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鉴定手段资料
菌种鉴定方法
![菌种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1786a1314791711cc79176a.png)
1. 菌落形态观察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隆起度、边缘、表面性状、颜色与透明度、质地和干湿度。
2. 革兰氏染色按照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制片、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干燥、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3. 鞭毛染色挑取18~30 h新鲜平板培养物制备菌悬液,制片,室温自然干燥。
滴加硝酸银染色A液覆盖3~5 min,用蒸馏水充分洗去A液,再滴加B液染色约1 min,当涂面出现明显褐色时,立即用蒸馏水冲洗。
自然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菌体呈深褐色,鞭毛显褐色。
4. 糖类分解试验将被检菌接种于糖发酵培养基中,37℃培养2-3天。
如果培养基变黄,说明产酸;如变黄的同时,还有气泡,说明既产酸又产气。
培养基仍呈蓝色,说明未产酸。
选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和蔗糖。
5. 吲哚(靛基质)试验将待检菌种接种于邓享氏蛋白质的胨溶液中,37℃培养1-2天。
于培养液中加入戊醇或二甲苯2-3ml,摇匀,静置片刻后,沿管壁加入试剂2ml,如出现红色沉淀,表示为阳性。
6. 淀粉水解试验将LB琼脂加热融化,使冷到50℃,加入淀粉溶液,混匀后,倾注平板。
将细菌划线接种于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生长后取出,在菌落处滴加革兰氏碘液少许,培养基呈深蓝色,能水许解淀粉的细菌菌落周围有透明环。
9. V-P试验将被检菌接种于试验培养基中(葡萄糖、K2 HPO4、蛋白胨各5g,溶于1 000ml 水中,分装于试管中,0.075MPa灭菌10分钟),培养2-7天后,于培养物中加入1ml 10%的NaOH,混匀,再加入3-4滴2%氯化铁溶液。
数小时后,培养基表面的下层出现红色者,为阳性。
10.甲基红(M.R)试验接种细菌,于37℃培养2-7天后,于培养物中加入几滴甲基红酒精溶液(0.1g 甲基经溶于300ml 95%乙醇中,加蒸馏水至500 ml),如呈红色,表示阳性。
11. 柠檬酸盐利用试验将被检菌接种到Simmons固体柠檬酸盐培养基上,37℃下培养2-4天,能利用柠檬酸盐的细菌表现为有细菌生长,培养基变为蓝色,不能利用柠檬酸盐的细菌不生长,培养基不变色。
检测一种菌的方法
![检测一种菌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cbf88e1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3.png)
检测一种菌的方法
有多种方法可以检测一种菌。
以下是其中一些方法:
1. 显微镜观察:将被检测样品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样品中是否存在该菌的形态和特征。
2. 培养法:将样品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通过观察和记录该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和生化特性来识别菌种。
3. 免疫学检测:使用特定的抗体识别和检测菌的存在。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快速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等方式进行。
4. PCR检测:利用特定引物扩增出菌体DNA序列,识别检测到的目标菌种。
5. 质谱分析:通过检测和分析菌体细胞”指纹”特征的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识别和检测菌种。
不同的方法在检测效率、准确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具体的使用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需求和设备条件进行选择。
鉴定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几种方法
![鉴定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几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6c10e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48.png)
鉴定食用菌菌种质量的几种方法
1、外观直接观察鉴定
外观菌种,菌丝浓白、粗壮、富有弹性,则生命力强;如果菌种菌丝萎缩,干燥无色泽,或菌丝体自溶产生了多量红褐色液体,则生活力已变弱,不宜再用;木块菌种如仍保持硬实,则属于生活力强的菌种,如若木块变得软化松散,则已老化,不宜使用。
2、培养观察鉴定
对于分离、选育和引进的菌种,通过培养,观察菌丝体对干、湿度和温度等方面的适应特性。
如将菌丝体置于偏干、偏湿和干湿相宜的条件下培养,若菌丝在前两种条件下能良好生长,而在干湿相宜的条件下生长最佳,则说明是好菌种。
3、液体培养鉴定
配制2%糖水溶液,经常规灭菌消毒,挑取黄豆粒大的菌块,放入100毫升上述溶液中,置于25――28℃温度下培养3――7天后,若液面出现气泡,产生“油皮”,发生浑浊现象,说明菌种本身有杂菌;如果苗块下沉,或迟迟才长出很薄的菌丝层,则说明菌种生活力弱;如若液面四周的菌丝生长快,且浓白呈棉絮状,则表明菌种生命力强。
4、锯木屑瓶栽鉴定和周期产量鉴定
瓶栽鉴定的做法与培育栽培的方法相似,把锯木屑培养料装得松一些,适当加大湿度,把需要鉴定的菌种接种于培养基中,做好记录,在26℃恒温下培养15天。
然后使温度降至15――20℃,并给予较好的散射光条件,再培育半个月左右,在瓶壁和料面上就会出现子实体原基和少量子实体。
若未发现杂菌和异常现象,再把菌种接在木段上,做周期产量鉴定。
如果子实体生长旺盛,高产优质,具备优良品种特性,并且没有杂菌混生,说明菌种可靠,可以保存并投入大面积生产。
实践证明,以上菌种质量的鉴定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可以筛选出优良菌种,为广大用户服务。
菌种鉴定
![菌种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67b9227ff242336c1eb95e98.png)
Zobellia galactanovora.AF208293 A*.AF468422 Psychroserpens mesophilus.DQ001321 Mucus bacterium.AY654753 Cytophaga baltica.AJ005972 Cytophaga fucicola.AJ005973
加拿大Labatt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啤酒腐败菌的乳酸菌的检测中 使用5S和16S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用于菌种的特性鉴定。 已成功地对乳杆菌、片球菌、明膜串珠菌属中的菌株做出鉴定。
16S rDNA序列分析法
具体流程
基因组的制备
PCR克隆16sRNA
阳性克隆鉴定,测序
同源性分株QY201,该菌株具有酶活高、降解
速率快、并且能同时分泌出κ-、ι-、λ-卡拉胶酶等特点。
通过采用形态观察和16S rDNA技术,菌株QY201可以鉴定为 Cellulophaga属,命名为Cellulophaga sp.QY201。
加拿大Labatt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啤酒腐败菌的乳酸菌的检测中使 用5S和16S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用于菌种的特性鉴定。已成功地 对乳杆菌、片球菌、明膜串珠菌属中的菌株做出鉴定。
REP-PCR指纹法
RAPD-PCR
RAPD-PCR是使用较短的寡核苷酸引物扩增一群长度不等 的DNA片段混合物,这些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出的 带型,反映了用于扩增模板的DNA分子的总体结构特征, 所以能够测出2个生物体(包括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基 因之间的差异。亲缘关系越近的种,PCR扩增带型就越相 似,反之差异悬殊。
目前在细菌分类学及菌种鉴定研究中最有用和最常 用的分子是rRNA。rRNA 结构既具保守性又具高变性。 保守性反映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高变性则揭示生物 物种的特征核酸序列,是属种鉴定的分子基础。rRNA 的这种特性使得这一段核酸序列成为目前人们利用 PCR 技术检测不同细菌种间或种内差异的最为理想 的模板。
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
![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57186c9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6.png)
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微生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生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中无处不在。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些微生物资源,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鉴定和分类。
本文将介绍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基本方法1、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大小、颜色、生长速度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质地、颜色、边缘特征等,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测试微生物对各种底物的发酵反应和代谢产物的性质,判断其生理生化特性,从而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生理生化试验包括糖发酵试验、柠檬酸盐试验、吲哚试验等。
3、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基于微生物基因组序列差异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提取微生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然后进行序列比对,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和亲缘关系。
二、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应用领域1、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污水处理中,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优化污水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
在土壤污染治理中,通过鉴定能够降解特定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类,可以针对性地设计生物治理方案。
2、生物多样性研究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可以揭示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3、生物技术应用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在生物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生物制药中,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代谢产物,可以发现新的药物资源和开发新的药物。
在农业微生物肥料开发中,通过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生理生化特性,可以研制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肥料。
三、总结环境微生物菌种鉴定是微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
菌种鉴定的依据
![菌种鉴定的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16e3c14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e.png)
菌种鉴定的依据
菌种鉴定是指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的分析,确定菌株的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
菌种鉴定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态学:包括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孢子形态、染色反应等
方面的特征。
通过比较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其种属分类。
2. 生理生化特征:包括菌株生长速度、营养需求、代谢产物等
方面的特征。
通过比较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可以进一步确定其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
3. 生态习性:包括菌株的生境、生长条件、寄主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比较菌株的生态习性,可以确定其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并推测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生态功能。
4. 分子生物学特征:包括菌株的DNA序列、蛋白质结构等方面
的特征。
通过比较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可以准确地确定其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并建立菌株间的进化关系。
综上所述,菌种鉴定的依据主要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生态习性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方面的特征。
通过综合比较这些特征,可以准确地确定菌株的种属分类和亚种分类,为菌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 1 -。
药厂菌种鉴定
![药厂菌种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38cc725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71.png)
药厂菌种鉴定
药厂菌种鉴定是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对菌种进行鉴定的过程。
药厂常常需要使用菌种来制备药品,因此菌种的质量和纯度对药品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药厂菌种鉴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菌种的保存:药厂会将常用的菌种保存在冰箱或液氮罐中,确保菌种的存活和保持纯度。
2.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从保存的菌种中选取单一的菌落,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分离出纯种。
3. 微生物特性鉴定:通过观察菌落形态、生长特性、产酶能力等特征,结合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和结构,初步判断菌种。
4.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通过对菌种进行生理和生化试验,如代谢产物分析、酶活性测定、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等,进一步确定菌种。
5.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DNA测序等,分析菌种的基因序列和遗传特征,准确鉴定菌种。
通过以上步骤的鉴定,药厂可以确保所使用的菌种符合质量标准,并且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药品。
同时,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鉴定和更新,也能保证菌种的活
力和纯度。
菌种鉴定手段
![菌种鉴定手段](https://img.taocdn.com/s3/m/1c7c481e581b6bd97f19eaab.png)
菌种鉴定手段(1)常规鉴定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
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BIOLOG是一种微生物菌种快速鉴定系统,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
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
目前CICC可采用核酸序列分析法分析细菌16S rDNA/16S-23S rDNA区间序列、酵母18S rDNA/26S rDNA(D1/D2)序列及丝状真菌的18S rDNA/ ITS1-5.8S-ITS2序列,提供科学的鉴定结果。
(4)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API鉴定系统涵盖15个鉴定系列,约有1000种生化反应,目前已可鉴定超过600种的细菌。
鉴定过程中,可根据细菌所属类群选择适当的生理生化鉴定系列,通过软件将待测细菌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CICC目前可应用API 50CH系列、API 20 E系列、API Staph系列对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相关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和库克菌属(Locuria sp.)进行鉴定。
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真菌细菌检测
![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真菌细菌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20e4fe0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3.png)
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真菌细菌检测菌种鉴定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对样品中存在的真菌和细菌进行鉴定和分类的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
1.形态学鉴定:形态学鉴定是根据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和孢子形态等特征来鉴定菌种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包括裸眼观察、显微镜观察、染色观察等。
裸眼观察主要通过观察菌落的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结合菌丝形态进行初步判断。
显微镜观察可以观察到菌丝的形态、孢子的形状、颜色等细节特征,通过比对菌种鉴定手册等资料进行鉴定。
2.生理代谢鉴定:生理代谢鉴定是通过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理代谢特点来鉴定菌种的方法。
常见的生理代谢鉴定方法包括生理生化鉴定、生长温度范围鉴定、碳源利用鉴定、氮源利用鉴定等。
通过测定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产酶能力、酸碱度变化、利用不同碳源和氮源等特征,判断菌株所属的种属。
3.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检测菌株的DNA序列来鉴定菌种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PCR技术、基因测序、DNA指纹图谱鉴定等。
通过提取菌株的DNA,选择合适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再通过基因测序获得菌株的DNA序列,通过比对菌株的DNA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知的菌种进行比对,确定菌株所属的种属。
4.免疫学鉴定:免疫学鉴定是通过检测菌株与特定抗原的反应关系来鉴定菌种的方法。
常见的免疫鉴定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等。
通过与特定抗原结合,通过特异性抗体的反应来进行菌种的鉴定。
5.生化鉴定:生化鉴定是通过检测菌株的生化活性来鉴定菌种的方法。
常见的生化鉴定方法包括生化试剂盒、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通过检测菌株在不同生化试剂上的产物或反应物的变化,进行菌种的鉴定。
综上所述,菌种鉴定方法及手段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代谢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免疫学鉴定和生化鉴定等多种方法和手段。
不同的鉴定方法可以互相补充,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怎样鉴定菌种的质量
![怎样鉴定菌种的质量](https://img.taocdn.com/s3/m/c5abd09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a.png)
怎样鉴定菌种的质量菌种生产是食用菌栽培的重要一环,没有优良菌种,就得不到优质高产。
因此,菌种在扩大培养或实际使用时,必须做好菌种鉴定工作。
菌种鉴定概括为两方面:一是鉴定所持菌种是否所需要的菌种,二是鉴定菌种的质量。
鉴别是否所需要的菌种就要检查菌种的标签,向供应单位查询清楚才可确认。
菌种质量鉴定要从菌种的纯度、长势、菌龄、色泽、均匀度、出菇快慢、菇的质量、产量等方面进行。
从外观观察,要求菌丝体生长健壮、均匀、菌丝体从菌种块发出,渐向瓶底伸展,直至长满整瓶。
菌丝体颜色正常,不同种类食用菌的颜色有差异,有光感,有些品种长到菌种成熟时会出现小菇体或扭结,未见杂菌污染。
如果瓶底或壁部菌丝生势弱,或菌丝体生长不到瓶底部,可能是水分过多、或制种时拌料不均匀所至。
若位于瓶颈的菌丝体特别旺盛,呈棉絮状,颜色不正常,这可能是鬼伞或根霉菌污染。
看到瓶底或其他部位有黄、绿色斑点,可能是青霉、曲霉污染。
菌丝体收缩,离瓶壁,菌丝体颜色加深,有时看到“菌珠”或底部出现褐色粘状物,应是菌种老化。
菌丝体不能向瓶底方向伸展、培养料松散,应是水分不足造成的。
当打开菌种瓶观察,应闻到各种食用菌特有的香味,棉塞干爽无异物。
剔去菌种面层的菌皮,内部的培养物松软结块状为良好菌种。
如果不见异物,也估计不是水分的影响,但菌种不能发生发展,则应检查培养料的酸碱度是否合适。
如果原菌种块已萌发,但伸展不开,且有异味,挑开培养料,面层有粘胶状感觉,多是细菌感染。
菌种的质量更要求检验其产生子实体的能力,因此要做好出菇试验,观察播种后菌丝萌发时间、培养料的结块时间,小菇体或扭结出现时间,菌丝体分布情况等;记录第一批收菇时间、产量、质量等;第一批与第二批菇相隔时间,第一批菇占总产量的比率等,都是评价菌种质量的参数。
菌种鉴定方法
![菌种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5242c6a0b1c59eef8c7b416.png)
实验步骤:菌种鉴定工作是各类微生物学实验室都经常遇到的基础性工作。
不论鉴定对象属哪一类,其工作步骤都离不开以下三步:①分离纯化菌种;②测定一系例必要的鉴定指标;③查找权威性的鉴定手册。
一、经典分类鉴定方法群体:菌落形态,在半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等* 形态个体:细胞形态,染色反应,各种特殊构造等* 营养要求:能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生理、生化反应酶;产酶种类和反应物性等* 代谢产物:种类,产量,显色反应等* 经典指标生态特性:生长温度,对氧的需要,宿主种类等* 生活史特点* 血清学反应* 噬菌体的敏感性* 其它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各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微生物分类鉴定工作有了飞速发展。
对微生物鉴定工作来说,已从经典的表型特征的鉴定深入到现代的遗传学特性的鉴定、细胞化学组分的精确分析以及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值分类研究等新的层次上。
* (一)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 DNA是除少数RNA病毒以外的一切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
每一种微生物均有其自己特有的、稳定的DNA成分和结构,不同微生物间DNA成分和结构的差异程度代表着它们间新缘关系的远近。
因此,测定每种微生物DNA的若干重要数据,是微生物鉴定中极其重要的指标:1. DNA的碱基组成(G+Cmol%)* 每一个微生物种的DNA 中GC mol% 的数值是恒定的,不会随着环境条件、培养条件等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同一个属不同种之间,DNA 中GCmol% 的数值不会差异太大,可以某个数值为中心成簇分布,显示同属微生物种的GC mol% 范围。
DNA 中GC mol% 分析主要用于区分细菌的属和种,因为细菌DNA 中GC 含量的变化范围一般在25 %~75 %;而放线菌DNA 中的GC 比例范围非常窄(37 %~51%) 。
一般认为任何两种微生物在GC 含量上的差别超过了10 %,这两种微生物就肯定不是同一个种。
细菌鉴定的经典方法
![细菌鉴定的经典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d19ab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7.png)
细菌鉴定的经典方法
1. 剖析方法:根据细菌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细胞形状、大小、染色性质、胞内结构等。
2. 培养方法:将细菌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观察其生长速度、形态特征和其他生理特性。
常用的培养方法包括草瓶培养、琼脂平板培养等。
3. 染色方法: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尼氏染色等,用于观察细菌的细胞壁性质、胞内结构等。
4. 酶学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在特定酶底物上的代谢反应,如氧化酶、脱氢酶等,来判断细菌的酶活性和代谢能力。
5. 免疫学方法:利用抗体与细菌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反应来对细菌进行鉴定,包括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6. 生化方法:通过检测细菌的生物化学特性,如糖利用、氧耗量、产气等,来判断其代谢特征和生理特性。
7. 分子生物学方法:利用PCR、基因测序等技术,直接检测
细菌的基因组或特定基因片段,从而确定细菌的种属和亲缘关系。
这些经典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以确定细菌的鉴定结果。
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例如基因测序和质谱分析等,也为细菌鉴定提供了更准确和快速的手段。
几种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
![几种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b8e84f2e3f5727a5e96297.png)
几种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1 外观鉴别对于没有特殊设备的用户可以通过感官识别菌种优劣,即所谓外观鉴定。
优质的菌种应具有纯、正、壮、润、香五个特征。
纯是指菌种的纯度高,无杂菌感染,无斑块,无抑制线,无“退菌”“断菌”现象。
正是指菌丝无异常,具有亲本正宗的形态特征。
例如,菌丝纯白,有光泽,生长均匀整齐,连接成块,具有弹性等。
壮是指菌丝发育粗壮,生长势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养基上恢复,吃料快。
润是指菌种含水量适中,培养基湿润,与瓶(或袋)壁紧贴,无干缩、松散和积液现象。
2 抗热性测试将转管后的母种置适温下培养一周,取出放至35摄氏度下培养,24小时后再放回最适温度下培养,观察菌丝恢复状况。
以恢复萌发快,菌丝倒伏发黄少者为好。
3 线防范和长势测定用锥形瓶装流体培养基(如PDA培养基不加琼脂即可),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被检菌种,25摄氏度左右培养约一周观察,如有气泡和菌膜发生,并具有酸败味,说明菌种中混有杂菌,如无上述现象,则菌种纯净无杂。
再观察浮在液面的菌种,如果向四周生长较快,菌丝健壮、有力、旺盛、边缘整齐不断增厚,说明该菌株生长势强;如果菌丝生长慢、稀疏、菌丝层薄,则说明长势弱,不宜用于生产。
4 栽培试验鉴定用木箱装培养料,如果播种后1—2天在培养料上可见到针芒状的菌丝,并有规则地向四周生长,3—4天后即向新的培养料中蔓延,而原来菌种上的菌丝继续向四周发展,不萎蔫,这就是新鲜、易于成活的健壮栽培种。
5 出菇试验在发育良好的菌丝上,覆盖大土粒3.3cm厚,小土粒1.6cm厚,并调节好水分,观察其向土粒中生长情况。
如在18—20摄氏度的气温下,经15—20天能见到菌丝覆盖层内形成幼小菌蕾,则是正常的出菇情况,如唱歌第一批子实体采收后发生第二批子实体相隔的时间很短,则为高产种。
菌种鉴定的原理
![菌种鉴定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0c870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a6.png)
菌种鉴定的原理
菌种鉴定的原理是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菌株属于哪个菌种。
首先,形态学鉴定是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如菌落形状、色素产生、孢子形态等来判断其属于的菌种。
其次,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是通过菌株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长和代谢特性来识别其菌种归属。
这包括菌株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产酶能力,耐受温度和pH的能力等。
最后,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是通过分析菌株的核酸序列,如16S rRNA基因序列,来比较其与已知菌种的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从而确定其种属关系。
这些方法常常被结合使用,以增加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菌种鉴定
![菌种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ca75462d2af90242a895e579.png)
菌株鉴定(1)细菌菌株形态学鉴定①形态结构将纯化的菌株接种于以茶皂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在30℃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 d。
观察菌落特征,细菌的培养特征包括以下内容: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征及迁移性等。
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
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
②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1.制片取苗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火焰固定不宜过热。
2.初染滴加结晶紫(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染色1~2min,水洗。
3.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4.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
用滴管流加95 %的乙醇脱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
5.复染用番红掖复染约2min,水洗。
6.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菌体被染成蓝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
(2)生理生化试验①氧化酶试验试剂: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溶液:少量新鲜配制,干冰箱内避光保存。
1%α-萘酚-乙醇溶液。
试验方法:取白色洁净滤纸沾取菌落。
加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溶液一滴,阳性者呈现粉红色,并逐渐加深;再加α-萘酚溶液一滴,阳性者于半分钟内呈现鲜蓝色。
阴性于两分钟内不变色。
以毛细吸管吸取试剂,直接滴加于菌落上,其显色反应与以上相同②过氧化氢酶的测定:过氧化氢酶又称接触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水和氧。
试剂:3-10%过氧化氢(H2O2)菌种培养:将测试菌种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斜面上,适温培养18-24h。
验方法:取一干净的载波片,在上面滴1滴3-10%的H2O2,挑取1环培养18-24h的菌苔,在H2O2溶液中涂抹,若有气泡(氧气)出现,则为过氧化氢酶阳性,无气泡者为阴性。
也可将过氧化氢溶液直接加入斜面上,观察气泡的产生。
注意事项:过氧化氢酶是1种以正铁血红素作为辅基的酶,所以测试菌所生长的培养基不可含有血红素或红血球。
菌种鉴定的方法
![菌种鉴定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ea958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8.png)
菌种鉴定的方法
菌种鉴定是确定微生物种类的过程,通常涉及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菌种鉴定方法:
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颜色、形状等特征来初步鉴定菌种。
这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进行。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分析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酶活性、生长条件等生理生化特性,以确定其种类。
这可以通过培养、生化试验等方法进行。
3. 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 测序、PCR、Southern blotting 等,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成,以确定其种类。
这是目前最准确的菌种鉴定方法之一。
4. 免疫学鉴定:利用抗体与微生物表面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鉴定菌种。
这可以通过免疫荧光、ELISA 等方法进行。
5. 光谱学鉴定:利用光谱学技术,如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分析微生物的化学成分,以辅助菌种鉴定。
以上方法通常需要结合使用,以提高菌种鉴定的准确性。
在进行菌种鉴定时,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并遵循相关的操作规程和标准。
菌种鉴定_??????
![菌种鉴定_??????](https://img.taocdn.com/s3/m/db55f1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4.png)
菌种鉴定
菌种鉴定是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
特性等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所属的菌种分类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菌种鉴定方法:
1. 形态特征鉴定:包括观察菌落形状、颜色等以及菌丝的
形态特征,比如长度、直径、分枝情况等。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包括碳源利用能力、氮源利用能力、酸碱产物、温度和pH值的适应范围等。
3. 生物化学试剂鉴定:通过对菌株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
试验,如氧化酶试验、羧酸酐试验、水解试验等。
4. 酶活性鉴定:通过对菌株进行一系列的酶活性检测,如
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5. 16S rRNA基因测序:通过对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并与已知的菌株数据库比对,以确定其所属的菌种分类。
6. 免疫学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用于检测菌株的抗原或抗体。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菌种鉴定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验目的来确定。
真菌鉴定方法
![真菌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c67d94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e.png)
真菌鉴定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墨汁涂片、涂片或组织切片染色和培养检查12。
1.直接涂片:为最简单而重要的诊断方法。
取标本置玻片
上,加一滴10%KOH溶液,盖上盖玻片,在酒精灯火
焰上稍加热溶解角质后,轻轻加压盖玻片使标本透明即
可镜检。
可用于检查有无菌丝或孢子,但不能确定菌种。
2.墨汁涂片:用于检查隐球菌及其他有荚膜的孢子。
取一
小滴墨汁与标本(如脑脊液)混合,盖上盖玻片后直接
镜检。
3.涂片或组织切片染色:染色可更好地显示真菌形态和结
构。
革兰染色适用于白念珠菌、孢子丝菌等。
4.培养检查:可提高真菌检出率,并能确定菌种。
标本接
种于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置室温或37℃培养
1-3周,必要时可行玻片小培养协助鉴定。
举例一种菌株的鉴定方法
![举例一种菌株的鉴定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5a8c0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b.png)
举例一种菌株的鉴定方法
一种常用的菌株鉴定方法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比如PCR和DNA测序,对菌株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确定菌株的遗传信息,从而确定其属种和亲缘关系。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想鉴定一种致病菌的菌株。
我们可以从患者的样本中提取DNA,然后使用PCR技术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如16S rRNA基因。
通过测序这个基因片段的DNA序列,我们可以与已知的菌株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找到与我们的序列最为相似的菌株。
另外一种常用的菌株鉴定方法是生化试验,如酶谱和代谢产物分析。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菌株的代谢特征和产物,如酶活性和代谢产物的种类和量,来鉴定菌株的身份。
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想鉴定一种能产生酶X的菌株。
我们可以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底物,观察菌株是否能分解底物并产生特定的酶X。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色谱分析或质谱分析等技术,检测菌株在培养基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从而确定菌株的身份。
这些方法都是常用的菌株鉴定方法,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和医生准确地确定菌株的身份,从而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鉴定手段
菌种鉴定手段
(1)常规鉴定
常规鉴定内容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特征包括显微形态和培养特征;理化特性包括营养类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种代谢反应、酶反应等。
(2)BIOLOG碳源自动分析鉴定
BIOLOG鉴定系统以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为基础,检测微生物的特征指纹图谱,建立与微生物种类相对应的数据库。
通过软件将待测微生物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该系统已获美国FDA认可,已逐步应用于食品和饮品企业、环保、海洋生物/水产品、制药、农业微生物、生物治理、化妆品、临床等领域的微生物鉴定试验中。
BIOLOG是一种微生物菌种快速鉴定系统,涉及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厌氧菌、酵母、丝状真菌在内近2000种微生物。
(3)分子生物学鉴定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遗传进化角度阐明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分类学关系,是目前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普遍采用的鉴定方法。
CICC拥有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配有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HPLC、凝胶成像系统、紫外控温分析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DNAMAN、BIOEDIT、CLUSTALX、TREEVIEW等序列分析软件。
目前CICC可采用核酸序列分析法分析细菌16S rDNA/16S-23S rDNA区间序列、酵母18S rDNA/26S rDNA(D1/D2)序列及丝状真菌的18S rDNA/ ITS1-5.8S-ITS2序列,提供科学的鉴定结果。
(4)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
API鉴定系统涵盖15个鉴定系列,约有1000种生化反应,目前已可鉴定超过600种的细菌。
鉴定过程中,可根据细菌所属类群选择适当的生理生化鉴定系列,通过软件将待测细菌与数据库参比,得出鉴定结果。
CICC目前可应用API 50CH系列、API 20 E系列、API Staph系列对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和相关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和库克菌属(Locuria sp.)进行鉴定。
(5)功能性分析及功能基因
CICC不断致力于工业微生物资源的功能及其功能基因研究,目前通过木聚糖酶、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β-甘露聚糖酶等功能基因的克隆进行菌种产酶的功能性分析。
应用gyrA、atpD及pheS等看家基因于微生物菌种鉴定,在某些种、亚种、株间有较好的分辨效果。
(6)RAPD、SSCP技术
随着微生物菌种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在食品安全管理、生物产品出口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行业需求日益增加,微生物菌种株水平的鉴别技术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CICC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技术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对微生物菌株进行鉴别。
如采用RAPD技术能够对同一菌种原始菌株与诱变菌株进行鉴别,对诱变菌株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采用SSCP技术进行工业酒精酵母菌株的鉴别,此技术结合菌株发酵特性,在酒类生产的质量控制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7)TLC薄层层析
CICC将TLC薄层层析技术应用于微生物菌种鉴定,进行细菌、放线菌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氨基酸、糖),作为划分属特征的重要鉴定技术手段,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8)全细胞脂肪酸分析鉴定系统
采用Sherloc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通过对不同菌株的脂肪酸图谱进行分析,并与标准数据库进行比对,来鉴定细菌及酵母。
该技术是细菌或酵母种水平鉴定的有效手段之一。
(9)(G+C)mol%及DNA/DNA杂交
CICC通过采用DU800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Tm值,从而得到微生物菌株的(G +C)mol%,并与模式菌株进行DNA/DNA同源性分析,该鉴定技术手段是多相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实时荧光定量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是特异性靶基因检测与定量的一体化系统,其将PCR热循环、荧光检测和各种应用分析软件结合在一起,可以动态观察PCR每一循环各反应管中PCR扩增产物逐渐增加的情况。
根据荧光强度确定PCR产物的定量法主要有荧光染料(SYBR Green I)法和荧光探针(Taqman probes)法。
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更高等特点。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基于相对定量分析的基因表达分析,以标准曲线为基础的菌株绝对定量分析,定性的PCR扩增后核酸序列的SNP基因型分析,以及以阳性内对照为基础的阳性/阴性结果判定等。
(11)微生物菌群分析(DGGE)
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即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是根据DNA在不同浓度的变性剂中解链行为的不同而导致电泳迁移率发生变化,从而将片段大小相同而碱基组成不同的DNA片段分开。
DGGE已广泛用于分析自然环境中细菌、蓝细菌、古菌、微型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群落的生物多样
性。
这一技术能够提供群落中优势种类信息并同时分析多个样品,具有可重复和操作简单等特点,适合于调查种群的时空变化,并且可通过对条带的序列分析或与特异性探针杂交分析鉴定群落组成。
(12)微生物菌群分析(克隆文库构建)
当微生物菌群中含有不可培养或难培养菌种,且其丰度较低时,要全面解析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只采用传统的平板分离或PCR-DGGE分析难以达到理想结果,这时可以结合构建16S rDNA 克隆文库的方法。
细菌16S rDNA扩增产物经0.8%的琼脂糖凝胶电泳,EB染色,在UV下显现,从胶上切取DNA条带,经纯化后,链接到pGEM®-T Easy 载体,并转化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待长出白色菌落后,挑选白色菌落进行菌落PCR-DGGE(16S rDNA V3)辅助筛选,得到特定菌群中的所有克隆菌,再经质粒提取,基因测序后,便可得到特定微生物菌群信息。
(13)细菌呼吸醌组分测定
细菌细胞膜上的呼吸醌有甲基萘醌(menaquinone,MK)和泛醌(ubiquinone,辅酶Q)。
对革兰氏阳性的放线菌而言,通常只含有甲基萘醌。
常用来分析呼吸醌的方法有薄板层析法和高压液相色谱法等。
醌分子中的多烯侧链长度及氢饱和度对于细菌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14)细菌磷酸类脂分析
磷酸类脂(phospholipioides)属极性脂(polar lipid),与蛋白质、糖等构成细胞膜,对于物质运输、代谢及维持正常的渗透压都有重要作用。
不同属菌的磷酸类脂组分是不同的,它是鉴别属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化学分类项目中不可缺少的分类指征。
磷脂种类很多,对于放线菌而言,具有分类学意义的磷酸类脂有5种: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PE)、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 choline,PC)、磷脂酰甲基乙醇胺(phosphatidylmethyl ethanolamine,PME)、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 glycerol,PG)及GluNU(含葡萄糖胺未知结构的磷脂,phospholipid of unknown structure containing glucosam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