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习题 含答案
初一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后作业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的建立者、这场战争的名称分别是()A.司马炎、赤壁之战B.司马睿、官渡之战C.司马睿、淝水之战D.司马懿、淝水之战2.下列哪些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草木皆兵④揭竿而起⑤风声鹤唳⑥斩木为兵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⑤3.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有()①前秦内部不团结②前秦统治者骄傲自满③前秦指挥失误④东晋团结对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前秦与东晋的某一重要战役的直接影响是()A.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前秦势力迅速扩张D.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族B.鲜卑族C.羌族D.匈奴族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割据,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前秦战败,未能统一江南D.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A.曹魏B.前秦C.北魏D.东晋4.曾有诗句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秦始皇传》 B.《汉武帝传》C.《北魏孝文帝传》D.《汉高祖传》5.北魏孝文帝改革是1 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6.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7.某班下课后,黑板上还留有历史老师的如下一些板书内容,据此判断该教师这堂课讲授的内容应是中国古代史上的()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管仲改革的措施D.晋文公改革的措施8.小文同学想写一篇关于北魏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A.北魏统一了全国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C.平城到洛阳D.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9.独孤焘是北魏贵族,以下有关他的言行记录可能发生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是()①他上朝时必须穿汉服②在一切公私事中,他的署名都是刘焘③他曾跟随孝文帝到曲阜祭孔④他的儿子娶了汉族豪门女为妻A.①④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二、材料分析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历史部编版(2024版)课时练习 含答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9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01
一、选择题1.两个同姓人的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下列哪件事件的发生,使少数民族与汉族有可能同姓()A.中原人南迁B.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魏孝文帝改革D.少数民族内迁2.我国地域辽阔,各族众多,地方语言也多种多样,国家提倡说普通话。
在古代史上也有个推广使用汉语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羌族C.鲜卑D.氐族3.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4.下面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A.促进了民族交融B.结束分裂割据状态C.巩固了北部疆域D.开发了江南地区5.北魏早期,公主的婚配对象主要是北魏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贵族首领或鲜卑军功家族。
孝文帝亲政之后,公主择偶的选择主要以汉人为主。
此类史料应放在下图电脑中的()A.原因文件夹B.内容文件夹C.性质文件夹D.启示文件夹6.大同市博物馆收藏了北魏墓群出土的出行俑,其中人物俑身着胡装,头戴风帽;洛阳博物馆收藏了北魏重臣杨机墓出土的彩绘出行俑,其中女立俑的襦裙式着装体现了汉装儒雅宽博的特点。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7.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土文物。
这些文物反映了这一时期()A.北魏的政治日益腐朽B.南方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C.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D.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8.513年,鲜卑贵族拓跋显儁去世后并未归葬鲜卑旧地,而是葬于中原。
另外,在他的墓志铭中,其姓为“元”而非“拓跋”。
与上述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周平王东迁洛邑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D.忽必烈定都大都9.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
孝文帝此举的目的是()A.推动中外交流B.结束分裂局面C.加快汉化脚步D.巩固北魏政权10.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1.以下是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砖,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大一统局面形成B.北方政权的对立C.江南地区的开发D.北方民族的交融12.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如下图中的措施出自于()A.光武中兴B.孝文帝改革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2. “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北魏孝文帝决定()A.在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强化中央集权D.册封鲜卑贵族3. 下列发明中为书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的是()A.甲骨文的出现B.造纸术的发明C.小篆的出现D.印刷术的发明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特征概括不正确的是A.社会发展停滞乃至倒退B.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C.南方经济有了较快发展D.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5. 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C.江南经济发展迅速D.北方民族大融合6. “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这段话中的“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A.匈奴语,汉语B.汉语,鲜卑语C.鲜卑语,汉语D.汉语,匈奴语7. 如下表所示,这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鲜卑族姓汉族姓拓跋元步六孤陆独孤刘A.改官制B.禁胡服C.通婚姻D.改姓氏8. 某学者要撰写历史论文《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他撰写的论文内容主要是()A.光武中兴B.北魏孝文帝改革C.开元盛世D.江南地区的开发9.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六月已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颁布诏书进行改革的是()A.北魏B.前秦C.西晋D.东晋10. 他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从风俗礼制到语言服饰,全面割断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踏步地实现了社会体制的汉化与人的观念的汉化。
由此可知,“他”的改革()A.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B.使鲜卑文化彻底断绝C.促进了民族交融D.着力于风俗礼制的汉化1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点可以概括为A.建立帝国新秩序B.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C.巩固大一统局面D.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二、填空题12.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__________;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__________。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B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3.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D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朝代。
这个王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B )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 B )A.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D.册封鲜卑贵族6.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 C )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8.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一皇帝改革措施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C )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加快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9.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D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10.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
初中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时练及答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2023辽宁连山期末改编)“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下列成语,其典故均来源于“坚发长安”这场战役的一组是()A.四面楚歌、风声鹤唳B.草木皆兵、风声鹤唳C.破釜沉舟、投鞭断流D.破釜沉舟、东山再起2. 《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
……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
”这场战役()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3.前秦、北魏这两个政权的一个重要相似点是()A.都曾定都洛阳B.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C.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D.都与外族对抗而灭亡4.(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A.洛阳B.长安C.北京D.建康5.(2023北京昌平期末)《资治通鉴》记载:“拓跋氏……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该史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是()A.以汉服代替鲜卑服B.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C.改鲜卑姓为汉姓D.从平城迁都到洛阳6.(2023河北辛集期末)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正统)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再次)成被发之人。
”北魏孝文帝认为有必要改说汉语的原因是()①方便与汉族通婚②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语③要迁都必须说汉语④不说汉语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A.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②7.(2022湖南邵阳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各民族间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完成了国家统一B.发展了畜牧经济C.促进了民族交融D.增强了北魏实力8.(2022江苏镇江中考改编)下列两幅图片再现了北魏时期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发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①④⑤D. ②③⑤2.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但是有人却说他的改革断送了整个鲜卑族。
其实,评价一次改革成功与否的着眼点应该是‚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下列哪个事件最能说明孝文帝改革是成功的()A. 统一黄河流域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佛教兴起D. 农民起义3.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文成公主入藏D.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人民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江南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5.‚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A. 盘庚B. 隋炀帝C. 北魏孝文帝D. 元世祖6.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A. 管仲改革B. 商鞅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7.‚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这段话中的‚北语‛和‚正音‛分别是指( )A. 鲜卑语,汉语B. 汉语,鲜卑语C. 匈奴语,汉语D. 汉语,匈奴语8.‚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A. 建立郡县制度B. 实施汉化政策C. 确立察举制度D. 册封鲜卑贵族9.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A. AB. BC. CD. D10.前秦和东晋之间的一次著名战例是()A. 赤壁之战B. 官渡之战C. 淝水之战D. 巨鹿之战11.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人口南迁‛、‚汉化政策‛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了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 统一国家的建立B. 民族关系的发展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2.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课时作业2: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下列成语,出自淝水之战的是()①风声鹤唳②三顾茅庐③投笔从戎④草木皆兵⑤投鞭断流。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⑤2.“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A.地方建立县制 B.实施汉化政策 C.创立科举制度 D.册封鲜卑贵族3.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汉族人将北方各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4.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5.与下图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A. 200年 B. 208年 C. 316年 D. 383年6.曹魏、西晋、前秦和北魏四个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A.都曾定都洛阳 B.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C.都处于全国分裂时期 D.都因少数民族的入侵而结束7.新华网2010年8月5日报道:内蒙古破获一古墓被盗案,追缴200余件北魏珍贵文物。
经专家鉴定,从随葬品的规格和古墓的地理位置判断,墓主人应该是一位鲜卑大贵族。
假如这位墓主人的女儿生活在孝文帝改革后,其可能经历(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与汉族联姻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是()A.北方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B.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D.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0.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不顾保守派贵族的反对,毅然迁都。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单项选择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单项选择题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2.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是()A.风声鹤唳B.投鞭断流C.三顾茅庐D.草木皆兵3.为实现迁都,孝文帝力排众议,甚至废掉了太子。
那么,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地是()A.洛阳B.长安C.建业D.成都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贵族可能会经历()①学汉语②穿戴汉族服饰③改汉姓④禁止与汉人贵族联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北方民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逐渐变畜牧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是在()A.三国时期B.魏晋以来C.西晋末期D.东汉末期6.下列关于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叙述,错误的是()A.北朝政权统治者仍沿用本民族的统治方式B.汉族人从北方各族学到不少畜牧业发展的经验C.北方民族穿汉族服装D.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他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前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士兵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C项正确。
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三顾茅庐讲述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与淝水之战无关,C项符合题意。
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A项正确。
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①②③符合史实,④不符合史实,排除含④的选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图表题专项练习1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往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中胡人的服饰汉化以及汉人的饮食胡化,说明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之间的交往,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往,排除B;图片也不是反映的国家统一,排除C;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
故选A。
2 .如图展示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朝代更替,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展示的是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政权分立,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B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在秦汉时期,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是在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在明清时期,ACD排除。
故选B。
3 .下图是某同整理的学考笔记,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经济重心南移B.王星改革C.八王之乱D.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迁都洛阳……改用汉姓;”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D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指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
A不符合题意;王星改革说法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
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 .历史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普遍性是说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它发生的客观原因,而一切历史现象又必然地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含答案)课前预习一、淝水之战1.强大后的 ,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形成对峙的局面。
2.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 60 余万、骑兵27 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 ,统一中国。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
3.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经过淝水之战以后,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4.公元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5.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 ,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 ,也增强了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6.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 ,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
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7.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制度。
8.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 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尤其是在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9.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淝水之战作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被载入军事史册,对后世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A.晋文公楚庄王B.曹操孙刘联军C.东晋前秦D.刘邦项羽2. (2019●甘肃武威校级期末)下列四个成语中,出自淝水之战的是( )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④破釜沉舟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③④3.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A.北魏B.曹魏C.前秦D.成汉4.(2019●贵州黔西南中考)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族B.鲜卑族C.党项族D.契丹族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北魏孝文帝决定( )A.在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强化中央集权D.册封鲜卑贵族6.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族文化风俗,带头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这一举动带来的影响是( )A.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B.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C.大大削弱了北魏的实力D.彻底消除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7.(2019●北京昌平区二模)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
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以上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A.政权并立B.商业繁荣C.民族交融D.战争频繁8. 淝水之战同下列历史上的哪几次战役相似?( )①桂陵之战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独孤焘是北魏贵族,以下有关他的言行可能发生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的是( )①他_上朝时必须穿大袖子的汉服②在一切公私事中,他的署名都是刘焘③他曾跟随北魏孝文帝到曲阜祭孔④他的儿子娶了汉族豪门女为妻A.①④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10.(2019●湖北黄冈期末改编)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将鲜卑族的拓跋、丘穆陵、步六孤、贺兰、独孤、贺楼等姓氏改为元、穆、陆、贺、刘楼等汉姓,其目的是( )A.为内迁作思想上的准备B.强化民族差异的观念C.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D.强化汉化标准11.“(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黑板上写着四点信息:“4世纪后期”“以少胜多”“为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与这些信息相关的战役是()A. 淝水之战B. 赤壁之战C. 官渡之战D. 牧野之战2.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具有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C)A. 东汉B. 西晋C. 东晋D. 北魏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也出现了几次局部统一。
其中,439年就有一个政权完成了北方统一。
它是由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 匈奴族 B. 鲜卑族C. 羯族D. 氐族4. 我国历史上曾有位鲜卑族帝王向汉文化学习,将自己的名字拓跋宏改为元宏,他是()A. 北魏孝文帝B. 苻坚C. 晋惠帝D. 梁武帝5. 历史老师创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交融(打一历史事件)。
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A. 商鞅变法B. 诸侯争霸C. 三国鼎立D. 北魏孝文帝改革6.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这表明()A. 民族交融成果显著B. 民族纷争完全消失C.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D. 黄河流域适合游牧7.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共同点是()A. 都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B. 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C. 战场都在北方地区D.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C. 尊崇儒学D. 胡汉对立9.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不能论证“民族交融逐步加强”这一论点的是()A. 胡床、胡凳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引入内地B. 《北魏帝王出御图》中帝王和大臣都穿汉服C. 南朝时南方政权更迭频繁D. 汉语逐渐成为北方的主要通用语言10.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A. 中华文明的起源B. 统一国家的建立C.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D. 繁荣开放的社会11.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C )A.匈奴族B.羯族C.鲜卑族D.氐族12.假如你来到498年的北魏,不会看到的是()A.洛阳街头的人们穿着汉族服装B.朝廷大臣用鲜卑语向皇帝报告C.一家人在举办婚礼,新郎鲜卑人,新娘汉族人D.一个老师正在提问一个姓元的学生13.439年统一北方的政权名称是()A.西魏B. 北魏C.东魏D.北齐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控制中原地区15.下列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阪泉之战B. 淝水之战C.牧野之战D.桂陵之战16.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A.前秦——北魏B.西晋——东晋C.前秦——西晋D.东晋——前秦17.改官制、崇儒学、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等,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重要措施。
统编版历史(2024年版)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含答案)
统编版历史(2024)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单选题1.公元383年,东晋成功击败苻坚亲自率领的87万大军,使得苻坚“一举消灭东晋,将南北地区统一起来”的理想破灭,也使东晋的统治得到稳定。
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战争是()A.漠北战役B.桂陵之战C.长平之战D.淝水之战2.小明同学进行单元复习时,整理了“赤壁之战”“两晋南北朝更替”“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淝水之战”等内容。
请判断他复习的单元主题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3.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两方军队在淝水激战,最后东晋以少胜多,取得胜利。
下列成语出自此次战役的是()A.退避三舍、卧薪尝胆B.纸上谈兵、朝秦暮楚C.破釜沉舟、四面楚歌D.投鞭断流、草木皆兵4.下列各项措施中,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有①废除国有土地制度②颁布“推恩令”③推行汉化措施④迁都洛阳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改革措施中,孝文帝把都城迁到()A.洛阳B.长安C.北京D.建康6.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
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7.如图所示是云南省某中学绘画小组以孝文帝改革为主题设计的漫画。
漫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孝文帝改革()A.促进了民族交融B.削弱了北魏实力C.沿袭了鲜卑习俗D.实现了南北统一8.北魏时期的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得到了更大发展,这主要得益于()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9.下面是历史社团在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时收集到的资料(部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以下哪些成语反应了淝水之战时的状况()①孤注一掷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土崩瓦解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①③D. ②④2. 魏晋南北朝期间成立北魏的少量民族是()A. 匈奴族B. 鲜卑族C.氐族D.羌族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中,最能促使民族交融的是()A.把土地分给农民B.迁都洛阳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D.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举措包含()①在朝廷中一定使用汉语②迁都长安③官员及家眷都一定穿戴汉族衣饰④改用汉族姓氏A .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某同学查阅了相关“赤壁之战”、“三国鼎峙”、“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研究,他研究的主题是 ()第1页/共4页A.一致国家的成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华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6.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以前一致过北方的少量民族政权是()A .曹魏、北魏B.西晋、北魏C.前秦、北魏D.前秦、东晋7. 造成魏晋南北朝期间民族交融的基来源因是()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久交往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8、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以少胜多的有名战斗之一。
在此次战斗中前秦失败的原由不包含()A.苻坚骄傲轻敌B.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C.士兵不肯意为前秦卖命D.前秦士兵人数比东晋少9、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对这一现象解读最正确的是()A.内迁各族的文化风俗影响了汉族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朴实第2页/共4页C.汉族的风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10.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裕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犯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力,光宅中原。
”——《魏书》资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2022新人教版)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同步测试一、填空题1.强大的前秦,疆域东濒,南抵,西至,北达,与南方的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了。
3.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的分裂局面。
4.即位后,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5.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二、单项选择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是……………………………………()A.北魏B.东魏C.西魏D.北周2.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D.为了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3.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
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A.改穿汉服B.改用汉姓C.学说汉话D.与汉族联姻4.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吃的烧饼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交融的产物。
北魏时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事件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管仲改革D.文景之治5.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属于其影响的是…………………………………………………………………………………()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④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三、材料解析题1.读图识史(1)上图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一淝水之战
1.前秦的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2.淝水之战: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在淝水与秦军前锋隔岸对峙,东晋军队大败________。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__________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____________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____________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____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____________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措施:迁都________。
进一步推行________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__;采用两汉、曹魏的__________、法律等。
3.意义: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概况: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民族__________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__。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各民族不仅在__________上密切交往,在__________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__________逐渐减少。
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________,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______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右面连环画《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前秦和西晋
B.前秦和东晋
C.东晋和宋
D.宋和前秦
2.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3.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A.羯B.鲜卑C.氐D.匈奴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民族融合B.连年战争
C.阶级斗争D.长期分裂
5.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
C.江南经济发展迅速D.北方民族大融合
6.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④
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
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县制
B.废土地国有兴私有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建立了统一国家B.创立了科举制度
C.维护了国家统一D.促进了民族融合
9.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0.《中国那些事儿——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了解历史的一部优秀著作。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所呈现的特点是()
A.封建国家的初步形成
B.封建国家首次出现大一统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加强
D.封建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11.读图,回答问题。
图(a)图(b)
图(c)
(1)图(a)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个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这一民族建立了哪一政权?该政权统一北方的时间是哪一年?
(2)图(b)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在哪一方面的表现?
(3)观察图(c),北魏把都城从哪里迁到了哪里?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自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根据材料,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白鹭官”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源于历史上的哪一次重大改革?
(3)分析材料中“白鹭官”后人生活习俗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
我来告诉你
三长制,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于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废除宗主督护制,创立三长制,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
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教师详答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1.东晋
2.前秦军以少胜多分裂
知识点二、1.鲜卑439十六国
2.洛阳汉化汉语汉服联姻官制
3.民族交融
知识点三、1.隔阂和缓经济文化偏见
2.交融隋唐
【课上基础演练】
1.B[解析] 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前秦和东晋。
2.D[解析] ①与巨鹿之战有关;②与垓下之战有关;③④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3.B[解析] 公元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A[解析] 北魏建立以后,统一了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5.D[解析] 民族融合有利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推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后巩固提升】
6.D[解析] 孝文帝迁都洛阳而不是咸阳;鲜卑贵族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排除含有②或③选项。
7.C[解析] “除旧布新”的“旧”是指鲜卑族的生活习俗,“新”则是相对于鲜卑族的生产生活,汉族的生产生活比较先进。
孝文帝废除了鲜卑的旧习俗,全面汉化。
8.D[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9.B[解析] 北魏政权建立以后,迅速统一了黄河流域。
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历史趋势,孝文帝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
10.C
11.(1)鲜卑族。
北魏。
439年。
(2)生活习俗。
(3)从平城迁到洛阳。
12.(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官员通婚。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