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之线索专题练习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线索的作用题组训练
记叙文的线索题组训练(一)母亲的心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题目:把握文章线索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把握文章的线索,这是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通过线索把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结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要把握文章的线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如以核心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转换、作者情感变化等为线索。
其次,关注文章标题,有些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些则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往往是为了突出文章主题,显示文章的层次。
第四,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章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最后,有些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要善于分辨。
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记叙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
在阅读时,要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人物情感、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
例题:从维熙的《义重情深的恩赐》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南水北调的行程为线索,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到达襄阳后,我被这座城市的风情所吸引:汉水从城市中央穿过,清波碧浪;南边是城,北边也是城。
在南湖宾馆洗脸时,我发现这里的水比北京的水清亮。
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启动仪式上,我分享了我对襄阳的感受。
那天晚上,我和文友们在汉江上夜游,古城亭台和现代楼阁的灯火映照相辉映,让我产生了相见恨晚的痴醉之感。
然而,我的痴爱之情也引发了忧郁。
我在来襄阳之前读到了一则新闻:今年襄阳雨水偏少,水位下降致使江中鱼类繁殖率下跌,这对襄阳人民来说是个负面信号。
汉江今年本身就水脉欠缺,还要为更为缺水的北方“补血”,这不是自残之举吗?两天后,我们登上了丹江口水库大坝。
当文友们纷纷拍照时,我想尝尝水库的水。
无计可施之际,我向讲解员求救。
她告诉我,部分瓶装水是从库区深水岩洞中灌的。
她还告诉我,库边之水属于二类净水,库心的水则为一类最佳水质。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线索专题练习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线索专题练习记叙文中的线索线索在记叙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是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某物、情感或某一问题等。
通过选择适当的线索,作者可以将文章中的材料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例如,《伟大的悲剧》通过时间的推移来叙述了XXX和他的队员的悲壮失败和覆灭。
文章中使用了一系列时间标记,如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和3月29日等。
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从而展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
类似的文章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登上地球之巅》中的登山运动员的行踪也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这类文章的线索也被称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例如,《最后一课》中,“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以一事为线索是指通过一个事件来展开故事。
例如,《皇帝的新装》中,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的新装,从“爱新装”到“展新装”。
以一物为线索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这个“一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件,如《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木雕”,也可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花儿落了”。
最后,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也是一种方式。
通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展示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阐述。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
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线索去探究这个问题。
一条线索是从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角度出发,探讨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俗和,来认识世界的多元性。
例如,中国的春节、美国的感恩节、印度的排灯节等,都是反映不同文化的重要节日。
专题06 叙事的线索-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一定来城里住,好好孝顺他老人家一些日子。
②但是,没过多久,我惹出一些事来,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引起了争论。争论本 是正常的事,复杂的社会上却有了不正常的看法,随即发展到作品之外的一些闹 哄哄的什么风声雨声都有。我很苦恼,也更胆怯,像乡下人担了鸡蛋进城,人窝 里前防后挡,惟恐被撞翻了担子。茫然中,便觉得不该让父亲来,但是,还未等 我再回信,在一个雨天他却抱着孩子搭车来了。 ③老人显得很瘦,那双曾患过 白内障的眼睛,越发比先前滞呆。一见面,我有点慌恐,他看了看我,就放下小 女儿,指着我让叫爸爸。小女儿斜头看我,怯怯地刚走到我面前,突然转身又扑 到父亲的怀里,父亲就笑了,说:“你瞧瞧,她真生疏了,我能不来吗?”
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
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
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
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
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
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⒅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
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有改
动)
●(2020·遂宁《眷恋那棵老柿树》第 18 题)文中多次出现了“山峦”,
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典 【答案】 内容上:是行文的线索;结构上:使文章情节既有起伏波 例
折,又完整紧凑。使文章情节看似单一却富含变化,使文章主题看似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
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 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 扛着花枪,双眼微畔,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蓬上都盖着一层白 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 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 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递给我, 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 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 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 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⑬可是,我已经 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选自《嘉应文学》2019年7期,有删改)
记叙文阅读之线索及相关练习
线索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1.种类:有明线和暗线之分①核心人物:围绕人物的见闻感受或事迹展开故事情节②核心事物:围绕某一有特殊意义的事物组织材料③核心事件:叙事时不止写一个事件,主写的事件便是文章的核心事件,以此为线索带出次要事件④时间:按时间的推移组织材料,文中有明显的时间标志⑤地点: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文章层次,多见于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⑥情感(暗线):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解题(1)设问形式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文章围绕,写了、等内容。
(2)方法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第二步,结合线索一般出现的位置或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情节等,确定线索;第三步,结合文章结构、内容、主旨等,分析其作用。
(3)答题模板文章以……为线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揭示主题。
文章的明线是……,暗线是……,双线并行,相辅相成,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使主题的表达更充分、更集中。
4.小技巧(1)明确几条常见的线索:某个有意义的实物,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中心人物,时间、地点的转换,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2)关注文章的标题,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或语句。
(4)关注文中的议论、抒情句。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文章的线索。
(5)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着作用。
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6)答题时要突出线索的作用,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即线索在情节叙述、人物刻画及情感抒发上的作用;二是结构方面,点明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明线索是如何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
记叙文线索专题训练
文章线索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线索特点,掌握其作用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章线索作用2 掌握关于文章线索题型的解题方法。
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记叙文中的线索1、线索:(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7)以题目为线(8)明暗两线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
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记叙文线索作用答题技巧及专项练习
初中记叙文答题技巧及专项练习专项七、文章线索以及作用一、题型1.本文的线索以及作用是什么?2.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并说明理由。
二、答题公式1.内容上:整篇文章围绕……(线索)展开叙事;突出了……主题。
2.结构上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使主旨更鲜明。
(注:线索要注意双线问题,一条是明线,以物和人为主;另一条是暗线,以情感态度为主)三、针对性练习1. 生命中的棉袄羊子林我的家在苏北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
在我出生的7天前,父母唯一的儿子、我唯一的哥哥、新四军年轻的机枪班班长,在队伍转进大别山的最后一战中牺牲了。
我的出生,暂时减轻了点儿父母丧子的极度悲痛,给这个凄苦的家庭带来了一线曙光和一丝慰藉。
父母将全部的爱倾注在我这个男孩子身上。
在他们眼中,我就是这个家传宗接代的唯一希望。
我的家乡有一种奇特的民俗,若想要家中金贵的独养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这个孩子10岁前就不可以穿棉袄!因了这蹊跷的民俗,我便被“罚”在每个冬天里都要远离棉衣。
苏北的冬天阴冷彻骨,年幼的我,虽享有父母无限的疼爱,却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小伙伴们那样穿上厚暖的棉袄!瑟瑟寒风中,我只能将莫名幽怨的目光停驻在小伙伴的棉袄上,羡慕地想象着那神秘陌生的温暖。
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穿上厚厚的棉袄,享受丝丝暖意,便成了冬日最大的奢望……我在期待中慢慢长大。
10岁的我,除了上学,还必须为家里分担一部分农活,虽说我已长到了穿棉袄“开禁”的年龄,但因家境贫寒,我仍然没有盼来自己的棉袄!14岁那年,我考上了离家50多公里的县中学,每周回家一次。
深冬时节,寒风像锥子一样刺骨。
远离棉衣的我,难耐苦寒,每每被冻得浑身发抖。
实在熬不过寒冷的日日夜夜了,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口向妈妈要一件棉袄。
妈妈听了我的诉说,略有一些惊讶,继而她的眼睛因酸楚和内疚而湿润了。
6个孩子的贫苦家庭,无疑会将添置一件新棉衣看成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母亲明白,从降临人世就不晓得穿棉袄是何滋味的孩子,如果不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是绝不会开口向母亲讨要棉衣的!母亲毅然脱下她嫁到这个家时添置的那唯一的一件棉袄,把它穿在了我的身上。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助于理清作者的行文脉络,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命题形式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解题思路把握文章的线索可按照以下方法:第一、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转换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第二、关注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往往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
第四、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章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第五、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复杂记叙文多采用此法,对此要善于分辨。
▲答题格式本文以……(某事/某物/时间推移/地点转换/情感变化)为线索。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在阅读时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人物情感,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
义重情深的恩赐从维熙①炎夏七月,年过八旬的我,冒着似火炎阳,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后又从襄阳乘大巴寻觅汉水之源,远行至陕南的汉中和安康。
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②归来后,还演绎了一曲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童话”,那就是我锈迹斑斑的牙齿,昔日刷牙都无法让它由黑变白—回到京城,面对镜子,我惊愣地叫了一声:“啊!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怎么一下子变白了?”静思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③到了襄阳,让我勃然心动的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一条清波碧浪的汉水,从美丽的城市中间穿行而过;南边是城,北边还是城。
初一上学期语文【记叙文】线索题 练习题含有答案
记叙文·线索题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牵手雷抒雁(1)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2)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
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3)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
很久都是相对无言。
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4)“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5)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
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
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
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6)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
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
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7)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
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
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
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8)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
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
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地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
信心、勇气、财富,一切都有了。
(9)难道就是这两双手一相牵,就能相守一生?或许这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
(10)可是,他们彼此听得懂这手的语言:关切、思念、幽怨、歉意、鼓励、安慰……现在,生命就要首先从他的一双手中滑落。
中考语文专题2理清叙事线索分析线索作用(解析版)
专题02:理清叙事线索,分析线索作用【考情梳理】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它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1.记叙文线索分类❶以实物为线索。
如:《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
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❷以人物为线索。
如:《邓稼先》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❸以事件为线索。
如:莫怀戚的《散步》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❹以时间为线索。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先后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❺以地点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❻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3.如何找文章的线索。
(1)看文题。
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尤其是以人和物为标题的文章。
(2)看反复。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3)看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4)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注:一篇文章行文的线索不一定只有一个,可以有多个线索,要看哪一个线索是最突出的,一般来说,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一一对应,一明一暗展开叙述。
4.线索作用(1)可以集中表现主题,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联起来的,如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画鲜明的;(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整体。
中考语文总复习--线索精选练习题
中考语文总复习--线索精选练习题一、炸豆阿慧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
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
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
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
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
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
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
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
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
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
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
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
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
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
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
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
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
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
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
中考语文阅读题(思维导图+中考真题及答案)之 理清文章的线索
中考语文阅读题考点汇编(思维导图+中考真题专项训练及答案)之——记叙文阅读——08理清文章的线索【知识链接思维导图】【中考真题链接目录】◇ 01最后的牵手◇ 02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03 马兰花◇ 04奶奶的玉簪子【中考真题链接㈠】(2018年辽宁省锦州市中考)最后的牵手雷抒雁⑴这一次,是他的手握在她的手里。
⑵这是一双被岁月的牙齿啃得干瘦的手:灰黄的皮肤,像是陈年的黄纸,上边满是渍一般的斑点;不安分的筋,暴露着,略略使皮与指骨间,有了一点点空隙。
那些曾经使这手显得健壮和有力的肌肉消失了。
这是长年疾病的折磨所雕凿出来的作品。
⑶可是,母亲仍然紧紧地握着这手。
很久都是相对无言。
突然,她感到那手在自己手心动了一下,便放松了它。
那手立即像渴望自由的鸟,轻轻地转动一下,反握住她的手。
⑷“要喝水吗?”她贴近他的脸低声地问。
⑸A父亲不回答,只是无力地拉着母亲的手。
母亲知道,他实在是没有力量了,从那手上她已感到,生命准备从这个肉体上撤离。
不过依着对五十多年来共同生活的理解,她随着那手的意愿,追寻着那手细微的指向,轻轻地向他身边移动着。
到了胸前,她感觉到父亲的手指还在动。
又移到颈边,那手指似乎还在命令:前进!不要停下来。
⑹母亲明白了,全力握紧那干枯的手,连同自己的手,一齐放在他的唇上。
那干枯的手指不动了,只有嘴唇在轻轻嚅动。
有一滴浑浊的泪从他灰黄多皱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⑺许多记忆一下子涌上她的心头。
从这两双手第一次牵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就这样把母亲纤细的手握在自己手里。
那时,父亲的手健壮、红润而有力量。
母亲想挣脱他的手,但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冲不破那手指的门,直到她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手停留在他的手里。
⑻这两双手相牵着,走过一年又一年,直到他们的子女一个个长大,飞离他们身边。
贫困的时候,他们坐在床边,父亲拉过母亲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苦难的时候,他拉起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
手指好像是一些有灵性、会说话在的独立生命,只要握在一起,就如同魔术师神奇的吹了一口气,什么就都有了。
中考语文专题2理清叙事线索分析线索作用(原卷版)
专题02:理清叙事线索,分析线索作用考点2:理清叙事线索,分析线索作用【考情梳理】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中的体现,它将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1.记叙文线索分类❶以实物为线索。
如:《雨的四季》以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为线索。
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❷以人物为线索。
如:《邓稼先》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❸以事件为线索。
如:莫怀戚的《散步》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❹以时间为线索。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渡江先后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❺以地点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❻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有一些散文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
3.如何找文章的线索。
(1)看文题。
很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尤其是以人和物为标题的文章。
(2)看反复。
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3)看抒情议论句。
记叙文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它往往隐含着线索。
(4)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注:一篇文章行文的线索不一定只有一个,可以有多个线索,要看哪一个线索是最突出的,一般来说,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一一对应,一明一暗展开叙述。
4.线索作用(1)可以集中表现主题,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联起来的,如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画鲜明的;(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整体。
(完整版)记叙文的阅读练习之线索题
郁孤台笑了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
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
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
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
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
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
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
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
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
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
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
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练习-线索
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练习-线索一、(2023年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守望原上秋①他经常来这里,不论雨天,还是晴天。
这里松柏苍翠,雨天苍翠,晴天也苍翠。
松柏在雨天里有雨水滑落,像流下的泪。
②不下雨的时候,这个区域一半严肃,一半活泼。
三十多年前,这是一个整体。
记不清哪一天,一分为二了。
外面浴马路的一半划出来,供居民使用:唱歌、跳舞、打牌、弈祺,老人们静坐,孩子们追途打闹。
另一半,一千多人躺在那里,很安静。
哄闹声随风能进去,人不能进去。
当中隅看一道门。
是那种透视的铁艺门,彼此都能窥见,两边的人如相会,能拉手,不能拥抢。
③他经常坐在那里,看着人聚人散。
④起先没有划开的时候,他也时常过来。
那时候有高墙和密不透风的大铁门。
马路的对面是一幢小楼,四层,现在还在,显得破了,像一个老人一样安静而慈样地坐在那里。
他就在那栋楼里住着。
那时候他的双腿还有充沛的力量支撑躯体,经常绕着高墙行走。
回到家里,通过斑驳的玻璃窗子,能轻而易举地看到这里。
⑤现在,景色不一样了。
对面已换成高大的牌楼,牌楼上四个大字:烈士陵团。
字是金色的,底是一种浅浅的篮,透着淡淡的忧伤。
⑥有一年,他看到对面的高墙被人推倒,听说是要建市民公园,他义愤填腐。
他找到主管部门,亮出等功章,诉说了反对的理由。
⑦负责人看到那些有岁月积淀、仿佛血染过的立功证书和奖量,一脸崇敬地接待了他。
⑧工作人员一直与他沟通,公园还是建成了,或者说,陵园地块一分为二了。
他接受了观实,他感觉到,实际上这样也不错:战友们在里面,依然有一份安字,依然有苍松翠柏相拥。
后来,孙子说了一句话,让他释然。
孙子说,先烈打江山,不是为了后代幸福吗?⑨后来,他看到那些在公园里休闲的人,脸上都挂着幸福。
这时候,他会想起补子的那句话。
⑩他比任何人在公园待的时间都久,他坐在已成隔挡的大门一边,左耳和右耳处在分裂的状态。
左耳是欢闹,右年是寂静。
有时候反过来。
他的情绪也分裂。
右边是伤痛。
左边是欢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线索和表达方式一、记叙文中的线索(一)线索:(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5)以某物为线索(6)以情感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8)明暗两线(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
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3、以人物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七年级下册)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七年级上册)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5、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物件。
如《羚羊木雕》(七年级上册)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羚羊木雕”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一物”还指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下册)一文。
其中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栽植的花花草草,也指爸爸的生命。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生命生命》(七年级上册P13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文,该文以“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厌烦地赶走→没有耐心地拍打→内疚地观察→由衷地敬佩。
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
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来回答。
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8、线索是构造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
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
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如朱自清的《背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
如《藤野先生》(八年级下册)一文就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教材示例——《藤野先生》可见,本文的线索有两条: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典型例题迷惑了,世界世界是什么?小时侯,世界是爸爸宽厚的肩膀,是爸爸有力的大手,经爸爸的大手我总能腾空在他的肩膀上,然后世界便在我的足下变得渺小了;世界是外婆那慈爱的目光,亲切的皱纹,可爱的白发,在外婆的怀抱里我总可以和欢乐尽情地牵手。
那时候的世界是天真,是无忧无虑,我喜欢。
渐渐长大,世界是儿时的伙伴,是风雨中的追逐嬉戏,是晚霞中的红蜻蜓,是头上的花冠,是手中的柳笛,还是那田地里老牛犁出的一行行局外人很难读懂的诗,这时的世界是长大,是童趣,我留恋。
等到上学,世界是整个书堂,是整个历史,是整个天地,是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他挥毫的“收拾旧河山”,是他用生命塑成的岳武墓和那莫测的武穆遗书;世界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忧思;是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浩浩愁思,是他“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惆怅;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世界是什么?我追寻着,探索着。
思想像一匹野马在窗驰骋,我不是好骑士,我握不住缰绳,所以我不知道我探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
一位美丽的少女品茗书房,凝脂般的纤纤玉手轻翻书面,茶香和着书香……这是世界吗?在秋风萧萧、秋雨萧萧,球心亦萧萧的日子,独自一人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天色昏暗,寻找一个无人无语的地方坐下,伴着那飘飘落下的萧萧落叶,一同感受着那未知名的一切……这就是世界吗?或者,都不是,世界就是那“霸王别姬”的凄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哀柔,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是春花、夏日、冬雪……哦,不,世界,世界是司汤达墓碑上的三句话:“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它是哪一种形式出现的?答:看山老爹⑴太阳醒了。
看山老爹醒了。
⑵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
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⑶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
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⑷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⑸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⑹温则为雨,寒则为雪。
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
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
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
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
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⑺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⑻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与荒漠。
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
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
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⑼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
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
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⑽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
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
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
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
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
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
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
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
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
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
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⒀太阳醒了。
大山绿了。
看山老爹笑了。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揣.着()⑵贫(jí)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
⑴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⑵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3.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暗线索是,其中插叙了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
4、第5自然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昙花终于怒放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
我高兴极了!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
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
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
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
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
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
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
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
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
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
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
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