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7.致大海word教案(6)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fd18de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d.png)
致大海教案前言大海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的母亲,也是我们的朋友。
大海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景和资源,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保护和关爱。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了解大海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大海,让他们成为未来的环保人士。
本文将介绍一份致大海的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大海保护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大海的重要性和价值;2.学习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3.了解大海面临的威胁和挑战;4.学习如何保护大海,减少对大海的污染和破坏;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第一课:大海的重要性和价值1.大海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表面的71%;2.大海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氧气来源,约占全球氧气的50%;3.大海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食物来源,约有一半的人类食物来自海洋;4.大海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来源,约有一半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在海底。
第二课: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1.大海的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和海洋地质;2.大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生物种类繁多,包括鱼类、海豚、鲸鱼、海龟、珊瑚等;3.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课:大海面临的威胁和挑战1.大海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气候变化、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海洋酸化等;2.这些威胁会对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第四课:如何保护大海,减少对大海的污染和破坏1.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2.减少使用化学品和有害物质,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3.减少过度捕捞,保护海洋生物的生态平衡;4.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减少海洋污染;5.加强海洋科学研究,了解大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第五课: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1.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大海的重要性和价值;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大海的责任;3.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积极保护大海。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海的重要性、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挑战,以及如何保护大海;2.实践法: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海的美丽和脆弱,了解大海保护的重要性;3.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致大海》教案 长春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致大海》教案 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c4964c77232f60ddcca1cf.png)
第7课《致大海》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 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1.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1. 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你们读过外国诗歌吗?(学生列举所知道的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
)是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诗。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一生写了近 900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
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教师范读,学生伴随着音乐(《海之诗》)自读。
诵读时提示学生: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致大海》是诗人在流放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2562b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6.png)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内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能够解释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中的语言和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3)通过创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崇敬之情;(2)理解诗人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3)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3)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致大海》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致大海》的内容;(2)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3)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海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海的联想和情感共鸣;(2)引导学生思考大海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和诗人在诗中对大海的描述和表达。
2. 朗读与理解:(1)组织学生朗读《致大海》,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象征意义,如大海、波浪、自由等;(3)讨论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的章节、韵脚、节奏等;(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形象分析、主题分析等;(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创作与实践:(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创作自己的诗歌;(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3)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创作的过程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ecc27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e.png)
《致大海》教案教材:《致大海》(诗歌)主要内容:通过深情的文字以及如诗如画的描写,表达了人对大海的敬仰、敬畏和迷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大海庞大、无边无际的特性。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启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教学准备:1. 课文《致大海》的复印件或数字化展示。
2. 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通过提问或谈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对大海的认识和感受,如:大家有没有去过海边?感受过大海的气势和浩渺吗?2.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大海的自然景观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发展:1. 教师首先让学生读一读《致大海》,尽量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师进行诗歌导读,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例如:大海如何与巨人相比喻?诗中使用了哪些形象的词语?3. 学生分组,朗读《致大海》,小组内逐句或逐段进行朗读,并依次进行班内朗读。
巩固:1. 教师板书“诗”的定义,与学生共同讨论“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小组展示朗读时的感受和体会,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海给他们带来的情感和启发。
拓展:1. 教师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大海的文章或散文,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对大海的热爱与敬佩。
2. 学生可以选择以诗歌形式表达对大海的情感,同时可以参考《致大海》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总结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感知和欣赏身边美丽的大自然,培养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现象(如大海、森林、湖泊等),写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表达对于这个自然现象的热爱和好奇心。
拓展:1.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大海的背景知识,如海洋的面积、水深、生物多样性等,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大海的伟大和神秘。
2. 学生可以一起讨论大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如提供食物资源、调节气候、提供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作用。
《致大海》优秀教案
![《致大海》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6aa9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7.png)
《致大海》优秀教案《致大海》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3、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二、教学重点:分析诗人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三、教学难点: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几首中国现代诗歌,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要转入外国诗的学习。
首先,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外国诗就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1、作者: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也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被后人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
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由于歌颂自由和解放,1820年,就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时年21岁。
1826年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
代表作品: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叙事长诗:最主要有《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12部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小说: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2、写作背景:《致大海》是普希金1824年流放南俄时创作的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
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同学齐读、教师范读。
四、整体感知。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沙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e49c9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9.png)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2)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2)理解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2)诗人普希金的生平及创作背景;(3)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解读;(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普希金生平及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2)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3)探讨诗人对大海、自由、理想的情感表达。
4.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3)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致大海》;3. 推荐一篇关于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4.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诗歌中的象征意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剖析诗歌的艺术特色;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致大海》精品教案
![《致大海》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e5ad7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0.png)
《致大海》精品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把握诗歌意象特征,理解大海丰富的象征含义。
2.把握诗歌谨严的结构,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3.品味诗歌语言的深意,理解诗人对现实和自我的思考,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意象分析和对结构的把握,感受诗歌表达的丰富情感。
难点:理清情感脉络,体会其内在情绪的跌宕起伏。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河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我国政治家曹操写下的著名诗篇《观沧海》中的诗句。
海纳百川,大海的博大与壮阔常常让我们激情翻涌、意兴勃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吟咏大海的外国诗作: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作家文化常识及作品相关背景2.诗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技法3.诗歌首尾呼应的结构技法(二)承担的单元任务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体会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结构,体味诗歌意蕴。
三、学习活动(一)听范读,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体式谨严,四五行一节,和谐整齐,诵读时,请大家注意感受其中的韵律感。
思考:诗人面对着大海,产生了那些情绪?(二)请同学们再次诵读本诗,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并思考:诗歌中的大海具有哪些特征?(三)再次诵读诗作,感受诗歌情感的起伏流动,并思考:本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四、课堂小结置身于博大的自然之中,常让人感觉自身的渺小与无力。
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相比,确实只是一倏忽,一须臾。
但是,人的精神追求却可以是博大的、永恒不灭的。
无论是普希金毅然挥别大海的坚定,还是苏轼尽享清风明月的洒脱,都是人类超越自我的局限,直抵精神永存的光辉,他们用精魂写下的诗篇,是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
五、课后作业本课的第二首诗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是一首奔放恣肆、不拘格律、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的诗歌,在外在形式上与《致大海》有着鲜明的差别。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大海》教学设计6长春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大海》教学设计6长春版](https://img.taocdn.com/s3/m/b1375e580029bd64793e2cda.png)
某某版九上《致大海》教学设计6走近作者普希金(1799~1837)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
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 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
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课文品读《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普希金的激进思想和他那崭露头角的声望,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
原想把他流放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的说情,后让他去南方当差(其实是变相流放)。
由于他性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第7课《致大海》教案
![第7课《致大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7dd04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5.png)
第7课《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了解“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诗意和艺术特征。
3.学会鉴赏诗歌的语言、意境和艺术魅力。
4.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发展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致大海”这首诗歌的表意和诗歌语言特点。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探讨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欣赏一段海的音乐或海浪的声音,引出本课诗歌的主题和大自然的美妙。
2. 阅读诗歌(10分钟)让学生先自己默读《致大海》这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色彩,然后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着朗读。
3. 诗歌赏析(30分钟)首先,介绍诗歌的作者–徐志摩。
其次,让学生将诗歌分段,研读每个段落的意境、语言和修辞手法,并探讨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练习(30分钟)1.诗词填空:给出《致大海》诗歌的几个空缺部分,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特点填空,并讲解填空的依据和一些字词的语义和表义。
2.朗诵诗歌:要求学生对《致大海》这首诗歌进行朗诵,并注重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领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大海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5. 总结(10分钟)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
四、教学手段1.音乐或视频资源:导入环节使用2.课件或手写板:教学过程使用3.诗歌赏析辅助资料:教学过程使用4.课外阅读材料:学生自主学习使用五、教学评价1.诗词填空的正确率和策略性2.朗诵的情感和语调表达3.写作的思路和写作水平4.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程度。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7.致大海》word教案 (6)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九上《7.致大海》word教案 (6)](https://img.taocdn.com/s3/m/506243f1bceb19e8b9f6ba29.png)
《致大海》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他的作品。
2、理解诗人借助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文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壮志难酬,而又坚定不移的复杂心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作者对于自由的渴望。
2、问题研究法。
对重点段落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投影仪 PPT【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课前播放音乐:海浪的声音或张雨生的大海)在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学生回答)不,要说真话说实话老师也不喜欢诗歌大学时学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我最不喜欢的就应该是诗歌了但是我们却必须对那些把生命的一切献给诗歌的诗人保持敬意,用崇敬的心情来敬仰她们的作品,比如中国的顾城、海子。
又比如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普希金,因为他们为了诗歌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你们说这样的人我们应不应该敬仰他们啊?(学生回答)非常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剩下的一半那就看你们这节课的表现了。
二、作者生平介绍、解题学习《致大海》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
《海燕》作者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祖”。
普希金是位追求自由、反对专制的进步诗人,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多次被放逐。
他的妻子娜塔丽娅是彼得堡第一美女,不知有多少男人为之倾倒,同时也遭到贵族小姐太太们的极大嫉妒。
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对她垂涎三尺,法国军官丹特士狂热追求她。
普希金就是在与丹特士的决斗中被枪杀而死的。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适当讲解一下西方的决斗)《致大海》写于1824年。
当时作者又一次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51cf5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c.png)
《致大海》教案教案:致大海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张海洋的图片,并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它。
2. 引导学生对海洋提问,例如:“你们见过海洋吗?”、“你们喜欢去海边吗?”、“你们对海洋有什么想法?”等。
主体(30分钟):1. 分享诗歌《致大海》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听,并希望他们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他们从诗歌中得到的感受和思考。
每个小组可以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3.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4.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海洋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学生自己对海洋的感受。
5.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写下他们对海洋的情感和想法,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短文或简单的画作。
总结(10分钟):1.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将他们的个人作品进行分享,让他们了解不同人对海洋的感受和想法。
2.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堂活动,在学习中体会和了解海洋的美丽与伟大。
3. 延伸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更多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和文学作品,并鼓励他们观察和保护海洋的环境。
拓展活动建议(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游戏活动,例如沙滩足球、捡拾垃圾等,以体验和保护海洋环境。
2. 邀请专业人士来校园进行海洋科普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生态和保护。
3.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比赛,让他们通过绘画表达对海洋的热爱和关怀。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活动,鼓励他们阅读与海洋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备注:这个教案旨在通过诗歌《致大海》引发学生对海洋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通过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象征意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同时,通过个人反思和分享,学生可以进一步表达自己对海洋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保护海洋环境,以及继续探索与海洋相关的文学和科学知识。
继续写相关内容: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最神秘的领域之一。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63645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3.png)
《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致大海》的诗篇;(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3)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海的壮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体会诗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3)学会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2. 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诗人画像、相关背景资料等;2. 准备诗歌朗诵音频素材;3. 准备诗歌鉴赏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简要介绍普希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诗歌品读:(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意;(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3)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诗歌鉴赏:(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4. 诗歌创作:(1)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大海的情感;(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建议;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对生活和人生的启示,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6. 课后作业:(1)背诵《致大海》;(2)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
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教师还应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 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的把握;4.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交流能力。
《致大海》教案设计
![《致大海》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de564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1.png)
《致大海》教案设计《致大海》教案设计《致大海》教案设计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过程一、明确要求: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二、明确讨论题目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
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四、讨论发言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普希金诗舒婷的诗: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回忆—儿时的生活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
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
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
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
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
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1b028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b.png)
《致大海》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致大海》。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诗歌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体会。
(3)诗歌创作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主题、情感等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实践法:朗读和背诵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5. 实践环节:(1)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背诵诗歌。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致大海》。
2. 写一篇关于《致大海》的读后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大海”为主题的诗歌。
4.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创作诗歌等。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心得的质量和深度。
《致大海》教案范文
![《致大海》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6aff7a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4.png)
《致大海》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致大海》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2.掌握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3.理解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二、教学重点:1.了解《致大海》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意图;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如何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海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洋的感受和想象。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对大海的感觉和想法。
2.展示(10分钟)3.分析诗歌(40分钟)1)师生共同阅读《致大海》。
2)分组讨论和分享各组对诗歌的理解,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引导学生发现诗中运用的自然元素、修辞手法和比喻,如海鸥、波浪、暴风雨等,以及对大海表达的情感。
4.创作(40分钟)1)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由写一首自己对大海的赞美诗。
2)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对同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提建议。
3)选出几篇优秀诗歌,邀请学生进行朗诵。
5.总结和拓展(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理解《致大海》是一首表达情感的诗歌,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来创造出美丽的意境,给人以共鸣和启发。
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多进行创作,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情感。
五、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交流和表现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课堂讨论和分享: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质量和发表效果,评价可以根据创作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
4.个人反思:要求学生书写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六、板书设计:1.导入:分享对大海的感受和想法2.介绍《致大海》3.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4.创作:自由写赞美诗5.总结和拓展: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我发现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了提高,能够较好地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创作。
致大海教案
![致大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ef1ca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f.png)
致大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诗歌,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朗读与感受: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3. 诗歌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每一句、每一节的意义和作用。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诗歌解读:让学生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背景,解读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技巧和主题。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诗歌解读:通过学生对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的解读,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致大海》诗歌的文本,以及相关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资料。
2. 教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3.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教学设施正常运行。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海浪声或展示海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大海”这一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他的作品。
2、理解诗人借助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
愿望。
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文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壮志难酬,而又坚定不移的复杂心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作者对于自由的渴望。
2、问题研究法。
对重点段落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
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PPT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课前播放音乐:海浪的声音或张雨生的大海)
在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
(学生回答)
不,要说真话
说实话老师也不喜欢诗歌
大学时学过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我最不喜欢的就应该是诗歌了
但是我们却必须对那些把生命的一切献给诗歌的诗人保持敬意,用崇敬的心情来敬仰她们的作品,比如中国的顾城、海子。
又比如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普希金,因为他们为了诗歌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你们说这样的人我们应不应该敬仰他们啊?(学生回答)非常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剩下的一半那就看你们这节课的表现了。
二、作者生平介绍、解题
学习《致大海》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
《海燕》作者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祖”。
普希金是位追求自由、反对专制的进步诗人,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多次被放逐。
他的妻子娜塔丽娅是彼得堡第一美女,不知有多少男人为之倾倒,同时也遭到贵族小姐太太们的极大嫉妒。
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对她垂涎三尺,法国军官丹特士狂热追求她。
普希金就是在与丹特士的决斗中被枪杀而死的。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适当讲解一下西方的决斗)
《致大海》写于1824年。
当时作者又一次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作品:
资料:卡片1: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棱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
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
1779,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
次年,被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进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卡片2:乔泊·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780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0哪年入剑桥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
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
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
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
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章大利,井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 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山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一一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赏析:
8——13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从他们两人的结局我们可以了解到了他们的结局:拿破仑半世辉煌,到头来仅仅落得个,滑铁卢之战失败、百日政变的失败,最后被囚禁在了圣赫勒拿岛壮志难酬、郁郁而终。
拜伦出身贵族,却投身资产阶级的队伍之中,我们不得不对他表示我们由衷的敬意,然而意大利斗争失败,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更是让我们雄心壮志的拜伦染上了风寒,不治身亡。
再回到诗句,我们看到了作者表达其沉痛心情的语句“沉浸在无限凄凉的梦境”“他长逝了,自由失声哭泣”“像你一样,磅礴、忧郁、深远”阅读时我们要读出那种悲痛的心情。
整篇诗文都是作者心情的反映,今天我只带着大家欣赏了这一段,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自己把你最喜欢的诗句仔细琢磨赏析!
六.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情的抒发要借助于语言。
本文中用到了一些修辞手法,找出他们并说出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拟人:把大海当作自己的友人,称呼:你,比如:絮语、喧响等等。
反复,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哦,再见吧,大海!”还有“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增强语气,加深感情的渲染。
排比。
如:“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气势充沛,写出了作者坚定不移的情感。
七:反复朗诵:(多种形式)
①分组②男生,女生对读③个读,齐读
朗诵课文1.2两节和课文14.15两节,结合我们刚才分析的诗句,总结文章的主旨,主旨总结:《致大海》作者通过对大海热情洋溢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了诗人决不向专职统治屈服的顽强精神。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欣赏了《致大海》,领路了普希金的内心世界,对自由的渴望,对强权统治的蔑视告诉我们作者是一个坚贞的勇士!最后让我们从侧面领略世人对普希金的评价: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英国人民称普希金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作业】:(小黑板展示)
课后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喜欢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对自己严格要求: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板书:
文章划
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