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
矿集区预测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
摘 要 《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实施以来第一个以固体矿产资源为目标的研究项目。通过5年(1999年10月—2004年9月)研究,在多项基础地质和矿产资源成矿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提出了中国中新生代大陆成矿理论体系,为预测大矿和大型矿集区奠定了理论基础;研制和发展了4项找矿新技术方法,以及提出了两种找矿新思路;并在实验阶段圈定了5个矿集区尺度的找矿靶区,发现了一批矿化异常区。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还形成了3个国家级优秀科研群体和3个部门级优秀科研群体,培养出9名优秀中青年人才以及大批博士后工作人员、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其中有不少中青年科学家已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研究期间共发表科学论文772篇,其中S CI检索论文227篇(国外论文125篇)。
一、在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成矿理论的创新依赖于对基础地质的深入研究。与相对稳定的欧美、澳大利亚以及非洲大陆不同,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我国大陆在地质历史中经过了多次活动与改造。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对上述区域已经形成的成矿理论,而必须形成符合我国地质特点的新的大陆成矿理论。这需要开展有关的基础地质研究,理清地质演化过程和地球运动的规律性。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这些新进展构成了新的成矿理论的支撑体系。
1.高精度同位素测年及其理论与方法研究
项目对主要成矿区带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年龄研究。整体上以SHRIMP锆石U2Pb、辉钼矿Re2 Os、含钾矿物和岩石的Ar2Ar和Rb2Sr方法为主,还有部分是矿物流体包裹体的Rb2Sr和Sm2Nd等时线方法。同时,还成功地开拓出锡石和白云石的U2Pb 和Pb2Pb测年方法以及研制出石榴石的L u2Hf定年理论和方法。所获得的测年资料对于厘定不同地区的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规律、成矿作用幕次的划分以及成矿体系的构筑,起到了关键作用。
项目并以精确成矿年龄为依据,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历史演化轨迹研究,提出了区域成矿谱系的新概念。
2.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及其地幔柱成因研究
通过使用SHRIMP锆石U2Pb法和全岩Ar2Ar 法对峨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及其相关侵入岩的精确定年,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时间分成3个岩浆活动阶段:260Ma的起始阶段,256—254Ma的岩浆大规模喷发阶段,以及253—251Ma的晚期阶段,这些不同时代的岩浆活动对应于地幔柱冲击作用的不同阶段。
研究证明了扬子地块西北部(保兴、木里、三江口)二叠纪大石包组海相火山岩及冈达盖组海相火山岩与典型的陆相峨眉山玄武岩具有地球化学成分上的相似性,它们都为高钛玄武岩类型,皆是峨眉山地幔柱的产物。重新厘定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分布范围约500000km2而不是过去提出的300000 km2。
提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活动产物的确切证据:(1)首次在滇西丽江地区发现了层状苦橄
973计划项目———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G1999043200)
岩。(2)结合现代实验岩石学资料,利用高镁原始岩浆———熔融包裹体和苦橄岩的成分反演得到这些原始岩浆的熔融温度超过1550℃,比正常的地幔潜能温度高200—300℃。(3)对峨眉山地幔柱周边二叠纪茅口灰岩的沉积地层进行对比,证明在峨眉山地幔柱冲击扬子西南岩石圈的过程中发生了千米尺度的地壳隆升作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记录的地壳快速穹状隆起是显生宙以来世界上8个大陆溢流玄武岩省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从而为理论预测的地幔柱冲击岩石圈可导致地壳千米尺度的隆升作用提供了全球唯一的范例。
3.低温流体成矿系统研究
在扬子地块西缘发育大面积低温热液Au、Hg、Sb、As等矿床。研究发现:(1)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的成矿流体为大规模运移的盆地流体;(2)低温矿床中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基底和周围地层;(3)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155—80Ma之间,与区内燕山中晚期在拉张背景下形成的幔源基性脉岩的时代相当;(4)区内各低温矿种之间在形成机制上具有相似性;(5)燕山中晚期地幔上涌导致的热异常和地壳拉张引起的驱动力,对驱动盆地流体大规模运移形成大面积低温成矿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4.地幔流体成矿系统研究
地幔流体成矿是一个探索性强的研究方向,项目研究在此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1)研究发现地幔物质不均一性与大型矿集区形成在物质上具有耦合关系,进一步查明二氧化碳气藏的形成过程为地幔岩浆(碱性橄榄玄武岩浆)排气、深大断裂疏导以及在盆地隆起部位储集成藏,还初步提出金与CO2具有同源性。(2)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地幔流体处于超临界状态,而超临界流体对物质具有极强的溶解性,这指示深部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是获取金属的一种主要来源。而在跨越超临界态时出现的矿物与水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涨落,是导致金属元素卸载和堆积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
(3)研究提出在白垩纪中期中国东部岩石圈快速减薄过程中,地幔流体源源不断地沿深大断裂向上涌动,大面积参与成岩成矿过程。从胶东地区、小秦岭2熊耳山地区、扬子地块南缘(或江南古陆南缘)到华南地区,以金和铀为代表的矿床广泛显示出地幔流体在成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5.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石的厘定及地球动力学和成矿意义
埃达克岩(Adakite)是具有特定地球化学特征的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组合,最早于1978年在阿留申的Adak岛上发现,被认为是由消减洋壳在75—85km深处(相当于角闪岩2榴辉岩过渡带)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项目研究在辽西发现了典型埃达克岩和高镁埃达克岩,还在我国东部其它一些地区发现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它们却形成于板内环境,其成因显然与板块的消减作用无关。研究初步认为这类埃达克岩的形成可能由加厚下地壳榴辉岩拆沉进入软流圈,之后部分熔融,然后上返,穿过地幔侵入到上地壳或喷发到地表。由于埃达克质岩石来自深部,与之有关的矿产资源主要为铁、铜、金、钼矿床。
这项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也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引发了我国及周边国家研究埃达克质岩石的新高潮,从而推动了从岩石学角度探讨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关系的研究。
6.深穿透地球化学多营力迁移新理论
传统的地球化学分散模式在矿体上方土壤中都是呈连续的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晕圈结构。通过对铜陵地区隐伏矿上方土壤样品的系统研究,发现了呈串珠状分层的异常模式,即在靠近矿体和接近于地表的部位出现两层富集现象,而中间是低浓度带。这与元素从矿体到地表含量逐渐降低的经典晕圈模式不同,也有别于活动态金属在液体中以扩散、渗滤或毛细管等作用方式形成的连续渐变模式。研究发现:形成串珠状分层模式的原因,是因为活动态金属在气体中向上迁移时,有选择地聚集于沿途具有强吸附性的岩层或土层所致。这一模式结构暗示沉积物地区元素的迁移不是通过传统的浓度扩散迁移机制造成的,而是由某种更快速迁移机制如地球气流迁移等形成。基于此,项目研究初步提出了地气流迁移理论模型:即地下深部存在上升的气体流,当气体流通过矿体时,将会把成矿元素和伴生元素的活动态部分(离子、胶体、超微细亚微米和纳米级颗粒)带往地表,当遇到地球化学障时(各种次生可溶性盐类、粘土、氧化物、有机物或胶体物质等),其中所携带的金属等元素将被卸载。这一理论认识通过超临界流体实验得以证实,实验发现含矿的超临界流体在减压减温过程中,在150巴、100℃下分离成液与气两相,其气相内含有As、Bi、Mg、Na、Cu、Au等元素,这初步证明了气相可携带金属迁移。
二、初步建立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
陆内大规模成矿的理论体系
1.中国东部陆内多阶段大规模伸展与大规模成矿
中国东部大爆发成矿出现在中生代,其成矿期次、爆发成矿强度和分布范围以及各地成矿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