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常见白细胞异常形态-上海临床检验中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缠绕,整个核形模糊不清 - 杆状核:核弯曲或带状,核叶之间细丝;参考范围:5%~
10%(目前中国参考范围:≤5%)
4. 内容可靠性自评:个人学习理解,欢迎讨论指正 5. 主要参考文献:见文末
中毒性改变
【感染和/或炎症相关血液学一般变化】
正常 5 种白细胞
- 通常取决于感染类型、时间节点、病原体作用机 制、患者年龄及健康状况
核左移:杆状核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空泡比退行变空泡更显著
大空泡、颗粒毒性变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
- 鉴别:Alder 畸形、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退化 NC
中毒颗粒与 Alder 畸形鉴别
胞质含深染、巨大、粗糙、大小一致、密集而均匀分布的嗜天青 颗粒,但不伴有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空泡、Döhle 小体。亦 可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 障碍
杆状核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形成机制:是机体反应性改变、造血干细胞动员 ·临床意义: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恶性实体瘤放化疗
后使用 G-CSF
· 再 生 性 核 左 移 (regenerative shift to the left):核左移伴 WBC 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旺盛、
别:篮/涂抹细胞) ··核碎裂:核碎裂成若干块,大小不一,似细菌、
真菌(但可含真正真菌、细菌;需特殊染色明确)
核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
核碎裂 碎裂块:大小不一,似细菌、真菌
核碎裂与真菌细菌 - 形成机制:粒细胞衰老或病变
- 鉴别 ·有核红细胞 ·幼红细胞:胞质粉红-橙色、无颗粒,胞核单个、 常偏位,染色质致密,有副染色质;核:质=1:2, 胞核和胞质边界清晰鲜明 ·NC 中毒改变:中毒颗粒、空泡形成 ·篮/涂抹细胞:退变度大;胞核涂抹,胞质不可识
示细胞吞噬活性增高 - 临床意义:1~2 个小空泡可能无意义;可见于 EDTA 储存
血。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结合 NC 增高和核左移,诊 断灵敏度>95%)
【杜勒小体(Döhle body)】 - 形态特征:直径 1~2μm,圆、梨形,或云雾状,
天蓝或灰蓝色,与胞质界限模糊;也见于单核细胞
- 形成机制:因毒性变,胞质局部保留嗜碱性区域,本质是粗 面内质网残余物?RNA?
- 临床意义:严重感染、创伤、大面积灼伤、CSF 治疗
【空泡(vacuole)】 - 形态特征:NC 胞质、胞核中出现 1~数个空泡。
大小不一,圆而清晰(示吞噬消化物的位置),空
泡合并成团时,胞质看上去中断;细胞同时可伴中 毒颗粒、摄入的生物体
空泡 - 形成机制:可能是细胞受损后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所致;表
中毒颗粒与嗜碱性粒细胞鉴别 嗜碱粒细胞,着色不清。颗粒紫黑色、粗糙、量少、大小不 均、排列杂乱、可盖于核上,胞核因颗粒遮盖而不清晰
中毒颗粒与单核细胞鉴别 单核细胞:胞质颗粒灰蓝或灰红、细小、尘土样;胞核 不规则,疏松网状,有膨胀和立体起伏感
- 形成机制:细胞因子(G-CSF)增加、诱发细胞转化时间缩 短,粒细胞成分激活;可能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变性, 使 2、3 个嗜天青颗粒融合;NC 活化时,因溶酶体酶生成 和包裹性增强,成熟 NC 嗜天青颗粒保留嗜碱性
血涂片常见 WBC 异常形态及其特点
(熊立凡 2012-5-16)
几点说明
1. WBC 异常形态 (1)限于血涂片上常见类型 (2)“形态特征”部分:以“红色字体”为要点 (3)“形成机制”部分:仅供加深形态理解参考 (4)“临床意义”部分:仅供简明临床意义参考 2. 主要内容 (1)中毒性改变 (2)类白血病反应 (3)异型淋巴细胞 (4)放化疗后 WBC 形态改变 3. 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 CAP 定义(CLSI 采纳) - 分叶核: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细丝相连;或胞核扭曲、
大小不均
【退行性变(degeneration;渐进性坏死)】 - 形态特征 ·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 ·胞质:缺或失、磨损;可含摄入的生物体(须与小
的核碎片区别) ·胞核:核变性(degeneration ofFra Baidu biblioteknucleus);无
副染色质;无核仁 ··核固缩: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鉴
- 临床意义:为感染或炎症征象。非特异性,可见于正常人和 病理情况:感染、炎症、反应性疾病
【NC 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 正常外周血 NC 核象:常分为 2~5 叶
3 叶:40%~50% 2 叶:10%~30% 4 叶:10%~20% 分叶核:杆状核=13:1 -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形态特征: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伴中毒颗粒、空泡、 核变性
Dohle 小体,变性免疫 RNA 嗜碱性包含物 - 临床意义:常见于严重感染,肺炎、麻疹、败血症,灼伤等
【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 形态特征:NC 胞体大小明显悬殊
- 形成机制:与病原体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内幼稚粒细胞, 致使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 临床意义: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大量杆状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增多:伴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通常与 病毒感染更相关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寄生虫感染有关
【中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 - 形态特征:NC 胞质中,比中性颗粒粗大,比嗜酸
颗粒小,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紫黑或紫褐色颗粒; 似嗜天青颗粒
- NC 增多血象 ·WBC 可增高、正常或减低 ·NC 增多、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DÖhle 小体 ·不同程度贫血(伴轻度小细胞性/正细胞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细菌感染;炎症(坏死、心肌梗 死、心肌缺血、外伤、血管炎):代谢性疾病(尿毒症、酸中 毒、痛风;中毒;先兆子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急性出血 和溶血;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
10%(目前中国参考范围:≤5%)
4. 内容可靠性自评:个人学习理解,欢迎讨论指正 5. 主要参考文献:见文末
中毒性改变
【感染和/或炎症相关血液学一般变化】
正常 5 种白细胞
- 通常取决于感染类型、时间节点、病原体作用机 制、患者年龄及健康状况
核左移:杆状核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空泡比退行变空泡更显著
大空泡、颗粒毒性变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
- 鉴别:Alder 畸形、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退化 NC
中毒颗粒与 Alder 畸形鉴别
胞质含深染、巨大、粗糙、大小一致、密集而均匀分布的嗜天青 颗粒,但不伴有白细胞增多及核左移、空泡、Döhle 小体。亦 可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 障碍
杆状核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形成机制:是机体反应性改变、造血干细胞动员 ·临床意义: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恶性实体瘤放化疗
后使用 G-CSF
· 再 生 性 核 左 移 (regenerative shift to the left):核左移伴 WBC 总数增高。表示骨髓造血旺盛、
别:篮/涂抹细胞) ··核碎裂:核碎裂成若干块,大小不一,似细菌、
真菌(但可含真正真菌、细菌;需特殊染色明确)
核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
核碎裂 碎裂块:大小不一,似细菌、真菌
核碎裂与真菌细菌 - 形成机制:粒细胞衰老或病变
- 鉴别 ·有核红细胞 ·幼红细胞:胞质粉红-橙色、无颗粒,胞核单个、 常偏位,染色质致密,有副染色质;核:质=1:2, 胞核和胞质边界清晰鲜明 ·NC 中毒改变:中毒颗粒、空泡形成 ·篮/涂抹细胞:退变度大;胞核涂抹,胞质不可识
示细胞吞噬活性增高 - 临床意义:1~2 个小空泡可能无意义;可见于 EDTA 储存
血。常见于严重感染、败血症(结合 NC 增高和核左移,诊 断灵敏度>95%)
【杜勒小体(Döhle body)】 - 形态特征:直径 1~2μm,圆、梨形,或云雾状,
天蓝或灰蓝色,与胞质界限模糊;也见于单核细胞
- 形成机制:因毒性变,胞质局部保留嗜碱性区域,本质是粗 面内质网残余物?RNA?
- 临床意义:严重感染、创伤、大面积灼伤、CSF 治疗
【空泡(vacuole)】 - 形态特征:NC 胞质、胞核中出现 1~数个空泡。
大小不一,圆而清晰(示吞噬消化物的位置),空
泡合并成团时,胞质看上去中断;细胞同时可伴中 毒颗粒、摄入的生物体
空泡 - 形成机制:可能是细胞受损后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所致;表
中毒颗粒与嗜碱性粒细胞鉴别 嗜碱粒细胞,着色不清。颗粒紫黑色、粗糙、量少、大小不 均、排列杂乱、可盖于核上,胞核因颗粒遮盖而不清晰
中毒颗粒与单核细胞鉴别 单核细胞:胞质颗粒灰蓝或灰红、细小、尘土样;胞核 不规则,疏松网状,有膨胀和立体起伏感
- 形成机制:细胞因子(G-CSF)增加、诱发细胞转化时间缩 短,粒细胞成分激活;可能特殊颗粒生成过程受阻或变性, 使 2、3 个嗜天青颗粒融合;NC 活化时,因溶酶体酶生成 和包裹性增强,成熟 NC 嗜天青颗粒保留嗜碱性
血涂片常见 WBC 异常形态及其特点
(熊立凡 2012-5-16)
几点说明
1. WBC 异常形态 (1)限于血涂片上常见类型 (2)“形态特征”部分:以“红色字体”为要点 (3)“形成机制”部分:仅供加深形态理解参考 (4)“临床意义”部分:仅供简明临床意义参考 2. 主要内容 (1)中毒性改变 (2)类白血病反应 (3)异型淋巴细胞 (4)放化疗后 WBC 形态改变 3. 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 CAP 定义(CLSI 采纳) - 分叶核:胞核完全分离,或核间以细丝相连;或胞核扭曲、
大小不均
【退行性变(degeneration;渐进性坏死)】 - 形态特征 ·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 ·胞质:缺或失、磨损;可含摄入的生物体(须与小
的核碎片区别) ·胞核:核变性(degeneration ofFra Baidu biblioteknucleus);无
副染色质;无核仁 ··核固缩:固缩、深染、均匀、致密、块状 ··核溶解:肿胀、浅染、核膜破损、核轮廓不清(鉴
- 临床意义:为感染或炎症征象。非特异性,可见于正常人和 病理情况:感染、炎症、反应性疾病
【NC 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 正常外周血 NC 核象:常分为 2~5 叶
3 叶:40%~50% 2 叶:10%~30% 4 叶:10%~20% 分叶核:杆状核=13:1 -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形态特征: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伴中毒颗粒、空泡、 核变性
Dohle 小体,变性免疫 RNA 嗜碱性包含物 - 临床意义:常见于严重感染,肺炎、麻疹、败血症,灼伤等
【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 形态特征:NC 胞体大小明显悬殊
- 形成机制:与病原体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内幼稚粒细胞, 致使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
- 临床意义: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
败血症:大量杆状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增多:伴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通常与 病毒感染更相关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寄生虫感染有关
【中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 - 形态特征:NC 胞质中,比中性颗粒粗大,比嗜酸
颗粒小,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紫黑或紫褐色颗粒; 似嗜天青颗粒
- NC 增多血象 ·WBC 可增高、正常或减低 ·NC 增多、核左移、中毒颗粒、空泡、DÖhle 小体 ·不同程度贫血(伴轻度小细胞性/正细胞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局部或全身化脓性细菌感染;炎症(坏死、心肌梗 死、心肌缺血、外伤、血管炎):代谢性疾病(尿毒症、酸中 毒、痛风;中毒;先兆子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急性出血 和溶血;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