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测第四章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微粒,也有一些物质是由离子和原子构成的。

2.生活中有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

3.分子的特点: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只能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或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的仪器是普通光学显微镜;

(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其次是液体、固体。

(4)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和引力;

(5)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热运动在宏观上表现为扩散

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到另一处的现象。

气体扩散速度大于液体扩散速度大于固体扩散速度。

(8)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物质扩散越快;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越缓慢,物质扩散越慢;

4.请用分子的特点回答下列例子:

一滴水中大约有15万亿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一定体积的水与一定体积的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一定体积的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很大

5. 50毫升的水与50毫升的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 ,

原因是:当水和酒精混合时,较小的水分子进入到较大的酒精分子的空隙中去了,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注意:若同种物质混合,如100mL水与100mL水混合,则总体积不变。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单位符号是kg 。还有一些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1吨= 1000 千克, 1千克= 1000 克, 1克= 1000 毫克。

[ 常用的质量单位和中国传统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千克= 1公斤=2斤 ] 3.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平:①将游码拨至“0”刻度线处。

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

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3)称量:①砝码和物体的放置要求:左物右码

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②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等砝码加到指针离

分度盘中央刻度线不多时(在中央刻度线左边),应向右移动

游码(此时不能移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再次平衡。

(4)整理器材: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

注意1:当指针偏转时,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①指针偏左(左边重),平衡螺母向右调;

②指针偏右(右边重),平衡螺母向左调;

注意2: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这时怎样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答: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注意3:天平有哪些称量方式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1.在指针偏左的情况下称量,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2.物体和砝码放错盘,测量结果偏大。

3.在游码未归零的情况下称量,测量结果偏大。

4.用磨损或缺了一个块的砝码称量,测量结果偏大。

那么,有哪些情况下,测量结果是偏小的呢???

1.用已经生锈了的砝码称量,测量结果偏小。

2.在指针偏右的情况下称量,测量结果偏小。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一、密度的概念

1.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ρ与m、V无关)

密度的单位。

国际主单位是千克/立方米,常用单位是克/立方厘米,

关系为:1.0 g/cm3=1.0×103 kg/m3 或 1.0 kg/m3 =1.0×10-3 g/cm3。

水的密度= l.0×103 kg/m3,

3 气体的密度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如一钢瓶氧气(内全为气态)用去一半,则剩余氧气的密度为原来的一半。(因为当钢瓶中的氧气被用去一半时,其体积不变)

4.对于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不同物质间密度大小的比较方法有两种:即当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物质密度大;当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物质密度大。

二、密度知识的应用

1.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先假定物体是实心的,通过计算

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 V物-V实。用计算方法解决上述实际问题中,注意单位的统一和匹配。

第4节物质的比热

1.热传递规律:热能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直至没有温差。

注:物体间传递的是热能,不是温度。物体吸收了热能,其温度就会上升;物体放出了热能,其温度就会降低。

2.热量:一个物体吸收的那部分热能或放出的那部分热能,叫热量。

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1kJ=1000J

3.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物质,温度每升高(或下降)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比热的符号:C,单位:焦/千克·℃。

4.比热越大,升温降温越慢;比热越小,升温降温越快。所以内陆的温差比沿海要大。

第5节熔化与凝固

1.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 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有熔点)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熔点)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有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3.①左图为晶体的熔化图象:

AB段表示晶体吸热升温阶段,状态为固态;

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虽然吸热,但温度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此时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

CD段表示晶体吸热升温阶段,状态为液态。B点时为固态,C点是为液态。

②右图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吸收热量且温度不断升高,直至全部变为液态。

注意:通常情况下,加热的时间长短代表吸收的热能多少。加热时间越长,代表物质吸收的热能越多。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5.。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只吸热不升温(温度保持不变)。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凝固时吸放热不降温(温度保持不变)。

6. 如图: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在图像的AB、

BC、CD、DE、EF、FG段中。

晶体处于固态的是: AB和FG 段,

处于液态的是: CD和DE 段,

处于固液共存的是:BC和EF 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