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一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判定-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判定-复习课》教案

22.1.2 相似三角形判定复习课一、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理解各判定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选取合适的判定方法解决三角形相似问题。

二、教学过程尝试教学六环模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复习导入复习引入:1.如图1,在□ABCD中,G是BC延长线上一点,AG与BD交于点E,与DC交于点F,则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A 3对B 4对C 5对D 6对FEAB GDC2.要判定△ABC∽△A'B'C',已知条件AB BC=A B B C,,,,(1)还要添加条件____或____.(2)若∠A=∠A′,可添加条件____学生完成,回顾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

帮助学生回忆相似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方法。

以简单的选择、判断题复习相关知识点。

目标展示:1、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理解各判定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选取合适的判定方法解决三角形相似问题。

学生熟悉学习目标学生按照学习目标复习知识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

学教新课自学指导:1 你能记得多少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2 三角形相似的基本图形是有哪些?根据自学指导的思考题,回顾知识要点。

以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为主线回顾知识点。

从形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议探交流尝试练习:学生完成尝试练习1、2两题。

议探交流:组内相互交流,先对议,再互议。

教师适时巡堂,深入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学生相互交流,师徒互教,组内互教,小组展示小组展示:归纳总结:1D,E分别为△ABC的AB, AC上的点,且DE∥BC,∠DCB=∠A,把每两个相似的三角形称为一组,那么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_____组,(选择其中一组并加以证明。

)变式:D,E分别为△ABC的AB, AC上的点,若AB=10,AC=8,AD=5,当AE=_____△ADE与△ABC相似。

各组内定代表,师友共同抢答,展示各自的结论,其他同学适时补充纠正。

九年级数学中考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2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

九年级数学中考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2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

第12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复习目标】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3.会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化为y =a(x -h)2+k 的形式,并能由此得到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知道图象的开口方向,会画出图象的对称轴,知道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并掌握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知识梳理】1.一般地,形如_______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当a_______ ,b________时,是一次函数. 2.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是_______,对称轴是_______,顶点坐标是_______. 3.抛物线的开口方向由a 确定,当a>0时,开口_______;当a<0时,开口_______;越大,开口越_______.4.抛物线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当c>0时,与y 轴的_______半轴有交点;当c<0时,与y 轴的_______半轴有交点;当c =0时,抛物线过________. 5.若a_______0,当x =2ba -时,y 有最小值,为_______; 若a_______0,当x =2ba-时,y 有最大值,为_______.6.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在对称轴的右侧,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当a<0时,在对称轴的左侧,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在对称轴的右侧.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7.当m>0时,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得到二次函数y =a (x +m)2的图象;当k>0时,二次函数y =ax 2的图象向_______平移_______个单位得到二次函数y =ax 2+k 的图象.平移的口诀:左“+”右 “-”;上“+”下“-”.【考点例析】考点一 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例1已知二次函数y =x 2-4x +5的顶点坐标为 ( ) A .(-2,-1) B .(2,1) C .(2,- 1)D (-2,1)提示由配方可得y=x2-4x+5=(x-2)2+1,从而求得抛物线的顶点坐标.考点二抛物线的平移例2 将抛物线y=3x2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那么得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 )A.y=3(x+2)2+3 B.y=3(x-2)2+3C.y=3(x+2)2-3 D.y=3(x-2)2-3提示由平移规律“上加下减.左加右减”,根据抛物线y=3x2向上平移3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得到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考点三同一坐标系下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图象的共存问题例 3 在同一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ax+1与二次函数y=x2+a的图象可能是(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位置的确定,由一次函数y=ax+1可知其图象经过(0,1),与y轴交于正半轴.又二次函数y=x2+a.当a>0时,一次函数经过第一、二、三象限,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上,顶点在y轴正半轴上,没有选项符合;当a<0时,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二次函数开口向上,顶点在y轴负半轴上,从而确定正确选项.考点四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比较坐标大小例4设A(-2,y1),B(1,y2),C(2,y3)是抛物线y=-(x+1)2+m上的三点,则y1、y2、y3的大小关系为 ( )A.y1>y2>y3B.y1>y3>y2C.y3>y2>y1D.y2>y1>y3提示本题根据二次函数图象在对称轴两边的增减性解题,要注意所有点必须先放在对称轴同一侧,然后进行比较.【反馈练习】1.抛物线y=-2x2+1的对称轴是 ( )A.直线y=12B.直线x=-12C.y轴D.直线x=22.已知二次函数y=2(x-3)2+1,下列说法:①其图象的开口向下;②其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3;③其图象的顶点坐标为(3,-1);④当x<3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3.抛物线y=(x+2)2-3可以由抛物线y=x2平移得到,则下列平移过程正确的是 ( ) A.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B.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C.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D.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4.(2012.上海)将抛物线y=x2+x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新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______.5.已知点A(x1,y1)、B(x2,y2)在二次函数y=(x-1)2+1的图象上,若x1>x2>1,则y1_______y2.6.已知二次函数y=-12x2-x+32.(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2)根据图象,写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3)若将此图象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请写出平移后图象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

九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梳理:整理和巩固九年级数学上册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实数、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模块的内容。

2. 能力培养: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代数1.1 实数的概念与性质1.2 代数式的运算1.3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2. 第二章:几何2.1 平面图形的性质与计算2.2 三角形、四边形的证明与计算2.3 圆的性质与计算3. 第三章:统计与概率3.1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3.2 概率的计算与应用4. 第四章:函数及其图像4.1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2 反比例函数、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 第五章:综合应用题5.1 实数与代数综合题5.2 几何综合题5.3 统计与概率综合题5.4 函数及其图像综合题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结合PPT课件,对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2. 例题解析:挑选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练习巩固:布置适量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分析学生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实数与代数,安排2课时进行讲解和练习。

2. 第二章:几何,安排4课时进行讲解和练习。

3. 第三章:统计与概率,安排2课时进行讲解和练习。

4. 第四章:函数及其图像,安排4课时进行讲解和练习。

5. 第五章:综合应用题,安排2课时进行讲解和练习。

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课时安排。

六、第六章:解方程与应用6.1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6.2 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的解法6.3 方程的实际应用七、第七章:不等式及其应用7.1 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7.2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7.3 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组合八、第八章:初等函数8.1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8.2 反比例函数、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8.3 函数的实际应用九、第九章:数列9.1 数列的定义与通项公式9.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与求和公式9.3 数列的实际应用十、第十章:数学综合题10.1 实数与代数、几何综合题10.2 统计与概率、函数及其图像综合题10.3 解方程与不等式、初等函数、数列综合题六、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结合PPT课件,对每个章节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2024年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

2024年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

2024年九年级数学集体备课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数学教材第十五章《解析几何》,具体内容为第1节“坐标系”和第2节“直线方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坐标系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运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坐标系的概念,能够准确地绘制坐标系,并在坐标系中表示点、线等几何图形。

2. 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并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坐标系的概念,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直线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直尺,圆规等。

2. 学具:直尺,圆规,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坐标系实例,如地图、平面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坐标系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坐标系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3)例题讲解:在坐标系中表示直线,求解直线方程。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第十五章第1、2节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直线方程解决。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坐标系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3. 例题解答过程;4.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一个坐标系,并在其中表示点、线;(3)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坐标系,求解直线方程。

2. 答案:(1)见学生绘制结果;(2)具体解答过程见教材;(3)见学生解答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坐标系和直线方程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坐标系和直线方程在几何、物理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方位角(教案)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方位角(教案)
5.分析方位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定向、航海导航等。
本节课将重点围绕方位角的求解与应用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1.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复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释:学生在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时,容易混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应用场景。
(2)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求解方位角时,需要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直角三角形的空间模型。
难点解释:学生在解决方位角问题时,往往难以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空间图像,导致解题困难。
(3)实际问题的解决: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现实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方位角的计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方位角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测量和计算,演示方位角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方位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九年级数学课程,选取教材中“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复习”部分进行深入讲解。内容包括:
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3.介绍方位角的概念及应用;
4.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求解方位角;
2.数学思维能力:在方位角的求解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案5篇

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案5篇

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案5篇中考数学总复习的教案篇1一、第一轮复习【3月初—4月中旬】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理解为主,做题为辅(1)目的:过三关①过记忆关必须做到: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有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推论(性质,法则)等。

②过基本方法关需要做到:以基本题型为纲,理解并掌握中学数学中的基本解题方法,例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整体法,待定系数法,构造法,反证法等。

③过基本技能关应该做到:无论是对典型题、基本题,还是对综合题,应该很清楚地知道该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并能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

(2)宗旨:知识系统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

①数与代数分为3个大单元: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

②空间和图形分为5个大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线与角)与三角形,四边形,圆与视图,相似与解直角三角形,图形的变换。

③统计与概率分为2个大单元:统计与概率。

(3)配套练习以《中考精英》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注意的问题(1)必须扎扎实实夯实基础中考试题按难:中:易=1:2:7的比例,基础分占总分的70%,因此必须对基础数学知识做到“准确理解”和“熟练掌握”,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

(2)必须深钻教材,不能脱离课本。

(3)掌握基础知识,一定要从理解角度出发。

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基础知识只有理解透了,才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相对而言,“题海战术”在这个阶段是不适用的。

(5)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反馈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的问题,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

二、第二轮复习【4月中旬—5月初】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侧重双基训练,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二轮复习时间相对集中,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总复习教案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总复习教案

教材: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复习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和特征。

2.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图像的特点。

3.熟练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抛物线的性质及其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一、概念复习1.二次函数:通过变量的平方项表达的函数。

2.顶点:二次函数图像的最高点或最低点,表示为(a,b)。

3.对称轴: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表示为x=a。

4.开口方向: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由二次项的系数决定。

二、性质复习1.零点: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2.判别式:用来判断二次函数的零点个数的式子。

当Δ=b^2-4ac>0时,二次函数有两个不相等的零点。

当Δ=b^2-4ac=0时,二次函数有两个相等的零点。

当Δ=b^2-4ac<0时,二次函数没有实数零点。

3.最大值与最小值:当二次函数开口向上时,最小值是顶点的纵坐标。

当二次函数开口向下时,最大值是顶点的纵坐标。

三、图像特点复习1.开口方向:当a>0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上。

当a<0时,二次函数开口向下。

2.对称轴:对称轴与顶点的横坐标相等。

3.零点:零点是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零点的个数由判别式Δ决定。

四、实际问题复习1.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明确问题中有关条件。

(2)设出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3)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值或零点。

(4)用解出的最值或零点回答问题。

2.举例:问题:商场的营业额可以用二次函数y=2x^2+3x+4来表示,其中x表示时间(以小时计),y表示营业额(以万元计)。

求该商场的最大营业额,并在什么时间实现。

解答:(1)根据题目,得到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2x^2+3x+4(2)通过求导数或将二次函数表示为顶点形式,得到该二次函数的顶点为(-3/4,23/8)。

(3)所以,该商场的最大营业额为23/8万元,实现时间为-3/4小时。

五、抛物线的性质复习1. 加入二次函数的f(x)=ax^2+bx+c。

若a>0,抛物线开口向上;若a<0,抛物线开口向下。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当怎么写?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1九年级数学教案-九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九年级数学教案设计文桥中学吴园田课题:太阳光与影子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经历实践、探索的进程,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能够肯定物体在太阳光下影子。

2、通过视察、想象,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3、了解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1、经历实践,探索的进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2、通过视察、想象,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视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体会影子在生活中的大量存在,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爱好。

2、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平行投影的含义; 物体在太阳光下影子的肯定; 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操作与视察、演示与想象、直观与推理等进程,自己归纳总结得出有关结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视察想象法,实践推理法。

教学设计理念本节的设计遵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体会动身,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说明与运用的进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道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本节课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换的进程中真正知道和掌控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会。

教学组织情势分组探究,集中教授。

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 太阳光与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大家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存了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有关知识,本节课我们通过众多实例进一步讨论物体在太阳光下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形状、方向等。

数学九年级复习教案七篇

数学九年级复习教案七篇

数学九年级复习教案七篇数学九年级复习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

——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

你学会表示了吗?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数学九年级复习教案精选篇2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教案(北师大版)

第1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课题回顾与思考教具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回顾与思考,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2.利用计算器,发现同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体会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体会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在交流中获益.2.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工具,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框架图.2.应用三角函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理解三角函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应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计算器教学过程Ⅰ.回顾、思考下列问题,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师]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广泛的关系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人们常常遇到距离、高度、角度的计算问题,—般来说,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很多实际问题穿插于各节内容之中.[问题门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生]例如:甲、乙两楼相距30 m,甲楼高40 m,自甲楼楼顶看乙楼楼顶.仰角为30°,乙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1 m)解:根据题意可知:3乙楼的高度为30tn30°=40+30×3=40+103≈57(m),即乙楼的高度约为57 m.[生]例如,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 m的P和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 m).解:根据题意,∠TPQ=90°,∠PQT=90°-50°=40°,PQ=180 m.则:PT就是所求的河宽.在Rt△TPQ中,PT=180×tan40°=180×0.839≈151 m,即河宽为151 m.[师]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多媒体演示如图.MN表示某引水工程的一段设计路线从M到N的走向为南偏东30°,在M的南偏东60°的方向上有一点A,以A为圆心,500 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为居民区,取MN上的另一点B,测得BA 的方向为南偏东75°,已知MB=400 m,通过计算回答,如果不改变方向,输水路线是否会穿过居民区?[师生共析]解:根据题意可知∠CMB=30°,∠CMA=60°,∠EBA=75°,MB=400 m,输水路线是否会穿过居民区,关键看A 到MN 的最短距离大于400 m 还是等于400 m ,于是过A 作AD ⊥MN .垂足为D .∵BE//MC .∴∠EBD =∠CMB =30°.∴∠ABN=45°.∠AMD =∠CMA-∠CMB =60°-30°=30°.在Rt △ADB 中,∠ABD =45°,∴tan45°=BD AD ,BD =︒45tan AD =AD , 在Rt △AMD 中.∠AMD=30°,tan30° =MD AD ,MD =︒30tan AD =3AD , ∵MD=MD-BD ,即 3AD-AD =400, AD-200(3+1)m>400m .所以输水路线不会穿过居民区.[师]我们再来看[问题2]任意给定一个角,用计算器探索这个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之间的关系.例如∠α=25°,sin α、cos α、tan α的值是多少?它们有何关系呢?[生]sin25°≈0.4226,cos25°≈0.9063,tan25°≈0.4663. 而︒︒25cos 25sin ≈0.4663. 我们可以发现ααcos sin =tan α. [师]这个关系是否对任意锐角都成立呢?我们不妨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来推证一下.[师生共析]如 图,在Rt △ABC 中. ∠C =90°,∵sinA =ABBC cosA =AB AC tanA =ACBC , ∴ACBC AC AB AB BC AB AC AB BC A A =⋅=÷=cos sin =tanA, tanA=A A cos sin .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锐角A ,∠A 的正弦与余弦的商等于∠A 的正切.[师]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用计算器探索sin α,cos α之间的关系.[生]sin 225°≈0.1787,cos 225°≈0.8213,可以发现:sin 225°+cos 225°≈0.1787+0.8213=1.[师]我们可以猜想任意锐角都有关系:sin 2α+cos 2α=1,你能证明吗?[师生共析]如上图.sinA= AB BC ,cosA=ABAC sin 2A+cos 2A =2222222AB AC BC AB AC AB BC +=+, 根据勾股定理,得BC 2+AC 2=AB 2,∴sin 2A+cos 2A =1,这就是说,对于任意锐角A ,∠A 的正弦与余弦的平方和等于1.[师]我们来看一个例题,看是否可以应用上面的tanA 、sinA 、cosA 之间的关系.已知cosA=53,求sinA .tanA . [生]解:根据sin 2A+cos 2A =1.得sinA =.54)53(1cos 122=-=-A tanA=345354cos sin ==A A . [生]我还有另外一种解法,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来解.解:∵cosA =.53=∠斜边的邻边A 设∠A 的邻边=3k .斜边=5k .则∠A 的对边=.4)3()5(22k k k =-∴sinA=.5454==∠k k A 斜边的邻边 tanA=.3434==∠∠k k A A 的邻边的对边 [师]问题3:你能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哪些问题?[生]锐角三角函数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凡是属于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或可以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都可以用三角函数来解决.[师]我们知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有两个锐角.两条直角边以及斜边共5个元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很丰富.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1)边的关系:a 2+b 2=c 2(勾股定理):(2)角的关系:∠A+∠B =90; (3)sinA=c a ,cosA=c b ,tanA=b a ;sinB=c b ,cosB=c a ,tanB=ab . 利用三角形的全等和直角三角形全等,以及作图,我们知道:当一直角边和斜边确定时,直角三角形唯一确定,即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和斜边已知,则直角三角形中其他元素都可以求出.同学们不妨试一试.[生]例如Rt △ABC 中,∠C =90°.a =4,c=8求b ,∠A 及∠B解:∵a =4,c =8,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b=3422=-a c .∵sinA=c a =2184=, ∴∠A =30°.又∵∠A+∠B =90°,∴∠B =60°.[师]很好,是不是只要知道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其余元素就都可以求出呢?[生甲]可以.[生乙]不可以.例如Rt △ABC 中,∠c =90°,∠A =25°.∠B=65°.这样的直角三角形有无数多个,是不唯一确定的,所以其余的元素无法确定.[生丙]我认为已知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边,就可以求出其余元素.[师]很好,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多媒体演示:在Rt △ABC 中,∠C =90°,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1)已知a =3,b =3,求C ,∠A ,∠B .(2)已知b =5,c =10,求a ,∠A ,∠B .(3)已知∠A=45°,c =8,求a ,b ,∠B .[生]解:(1)根据勾股定理c .=23332222=+=+b a .又∵tanA ∴∠A=b a =33=1, ∴∠A=45°. 又∵∠A+∠B =90,∴∠B =45°.(2)根据勾股定理,得a=355102222=-=-b c ,又∵sinB =21105==c b ∴∠B=30°. 又∵∠A+∠B=90°∴∠A=60°.(3)∵sinA=ca ∴=csinA=8×sin45°=42, 又∵cosA =c b ∴b=c ·cosA =8×cos45°=42, 又∵∠A+∠B =90°,∴∠B=45°.[师]实践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特殊的边的关系、角的关系、边角关系,就可求出其余所有元素.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和物理学中,常遇到的距离、高度、角度都可以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这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往往就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边和角的关系问题.接下来,我们看问题4: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办法?[生]有四种方法:第一种:用太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因为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子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测量出物体的高度和它的影子的长度,再测出高楼在同一时刻的影子的长度.利用物体的高度:物体影子的长度=高楼的高度,高楼影子的长度.便可求出高楼的高.第二种:在地面上放一面镜子,利用三角形相似,也可以测量出楼的高度.第三种:用标杆的方法.第四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楼的高度.[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对本章的内容小结,建立本章内容框架图.[师生共析]本章内容框架如下:Ⅱ.随堂练习1.计算(1)︒-︒︒-︒45cos 60sin 45sin 30cos (2)sin 230°+2sin60°+tan45°-tan60°+cos 230°;(3)原式=.60tan 60tan 60tan 212︒-︒+︒-解:(1)原式=22232223--=1; (2)原式=(21)2+2×23+1-3+(23)2; =4331341+-++ =1+1=2(3)原式=︒-︒-60tan )60tan 1(2=|1-tan60°|-tan60°=tan60°-1-tan60°=-1.2.如图,大楼高30 m ,远处有一塔BC ,某人在楼底A 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60°,爬到楼顶D 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求塔高BC 及楼与塔之间的距离AC(结果19确到0.0l m).解:没AC=x ,BC =y ,在Rt △ABC 中,tan60°=xy ,① 在Rt △BDE 中.tan30°=x y 30-,② 由①得y =3x ,代入②得33=xx 303 . x=153≈25.98(m).将x =153代入y=3x=3×153 =45(m).所以塔高BC 为45 m ,大楼与塔之间的距离为25.98 m .Ⅲ.课时小结本节课针对回顾与思考中的四个问题作了研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植架结构图.进一步体验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Ⅳ.课后作业复习题A 组1,2,5,6,8B 组2.3,4,5,6Ⅴ.活动与探究如图.AC 表示一幢楼,它的各楼层都可到达;BD 表示一个建筑物,但不能到达.已知AC 与BD 地平高度相同,AC 周围没有开阔地带,仅有的测量工具为皮尺(可测量长度)和测角器(可测量仰角、俯角和两视线间的夹角).(1)请你设计一个测量建筑物BD 高度的方案,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要的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示意图:(2)写出计算BD 高度的表达式.[过程]利用测量工具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解决.这里的答案不唯一,下面只写出一种方法供参考.[结果]测量步骤(如图):①用测角器在A 处测得D 的俯角α;②用测角器在A 处测得B 的仰角β ③用皮尺测得AC=am .(2)CD=αtan a ,BE=αtan a ·tan β, BD=a+αβtan tan a . 板书设计回顾与思考本章内容结构框架图:。

九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点梳理:复习九年级上册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几何图形等。

2. 能力培养: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有理数1.1 复习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1.2 复习有理数的运算规则2. 第二章:实数2.1 复习实数的定义及分类2.2 复习实数的运算规则3. 第三章:代数式3.1 复习代数式的定义及表达方式3.2 复习代数式的运算规则4. 第四章:方程与不等式4.1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4.2 复习不等式的解法5. 第五章:函数5.1 复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图象5.2 复习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1. 课堂讲解:对每个章节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 课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 解答疑问: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六、第六章:几何图形6.1 复习平面图形的性质及分类6.2 复习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七、第七章:三角函数7.1 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7.2 复习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八、第八章:统计与概率8.1 复习统计的基本概念及图表8.2 复习概率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九、第九章:综合应用9.1 复习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9.2 复习数学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十、第十章:总复习10.1 复习整个九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10.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六、教学方法:继续采用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提高学习效果。

(完整版)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复习专题教案

(完整版)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复习专题教案
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对称性、周期性 等。
注意细节处理,避免失误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细节处理,如符号问题、计算问题等,避免因为细节失误导致整 个题目错误。
06
CATALOGUE
课程总结与拓展延伸
课程重点回顾与总结
01 02
解题能力评估
评估自己的解题能力,包 括审题、分析、计算等方 面,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
拓展延伸:反比例函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物理中的应用
在物理中,反比例函数可以用来 描述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如 电阻、电容、电感等。通过实例 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在物理中
的应用。
化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中,反比例函数可以描述 一些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浓度的关 系。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反比例
反比例函数的复合与分解
复合运算
将一个反比例函数作为另一个函 数的自变量进行复合,其结果可 能仍为反比例函数,也可能为其 他类型的函数。
分解运算
将一个复杂的反比例函数分解为 几个简单的反比例函数之和或之 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运算或分 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变换
平移变换
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沿x轴或y 轴平移,不改变函数的形状和
01
联立两个函数的解析式,解方程组得到交点坐标。
判断交点个数及位置
02
通过比较函数值或观察图象,判断交点个数及在坐标系中的位
置。
利用交点解决问题
03
根据交点坐标,可以进一步求解与交点相关的其他问题,如面
积、长度等。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题型
函数图象的绘制与分析
根据函数解析式,绘制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分析其 性质。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 四边形专题复习教案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 四边形专题复习教案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四边形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四边形的分类和特征;3.理解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4.能够解决与四边形相关的问题。

二、知识概述四边形是指由四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

常见的四边形包括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等。

在九年级数学中,掌握四边形的定义、分类和性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1 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构成的封闭图形,它有以下性质:•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有一对对边相等且互相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有4个边长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有一对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2.2 四边形的分类和特征根据边长和角度的特征,四边形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矩形:具有四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正方形:具有四个边长相等且四个内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具有相对的两边平行的四边形;•菱形:具有四个边长相等且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

2.3 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矩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的乘积的一半。

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各边长的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四边形的分类和特征;•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难点•理解和应用四边形的性质;•熟练计算不同类型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

4.1 导入与导入教师通过原生实例或者图片,引入四边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四边形的定义。

4.2 教学内容4.2.1 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1.讲解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介绍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的性质;2.分类介绍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特征和性质。

4.2.2 四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1.讲解不同类型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2.讲解四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优秀6篇)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优秀6篇)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优秀6篇)好的数学教学教案很有意义的。

初三数学总复习数学《方程(组)及不等式(组)教案

初三数学总复习数学《方程(组)及不等式(组)教案

12-13下学期初三数学总复习《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主备人:汤恒星本章教学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方程(组)、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组)、分式方程的概念及解法2、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二、本章教学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2三、学情分析初三复习阶段,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接触,但是遗忘比较多,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适当加以示范。

四、课时安排(共计10 课时)第1节:2课时第2节:2课时第3节:2课时第4节:2课时测评及讲解:2课时五、章节测试命题人安排:汤恒星第一节 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2课时)教学目标:1.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 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4 数学思想方法:消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知识点(1)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2)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分别加上或减去一个数字或式子,结果仍然是等式;2、等式两边分别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3)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5) 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6) 二元一次方程组: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7)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能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方程的公共解。

(8)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代入消元法:多适用于方程组中有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是1或-1的情形;(2)加减消元法:多适用于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中相同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的情形(9)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二、例题精讲例1.下列方程组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是( ) ⎪⎩⎪⎨⎧=+=+65115y x y x ⎩⎨⎧-=+=+2102y x y x ⎩⎨⎧==+158xy y x ⎩⎨⎧=+=31y x xA. B. C. D.例2.在 中,用x 的代数式表示y ,则y=______________.例3.(1)解方程.x x +--=21152156(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7271523y x y x 例4.已知a 、b 、c 满足⎩⎨⎧=+-=-+02052c b a c b a ,则a :b :c= . 例5.已知x =-2是关于x 的方程()x m x m -=-284的解,求m 的值.例6.某电厂规定该厂家属区的每户居民如果一个月的用电量不超过A 度,那么这个月这户只需交 10 元用电费,如果超过 A 度,则这个月除了仍要交 10 元用电费外,超过部分还要按每度 0.5 元交费.①该厂某户居民 2 月份用电 90 度,超过了规定的 A 度,则超过部分应该交电费多少元(用 A 表示)? .②右表是这户居民 3 月、4 月的用电情况和交费情况:根据右表数据,求电厂规定A 度为 .三、当堂检测1.若关于x 的方程x k =-153的解是x =-3,则k =_________. 2.解下列方程(组): (1)x x -+=-2114135;(2)⎩⎨⎧=+=+832152y x y x 3.当x =-2时,代数式x bx +-22的值是12,求当x =2时,这个代数式的值.4.应用方程解下列问题:初一(4)班课外乒乓球组买了两副乒乓球板,若每人付9元,则多了5元,后来组长收了每人8元,自己多付了2元,问两副乒乓球板价值多少?四、小结(1)方程的相关概念(2)一次方程(组)的解法(3)用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五、作业:试题研究教学反思:032=-+y x第二节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学目标:1.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及解法;2. 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3.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及解法、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五、 知识点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ax 2+bx +c =0 (a ≠0)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直接开平方法②配方法③公式法④因式分解法3.求根公式:当b 2-4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 (a ≠0)的两根为4.根的判别式: 当b 2-4ac >0时,方程有 实数根.当b 2-4ac=0时, 方程有 实数根.当b 2-4ac <0时,方程 实数根.5.(1)增长率问题;(2)利润问题二、例题精讲例1.选用合适的方法解下列方程:(1) (x-15)2-225=0; (2) 3x 2-4x -1=0(用公式法);(3) 4x 2-8x +1=0(用配方法); (4)x 2+22x=0 例2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0437122=-+++-m m mx x m )(有一个根为零,求m 的值.例3.用22cm 长的铁丝,折成一个面积是30㎝2的矩形,求这个矩形的长和宽.又问:能否折成面积是32㎝2的矩形呢?为什么?三、当堂检测一、填空1.下列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有_______ ①02x 3x12=-+ aac b b x 242-±-=②01x 2=+③)3x 4)(1x ()1x 2(2--=- ④06x 5x k 22=++ ⑤021x x 2432=-- ⑥0x 22x 32=-+2.一元二次方程3x 2=2x 的解是 .3.一元二次方程(m-2)x 2+3x+m 2-4=0有一解为0,则m 的值是 .4.已知m 是方程x 2-x-2=0的一个根,那么代数式m 2-m = .5.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 2+2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6.如果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分别为3和4,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是 .三、解下方程:(1)(x+5)(x-5)=7 (2)x(x-1)=3-3x(3)x 2-4x-4=0 (4)x 2+x-1=0四、小结(1)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及解法;(2)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关系;(3)用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五、作业:试题研究 教学反思:第三节 分式方程及其应用(2课时)教学目标:1、分式方程的相关概念及解法2. 了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会判断所求得的根是否是分式方程的增根.3. 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目标1,2,3难点:目标2,3教学过程:一、知识点1.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1个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2.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解整式方程,再将整式方程的解代入最公分母中,判断整式方程的解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增根二、例题精讲例1:(1)013522=--+xx x x (2)41622222-=-+-+-x x x x x 例2 若分式方程xx k x --=+-2321有增根,则k 为( ) A. 2 B.1 C. 3 D.-2三、当堂检测1.解分式方程. (1)22011x x x -=+- (2) x2)3(x 22x x -=--;(3) 11322x x x -=--- (4)11-x 1x 1x 22=+-- 2. 一列列车自2004年全国铁路第5次大提速后,速度提高了26千米/时,现在该列车从甲站到乙站所用的时间比原来减少了1小时,已知甲、乙两站的路程是312千米,若设列车提速前的速度是x 千米,则根据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B.C. D.四、小结(1)解分式方程要注意检验(2)增根是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解五、作业:试题研究教学反思:第四节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应用(2课时) 教学目标:1、 不等式(组)的定义及解法2、 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4、 用不等式解应用题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目标1,2,3难点:目标4教学过程:一、知识点1.定义:用不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2.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的集合3.解集在数轴上表示:(略)4.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若,b a <则c b c a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若,b a <且0c >,则bc ac <(或cb c a <)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若,b a <且0c <,则bc ac >(或c b c a >) 二、例题精讲例1.如图所示,O 是原点,实数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 、B 、C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0b a >-B. 0ab <C. 0b a <+D.例2. 不等式112x ->的解集是( ) A.12x >- B.2x >- C.2x <- D.12x <- 例3. 把不等式组21123x x +>-⎧⎨+⎩≤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下列选项正确A .B .C .D .BA O C 0)c a(b >-1 0 1- 10 1- 1 0 1- 10 1-例4. 不等式组221x x -⎧⎨-<⎩≤的整数解共有(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例6.若关于x 的不等式x -m ≥-1的解集如图所示,则m 等于( )A .0B .1C .2D .3 例7.解不等式组:(1)21113x x x +<⎧⎪⎨-≥⎪⎩ (2)⎪⎩⎪⎨⎧+<+->+)6(3)4(4,5351x x x x 【当堂检测】1.苹果的进价是每千克3.8元,销售中估计有5%的苹果正常损耗.为避免亏本,商家把售价应该至少定为每千克 元.2. 解不等式723<-x ,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写出它的正整数解.3. 解不等式组⎪⎩⎪⎨⎧-<+--+≥+224313322x x x x ,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4. 我市某镇组织20辆汽车装运完A 、B 、C 三种脐橙共100吨到外地销售.按计划,20辆汽车都要装运,每辆汽车只能装运同一种脐橙,且必须装满.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设装运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装运每种脐橙的车辆数都不少于4辆,那么车辆的安排方案有几种?并写出每种安排方案;(3)若要使此次销售获利最大,应采用哪种安排方案?并求出最大利润的值.四、小结(1)解不等式时左右两边同时乘以负数时,不等号方向要改变(2)列不等式解应用题是要主要“至少、最多、不低于、不大于、高于”等字样的理解五、作业:试题研究教学反思: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篇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篇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篇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9篇数学教案对于老师是很重要的。

教案是老师在进行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对教学进度和节奏的把控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

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

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下面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五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态度已经明晰可见。

通过上个学期多次摸底测试及期末检测发现,本班的特点是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

虽然涌现了一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但后进学生因数学成绩十分低下,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基本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了。

其次是部分中等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牢。

二、指导思想坚持贯彻党的__大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

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

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学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所学内容,就将开始进入初中数学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

数学复习中考教案七篇

数学复习中考教案七篇

数学复习中考教案七篇数学复习中考教案七篇数学复习中考教案如何写?数学科学家们不断争论计算机辅助认证的严谨性。

当大量计算难以验证时,很难说证明是有效的和严谨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数学复习中考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数学复习中考教案篇1一、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实数与中考
中考要求及命题趋势
1.正确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2.借助数轴工具,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等概念和性质;
3.掌握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熟悉按精确度处理近似值。

4.掌握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5.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

20XX 年中考将继续考查实数的有关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用实际生活的题材为背景,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近似值、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依然是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实数的大小的比较往往结合数轴进行,并会出现探究类有规律的计算问题。

应试对策
牢固掌握本节所有基本概念,特别是绝对值的意义,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还要注意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讲 实数的有关概念
【回顾与思考】
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 大纲要求:
1.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小。

考查重点:
1.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 2、|a|、 a (a ≥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实数的有关概念
(1)实数的组成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有尽小数或无尽循环小数正分数实数分数负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无尽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童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个不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数轴上任一点对应的数总大于这个点左边的点对应的数,
(3)相反数
实数的相反数是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效是零). 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4)绝对值
⎪⎩
⎪⎨⎧<-=>=)0()0(0)0(||a a a a a a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5)倒数
实数a(a ≠0)的倒数是
a
1(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零没有倒数. 【例题经典】
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例1 ①a 的相反数是-15
,则a 的倒数是_______. ②实数a 、b 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则化简│b-a │=______.
③去年泉州市林业用地面积约为10200000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本大题旨在通过几个简单的填空,让学生加强对实数有关概念的理解. 例2.(-2)3与-23( ).
(A)相等 (B)互为相反数 (C)互为倒数 (D)它们的和为16 分析:考查相反数的概念,明确相反数的意义。

答案:A
例 3.-3的绝对值是 ;-321 的倒数是 ;94的平方根是 .
分析:考查绝对值、倒数、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各自的意义,不要混淆。

答案:3,-2/7,±2/3
例4.下列各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 )D
A .-3与3
B .|-3|与一31
C .|-3|与31
D .-3与2(-3) 分析:本题考查相反数和绝对值及根式的概念
掌握实数的分类
例5 下列实数227、sin60
°、3
π)0
、3.14159、
)-2数有( )个
A .1
B .2
C .3
D .4
【点评】对实数进行分类不能只看表面形式,应先化简,再根据结果去判断.
第二讲 实数的运算
【回顾与思考】
知识点:有理数的运算种类、各种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计算器功能鍵及应用。

大纲要求:
1. 了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意义,理解乘方、幂的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委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2. 了解有理数的运算率和运算法则在实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复习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正确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3. 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概念,会根据指定的正确度或有效数字的个数,用四舍五入法求有理数的近似值(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也能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近似值),会按所要求的精确度运用近似的有限小数代替无理数进行实数的近似运算。

4 了解电子计算器使用基本过程。

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考查重点:
1. 考查近似数、有效数字、科学计算法;
2. 考查实数的运算;
3. 计算器的使用。

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相加等于原数。

(2)减法 a-b=a+(-b)
(3)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即
⎪⎩
⎪⎨⎧⋅-⋅=)(0),(||||),(||||为零或异号同号b a b a b a b a b a ab
(4)除法
)0(1≠⋅=b b
a b a (5)乘方 个
n n a aa a = (6)开方 如果x 2=a 且x ≥0,那么a =x ; 如果x 3=a ,那么x a =3
在同一个式于里,先乘方、开方,然后乘、除,最后加、减.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面.
3.实数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a+b =b+a
(2)加法结合律 (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 =ba .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分配律 a(b+c)=ab+ac
其中a 、b 、c 表示任意实数.运用运算律有时可使运算简便.
【例题经典】
例1、(若家用电冰箱冷藏室的温度是4℃,冷冻室的温度比冷藏室的温度低22℃,则冷冻室的温度(℃)可列式计算为 A . 4―22 =-18 B.22-4=18
C. 22―(―4)=26 D.―4―22=-26
点评:本题涉及对正负数的理解、简单的有理数运算,试题以应用的方式呈现,同时也强调“列式”,即过程。

选(A )
例2.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神州五号”绕地球飞行了14周,飞行轨道近似看作圆,其半径约为6.71×103千米,总航程约为(π取3.14,保留3个有效数字) ( )
A .5.90 ×105千米
B .5.90 ×106千米
C .5.89 ×105千米
D .5.89×106千米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记数法 答案:A
例3.化简273
-的结果是( ).
(A)7-2 (B) 7+2 (C)3(7-2) (D)3(7+2)
分析:考查实数的运算。

答案:B
例 4.实数a 、b 、c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有
( ).
①b+c>0②a+b>a+c ③bc>ac ④ab>ac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分析:考查实数的运算,在数轴上比较实数的大小。

答案:C
例5 计算:-1
13-⎛⎫ ⎪⎝⎭
+(-2)2×(-1)0-│12 【点评】按照运算顺序进行乘方与开方运算。

例5.校学生会生活委员发现同学们在食堂吃午餐时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于是决定写一张标语贴在食堂门口,告诫大家不要浪费粮食.请你帮他把标语中的有关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粒大米,全国13亿人口,每天就要大约浪费 吨大米
例6.阳阳和明明玩上楼梯游戏,规定一步只能上一级或二级台阶,玩着玩着两人发现:当楼梯的台阶数为一级、二级、三级……逐步增加时,楼梯的上法数依次为:1,2,3,5,8,13,21,...…(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请你仔细观察这列数中的规律后回答:上10级台阶共有 种上法.
分析:归纳探索规律:后一位数是它前两位数之和
答案:89
例7.观察下列等式(式子中的“!”是一种数学运算符号)
1!=1,2!=2×1,3!=3×2×1,4!=4×3×2×1,…, 计算:!
98!100= . 分析:阅读各算式,探究规律,发现100!=100*99*98!答案:9900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