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合集下载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末梢血涂片白细胞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1.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2. 外周血中性杆状粒细胞增高,并可见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仅见杆状粒细胞>6%时,称为轻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10%,伴少量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时称为中度核左移;杆状粒细胞>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如早幼粒细胞甚至原粒细胞时称为重度核左移。

重度核左移又称为类白血病反应,此时中性粒细胞常伴有明显的中毒性病理改变。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可见原始、幼稚粒细胞,并出现病态造血,如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等。

图-1图-2图-1视野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性晚幼和中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图-2可见中性分叶粒细胞、中性杆状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

2.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正常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核以分三叶者为主,如血片中五叶核中性粒细胞>3%,则称为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和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等。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叶酸、VitB12等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分裂。

在应用某些抗核酸代谢药物及炎症恢复期等也可见核右移现象。

图-3图-3视野中可见一巨大中性粒细胞,胞核分为10余叶。

3.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且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是细胞在生成特殊颗粒过程中受到某种阻力或发生颗粒变性所致。

常见于严重的化脓菌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患者中。

图-4图-4视野中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可见粗大、分布不均的黑蓝色颗粒。

4. 中性粒细胞空泡形成空泡形成(vacuo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大小不均,一个或多个空泡。

临检基础第8讲(白细胞异常形态及血小板计数、形态)-20120921

临检基础第8讲(白细胞异常形态及血小板计数、形态)-20120921
鉴别: (1)嗜碱性粒细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于核 上,细胞少见。 (2)染色条件偏碱或时间过长,中性颗粒着色过深,误认为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与正常颗粒
中毒颗粒与嗜碱粒细胞颗粒
中毒指数
含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 中毒指数愈大,中毒情况愈严重 1.0 极严重 0.75 重度 0.5 中度 <0.25 轻度
中性粒细胞异常改变
1、毒性变化 2、棒状小体 3、核象变化 4、核形异常 5、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消失 6、与遗传因素相关的中性粒细胞畸形
1.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出现在: 严重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大面积烧伤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①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②中毒颗粒 (toxic granule) ③空泡形成 (vacuolation) ④杜勒小体 (döhle body) ⑤退行性变(degeneration)
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外周血液中浆细胞
常人外周血一般不出现 病理情况下可见:
多发性骨髓瘤(MM)外周血中可见少量病理性浆细胞 浆细胞白血病(PCL)患者外周血可出现较多(>20%)异 常浆细胞。
浆细胞
第三节 血小板检查
本节讲述: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 血小板形态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胞体增大,直径16~25um,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 甚至10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2)巨杆状核和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巨杆状核:胞体可大至30μm,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 长带状。 多分叶核:后者胞核分叶超过5叶 易见于:MA、MDS、白血病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和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1. 血涂片检查:采用血涂片染色的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 染色和Giemsa 染色。

通过观察细胞核、细胞质和颗粒的形态变化,可以判断白细胞的异常形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血细胞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测定白细胞的大小、形状、核质比、核分裂和颗粒的形态等参数。

3. 骨髓涂片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骨髓涂片检查,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骨髓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白细胞形态特征,帮助确定病因。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的正常范围是相对宽泛的,具体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的方法和仪器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以下是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及其参考范围:1.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双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5%。

2.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1%。

3. 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细微的颗粒状细胞质,参考范围为40-75%。

4. 淋巴细胞:正常的淋巴细胞具有圆形核和少量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0-45%。

5. 单核细胞:正常的单核细胞具有单个肾形核和丰富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10%。

6. 异常细胞:异常细胞包括原始细胞、形态异常的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应该很少或者不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存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正常的变异。

因此,对于异常白细胞形态的评估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病史等因素。

总结起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临床检验基础题库+参考答案

临床检验基础题库+参考答案

临床检验基础题库+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与白细胞形态异常无关的变化是( )。

A、中毒颗粒B、卵磷脂小体C、Döhle小体D、棒状小体E、Russell小体正确答案:B2、MCV正常,RDw正常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B、急性失血性贫血C、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轻型)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E、缺铁性贫血正确答案:B3、胃液中大量出现八叠球菌提示( )A、低酸、无酸或伴食物潴留B、胃内容物潴留C、胃液酸度降低伴内容物潴留D、胃液酸度降低E、胃液酸度增高正确答案:A4、属于无胆汁粪便的是( )。

A、服钡餐造影剂后灰泥色便B、服用大量普卡霉素者C、绿色稀便D、蛋花样便E、白陶土样便正确答案:E5、下列哪种方法不是尿蛋白定量方法( )。

A、比浊法B、比色法C、沉淀法D、薄层层析E、染料结合法正确答案:D6、正常人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为( )。

A、0.2~0.3B、0.5~O.7C、O.7~0.8D、0.3~O.4E、0.1~0.3正确答案:B7、阴道清洁度检查结果为Ⅳ度时,可见( )。

A、上皮细胞(++++)B、杆菌(一)C、吞噬细胞D、白(脓)细胞15~30个/HPE、杂菌(++)正确答案:B8、最适用于病理性蛋白尿、糖尿和尿胆原检查的标本是( )A、24h尿B、餐后尿C、3h尿D、晨尿E、随机尿正确答案:B9、肝细胞性与胆汁淤滞性黄疸的共同特点是( )。

A、粪便粪胆原正常B、尿液颜色变浅C、尿中尿胆原阳性D、尿中胆红素阳性E、尿中尿胆素阳性正确答案:D10、下列哪项不是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决定因素( )。

A、脉络膜的渗透性B、糖的分解速度C、乳糖的分解速度D、血糖浓度E、血一脑屏障的通透性正确答案:C11、瑞特染液中起溶剂作用的是( )。

A、伊红B、甲醇C、苏木精D、亚甲蓝E、乙醇正确答案:B12、能使尿糖试带产生假阴性反应的主要干扰物质为( )。

ISO15189对血液体液形态学检验的要求

ISO15189对血液体液形态学检验的要求

ISO15189体液学检验形态学识别的 要求
应能识别的有形成分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 细菌、寄生虫、真菌; 结晶:无定形结晶、草酸钙结晶、胆固醇结 晶、胱氨酸结晶、三联磷酸盐结晶、尿酸结晶、 胆红素结晶、酪氨酸结晶、尿酸铵结晶; 污染物、粘液丝、精子。
ISO15189体液学检验形态学识别的 要求
谢谢聆听
欢迎批评指正!
5.1.6应每年评估员工的工作能力。对新进员工, 尤其是从事体液学形态识别的人员,在最初6 个月内应至少进行2次能力评估。 当职责变更时,或离岗6个月后再上岗时,或 政策、程序、技术有变更时,应对员工进行再 培训和再评估,合格后才可继续上岗,并记录。
ISO15189体液学检验形态学识别的 要求
应能识别的有形成分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鳞状上皮细胞、肾 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吞噬细胞; 管型:宽管型、细胞管型、脂肪管型、颗粒 管型、透明管型、红细胞管型、蜡样管型、白 细胞管型;
域专业技术工作至少3年。
ISO15189对体液形态学检验人员的 要求
5.1.3实验室的检验人员配置宜满足如下要 求:每日1~200份体液学标本量时至少配 备2人;每日200~500份体液学标本量时至 少配备3~4人;若采用自动化仪器进行有 形成分筛检,可适当减少人员数量。
ISO15189对体液形态学检验人员的 要求
ISO15189对外周血涂片形态学识别 的要求
识别率要求 采取至少50幅显微镜摄影照片(包括正常
和异常细胞)或其它形式进行形态学考核,
检验人员和授权签字人应能正确识别至少
80%。
ISO15189对体液形态学检验人员的 要求
5.1.2体液学检验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 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从事 体液学检验至少3年。 认可的授权签字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 职称任职资格,从事申请认可授权签字领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考点巩固真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考点巩固真题

临床医学检验临床血液:白细胞检查及临床意义考点巩固真题1、单选梅毒感染时可引起哪种细胞增多()A.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单核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①血液病:慢(江南博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霍奇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②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治疗期、梅毒、恶性肿瘤、脾切除术后、痘疮、水痘、异种蛋白吸收等。

2、单选下列疾病中,哪种的中性粒细胞不增加()A.脾功能亢进B.尿毒症C.急性链球菌感染D.急性溶血E.肺吸虫病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脾功能亢进时,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白细胞或肿大脾脏分泌过多脾素,来激活促粒细胞生长因子。

【考点】: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3、单选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增高,同时有明显核左移时,常表示()A.造血功能衰退B.感染已近恢复期C.感染严重D.轻度感染E.预后良好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感染严重的症状:WBC明显增高可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并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改变。

【考点】:中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4、单选嗜酸性粒细胞乙醇伊红稀释液中加入碳酸钾的作用是()A.破坏白细胞、红细胞,并促进嗜酸性颗粒着色B.保护嗜酸性粒细胞C.抗凝剂D.为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E.染料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试剂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种类繁多,虽配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异,其中,碳酸钾、草酸铵等是用来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物质。

【考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5、单选关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参考范围和生理性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人(0.05~0.5)×109/LB.<5岁:(0~0.8)×109/LC.5~15岁:(0~0.5)×109/LD.休息时低,活动后增高E.宜在早晨8时测定正确答案:D6、单选引起淋巴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是()A.病毒感染B.寄生虫感染C.化脓菌感染D.放射病E.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正确答案:A7、单选关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定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成人>4×109/LB.4岁以上儿童>7.2×109/LC.4岁以下儿童>9×109/LD.老人>6×109/LE.女性>4×109/L正确答案:D8、单选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间接法简便易行,故首选B.在临床上,百分率更有意义C.成人参考范围:(0.05~0.5)×109/LD.手工法精确性比血液分析仪好E.直接计数法不如间接法准确正确答案:C9、单选关于MPV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MPV指血小板平均容积B.MPV表示血液中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C.MPV增加常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D.MPV增加是造血功能恢复的首要表现E.MPV减低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者正确答案:B10、单选通常血小板的寿命为()A.3~5dB.5~7dC.7~10dD.10~20dE.20~30d正确答案:C11、单选关于仪器法白细胞分类,以下错误的观点是()A.国产仪器主要用电阻法B.准确性肯定高于手工法C.可以对白细胞进行分类D.经溶血剂处理后的白细胞大小不完全反映真实体积E.仪器法不能完全替代镜检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2种,即三分群和五分类法。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许蕾)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许蕾)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许蕾主要内容:一.概况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大小,形态,结构,染色,其他)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5种WBC及其他)四.巨核系正常及异常形态(血小板等)五.血液中寄生虫形态六.血液中其他异常形态一、概况外周血涂片(血象)镜检: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及其他,所以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非常重要。

血涂片镜检涉及到患者状态,采血、涂片、染色、经验等。

一、概况血涂片染色方法:1.瑞氏染色法;2.姬(吉)氏染色法:3.混合染色法:4.Romanowsky染色法*5.快速染色法:一、概况镜检法先10* 40* 100*(油)城垛式从体尾交界处向尾部进行镜检。

一、概况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46-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5-12-01实施)包括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染色,有核细胞检查步骤和方法,对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一、概况血象可反映下列情况:1.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大致数量,正常人血涂片1-3WBC/10-15PLT/200RBC,非抗凝血血小板应有聚集现象。

2.红系:观察有无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有无大小,形态,结构(e.g. H-J body等),染色等异常。

3.粒系:观察各种粒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细胞出现,有无病理形态出现(e.g. 中毒颗粒,空泡等)。

4.其他白细胞系统:观察各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和异常形态结构的细胞(e.g. 异淋,浆细胞等)。

5.血小板:有无数量,大小,形态,染色,聚集性等的异常,有无巨核细胞。

6.有无寄生虫和其他特殊异常细胞(e.g. 疟原虫,癌细胞,破碎细胞等)。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正常RBC :园盘形,φ6.7-7.7 (6-9)um ,淡红色,有中央淡染区,无核。

异常RBC 形态及相关疾病:一、大小异常1.RBC 生成加速。

2.MA,HA,急失血贫。

临床检验选择题题库(含参考答案)

临床检验选择题题库(含参考答案)

临床检验选择题题库(含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异常有关的是A、镰形红细胞B、口形红细胞C、球形红细胞D、椭圆形红细胞E、缗钱状红细胞正确答案:A2、尿液中细胞、管型的保存,常用哪种防腐剂:A、冰乙酸B、浓盐酸C、麝香草酚D、甲醛E、甲苯正确答案:C3、一般肠炎患者的粪便细胞常为A、镜下满视野红细胞B、镜下脓球满视野C、白细胞小于15/HPD、镜下满视野白细胞E、红细胞、白细胞可见正确答案:C4、RDW主要用于评估A、血红蛋白浓度B、红细胞大小悬殊程度C、红细胞数量D、网织红细胞幼稚程度E、血细胞比容正确答案:B5、当患者排尿困难且尿标本需要做尿培养时常采用设什么A、晨尿B、随机尿C、中段尿D、3小时尿E、导管尿正确答案:E6、不属于技术误差的是A、每次充液后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B、采血部位不当C、血液发生凝固D、充液不当E、稀释倍数不准正确答案:A7、关于浆膜腔漏出液的的形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去平衡,回流液多于生成的组织液B、水钠潴留使细胞内液增多是其原因之一C、血管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球蛋白的浓度D、血管内压力降低E、淋巴回流受阻正确答案:E8、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最适宜标本为A、首次晨尿B、24小时尿C、12小时尿D、随机尿E、3小时尿正确答案:A9、白陶土粪便可见于A、下消化道出血B、粪卟啉增多C、胆道阻塞D、有胆绿素E、有胆红素正确答案:C10、恶性肿瘤所致积液:A、两者均降低B、LDH降低,溶菌酶增高C、两者均增高D、LDH增高,溶菌酶降低E、两者均正常正确答案:D11、剧烈运动引起中性粒细胞暂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白细胞破坏减少B、白细胞生成增多C、血管收缩D、体内白细胞重新分配E、骨髓刺激正确答案:D12、痛风患者的关节腔积液中可发现A、胆固醇结晶B、草酸钙结晶C、磷酸盐结晶D、尿酸盐结晶E、焦磷酸钙结晶正确答案:D13、对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法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是A、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B、是白细胞计数的常用方法C、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可用于血液分析仪校准D、简单易行,不需要昂贵仪器E、适合基础单位选用正确答案:A14、关于中性粒细胞生理性日间变化,错误的是A、在安静和休息是,WBC数较低B、活动和进食后较高C、早晨较高D、下午较高E、一日之内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正确答案:C15、霍乱:A、米泔样便B、白陶土色便C、绿色稀便D、黄褐色便E、柏油样便正确答案:A16、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因素是A、反复冲液B、稀释不准确C、充液后盖片有移动D、计数池不干净E、有气泡出现正确答案:B17、过敏性反应、变态反应性疾病尿液中增多的细胞为A、LB、NC、MD、EE、B正确答案:D18、用于鉴别含铁血黄素颗粒的染色是A、苏丹3染色呈阳性B、SM染色C、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D、普鲁士蓝反应E、瑞氏染色正确答案:D19、放射线损伤引起白细胞中哪类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改变最为明显:A、中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正确答案:C20、白细胞形态检查中描述正确的是:A、瑞氏染色和吉氏染色不能混合染色B、毒性指数=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白细胞数C、正常血涂片常见到浆细胞和退化变性的白细胞D、仪器法和手工法能提供白细胞形态改变的直接信息E、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寄生虫着色效果好,胞质和中性粒细胞着色较差正确答案:E21、中性粒细胞胞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A、hle小体B、空泡C、染色质小体D、中毒颗粒E、棒状小体正确答案:A22、使用尿分析仪检测尿糖的方法A、酸碱指示剂法B、还原法C、重氮反应法D、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E、偶氮反应法正确答案:D23、关于白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时白蛋白占总蛋白的40%到60%。

临床检验技术题库含答案

临床检验技术题库含答案

临床检验技术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属于无胆汁粪便的是( )。

A、白陶土样便B、蛋花样便C、绿色稀便D、服用大量普卡霉素者E、服钡餐造影剂后灰泥色便正确答案:A2、尿儿茶酚胺测定常用的防腐剂是( )。

A、甲醛B、麝香草酚C、冰乙酸D、浓盐酸E、甲苯.正确答案:D3、新鲜冷冻血浆最大的特点是( )。

A、含有大量的红细胞B、含有大量的血小板C、含有大量的胶体液D、含有大量的免疫性抗体E、含有大量的凝血因子正确答案:E4、关于尿液溶菌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尿溶菌酶减少B、主要来自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C、有助于判断肾小管功能D、90%被肾小管重吸收E、肾移植排异反应观察的指标正确答案:A5、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于尿本一周蛋白的检测( )。

A、葡萄糖氧化酶法B、热沉淀一溶解法C、蛋白电泳法D、免疫固定电泳法E、对一甲苯磺酸法正确答案:A6、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2种B、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C、正常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分2叶的居多D、核象变化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E、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约为1:13正确答案:C7、正常人外周血涂片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为( )。

A、O.7~0.8B、0.5~O.7C、0.3~O.4D、0.1~0.3E、0.2~0.3正确答案:B8、关于血型系统“免疫性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是IgGB、主要是IgMC、主要是IgAD、主要是IgOE、主要是IgE正确答案:A9、尿液渗透量主要与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

A、尿液中溶质离子大小B、尿液中溶质分子所带负电荷C、尿液中溶质分子大小D、尿液中溶质颗粒数量、电荷E、尿液中溶质分子所带正电荷正确答案:D10、关于试带法检测尿液血红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试带法的原理基于传统的湿化学法B、试带法克服了湿化学法不稳定的弱点C、维生素C和其他还原性物质可致假阴性反应D、在高蛋白、高比重尿液中试带的灵敏度增高E、尿液被氧化剂污染可致假阳性正确答案:D11、测定羊水中的哪个物质有助于胎儿肝成熟度的判断( )。

上海市黄浦区部分医疗机构血涂片检验质量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部分医疗机构血涂片检验质量分析

综上所述 , 凡是血细胞 分析结果 异常增 高或 降低 的 , 仪 器 报警提示结果有异 常的 , 或者 l 临床 体 征 有 发 热 、 出血、 贫血 、 黄 疸 或 淋 巴结 肿 大 疑 似 造 血 系统 疾病 时 , 必 须 同 时进 行 外 周 血 涂 片检查 , 以保 证 血 细 胞 检 测 结 果 的 准 确 性 , 以利 于 临 床 进 行 诊 断、 治疗 。
过低 , 所 以很 难 发 现 细 胞 的 形 态 学 变 化 , 因 此 仪 器 未 出 现 报 警 提示。人工分类时 未严格 操作 程序 而 出现漏 诊 , 后 经 再 次 复 片, 按照先在低倍镜下浏览全片 , 寻找有无异常细胞 , 再 用 油 镜
分类 , 才发现异常瘤细胞【 】 。
上 海 市 黄 浦 区部 分 医疗 机构 血 涂 片 检 验 质 量 分 析
黄剑峰 , 陈嘉文 , 钱依 雯 , 李 然 , 郑凤和 , 俞 淑华 ( 上 海市黄 浦 区卫 生局卫 生监 督所 2 0 0 0 l 1 )
【 摘 要】 目的 通 过 分 析 上 海 市 黄 浦 区二 级 甲等 以 下 医 疗 机 构 血 涂 片检 验 以 监 督 检 测 结 果 , 了 解 这 些 医疗 机
参 考 文 献
都 未 能 体 现 出来 或 错 误 识 别 为其 他 细 胞 , 有 的甚至无 法识别 。
通 过 有经 验 的检 验 人 员结 合 临床 提 示 分 析 后 , 对 其 进 行 涂 片 检 查 。涂 片检 查 计 数 后 纠 正 了仪 器 的 错 误 检 验 报 告 , 由此 可见 外 周 血 细胞 形 态 学 检 查 的重 要 性 。 3 . 2 病 例 l中仪 器 分 类 N 6 o , I 3 3 . 3 , M 6 . 7 , 人 工 分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

临床检验—白细胞形态学检查(二)一、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

这些形态变化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图: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2)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这种颗粒称中毒颗粒。

图:中毒颗粒可能与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颗粒变性,造成2~3个嗜天青颗粒融合有关。

含有中毒颗粒的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称为中毒指数。

中毒指数愈大,感染、中毒的情况愈严重。

中毒指数=含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毒颗粒极易与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血涂片染色偏碱的中性颗粒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1)中毒颗粒粗大且染色深;嗜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

2)中毒颗粒数量少、分布稀疏,且散在于正常中性颗粒之间。

3)血涂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可造成正常的中性粒细胞颗粒染色过深,此时应注意血涂片的整体染色情况,并加以鉴别。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图:空泡形成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等。

EDTA抗凝储存血液中的细胞也可出现退行性空泡,此时,除非同时伴有其他毒性变化,否则,不宜将空泡变性归于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4)杜勒小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中蓝色或灰色的包涵体。

常单个或成群位于细胞边缘,大小为1~2um,甚至可达5um。

由糖原颗粒和内质网组成,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

杜勒小体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正常血涂片报告

正常血涂片报告

正常血涂片报告引言正常血涂片报告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各种细胞,评估其数量和状态,并给出相应的分析结果。

本文档旨在介绍正常血涂片报告的编写要点和常见的血涂片细胞类型。

方法在编写正常血涂片报告时,首先需要使用干燥且清洁的玻璃片进行血液制片,然后对制片进行染色。

通常使用Wright染色法或Giemsa染色法。

接下来,使用显微镜对染色后的血涂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血细胞分类正常血涂片中的主要细胞类型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RBC)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类型,对于输送氧气至全身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在正常的血涂片中,红细胞呈现为圆形或凹陷的样子,直径约为7-8微米。

正常血涂片中红细胞的数量应该是均匀分布的,没有聚集现象。

白细胞(WBC)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可以抵抗病原体和感染。

在正常血涂片中,白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通常在每个视野中只能观察到几个。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血涂片上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如淋巴细胞呈现为较小的圆形细胞,中性粒细胞呈现为多边形核。

血小板(PLT)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具有止血作用。

在正常血涂片中,血小板一般呈现为小而不规则的圆形细胞,直径约为2-4微米。

血小板的数量应该适量,过多或过少的血小板都可能导致异常凝血功能。

结果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正常血涂片中的细胞类型和数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红细胞数量正常,没有出现聚集现象;2.白细胞数量适度,不显示明显异常;3.血小板数量适量,无明显异常。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观察结果,可以判定该血涂片为正常血涂片。

结论正常血涂片的观察结果显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均正常,没有明显的异常情况。

这一结果提示受检者的血细胞状况良好,并不存在明显的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1.Yin, W., Maegawa, S., & Moustakas, A. K. (2020). Blood smears–wetand dry. Blood cells, 85, 102610.2.Coffman, L. G., & Hines, R. B. (2015). A Mechanistic Model of BloodSmear Review f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Using Flow Cytometry Data and Image Analysi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6, 29-37.。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引言: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对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异常白细胞形态是指白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某些方面发生异常变化,通常在临床上可作为疾病的指标之一来进行检测。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及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1. 鲁斯特血涂片法鲁斯特血涂片法是一种常用的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适用于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一块干净的玻片和一滴血液。

(2) 将一滴血液放在玻片上,用另一块玻片将其涂开。

(3) 等待片子干燥后,用染色剂染色。

(4)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样本,细致地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

它通过光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自动地对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分类和形态学分析。

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步骤如下:(1) 将血液样本放入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

(2) 等待仪器自动完成检测过程。

(3) 查看仪器生成的报告,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范围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是根据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的。

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嗜酸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

2. 嗜碱性粒细胞:染色质粗厚,核仁不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碱性颗粒。

3. 中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中等大小。

4. 单核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呈环状或半环状。

5. 淋巴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小而不明显,细胞内无颗粒。

根据以上特点,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可以总结如下:1.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5%之间。

2.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1%之间。

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40-75%之间。

4. 单核细胞:百分比在2-10%之间。

5. 淋巴细胞:百分比在20-40%之间。

异常血涂片报告

异常血涂片报告

异常血涂片报告1. 概述血涂片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涂片中的细胞形态、数量和排列,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本报告旨在分析异常血涂片的特征、可能的病理原因以及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 异常血涂片特征分析2.1 数量异常在异常血涂片中,细胞数量的异常是常见的现象。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数量异常情况:•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暗示免疫功能异常、骨髓抑制或某些疾病。

2.2 形态异常在异常血涂片中,细胞形态的异常也是常见的现象。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形态异常情况:•红细胞异常:红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贫血等情况可能与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或遗传性疾病相关。

•白细胞异常:白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内包涵物等情况可能与感染、白血病或骨髓异常相关。

2.3 细胞排列异常除数量和形态的异常外,细胞排列的异常也可以在血涂片中观察到。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细胞排列异常情况:•网织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可能与骨髓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某些疾病有关。

•树突状细胞增多:树突状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可能与淋巴瘤、白血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相关。

3. 可能的病理原因分析根据血涂片的异常特征,可以对可能的病理原因进行分析和推测。

以下是常见的病理原因:•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能会导致白细胞增多、细胞形态和排列的异常。

•骨髓异常:骨髓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能导致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异常。

•遗传性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可能导致红细胞形态的异常。

•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可能引起白细胞形态和排列的异常。

4. 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分析了血涂片的异常特征和可能的病理原因后,可以对可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一些初步的推测。

但需要强调的是,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患者病史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涂片报告结果分析

血涂片报告结果分析

血涂片报告结果分析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对血涂片报告结果的分析,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帮助。

正文:一、概述血涂片是一种基础的检查方法,也是医生诊断病情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观察血涂片来分析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疾病的变化趋势等。

二、血涂片报告的结果分析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血涂片的重要指标之一,通常表示炎症或感染的程度。

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肿瘤等疾病中。

血涂片报告中白细胞计数高于11.0 × 10^9/L说明白细胞数量超过了正常水平,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

2.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血涂片检查中另一个重要指标,通常表示贫血的程度。

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贫血、出血、癌症和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情况。

血涂片报告中红细胞计数低于4.0×10^12/L需要考虑是否伴随有贫血的症状。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涂片的第三个重要指标,通常表示血液凝血功能的状态。

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常见于出血、肝硬化和免疫疾病等。

血涂片报告中血小板计数低于100× 10^9/L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出血倾向。

4.血细胞形态血细胞形态是指血涂片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这个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正常的血细胞形态代表正常的健康状态,而形态异常往往代表着某些疾病的存在。

血涂片报告中,如果存在血细胞形态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

三、总结通过对血涂片报告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血液状态和疾病相关的信息,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如果您的血涂片检查结果存在异常,请及时询问专业医生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参考值白细胞形态报告单是一项常见的医学检验项目,它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白细胞形态是否正常。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对抗各种疾病的入侵。

因此,了解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包括:1. 中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正常中性粒细胞的核呈多形核或哑铃形核,但在某些病症中,中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环状核、分叶核、短杆状核等异常形态。

2. 嗜酸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酸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叶片状,但在某些病症中,它的核可能呈现重叠核、肾脏形核、管状核等异常形态。

3. 嗜碱性粒细胞核形态的异常:嗜碱性粒细胞的核通常呈马蹄形核、叶片状等,但在某些病症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核可能呈现不规则核、平板核等异常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的参考值是指正常情况下人体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参考值的范围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值:1. 中性粒细胞(1)多形核:正常值为1%-5%。

(2)分叶核:正常成人值为35%-62%。

(3)环状核:正常值为0%-1%。

(4)短杆状核:正常值为0%-6%。

2. 嗜酸性粒细胞(1)叶片状核:正常值为1%-5%。

(2)重叠核:正常值为0%-1%。

(3)肾脏形核:正常值为0%-1%。

3. 嗜碱性粒细胞(1)马蹄形核:正常值为1%-3%。

(2)叶片状核:正常值为0%-2%。

(3)不规则核:正常值为0%-1%。

通过对上述参考值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白细胞形态上的异常指标,如细胞核数量、形状、大小、染色等方面的异常变化。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诊断疾病,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不一定是疾病的明确证据,有些疾病信息细胞形态的变化只是配合其它检验指标的综合判断。

患者在接受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时候,也应该结合其它的检查数据,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总之,对白细胞形态的检查对于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解读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解读

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通常包括白细胞数量和类型的
异常变化,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1.核象变化:包括核左移、核右移和分叶过少。

核左移表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核右移表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分叶过少则可见于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2.核异常:包括环形或面包圈型核,主要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颗粒异常,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染,但轻微的中毒颗粒也可见于正常孕妇;空泡变性,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患者,也可能与粒细胞部分退化有关或遗传性疾病等;内涵物的存在,主要见于细菌性感染、炎症和烧伤,也可偶见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

3.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或出现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

4.形态学异常:包括多形性细胞、核浆不均一性细胞和核变形细胞。

多形性细胞常见于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核浆不均一性细胞可能由于某些骨髓移植、放射治疗等原因导致;核变形细胞可能表明存在染色体异常。

在解读异常白细胞形态报告单时,建议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其他的检查结果一同综合分析,以准确地诊断出疾病的情况。

如有疑问,建议咨询医生。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许蕾主要内容:一.概况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大小,形态,结构,染色,其他)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5种WBC及其他)四.巨核系正常及异常形态(血小板等)五.血液中寄生虫形态六.血液中其他异常形态一、概况外周血涂片(血象)镜检: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及其他,所以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非常重要。

血涂片镜检涉及到患者状态,采血、涂片、染色、经验等。

一、概况血涂片染色方法:1.瑞氏染色法;2.姬(吉)氏染色法:3.混合染色法:4.Romanowsky染色法*5.快速染色法:一、概况镜检法先10* 40* 100*(油)城垛式从体尾交界处向尾部进行镜检。

一、概况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46-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5-12-01实施)包括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染色,有核细胞检查步骤和方法,对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一、概况血象可反映下列情况:1.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大致数量,正常人血涂片1-3WBC/10-15PLT/200RBC,非抗凝血血小板应有聚集现象。

2.红系:观察有无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有无大小,形态,结构(e.g. H-J body等),染色等异常。

3.粒系:观察各种粒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细胞出现,有无病理形态出现(e.g. 中毒颗粒,空泡等)。

4.其他白细胞系统:观察各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和异常形态结构的细胞(e.g. 异淋,浆细胞等)。

5.血小板:有无数量,大小,形态,染色,聚集性等的异常,有无巨核细胞。

6.有无寄生虫和其他特殊异常细胞(e.g. 疟原虫,癌细胞,破碎细胞等)。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正常RBC :园盘形,φ6.7-7.7 (6-9)um ,淡红色,有中央淡染区,无核。

异常RBC 形态及相关疾病:一、大小异常1.RBC 生成加速。

2.MA,HA,急失血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篮/涂抹细胞) ··核碎裂:核碎裂成若干块,大小不一,似细菌、
真菌(但可含真正真菌、细菌;需特殊染色明确)
核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
核碎裂 碎裂块:大小不一,似细菌、真菌
核碎裂与真菌细菌 - 形成机制:粒细胞衰老或病变
- 鉴别 ·有核红细胞 ·幼红细胞:胞质粉红-橙色、无颗粒,胞核单个、 常偏位,染色质致密,有副染色质;核:质=1:2, 胞核和胞质边界清晰鲜明 ·NC 中毒改变:中毒颗粒、空泡形成 ·篮/涂抹细胞:退变度大;胞核涂抹,胞质不可识
- NC 增多血象 ·WBC 可增高、正常或减低 ·NC 增多、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DÖhle 小体 ·不同程度贫血(伴轻度小细胞性/正细胞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细菌感染;炎症(坏死、心肌梗 死、心肌缺血、外伤、血管炎):代谢性疾病(尿毒症、酸中 毒、痛风;中毒;先兆子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急性出血 和溶血;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
- 临床意义:为感染或炎症征象。非特异性,可见于正常人和 病理情况:感染、炎症、反应性疾病
【NC 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 正常外周血 NC 核象:常分为 2~5 叶
3 叶:40%~50% 2 叶:10%~30% 4 叶:10%~20% 分叶核:杆状核=13:1 -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形态特征: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伴中毒颗粒、空泡、 核变性
血涂片常见 WBC 异常形态及其特点
(熊立凡 2012-5-16)
几点说明
1. WBC 异常形态 (1)限于血涂片上常见类型 (2)“形态特征”部分:以“红色字体”为要点 (3)“形成机制”部分:仅供加深形态理解参考 (4)“临床意义”部分:仅供简明临床意义参考 2. 主要内容 (1)中毒性改变 (2)类白血病反应 (3)异型淋巴细胞 (4)放化疗后 WBC 形态改变 3. 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 CAP 定义(CLSI 采纳) - 分叶核: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细丝相连;或胞核扭曲、
示细胞吞噬活性增高 - 临床意义:1~2 个小空泡可能无意义;可见于 EDTA 储存
血。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结合 NC 增高和核左移,诊 断灵敏度>95%)
【杜勒小体(Döhle body)】 - 形态特征:直径 1~2μm,圆、梨形,或云雾状,
天蓝或灰蓝色,与胞质界限模糊;也见于单核细胞
- 形成机制:因毒性变,胞质局部保留嗜碱性区域,本质是粗 面内质网残余物?RNA?
中毒颗粒与嗜碱性粒细胞鉴别 嗜碱粒细胞,着色不清。颗粒紫黑色、粗糙、量少、大小不 均、排列杂乱、可盖于核上,胞核因颗粒遮盖而不清晰
中毒颗粒与单核细胞鉴别 单核细胞:胞质颗粒灰蓝或灰红、细小、尘土样;胞核 不规则,疏松网状,有膨胀和立体起伏感
- 形成机制:细胞因子(G-CSF)增加、诱发细胞转化时间缩 短,粒细胞成分激活;可能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变性, 使 2、3 个嗜天青颗粒融合;NC 活化时,因溶酶体酶生成 和包裹性增强,成熟 NC 嗜天青颗粒保留嗜碱性
缠绕,整个核形模糊不清 - 杆状核:核弯曲或带状,核叶之间细丝;参考范围:5%~
10%(目前中国参考范围:≤5%)
4. 内容可靠性自评:个人学习理解,欢迎讨论指正 5. 主要参考文献:见文末
中毒性改变
【感染和/或炎症相关血液学一般变化】
正常 5 种白细胞
- 通常取决于感染类型、时间节点、病原体作用机 制、患者年龄及健康状况
Dohle 小体,变性免疫 RNA 嗜碱性包含物 - 临床意义:常见于严重感染,肺炎、麻疹、败血症,灼伤等
【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 形态特征:NC 胞体大小明显悬殊
- 形成机制:与病原体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内幼稚粒细胞, 致使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 临床意义: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
核左移:杆状核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空泡比退行变空泡更显著
大空泡、颗粒毒性变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
- 鉴别:Alder 畸形、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退化 NC
中毒颗粒与 Alder 畸形鉴别
胞质含深染、巨大、粗糙、大小一致、密集而均匀分布的嗜天青 颗粒,但不伴有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空泡、Döhle 小体。亦 可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 障碍
- 临床意义:严重感染、创伤、大面积灼伤、CSF 治疗
【空泡(vacuole)】 - 形态特征:NC 胞质、胞核中出现 1~数个空泡。
大小不一,圆而清晰(示吞噬消化物的位置),空
泡合并成团时,胞质看上去中断;细胞同时可伴中 毒颗粒、摄入的生物体
空泡 - 形成机制:可能是细胞受损后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所致;表
杆状核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形成机制:是机体反应性改变、造血干细胞动员 ·临床意义: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恶性实体瘤放化疗
后使用 G-CSF
· 再 生 性 核 左 移 (regenerative shift to the left):核左移伴 WBC 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旺盛、
败血症:大量杆状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增多:伴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通常与 病毒感染更相关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寄生虫感染有关
【中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 - 形态特征:NC 胞质中,比中性颗粒粗大,比嗜酸
颗粒小,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紫黑或紫褐色颗粒; 似嗜天青颗粒
大小不均
【退行性变(degeneration;渐进性坏死)】 - 形态特征 ·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 ·胞质:缺或失、磨损;可含摄入的生物体(须与小
的核碎片区别) ·胞核: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无
副染色质;无核仁 ··核固缩: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