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一)
第二讲 浙江丝绸文化史
![第二讲 浙江丝绸文化史](https://img.taocdn.com/s3/m/f2fe5d14866fb84ae45c8d8a.png)
第二讲浙江丝绸文化史第一章曙光初现——史前时期的浙江丝绸1926年,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中国考古学前辈李济博士带队挖掘考古出土了半个茧壳。
这个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前期,距今约5000年。
半个茧壳的出土被视为中国蚕丝业起源的重要物证。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说皇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治丝的方法,历代统治者也将嫘祖奉为“先蚕”进行祭祀。
远古的传说加上半个茧壳的出土,一时间黄河流域是中国蚕丝业发祥地的说法似乎成了公认。
然而,亘古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不息的长江,是否也同样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特别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那一片美丽富饶的平原上,是否也一样地诞生过功被千秋的原始蚕桑业?浙江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一系列史前遗址的发现,为解答这一疑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杖首上的蚕纹河姆渡遗址首次挖掘于1972年,在1977年冬的第二期发掘时,出土了一个牙雕杖首,其特别之处在于上面栩栩如生的雕刻着四条虫纹。
这四条虫纹非常像蚕,看起来好像正在向前蜿蜒蠕动,头部和身上的横节纹明显。
另外还有一件陶片上绘有昆虫吃叶纹,虫体弓背屈体,沿着叶的边缘吞食,形象逼真。
河姆渡的先民们为何要在他们的器具表面绘上昆虫纹呢?这种昆虫与他们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特殊联系呢?从出土文物推论,河姆渡人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富足而安闲。
目前学术界基本公认,鸟崇拜是东南史前部落最普遍的原始信仰,并与太阳崇拜密切相关,而豕则与水、雨等自然力密切相关,是农业定居时代产生的一种观念,因此河姆渡人以鸟、太阳、豕、禾等图像来表达自己对天地的敬畏与未来的期盼。
那么,牙雕杖首表面上刻着的四条蠕动着的虫又代表着什么呢?据推断,这四条虫很可能正是蚕。
二、丝衣玉饰继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后之后的良渚文化,从目前发掘的遗址与出土文物看,良渚文化已经有一套以玉器和祭祀为中心的完整的礼制形式,祭祀活动非常频繁,社会组织形态已经进化到邦国的阶段,出现了贫富差距与阶级分化,即从原始社会跨入了文明社会的行列。
嘉兴蚕桑丝织技艺的内容和形式
![嘉兴蚕桑丝织技艺的内容和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8816e8c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66.png)
嘉兴蚕桑丝织技艺的内容和形式嘉兴,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蚕桑丝织技艺是一种将蚕丝纺织成丝绸的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特点。
本文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介绍嘉兴蚕桑丝织技艺的独特之处。
一、内容1.蚕桑养蚕:嘉兴地区适宜蚕桑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使得蚕桑养蚕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活动。
在嘉兴的农村地区,人们经常会见到蚕房,这是专门用来养蚕的建筑物。
养蚕过程包括种桑、养蚕、采茧等环节,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
2.丝织技艺:蚕茧经过热水煮熟后,蚕丝开始展开,此时需要将蚕丝进行脱胶,然后进行纺织。
嘉兴的丝织技艺独特之处在于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纺织方法,这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用手工操作纺车,将蚕丝纺成丝线。
然后,通过织布机将丝线编织成丝绸面料。
这种传统的手工纺织方法保留了丝绸的质感和光泽,使得嘉兴的丝织产品独具特色。
3.丝织产品:嘉兴的丝织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包括丝绸衣物、丝绒面料、丝绸围巾等。
其中,嘉兴的丝绸衣物以其柔软舒适、光泽华丽而闻名。
嘉兴还将丝织技艺应用于家居用品制作,如丝绸被褥、丝绸窗帘等,给人带来温暖和舒适的享受。
二、形式1.传统工艺:嘉兴蚕桑丝织技艺的形式主要是传统的手工工艺。
工匠们使用手工纺车和织布机进行纺织,每一步都需要认真细致地操作,保证产品的质量。
这种传统的手工工艺使得嘉兴的丝织产品与机械化生产的丝绸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2.刺绣工艺:嘉兴的蚕桑丝织技艺中还包括了独特的刺绣工艺。
嘉兴的刺绣技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工匠们在丝绸面料上细致地进行刺绣,形成精美的图案和花纹。
嘉兴刺绣以其线条流畅、色彩鲜艳、纹饰繁复而著称,成为丝绸产品中的瑰宝。
3.创新设计:嘉兴的蚕桑丝织技艺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良。
现代设计师将传统的丝绸制作工艺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丝绸产品。
这些创新设计使得嘉兴的丝织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并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清末民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发展概况
![清末民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e9c13e44ad02de80d4d840a5.png)
3 3 8 5 3
旗袍 同时 出现 于大街小 巷 。传统 的面料不 能满足各 种西式 服装 制作的需求 ,洋布洋 纱 以其 色泽丰富 、亮 丽 、细致受
到 了极大的欢迎 ,在此情 况下 ,本地的纺织 企业大力 引进
绫 罗锦和满绣 的布匹 、披肩及 长衣等素花 绸缎 ,极 大影 响
了当时服装业 的发展 ,在 受外来 纺织业文 化影响 的同时保 持地 区 自有 的特点 。珠 江三角洲 机器缫丝 业的发展 与纺织 品贸易进 出 口相 辅相成 ,息息相关 ,同时为清末 民初这一
的下跌 ,使 其大大低 于欧洲市 场所规定 的价格 。所 以在多
四 结语
珠 江 三 角洲 的桑蚕 生 产经 历 了萌芽 、发展 、兴 盛 、 衰落 、复兴 的漫长过程 。广州地 区近代机 器缫丝厂 的兴起 和 蓬勃 发 展 ,大 大促 进 了 当时 广州 的生 丝 出 口贸 易 的发
绪 一+ 年 绪 一+ 六 年 绪 一+ 十 年
f 1 R 9 9 年 ) f 1 9 0 n 年 f 1 9 0 1 年 )
种 因素 的影 响下 ,缫 丝业得到 了空前发 展 ,使得 生丝出 口
占所有商 品出口的比重增加。
中国传 统 的手 工 纺纱 业 在鸦 片 战争 后 进 口洋 布 洋纱 的冲击下 ,为改变广 州外贸商 品结构 ,也纷纷办起 了近代 民族资本 纺纱厂 。同时机器织 展做 出了应有 的贡献 ,为 民族纺
织 业 的发 展 奠 定 了 良好 的基 础 。 参 考 文献 :
[ 1 】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国 纺 织 出版 社 ,2 0 0 6
如广州 附近的佛 山镇 ,有仿造 东洋织布 机 ,但是使 用的较
清朝的纺织工艺
![清朝的纺织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a5844dc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8.png)
清朝的纺织工艺纺织工艺在清朝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在经济上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也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的纺织工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纺织工艺的兴起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纺织业较为发达的一个时期。
自康熙朝开始,纺织工艺在清朝得到了大力发展。
清朝政府非常重视纺织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了纺织业的繁荣。
同时,清朝还从西方引进了新的纺织技术和工艺,使得纺织业得以进一步提升和改良。
二、丝绸工艺的发展丝绸是清朝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时期,丝绸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清朝宫廷和王公贵族都非常青睐丝绸制品,这也促使了丝绸工艺的繁荣。
清代的丝绸工艺包括了蚕桑养殖、蚕茧煮丝、织造等环节,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的制作和工艺处理。
清代的丝绸制品以细腻、柔软、色彩鲜艳等特点而著称,成为当时社会地位高贵人们的流行服饰。
三、棉花工艺的兴起清朝时期,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工艺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清朝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棉花,并引进了先进的棉纺织工艺和设备。
由于棉制品价格低廉、适合广大人民的消费需求,棉花工艺在清朝迅速兴起。
在农村地区,棉纺织成为了广大妇女和家庭的重要经济活动,也为家庭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四、纺织工艺对社会的影响清朝的纺织工艺不仅仅是经济的推动力,还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纺织工艺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繁荣。
其次,纺织工艺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纺织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此外,纺织工艺也直接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纺织机械制造、材料供应等,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总结:清朝时期的纺织工艺以丝绸和棉花为主要产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进西方技术的推动,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纺织工艺不仅推动了清朝经济的发展,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纺织工艺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经济和社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末山东蚕桑业的推广和改良
![清末山东蚕桑业的推广和改良](https://img.taocdn.com/s3/m/f348bfc9d5bbfd0a7956739d.png)
清末山东具有近代意义的蚕桑业 的振兴 , 以一批蚕桑 管理和推广机构的建立为嚆矢 。蚕桑业 的推 广,
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 以便统筹安排 , 指导推广 。由于蚕桑生产与 国计 民生密切 攸关 , 以历代政府都 所
把劝课农桑作为一项政务 , 但从未在地方设立专门机构来组织推广 , 这种状况直 到清末 才有所改变 。10 91 年, 山东巡抚袁世凯奏设农工商务局 , 这是 山东最早的实业管理与推广机构 。10 93年 山东巡抚周馥通 饬各 属设农桑会 , 于同年在省城济南设农桑总会 , 并 随后 , 各府 、 、 州 县农 桑会纷纷成立 ,99年全省 已有农 桑会 10
给与乡 民如法种桑 , 复于城 内购地试 种 以为之倡 ” ⑩。潍 县知 县曹远 模 自上任 以来 , 于振兴蚕 业最 为注 “ 意” 10 年 曾购得桑秧 50 ,9 8 0 0株分派各地 , 择土性相宜之地按 法种植 ;99年该知县 以旧购桑秧 尚不敷养 10
6 9处。11 9 0年后 , 山东各地农 桑会 逐渐 改称农 会 , 1 1 到 9 1年 3月 , 山东 有农 务 总会 1处 , 务 分会 16 农 0 处④。另外 , 蒙阴 、 邑县设有蚕桑局 , 堂 沂州府有课桑局 , 登莱有农桑工艺局。10 年山东又有劝业道之设 。 98
收 稿 日期 : 0 8 0 —1 20 — 5 1
余株⑥。兰山农桑会成立于 10 9 6年 , 开办以来 , 植桑育蚕均有成效 , 仿造蚕 种纸 , “ 民间均称便利” ⑦。兖 州
府农 桑会 10 99年植桑 即达 5万余株⑧。其他农桑会 对于促进各 地蚕桑业 发展 , 都不 同程度地发挥 了重 要
作用。
推广蚕 桑 , 离不开基层官吏的倡导 。清代地方 官吏虽负有 督导察举 蚕事之 责 , 在前 中期 , 但 则很少 亲 自从事推广 事宜 。而在清末 , 一些州县官吏通过 刊发劝办蚕桑告示 、 采购 桑秧分发 民间种植 等方 式推广 蚕 桑, 表现出前所未有 的热心 。如长山县 知县曹 氏于 10 93年设 立蚕桑场 , 门从事蚕桑推 广工作 , 专 还令人 在 四乡张贴劝 办蚕桑 白话告示 , 派专人将 养蚕各法 向农户解说⑨。恩县 知县李 氏则“ 颁发劝农说 , 并多购桑葚
绍兴丝绸史分析
![绍兴丝绸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ee7f6f7fd5360cba1adb6b.png)
绍兴丝绸史绍兴是中国丝绸的发祥地之一。
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已透出蚕织信息;唐宋时代为绍兴丝绸业的鼎盛期,珍品迭出,产品剧增,以“越罗”总其名而为朝野所重,成为东南丝织业的中心。
宋末至元明,绍兴丝绸业受挫,日渐落于杭、嘉、湖之后。
进入近代以来,先后有过三次较大的发展势头,但最后均遭摧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绍兴丝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重新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之一。
一、唐以前的发展期早在新石器晚期,绍兴地区即留下了蚕织痕迹。
位于宁绍平原而紧邻绍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6700年左右的骨梭、打纬刀、陶质纺轮等大量原始纺织工具,在一件盅形雕器上雕有四条蚕形纹饰,蚕首及蚕身清晰,作蜿蜒蠕动状。
到4100多年前的夏时代,绍兴已出产和使用丝绸织物。
《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载,禹治水所到之处,“桑土既蚕”,“其筐织贝”,以丝织物为进贡之物。
《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文中“涂山”即绍兴之会稽山。
《韩非子》日:“禹会诸侯于会稽之山。
”《禹穴记》日:“禹既平水土,会诸侯稽功于涂,禹崩,遂葬于会稽之阴,故山日会稽。
”可见其时在古绍兴已盛行以丝绸作为诸侯执物的风气。
大约在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丝绸业在绍兴民间得到极大普及。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败于吴国,退栖会稽,向谋臣询问复国之计,计倪等曰:“必先蓄积食钱布帛;”“必先省赋敛,劝农桑。
”勾践遂将“劝农桑”定为国策,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以示劝倡。
同时,勾践以丝绸作为馈赠贿赂之物,广泛结交诸侯君臣,又于每年春秋两季向楚、晋、齐等国馈赠大批丝绸,以此为向吴报仇雪耻铺平道路。
统治者的刻意劝倡和大量需求,使绍兴丝绸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巨大发展。
首先,外地的先进技术被吸收了过来,《说苑》载:“鲁人善织履,妻善织缟,而徙于越。
”其次,品种日趋丰富,除传统的币、帛、采、罗、纱等以外,还独创了“榖”, 成为后世“绉纱”的鼻祖。
清末民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发展概况
![清末民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b4703bed1a37f111f1855b75.png)
清末民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发展概况作者:李西熙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4期摘要:清末民初时期广东珠三角州地区是我国贸易进出口的经济腹地,缫丝成为了当时重要的贸易商品。
在国门大开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缫丝业在国外纺织品大量涌入的冲击浪潮中,进行工艺改进、机械化生产,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当时珠江三角洲地区服装业的发展,为探索广府地区纺织业的历史轨迹提供了依据和佐证。
关键词:清末民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一、绪论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宜于种桑养蚕,早在2000年前养蚕缫丝技术便从中原传入岭南。
西汉时期,海南岛黎族先民已有种桑养蚕,用手抽丝,手工挑织木棉、麻、葛和蚕丝相间的织物;西部的德庆、中部的广州地区,已有“采桑养蚕”和“桑蚕织绩”的生产活动。
19世纪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与促进之下,纯粹商办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广东应运而生。
这些民营企业主要有机器缫丝、制茶业、造纸业和其他行业,他们的出现为广州口岸的进出口贸易为紧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经济腹地,也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货源,本文对清末民初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与口岸进出口贸易及服装业发展的关系。
二、清末民初缫丝业的发展缫丝业发展至清代,在珠江三角洲的生丝产量已经相当可观。
广州附近地区的顺德、南海、新会、香山、番禺、东莞等地所产生丝,通过珠江水系密如蛛网的河道,源源运至广州出口。
因此广州及其附近地区掀起了一次“弃田筑塘,废稻栽桑”的热潮,广州地区蚕丝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手工丝织业也颇发达,这里被雇佣的工人和所完成的作业数量相当可观,每年有大量女工从事缫丝业相关工作(如图1),他们工序简易,但出品在当时看来工艺水平较好。
19世纪中期,广东地区的缫丝厂仍主要使用手车进行缫丝,其产出的丝绸品质与机器缫丝相比较为劣质,几乎没有欧美国家愿意进口,从而使广州的生丝出口量下降。
8简清代丝绸
![8简清代丝绸](https://img.taocdn.com/s3/m/27684fa0dd3383c4bb4cd21c.png)
者的匠役身份。使手工艺人获得自由,可
以自谋生业,这项措施提高了机户在内的
手工业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民间丝织业的
发展。
3 缩小了官营规模
• 北京
• 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设织染局。
• 俗称江南三织造。
(三) 从一口通商到鸦片战争
清代的丝绸贸易,经历了清初的严行海禁 ,后来的一口通商以及鸦片战争后贸易格 局的大变革,从而显示出不同于以往任何 朝代的特色。
斜纹绸:
以斜纹为基础组 织的品种。宁绸 以南京出产而著 名。
• 绢:在早期是平纹类织物的统称,但到清代 它的含义已有所改变,一般是对表观较为生 硬的未加练染的平纹类丝织物的总称。
• 绵绸:用打捻绵线进行织绸的品种,具有起绉效果 ,但其组织可 以有多种变化 ,也可以织花 。
(二)传统丝绸业的进一步繁荣
• 1 清代改革赋税制度,不再向农民征收丝绸实物,
所有赋税只征钱粮,即朝廷所需的丝绸和官营机
构所需的丝料,原则上也由官府以市价购买。使
得农民的缫丝织绸所得可以全部或大部分投入市 场交换,对丝绸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发展起到推动 作用。
• 2 是废除了明代的匠役制度,解除了手工业
• 香云纱双面异色,正面为富有光泽的黑色,背面 为棕色。大多为丝绸材质,但与普通丝绸柔滑、 飘逸的质感不同。其手感坚挺滑爽,纸质感强,
成衣后穿着舒爽通透,凉爽宜人。
• 经拷制处理:经晒莨、过泥、洗泥、晒干等过程
4 绸与绉
• 平纹绸:是平纹作地的暗花织物,这一类织物在 汉代时称为绮,明清时称为绸。
一、概述
清代前期为封建王朝专制的国家,其
中康熙至嘉庆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
后辉煌,传统的丝绸业也达到了手工生产
【清代】江苏、浙江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江苏、浙江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https://img.taocdn.com/s3/m/4cd6fea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2.png)
【清代】江苏、浙江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第四节江苏、浙江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一丝织技术和分工的发展鸦片战争前清代丝织业有所发展,但发展不大。
除新兴的柞蚕丝产区如贵州的遵义、安顺和较晚的山东的莱州、登州外,原来明代山西的潞安绸已一蹶不振,四川成都的蜀锦也一度中衰,惟陕西织绸略有起色,较晚有广州纱缎兴起。
主要丝织产区江苏、浙江两省,曾有些地方改向棉织发展,但由于农村丝织户向城市集中,苏州、杭州、江宁(南京)的机户大增,总产量亦超过明代。
清代丝织工具,大体仍是明代遗制,直到十九世纪末无大变革。
但织机已进一步专业化二尤其是缎机和新兴的绒机,制造较精。
有人说,“织缎之机,名目百余”,这是指其部件和附属用器有百余种。
但因部件不同,便分出机种,“盖一器而工聚者机为多,宜其细密精致,为海内所取资”【1】。
乾隆时有人记杭州的织机:“有杼、有轴、有疌、有滕、有椱、有楼、有鹿卢、有蹑、有综,佐之者有枃、有梭、有籰、有繀车”【2】。
这些名称,明代以前已都有了,并无新器。
但其中“鹿卢”原指纺车的架轮,这里似是作为织机的部件。
光绪初,海关所制南京缎机图上有个高悬的架轮【3】,可以代替花楼,节省劳力。
这大约是清代一个改进。
又“枃”通常指梭,亦指筘,鉴于文中另有梭,此当指“筘”,而“枃”,古亦指筘。
近代织机有两种筘,一是穿综时梳经线用的筘,一是投梭后把纬线打紧的筘,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器具。
打纬用箱,就可以一手投梭,一手拉筘,提高功效。
但由于明代以前的史料中对于用什么工具打纬,从无记载,因此,用筘打纬是否清代的发明,尚难肯定。
【4】清代的丝织工艺也有发展,尤其是缎类。
明代缎已代替绫、锦,向坚实耐用方向发展。
清代的缎种类增多,似又有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南京。
南京缎有头号、二号、三号,都是用八丝织成,较次品种则用七丝、五丝。
头号经线多至17,000根,三号也有9,500根(明代为5,000—6,000根)。
另有描金、挑花等更为华丽。
丝绸面料的织造(1):历代丝绸业的发展
![丝绸面料的织造(1):历代丝绸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39b90e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30.png)
丝绸面料的织造(1):历代丝绸业的发展丝绸文化与产品编写组【期刊名称】《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年(卷),期】2017(032)006【总页数】4页(P24-26,30)【作者】丝绸文化与产品编写组【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家蚕养殖和丝织技艺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中国人就已经成功驯化了野生桑蚕,并利用蚕丝织造丝绸织物,见图1和图2。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其编织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丝绸一直就是中国皇帝使用,并是外国人最为欣赏的奢侈品之一,见图3。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因此从中国历代发展简史来看,见图4,统治者对丝绸生产已有了严格的组织与管理机构。
商代时中国的蚕桑业亦形成了一定规模。
由于距今久远,当时的丝织品仅在一些商代的铜器上有丝织品的痕迹。
1976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墓中出土的50余件铜礼器表面附有丝织物残片,距今3300年,有平纹绢帛、菱形纹暗花绸、透孔纱罗等,见图5。
表明商代已有提花机,当时的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农桑成为各国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
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农户成了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丝绸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有些技术世代相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安吉楚墓出土的方孔纱绞经织物;图案为对龙、对凤、对虎纹锦等,见图6和图7。
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深远。
秦汉时期; 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汉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汉初实行“与民修养”政策,促进规模宏大的官营丝绸业和民营丝织业的迅速发展。
浙江最早的机械缫丝厂和清末绍兴蚕织业
![浙江最早的机械缫丝厂和清末绍兴蚕织业](https://img.taocdn.com/s3/m/bbcf3cd6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b.png)
浙江最早的机械缫丝厂和清末绍兴蚕织业
孙可为
【期刊名称】《丝绸》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阐述了清末时期绍兴机械缫丝业和丝织业得以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条件,并分析了继而走向衰败的原因。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孙可为
【作者单位】绍兴丝织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81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续Ⅰ)——蚕桑生产的发展(发展阶段、蚕业政策) [J], 周金钱
2.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蚕业(Ⅳ)\r——蚕业管理与科技 [J], 周金钱
3.我国最早记录蚕织生产技术和以劳动妇女为主的画卷——介绍八百年前宋人绘制的《蚕织图》 [J], 林桂英
4.《蚕织图》的版本及所见南宋蚕织技术 [J], 赵丰
5.蚕花庙会韵味浓蚕业科技魅力新——浙江省桑蚕茧平台助力德清新市蚕花庙会[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旧之间:杭州政商与地方丝业衰落(1927—1937)
![新旧之间:杭州政商与地方丝业衰落(1927—1937)](https://img.taocdn.com/s3/m/3fb6dac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6.png)
新旧之间:杭州政商与地方丝业衰落(1927—1937)作者:***来源:《江汉论坛》2021年第08期摘要:1927—1937年,在人造丝冲击下,杭州丝业一反清末以来的繁荣而不断趋于衰落。
丝业是杭州乃至浙江商业大宗,挽救丝业成为政商双方无法回避的重大责任。
商界的自救措施乏善可陈,以伤农害农为借口,一再吁请政府减免各种捐税,且绸业与丝业在是否使用人造丝上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政府一面因职责所系,有多种救济措施施行,一面又因财政窘促,时有逆势增税举动,遂致救济行为前后矛盾。
政府与商界因利益冲突,驱动双方在丝业衰落原因中存在着言说偏差,这种偏差实质上隐藏着彼此希望获取对方支持的行为逻辑,因此也导致双方均无法挽救丝业衰落的困局。
这昭示了处于新旧之间的近代杭州政商在近代化趋势中的逼仄之状,暗示了杭州丝业乃至整体商业不断衰落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杭州政商;丝绸业;人造丝;竞争;近代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民国杭州商业与商人研究(1912—1937)”(项目编号:18FZS003);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专项支持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8-0109-09蚕丝的生产在浙江非常普遍,“在全省七十五县中,产蚕丝者达五十八县,以种桑养蚕为主要业务者,亦不下三十余县。
每年所产丝茧,恒占全国总数百分之三十以上,其产业之丰,与国民经济关系之巨,已可概见。
”①杭州又是最为重要的丝业生产地和贸易集中区,“杭州周围二三百里间,桑林遍野,农民多以养蚕织绸为业。
”②因此,杭州“凭藉其最悠久之历史,而执全省丝绸业之牛耳。
”③作为绸之原料,自清末以至1926年前后,杭州丝业久浸于繁荣之势。
据杭州关贸易报告,1902—1911年,虽然其他货物贸易量未见显著变化,但“两项出口货物——丝和茶,则稳定上升。
”④ 1912—1927年间,杭州丝业进一步发展,期间关于丝价上涨的新闻常见诸报端⑤,杭州市政府调查表明,1926年杭州生丝价格,较1925年每担上涨135元,上涨幅度为13.5%。
从含茧得丝到辑里湖丝--忆传统缫丝技艺演变
![从含茧得丝到辑里湖丝--忆传统缫丝技艺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0224d019e3143323868934f.png)
ongyi■农艺本栏目与中国农业博物馆合办从含茧得丝到辑里湖丝----忆传统缥丝技艺演变张伟红赵志明将蚕茧抽出蚕丝的技艺概称纟巢丝O 《说文解字》释义“缉”为“绎茧出丝”,传统缉丝技艺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离解,合并成一股制成生丝。
这一技术是将桑、蚕这一农业原始资料转化为丝绸手T业生产原料的关键环节。
含茧得丝——缥丝起源的美丽传说据《史记》记载,•祖为轩辕黄帝的正妃,她发明-植桑养蚕、缉丝织绢之术,结束-人类以兽皮和植物为衣的历史,被后人称为人文先祖。
•祖“教民养蚕”与仓颉“初造书契”(规律造字)、“服牛”(驯牛耕地)、“作衣裳”(麻葛制衣)等—样凝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相传•祖s桑林中采摘桑o时,发现散jS桑野间的白色蚕茧,她像吃桑o—样把它放入口中,温热的唾液浸湿并溶解蚕茧,渐渐理出丝绪,牵拉出长长的丝线。
美丽传说“含茧得丝”揭示-巢丝技艺的历史源头,我们祖先开发自然资源,挖掘蚕虫生物利用价值的历史跨越,使得煮茧缉丝、织绸制衣走入人间。
遗址考古实证古代桑蚕制丝的演化进程考古学家S长江、黄淮2域等地发现多处古代蚕丝和丝织品遗迹,+清『桑蚕业起源、壮大的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发展脉络。
距今8(X)()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淮河2域新石器时代遗存。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系专家团队,S此提取墓葬出土遗骸腹部的土壤,从分子生物学层面,鉴0出腐蚀物当中含有蚕丝蛋白,直接提供-古人已经有意识开发利用蚕丝的生物学证据。
距今60()()多年前的河南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对蚕丝织品的考古研究发现,丝纤维截面呈现钝三角形,属于桑蚕丝的特点。
有学者根据其丝线的纤细程度判断为野桑蚕丝,说明已经成功开发利用野生蚕丝。
距今4(X)()多年前的浙江®兴钱山漾遗址,考古挖掘发现我国最早的丝织品实物,遗存的丝线为养蚕治丝。
进一步说明,采摘野生蚕丝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人们需要通过规模化养蚕提高产量。
从蚕丝的生物学依据,到采摘利用野蚕丝,规模化养蚕制丝,蚕桑不断深度融入古代人们生活,原始缉丝技艺S实践中不断提升。
昔日的蚕桑丝织业重镇——王江泾
![昔日的蚕桑丝织业重镇——王江泾](https://img.taocdn.com/s3/m/be99742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4.png)
昔日的蚕桑丝织业重镇——王江泾昔日的蚕桑丝织业重镇——王江泾黄宗南王江泾“春秋时属吴越接壤的榜李,秦属会稽郡之长水县。
东汉永建(126~131)分隶吴郡,三国时改为禾兴,不久改属嘉兴。
元代始称王江泾,现属嘉兴市秀州区。
明宣宗洪熙一年(1425),始分嘉兴县地,置秀水县。
王江泾在县北永乐乡,多织绸,收丝缟之利。
明万历时,居民可七千余家(光绪《嘉兴府志》)。
因地介吴江、秀水之间,运河所经,为往来要冲。
距嘉兴城二十七里,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隔河相望。
这两个古老的蚕桑丝织业重镇,虽分属两省,但关系密切,蚕桑丝织业更是源远流长。
(一)1959年,在江苏吴江县梅堰袁家埭,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罐底部有蚕纹。
同时出土了陶纺轮、石纺轮和骨针、骨笄。
经文物部门考证,该区蚕业生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有5000余年了。
(2000年6月《江苏省志·蚕桑丝绸志》)。
在长江下游,承继马家浜文化至于良渚文化,这些发达的农业部落,已经饲养家蚕,出现丝麻织品和相当进步的竹编工艺。
1958年,在属于良渚文化的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到了绸片,经”C测定,时间为公元前2715_+100年,为迄今世界发现最古老、数量最大的丝绸实物。
出现这些蚕纹、丝绸文物的地址,都是王江泾的近邻。
(二)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丝绸生产的中心。
从明代起,特别是杭嘉湖苏,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温润的气候条件,方便的水陆交通,蚕桑丝织业蓬勃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就鼓励发展蚕业。
到明代中叶,嘉湖蚕桑丝织业已居全国之首。
太湖地区的桑树,叶片大,叶肉厚,叶面光泽,养分丰富,所产蚕茧丝量多。
嘉湖一带,多为水网之区,河水澄清,用以煮茧缫丝,丝色洁白,所织之绸,光润明亮,所以湖州、嘉兴所产的生丝,统称湖丝,在丝绸市场上,很受欢迎。
随着丝绸商品经济的发展,丝绸工商业在工江泾和盛泽镇占据了主导地位。
由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作序的一本书,叫天然痴叟《石点头》说:工江泾“北通苏、松、常、镇,南通杭、绍、金、衢、宁、台、温、处,西南即福建、两广,南北往来,无不从此经过。
浙江蚕丝文化.doc
![浙江蚕丝文化.doc](https://img.taocdn.com/s3/m/f5a8f8b41a37f111f1855bd7.png)
丝绸品种
• 1、绫类丝绸 绫类丝绸按原料分为有纯桑蚕丝 织品,合纤织品和交织品。绫类织物的地纹是 各种经面斜纹组织或以经面斜纹组织为主,混 用其他组织制成的花素织物,常见的绫类织物 品种有花素绫,广陵,交织绫,尼棉绫等,素 绫是用纯桑蚕丝做原料的丝织品,它质地轻薄 ,用于裱画裱图。其他绫类织物色光漂亮,手 感柔软,可以做四季服装。
•
7、绒类丝绸 绒类丝绸外观有绒毛,质地比 较坚牢。市场上常见的有乔其立绒,金丝绒, 申丽绒,利亚绒等,它们的特点是手感良好, 庄丽华贵,可以作帷幕,窗帘,旗袍和其他服 装。但穿时要注意不要溅上水滴,因为各种绒 都不易洗涤
• “蚕丝被生产基地”:浙江嘉兴桐乡洲泉镇 • 蚕丝是自然界中集轻、柔、细为一体的天然纤 维,素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被业界称为" 纤维皇后"。其主要成分为纯天然动物蛋白纤 维,其构造和人类的皮肤是最相近的,有87% 是一模一样的,内含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 有防风、除湿、安神、滋养及平衡人体肌肤的 功效。蚕丝滑爽、透气、轻柔、吸湿、不剌痒 及抗静电等特点使其成为制作贴身衣物的上乘 料子,而以蚕丝作为内质的蚕丝被更具有贴身 保暖、蓬松轻柔、透气保健等得天独厚的品质 和优点。
要探究中国蚕丝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脉络 ,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土于良渚文化钱山 漾遗址的丝织品了。在钱山漾良渚文化 遗址出土4000多年前的丝绸制品。
二、吴越桑曲——先秦时期的浙江丝绸业
• 吴楚争桑:《史记· 吴太伯世家》载:吴王僚九年(前518 )时,“初,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妇女争桑, 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 。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这从以侧面说明吴 国对蚕桑丝绸生产的重视及其在经济上的重要地位。 • 西施浣纱:西施被选中送往吴国之前,是一名在苎萝山下 浣纱的农家少女。苎萝山现在浙江诸暨市境内,离现在的 市中心不远的一条河边,现尚留有西施浣纱处,立有一块 刻着“浣纱”两字的巨石,岸边筑有浣纱亭。西施的故事 更是2000多年来代代相传。 • 范蠡提出的强国计划中,“省赋敛、劝农桑”是其中的重 要内容。越王勾践自己亲自耕作,夫人荆钗布裙,亲自蚕 织,杜绝一切浪费,为贵族们作出榜样,同心协力,厚积 钱帛,增强国家经济与军事实力。
蚕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
![蚕丝织造技艺(杭罗织造技艺)](https://img.taocdn.com/s3/m/136e8ed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e.png)
谢谢观看
工艺流程
杭罗织造技艺复杂、严格。原料丝进厂后,先后经历了检验、筛选、浸泡、晾干、翻丝、纤经、摇纡,然后 才上机织造,织成的还只是粗坯,须经过精炼、染色等工序才能成就精致的杭罗。
在选材上,织杭罗要用纯桑蚕丝,比较好的蚕丝有杭嘉湖地区产的蚕丝,牢度高、粗细均匀、有光泽,最好 的则是桐乡丝。由于丝的质量与杭嘉湖地区的桑叶质量、气候条件以及蚕茧生产历史有很大关系,为保证质量牢 靠,当年外销的杭罗基本上都采用杭嘉湖的蚕丝。在加工技术上,杭罗采用特有的“水织”技术,先浸泡、后织 造,从原料蚕丝加工到摇纡织造蚕丝都浸泡在特殊的水溶液里,如此织出的杭罗柔软、不走样,完胜现代技艺织 法。至于水织方,则属于不传之秘,也是织造杭罗的精髓所在。
艺术价值
世界上仅存的两台清代织造机都存放于福兴丝绸厂,厂里仍延续着传统的飞梭技艺,这于杭罗的发展而言是 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因为工艺复杂,对生产者技能的要求极高,最少要花七年的时间才能学到全套的手艺。而 水织法需要将手经常泡在溶液里,冬天很容易导致手皴裂,因此工人方面流动量大。另一方面,精密的手工织造 保证了杭罗的品质,正是由于过硬的品质,才吸引到了国外慕名而来的顾客,中国的一些老字号如北京“瑞蚨 祥”、苏州“乾泰祥”也争相订购“杭罗”。福兴紧紧的和杭罗融为一体,打出了知名度,得到业界高度认 可。
文化轶事
莫衙营的郭家机坊有四台土机,不算小了。一天,店里来了个乡下少年,对襟布衫,肩上斜背一个包袱,14 岁的人看起来有点老成,他叫邵明财,是到郭老板的机坊学生意的。老底子讲学生意,就是当徒弟、学手艺。见 到郭老板,邵明财毕恭毕敬地鞠了个躬,算是拜过了师。
邵明财的老家在城东宣家埠,一个古老村坊,还有一条老街。这里东临乔司、北接笕桥、南达九堡,全都是 桑蚕繁茂之地,往西更是了,一路上所过之处,哪一处不是靠栽桑养蚕吃饭的?乡下人家孩子,打小就晓得做生 活,无论采桑叶、看蚕,邵明财都是爹娘的帮手,父亲看他吃得起苦,托人将儿子送到郭老板的机坊里学生意。 临出门时一再交代;“你只要学会了织绸机格门手艺,贼偷勿去,火烧勿掉,在伢(我们)介大的蚕桑地区,何 愁将来没有饭吃?”
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艺(养蚕、缫丝、织造、染整)
![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艺(养蚕、缫丝、织造、染整)](https://img.taocdn.com/s3/m/3cc6b013b307e87100f69638.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艺(养蚕、缫丝、织造、染整)
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技艺(养蚕、缫丝、织造、染整)
欧洲中世纪纺织技术
中世纪末期欧洲的纺织业十分发达,而且因为纺织规模的扩大,兴
起了新的手工业生产形式——工场手工业。
欧洲工场手工业的规模很大,例如在盛产呢绒的佛罗伦萨,呢绒工场手工业的工人大约有3 万人,企业主大约有200 家。
中世纪的织物生产分为若干行会。
一部分工人先把羊毛煮过,漂净,梳理整齐,担任这些劳动的粗工统称为梳毛工,大都是摆脱了农奴身分而又失去土地的农民。
梳理好的羊毛通常发给城里或者近郊的贫苦妇女,由她们在家里用纺锤或手摇纺车纺成毛纱。
毛纱再发给织工,由他们在家里织成呢绒。
此外的染色、缩绒、碾平等工序,需要比较复杂的技术,因而在中
心手工工场完成。
许多失去独立经营能力的城市手工业者就在这里操纵织机、缩绒机和染色。
中世纪欧洲在纺织技术方面的主要进展是纺织操作中的若干工序,
如漂洗、织布、纺纱等实现了机械化。
首先实现机械化的纺织工序是漂洗。
当时通用的漂洗方法是,把织
物放在含漂白土的水中敲打或踩踏,以便使它们收缩和结毡,这样来填实织物裂隙,达到漂洗和洁净的目的。
前面提及的水轮磨的应用为漂洗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装在水轮轴上的旋转滚筒使水推动升举的锤,这样水轮就可以完成几个人的敲打和踩踏工作,从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织布工序也很快实现了机械化。
大约在12 世纪末和13 世纪初,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明清时期湖州丝织业与市镇研究
![明清时期湖州丝织业与市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8e08a5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2.png)
明清时期湖州丝织业与市镇研究
湖州在明清时期是中国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之一,丝织业的发展带动了湖州市镇的繁荣。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湖州丝织业与市镇的发展进行研究。
明清时期,湖州丝织业以丝绸生产为主,集中在湖州城内的丝织街、黄泥街等地。
湖
州的丝织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唐代开始便有记录。
明代以后,湖州丝织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丝织业中心之一。
湖州的丝绸制造工艺精湛,丝绸质量优良,成为
明清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
在明清时期,湖州的市镇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湖州市镇主要以城市集市和乡村集
市为主。
城市集市主要集中在湖州城内,规模较大,吸引了大量商贾和市民。
城市集市的
发展带动了湖州城市的繁荣,也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
乡村集市则主要分布在湖州城外的
农村地区,乡村集市规模较小,但也起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湖州的市镇经济发展与丝织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许多农民和外来工人来到湖州从事丝织业工作。
这些工人和农民需要食品、生活用
品等生活必需品,这就带动了湖州市镇的商业发展。
湖州的市镇商业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有着繁荣的市场和繁忙的商业活动,为湖州的丝织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明清时期湖州的丝织业与市镇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丝织业的发展为市镇经济提
供了动力,市镇经济的发展为丝织业提供了市场和供应链支持。
明清时期湖州的丝织业与
市镇繁荣的发展为湖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浙江的蚕丝业改良(一)浙江省的蚕丝业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出口贸易的大宗。
因此研究这一地区蚕桑生产盛衰发展史的成果较多。
不过,以往大量的研究着重关注繁盛的明清时期,如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手工业织造局的产生,专业性丝绸市镇的出现等,而对清朝末年,浙江蚕丝业在外国先进技术面前,针对自身所暴露出的弊端,在蚕种和缫丝工具方面所采取的改良措施则探讨较少。
本文希望做一个小小的尝试,以补充以往研究的不足。
一、浙江蚕丝业历史浙江省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栽桑养蚕,最为适宜,自古以来就获得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
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博物馆在吴兴县钱山漾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乙区第四层获得不少绢片、丝线和丝带,距今4140-4700年,经鉴定是家蚕业先缫丝后织而成,是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丝织品。
由此而知,浙江早在47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养蚕和利用蚕丝缫织的生产技艺了。
(1)浙江蚕丝业虽然历史悠远,但桑蚕重地的桂冠并不是一开始就戴在浙江头上的。
"古时蚕桑之利皆在《禹贡》青兖荆雍之域,未尝及今之吴越也。
"(2)至唐代,吴郡育蚕取丝渐兴,"丝出各县"(3)并开始贡丝。
宋室南迁,大批北方官民将北方的栽桑、育蚕技术带到江南,江浙地区开始获得了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地的美名。
元代蚕桑生产一度受挫。
明代,境内蚕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明万历《崇德县志·纪疆》记其时:"语溪(崇德)无闲塘,上下地必植桑,富者等侯封,培壅茂美,不必以亩计;贫者数弓之宅地,小隙必栽,沃若连属,蚕月无不育之家。
"当时,江浙地区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业中心之一。
至清代,乡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由此可见,蚕丝业是浙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说:"余里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蚕不稔,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
"(4)19世纪50年代,报界人士王韬,在这一区域游历时看到:"由嘉兴至此(平湖),沿河皆种桑林,养蚕取丝,其利百倍,诚东南生民衣食之源也。
"(5)在五口通商以后,浙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日深,蚕丝业发展迅速,生丝和丝织品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输出。
尤其是太湖流域的"辑里湖丝",以其优美的色泽,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被认为是"最纤细、最匀称、最坚韧,也是最光亮的纤维"。
据《吴兴农村经济》载:"外商需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价雀起,蚕桑之业乃因之愈盛。
"(6)到20世纪初,蚕丝成为我国出口货物的第一大宗,并且一直呈增长趋势:"每年计产生茧百余万担,生丝八、九万担,占全国丝茧总数三分之一。
"(7)但我们也看到,这一时期,作为一个比较发达的传统蚕丝区,它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却相对地削弱了;在外国的先进技术面前,曾经优越的传统养蚕缫丝技术也日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
于是,浙江的蚕丝业逐步地走上了近代改良的历程。
二、改良蚕种的推广19世纪中叶以前,国际生丝市场向为中国所独占。
然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机械缫丝业发展很快。
1857年,日本开始成为生丝出口国。
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开始受到日本的威胁。
到1905年,日本的蚕丝出口总数已与中国的蚕丝出口总额差不多。
1909年,日本的蚕丝出口超过了中国。
1913年,日本出口的蚕丝数量,相当于同一时期中国蚕丝出口数量的两倍。
1915年,在世界蚕丝总产量中,日本占50.7%,而中国仅占三分之一左右。
(8)日本在世界生丝市场上已成为中国的劲敌。
日本蚕丝业发展迅猛,其原因在于日本能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养蚕法,同时国内又有一批致力于蚕业研究的人才。
19世纪末,蚕瘟(微粒子病)蔓延,日人学习法国技术,采用600倍显微镜逐一检验蚕种母体,淘汰带病蚕种,有效地控制了蚕瘟。
而在中国,蚕丝业则故步自封,蚕病蔓延,所产丝茧,每况愈下,出口日减,蚕利被日本所夺。
在戊戌变法期间,中国蚕丝出口问题引起了某些关注。
甲午战败之后,爱国人士认识到了加速改革以达到日本、意大利、法国的技术水平以及夺回世界市场的需要,纷纷主张振兴实业,谋求引进先进养蚕技术、培养技术人才的呼声也与日俱增。
最早最成功的私人改革努力之一是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浙江蚕学馆",是我国最早的蚕丝教育机构。
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关(今福州市)人。
林启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调任杭州知府以来,积极推行新政,主张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认为振兴浙江实业,应以蚕业为要。
于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月初一日,蚕学馆开始在杭州西湖金沙港关帝祠旧址动工兴建馆舍,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蚕学馆正式招生开学。
对此,《农学报》有以《蚕馆开学》为名的详细报道:"杭州蚕学馆已于上月十三日开学,学生二十人,备取学生二十人,额外二十人,留学日本二人,日本蚕师轰长木,为其国宫城县农学校讲业管主。
"(9)蚕学馆每年招收学生30名,学制三年,入学后供给膳宿,不收学费,每月还发零用钱2元。
所设课程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土壤学、桑树栽培学、蚕体生理学、蚕体解剖学、养蚕学、显微镜操作、制种、蚕茧检验、生丝检验等。
蚕学馆的办学宗旨是:"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术饲育,改良土丝,传授学生,推广民间。
"蚕学馆遵照办学宗旨,制定《蚕学馆试办章程》,提出了蚕学馆的四大任务:首先,引进国外的先进养蚕技术,编译了《微粒子肉眼鉴定法》、《蚕外纪》、《喝茫蚕书》、《饲蚕新法》以及《屑茧缫丝》等著作和科技资料,普及蚕桑科学知识。
其次,培养了一批蚕丝专业人员,推广养蚕技术,对蚕丝业和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900年,蚕学馆的第一届毕业生分赴杭、嘉、湖、宁、绍五府劝设养蚕公会,推广饲养新法。
罗振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对这一事件作了报道:"光绪庚子,杭州蚕学馆诸生既卒业,得文凭者十有六人,中丞湖阳恽公,谋有以推广之,爰饬杭嘉湖宁绍五府创设养蚕会,而令卒业诸生充教习。
派往海宁者一人,曰陈之藩;余杭者一人,曰朱敏;嘉兴者三人,曰骆缵郊,曰吕汝本,曰黄燮;湖州者四人,曰宣布泽,曰陈翰,曰陆宝泰,曰郭廷辉;宁波者二人,曰周式毂,曰沈鸿逵;绍兴者三人,曰陈拜庚,曰俞鸿荃,曰吴锡璋。
复遴其尤者二人,曰丁祖训,曰傅调梅,留蚕学馆为帮教习。
"(10)在蚕学馆的影响下,各地陆续兴办了一批蚕桑丝绸教育机构。
蚕学馆的毕业生不仅在浙江推广养蚕新法,而且在清末民初,全国蚕桑生产和蚕桑教育方兴未艾之际,还支援兄弟省蚕桑事业的发展。
蚕学馆在浙江蚕丝业乃至中国蚕丝业改良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生产无毒改良蚕种的同时深入民间,为农民检查土蚕种病毒,指导他们使用改良蚕种。
我国的蚕种,数千年来,均系土法生产,不知应用科学检查蚕种病毒,致使品质不能随时代进步。
制作优良的改良蚕种,是蚕丝业改良的第一步和关键所在。
对此,当时蚕丝界人士已有所认识,所谓"蚕种之优劣,足以左右养蚕成绩与缫丝成绩甚巨,实为决定整个蚕丝事业之基本因素。
"(11)林启在《请筹款创设养蚕学堂禀》中,花费不少笔墨,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着力论证了蚕种优劣的重要性。
他认为"中国蚕子亦有瘟病,以致出丝不旺,税厘既未能减,蚕业遂以中衰",而"西人养蚕之法至备,即配种一节,亦有神效。
"蚕学馆章程中就有两条专门关于蚕种制造的,一是"广购外国蚕子纸,考验选种配种之法";一是"颁给谕帖,准学生造买蚕子纸。
"(12)因此,蚕学馆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优良蚕种的培育制作,并分送农民饲养。
蚕学馆通过拣选、培育、杂交,先后试制出一批新的无毒蚕种。
浙江蚕学馆在开学的那一年,即制成无病蚕种500张,分送附近蚕农饲育。
蚕学馆开创了推广改良种之先河,在它的倡导下,浙江各地区陆续有人集资创办了一些蚕业学堂、蚕种制造场:——制种场所地址每年制种数(张)创立年代办理年数蚕学馆杭州西湖500-1000189711桐乡蚕场桐乡300-50019003乌镇蚕场乌镇100-50019005崇德蚕场崇德石门300-50019003——杭州武林门500-1000190615——杭州湖墅1000190710蚕桑女学堂——500-70019074钱塘县蚕场初级师范杭州三墩500-70019082蚕桑学堂杭州西湖1000-200019095钱塘县蚕种制造场杭州三墩700-1000191111资料来源:吴峻《近代杭嘉湖地区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中国农史》,1998、1由上表可知,当时建立了一些制种场,对改良种的生产起了推动作用,但它们所制的改良种的数量还相当有限,作一项简单的比较,差距显而易见:余杭是当时浙江主要制种中心,该地约有3000-4000户,或者说约70%的人口从事这一行业,每年约出产300000-500000张蚕种。
(13)而且,除了蚕学馆等少数几个制种场维持较长时间外,大多数的制种场办理年限极其短暂。
以致改良种在最初推广中,由于种场所制的蚕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尚未取得蚕农的信任,另外又受到土种商的抵制,发展迂缓。
就浙江改良种而言,当时蚕种改良的提倡,仅仅只是蚕业学校和有识之士的提倡,而缺乏有规模有组织的种场。
不仅如此,另一方面,虽然,改良蚕种开始在蚕桑学堂和制种场生产出来,但浙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育蚕仍然是以陈旧的简陋方法从事此业。
就以临安而言,其"蚕桑一项向称茂盛,近更发达。
蚕种多购自余杭,自制者少,人民对于新法养蚕,均以为不便,盖编氓之家,屋宇小而资本微,故惮于效学。
"(14)即使有一些比较进步的农民采用蚕桑学校和蚕种制造场培育的改良蚕种,但仍然是用老方法饲养。
连一个日本人考察了中国农村的养蚕法后也写道:"自上海到苏州……家家育蚕,不问男女皆从此业。
一家所饲不过三斗左右。
其方法颇粗,颇像我邦三、四十年前饲蚕情形也。
中国饲蚕,多未尽善,其始失于太多,观其撒布桑叶,殆三倍于日本,故桑叶不能继续,及将上簇之前,反不得饱食,以致结茧太薄。
又造簇之法,亦未尽美,盖失于窘束。
故多为玉茧。
余劝中人仿日本簇式,渠云:中国用久,未易改也。
盖中国农桑墨守古来之习,不好改变。
"(15)这样饲养改良蚕种,就会因为饲养方法不合要求,以致其改良种性不能显现出来。
因此,推广改良种必须指导农民改进育蚕方法。
在20世纪最初一二十年中,这方面的工作未受到重视,致使推广的改良种未能显示其优良种性,当时推广改良种不能取得农民的信任,与此有关。
据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考察,"一般农民甚至不愿白拿那些他心存疑虑的或者他过去已经试验过而发现不好的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