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解答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呢?一、问题分析1.教学内容过于简单重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简单、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老师常常只是在板书或者读教科书,对学生进行重复习题和应付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数学成绩不尽理想。
2.教学方法不合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认识不深入,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灵活,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够贴合学生效果,解题方法单一固化,缺少启发性问题等等,这些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3.教学时长不充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时长往往没有充分的时间,老师难以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记忆不能得到提高。
二、解决对策1.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为了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
如,拟定有趣的数学积木游戏、数学漫画、数学竞赛等等,提高教学质量。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中,采用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扬想象力、创造力、探究意识等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充分地利用时间,预防与处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到及时解答,让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记忆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总之,教师应该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数学教育素质等多个方面入手,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扬自身的特长和个性,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增强数学造诣。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困惑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困惑教育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更是被广泛教授。
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惑。
本文将从数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态度等方面,分析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常常会面临的困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数学内容1.抽象概念难以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会面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数字、几何图形等。
这些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字的概念时,往往会困惑于个位、十位、百位等的概念。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如使用具体的物品、实际的例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2.计算方法单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计算方法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口算和机械计算。
这种单一的计算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和思维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们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计算游戏或活动,例如数学竞赛、数学趣味游戏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1.教材内容理解不透彻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能因为时间有限或者课堂压力大,无法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
这就导致学生们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不够透彻。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
同时,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研究相关的数学书籍,帮助他们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缺乏实际应用小学数学课堂上常常缺乏实际应用的情境,这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例如,在学习面积和体积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如计算教室的面积、购买水果的价格等,让学生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学生态度1.对数学的抵触情绪由于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晦涩性,一些学生对于数学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认为数学难以理解和应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数学的应用领域,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展示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态度。
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三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丁国忠一、对于千米和吨这样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怎样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解答: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相关的计算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相应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表象以及质量观念、时间观念。
对于一些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分米和米)和质量单位(如克和千克),我们经常借助学生身边的物品帮助他们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例如,一个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一枝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8厘米,一袋盐大约重500克,一分钟大约能跳绳80下,大拇指的指甲盖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等等。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如本册教材中的千米和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见到这样的单位,但无法直接通过用手比一比、用尺量一量、掂一掂等方式来建立相应的表象。
因此,要建立这样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需要运用间接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像来加以培养。
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让学生通过对千米和吨的间接感受来建立相应的观念。
例如,让学生实际步行1千米,数一数走了多少步,看看用了多少时间,体会一下走1000米的疲劳程度。
也可以先走100米,再去想像如果走10个100米,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教学吨的时候,可以让几个学生尝试着抬一袋50千克的大米,再想像如果有20袋这样的大米会有多重,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1吨大米、1吨棉花大约占多大的体积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第二种方式是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相关观念。
例如,告诉学生从学校到附近某一地点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从A城市到B城市大约是多少千米,告诉学生一辆卡车的载重量大约是多少吨,告诉学生像鲸鱼、大象这些大型动物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吨。
需要说明的是,长度观念、质量观念的建立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也不必仅仅局限于数学课堂,更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观察、体验、感受,逐步地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是是否遇也到了一些疑难问题呢?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一、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1.“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
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些老师提出在教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只解决一步就结束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疑难问题解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疑难问题解答五年级上册1、“小数乘法”教学中的问题1)新课标教材,是否还需要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相同。
小数乘法的意义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况:小数乘整数,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小数,则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
因此,这里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小数乘法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学完分数乘法后再来体会。
2)有关积的小数位数的判断。
老师们经常问到判断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位数的问题。
比如,7.5×0.2的结果是几位小数?这里该填一位小数还是两位小数?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是判断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到底应该以计算法则为准,还是要看具体的计算结果的问题。
我们认为小数乘法中判断积的小数位数,应以计算法则为主,至于积的末尾有0的情况是下一步的问题。
因此,在出练习题时,最好不要出末尾有0来判断积的小数位数的题目,因为这样的考察没有多大的意义。
学生在具体计算时,只要按计算法则先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点上小数点,再根据计算的要求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即可。
2、“简易方程”教学中的问题1)代入公式求值计算的结果要不要求写上单位名称?代入公式求值计算的结果原义务教材不要求写单位名称,现课标教材要求写单位名称。
这种改变的原因一是为了与中学统一,二是考虑到代入公式求值的结果应与以前学习的直接列式计算的结果统一。
另外代入求值,课标教材先写出公式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记忆和应用(事实上,如果没有明确要求,可以不写出公式,用已知数据直接写出算式)。
2.“等式的性质”的教学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方程,现在课程标准要求“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课标教材没有给出“等式基本性质”的名称,也没有用文字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人教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人教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丁国忠一、教材第20页提到“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这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说法不一致。
这什么要做出如此的改动?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关于自然数的概念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以为0不是自然数。
例如,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于1889年提出了一组刻画自然数特点的公理,包括以下五条:(1)1是自然数。
(2)任一自然数都有唯一自然数为其后继数。
(3)没有两个相异的自然数有同一后继数。
(4)1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5)若是1具有性质P,且任何具有性质P的自然数其后继数也具有性质P,那么一切自然数都具有性质P。
从这组公理能够清楚地看到,皮亚诺把0划归在自然数之外的。
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1999年版)把自然数说明为:在人类历史进展的最初时期,由于计量的需要,用以表示个数的数量。
第一有数量一,以后逐次加一,即得二、三、四等等,统称为“自然数”。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采纳自然数的这种概念,用N={1,2,3,4,5,…}来表示自然数集,而用N*={0,1,2,3,4,5,…}表示扩展的自然数集。
还有一种观点把0划归为自然数的范围。
例如,对现代数学基础有专门大阻碍的法国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本来》中,从集合论的角度,把0作为空集的基数,如此,所有有限集合的基数就都能够用自然数来刻画了。
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也把0纳入自然数集中。
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第311页,就已经规定自然数集N={0,1,2,3,…}。
在《现代汉语词典》XX年6月第5版中也把自然数概念成:零和大于零的整数,即0,1,2,3,4,5,…。
依照上述缘故,教材研究编写人员在对原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修订和编写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时,依据有关国家标准对自然数的概念进行了修改,规定0属于自然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疑难题的解题技巧详解
小学一年级数学疑难题的解题技巧详解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导致他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顺利解决数学疑难题,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一、理解题目意思首先,要解决数学疑难题,学生应该全面理解题目的意思。
他们应该仔细阅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关键词,理解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和要求。
如果学生没有完全理解题目,很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出错或者走入歧途。
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小明有3块糖果,他吃掉了1块,还剩下几块?”学生应该先看清楚小明一开始有多少块糖果,然后再计算吃掉一块之后还剩下几块。
只有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学生才能正确解答问题。
二、运用具体物件进行计算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解决数学疑难题时,可以运用具体物件进行计算。
他们可以将问题中的数字具象化,使用实际物品来模拟问题。
通过触摸、移动物品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数学运算。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小明家里有2只红苹果和3只绿苹果,他一共有几只苹果?”学生可以用纸片或者其他小物件来代表红苹果和绿苹果,然后将这些物品进行合并计数,从而得出答案。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操作物品来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运用图形和图表进行分析除了使用具体物件进行计算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运用图形和图表进行问题分析。
通过绘制图形、画出图表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图形和图表可以直观地展示问题的变化和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例如,有这样一个题目:“小明的奶牛场有5头牛,每头牛都产3桶牛奶,那么小明的奶牛场每天一共产多少桶牛奶?”学生可以画出一张表格,以更清晰地了解牛的数量和牛奶的产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和计算,学生可以快速得出答案。
四、运用口诀和技巧进行解题在解决小学一年级数学疑难题时,学生还可以运用口诀和技巧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疑难题解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疑难题解析一、形状与运算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题目,其中其中包括了形状与运算相关的问题。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解析一些常见的数学疑难题,并给出详细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1. 矩形面积计算问题问题:一块土地的形状为矩形,长6米,宽4米。
请计算其面积。
解析:矩形的面积可以通过长乘以宽来计算,即面积=长×宽。
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数据,可知长为6米,宽为4米,所以面积=6×4=24(平方米)。
因此,该块土地的面积为24平方米。
2. 游泳池的容量计算问题问题:一个长方体游泳池的长为8米,宽为4米,深为2米。
请计算游泳池的容量。
解析:长方体的容量可以通过长乘以宽乘以高来计算,即容量=长×宽×高。
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数据,可知长为8米,宽为4米,深为2米,所以容量=8×4×2=64(立方米)。
因此,该游泳池的容量为64立方米。
二、数字与计算除了形状与运算的问题之外,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还会遇到一些与数字与计算相关的疑难题。
下面,我将为大家解析一些常见的数字与计算问题,并给出详细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1. 三位数的比较问题问题:比较789和675的大小。
解析:比较三位数的大小,首先比较最高位的数值大小,如果相同,则比较次高位的数值大小,以此类推,直到比较到最低位的数值。
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数据,789的最高位为7,675的最高位为6,由此可知789>675。
因此,789大于675。
2. 整数加减问题问题:计算-13+25。
解析:在整数的加减运算中,加法的运算规则是:异号相减,取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同号相加,相加结果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数据,-13和25的符号相反,所以可以将它们的绝对值相加,再加上绝对值较大数的符号。
即:|-13|+|25|=13+25=38。
根据原来的符号负号,所以-13+25=38。
三、应用与推理除了形状与运算、数字与计算的问题之外,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还会遇到一些与应用与推理相关的疑难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疑难题整理
小学一年级数学疑难题整理数学是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而小学一年级正是孩子们接触数学知识的起点。
然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小学一年级数学的疑难题进行整理和探讨。
一、加法与减法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运算就是加法和减法。
然而,有些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
例如,对于以下的题目:1. 小明有两本书,他又买了三本书。
他现在共有几本书?2. 某人有六只苹果,他吃掉了两只,请问他还有几只苹果?对于这些题目,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用图形的方式进行解答。
可以让孩子们用小圆圈代表书或者苹果,然后计数,最后得到答案。
二、数字顺序和大小比较除了加法和减法外,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还包括数字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在这方面,有些孩子可能会存在以下的困惑:1. 请将以下数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8、1、5、4、9。
2. 哪个数字比2大但比5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和记忆。
例如,可以用数字卡片或者数字积木来进行排序和比较,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其中,通过感知和操作来加深记忆。
三、数数与数的分解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还包括数的基本概念和数的分解。
在这方面,一些孩子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
比如:1. 请数一下教室里有多少个学生?2. 请将数字7分解成两个数的和。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图片、物体或者手指来辅助数数,并逐步引导孩子们理解数的概念。
对于数的分解,可以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孩子们通过拆分来理解数字的构成。
四、简单的几何形状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也会引入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状,比如正方形、圆形等。
对于这些几何形状,有些孩子可能会存在以下困惑:1. 请找出教室里的正方形物体。
2. 请找出教室里的圆形物体。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在教室或者校园中进行实地观察,让他们用眼睛去发现并认识这些几何形状。
此外,通过手工制作或者拼图游戏,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加深对几何形状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年级数学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数学是孩子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需要深度理解和掌握的学科。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一年级的学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困惑和难题。
本文将探讨一年级数学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给出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1. 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在解决数学问题之前,学生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他们应该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符号,例如“+”、“-”、“×”、“÷”等,并能够准确地应用它们。
此外,他们还需要理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数字的大小比较、数量关系和形状等。
通过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学生将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2. 建立数学思维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学生应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练习数学题目和解决问题的游戏来培养数学思维。
例如,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或者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这样的训练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问题的挑战。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向他们传授解题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这样的做法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创设数学学习环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提供有趣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合作,通过与同伴的讨论和交流来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环境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5.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的学生喜欢以图形或实物的形式学习数学,而有的学生则更擅长逻辑推理。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通过绘图、排列数字、使用具体的物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
人教五年级数学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人教五年级数学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人教五年级数学上册疑难问题解答
一、“小数乘法”教学中的问题
1.新课标教材,是否还需要讲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相同。
小数乘法的意义实际上包括两种情况:小数乘整数,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小数,则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应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入手。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分数乘法。
因此,这里淡化了小数乘法意义的教学,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小数乘法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学完分数乘法后再来体会。
2.“小数乘法”单元中例3和例4的教学要求。
有老师对例3和例4的教学要求不太清楚,这里再说明一下。
例3教学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例4结合例3及“做一做”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由于例3最后让学生观察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有的老师在这里就开始引导学生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这样处理似乎显得仓促了一些。
因为由一个例题就来归纳概括小数乘法中因数和积的小数
位数之间的关系说服力不够,这里应该通过下面的“做一做”进一步巩固对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解,再让学生观察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来教学例4,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册数学疑难问题解答[整理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疑难问题解答一、分数乘法意义的有关问题。
1.分数乘法的意义要加强。
掌握好分数乘法的意义,可为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以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做好铺垫,故应加强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教学。
教科书是把分数乘法的意义与算理结合在一起编排的,主要体现在例1和例3里。
因为分数乘法的意义很重要,所以实际教学时可把意义和算理分开来讲,先把意义讲清楚,再结合意义来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就显得很自然,学生理解和掌握算理也更容易(可参见九义教材的做法)。
2.根据算式说意义与根据意义列算式的问题。
这是现在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
因为不再区分因数的位置,所以根据算式说意义就应分情况讨论。
对分数与整数相乘来说,如×5,就有两层含义: (1)5个相加;(2)5的。
对两个分数相乘来说,则是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如×,既可表示的,也可表示的。
另一方面,根据意义列算式时,则可列出两个算式,但它们表示的意义都是特定的、唯一的。
如根据5个相加列出乘法算式既可以是×5,也可以是5×,这两个算式在此处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都表示5个相加,不能说是5的。
二、“位置”单元的教学应注意什么问题?本套实验教材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编排共有4次:一年级下册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会在具体情境中按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三年级下册是认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年级下册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
本册教材则主要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考虑到本册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编排“位置与方向”内容,教学时应注意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对该内容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一年级下册按行、列确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四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来刻画物体的位置关系。
解答一年级疑难题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运算规则
解答一年级疑难题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运算规则一年级是学生们进入小学生活的开端阶段,他们开始接触课程的基础知识,并逐渐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运算。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些疑难问题常常困扰着一年级的学生。
本文将解答一年级学生在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简单运算规则方面的疑难问题。
一、分数的大小比较在一年级学习数学时,学生们通常会遇到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
这里我们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例,给出一些具体的解答。
1. 相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当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比较分子的大小。
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例如,比较⅔与⅖的大小,由于二者的分母相同,只需比较分子3与5的大小即可得出⅔>⅖,其中“>”表示大于。
2. 不同分母的分数比较当分数的分母不同时,需要进行通分,将它们转化为相同分母的分数后再进行比较。
通常,我们可以使用最小公倍数作为通分的分母。
例如,比较⅔与¼的大小,最小公倍数是12,可以将分数⅔转化为分子为8的12分之8,将分数¼转化为分子为3的12分之3,然后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得出12分之8>12分之3,即⅔>¼。
3. 零的大小比较在分数的大小比较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零的情况。
无论分子和分母的值如何,分数0始终是最小的。
因此,任何一个非零分数与0进行比较,非零分数都大于0。
例如,⅔>0; ¼>0。
二、简单分数运算规则除了分数的大小比较,一年级的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简单的运算规则,例如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规则进行解答。
1. 分数的加减运算在一年级,学生们会学习到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当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只需将分子进行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例如,将⅖与⅓相加,由于二者的分母相同,只需将分子4和3相加,得到7,再将结果的分子7写在通分的分母5下,即⅖+⅓=7/5。
2. 分数的乘除运算在学习分数的乘除运算时,需要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形式。
分数的乘法运算,只需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乘即可。
小学数学疑难难题汇总
1.【题目】甲乙两人从周长为1600米的正方形水池ABCD相对的两个顶点A、C同时出发绕水池的边沿顺时针方向行走.甲的速度是每分钟50米,乙的速度是每分钟46米,则甲乙第一次在同一边上行走,是发生在出发后的第多少分钟?第一次在同一边上行走了多少分钟?【解答】要使两人在同一边行走,甲乙相距必须小于一条边,并且甲要迈过顶点。
甲追乙1600÷4=400米,至少需要400÷(50-46)=100分钟,此时甲行了50×100=5000米,5000÷400=12条边……200米。
因此还要行200÷50=4分钟,出发后100+4=104分钟在同一边上行走。
此时甲乙相距400×2-104×(50-46)=384米,乙行完这条边还有16米,因此第一次在同一边上走了16÷46=8/23分钟。
2.【题目】甲乙两地相距35千米,小张,小李都要从甲地去乙地,他们只有一辆自行车,小张先步行,小李先乘车,同时出发.小张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小李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两人乘车的速度都是每小时20千米.那么两人从甲地到乙地最短需要时间多少小时?【解答】如图,假设小李先乘车到丙地再步行,小张步行到丙地再乘车,要使两人时间最短,则必须满足同时到达。
则有从甲地到丙地两人的时间差相当于两人从丙地到乙地的时间差。
从甲地到丙地,车和小张的速度比是20:5=4:1,时间比是1:4;从丙地到乙地,小李和车的速度比是4:20=1:5,时间比是5:1;由于时间差相同,则相差[3,4]=12份的时间。
则有从甲地到丙地,车和小张的时间比是4:16还有从丙地到乙地,小李和车的时间比是15:3行完全程车行了7份的时间,则每份的时间是35÷20÷7=1/4小时每人行完全程用了19份的时间,则共用去19×1/4=19/4小时。
3.【题目】现有速度固定的甲、乙两车。
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3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疑难问题解答3三、教材中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但实际教学中一般不允许使用计算器,应如何处理这一矛盾?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在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对于社会生活中一些大数目、多步骤的复杂计算,纸笔运算、珠算等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要求,需要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来代替。
因此,计算器乃至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求,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新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课标的精神,教科书中除了介绍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以外,还编入了一些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习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较好地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
在此次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中,虽然删去了大量的数目较大、步骤较多的计算内容,计算要求也相应降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本的计算能力仍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点不会因为教材中引入计算器而有所改变。
学生对四则运算的意义、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口算、笔算、估算技能与学习使用计算器不是对立的,而应该和谐统一、互为促进。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判断何时使用口算,何时使用笔算,何时使用估算就足够了,何时又最好使用计算器。
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算法,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要求。
试想一下,学生学会计算器以后,如果面对6×7这样的简单计算也用计算器去计算,我们该如何评价其计算能力呢?但如果碰到的是像3284×2367.7这样的计算,又何必为难学生,非得要求他们用笔算呢?我们认为除了学习基本的按键方法以外,学生可以在以下情况使用计算器:计算涉及到的数目较大,计算涉及的步数较多,验算(要求笔算验算的除外),利用计算器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疑难问题分析
五单元——数据的处理
1.扇形统计图要求学生绘制不?(教参第139页)
六单元——比的认识
1.如何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比的意义 用不用书上的这个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作 这两个数的比?(教参194-195页)
比的概念及意义是从比较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首先产生的(也 就是最早的比是指同类量的比),后来根据实际的需要推广到两个不同类 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产生了一个新的数量,但这个新的数量可以看做 是对应单位“1”中的数值(相当于比值)。犹如:路程:时间=速度,速 度可以看做一个新量,也可以看做是1份行驶时间的量对应多少份路程量之 间的关系(如1小时对应的路程是60千米则1分钟对应的路程就是1千米)。
问题三:讲述题怎样答?
讲述题就是要学生展示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只要要点清晰能说清楚问题什么四单元百分数与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要分 开成两个单元?
从知识点上来说:两个单元的侧重点不同。四单元是第一次 接触百分数,建立了百分数的模型,后面三课分别是求百分率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相当于是对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分量、百 分率的一个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百分数计算。第七单元,更 多是百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运用。从学生知识掌握角度来说:先 掌握基本类型后,再有一个时间段的巩固练习,达到非常熟练 的程度,所以四单元学习之后,进行一定量的训练,巩固对百 分数计算基本模型的掌握。最后学习第七单元,既有一个坚实 的知识基础,还能不混淆知识点。对于关键是要沟通它们之间 的联系。
2.P24分数的混合运算,关键在于找单位一, 如何才能让学生清晰地找到单位一以及求出 对应的量。这一板块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找单位一总是不那么容易。
答:找单位“1”确实是学生比较困难的知识,可以 通过画图让学生直观理解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 量,从而准确找到单位“1”是谁,另外还有很多老 师教学时都让学生去找一些“关键字”,一般情况 下如“比”、“占”、“是”字后面的量,“的”字前面 的量都是单位“1”的量,同时找的时候多联系画图 想一想,一般不会找错的。
小学数学疑难解答你的问题我来帮你解决
小学数学疑难解答你的问题我来帮你解决小学数学疑难解答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是小学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随着年级的增加,数学难度也在逐渐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中的常见问题展开讨论,并提供相应的解答,帮助小学生解决数学难题。
一、算术运算问题1. 如何正确列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在进行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时,小学生常常会将数字排列错误,导致结果出错。
在列竖式时,要注意将相同位数的数字对齐,并对齐进位或者退位的数字,确保正确计算。
2. 怎样理解乘法和除法运算?乘法可以理解为多个相同的数相加,而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可以理解为数的分割。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具体的计算过程,帮助小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本质。
3. 如何解决长除法问题?长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中的一大难点。
在进行长除法计算时,可以通过列竖式、借位、估算等方法进行辅助,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度。
二、几何图形问题1. 如何正确辨认几何图形?小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几何图形感到困惑,例如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形状相似的图形。
通过观察边长、角度、对称性等特征进行区分和辨认。
2. 如何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需要掌握相应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例如,计算矩形的周长为长加宽的两倍,面积为长乘宽;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为底乘高的一半。
三、时间和日期问题1. 如何计算时、分和秒的换算关系?学生在学习时间和日期的换算时经常会遇到时、分和秒的计算问题。
要明确时、分和秒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一小时等于60分钟,一分钟等于60秒。
2. 如何计算日历上的天数差?计算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差可以通过利用日历和计算工具来解决。
正确理解闰年和平年的区别,了解每个月的天数,并结合判断两个日期之间是否为闰年和平年,进行相应的计算。
四、应用问题1. 如何解决小学生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数学运用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
在解决小学生生活应用问题时,要学会理解问题的意思和要求,梳理问题的思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人教版数学各年级疑难问题问答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疑难问题问答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张华一、“数一数”单元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内容单调,能否将其与“比一比”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1.为什么将两部分内容分开编排?“数一数”“比一比”以及“分类”三部分内容在原通用教材中均编排在“准备课”一个单元中。
实验教材将它们分开编排,主要基于如下考虑:(1)在入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为了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数数、认数的情况,“数一数”单元编排时在原通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了场景,丰富了情境中的资源,将人物数量增加到20个,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已具备知识的机会,以便老师在今后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老师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一数”单元的内容虽然简单,但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对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非常有帮助。
(2)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内容,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为了充实学生的相关知识,编排时,在“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基础上,增加了比长短、比高矮等具体量的比较构成“比一比”单元;在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构成“分类”单元。
综上所述,各部分内容分开编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知识。
2.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这一单元反复让学生数图中事物的个数,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如何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有的老师把主题图制成课件,使人物和情境动态化,学生对这样的画面很感兴趣,也愿意数画中的事物;有的老师将学校的背景画在黑板上,边画边请学生说一说画了什么,有几个;很多老师还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教室、校园里的事物,将数数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会很感兴趣。
(2)如何把握教学要求?本单元是准备课,虽然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掌握10以内的数数,也不要求学生认识1~10各数。
三年级数学下册疑问及解决办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疑难问题及解答策略一、“位置与方向”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好上,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本学期所学的这些方位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
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
例如,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确定东方,再与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相联系:明确后面是西,左手指向北,右手指向南,认识四个方向。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活动,就让所有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基本空间方位知识(前、后、左、右)为基础,与新知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立了联系,获得了对新知识的理解。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被除数首位不够商1的情况下,学生易将商的位置写在首位。
例4从整理照片为素材引出除法算式238÷6,呈现了笔算的过程。
这个例题里面难点比较集中,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除不尽,有余数。
在例3的基础上可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算法。
2、商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除法,学生经常忘记商零占位。
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时,要求学生先商零,在进行下一步的计算。
反复练习,强化巩固。
三、“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中,不进位笔算乘法点子图的运用有困难,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数形结合,利用图形帮助计算。
目前没有很好地解决办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指导。
四、“面积”题中,知道周长求面积或知道面积求周长的题目解答困难。
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公式解决问题,要求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先将公式列出,在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公式解决问题。
或寻找公式之间的联系,利用联系解决问题。
五、“年、月、日”计算经过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疑难问题的解答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熊华一、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1.“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
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些老师提出在教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只解决一步就结束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看图,明确题意。
因为现在的实际问题大都用图示来呈现,要让学生能从图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接下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因为本单元解决的是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在引入时,老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
比如教学例1时,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
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然后自己解决。
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
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老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书写格式的要求。
教材在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的两种形式,而且在连减中的不同方法中认识了小括号,在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的解决问题中出现了用递等式的书写形式计算综合算式。
老师也就自然想知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要求必须列综合算式和使用小括号呢?综合算式是否一定要用脱式计算?还有要不要写答语等。
解决问题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至于是用分步列式还是列综合算式,只是书写形式的不同,对解决问题的要求没有影响。
教材在这里介绍了综合算式和小括号,是让学生知道两步计算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表示,同时也是初步渗透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出现列综合算式解决的,老师可以加以引导和介绍,但对列综合算式或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不作统一要求。
另外,教材中缺少四则运算的练习,为了后续的学习,老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部分的单项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初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关于写答语,在本册教材不作要求,学生可以口答完成。
到了四年级,会作具体的要求。
至于用递等式的脱式计算,教材在这里也只是介绍了这种写法,对学生也不做统一要求,在后面的学习中还会正式教学。
二、是否要求学生看除法算式说意义。
有老师问:要不要求学生看除法算式说意义,比如:18÷6=3 表示18里面有3个6还是6个3?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对于单独的除法算式,一般不要讨论它的意义,除法的意义最好结合具体的情景来理解。
对于除法的意义,要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
三、“平移和旋转”教学中的问题。
1.如何准确的数出平移的格数。
关于平移的教学,老师们反映,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认识到什么样的现象是平移,但比较困难的是当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时,如何准确地数出图形平移了几格。
如下图中,学生很容易认为房子向上平移了2格。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判断房子平移了几格,可以在房子上选择一个点,看这个点移动了几格,房子也就移动了几格。
有的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比如蚂蚁搬家。
两只蚂蚁分别位于房子的两个点上(当然最好是方格纸的格点上,这样方便学生数格子数),比如房子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点上,它们把房子向左平移到虚线处后,两只小蚂蚁争吵起来。
一只蚂蚁说:“我搬得远!我搬得远!”另一只也不示弱:“我搬得比你远!”老师根据小蚂蚁的争吵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快帮小蚂蚁数一数,哪只蚂蚁平移的格数多?”接下来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数出两只小蚂蚁平移的格数,让学生发现虽然是房子上两个不同的点,但是它们平移的格数相等。
进一步还可以继续创设情境:假如房顶上有一只小蝴蝶,小蝴蝶平移的格数又是多少呢?它和小蚂蚁平移的格数相等吗?通过数格数,让学生明确在数物体平移的格数时,只要确定一个点,数出这个点平移的格数,就是物体平移的格数了。
当然,还可以看一条线段,比如上下平移时,可以观察最下面的这条线段,左右平移时,看左右两边的线段都可以。
实际上这里也渗透了物体平移的特性:物体上每个点的平移方向和距离都一样。
所以在数格数时,选择一个点或一条线的平移格数就是这个物体平移的格数。
当然,在这里还不要求学生掌握平移的特性,学生在五年级还会进一步来学习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材中平移练习中安排了判断图形平移后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对于后一种练习,我们只要求学生能画出顶点在方格纸的格点上的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让学生理解只需把每个顶点按要求平移后,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平移后的图形,比如教材第43页练习十的第2题。
但是第44页第5题中平移图形的一个顶点不在格点上,而是在两个格点中间,如果学生有困难的话,可以把这个图形稍作改动,让每个顶点都落到格点上,如下图:3.旋转的定义。
旋转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能找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至于有关旋转的特性等更多的知识我们安排在五年级继续学习。
在这里,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旋转的概念有疑惑,比如学生列举的秋千、钟摆、跷跷板等的运动是不是旋转呢?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旋转现象,以此来判断秋千、跷跷板不是旋转现象,属于摆动现象。
事实上,旋转的定义是:如右图这样,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 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
也就是说旋转是物体在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的现象,不一定要作圆周运动。
因此摆动也是旋转,所以秋千、钟摆、跷跷板的运动是摆动,同时也是旋转。
但这里我们主要还是要让学生认识作圆周运动的旋转,比如风车、飞机的螺旋桨、转椅等的运动。
学生如果说出秋千,老师也应该给予肯定,但还是尽量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像电风扇扇叶的转动这样的旋转现象。
四、“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中的问题。
1.“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的问题。
有些老师觉得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认为学生已经有了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数的组成、计数关系等就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比如有的老师整堂课都在让学生估数,认为这样能培养学生的数感,而把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作为练习让学生自己完成。
当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也是应该的,但是应该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
另外也要注意估数只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方面,而且估数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例如要有一个参照物,因此学生首先要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1)数的现实含义;2)与自己熟悉的数建立联系;3)建立数的表象。
首先,老师要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中有868人跑马拉松,让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来理解。
为了了解868到底有多大,学生要将868和自己熟悉的数建立起联系,比如学生对100都很熟悉,这里就可以将868和100建立起联系,学生知道868大约有8个100。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868的表象,比如学生可以想象有一个10×10(100人)的方阵,那么868有几个这样的方阵呢?从而建立起868人的表象。
那么如何把“1000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落到实处呢?教学中还是要从计数单位、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全面认识1000以内的数。
首先让学生通过数数,从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十,到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再一百一百的数,10个百是一千,认识记数单位个、十、百、千,同时渗透相邻记数单位之间十进的关系。
接下来借助计数器来数数,由于学生对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往往弄不清楚下一个数到底是几十、几百,借助计数器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个数数的难点。
然后再让学生口头数数。
再接下来通过计数器拨数结合数位表教学写数和数的组成,最后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巩固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同时结合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要求。
教材第93页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时,既呈现了一般的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很多老师就问是不是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关于口算,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因此教材呈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我们觉得有的学生可能会有通过想竖式来口算,所以就呈现了这种方法,主要也是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用他喜欢的方法正确的口算,对于这种想竖式口算的方法不作统一要求。
五、克和千克到底是质量单位还是重量单位?克与千克是质量单位。
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单位有千克、克,还有吨和毫克等。
而重量是指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它的单位是力学单位牛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的重量、一个物体有多重,都是指它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