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
学号:*********
姓名:***
班级:05秋汉本
目录
一、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有机结合深化了主题
(一)社会背景
(二)家庭环境
二、通过无意识描写挖掘人物内在心理,创造出强烈的真实感
(一)深层心理无意识描写
(二)具体行为无意识描写
三、用多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
(一)深刻地揭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活动
(二)用细腻的笔法说明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
(三)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展示人物心灵隐痛
(四)通过景物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感受
四、小结
摘要:本文对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中的心理描写特色作了论述,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背景描写是相互依存的,不断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典型背景中的心理描写又反映出实际问题的普遍意义,大量无意识心理描写不仅使人物有血有肉,而且增添其真实性,连同多种心理描写方法,构成了《寒夜》心理描写的三大特色。
关键词:遭遇歧视懦弱痛苦争吵嘲笑
论《寒夜》的心理描写特色
《寒夜》是巴金作品中颇富感染力而又颇为丰富的一部作品。该文描写的是抗战胜利初期一个小公务员的家庭生活。巴金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真实地典型地描写了那个时代下汪文宣母子的悲惨遭遇,并以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描写其一家人的苦难,以揭示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在小说《寒夜》中,作家竭力捕捉汪文宣、曾树生细微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深入开掘人性,《寒夜》中的心理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充分感受认识和把握作品人物的依据,其心理描写也有自身的特色。
一、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有机结合深化了主题
《寒夜》这篇小说有着典型的环境背景,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在特色的环境背景中慢慢展开的,包括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
(一)社会背景
《寒夜》借着大量的心理描述,大量的汪文宣的内心独语,展示了小人物的苦难、绝望和无助。汪文宣曾经也有人生追求,但残酷的现实完全排除了他的人生信念。生存的艰难,将他逼入了绝望的境地。在小说创作中,巴金很真实地呈现了人物的悲剧性生存境况。《寒夜》真实反映了抗战后期的中国世相,当时社会一片混乱,人们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一类的事每天都在发生,物价飞涨,生活困难,战场失利,人心惶惶。小说主人公汪文宣过去是上海某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生,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当时他在一家书店做校对,工资微薄的无法养家糊口,为了求得一点基本的生存条件,他不得不无声的奉行,对上级恶势力有怒不敢言,只是在心里无声的咒骂:“那么你一个钱不给,不是更好吗?”“你年终分红,就是二三十万,你哪管我们死活!要不是你这样刻薄,树生怎么会跟我吵架?”可是他连鼻息也极力忍住,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周主任注意到他心中的不平,同时他怕失去工作,这份工作是自己失业几个月后,托唯一的对他有好感的同乡好容易找到的,况且这位同乡现在已去外地了。“活着好?还是死好?”他常常偷偷地想着,尤其是在办公室的时候,
他觉得‘死’就在前面等他,周主任的表情和吴科长的眼光似乎在鞭策他走向死。他觉得同事们都歧视他嘲笑他,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都在抗争命运,都在努力工作。特别是汪文宣,他想靠善良和努力来求得一家大小的平安幸福,但现实恰恰相反。这种故事设置产生了一种悲剧审美,我们也可从中观照出作者的深切同情。因为汪文宣家庭的悲剧,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的原因,即便他的性格的变异,也是社会原因所致。人物人性失去本我,是现实世界不合理所致。小说体现了对苦难生命的权力关注,这正是体现了巴金深切的同情心。在小说创作中,巴金常常浸染着他深深的情感创作,巴金曾说:“他们三个人都是我的朋友。我听够了他们争吵。我看到每个人的缺点,我了解他们争吵的原因,我知道他们每个人都迈着大步朝一个不幸的结局走去,我也向他们每个人讲过忠告。我批评过他们但是也同情他们,同情他们每个人。我对他们发生了感情。”(《巴金谈创作》)正因为这样,巴金在刻画汪文宣这个人物时也赋予了他才气、善良和正义感等不少优点,特别是他对母亲孝顺、对妻子体贴、对儿子负责对朋友热情等。但是他胆小、懦弱,在现实的非理性折磨下,变得有些怪异,少了许多本我个性,软弱到了不堪的地步,又十分自轻自贱。这些心理的扭曲,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失衡。物质的匮乏,消除了他心灵的反抗,消灭了他的一切。对于这一切,巴金给予了深深的同情。汪文宣无尽的屈辱心理,在一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表现出来。汪文宣每一次心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比如,小说第二十三章,汪文宣送别妻子去兰州的情景:人痴呆地立了一两分钟,突然沿着楼梯追下去,他绝望地走回家来,大门口一盏满月似的门灯孤寂地照着门前一段人行道门旁边墙脚下有一个人堆,他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十岁上下的小孩互相抱着缩成一团。……他看着他们,他浑身颤抖起来,……便蒙着脸象逃避瘟疫似地走进大门,作家巧妙地把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既表现了汪文宣的苦难,但又表现了他比他更凄惨的劳苦大众的苦难,而且预示着汪文宣的日后的更大的恐怖处境。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还有汪文宣濒临生命垂危的关头,他用嘶哑的声音喊着:“我要活,我要活”同这种声音和鸣的是窗外响着的贫苦人民叫卖“炒米糖开水”的声音,这种悲惨的和鸣,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有机结合,好像作家为我们勾画出国统区人民共发出的一片“我要活”的呼吁。
(二)家庭环境
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是大学时的同学,由于志同道合走在一起,十几岁的儿子在读书,还有男方的母亲。她从前念过书,是当时云南昆明的才女,她丈夫死得早抗战爆发后,追随儿子来到重庆,儿子和媳妇每天出去工作,她料理家务,照理说像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应该有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在旧中国,这样一个四口之家却难以
度日,整年整月煎熬贫困之中,只是清贫有时让人也可以忍受,可怕的是沉重的精神压力。由于生活的艰难,为了补贴家用,汪文宣只得非常痛苦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亲爱的妻子曾树生去当“花瓶”,供有钱的人玩赏。更严重的是婆婆也看不惯媳妇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夜不归宿的“花瓶”生活。非常爱她唯一的儿子,她为她“二等老妈子”的处境不平,越是爱儿子,就越是不满意媳妇,因为媳妇不能像他那样把整个心放在那个人身上。所以,婆媳相见几乎是无休止的争吵,汪文宣夹在中间处处受气,成为她们的出气筒。他既爱母亲,又爱妻子,一方面“他觉得母亲的话有道理”,这是因为他觉得母亲的话里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风俗,这是他和妻子都应该遵守的生活法规,另一方面,她“有觉得树生并没有错”,这是因为树生为了全家人的活命竭尽全力地“工作”,似乎不应该受任何指责和抱怨,他不得不对妻子怀有感激、同情、原谅的心情。对于母亲的控诉,妻子的埋怨,她无言以对。在这种情形下,汪文宣的种种心理感受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懦弱得他只有一个想法,“我对不起每一个人,我应该受罚”。“这要怪我没出息”……有时他需要叫一声。哭一场或者大大的痛一阵,挨一次毒打。来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在家中“他常常感觉心似乎漂浮在空虚处,找不到一个停留处”,道出了他不被家人理解的痛楚。当婆媳争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的“苦苦哀求”之时白费口舌,,到最后他唯一的办法是使用“苦肉计”。但这也只是缓解这无烟的战争,茅盾得不到真正解决,而且愈演愈烈……后来“战争”有发生了:“我什么苦都受得了就是受不了他的气,我不要再见到她,”母亲咬牙切齿说后,又低声哭起来,本来汪文宣对日夜操劳的母亲一直深深愧疚,这时他心似刀割,他不加考虑地回答说“我不让她回来就是啰!但他又离不开她(妻子)稍加片刻他觉得头发晕,眼睛发黑,心里难受得很。“哼,你配跟我比!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你跟我“滚”,母亲的诅咒一次比一次狠,汪文宣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他觉得头要爆炸,心要破裂,一个“滚”字像一个结实的拳头重重地打在他的胸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极端的痛苦思想只有通过一系列心理描写表现出来。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我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为什么这两个它所爱而又爱他的女人必须像仇敌似的相互攻击呢?”“我都要死了,你们还在吵?”……。这些问题一直折磨着他,使他陷入难以摆脱的精神上的苦境,与家庭环境结合的心理描写把汪文宣无穷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情感湍流的家庭中,汪文宣却一步步走向身心交瘁的境地。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的有机结合推动这故事情节发展,特色环境中的心理描写又深化了主题,显示出巴金先生独特的心理描写方法。
二、通过无意识描写挖掘人物内在心理,创造出强烈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