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近几年来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
我国大型湖泊由于水体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加剧了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如我国云南滇池、太湖、巢湖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发生。
蓝藻水华发生时,蓝藻漂浮于水面成翠绿色的水体或薄层,江浙一带称为“湖靛”,福建称“铜锈水”。
通过调查发现,微囊藻是我国湖泊最常发生的蓝藻水华之一,微囊藻是一种能形成囊状不定形群体的藻类,其群体常由几十个、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单个细胞组成。
通过对广州番禺养殖池塘、湖北东部多个水库,江苏滩涂等地多个养殖池塘发生的蓝藻水华进行分离、检验,发现主要是由微囊藻繁殖发生的水华。
一.蓝藻水华形成的条件蓝藻水华多发生在夏季6~9月,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气候条件等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适宜的水温(2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pH值,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蓝藻形成气囊,上浮到水体表面,群体繁殖迅速,利于蓝藻水华在水面的形成。
二.蓝藻水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蓝藻是养鱼池塘中常见的藻类之一,数量多时易形成水华。
1.鱼类不喜摄食蓝藻,藻类难以消化,利用率低,但在水华盛期鲢、鳙、鲤和草鱼的肠道里混有大量藻体,对其前、中、后肠的内含物进行镜检时看到一个个藻团完好无损,不易消化;2.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蓝藻大量繁殖恶化了池水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抑制了鱼池中浮游生物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使鱼池中的丝状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死亡;3.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了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4.蓝藻大量死亡时容易败坏水质,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5.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鱼类来说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6.蓝藻大量繁殖时,散发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7.环境恶化引起水生动物死亡。
城郊污水塘蓝藻水华的发生与防治
城郊污水塘蓝藻水华的发生与防治摘要阐述了城郊污水塘蓝藻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并提出生物预防、药物防治、泼洒生物制剂及均匀施肥等防治措施。
关键词蓝藻水华;危害;防治随着城市建设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生活污水排入城郊鱼塘,使得养殖水体呈富营养化;水产养殖技术不断提高,高密度精养,使得养殖水域有机质含量逐年增高,养殖环境急剧恶化。
水体中的有害藻类——蓝藻快速生长,在水表大量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即蓝藻水华。
时间一长,藻体大量死亡,分解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恶臭味,污染空气,同时消耗水中溶解氧。
另外,蓝藻具有细胞内毒素,当蓝藻细胞腐败分解后,蓝藻毒素被释放到水体中,会造成鱼类大量死亡,而且蓝藻毒素是强烈的致癌物质,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蓝藻水华发生的原因1.1环境因素蓝藻喜生活在有机质含量高的水体,在阳光充足的温暖季节生长旺盛。
因此,蓝藻水华多发生在春末至夏季的5~8月,有明显的季节性。
温度、光照、营养等都是其生长的影响因子。
当水温在2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pH值、适宜的光照,蓝藻便会大量繁殖,形成水华;而城郊污水塘,一般都具备蓝藻繁殖的环境条件,特别容易发生蓝藻水华。
1.2池鱼的放养情况蓝藻水华的出现,与池塘鱼类的放养情况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多年的观察记载,笔者发现,城郊污水塘,主养鲤鱼的池塘较主养鲢鳙的池塘蓝藻水华较易发生,前者水华出现机率达75%~90%,后者为25%~35%。
这可能是因为鲢、鳙鱼能利用细嫩状态的蓝藻;而一旦形成水华,由于细胞壁的纤维素和较厚的果胶质均已老化,鱼类就很难利用。
因此,池塘消毒后放入较多的大规格的鲢鳙鱼种对蓝藻水华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1.3氮磷比例通过对城郊污水塘的水质监测分析得知,蓝藻生长繁殖影响最大的是池水中氮、磷,蓝藻在浮游植物中所占的百分比与池水中三态氮及有效磷含量呈一定程度的对数曲线关系。
当水体中三态氮、可溶性磷含量大时,蓝藻所占的比例减少,其他浮游植物占了优势,蓝藻难以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蓝藻水华危害防治措施论文
蓝藻水华危害防治措施论文摘要:蓝藻水华会造成鱼虾死亡,导致水体污染,水道堵塞,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除此之外,蓝藻毒素也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我国众多湖泊水体蓝藻水华发生频率高,藻类生物量巨大,水华种类的产毒力强,因此,迫切需要具有长效、经济和安全的预防和控制蓝藻水华策略和技术措施。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蓝藻水华的发生机理,并结合国内外爆发蓝藻水华事件及后果,分析水华爆发的三大危害,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蓝藻水华;发生机理;危害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但近年来,我国的江河、湖泊及近海海域的氮磷污染呈加重趋势,内陆主要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部分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大量繁殖,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产生异味,水体功能遭到破坏。
2007年太湖、滇池以及巢湖蓝藻暴发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关注。
因此,治理富营养化水体,防治水华,恢复水体的综合功能,已成为当前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一蓝藻与蓝藻水华蓝藻是藻类生物,又称蓝细菌或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牯藻,一般呈蓝绿色,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
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生活在淡水中,少数分布在海水中。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某些蓝藻能快速生长,当达到一定生物量时,这些蓝藻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
形成肉眼可见的藻类聚集体,即蓝藻水华。
二水华的发生机理水华又称“水花”或“藻花”,是当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时,只要具备适当的温度、光照、风浪悬浮等有利于藻类滋生的气象、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就能促使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类过度生长繁殖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引起水体颜色变化,并在水面上形成或薄或厚的绿色或者其他颜色的藻类的漂浮物的现象。
蓝藻水华爆发需有以下条件:水体处在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主要营养物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浮游生物过量繁殖的现象。
蓝藻处理
2. 1 铜制剂 蓝藻比其它藻类对铜离子更敏感,因此铜制剂常用作抑藻、杀藻剂。传统使用的铜制剂是晶体CuSO4 。Cu2SO4 的药效持续时间短,受水质的碱度及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腐殖质及藻类自身释放的多肽的影响,使用时需要连续施加。高浓度的铜离子会造成游游植物的大量死亡引起水体严重缺氧,过多过量的使用还会引起鱼类的蓄积性中毒,造成肝、肾组织的损害影响鱼体的生长。故CuSO4 不能经常使用,且浓度应严格控制。为了减轻铜离子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将铜离子变为铜基化合物,铜与三乙醇胺形成毒性更小的化合物。铜离子从铜基化合物中缓慢释放到水体中并维持一定浓度连续作用,抑制蓝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如市场上销售的络合铜。
微囊藻有较高的磷吸收的最大摄取速率、比其它藻类具有更强的储存磷的能力, 它们可以在细胞中储存足够的磷(够细胞分裂2-4 次) 、对磷和氮等营养盐的结合力比其它藻类高等, 这些特点使得它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磷, 尤其在氮、磷限制的条件下, 具有比其它藻类更高的竞争力。因此, 在许多氮、磷浓度较低的水体中, 也时常可以见到蓝藻的水华。
蓝藻大量繁殖时,散发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使水体的理化指标常常超出水生动物的耐受程度,从而引起养殖对象死亡。
微囊藻水华死亡后,容易败坏水质,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NH2OH)、硫化氢(H2S)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鱼类。当1升水中含有50万个微囊藻群体,就会使几种主要养殖鱼类死亡;当1升水中含有100万个以上时,草、青、鲢、鳙鱼等就会大量死亡,甚至全池鱼都死掉。另外,颤藻的“水华”可引起枝角类的死亡。而且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细菌对于鱼类来说是致病菌,易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
一、蓝藻
蓝藻是藻类生物,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枯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大约距今35一33亿年前,蓝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现在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85%)淡水产,少数海产;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一85℃的温泉中;有些种类和菌、苔藓、蕨类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可穿入钙质岩石或介壳中(如穿钙藻类)或土壤深层中(如土壤蓝藻)。
阐述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
阐述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1、蓝藻的形成蓝藻是一种极为原始的藻类生物。
蓝藻的繁殖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营养繁殖,包括了细胞直接分裂和群体破裂以及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第二种是一部分的蓝藻可以在体内产生孢子或者是体外孢子,进而进行无性生殖。
蓝藻属于单一细胞生物,并且细胞内含有核物质,通常在显微镜下呈现颗粒状或者是网状,在细胞质中,染色体和色素均匀的分布其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蓝藻并没有核膜以及核仁,但却具核的功能,所以称其为原核。
蓝藻细胞壁外有着一层胶质衣,所以粘藻也是蓝藻的一种称呼。
但凡含有绿叶素a和蓝藻素量较大的细胞,多数呈现为绿蓝色,但也有少部分呈现为红色。
根据相关统计,世界范围内,已经记录在案的蓝藻约有两千余种,仅中国记录在案的蓝藻就达到九百余种,蓝藻分布及其广泛,遍及了世界各地,绝大多数都为淡水蓝藻,只有一小部分为海水蓝藻。
值得注意的是,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环境转变为有氧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营养物质非常丰富的水域中,有些蓝藻会在夏季大量的繁殖,致使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并且非常粘稠而又散发着恶臭的浮沫,这被称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也被称为绿潮。
2、蓝藻水华的危害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会引起水质的恶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饮用水的严重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蓝藻水华在治理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水域的水是无法作为饮用水源的,太湖爆发蓝藻水华后,虽然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但在201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出,太湖水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多为Ⅱ、Ⅲ类为主,32%以上的水体不能达到饮用水的要求,甚至局部地区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低于Ⅳ类水。
由此可见,蓝藻水华的爆发,即使是在处理后的几年中,对人们生活中的饮用水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
蓝藻中,有一部分种类,例如微囊藻,该种类的蓝藻会产生藻毒素(MC),基本上有二分之一的绿潮中都含有大量的藻毒素(MC)。
当人们的身体接触到蕴含藻毒素(MC)的水体后,会引起眼睛以及皮肤的过敏、瘙痒以及发麻甚至会引起皮疹;当人们饮用少量的水体后,会引发急性肠胃炎等疾病。
浅谈蓝藻水华的危害与防治
&" 北京水产
!""#$%
!+ 肠炎病
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患病初期臀鳍基部或 鳍条充血, 解剖可见肠内粘液增多, 肠壁局部充血, 患 病后期, 体色变黑离群独游, 全部肠管发炎变红, 肠内 无食, 出现大量黄色粘液, 肛门发炎红肿, 此病主要危 害大鱼种和成鱼, 一般在水温 &/# 以上开始出现, .%7 月常见。 坚持在饵料中 防治方 法 : !不 喂 霉 烂 变 质 饵 料 , 平时注意定 添加 ’+&-的鲜大蒜汁或适量大蒜素预防, 期泼洒生石灰预防消毒。 " 治疗可采取水体 ’+$,,) 强 氯 精 消 毒 的 同 时 ,按 照 每 &’’5* 饲 料 拌 入 土 霉 素 连续投喂一周。 "’%&’’* , $+ 赤皮病 病原是荧光假单胞菌。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充 血发炎呈红 色 ,严 重 时 鱼 的 上 下 颌 及 鳃 盖 也 充 血 发 炎, 各种规格鱼种均易患此病, 特 别 是 7、 6 月份受机
一、传染性疾病 究竟是细菌还是病毒引起, 目前尚无定论。与在 常规品种中流行的暴发性出血病相似, 鱼体内外不同 部位出现不同程度充血, 特别是头部、 眼眶、 鳍条基 部、 肌肉、 肠道充血明显, 肛门红肿, 鳃丝颜色变淡, 甚 至腐烂, 有的病鱼肝、 肾、 脾等脏器也呈点状充血。水 水质恶化, 规 格 在 $%&’() 的 苗 种 易 患 温 !"# 以 上 , 此病。 有条件者注入地下水, 降 防治方法: ! 加注新水, 低水温。 "患病鱼按照每公斤体重 !’%$’)* 新肥素拌 结合拌饵投喂鱼 饵投喂。#’+$,,) 强氯精全池泼洒, 血散或鱼血康, 剂量为日投饵量的 &+!- 左右, 连用一 周。 $ 用含 ’+&,,) 有效碘的碘伏全池泼洒或适量加 大剂量浸泡处理。 &+ 烂鳃病
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与应对措施
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与应对措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排放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挑战之一。
其中,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污水排海是指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直接排入海洋,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蓝藻水华的形成。
蓝藻是一种微型藻类,它们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水体中迅速繁殖,形成大面积的水华。
蓝藻水华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还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蓝藻水华还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造成大量生物死亡。
二、应对措施1. 加强污水处理首先,要加强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排入海洋的污水经过充分处理,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采用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多种工艺结合的方法,有效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减少对海洋资源的开采,降低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例如,通过回收利用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3. 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对海洋水质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蓝藻水华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水华事件。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对于已经受到蓝藻水华影响的海洋区域,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通过人工引入适宜的生物种类,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的破坏。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污水排海和蓝藻水华问题的认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让公众了解到污水排海的危害,激发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结语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及其控制PPT课件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 3.2 对生态多样性的危害:侵占其他藻类物种的生存空间,致使 物种多样性骤减。
第10页/共22页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 3.3 对人文景观的危害:水华蓝藻覆盖水体表面,厚厚一层还发 出臭味,严重影响水域景观。
第11页/共22页
3.蓝藻水华污染危害
• 3.4 对人及牲畜动物的危害:蓝藻细胞破裂,向水体中释放藻毒素,被人或牲畜动物接触、饮用而致使中毒, 如皮肤过敏、肝中毒等,甚至会危及生命。
目录
• 前言简介 • 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 • 蓝藻水华污染的危害 • 控制方法 • 讨论与展望
第1页/共22页
1.前言简介
• 1.1 引言
•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水华大规模暴发,引起无锡市200多 万居民饮水危机,给工业和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自此,蓝藻水 华事件开始被人们所熟知。
• 目前,已成为国内主要的水污染问题之一。
• 5.2 展望
① 重点研究如何改进单个独立处理工艺,发挥每一种工艺的优势,减少其处理工 艺的局限性,为后续处理带来方便。
② 不管是蓝藻控制还是藻毒素去除,这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如何将多种工艺进行组 合,争取效益最大化,是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
③ 藻毒素去除技术中,TiO2光催化氧化技术是比较高效、清洁的,但TiO2的负载一 直是一个难题,希望今后重点研究TiO2负载技术,以方便对TiO2粉体的回收。同时如 何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稳定性差,对 群体性蓝藻去 除效果不佳
机理及中间产 物研究不透彻, 耗时长
第15页/共22页
4.1 蓝藻的控制方法
第16页/共22页
4.2 藻毒素的去除方法
蓝藻应急治理方案
蓝藻应急治理方案蓝藻是一种常见的淡水藻类,又称为蓝藻菌。
在一些湖泊、水库等淡水水域中,蓝藻会大量滋生,甚至形成蓝藻水华,对水质产生影响,影响周边生态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蓝藻应急治理方案,帮助居民了解如何应对蓝藻水华的出现。
蓝藻水华的危害蓝藻水华对水体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味蓝藻水华消耗水中的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气、硫化氢等有机物质,会产生难闻的臭味,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困扰。
水质在蓝藻水华的生长过程中,蓝藻会吸收水中的大量养分,包括氮、磷等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水体中会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缺氧和酸化,危及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水中生物的生存。
毒性蓝藻水华中还含有一些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如腐酸等,这些有毒物质会对水生生物和周边居民产生危害。
蓝藻应急治理方案针对蓝藻水华的出现,需要采取积极的应急治理措施,以尽快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应急治理方案:机械清除法机械清除法是指在蓝藻水华发生后,通过人工清除蓝藻的方式,来控制水华的扩散。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人工割草、引水、吸水等手段来实现,可以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
但机械清除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较高且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
生态修复法生态修复法是指通过调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来达到控制蓝藻水华的目的。
这种方法需要先找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如农作物灌溉等,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生态修复法需要时间比较长,但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比较小。
化学处理法化学处理法是指通过添加化学药品的方式,来控制蓝藻水华的扩散。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添加氧化铜、硫酸铜、氢氧化铜等化学药品来杀灭蓝藻,但需要注意控制药品的用量和使用时间,以避免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结语蓝藻水华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现象,对周边生态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
针对蓝藻水华的出现,需要通过机械清除法、生态修复法、化学处理法等方式来进行应急治理。
但无论采取哪种应急治理措施,都需要注意不要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以达到尽快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治理措施一、背景介绍以太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以太湖蓝藻问题日益突出。
二、蓝藻的危害蓝藻是一种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蓝藻水华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还会产生致病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
三、治理措施1.减少污染源以太湖周边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等都是蓝藻滋生的重要源头。
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强工业废水处理、推广生态型污水处理设施等,是减少污染源的关键。
2.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恢复以太湖水质的重要手段。
引入湿地植物、浮岛等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污染物质、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同时,适当调整湖泊水位,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
3.科学施肥农业面源污染是蓝藻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合理施肥是减少农业污染的关键。
科学制定农业施肥方案,合理选用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渗漏,是预防蓝藻滋生的有效手段。
4.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以太湖水质监测和蓝藻水华预警系统的建设,可以及时掌握湖泊水质状况和蓝藻水华的发生情况,做出及时响应和治理措施,避免蓝藻水华对水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5.加强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资源利用意识,形成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治理以太湖蓝藻的合力。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
四、成效与展望通过多年的努力,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水质状况得到改善,蓝藻水华发生频率和范围有所减少。
然而,治理工作仍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大力度,保持长期持续的治理效果。
总结:以太湖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蓝藻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通过减少污染源、生态修复、科学施肥、加强监测与预警以及宣传与教育等综合措施,以太湖蓝藻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仍需要持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治理工作,保护好以太湖的生态环境。
蓝藻河道治理方案
蓝藻河道治理方案问题描述蓝藻是一种生长在水体中的蓝色藻类,它会随着水温升高或营养物质过剩而大量繁殖,形成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会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态系统。
此外,蓝藻水华在繁殖过程中还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对人类和动物造成健康威胁。
在城市化进程中,蓝藻水华已成为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一些流经城市密集区的小型河流,由于缺乏有效治理,蓝藻水华的形成和蔓延较为严重,给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应对蓝藻水华的形成和蔓延问题,开展河道治理工作,是当前城市环境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治理策略为了解决蓝藻水华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策略,包括: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蓝藻水华的治理工作,不能仅靠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行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因此,在治理工作开展之前,应积极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蓝藻水华危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倡导节水、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强对河道环境的保护。
2. 实施生态修复城市河道有着很多“伤疤”,这些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河流的治理难度加大。
因此,在治理工作中,生态修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采取能够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技术和手段,重建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减缓蓝藻水华发生的可能性。
3. 科学测评,精准治理治理工作不能盲目行动,必须要在治理前,对蓝藻水华的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水源地、水体污染物、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量化及综合评估,全面分析评估河道水体状况,从而精准制定河道治理方案,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4. 强化源头治理,减少营养物质供应蓝藻繁殖需要足够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和磷等养分元素。
因此,在治理工作中,应该紧紧把握源头,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钝化物质的供应。
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等措施,减少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减少蓝藻繁殖的机会。
结论蓝藻水华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都在积极开展治理工作。
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滇池是我国第八大淡水湖,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昆明市最大的自来水源地。
近年来,滇池水华问题频发,成为困扰昆明市民的重要环境问题。
滇池水华主要是由蓝藻引起的,蓝藻水华不仅影响了滇池的生态环境,还给城市的自来水供应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技术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滇池蓝藻水华的危害与成因1. 对环境的危害蓝藻水华会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影响生态平衡,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水生态环境的恶化。
2. 对城市自来水供应的影响蓝藻水华会导致藻类大量逝去并降解,产生臭味和异味物质,影响自来水的水质,给城市自来水处理带来压力。
3. 成因分析滇池水华的形成是由湖泊富营养化、氮磷含量高、水温升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也是滇池水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1. 生物控制技术通过引入和培育一些具有高水平的生物控制蓝藻水华的微生物和浮游植物,来改变湖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过程,从而控制蓝藻组织生长。
2. 化学控制技术利用化学方法来控制蓝藻水华,包括投加杀藻剂、投加固氮剂等手段来改善水体的营养盐结构,控制水华的发生和发展。
3. 物理控制技术通过喷淋、搅拌、曝气等物理方法来改善水体的流动状况,减少蓝藻在水体中的滞留和生长。
4. 生态修复技术通过人为手段引入适当的水生植物和动物,修复水体的生态平衡,减少蓝藻水华的发生。
5. 应急处理技术在水华暴发时,采取防治措施,包括机械收割、高压水枪清洗等手段来应急处理已经形成的蓝藻水华。
三、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实践1. 技术实验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对滇池蓝藻水华综合防控技术进行了多次实验,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经验。
2. 工程应用在滇池及其周边区域开展了多项水华综合防控工程应用实践,包括投放生态修复材料、喷洒杀藻剂等措施。
3. 效果评估了解各种综合防控技术在滇池水华治理中的应用效果,不断进行效果评估和技术改进。
蓝藻的危害性及治理
一、认识蓝藻1、蓝藻的危害●其一,水华(水华的主要成份是蓝藻)不宜作为饵料。
国内外都有资料报道,认为蓝藻体内含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摄食后不仅难以消化,还产生毒副作用,蓝藻的饵料价值不高;●其二,蓝藻对鱼类和水产养殖生物有毒害作用。
近年来有些资料报导,蓝藻在生长过程中分泌一种藻毒素,对鱼类生理代谢产生有害影响,严重时引发鱼病,甚至引起死鱼;●其三,对水质危害较大。
很多资料报道,蓝藻死亡后其尸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不仅引起大量死鱼,当牛、羊饮了此水后,也会中毒死亡。
●其四、蓝藻毒素内分为很多种,通过其危害方式可分为肝毒素和神经毒素,它们是已知的会侵袭肝脏和神经的毒素,另一类毒素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当蓝藻细胞破裂或死亡时,毒素就会被释放到水中。
当暴露在含有蓝藻毒素的湖水中,虽然一部分人会生病,但是饮用含有受污染藻类的水却未必会导致死亡。
长期地暴露在含有蓝藻肝毒素的水中,即使含量较低,也有可能对人体产生长期的或慢性的不利影响。
如果你不断的摄入含有蓝藻的水,鱼或者其他水产品,就可能会产生头痛,发烧,腹泻,腹痛,反胃或者呕吐。
如果你在受污染的水中游泳,也有可能会产生皮肤发痒或者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如果你怀疑直接接触到了污染水源并且身体发生了不良反应,用干净水冲洗身体并立即联系医生。
煮沸的水不会去除蓝藻中的毒素,因为你不可能凭借水的外表,气味或者味道去检测毒素的存在,只有化学测试才可以。
如果条件允许,不要使用受污染水洗衣服和餐具,如果实在没有其他水源,做家务要用水时必须戴上橡胶手套,使用受污染水洗澡应该避免,因为皮肤直接接触水会造成皮肤刺激和皮疹。
2、蓝藻的特征用纯净水瓶在水体30公分下取出水样观察,如发现大小不同的蓝色颗粒物,用手搓碎后会看到蓝色素这就是蓝藻。
3、蓝藻分解后水体的特征现象从水下30公分取出水样,如水体透明无细小颗粒物,就证明蓝藻已被分解彻底。
蓝藻被分解后水面出现的绿色漂浮物,那是绿藻和其它有益微生物,是很优质的生物养料,无毒供水生动物食用。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
蓝藻水华对鱼类的危害和蓝藻水华的控制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近几年来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
我国大型湖泊由于水体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加剧了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如我国云南滇池、太湖、巢湖等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蓝藻水华发生。
蓝藻水华发生时,蓝藻漂浮于水面成翠绿色的水体或薄层,江浙一带称为“湖靛”,福建称“铜锈水”。
通过调查发现,微囊藻是我国湖泊最常发生的蓝藻水华之一,微囊藻是一种能形成囊状不定形群体的藻类,其群体常由几十个、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单个细胞组成。
通过对广州番禺养殖池塘、湖北东部多个水库,江苏滩涂等地多个养殖池塘发生的蓝藻水华进行分离、检验,发现主要是由微囊藻繁殖发生的水华。
一.蓝藻水华形成的条件蓝藻水华多发生在夏季6~9月,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气候条件等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适宜的水温(20℃以上),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pH值,适宜的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蓝藻形成气囊,上浮到水体表面,群体繁殖迅速,利于蓝藻水华在水面的形成。
二.蓝藻水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蓝藻是养鱼池塘中常见的藻类之一,数量多时易形成水华。
1.鱼类不喜摄食蓝藻,藻类难以消化,利用率低,但在水华盛期鲢、鳙、鲤和草鱼的肠道里混有大量藻体,对其前、中、后肠的内含物进行镜检时看到一个个藻团完好无损,不易消化;2.水体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蓝藻大量繁殖恶化了池水的通风及光照条件、抑制了鱼池中浮游生物有益种类的生长繁殖、阻碍水藻的光合作用,挤占鱼类易消化藻类的生存空间,使鱼池中的丝状藻和浮游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死亡;3.蓝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了大量溶解氧,可以导致水体缺氧甚至无氧状态,易导致养殖水体发生泛塘;4.蓝藻大量死亡时容易败坏水质,可产生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直接危害水生动物;5.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的有机质,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生长,其中部分对鱼类来说是致病菌,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6.蓝藻大量繁殖时,散发腥臭味,影响水体的正常功能;7.环境恶化引起水生动物死亡。
蓝藻水华污水处理的挑战与应对
开展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
03
核心竞争力。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 蓝藻水华污水危害的认识,增强
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鼓励企 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排放,从源
头上预防蓝藻水华的发生。
建立环保公益组织,推动社会各 界参与蓝藻水华防治工作,形成
02
蓝藻水华污水处理面临的挑 战
污水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01
02
03
技术更新滞后
当前污水处理技术难以满 足日益复杂的蓝藻水华处 理需求,技术更新速度滞 后。
处理效率低下
现有技术对蓝藻水华的去 除效率较低,无法有效解 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技术适用性不足
不同地区、不同水质条件 下的蓝藻水华需要不同的 处理技术,现有技术适用 性有限。
设施分布不均
设施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存在设施过于集中, 而其他地区则缺乏设施的现象。
设施维护不善
部分地区设施老化、维护不善,无法满足蓝藻水 华处理的需求。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生态影响
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如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地、影响水质等。
异味污染
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异味,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
美国的“清洁水法案”
美国政府通过实施“清洁水法案”, 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投入 ,同时强化排放标准的执行和监管, 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际经验的借监管力度,确保达标排放,同时加
强蓝藻水华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
推进技术进步
02
鼓励研发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和蓝藻水华防治技术,提高处理效
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
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蓝藻水华是水体中的蓝藻快速大量增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蓝藻群体或者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体表面漂浮积聚形成一层绿色的藻席,甚至藻浆,蓝藻水华发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笔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对作一概述,以期为养殖生产作参考。
一、常见危害1、消耗水体溶解氧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形成水华时,一方面严重抑制了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气中的气氛进入养殖水体,因而导致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长时间出现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使养殖水体持续恶化,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加剧了药害事故的频繁发生。
2、降低生物多样性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形成绝对优势种群时,蓝藻的过度增殖加剧了养殖水体通风及光照条件的持续恶化,抑制了养殖水体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阻碍了其它藻类的光合作用,使养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浮游藻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死亡。
3、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蓝藻大量死亡时会产生蓝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败坏养殖水体,直接危害养殖动物,间接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另外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散发腥臭味,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其中大部分化能异养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并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二、蓝藻发生原因1、水温: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
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
所以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
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2、富营养化: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生物自身的排泄物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
淡水养殖中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死亡 的蓝 藻 释放 大 细菌 的生 长 , 中部分 纽 其 易导 致继 发感 染 细菌性
瓯
土 颗粒 与 藻华 大 小相 近 时 的 清 除效 率最 高 ,并 且认
养殖技术顾 问 2 1 . 027
水 产 工 程
为水 中 的离 子 作用 力 对藻 类水 华 的清 除 起 了关 键 的 作用。 .
入合适 的其他生物 , 如鱼类 、 贝类等 , 直接或 间接 以 藻类为食 ,从而抑制藻类 的过度生长控制其危害程 度 。放 养滤食 性鱼 类 , 直接控 制 水华 蓝 藻 的生物 操纵 技术 已在国内外一些水体多次实践 ,并收到一定 的 成效 。巴西某个热带水库用鲢进行 中型受控生态 系 统 试验 的结 果表 明 , 能 成功地 控 制微 囊 藻水 华 。鱼 鲢 类 的放养对 藻类 种群 的大小及 结构 的影 响是 巨 大 的, 鲢鳙 的放养直接或间接降低 了水华 的种群 , 对维 持生态平衡 , 抑制水生藻类生长 , 缓解 富营养化有 积 极 作用 。然 而也有 人持 相反 观点 , 为鲢 鳙 鱼摄食 了 认 水 体 中大 型浮 游 动物 ,而 这 些 浮游 动 物 是 藻类 的天 然牧食者; 并且鲢鳙鱼对蓝藻的水化利用率较低 , 排 出的 粪 便又 是 浮性 的 ,粪 便 中大量 的 未 被 消 化 的蓝
并且 当天池塘 要 注意增 氧 。
白天蓝藻 进行 光合 作用 时 ,H值 可上 升到 l p 0左 右 , 鱼体硫胺 酶 的活性 增 加 , 使 维生 素 B 迅 速发 酵 分
解 , 水 产动 物缺 乏 素 B , 使 导致 鱼 类 中枢 神 经和 末 梢
系 统失 灵 , 兴奋 性 增 加 , 动 加剧 , 挛 和 身体 失 衡 。 活 痉 所 以 , 在饲料 中添加适 量 的维 生 素 B。 应
鱼塘蓝藻治理
01蓝藻爆发的危害
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已经成为近年水产养殖过程中普遍发生的池塘问题,鱼塘常见蓝藻有微囊藻、颤藻、鱼腥藻等。
蓝藻爆发的危害:
1、池塘溶氧变化大,白天产氧高,夜晚过量消耗溶氧导致溶氧过低,鱼类易“浮头”;
2、pH值过高;
3、藻毒素影响鱼体健康;
4、影响花白鲢生长;
02常见解决方法
目前市面上针对蓝藻问题的处理常见几类方法如下:
1、使用杀藻药物直接杀灭处理再重新培藻,缺点是风险高,操作不当易引起“翻塘”;
2、定向培藻处理,通过人为补藻和合理用肥定向培养有益藻类与蓝藻“竞争”进而处理蓝藻问题,缺点是效果因塘而异,每个池塘各项水质、底质数据指标是不一样的,人为补藻也可能导致人为倒藻,施肥不当易引起蓝藻加重;
3、补充有益菌如芽孢杆菌、光合菌、乳酸菌或复合菌等调节水质,配合占位原理减轻蓝藻问题,缺点是对于蓝藻爆发严重且藻类单一的池塘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03案例分享
针对蓝藻的处理,应结合池塘具体情况综合全面控藻、抑藻、改善藻相,最终让蓝藻“消失”。
请看来自盐城斗龙港杨老板200亩鱼虾混养池塘蓝藻处理前后的效果案例:
地址:盐城大丰区斗龙港
养殖:200亩鱼虾混养池塘
处理前蓝藻爆发,微囊藻占了大半个池塘,
池塘本身水色发暗、发黑。
综合处理后蓝藻逐渐减少,截至7月初,蓝藻几乎不见,水质明显改善,鱼虾吃料增加。
淡水养殖过程中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控制
要是由于水体生态不平衡 、 氮磷含 量和有机
物浓度控制不当而导致的 , 以要 真正控制 所 蓝藻的暴发 。通过利用不同藻类对营养元素
蓝藻水华是水体 中的蓝藻快速大量增
不足 。 造成上 下水层溶氧差 别大 , 长
时间 出现缺 氧或 者亚 缺氧状 态 . 使 养殖水体持续恶化 。另一方面当蓝藻大量 死亡时可使水 中的溶解氧迅速下降 .造成 鱼 、虾等养殖对象因失去氧源窒息而大量 死亡 。这种现象常发生在连续数天阴雨后 天气突然转晴 。
一
色 ( 由蓝藻大类 中的铜绿微囊藻和不定微 囊 藻产生 ) 或者是蓝绿色( 由蓝藻大类 中的 鱼腥藻和颤藻产生 )产生这两种水色的同 .
时, 一般会在池塘 四周 ( 尤其 是下风 口) 浮
有 一层翠绿色 的膜 ,太 阳下其颜色呈绿色
油漆 状 。
方面蓝藻在生长代谢活 动中可以分
泌一种含有胺类化合物的外毒 素, 坏鱼 、 破 虾等养殖对象的鳃组织 ,干扰其新 陈代 谢
用 “ 施瑞福水质方案 B型”在蓝藻分布 区泼
蓝藻水华发生时 .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 有机质 , 沉积到水底 , 大量耗氧 , 散发腥臭味 , 刺激 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 ,其中大部分化 能异养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并不是有益 菌, 而是致病菌 , 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 菌性疾病 的发生 。 过去 , 遇到蓝藻暴发 , 大多数养殖户都是 用 杀藻剂( 酸铜 、 硫 扑草 净等) 藻 , 杀 局部用药
一7 5—
— 生 i 。 ∥ 掬》 瓣瓣 蠹 赫 9 ∞ ≮ i ■ 物技拳 磐 j : 辫 i i 撇 嘲罐 : 毵
4产 生 恶 臭 味 。 集 于 池 底 . 富
被发现 , 在有风或者开增氧机的情况下 , 水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试卷封面)任课教师签名:批改日期:注: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2、本成绩单由任课老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姓名:刘畅,学号:121202008.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蓝藻水华的暴发。
大规模的蓝藻水华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能,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蓝藻毒素的产生给公众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有关蓝藻毒素中毒的事件也时有报道。
引起蓝藻水华的种类主要有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Anabaena)、鞘颤藻(Lyngbya)、束丝藻(Aphanizomenon)、颤藻(Oscillatoria)。
本文简要概述了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现状。
关键词:蓝藻水华危害治理The harmful of water blooms and its managementAbstract: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is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roblem that all the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it.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brings the outbreak of water blooms. The scale of the water blooms reduces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age , cause serious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the algae toxin production brings great harm to the public health . The algae toxin poisoning event is also reported. The species cause water blooms are mainly Microcystis, Anabaena, Lyngbya , Aphanizomenon, Oscillatoria.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harmfulof water blooms and its present management situation.Key wards: water blooms, damage, management1 蓝藻及蓝藻水华蓝藻是一类极其古老、微小的原核生物,又称蓝细菌,是一种全球广泛存在的原核生物,无色素体、细胞核等细胞器,原生质体分为外部色素区和内部无色中央区,色素区含有叶绿素a,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李建宏,1997),繁殖为无性繁殖。
蓝藻在其长达三十多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代谢机制(陈飞勇,2008)。
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其就快速生长繁殖,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优势种群,当其生长达到一定的生物量时,他们便在水体表层聚集,形成水华。
长期的进化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即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
研究发现蓝藻具有自我强化机制作用的生态生长调节素,可使其产生尽可能多的后代,从而使产毒菌株密度增加,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种类少而数量大的蓝藻水华。
水华(water bloom)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河流、湖泊及池沼等淡水域中,在一定的营养、气候、水文条件和生物环境下,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多,导致某些藻类的异常增殖,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成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藻层,呈油状厚厚地覆盖于水面的污染现象(王为东,2001)。
常见的水华藻种多属蓝藻门,有微囊藻、鱼腥藻、颤藻、束丝藻、念珠藻等(汪育文,2007)。
其中以铜绿微囊藻在数量和发生上占绝对优势。
2蓝藻水华的危害蓝藻水华的形成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蓝藻大量生长改变了水体的理化环境,透明度降低,水体散发腥臭味,溶解氧减少。
当水体中的营养素被蓝藻耗尽时,蓝藻大量死亡,各种有害气体及蓝藻毒素大量释放(狄留妹,2002),最终导致水生态系统的迅速崩溃。
蓝藻水华也给水产养殖业、供水及旅游业带来极大的危害。
我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湖泊不仅具有供水、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渔业、旅游等功能,还在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支撑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然而,最近的几十年,由于湖泊生态系统受损、水质下降,已严重削弱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特别是极大地威胁到饮用水的安全供应。
湖泊富营养化所导致的蓝藻水华是湖泊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表征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蓝藻水华暴发最严重、分布最广泛且水华蓝藻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如太湖、滇池(吴为梁,2000)和巢湖(Codd G A. Morrison L F,2005)均有大面积、高频率的蓝藻水华发生,在一些水华暴发地方,蓝藻浓度急剧增高。
蓝藻水华还会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如蓝藻在生长和衰亡过程中所分泌的异味化合物或毒素等可严重影响饮用水及水产品的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引起水生和一些陆生动物中毒,并可能危及人类健康。
藻类堆积后腐烂分解还可导致局部水域水质的严重恶化,危及供水安全。
如2007年5月底因蓝藻水华暴发导致无锡市主要自来水厂停产,严重干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社会稳定,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对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蓝藻水华暴发也会导致湖泊的渔业及旅游等功能的下降,严重时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生态功能的崩溃,而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一旦被破坏并失去平衡,将很难在短时问内恢复。
显然,蓝藻水华在湖泊中的频繁暴发已经成为一种“生态灾害”(Xie L,2005)。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蓝藻水华生态灾害最严重的湖泊流域多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灾害的发生不仅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极大威胁,控制肆虐的蓝藻水华危害、保障区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的重大需求。
目前,引起人们更大关注的是蓝藻毒素所带来的危害。
微囊藻属、鱼腥藻属、颤藻属和束丝藻属等都可以产生蓝藻毒素(沈建国,2001),水体中高浓度微囊藻毒素可影响水生植物种群的多样性,也可使鱼卵变异,鱼虾死亡,鱼类行为及生长异常。
蓝藻毒素同样威胁着人体健康。
有研究表明,对我国肝癌高发区江苏海门和启东两地进行了饮水与肝癌的病例对照和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饮河沟水居民患肝癌的危险较饮井水或自来水居民高。
有学者认为蓝藻毒素是引起我国南方肝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饮用水中蓝藻毒素的控制标准为1ug/L。
3蓝藻水华的治理3.1化学法化学法是通过筛选和合成化学药剂(统称杀藻剂)来控制水中藻类的繁殖。
其机理一方面通过金属离子抑制藻类的正常代谢而达到杀灭藻类的目的,另一方面则通过金属离子的絮凝作用沉降藻类而达到去除藻类的目的。
有机溴杀藻剂、铜盐(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等是应用较多的杀藻剂。
其中硫酸铜是最为常见的杀藻剂,铜离子作用于蓝藻藻胆体抑制其对光能的吸收和传递,具有较强的杀藻效果。
但铜离子容易富集并且硫酸铜能使藻毒素从藻细胞内释放入水中。
铝离子和铁离子都有较强的絮凝作用。
化学除藻法能立杆见影,但它不可避免地将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平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非常严重,而且难以消除,可以说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或是一种权宜之计且在水源水体中施用杀藻剂后,死藻仍留在水体中,营养物质不能移出水体,必须连续间歇加注,因此耗药量大,且费时费力。
3.2 物理法物理法主要采取截流、疏浚、稀释和污水分流等措施。
物理方法有费时、费钱、操作困难的缺点。
解层作用、光调节、水位调节、高压放电、超声波等物理方法效果也明显,但不易普遍和大规模实施。
向水中播洒粘土清除蓝藻水华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3.2.1底泥疏浚和底泥中磷的固化底泥沉积物是水环境中磷的主要贮存库,因此,当外源污染通道被有效阻断后,底泥将是水柱中溶解态磷的主要来源。
底泥沉积物中铁与磷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受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当夏季底泥界面缺氧时,底泥中的磷就会大量释放,给蓝藻水华的爆发提供有利的营养补给,因此,减少底泥中磷的释放从理论上讲对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会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陈雪初,2008)。
目前,国际上常用底泥疏浚和底泥中磷的固化(金相灿,2004)来减少磷的释放。
但底泥疏浚成本太高,且挖出的底泥往往含有高含量的重金属及其他持久性有毒有机污染物,如何处理这些底泥也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底泥中磷的固化主要采用固化剂(铁盐、粘土、碳酸钙等)和改变底泥氧化还原电位的方法(曝气、通氧气等方法)。
总体来说,采用磷固化的方法成本很高,同时,在水体中使用化学固化剂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处理后容易反弹。
3.2.2 定期排放出均温层水研究显示,富营养化水体中溶解态磷主要分布在贴近底泥的均温层中,因为在水华季节到来前,磷在缺氧条件下从底泥中向均温层释放,最终扩散到整个水柱中。
因而,在大型水库中可以通过定期排放出底部均温层高磷含量的库水来阻止底泥中释放出的磷对表层浮游植物磷营养的供给,从而控制水华的发生。
该方法虽成本低、无外源污染,但排出的含磷污水可能会对下游水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3.3 生物法主要从生态的角度,通过生物间的营养竞争和牧食关系来控制蓝藻水华。
生物方法强调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管理,从营养环节来控制蓝藻,使水体的营养素转变为人类需要的终产品,具有经济、高效、合理的优点。
目前主要采用微生物防治、食藻生物、水生植物抑制等方法。
3.3.1 水柱中溶解态磷的沉淀众所周知,水柱中溶解态磷的含量是蓝藻水华发生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通过沉淀的方法将水柱中溶解态的磷沉淀到底泥中贮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常用于水体中磷的沉淀剂主要包括硫酸铝、铁盐(硫酸铁、氯化铁等)、粘土及石灰石(Ca(OH)2、CaCO 3)等。
其中铁盐被认为是较好的磷沉淀剂,但铁盐的使用会显著降低水体的酸度,导致铁与磷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性降低。
石灰石多数是作为杀藻剂来固化、沉淀水柱中的磷而使用的。
石灰石以其低廉的价格及较低的毒性(相比硫酸铜)被广泛应用于水柱中蓝藻的去除及磷的沉淀;但该沉淀剂需要较大的使用量,可能会改变水体的pH ,因此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性。
3.3.2 微生物治理微生物对蓝藻水华的治理研究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溶解蓝藻。
溶藻微生物包括溶藻病毒、溶藻真菌和溶藻细菌。
溶藻病毒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水体,它是通过特异性溶解宿主来维持种群关系平衡的关键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