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和种间关系概要

合集下载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课件PPT(2024版)
香桃木属(Myrtus)、桉树属(Eucalyptus)和臭椿属( Ailanthus),蒿,黑核桃等
46
种间关系之三:生态位(niche)理论
什么是生态位?
47
生态位(niche):
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环境 梯度)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与作用
➢生态位一般与资源、环境梯度有关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59
60
61
Resource partitioning
Resource partitioning
• Resource partitioning is demonstrated by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ve species of North American warblers. Each of these insect-eating species searches for foo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spruce trees.
15
种内关系之三:生物的领域性
16
什么是领域性? 领域性
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17
哪些因素影响领域的大小?
18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 ➢体重 ➢食物品质 ➢生活史
19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一:体重
20
?
与体重的关系?
21
影响领域大小的因素之二:食物品质 ?
27
形形色色的雷锋精神 种内关系之五:利他行为
28
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指生物个体通过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 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A
生物B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为食的现象。
例如:草食动物兔以某些植物为食 小型肉食动物可以草食动物为食 大型肉食动物可以草食或小型肉食动物为食 杂食性生物可以植物或动物为食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寄生关系,则可表示如下: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数量
时间
A 宿主
B 寄主
A 宿主
B 寄主
C 寄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
大草履虫小草履虫
分别培养
生活很好
混合培养
大草履虫死亡小草履虫正常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表示为
例四:狼群在追捕马鹿时,常常是几只狼在后面追,另几只狼在前面抄近路堵截,配合默契,它们的阴谋往往能够得成。
种内斗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或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害;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两种生物的这种关系叫共生 。
藻类
光合作用
给真菌提供有机物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
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1 种内关系
2 种间关系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种内互助
例一:社会性昆虫
例二:非社会性生物
Eg蚂蚁、蜜蜂
Eg 蝗虫、鱼类、某些哺乳类等;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例三:麝牛聚集成群时,遇到狼群,雄牛就围成一圈,头朝外面,把雌牛和小牛围在圈内,可免遭狼群袭击。
真菌
吸收水和无机盐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第7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 (4)当N1种群数量达到K2/β时,则N2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因为此时将N1 =K2/β代入方程,则dN2/dt=0);同理,当N2种群数量达到K1/α时,则N1 种群就再也不能增长。

(5)在Logistic方程中,瞬时增长率r是随种群数量N的增加而呈直线下
降的。在此,也可用图来表示r1或r2随N1和N2数量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 。

(6) 种群竞争的4种结果中,其中只有一种情况可导致两个种群的稳定
平衡。种群平衡密度均分别低于各自环境容纳量K1和K2,且同时满足K2/β>
K1和K1/α>K2。
• 三、竞争排除原理(Gause假说)
Gause(1934)用实验方法观察了两个物种之间 的竞争现象,他用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为材料研究的,大 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培养在一个容器内,起初两种数量 都少,均表现同时增长。但几天后,大草履虫数量开始下 降,最后被完全排除。而双小核草履虫仍增长到其环境容 纳量水平,只是增长速度由于种间竞争而有所减慢Gause 的研究结果认为:由于竞争的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 占有相似的生态位,即完全竞争者不能共存,这就是竞争 排除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N1=αN2
α: effect of individual of species 2 on rate of pop. growth of species 1.
Lotka-Volterra model
N2=βN1
β: effect of individual of species 1 on rate of pop. growth of species 2.

(2)N1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等于1/K1,而对N2种群增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五章种内与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1、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2、密度效应基本规律:(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2)—3/2自疏法则3、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4、婚配制度的类型:(1)一雄多雌制;(2)一雌多雄制;(3)单配偶制5、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称为领域行为。

6、领域性原理:(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季节而变化。

7、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8、社会等级和领域性这两类重要的社会性行为,与种群调节有密切联系。

二、种间关系:(一)种间竞争1、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2、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3、Lotka-Volterra模型:(1)(2)(3)(4)4、生态位理论:(1)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生态位的发展阶段: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n-组生态位5、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有以下要点:(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终究要灭亡;(2)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与种间关系

马利筋(Asclepias curassavica)含有苦味的 强心苷,可以造成脊椎 动物的呕吐和心脏病发 作等。
悬钩子
3.3 寄生
定义: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 (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 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寄生者与捕食者的区别:寄生者与捕食者不同,它 多次摄取宿主营养,一般不“立即”或直接杀死宿主。 这是“弱者”依附“强者”的情况。 ①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如病毒、细 菌、真菌和原生动物。 ②大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 如寄生蠕虫、昆虫(蝴蝶、蛾的幼虫、甲虫) 。 ③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 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如寄生蜂和蝇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灵长类的社会组织 灵长类的社会组织与食性生态 学有关。 在条件较差的环境中,灵长类 的敌害少、资源贫乏,只具一头 雄性的小群体(独霸式)。 食物条件丰富时,敌害多,多 呈大群,雄性间有协作的社会行 为,以保护雌性和幼体(循环式 等级为主)。

(3)昆虫的社会组织
昆虫的社会组织高度发达,重要特点是分工与合作。分工表现 在行为、生理和形态上,使社会中的成员在职责、行为和形态 上分为各异的“等级”。如蚂蚁,有专司繁殖的蚁后(膨大的 生殖腺、特异的性行为),专司保卫的兵蚁(性腺退化的雌蚁, 个体较工蚁大,具强大的口器),专司采食、养育后代、修筑 巢穴的工蚁(雄)。蜂皇(雌)、工蜂(雌)、雄峰(雄)。
传统捕食(狭义捕食) 植食:食草动物的食草作用,植物往往未被 杀死,但受损害。 拟寄生:寄生蜂将卵产于其它动物卵中,在 幼虫体内生长,它们与真寄生虫者(如血吸 虫)的区别是总要杀死其宿主。 同类相食。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寄生与宿主关系
寄生定义
一个物种(寄生者)从另一个物种(宿主)身上获取营养,通常 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类型
寄生关系可以是内寄生或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在宿主体内,而外寄 生生活在宿主的表面或与宿主接触的地方。
寄生与宿主关系的结果
寄生关系通常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能力、生长速度 或生存机会。
共栖
社会等级
优势等级
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优势等级差异,例如狮子 和猴子。优势等级有助于协调群体行为,确保群体稳定和资 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行为
动物会根据优势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例如屈从、顺 从和支配等。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繁殖策略
单配制
一些动物采用单配制繁殖策略,即一雄一雌结成配偶共同抚育后代。这种策略 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合理配置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剂 、有机废弃物等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旨在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 种类和种植方式,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和演替。
种间和种内关系可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水循环、气候变 化等。
05 种间和种内关系的应用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 性昆虫、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 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城市 生态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有 效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
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演替

07-种内与种间关系

07-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 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动态: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动态 协同进化:物种在进化上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 捕食作用 寄生和共生
18

主要研究方向


关系类型

(一) 种间竞争


33

稳定的共存



种间竞争总结

1/K1和1/K2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


β/K2代表物种1对物种2的种间竞争强度
α/K1代表物种2对物种1的种间竞争强度 1/K1< β/K2, 1/K2 > α/K1 ,种2被排斥,种1取胜 1/K2 < α/K1, 1/K1 > β/K2,种1被排斥,种2 取胜 1/K1 < β/K2, 1/K2 < α/K1,不稳定的平衡点,皆可能 获胜 1/K1 > β/K2/, K2 > α/K1, 稳定的平衡点,共存
壮、体重大、性成熟程度高,具有打斗经验。

生理基础:是血液中有较高浓度的雄性激素(睾丸
酮)。实验证明,给低位鸡注射睾丸酮就会出现反 啄食顺序的表现,许多野生动物也有类似结果。

一般说来,社群中雌雄各有等级顺序,主雄多 与主雌或若干强雌交配,不允许其他雄体与后 者交配。
14
领域性社会等级与种群调节的关系

Growth curves for双核小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 and大 草履虫P. caudatumin separate and mixed cultures

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共培养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目的和背景
探讨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群内部和 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 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 据
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 功能的基础
定义与分类
1 2
种内关系
同一物种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合作、 寄生等
种间关系
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竞争、共生、 寄生等
3
分类
根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结果,可分为正相 互作用(如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负相互作用 (如竞争、捕食)
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被捕食者通常具有逃避捕食的 策略,如速度、伪装等。捕食者则通过捕食获得能量和营养 。
寄生与竞争的相互作用
寄生关系
一个物种寄生于另一个物种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寄生者对寄主 通常有害,但也可能对寄主无害甚至有益。
竞争关系
寄生者与寄主之间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如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竞争,寄生虫 通过寄生获取营养,同时也会对宿主造成伤害,影响宿主的生存和繁殖。
03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对种内和种间关系有重要影响。稳定的生态
环境有利于物种间的平衡,而复杂的生态环境则可能促进物种间的多样
性和相互作用。
生物因素
物种特性
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 如食性、繁殖方式、生活习性等, 这些特性直接影响它们与其他物 种的关系。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高低会影响物种间的 竞争和合作。高密度可能导致资 源短缺和竞争加剧,而低密度则 可能促进合作和共生。
引入外来物种
人类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冲击,改变原有的种内和种间关系。外来物种可能会成为入侵者,与本 地物种竞争资源,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绝。

种内种间关系.

种内种间关系.

动植物的性行为
植物的性别系统 动物的婚配制度 领域性 社会等级
动物的婚配制度
婚配制度:指种群内婚姻配的各种类型。婚配包 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 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高等动物婚配关系中,一般雌性是限制者,雄性 常常不易接近雌性,是被限制者。 E.O.Wilson《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高等动 物最常见的婚姻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雄一 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 进化而来的。
第二节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 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 方的现象。 高斯假说 Lotka—Volterra模型 植物的竞争模型 生态位理论 捕食作用 寄生与共生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种间竞争

思考题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 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的主要形 式有竞争、自相残杀和利他等;
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 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的形式主要有 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动物的婚配制度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因素
– 资源的分布:主要是食物和营巢地的时空分布。 – 个体能控制住配偶的能力:如鸟类双亲对幼鸟 的共同抚育形成单配偶制;而哺乳类动物幼体 靠母乳哺育,雄兽的抚育作用减少,形成多偶 制。
动物的婚配制度
单配偶制:一雄一雌 天鹅、鸳鸯、丹顶鹤,
多配偶制:一雄多雌
一雌多雄
第一节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 -3/2自疏法则 动植物的性行为 他感作用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2、捕食作用 3、寄生 4、共生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植物)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 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 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植物 种群内个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 应,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已发现的植物 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 In most countries, a woman’s number of children is lower if she lives with her own mother as compared to her husband’s mother in the household.
4.生物的集群行为
优点: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 和易遭不测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 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 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 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总之,关于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至今仍 是生态学家注意而未圆满解决的课题。1980年 Hamilton提出一种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 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 过程中“学会”进攻遗传性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 将其淘汰,而只有具不断变化的那些基因型的宿 主(进行有性繁殖的!)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 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 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 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成 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c.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 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 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05
种间关系的实践意义
农业上的应用
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 ,合理利用这些关系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病虫害防治
了解种间关系有助于防治农业病虫害,通过引入天敌、寄生性昆虫 等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
植物保护
利用种间竞争关系,可以培育具有较强抗性的作物品种,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医学上的应用
病原菌的传播和控制
01
了解病原菌与寄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
播,例如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
药物治疗
02
利用种间关系可以开发新的药物,例如利用拮抗关系来抑制病
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人体微生态平衡
03
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保持微生态
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狼捕食兔以获取食物,兔则通过逃跑 和隐藏来避免被捕食。
详细描述
狼是兔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兔来获取 食物。而兔为了生存,发展出了快速 逃跑和躲藏的生存策略,以避免被狼 捕食。这种关系体现了捕食与被捕食 的关系。
农作物与杂草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农作物和杂草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资源,形成竞争关系。
详细描述
在同一块土地上,农作物和杂草都会争夺土壤养分、光照等有限的资源,以获取更好的生长机会。这 种竞争关系会导致农作物和杂草在生长过程中互相制约,影响彼此的产量和生长状况。
竞争
总结词
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等生存条 件的现象。
详细描述
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食物 等生存条件的现象。竞争可以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 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竞争的结果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竞争能力强的一方获得更多的资源,而竞争 能力弱的一方则被淘汰;另一种是竞争双方都受到不 同程度的影响,共同生存下来但生长状况不如从前。 竞争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生物多 样性的发展。

(完整版)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完整版)第七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3)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 性选择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所引起的。在两性 问对于后代投入的差别越大,为接近高投入性别(一般是 雌性)者,低投入性别(一般是雄性)者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激 烈;高投入性别者的更加挑剔,必然可从低投入性别者那 里获得更好的出价。简言之,雄性应该是有进攻性的,雌 性应该是挑剔性的。
• 美国生态学家Wilson根据雌雄两性在婚配中这种投入不平 衡性提出:高等动物最常见的婚配制度是一雄多雌制,而一 雄一雌的单配偶制则是由原始的一雄多雌的多配偶制进化 而来的。
• 婚配制度的类型 单配制 多配制 一雄多雌制:海狗 一雌多雄制:矩翅水雉
•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可能是资源的分布,主 要是食物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情况。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 Fisher氏私奔模型(Fisher’s runaway model)认为,雄 性这种诱惑性(epigamic)特征开始被恣意的雌性所选择, 并将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选特征(如选大尾的)编 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如尾的大小)编码。
极乐鸟(天堂鸟)
(4)植物的性别系统 • 雌雄同花: • 雌雄两类花:玉米,南瓜 • 雌雄异株:银杏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 群体的集群索饵也显示出有利的作用,当鱼群中一 部分遇到较好的食物环境时,会停留在这个区域, 其余部分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围绕这一地区环游,以 便都能获得较好的食物。
• 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件,比单独行 动时减低阻力,游泳的效率最高。
• 集群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已有研究证明,鱼类 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 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 和毒物有关。
同理,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自身种群的增长 抑制作用为1/K2。
另外,从(1)、(2)两个方程以及α、β的 定义中可知:
N2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1种群的影响为:α/K1 N1种群中每个个体对N2种群的影响为:β/K2 因此,当物种2可以抑制物种1时,可以认为, 物种2对物种1的影响 > 物种2对自身的影响,即 α/K1 > 1/K2。 整理后得:K2 > K1/α。
• 美国生态学家T.H.Hamilton(1980)提出了一种假说:营 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 使有性繁殖持续保持的重要因素。
• 红皇后效应(Red Queen Effect):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过 程中不断进攻遗传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将其淘汰,而只有 那些具不断交化的、进行有性繁殖的基因型的宿主能存活 下来;宿主的多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 殖、这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力。
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对光、水、营养物等资源的 竞争十分激烈。在资源有限时,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变 小。
(2)-3/2自疏法则
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 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 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 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做自疏(selfthinning)。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种内与种间关系》课件

竞争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为了资源而展开的争斗,如植 物之间的光合作用竞争。
共享关系
种群内个体之间共同利用资源而不会相互竞争, 如共享同一领域的鸟类。
种内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1
提供资源
2
通过合作和共享关系,种内关系提供了
个体所需的资源,满足其生存和繁殖的
需求。
3
促进种群稳定
种内关系可以促进种群内的个体稳定发 展,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强适应能力
竞争关系可以推动个体的适应能力提高, 促进种群在环境变化中的生存和繁衍。
种间关系的定义
1 食物链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等方式相互 关联,构成食物链。
2 共生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相互依赖或互利共生的关 系,如昆虫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3 竞争关系
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相互竞争 的关系,例如大牛群与小牛群之间的竞争。
4 捕食关系
一种种群以另一种种群为食物的关系,如狮 子和羚羊之间的捕食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种间关系的作用和意义
生态平衡
种间关系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 平衡,确保各种群之间的相对稳 定。
生态服务
生物多样性
共生关系和食物链等种间关系为 人类提供了各种重要的生态服务, 如花朵的授粉和控制害虫等。
种间关系维系着生物多样性,促 进了不同物种的共存和繁衍。
总结和回顾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核心。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了地球上 的生命。
《种内与种间关系》PPT 课件
在生物学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 关重要。本课件将介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定义、类型、作用和意义。

种内和种间关系

种内和种间关系
This slope is found in many plant self-thinning lines (Fig. 9.11)
Fig. Self-thinning in the rye grass.
Fig. Regression lines from self-thinning curves for 31 stands of different species of plants.
3、他感作用是引起植物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内因之一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北美加利福尼亚的草原
北美草原地区弃荒地的植被演体划分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简单地分为三大类。①中性作用;②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原始协作和互利共生三类;③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利用性竞争:仅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而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的竞争;
1
干扰性竞争: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
2
4.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竞争结果的不对称;
竞争的一般特征:
5.Lotha-Volterra模型
A
B
C
D
E
6、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已学知识联系
1 竞争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光、温、水等) 种内关系 有机体与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2 性别生态学 3 领域和社会等级 4 他感作用 5 集群生活 1 竞争 2 捕食 3 寄生
生态学
4 共生
领域性与社会等级
领域:指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并积极保卫不
让同种其他个体侵入的空间。
领为的好处:减少战斗;提供食物,提供隐蔽、繁殖 的场所。
有关领域的概括性规律: ( 1 )领域面积随其占有者的体重而 扩大。 ( 2 )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影响, 食肉动物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 草动物大。 (3)领域面积和行为往往随生活史, 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 般在营巢期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 积也大。
社会等级
社会等级: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现象。
eg. 家鸡鸡群的彼此啄击现象
社会等级的优越性: (1)种群稳定、少争斗;生长快,生产率高。 (2)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优先权,有利于种族 的保存和延续。
狒狒的群体生活
群较大,包括若干雄狒和若干雌狒 ,其中有主雄。主雄在交配、取食 等方面有优先权,但主雄和次雄以 及次雄之间多有互助行为
与已学知识联系
1 竞争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光、温、水等) 种内关系 有机体与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2 性别生态学 3 领域和社会等级 4 他感作用 5 集群生活 1 竞争 2 捕食 3 寄生
生态学
4 共生
与已学知识联系
1 竞争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光、温、水等) 种内关系 有机体与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2 性别生态学 3 领域和社会等级 4 他感作用 5 集群生活 1 竞争 2 捕食 3 寄生
生态学
4 共生
为什么大多数生物都是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优势:可迅速增殖,占领暂时性新栖息地;后代 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 有性繁殖的优势: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适应多变的环 境,适应稳定而异质的环境。 eg. 长镰管蚜
有性繁殖的进化和维系
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者-猎物相互作用是有性繁殖得以保持 的重要因素(Hamilton, 1980)。 eg. 病原体和宿主的相互作用
性比
Fisher氏性比理论:
事实:大多数生物种群的性比倾向于1:1。
进化原因:稀少型有利。
性比偏离
如果某一性别的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较多,便宜的性别后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与已学知识联系
1 竞争 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 (光、温、水等) 种内关系 有机体与生物环境 种间关系 2 性别生态学 3 领域和社会等级 4 他感作用 5 集群生活 1 竞争 2 捕食 3 寄生
生态学
4 共生
竞争 —— 植物的密度效应
植物特性:
固着生长。
不能逃避竞争。低密度下,枝繁叶茂;高密度
代数就会较多,以保证相等投入。
哺乳类一般出生时雄性略多,这与雄性早期死亡较多有关。
局域资源竞争:雌性同胞竞争资源,导致性比偏雄。eg.灵长
类 局域配偶竞争:雄性同胞竞争配偶,导致性比偏雌。eg. 螨
性选择
两性对后代投入有差别,导致雄性好斗,雌性挑剔。
性内选择:配偶竞争;
性间选择:偏爱异性的某个独特特征。
动物的婚配制度
婚配制度:包括配偶数目,配偶持续时间,有无后代抚育。
①多雌多雄制(混交制):如鱼类。性比多不稳定,对后代照顾少。
②一雄多雌制:如鸡、马、盘羊等。性比不稳定,较强壮的雄性拥有交配 权,其基因易被保留,繁殖力强 ③一雌多雄制:如螳螂、大鸨、距翅水雉、鮟鱇等。少见。性比不稳定。 ④一雌一雄制(单配偶制):如天鹅、丹顶鹤。性比稳定,亲体照顾较多。
时,枝叶小,构建少。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 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 加时, 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
响。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law of constant final yield):不管初始播 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
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褐色蜂鸟:他们每天约有75%的时间是停歇在栖枝上,只有25%的时间用 于觅食。在迁飞时间常常改变取食地点以便适应资源迅速变化,一块 草地今天可能一只蜂鸟也没有,正在开放的花朵也很少,但一周之后 当成千上万朵花竟相开放时,就可能出现10多个被蜂鸟占有的领域。 已经占有领域的蜂鸟每天都在调整自己领域的大小,当领域内的花朵 密度增大时,它们就会缩小自己的领域,反之则扩大。因此,褐色蜂 鸟领域的大小虽然可以相差100倍,但受它保卫的花朵却只有5倍之差 。当花果数目被人为减少时,蜂鸟就会扩大自己的领域。以便使领域 的产量能恢复到原来水平。
让步赛(handicap)理论:拥有质量好的副性征表明 其拥有好基因,而弱小个体不可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 去生产这些奢侈的副性征。 Fisher 氏私奔模型:雄性的诱惑性特征开始被恣意的 雌性所选择,并继续进化,如果雌性基因对挑选特征 编码,雄性也会对该特征编码。
植物性别系统
雌雄同花:多数植物 雌雄同株异花:少数植物(如玉米、南瓜) 植物性别系统 雌雄异株:极为稀少。仅占有花植物5%,如银杏、藤露兜树 优越性——(1)减少同系交配几率,具异型杂交优越性 (2)回避两性间对资源的竞争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资源(食物、营巢地)的质量和 分布。
• 高质而分布均匀的资源有利于产生单配偶制,雄性均匀地占有繁殖 空间,雌性寻找没有配偶的雄性,两性照顾后代也是其主要原因。
• 资源分布不均匀时,少数雄性占有资源,雌性只与这些雄性婚配。
• 条件极端严酷时,抚育后代显得更加重要,一雌多雄可能更有成效。
Y= W ×d = Ki Y为单位面积产量;d为密度; W 为单株平均产量; Ki是一常数
-3/2自疏法则
自疏:高密度种群中,种内 竞争导致个体死亡。
自疏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单株平均产量上升。
-3/2自疏法则
W = C × d-3/2
lgW = lgC – 3/2 lgd
-3/2自疏法则:自疏导致的密度 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 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 的-3/2的斜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