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与现实焦虑的交融--论沈从文笔下的“浦市”意象
2024年沈从文《边城》高中生读书心得(二篇)
2024年沈从文《边城》高中生读书心得“边城”一词,字面上指的是位于边境的城市,它象征着一种朴实无华、安宁和谐的乡村生活。
在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的笔下,这一词汇承载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映射出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沈先生通过其唯美而简洁的文笔,描绘了边城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活那么同一般社会遥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的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
”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沈先生对田间人民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一个普遍的人性真理:无论身处何地,人们对爱的追求和体验都有着共通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态度发生了变化。
一种典型的表述是:“你若对我不离不弃,我便对你生死相依。
”这种观念建立在条件之上,似乎缺乏无私和纯粹。
沈先生可能会倡导一种更为纯粹的爱情观:为何不主动给予爱,让对方沐浴在无私的爱意中?让对方幸福,自己也会随之感到幸福。
这种看似“傻气”的行为,实际上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模仿,因为它体现了爱情的真谛。
沈先生曾用“琉璃般透明纯粹,美得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来形容爱情。
这种爱情既珍贵又脆弱,需要我们用心去珍惜。
沈先生的文章虽然常常带有哀婉凄美的色彩,但他传达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现代社会的爱情观中,我们应当追求这种透明纯粹的美好,珍惜那些真正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
2024年沈从文《边城》高中生读书心得(二)《边城》以其细腻的笔触,不经意间触动读者的情感之弦。
书中洋溢着湘楚地区的自然风光,渗透着淳朴厚重的民间风情,字字句句间流淌着淡淡的诗情画意。
阅读之时,仿佛被一股忧伤的氛围所笼罩,让人不禁思考,是怀念那些阳光明媚的童年时光,还是对现世生活的迷惘与探寻?作品描绘了从四川至湖南的官路,路经湘西边境,抵达名为“茶峒”的小山城。
此处有一小溪潺潺流过,溪畔矗立着一座白色小塔,塔下住着一户人家。
借沈从文关于浦市书写的文学资源造势浦市古镇旅游
208向亿平:借沈从文关于浦市书写的文学资源造势浦市古镇旅游借沈从文关于浦市书写的文学资源造势浦市古镇旅游向亿平(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科项目“湘西当代民族作家及作品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4YBX062。
作者简介:向亿平(1971-),女,土家族,湖南永顺人,文学硕士,湖南吉首市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摘 要】在当下全域旅游火爆热潮下,浦市旅游应该抓住机会,借助沈从文关于浦市书写的文学资源,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浦市文化旅游品牌,使其拥有更深层次独具魅力的旅游价值。
【关键词】沈从文;浦市书写;旅游发展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208-02一、浦市古镇历史和现状湘西“四大名镇”之首是泸溪浦市。
“小南京”“不夜港”“三楚雄关”“五溪之巨镇,百里之边城”是历史对它的评价和记忆。
3条商贸街、12座城门、13省(地)会馆、二十多座货运码头、45条巷弄、数以百计的封火墙“窨子屋”、72座寺庙道观是历史数据记载。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古镇,却长期疏于保护和宣传,养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2010年7月才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016年4月始评上国家4A 级旅游景。
湘西凤凰、王村古镇旅游业早走在了它的前列,因此浦市旅游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凤凰利用沈从文名人效应发展旅游业,使凤凰旅游兴旺。
王村利用电影《芙蓉镇》和刘晓庆也成功打造了古镇旅游。
在当下全域旅游火爆的热潮下,浦市旅游应该抓住机会,借助沈从文浦市书写特有的文学资源,打造出特色鲜明的浦市文化旅游品牌,为浦市的自然、人文景观增添独特的文化内涵,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价值。
二、沈从文笔下的浦市特点沈从文的浦市书写源于20世纪30年代,他乘船多次来浦市,并在这里住下。
沈从文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古镇中,才思敏捷地写下许多著名的篇章。
在这些文章中都提到或者描写了浦市。
美丽的哀愁——试析《边城》中烟雾意象
美丽的哀愁——试析《边城》中烟雾意象《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撑渡船的老人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和团总两个儿子纠结的爱恋悲剧。
达到自然山水与人物情感命运的完美契合。
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又反映了浪漫主义的理想。
同时它又是一部怀旧的作品。
在牵引人灵魂浮沉的怀旧里又满溢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温情。
在温馨的背后却隐伏着作者深切的背悯感.因而整个边城笼罩在一片烟雾氤氲的氛国中.透着美丽的哀愁。
《边城》中多次描写的黄昏薄雾、雨中迷烟景象的深刻内涵。
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烟雾意象。
意象一词本源于绘画艺术.又叫“兴象”。
是一种物感于心而生出的包含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
文学中的意象是作家从具象中抽取出来的不同于表象的形象.这种形象即具体抽象。
既客观又主观.以意舍形.以意取形.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形象。
这种形象是作家的主观感受、审美情趣。
感受方式与感受对象的有机融合。
高度统一;是物我交融,以物写我,以我写物的统一体。
《边城》中集中描绘的烟雾意象即暗合了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美丽使人哀愁”的情绪情感。
美丽是关于湘西世界自然真淳的秀山灵水的神话,也是对湘西人生命形态、生存方式及自然温暖的情感世界的认同与赞赏。
而哀愁却是对于美丽存在的永远怀念与纪莫。
湘西山水的烟雨氤氲是雾.生命形式的朴素自然是雾,作者所怀的悲悯还是雾。
那始终萦绕在黄昏山水问的薄雾.撩不开。
拨不去。
是一种宿命,更是一种站在至高理想王国所感到的虚无与寂灭。
湘西这片纯净的圣地与湘西人宁静自足。
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以及承载的特定历史文化情结。
是沈从文一生为之魂牵梦萦的理想。
可是在城市与乡村、野蛮与文明的斗争中。
这种理想到底是一种空想。
注定要衰落隐灭。
如同黄昏中的薄雾。
雨中的迷烟.美丽却使人忧愁。
一、美丽却使人愁的爱情沈从文小说笔下的景物人事充满了人性人情美。
他笔下优美、淳朴、单纯的人物演绎的爱情。
像是自然山水孕育出来的珠玉般晶莹剔透;又像是一串清凉香甜的梦。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题8)第八章沈从文
全国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习题(题8)第八章沈从文1.翠翠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B.《边城》2.小说《边城》出版于C.1934年3.下列哪部作品的问世标志着沈从文创作进入成熟的境界? D.《边城》4.小说《长河》正式出版于C.1943年5.短篇小说《丈夫》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D.沈从文6.下列哪一个作品是沈从文的代表性散文集? B.《湘行散记》7.夭夭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A.《长河》8.散文特写出《记丁玲》的作者是D.沈从文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作品体现了沈从文对湘西完美人性的思考?()A.《萧萧》B.《三三》C.《贵生》D.《柏子》E.《阿黑小史》2.下列哪些作品表达了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A.《绅士的太太》B.《大小阮》C.《来客》D.《有学问的人》E.《烟斗》3.下列哪些是沈从文的散文集?()B.《记胡也频》C.《从文自传》D.《湘行散记》4.下列哪些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B.《丈夫》D.《王谢子弟》5.下列哪些沈从文早期(1926~1928)的作品结集()A.《雨后及其它》B.《老实人》C.《鸭子》D《呆官日记》E.《阿丽思中国游记》三、名词解释题1.沈从文:著名现代作家,尤其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的人情风土,被称作乡土小说别具一格的代表。
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着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清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构筑他的理想的人生形态。
《边城》是他这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
此外,他还有长篇小说《长江》,散文集《湘西》和《湘行散记》等。
2.“京派”小说:“京派”是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文学与历史的交汇《边城》的历史观察
文学与历史的交汇《边城》的历史观察《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一部著名小说。
它以特定的历史背景为基础,融汇了丰富的历史元素,展现了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与追求。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边城》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历史意蕴展示人类的生活与命运。
一、历史背景与文学融合《边城》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四川边境地区,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盗匪横行、军阀混战、生活困苦。
沈从文通过对这个历史背景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更以此为基础塑造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通过融合历史的情节与人物,沈从文创造出了一个真实而独特的文学作品。
二、历史事件与小说情节的交织在《边城》中,沈从文将历史事件与小说情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例如,小说中的女主角蓉蓉曾参加了红军,展现了当时革命浪潮中普通人的奋斗和追求。
小说中描写的匪患问题也与历史上的盗匪问题相呼应。
通过将历史事件与小说情节相结合,沈从文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更使读者能够从小说中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三、历史背景与人物形象的衬托在《边城》中,沈从文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命运。
例如,男主角杜鹃是一个坚强而勇敢的青年,他在历史的洪流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与幸福;而小说中的贵妇人则代表了当时社会上阶级的差异与封建礼教的压迫。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沈从文巧妙地通过个体的命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
四、历史思考与文学表达的交叉《边城》不仅是一个文学作品,也是沈从文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揣摩,作者在小说中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通过细腻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荒谬和虚伪。
同时,通过历史的镜子,他折射出人性的弱点与人类社会的普遍性问题。
这种历史思考与文学表达的交叉使《边城》成为了一部深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杰作。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与历史的交汇常常能够带给读者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边城》作为一部成功的例子,通过历史背景与情节的融合、历史事件与小说情节的交织、历史背景与人物形象的衬托以及历史思考与文学表达的交叉,展示了历史与文学相互滋养的关系。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
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
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
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
"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
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
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
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
论沈从文《边城》的叙事魅力
论沈从文《边城》的叙事魅力论沈从文《边城》的叙事魅力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
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
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边城》的叙事魅力。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边城》的叙事魅力内容摘要:该文探讨了沈从文在创作《边城》中所精心设置的各种叙事元素,包括设置叙事空间和控制叙述时间。
笔者认为,作者博采传统与现代叙事艺术手法之长,创建出独特的小说文本,让我们在新旧湘西社会的日常生活形态中,体悟出《边城》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叙事空间叙述时间悲剧色彩《边城》是沈从文创作中的分水岭。
《边城》之前,是一系列气象奇妙之作,文体多变,题材多样,水准参差。
在《边城》中,沈从文的叙事艺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语言境界。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在表明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色方面颇具说服力。
一.叙事空间的设置1.利用叙事空间来衬托作品理想与现实的悲剧色彩《边城》一开始就为读者描述了一幅祥和平静的乡村生活情景,把人带入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沈从文凭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以湘西边城特有的各种意象营造出文本的意境:如文中的山城、白塔、渡船、码头构成了湘西边地独有的风景画,给人审美感受与风景的意象美。
可作者远不是想给我们描绘一幅自然和人文的景观,清新的文字背后,可以看到作者要反映的深刻的社会问题。
沈先生自己也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故事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这说明作品对看似平和的生活的充分描绘,实则是为展示这种生活下的矛盾和冲突服务的,或者说是一种美丽的乡村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与现实不幸的比照,一片祥和之中引出淡淡的忧愁和无可回避的凄凉。
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作者用来表达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手段,自然景物有其深刻的象征含义。
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
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由沅陵沿沅水上行,一百四十里到湘西产煤炭着名地方辰溪县。
应当经过泸溪县,计程六十里,为当日由沅陵出发上行船一个站头,且同时是洞河(泸溪)和沅水合流处。
再上六十里,名叫浦市,属泸溪县管辖,一个全盛时代业已过去四十年的水码头。
再上二十里到辰溪县,即辰溪入沅水处。
由沅陵到辰溪的公路,多在山中盘旋,不经泸溪,不经浦市。
在许多游记上,多载及沅水流域的中段,沿河断崖绝壁古穴居人住处的遗迹,赭红木屋或仓库,说来异常动人。
倘若旅行者以为这东西值得一看,就应当坐小船去。
这个断崖同沅水流域许多滨河悬崖一样,都是石灰岩作成的。
这个特别着名的悬崖,是在泸溪浦市之间,名叫箱子岩。
那种赭色木柜一般方形木器,现今还有三五具好好搁在崭削岩石半空石缝石罅间。
这是真的原人住居遗迹,还是古代蛮人寄存骨殖的木柜,不得而知。
对于它产生存在的意义,应当还有些较古的记载或传说,年代久,便遗失了。
下面称引的几段文字,是从我数年前一本游记上摘下的:【泸溪】泸溪县城四面是山,河水在山峡中流去。
县城位置在洞河与沅水汇流处,小河泊船贴近城边,大河泊船去城约三分之一里。
(洞河通称小河,沅水通称大河。
)洞河来源远在苗乡,河口长年停泊五十只左右小小黑色洞河船。
弄船者有短小精悍的花帕苗,头包花帕,腰围裙子。
有白面秀气的所里人,说话时温文尔雅,一张口又善于唱歌。
洞河既水急出高,河身转折极多,上行船到此,已不适宜于借风使帆,凡入洞河的船只,到了此地,便把风帆约成一束,作上个特别记号,寄存于城中店铺里去,等待载货下行时,再来取用。
由辰州开行的沅水商船,六十里为一大站,停靠泸溪为必然的事。
浦市下行船若预定当天赶不到辰州,也多在此过夜。
然而上下两个大码头把生意全已抢去,每天虽有若干船只到此停泊,小城中商业却清淡异常。
沿大河一方面,一个青石码头也没有,船只停靠皆得在泥滩头与泥堤下。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
文学:沈从文作品赏析考试题(三)1、填空题翠翠是沈从文在《》中塑造的理想人物。
正确答案:《边城》2、填空题沈从文的作品展示了“两个文学世界”,一是都市世界,一是()世界。
正确答案:湘西3、问答题什么叫“京派”(江南博哥)?“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哪些,能否说出其中的五位?“京派”作家对哪些文学流派很反感?正确答案:1.“京派”主要指30年代活跃在京津等北方地区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萧乾、芦焚(师陀),或凌叔华、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3.“京派”作家反感的文学流派主要有三个:革命的左翼文学、现代主义的新感觉派文学、商业化的海派文学。
4、问答题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哪两个文学世界?为什么在这两个文学世界中都有大量的性爱题材?正确答案:1.沈从文展现的两个文学世界是“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
2.沈从文对性爱题材的描写是他观察不同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他要由此探讨不同文化制约下的人性的健全或病态;他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
3.在他的湘西世界中,面对性爱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和谐;而都市人却用文明制造的种种绳索绑住自己,压抑自己。
5、问答题《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何特点?正确答案: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6、填空题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他写出了小说代表作《边城》和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两个散文集中的主要篇章。
正确答案:湘西7、问答题试述《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正确答案: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8、问答题为什么说以“海派”来笼统地涵括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并不太合适?请举出具体的代表作家简要地说明当时上海文坛的主要情况。
正确答案:1.30年代的上海文坛很复杂,既有典型的商业化的流行文学、堕落的文学,又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前卫文学,还有张爱玲这样很传统又很现代的文学,更有富于使命感而受青年倾赖的左翼文学。
(贺苗进)试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城乡对峙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试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城乡对峙姓名贺苗进教育层次本科学号1061001261349 省级电大陕西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榆林指导教师白海龙教学点清涧目录一、截然相反的环境描写 (4)(一)美丽宁静的“桃花源” (4)(二)污秽肮脏的城市 (5)二、大相径庭的城乡文化 (6)(一)坚守乡土文化 (6)(二)重识都市文明 (6)三、迥然不同的人性 (7)(一)淳朴善良的乡下人 (7)(二)人性沦丧的都市人 (8)四、作者对待城乡的态度 (10)(一)审美的眼光观湘西 (9)(二)批判的语气贬都市 (10)参考文献 (11)试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城乡对峙10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贺苗进内容摘要:沈从文是现代文坛上唯一用笔来体现中国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碰撞的另类作家,同时,他又是一位高产出、高质量的小说“生产者",他在卷帙浩繁的小说中借助湘西小说中人物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对乡土文化的坚守和欣赏,而从寻求文化理想到彻底认识都市文明实质后的失落和痛苦促使他对城市文化的否定。
在城乡对峙中,沈从文寻找到了情感归宿,建立了自己的审美价值追求,从中显现出他的独特品格。
关键词:沈从文人性城乡对峙坚守乡土文化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默默无闻的“乡下人”到三十年代北方文坛最为活跃的领军人物、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从四十年代末期被扣上“反动作家”“落后作家”的帽子而尘封文坛到八十年代被作为“出土文物”名声再隆,再至九十年代他的作品风靡海内外并被称为“二十世纪中国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这个具有传奇般人生的人物就是沈从文,他的风雨人生路是一部独具一格的传奇,一曲高亢的劲歌。
沈从文这位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拒之门外的作家是如何被文坛、被读者大众欣然接受的呢?这是有源可溯的,主要是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吸引了大众的心理,迎合了读者的口味。
诗歌史上陶诗以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格、与世无争的浓郁气息和作者刚正不阿的精神占据了文学史上重要的一席,一直被我们后人喜爱、崇拜甚至模仿。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翠翠、爷爷等等,都留有沈从文的审美思想在上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审美理想【摘要】七十年前,远离主流意识的作家沈从文,以其优美、恬淡、超然的笔触,创作了表现中国另一地方、另一情景,具有纯朴民风民俗生活状态的小说《边城》,显示出他与众不同的独有的审美理想。
《边城》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它所构筑的是一个远离世俗的美丽宁静与和谐的理想世界,一个未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充满原始的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桃花源般的田园胜景。
也即作者所说的理想的“希腊小庙”真是这样一部作品,一方面他不仅体现着作者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内心对人生命形式的完美期盼,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中的应有价值,特别是对当下构筑和谐理念的一种极好应和。
【关键词】审美理想人性真善美自然和谐一、关于《边城》的各种说辞《边城》这样一部作品透视着沈从文的精神世界,自问世后,各种说辞不绝于耳。
有人向往,有人礼赞,也有人批判说,是逃避现实人生,躲进“边城”无视血雨腥风。
直至半个世纪后,有人论及《边城》是仍说;“《边城》回避或调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冲淡黑暗年代的灾难色彩,把过去了的生活加以理想化、美化,差不多是有类皆备,无丽不臻,他毕竟写的离开了生活的真实了!《边城》写得:“不是我们的世界,我们不要”。
然而论者的这些说辞只看到了作品的优美形式,却没有看到优美形式背后隐藏着作者对民族,对社会的一种忧虑,是在叹息之后对即将逝去的一切的留恋和惋惜,并且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对边远小城的回忆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二、作者对完美生命形式的审美追求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边城》所体现的作者对完美生命形式的审美追求。
《边城》写于1933-1934年,此时沈从文从乡下到城市,目击了上流社会的堕落,下层人民的衰退和道德沦丧,他深感悲痛。
浦市三章
浦市三章(一)从白沙到浦市的这一段河流从白沙到浦市的这一节河流,是沅水的一段。
从白沙往下可抵沅陵,即沈从文笔下放蛊赶尸出神州符的地方,从浦市往上是辰溪,屈原有朝发枉褚兮,夕宿辰阳的句子,其中辰阳说的便是辰溪了。
从白沙到浦市,最多不过十几二十公里吧,大巴车是八块钱车费。
可若租船游这一段河流,船家说非三百元大洋不可,因为可看的景致多得很。
倒不是吝啬舍不得钱,只是独身游江,心里到底有些惧怕。
沅江,除去雨水特别少的年份,在我的印记里从来都是宽阔丰盈的。
然而,据说,在沅水的梯级水电站修建以前,特别是五强溪电站修建以前,沅水却不是这个样子,有诸多急滩、江渚、悬崖。
我未在沅水边生活过,一直不能想象礁石林立,水流湍急是什么样的景观,更无从体会三脑九洞十八滩,处处都是鬼门关的浩荡场景。
在我的心里,沅水风光浑厚碧秀,有湖光水色般的烂漫沉静。
白沙至浦市这一节河流同样的河宽水碧,两岸风光更是脱颖而出,想必此处山峦与武陵源山脉一脉相承,突现出怪石巉岩,悬崖绝壁的地形特质来,颇有三峡风光的况味。
这一段河流里有沈从文笔下的箱子岩,沈老先生在文中说,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石壁半腰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间悬撑起无数横梁,暗红色大木柜尚依然好好地搁在木梁上。
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皆得从这缺口通过&&我远眺箱子岩,隐隐望得见石罅,但到底是坐于车上,绝看不到石罅间的大木柜。
后来,我倒是问过船家,说确有悬棺。
沈老先生说箱子岩长约三四里,我一路用目光测量,断没有一处长三四里的绝壁。
想来,这也是因为那些电站高坝蓄水,急滩石罅于是一并沉入江中,终成为鱼儿们穴居乐园。
沿路两岸山脉植被稀疏拉杂,除去沿河偶尔人工栽植的小片青翠白桦林,山间并无茂密丛林,钙质页岩的地质使得武陵山系贫瘠荒芜,只见岩头不见树。
有时候,我真相信造物主其实也是有私心,会分厚薄彼此的,同是湘西山区,相比,属于板页岩地质的雪峰山脉的植被便相对要丰腴厚实得多。
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现代意识
从文这后 面 的人 生 , 是一 种努力介 入知识 阶层 、 为 成
一
个高层 次 的文 明人 的 追求 过程 , 是 一个 成为 名 也
副其实 的“ 城里人 ” 的过 程 。既然 如此 , 为何会 站 他
在“ 乡下人 ” 的立 场上 去 反对 “ 里 人 ” ?我认 为 城 呢
就是说 , 在对象 上 , 批判 的主要 是 都市 人 , 他 尤其 是
贺 亮 明
( 潭职 业技 术 学院 科 研 处 , 南 湘 潭 4 10 ) 湘 湖 112
[ 关键词] 沈从文; 城市题材 小说 ; 审美视 角
[ 摘
要] 沈从 文城 市题材小说独特审 美视 角之 一是 城 市人 的现代 意识 的视 角。沈从 文一方 面留恋乡村厌 恶
城 市, 另一方面, 乡村的愚昧与落后加上难解的政治情结让他潜意识里 又向往城 市文 明, 蕴涵他对整个 中华 民
的。
湖南作 家们创作 的更多 的作 品是不直接 反映现实政
治的, 他们不 和现实政 治正面交 锋 , 主写 人性 、 风俗 、 山水和 历史 , 他们 摆脱那 种单一 的政治视 角 、 阶级斗
争 视角 , 而采用文化 视角 、 生存 视 角来 解读历史 和人
政 治情结 是 沈从 文创 伍之 中度过 的。不管沈从 文 以后
对政治 持何 种态 度 , 的家世 以及 他 2 他 0岁 以前 的人
夫》《 、 萧萧 》 《 、 长河》 类作 品。 一
2 0世 纪具有 “ 文学— —政 治 ” 作 心理 定 势 的 创
生经历都在 其 中起 着非 常重要 的作用 却是毋庸 质疑
深地 感受到 , 主宰他 们创 作 的还 是 不 可蹴 去 的政 治
“边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意象征
2017年01月第27卷第1期榆林学院学报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Jan.2017Vol.27 No.1“边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诗意象征贾觸(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721013)摘要:“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神性诗意的世 界,作家用诗化的语言描绘湘西独特的风土民情,呈现神性光辉,在神话与梦幻、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中 完成对边城的诗意构建。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文学前辈提供的浪 漫乡土叙事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他推崇自然人性,追求优美的牧歌情调和诗化的审美 意境,建构了一个引人神往的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浪漫抒情;乡土叙事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8 -3871(2017)01 -0117 -05DOI :10. 16752/j. cnki. jylu. 2017. 01.026乡土文学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 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从新文学形成之 初就出现并形成了两种叙事传统:一是鲁迅所开创 的写实的乡土叙事传统,二是废名、沈从文等人所代 表的浪漫的乡土叙事传统。
沈从文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集大成 者。
他的乡土小说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如世外 桃源般美好的湘西世界。
湘西世界不仅是沈从文现 实意义上的故乡,也是沈从文文学创作从一而终的 文化范本,是作家所向往并努力塑造的一个美好殿 堂,饱含其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湘西世界 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作品是 《边城》,它优美的再现了一个发生在边城小镇中的 凄美爱情故事,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
联系沈从文 所有的乡土文学作品来看,“边城”不仅仅是《边城》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它更是湘西世界的一个缩影,典 型的代表了沈从文所构筑的文化审美理想。
在现实中构筑的梦幻桃源
在现实中构筑的梦幻桃源作者:邵敏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摘要:沈从文的文体独特性,在其代表作《边城》中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在此就“文体作家”的四个理解角度,《边城》的结构安排及其与《寒夜》的比较这三个角度作以浅析,发掘其文体的独特之处,感受这在现实中构筑的梦幻桃源。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文体独特性梦幻桃源沈从文因其文体的独特性,在30年代就获得了“文体作家”这一褒贬合一的称呼。
这与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出身于偏远的湘西小城凤凰,高小未曾毕业,而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地方土著部队中辗转求生的沈从文,于20年代前往北京,在“社会大学”中寻求生存的方法,学会了点现代标点,在“窄而霉小斋”时期中开辟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生活与创作的道路。
而在现行各种现代文学史版本中,以“文体作家”这一称谓来归纳和概述沈从文作品的艺术特征是较为普遍的。
如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写道:“沈从文被人称为…文体作家‟,首先是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
”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提及:“沈从文有…文体作家‟之称。
他的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也不拘常格。
”朱金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沈从文的创作……以丰富多彩的体式和迷人的文字赢得了…文体作家‟、…语言文字的魔术师‟的美称。
”总之,沈从文作为“文体作家”,主要表现在他的诗小说,是兼用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来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
首先,可以从对“文体作家”的四个理解角度来作探究。
第一,沈从文的叙述方法是用恰当的文字来记录人和事。
他曾提及“三不怕”的主张,即不怕浪费文字,不怕过分吝啬辞藻,不怕文字的描写。
《边城》中的老船夫就体现了这一主张:他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他是湘西底层人民的代表之一,沈从文通过写老船夫买烟草、请人喝酒、卖肉投钱、拒绝收钱等一系列的行为,塑造了一个勤俭、诚朴、待人宽厚而又带有几分无害于人的狡狯的形象;通过写老船夫关心翠翠,不让翠翠坐石头,在婚姻问题上让翠翠自己作主等一系列的事件,绘画了一个和蔼敦厚、善良慈祥的老爷爷的面貌。
论唐诗中的“浦溆”意象
论唐诗中的“浦溆”意象唐诗中的“浦溆”意象是一种湖泊或江河的景物描写,通常用来表现水的清澈、美丽和动态的一面。
在诗人笔下,浦溆常常具有如镜子般的平静,如眼波般的晶莹,如流云般的变幻和如丝带般的流动。
浦溆的意象在唐代诗歌中非常常见,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也有抒发诗人情感的。
王勃《滕王阁序》中就有“浦溆贴而不疑,余其幅而其曲”之句,描绘了滕王阁下临江而建的景象,表现了水面的平静和宽广。
在许多唐诗中,浦溆的意象被用来写山水风景,比如杜甫的《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的黄河入海流就是指浦溆。
浦溆在诗中经常与其他景物或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丰富多样的意象。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野田生白露,天地一沙鸥。
”浦溆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描写了野田生白露的情景之后,再以天地一沙鸥来进一步夸张、形象化,通过浦溆来增强全诗的意境。
还有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中的天阶夜色凉如水,也是用浦溆来形容夜色的清凉和明亮。
除了描写自然景观和情感外,浦溆还经常和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中的露从今夜白,就是指浦溆的清澈和白天的明亮。
通过对浦溆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又杜牧的《别绪田》:“苇样东风柳样烟,绿蒲浦溆自悠然。
浩荡小舟无遗力,飘飖一瓦有馀船。
”这里的浦溆被用来形容动态的小船,表现了船上人物的轻松自在和超脱。
唐诗中的“浦溆”意象是一种用来描绘水的清澈、美丽和动态的形象,可以用来写自然景观、抒发情感以及描绘人物形象。
通过对浦溆的描绘,唐诗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情感。
论唐诗中的“浦溆”意象
论唐诗中的“浦溆”意象【摘要】唐诗中的“浦溆”意象是一种多面性的符号,既代表着自然景观中的水域,又承载着诗人对情感和人文生活的表达。
通过对唐诗中“浦溆”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美的追求。
不同诗人在作品中对“浦溆”的描绘各有特色,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审美视角。
“浦溆”意象也反映出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
研究“浦溆”意象在唐诗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挖掘“浦溆”意象的内涵,探索其在不同文学语境中的延伸和演变,丰富和拓展对唐诗艺术的理解和解读。
【关键词】唐诗,浦溆,意象,文学,自然景观,人文情感,重要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唐代诗歌中,浦溆常常被用来描绘江河湖泊的岸边景致,表现出一种静谧和安逸的意境。
诗人们通过描绘浦溆的清澈水面和荡漾的涟漪,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和谐,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洒脱。
通过深入研究唐诗中的“浦溆”意象,可以进一步理解唐代诗歌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思想,拓展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探讨“浦溆”在唐诗中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唐代诗歌的研究,更有助于拓展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1.2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浦溆”在唐诗中的意义,可以揭示唐代诗人对水域景观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趣味,深入探讨唐代文人对水的情感认知及其影响。
分析“浦溆”在文学意象中的表现,不仅有助于解读唐诗中的隐喻与象征,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诗人对自然变幻和人生沧桑的感怀与反思。
对比“浦溆”在不同诗人作品中的变化,能够揭示唐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多元解读和感悟。
“浦溆”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以及与人文情感的表达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关系,有助于拓展我们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视野,进一步提升我们对唐代文学的认识和研究水平。
2. 正文2.1 “浦溆”在唐诗中的意义唐诗中的“浦溆”意象,常常代表着一种离散、边缘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众所周知,自 20世纪 80年代“沈从文热”悄 然勃兴以来,沈 从 文 以 魅 惑 无 穷 的 “湘 西 世 界 ”的 构筑来对抗中国现代进程中的“都市文明”似乎已 成为读者的固定印象。沈从文虽然年轻时就已离 开湘西,但其张扬人性之美、生命之美的大部分笔 触,却毫不吝惜地挥洒在这片人生记忆和想象的乡 土上。沈从文固然在重构“乡土中国”过程中凸显 出强烈的个性,但其付出的代价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行列里,在某一段历史时期曾被 视为另类,以 致 一 度 在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隐 没 不 彰。大陆学界的“沈从文热”,让沈从文笔下的“湘 西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逐渐被揭示出来,但由 此也造成对沈从文创作性质和价值判断的分歧。 在 20世纪 30年代,苏雪林就说,沈从文的写作理 想就是想借 助 文 字 的 力 量,把 (湘 西 )野 蛮 人 的 血 液注射到业已老态龙钟腐败不堪的中华民族的躯 体上,好让这个民族重新振作焕发生机,好在 20世 纪世界大舞台上与其他国家民族挣得生存权 利[1]。照此判 断,苏 雪 林 其 实 是 把 沈 从 文 的 写 作 跟“五四”以来的国民性改造思潮做了深度 的 勾 连,这也符合那个时代文学批评思维定式。但苏雪
收稿日期:2018-12-23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世纪以来湖南西部长篇小说创作研究”(16YBX027);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新世纪文学中的湘西历史叙
事研究”(17C1278) 作者简介:郭景华(1971— ),男,湖南省新晃县人,文学博士,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第 4期 郭景华:历史记忆与现实焦变迁,从而“认识这 个民族 的 过 去 伟 大 处 与 目 前 堕 落 处 ”[4]。 从 文 学 地理学视角来看,湘西地域偏于中国西南一隅,群 峰并起,溪河纵横,这就造成了湘西沿河沿江市镇 在水运发达时代的繁荣。明清以来逐步形成的湘 西码头商业文化对近代湘西民众生存方式以及精 神禀赋的巨大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浦市,作为湘 西明清时期的四大古镇之一,它的兴盛和衰落,正 是沈从文对“民族过去伟大处和目前堕落处”的理 想艺术载体之一。分析沈从 文 笔 下 的 “浦 市”意 象,可以部分考察出沈从文湘西书写的文学空间的 基本特点。
林的这个观点,连同她对沈从文创作的价值评估, 并未得到沈从文本人的认同[2]。只要对沈从文全 部创作历程稍有认知的读者都知道,沈从文笔下的 “湘西世界”之成型并非是通过某一部作品一蹴而 就的。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创作全部文献的 收集、整理与研究的成果表明,如果我们要完整地 认识沈从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读者过去那种只停 留在以《边城》为代表的“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 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会辜负了沈从文为文的良苦用 心。作为中国 现 代 文 坛 “第 一 个 职 业 作 家 ”[3],沈 从文从创作初期开始就在书写湘西方面进行过广 泛试验与不懈努力,在文体和表现手法上都颇有自 家心得体会。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沈从文的湘 西书写从湘西外部做整体观照,而是从其内部做细 致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沈从文作品的“湘西世界” 的文学呈现,不仅有历时性的人事上的变迁,而且 还有非常明显的共时性的空间差异,正是借助于这 种对“湘西世界”文学时空“常”与“变”的把握,沈 从文追求着独具个性特色的写作鹄的。沈从文的 创作立足于 “极 关 心 全 个 民 族 在 空 间 与 时 间 下 所 有的好处与坏处”,因此其笔下的“湘西世界”的空 间的变异 性 和 时 间 的 流 动 性 也 是 非 常 明 显 的,从 《边城》里湘西的纯美到《湘西》《长河》里“世界的
摘 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和审美趣味都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作品的抒情性, 意味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从文本营造的意象空间来理解。作为湘西历史名镇的浦市,曾对湘西民 众的生活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是他们的集体记忆。对“浦市”意象的考察和分析,不失为一种理解和认识“湘 西世界”文学空间性质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二
沈从文的 以 “湘 西 ”题 材 为 代 表 的 抒 情 小 说, 不仅广泛 采 用 神 话 传 说、民 俗 意 象,凸 显 “湘 西 世 界”的瑰奇,显示着湘西地域“愚夫俗子”充沛淋漓 的生命活力,而 且 其 对 湘 西 地 名 “实 名 虚 化 ”的 审 美创造,也让茶峒、吕家坪、浦市等这些实实在在的 湘西地名成 了 “湘 西 世 界 ”的 文 化 表 征,呈 现 出 非 常浓烈的抒情写意的意象色彩。按照文化地理学 家麦克·克朗(MikeCrang)的说法,“文本并不是 单纯反映为外部世界。指望文学如何‘准确’地和 怎样的应和着世界,是将人引入歧途。这样一种天 真的方法错过了文学景观大多数有用的和有趣的 成分。文学景观最好是看作文学和景观的两相结 合,而不是视文学为孤立的镜子,反映或者歪曲外 部世界。同 样,不 仅 仅 是 针 对 某 种 客 观 的 地 理 知 识,提供了某种情感的呼应。相反文学提供观照世 界的方式,显示一系列趣味的、经验的和知识的景 观”[5]。很显然,作为 “观 照 世 界 的 方 式 ”,选 择 什 么样的文学景观来传递作家的创作意旨,这跟作家 个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验有极大的关系。作为 湘西“四大 名 镇 ”之 首 的 浦 市,由 于 它 得 天 独 厚 的 地理优势,曾是联接湘西地域和外部世界的重要纽 带,在历史上对湘西民众的生存、生活和精神产生 了重要影响,也积淀着他们的集体记忆。作为从湘 西走出的“地之子”,沈从文对“浦市”当然印象深 刻,这也由此决定了作家笔下的“浦市”,就不仅仅 是提供给读 者 “某 种 客 观 的 地 理 知 识 ”,而 且 也 是 与作家某种情感相呼应的产物。据相关研究者统
第 34卷第 4期
平顶山学院学报
Vol.34No.4
2019年 8月
JournalofPingdingshanUniversity
Aug.2019
历史记忆与现实焦虑的交融
———论沈从文笔下的“浦市”意象
郭景华
(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