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第八小组[摘要]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

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

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

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

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

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第三大特性是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这种文化特性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独立的特性。

在地理上,中国东临大海,西北是戈壁和沙漠,西南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青藏高原以及云贵高原。

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碍,给农业民族无法突破的限制。

这种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形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开放半隔绝的状态,使中国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上独立成长,虽偶尔有外部文化传入,但都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和独立性。

中国的文化基本上是在本土上成长的。

如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道教等,这些思想和宗教流派在世界上自成一体,影响深远。

又如汉字,汉字完全是中国人创造的,不像其它的文字,如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印度文、阿拉伯文等,基本上都是来自腓尼基文字。

又如中国的书画艺术,更是中国人的独创。

中国的四大发明——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也是由中国人独立创造的。

其它的中国文化也是如此。

也有外来文化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比如佛教,但“佛教自它传入中国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再按照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再宣传自己的理论,当时的中国人是把它看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来处理的。

”7经过中国化的佛教已经不是印度经院哲学的佛教,而是中国人自己引申发挥的,与印度本土的佛教大不一样。

宗教是这样,其他的思想学说也是如此。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自我状态独立地向前发展。

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加上中国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人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意与外界打交道。

明清两朝基本上是奉行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致使中国很少接受外来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①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 多年以前,中国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② 由于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全)

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全)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主 讲:李

一 、 地 理 环 境
行政疆域
人文地理环境
民族人口
交通城市 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水文气候
海陆分布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独特而封闭的地理位置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西 伯 利 亚 来自保守性黄 底格里斯河 河
古中国 古印度
古巴比伦 古埃及
2、错综复杂的地形地貌与 中国文化形态的多样性
3、海陆分布与中国文化的
保守性
4、气候变迁与农耕文明的兴衰
三、中华文明的发源与农业经济形态 的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 农业经济形态 上层建筑 文化形态
The End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当然,这两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的。

1、疆域、政区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的清疆域为极盛。

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朝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

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土壤(完整版)

知识拓展
1.浏览视频国家地理之《美丽中国》,了解中国自然地理地貌 特征。X.浏览记录片《中国地理文化》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 或者喜欢的地方。X
本节结束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 民族特性、经济模式、文化传承与特性的影响等 方面。 (一)对民族特性的影响
中国地处温带大陆,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适中,水热配合良好。春夏秋 冬四季更替,寒来暑去,周而复始。,在这种适度的环境中生活的中华民族 也形成温和的性格,在天人之际和人伦的关系上采取持中的中庸态度。受此 影响而形成并与此相伴生的,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艰苦奋斗、自强 不息的精神。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对文化特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 1.中华文化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异彩纷呈,呈
现多样性的特征 • 2.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中华文化具有独立性
和封闭性特征 • 3.中国文化的相对封闭也形成了华夏中心主义
的心理定势ຫໍສະໝຸດ 课后练习1.汉族这一名称始于_____朝,这以前称为_____ 族。 (西汉,华夏) 2.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是_____,清朝中期,我国的 疆域面积达______平方公里。(元朝,1300万) 3.西汉最著名的对外交流使者是_____,明朝的对外 交往使者是______。(张骞,郑和) 4.《红楼梦》中贾宝玉读的《南华经》是______家学 派的经典著作。(道) 5.我国的气候类型为______气候,属于北半球_____ 带。(大陆性季风,暖温)

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中华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 产生的背景和舞台。
(一)地理位置

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传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文化传统则通过塑造和适应地理环境来延续和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这直接影响了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比如,地理环境的多山丘陵地带,往往培养出了勤劳勇敢的山地民族,他们依赖山区森林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形成了独特的山地文化传统。

而平原地带则更适合农业的发展,培养出了勤劳务实的农耕民族,形成了农耕文化传统。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传统的多样性。

其次,文化传统对地理环境的塑造和适应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文化传统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中形成的,它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能够塑造和改变地理环境。

例如,在长江流域,中国的水稻耕作文化传统促使农民发展了水利工程,如修建大坝、开凿排灌渠等。

这些工程不仅改善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条件,也调节了长江的径流量,对地理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样,在北方干旱地区,人们通过发展人工灌溉系统,如渠道和井灌,创造了独特的农田景观,形成了农田灌溉文化。

文化传统的塑造和改变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地理环境的不利条件可能会导致贫困、灾难等社会问题,而文化传统则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在地势险峻的山区,山地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对于解决贫困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传承自己的传统技艺,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发展山地旅游等,山地民族能够利用地理环境资源,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这一过程中,文化传统不仅传承和发扬了山地文化,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双赢。

最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也在发生变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也改变了文化传统的形式和传承方式。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塑造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理环境给予了不同民族以独特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遇,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居住地选择、食物习惯、艺术表达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居住地选择上。

山地地区的民族往往选择在山谷或山坡上建立村落,以适应陡峭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

这种居住方式促进了山地民族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形成。

他们通常以农耕为主,发展出独特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式。

与之相反,沿海地区的民族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居住在沿海地带,以便从海洋中获取丰富的资源。

这种居住地选择决定了民族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对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地理环境也对民族的食物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提供了不同的自然资源,从而塑造了民族的饮食习惯。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民族往往以牧民为主,以牛羊为食,因为这些动物能适应干旱的气候和缺乏水源的环境。

而生活在河流流域的民族则更倾向于以稻米、小麦等农作物为主食,因为这些农作物在水域丰富的环境中生长得更好。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的饮食习惯。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民族的艺术表达产生了影响。

山地地区的民族往往生活在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环境中,他们的艺术作品往往表现出对自然界的崇拜和赞美。

他们以山水画、木雕等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而沿海地区的民族则更倾向于以海洋为题材,表达对海洋生物和海洋文化的热爱。

地理环境的不同赋予了民族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丰富了人类的艺术文化。

最后,地理环境还对民族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地地区的民族往往崇拜山神、河神等自然神灵,将自然界视为神圣的存在。

他们的宗教信仰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而沿海地区的民族则可能崇拜海神、渔神等与海洋相关的神灵,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依赖。

地理环境的不同塑造了民族的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成为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历来是一种大地精神,它深切关乎中国地理环境的变化。

中国内地和海外环境的不同,也影响着中国文化,成就了深厚的历史痕迹。

首先,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中国的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也拥有巨大的土地资源,将南北欧洲、南部及中部地区的不同特征糅合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旅行者们在水晶般的湖泊和奇峰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徐徐风华的绿野仙踪,传达着淳萨之美。

其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与环境的微妙结合中,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地道特色。

比如,中国长期以来一直保留着“乡土文化”,传统书法、民间艺术也在民族习俗留传中完善,深刻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与后泥岩人类文化相融合后,更加突显出中华文化的精湛艺术。

环境在许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肇庆、湛江和桂林等景点都是受环境特色影响而形成的,它们是游客欣赏风景所必去的景点,也是观看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最佳之地。

大自然作为中国人崇尚节俭及谦卑的生活理念的最佳体现,对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当今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涵盖了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且吸收众多国家文化,在各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获得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的成长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在高度发达的今天,凝练出强烈而富有弹性的民族特色,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而独特。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

虽然文化同时也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地理的差异及多样性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无论中国文化在未来会继续发展,还是会经历特定时期的变动,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都将是一种重要的思考。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自然地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任何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是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产生的内在物质基础。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华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了解。

一、地形、地貌和近万年以来的环境变迁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为第一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许多山峰都超过海拔7 000米,号称世界屋脊,著名的亚洲大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都发源于此。

在青藏高原以北.以东和东南一带,有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坚木盆地,惟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相间分市,地形极其复杂,海拔高度下降到2 000—1 000米以下,形成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以东,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以及云贵高原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低于500米,其中仅少数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是为第三阶梯。

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红土层丘陵盆地,都分布在这一区域。

落差如此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决定了中国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

就干湿度而言,中国大陆以距海远近形成了从东南向西北由湿润、半干旱到干旱逐渐递变的明显趋势。

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中部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以外,一般为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特别是西北内陆,由于远距海洋数千里之遥,加上关山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由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鞭长莫及,因此成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而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基本气候特点,这种气候大势,斜向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部分,出现了东南以农耕为主,西北以畜牧为主的人文地理景观。

就冷暖度而言,中国大陆由南而北,以山川河流为天然分界,呈现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渐次递变。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篇一: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浅谈中国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所以说“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然而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再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着相对多样性、包容性。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

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

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

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

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

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

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

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

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

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

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

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

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

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地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黄河流域为例,黄河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黄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据了重要地位,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勤劳、节俭和尊重自然。

这种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要求密切相关,人们需要通过勤劳劳作来获得丰收,通过节俭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尊重自然来保护生态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

在山区地区,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人们往往采取农耕与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坚韧的品质,因此山区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坚韧和团结的精神。

而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人们往往以渔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人们具备勇敢、冒险的品质,因此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强调勇敢、冒险和开放的精神。

2. 地理环境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不同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干旱地区,人们面临着水资源的稀缺问题,因此对水的珍惜和节约成为了这些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

例如,在西北地区,人们常常把水看作生命之源,将其视为宝贵的资源,并形成了节水的传统习俗。

而在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态度则不同。

他们可能更加关注水的利用和开发,形成了与干旱地区不同的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引导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1. 传统文化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强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有重要作用。

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与完整系统也未曾分裂和瓦解,并生生不息。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

2、外部封闭隔绝——封闭内敛的大陆型文化
从地理环境看,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北面多沙漠,西面从北到南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把中国和西亚隔开,东面和南面是大海,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也是造成中国文化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原因。

针对中国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界隔绝的半封闭的大陆之上,著名学者冯天瑜在《中国古文化的土壤分析》一文中提出了大陆型文化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大陆型文化,是一种与中世纪亚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相出入的宗法制度文化。

大陆型文化所面对的外在环境比较稳定,故较安土重迁、保守,不要求创意创新及想象力,从而形成自我封闭、向心凝聚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

如先民曾以中原为天下,对域外知之甚少,加之周边国家文化在历史上又落后于中国,易于产生“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自我封闭观念。

外部封闭隔绝也使闭关锁国政策易于长期实行,加上历代的统治者禁止海上交通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国力趋向衰弱。

但自鸦片战争以后,门户洞开,节节失败,国人觉悟到要向先进的文化学习的必要性。

当然,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文化开放与否的唯—条件,文化的开放与封闭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地以及接受者的态度。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曾有开放性:如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唐朝文化就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允许外国人到中国经商、留学,甚至参加科举考试和出任官职;唐朝社会人士也很接受外国文化,很多人都喜欢穿胡服,以及欣赏外国风格的歌舞表演等。

3、多样的地形气候——多元格局的文化形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①.地形东西有别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 4 千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地形多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纵横的山脉,还有蜿蜒的海岸。

“不同的地形,构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孕育了不同的人文,铸就了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也造就了富有特色的中国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 以山比仁,以水喻智,以物比人的品性格调,屡见于中国的政论、品文和文学艺术中。

特别是
魏晋以后,文人墨客盛行游山玩水,在文学界形成了山水诗派,在绘画界有山水画派。

②.气候南北有异
气候从南到北,既有热带,又有寒温带,气温差异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期,对农民的垦植发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进的趋势。

以年降水量400毫米为界,中国约略分为温润的东南和干寒的西北两大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前者被人们开辟为农耕区,养育出一种以定居农业为基石的农耕文化;后者则成为游牧区,繁衍出以游牧为生,善骑战的游牧文化。

农耕与游牧文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主体。

一般来说,农耕民族依恋土地,重农轻商,居安思稳,保守平和;游牧民族迁徙不定,重牧轻农,勇猛好斗。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过长期的对垒,如军事上有长城的建筑、战争的对立,文化观念上如中原与周边,内地与边疆,蛮荒之地与礼仪之邦等的对立。

但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等途径,达到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便积极推展大规模的汉化运动“: 禁胡服”,“断北语”“, 通婚姻”“, 改姓氏”“, 重文教”。

由于这些政策的推行,胡人的生活型态有了很大的转变,胡、汉的血统彻底混合,彼此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弭。

如果以长江为界简单地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的话,南北文化存在着差异。

学者刘申叔说“: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

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

鲁迅在《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谈到“: 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著名学者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 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林语堂抓住南北人文的差异特点说“: 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体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

他们是自然之子……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

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

”如果以区域细分的话,在中华土地上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台湾文化、西域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锦绣中华的历史画卷,成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