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9.1 杠杆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9.1《杠杆》参考教案1
《杠杆》参考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师:同学们,你玩过跷跷板吗?我们欣赏一段动画,注意观察动画里的跷跷板有什么特点,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和跷跷板类似的工具。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一类机械——杠杆。
ppt展示学习目标。
(二)预习反馈,点拨质疑(1)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象的描述力的方法有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杠杆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分组合作、探究解疑师:ppt播放几组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几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出杠杆的定义。
(1)、认识杠杆师:根据我们的观察。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为杠杆下一个定义(板书杠杆定义)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很积极地进行交流)生:杆秤、跷跷板、等等(教师再补充几个例子说明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师:由此可见,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
(师板书:一、认识杠杆)师:请同学们观察撬棒的受力情况后说出使用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且画出受力的示意图(投影撬棒撬石头动画,学生画示意图,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的画法并投出)师:分析支点,动力,阻力。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杠杆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杠杆实例,如秋千、翘板、剪刀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杠杆原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形式,展示杠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工程、医疗、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杠杆原理的认识。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杠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物理课程中,杠杆原理作为基础性的力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实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案例以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节“杠杆”为教学内容,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杠杆原理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工具,并说明其原理。
2.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收集相关实例,为下一节课的分享做好准备。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注意人身和设备安全。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5.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八年级物理下册《9.1 杠杆》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一、杠杆89(1)改变一侧钩码的个数,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2)改变一侧钩码的悬挂位置,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4、让学生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补充实验:让动力和阻力位居同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杠杆和斜向上拉动杠杆,比较拉力的大小是否相同,想一想为什么?5、指出: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总结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并发出了“给我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豪言壮语。
三、杠杆的应用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等于阻力以上诸条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再举出应用的实例。
四、总结本课内容五、作业:1、画出下图所示杠杆力F1和F2的力臂。
2、画出下图所示的扳鱼网的杠杆示意图,并标出动力和阻力臂。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斜拉时杠杆的力臂变小,所以力要变大。
应用举例:(请学生回答)手推车、船浆等筷子、理发剪刀等天平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北师大版物理八下9.1《杠杆》 教案设计
9.1 杠杆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过程与方法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杠杆,对杠杆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对杠杆省力还是费力缺少足够的认识,对杠杆的图示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认识什么是杠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教学难点难点杠杆力臂的概念解决办法讲解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资源常见的杠杆、弹簧测力计、钩码、演示用杠杆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预期效果一、情境引入二、合作探究1、杠杆情境引入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
他的话有道理吗?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1、杠杆仔细观察如下所示的几幅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在图中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板书)进一步思考:对于杠杆的形状等有什么要求吗?你还能举出其他用到杠杆的实物吗?。
为了更好的了解杠杆,我们先要熟悉几个名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阅读课本第64页,了解五个名词的概念。
总结:动力和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作用效果相反。
支点可以在杠杆的中间也可以在两边。
教师示范画力臂向学生强调注意事项:力的作用线是沿着力的方向的一条直线,⑴画力臂时,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要在支点和垂足两端画上箭头。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9.1杠杆教案
杠杆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有的工具中辨识出杠杆.2、知道相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观点,会画杠杆的力臂.3、理解杠杆的均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感知杠杆,培育察看能力2、经过实验研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均衡条件,培育初步的剖析归纳能力,采集信息和办理信息的能力.3、在对实例的调研、剖析和解说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均衡条件,试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说某些详细问题.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感觉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宽泛的应用,提升研究的乐趣.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说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觉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等复习:请画出下边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板演)导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以前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挪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新课教授: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一)杠杆定义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我们来模拟一个平时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如何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并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同学们可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籍呢?(学生实验)师:你能举出几种在平时生活中间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出示投电影: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而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不是必定是直的.(二)杠杆的五个因素: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何省力呢?要想知道原由,需要认识几个有对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方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能够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解)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阻力:阻挡杠杆转动的力.( F2)相同,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相同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l 1)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边(学生阅读)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l 2)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师:我们把这五个因素叫做杠杆的五因素.此刻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均衡条件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因素后,我们来经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何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 .第一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械 .(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师:我们往常是在杠杆均衡或特别靠近均衡的状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均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地点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当把杠杆在水平地点上浮平,为何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虑一下(解说原由).请同学们察看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否再去调理杠杆的均衡呢?(学生回答)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当怎么办,请同学们持续看书.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一致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侧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侧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随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均衡 .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此刻请同学们依据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剖析数据.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均衡条件.(板书)杠杆的均衡条件:动力×动力臂 =阻力×阻力臂假如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能够写成:F1l 1=F2l2这个均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这个关系式也能够写成下边的形式:F1/F 2=l2/l 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必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能够解说为何我们能够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小结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一杠杆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此外,学生在素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这将对他们在学习杠杆知识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建立扎实的物理基础。同时,我将通过组织实验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将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开展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我将努力提高学生对杠杆知识的学习效果,促进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此外,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的引导,缺乏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一些改进。首先,我会在实验环节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杠杆原理。其次,我会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还会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机械和功一杠杆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8年级物理下册 第9章 第一节 杠杆(第1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杠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2)知道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通过实验操作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技能(1)通过实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会正确画出力臂。
(2)让学生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和分析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认识杠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三、教学难点: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古希腊的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事迹和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够移动地球”。
利用阿基米德撬地球的图片,初步让学生注意到人的手作用在硬棒上使棒转动的力、地球压在硬棒阻碍硬棒转动的力,中间还有一个支撑着杠杆的点,从而先引出今天要讲的新内容。
2、杠杆(1)认识杠杆上面先所述引出杠杆三个基本概念: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再向学生介绍一篇报道: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杭州动物园上演现代版曹冲称象。
老师利用称量只有20公斤的弹簧秤,称出了一头毛重约2.4吨的大象。
引出另外两个物理量——动力臂和阻力臂。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由老师成功称象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小小的弹簧秤能称起如此巨大的象?阿基米德的设想和老师的成功称象究竟是为什么?他们都擅长使用工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杠杆。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教学教案
教课课题:第九章机械和功 § 9-1杠杆课时:课时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杠杆。
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过察看和实验,认识杠杆的构造。
经过研究,认识杠杆的均衡条件。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认识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实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课要点:杠杆的均衡条件。
教课难点: 力臂的观点,会画力臂。
教具: 杠杆、天平、钩码、支架、钳子等。
教课过程:§9-1 杠杆一.什么是杠杆?1. 一根硬棒,在力有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注意: (1)在力的作用下不变形。
(2)形状多种多样。
2. 杠杆中的几个名词。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O )。
(2)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F 动 或 F 1)(3) 阻力:阻挡杠杆转动的力( F 阻 或 F 2)(4)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 动或 L 1)(5)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L 阻 或 L 2)。
难点成因: 学生本质感觉使学生认识为何要画力臂,指导学生画力臂的详细方法。
线的距离的画法,降低难点)二.杠杆均衡条件实验。
1.杠杆均衡是指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用数学中画点到2.介绍实验步骤。
3.数据及剖析。
三.杠杆的均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 × L 1 = F 2 ×L 2阻力 F 2、阻力臂 L 2 一准时,动力臂越长,越省力,反之。
四.三种杠杆:(利用 F 1 L 1=F 2L 2 剖析可得出三类杠杆)(1) 省力杠杆 (L 1 > L 2) 动力臂 > 阻力臂 特色:省力,但动力多移了距离。
(2) 费劲杠杆 (L 1 < L 2) 动力臂 < 阻力臂 特色:费劲,但动力少移了距离。
(3) 等臂杠杆 (L 1 = L 2) 动力臂 = 阻力臂 特色:不省力,不费劲,不省距离,力臂相等。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杠杆教案
杠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根据杠杆的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杠杆平衡条件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如何打开啤酒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展示(进一步)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教师总结并指出这些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一)杠杆的定义1、观察课件中的这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观察实物,小组讨论后找出杠杆的共同特征。
2、活动:用直尺当撬棍,笔袋或者词典当石头模拟撬石头的过程。
而引入杠杆的定义。
3、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杠杆实例认识杠杆。
(二)杠杆的五要素1、出示撬石头的场景,针对撬石头时用的撬棒得出杠杆的五要素:得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
2、力臂:出示实例:具体讲解画法,边讲解边演示。
3、学生练习确定动力和阻力,练习画力臂。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1、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学习什么是杠杆平衡。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9.1杠杆教案
杠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在对实例的调研、分析和解释中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教具:杠杆、支架、钩码、尺、线等复习: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板演)导入: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新课教授: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一)杠杆定义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二)杠杆的五个要素: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答,省力)对,我们利用杠杆时一般都是为了省力,那么杠杆为什么省力呢?要想知道原因,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小结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9.1《杠杆》教案
《杠杆》教案教学目标1.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
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理解力臂概念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演示导入:让班内力气最大的一名男生和班内力气最小的一名女生分别捏粉笔头:让男生空手捏粉笔头,结果没有捏碎;接着让女生使用钳子夹粉笔头,结果粉笔被捏碎。
提问:女生的力气比男生小为什么反而能把粉笔头捏碎呢?原因:女生使用了钳子,是一种杠杆工具,可以省力并能提高工作效率。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杠杆的知识。
方案二:如图所示,取一根蜡烛,用钢针穿过中心放在支架上,将蜡烛的两端同时点燃,一会儿后,两只小猴为什么会一上一下不断运动呢?推进新课【杠杆】教师准备一些如啤酒起子、羊角锤、钳子、剪刀等一类的工具,再准备一些铁丝、钉有钉子的木板、带盖的瓶子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起子起开瓶盖,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钳子夹断铁丝,体会各种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特点。
观察教材图91,比较自己的操作,想一想这些工具在此使用过程中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1)都是硬棒;(2)都受到力的作用;(3)都绕固定点转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杠杆定义:课件展示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让学生再举一些生活中的杠杆实例。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一般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一般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一般用字母F2表示。
动力作用线:过动力作用点沿动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阻力作用线:过阻力作用点沿阻力方向所画的一条直线。
8年级物理下册《9.1 杠杆》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一、杠杆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应用,会将杠杆分类,能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正确画出杠杆的示意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小制作。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作图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关杠杆的名词、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具木板、木块、图钉、羊脚锤、尖嘴钳、螺丝刀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教学过程互动与反馈引入新课:人直接用手搬动一大石头很难,但用一撬棒却很容易把大石头撬起,这是为什么?学生思考问题,并体会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进行新课:一、杠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P92图9-1,并出示一些如羊角锤、撬棒、起子一类的工具,再相应地带一些可操作的对象,如钉有钉子的木板、带盖的瓶子等,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认识各种工具使用过程中的特点。
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1)每种工具的工作任务是什么?(2)人们是怎样利用这些工具完成任务的?(3)这些工具使用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的概念。
在同学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随问题的展开总结各小组选代表到讲台前完成拔钉子、起瓶盖等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各小组同学思考并讨论:(1)绕着固定点转动。
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
动力和阻力。
总结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总结杠杆的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阅读P93,回答杠杆平衡的定义。
让学生按照教材上图9-4进行实验探究:1、介绍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杠杆。
2、讲清:(1)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转动。
(2)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调(3)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a、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b、使杠杆的自重落在支点3、分两种情况多次探究杠杆的平衡情况,并将结果记入表格中:测量次数F1/N l1/cm F2/N l2/cm123456789(1)改变一侧钩码的个数,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八年级物理下册《9.1 杠杆》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一、杠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
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教学工具】: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挂图或投影片——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示意图。
3.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教学情景导入一、导入新课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二、学习新课(一)杠杆1、讲解: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
(出示杠杆示意图。
)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
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
(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
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2、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
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P94,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
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1 杠杆(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通过探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课件、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九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九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力臂常用虚线画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字母L2或L阻标出。
(2)以课本图13�2丙,抽水机的柄为例(出示小黑板,图中暂不画出两个力臂),结合演示抽水机柄模型,由一名学生在板图上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要求用直尺三角板规范画出。
其他学生在各自笔记本上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
如有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3.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教师: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
今天研究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的平衡。
(2)实验目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学生阅读课本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
并检查实验器材。
(4)提问: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要求学生答出: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
提问:实验器材中一个钩码的质量是多少克?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牛?要求学生答出。
提问:课本记录实验数值的表格中力和力臂的单位是什么?要求学生答出是牛和厘米。
教师指出,表中“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单位是牛·厘米,通常用牛·米表示。
(用刻度尺量长度,不要求读出估计数值。
)(5)学生实验,实验数值记录在课本表中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
(6)总结:由多个小组报告,根据实验数值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数学表达式。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上式的意义是: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例如用抽水机抽水时,加在抽水机手柄上的力是150牛,如果动力臂是60厘米,阻力臂5厘米,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4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四分之一。
由此可知抽水机的柄受到的阻力是600牛。
三、小结重点知识(1)什么叫动力臂?什么叫阻力臂?画出节后练习第3题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由四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各杠杆示意图如图1所示。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四、布置作业:本节课之后练习1、2、3题课后反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容易掌握力臂的概念,而且更好的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7.1《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五、力的相互作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