和动机激发的过程,这三种过程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的有意图的行动。他认为行动的行动者在日常行动当中具有明确的能动作用,他们具有技能和资格能力以及对行动过程的反思性调控。吉登斯进一步指出,人的有意图的行动完全有可能产生预期之外的意外后果,而这些非预期的后果又会反过来构成下一步行动的未被认识到的条件。他要告诉人们人的有意志的行动始终受到意外结果和未被认识的前提条件的制约。而他的这种行动观在其《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被应用得淋漓尽致。吉登斯在阐述行动概念的过程中,不仅把行动看作是一种持续绵延的行动流,而且把行动本身看作是一种能动行为7。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做事情时所具有的主观意图;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这些意图和能力,主要体现为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而反思性监控又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身体。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线索:在连续性的行动中产生反思性监控——反思性监控有能动作用——行动对象的实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权力等)——个体性的对权力等资源的竞争,导致规则的形成——社会结构(制度)形成,社会结构形成之后,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到吉登斯的行动概念中包含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向读者说明了社会结构的形成路径,很好的结合了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
2、结构、规则、资源
吉登斯是在区分了系统和结构概念基础上来分析结构的。他认为结构是行动者在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情境中使用的规则和资源。吉登斯强调指出,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既不是外在于行动或行动者的实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互动的模式或系统,它只是作为记忆痕迹、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生物基础而存在,具体体现在行动的实践之中。规则是指行动者在各种环境下理解和使用的可归纳而得到的程序。一些规则可能比较规范化,行动者便于了解和明确参与。但其他的规则大都比较含混,难于理解,用来指导不能轻易表达和说明的互动。资源则是行动者用来处理事务的工具。吉登斯认为资源产生权力,当行动者互动时,他们利用资源,这个时候他们操纵权力以影响别人的行动。
3、结构二重性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标志性概念就是结构二重性。所谓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简单点说就是行动者利用结构,并且在利用结构时改变或再生产了这个结构。在结构二重性观点看来,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它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由此可知,吉登斯把社会结构看成是“内在于”人的活动。而涂尔干则相反,他认为社会的结构是“外在于”人的活动。同时,
5杨善华 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22页。
6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5月,第51页。
7乔丽英,《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概念的深度审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第40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