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1

合集下载

近代国际关系史

近代国际关系史
结语: 寻找一个观察世界的“中国角度”
(五)关于学习方法
▪ “精讲”与“泛读” ▪ 掌握知识重点:介绍张广达先生的一段话 ▪ 介绍几段语录
司马迁: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恩格斯: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 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 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有许多特殊的生活条 件,才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点 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 变。”
近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史
▪ 国际关系史---现代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这门课程在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
(二)欧洲走出中世纪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欧洲 “民族国家” 陆续登上舞台 3,地理大发现:欧洲走向世界 4,“近代欧洲是在战争的铁砧上敲打出来的。”
结语:“无序”的欧洲孕育了近现代民族国家 和 国际关系体系
(三)应对建立国际秩序的挑战
1,近代政治学的建立:从马基雅弗利到霍布斯 2,近代国际法的出现:格老秀斯 3,“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 raison d’Etat):
黎塞留
结语: 如何自立?如何共处?
马基雅弗利
霍布斯
格老秀斯

黎塞留
(四) 中国人看世界
1, 近代历史的阴影与启示 2,“全球化”中的文化自觉
19世纪荷兰文艺评论家许埃特:
“最好的历史记载就如同运用伦勃朗的技巧: 它将一束耀眼的光线投射在某些选择出来的 因素上面,投射在那些最完美、最重大的因 素上面,而将其余的一切都留在阴影里和看 不见的地方。”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克:
“一个历史学家的最重要的才能,是对活生生 的事物的理解能力。”

高三历史课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高三历史课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⑤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二战后的总体特征是从两个阵营到三 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 势发展。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 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 面临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2.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 基本特征
①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 舞台,而欧洲大国之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 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又是近代各时 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 段: a.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 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关 系,主要包括:
1.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殖民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斗争. 斗争.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局的演变等内容。
1.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①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16 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③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由两大阵 营到三个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 发展的趋势。二战中,传统的欧洲强国英、 法、德或削弱或战败;美国成为资本主义 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 的国家。美苏矛盾尖锐,国际关系日趋紧 张,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 极化趋势。
③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资本主义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向帝国 主义的过渡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 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实力与 所占殖民地成倒挂情况。根源于普法战 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 矛盾。为争夺巴尔干半岛,俄奥矛盾不 断加剧。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知识归类:(三)
重要的国际会议
知识归类:(四)
重要的国际条约
(不含中外条约)
1、不平等条约 ⑴ 《江华条约》—(1876年) ⑵《朴茨茅斯和约》—(1905年) ⑶《日韩合并条约》—(1910年) ⑷《色佛尔条件》—(1920年)
2、政治、军事条约 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⑵法俄协定、英法协约、英俄协议 ⑶《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春 ⑷《洛桑和约》—1923。 ⑸《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 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 生的。 • 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 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 位的变化的。
• 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 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各国综合 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 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因 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 缓慢演变的过程。
一战后
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美 日之间矛盾
20世纪30年代--- 世界各国同法西斯的矛盾 二战期间
二战后初期
两大阵营的对峙
20世纪50年代中 期---80年代
美苏争霸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维也纳体系
以欧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为中心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国际关系史课件.ppt

国际关系史课件.ppt
1796年春,拿破仑远征意大利。1797年3月法军 进入奥地利,10月法、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 约》,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解体。为了切断英国 同印度的通道,从而打击英国,1798年5月,拿 破仑率军远征埃及。
1798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 反法同盟并于次年3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二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 阵营。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 议会采取谨慎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 有利的国际环境。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 的
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
五 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17世纪的强 国,到18世纪衰落下 来。18世纪的最后 30年,俄国、普鲁士 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 波兰,改变了东欧的 政治地理形势。
第三节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 18世纪中期以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 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 的强烈反抗。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 爆发。
英国成为欧洲的霸主。
三 普鲁士的兴起
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 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对外扩张中日渐强 盛,并于1701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四 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 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中欧。1700年,俄 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
随后,俄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一方面,
英 国
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 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影响
• 2013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90周 年,门罗宣言一发表,就在当 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100多 年来,各家对于门罗主义一直 论争纷纭、褒贬不一。在随后 的历史中,门罗主义成为美国 外交的重要基础。当时美洲的 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的弱小使 美国外交的决策者在处理拉美 独立问题时面临严峻考验,门 罗主义以平和的语言宣告美国 开始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独立 的发挥作用,它对国家战略的 启示是引人深思的。
• 门罗主义针对的地理范围在拉丁美洲,涉及的列强 主要是西班牙、英国、俄国和法国,西班牙是拉美 新独立国家的宗主国,极力主张镇压拉美独立运动; 俄国是神圣同盟的领袖,在美洲拥有阿拉斯加,并 试图向中美扩张;法国与拉美经济关系密切,也积极 主张干涉拉美事务;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拉 美新独立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英国虽然愿意看到 拉美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但和美国相互猜忌,试 图遏止美国势力的扩张。可以说,美国面临着险恶 的国际环境。 • 门罗宣言发表在美国独立后的第47年,就国家综合 实力而言,门罗时期的美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 与这些有涉的列强相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弱小的国 家。门罗时代是一个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时代,今天 一些广为接受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规范,如限制战 争权等远没有得到接受,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 国际地位最主要的手段是战争,最重要的工具是军 队。
批评
• 有人将门罗主义诠释为具孤立主义的内涵─参见美 国非孤立主义;另有人断言,门罗主义实际上是行使 霸权,与对单方面审慎介入西半球各国的声明,对 英属殖民地之作为即其事例。经指出,自1846年起, 已有30次军事介入拉丁美洲,暗地或间接行为则有 47次。 • 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因而对此种'门罗主义'深感愤恨, 形诸于口号:'美洲人的美洲(America for the Americans/América para los Americanos)。'口号经译 为西班牙语,相当程度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呼声。 American/Americano一词本代表美洲大陆上的全体 居民,但在美国式用法中,几乎单指美国人,这句 口号因而显而易见地暗示美洲属美国所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四讲第一节 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以反法联盟的盟主自居,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 后盾,在会议上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 俄国的中心计划是:在欧洲称霸,具体要求: 直接全部占有波兰,把波兰作为西进基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勋爵
维持和巩固海上霸权、建立欧洲大陆的均势
英国理想的大陆格局: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四讲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最初运转、危机与瓦解
第一部分:维也纳会议
一、维也纳会议的背景
第 一 节
(一)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出现的新的国际局势 (二)第一次巴黎和约 二、维也纳会议
维 也 纳 会 议 与 维 也 纳 体 系
(一)推迟的会议时间、特殊的会议形式 (二)维也纳会议三原则 (三)会议的五大国和五巨头 (四)会议的中心议题——波兰—萨克森问题 (五)会议的总决议案——《最后议定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使欧洲大国大体上形成了一种领土均势,为欧洲大国之间的关 系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力量的平衡; 2、增加法国周围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 • 北面:荷兰与比利时合并,成立荷兰王国;
• 东面:莱茵河左岸领土属普鲁士所有;
• 东南:瑞士永久中立,允许撒丁王国吞并热那亚共和国 3、通过地缘政治安排,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 重点放在海外,使其履行维持欧洲均势的作用; 5、追求封建体制的复辟、无视弱国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也是不正义的; 4、和会所追求的力量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
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
会议总决议主要体现了维也纳会议的两个原则: 正统主义原则、补偿原则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二部分:维也纳会议的补充
一、“神圣同盟”

g1第一讲 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及开始前的世界状况

g1第一讲   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及开始前的世界状况
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 其范围是不确定的, 但主体是东亚地区 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 册封和被册封 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 但不止这些关系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 体系”的含义
作为一个国际关系领域的概念,“东亚封贡体系”的含义 封贡体系兼备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重意义: 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 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 在本质上,这种关系虽然仍然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这 种不平等不是建立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封贡体系中的双方承担 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
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
“教皇子午线” 第一次调整 第二次调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划分殖民地,开近代殖民列强 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 西班牙几乎独占了中南美洲,而葡萄牙虽占有 巴西,并许诺“有权”夺取亚洲非洲的广大地区, 但实际上只占有西非沿海一些殖民据点和印度南端 至马六甲的商站,显然,西班牙比葡萄牙占优势。
始于 16世纪上半叶 (即“地理大 发现之后”)
17世纪初
具体说,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 的殖民活动占优势
• 第二阶段: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阶段: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占优势 1、“地理大发现”期间的殖民活动 2、划分殖民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活动 “教皇子午线”及其两次调整 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历史解读——
日本属于封贡体系 VS 日本不属于封贡体系 解读历史,独立见解 敢于、善于怀疑(课本、老师)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二、穆斯林世界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共122张PPT)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共122张PPT)

(7)评价
• ①积极:迎来了战后,即20年代国际关 系的“相对稳定”,欧美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②消极:没给世界带来长久和平;列强 仍剥削、压迫落后国家,并没改变世界 的基本格局。
2.雅尔塔体系
(1)背景: • ①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 德、意战败,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 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壮大 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 惟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苏由 战前盟国变为战后敌人,它们按自己的 战略意图建立了此体系。 • ②二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 猛烈冲击旧的国际殖民体系。
• 本专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板块,在高考试 题中一直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根据以上对高考 考情的分析,我们认为2008年的高考备考复习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 1.夯基础。由于国际关系史头绪复杂,史 实众多,首先应准确地再认、再现其中重大的 历史事件和史实,这是备战高考的基础。 • 2.抓重点。综合科考试是突出重点的,所 以应抓住一些重点知识进行分析、迁移。如抓 住重要国际关系概念,理解其含义,利用本专 题知识多作整理与比较,以真正理解其内涵与 外延;抓住战争这一环节,掌握与其相关的人 物、事件、现象与结论,并注意分析其原因与 影响等。 • 3.搞串联。要注意中外国际关系的复习,特别 是要结合时政热点知识,以突出重点,并注意 与政治、地理学科知识的联系、渗透,以应对 综合科考试。
• 6、一战后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 美日之间矛盾 • 7、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世界各国 同法西斯的矛盾 • 8、二战后初期—两大阵营的对峙 • 9、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美苏 争霸
知识归类:(二)
殖民主义扩张史

中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探究专题四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课件

中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探究专题四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课件

结束标志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败,协约国胜利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新式武器 坦克、潜艇、飞机、毒气
原子弹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
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世 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
影响 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是 口卷入其中
德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 其他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扩军备战
视,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返回子目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 起止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同盟国(德、意、奥)和协约国 轴心国集团(日本、德国、意大利)和
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返回子目录

中国现代的对外交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 (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
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战后,美国成为世界 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变化
上军事、经济实力最 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
形成背景 (2)战胜国要求重新 强大的国家,称霸的 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
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 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
形成
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 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
背景
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 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
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 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
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 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最新版精品课件近代国际关系史1.导论

最新版精品课件近代国际关系史1.导论

• 近代国际关系史——1648年结束“30年 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至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现代国际关系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 当代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至今
五、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关系 国际经济关系 国际文化关系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均势外交与遏制强权的关系
国际体系——星光灿烂的夜空 国际格局——遍布夜空的星座 国 家——无数的星星
宏观层次 中观层次 微观层次
3、大国兴衰之日升日落
三、国际关系史的开端
1. 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 2.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3. 地理大发现
四、国际关系史的历史分期
• 国际体系演变的线索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主讲人:李鸿美
导 论
一、学习国际关系史的意义
1、学科发展的需要
• 世界史>国际关系史> 外交史
外交史
国际关系史
世界史

2、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
利比亚骚乱
3万同胞撤离利比亚
孔子学院遍地开花
• • • • • • • • • • • •
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 南京财经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 南京财经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 天津师大加拿大研究中心 河北师大加拿大研究中心 大连外国语学院加拿大研究中心
4、经济关系成为国家间关系的基础。
参考书目
•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法律出版社1986年 • 袁明 主编 《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 约瑟夫· 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和历史》 • 布鲁斯· 拉西特等:《世界政治:供选择的菜单》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讲义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研究所卢静第⼀部分:近代国际关系史第⼀讲绪论⼀、国际关系是什么?(⼀)国际关系: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指的是主权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在⼀定的⽣产⼒和⽣产关系的基础上,由联结世界上所有的或⼤多数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化纽带所形成的各个国家之间密切联系,互相交错、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国际关系的特点1、历史性2、交往频率的密切性3、交往地域的⼴泛性4、交往内容的全⾯性5、由主权民族国家组成(三)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格局: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国际战略⼒量对⽐在⼀定时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的表现形态。

体系与格局:体系(体制)与格局内涵上⼤致相同。

体系(体制)指由各种国际⾏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构成的统⼀体。

格局指该统⼀体的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

秩序与格局:格局强调客观态势和相应的战略关系,是⼀种客观存在。

⽽秩序则更多地强调理想的或主观上要确⽴的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运⾏机制。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三)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国际关系的宏观历史背景1500年前后的世界I、东亚封贡体系II、穆斯林世界III、欧洲的中世纪三、欧洲⾛出中世纪1、⽂艺复兴Renaissance但丁《神曲》达芬奇《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朗开基罗《⼤卫像》2、宗教改⾰2、宗教改⾰新教分别以M. 路德、J.加尔⽂和英国国王亨利⼋世为代表美洲的发现及绕好望⾓到东印度通路的发现,是⼈类历史上最⼤⽽⼜最重要的两件事。

其影响已经很⼤了。

……通过为欧洲产品开辟⼀个⽤之不竭的新市场⽽给新的分⼯和⼯艺的进步提供了机会,这在古代商业的狭⼩圈⼦⾥是从不会发⽣的。

……不过,对于西印度及东印度两处的⼟⼈,这两件事件本来能够产⽣的⼀切商业上的利益却被它们所引起的不幸完全抵消了。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4、地理⼤发现1486年迪亚⼠发现⾮洲南端的(风暴⾓)好望⾓;1492年哥伦布航⾏到达美洲;1489年达伽马开辟绕过好望⾓到达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类⾸次环球航⾏;1642-1643荷兰⼈塔斯曼航⾏⾄澳⼤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现代国际关系史-PPT精选文档

现代国际关系史-PPT精选文档
现代国际关系史
毛锐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六章 50-60年代 美苏关系的初步缓和与危机
一、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向斯大林遗体告别 的人们排成延续6 英里的长队
苏共20大:三和战略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赫鲁晓夫重申 了苏联共产党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国 家之间和平共处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宁关 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 论,并且认为,在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 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
1、50年代后期的苏联
2、柏林危机再起

3、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5月11日,四大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 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虽未达成任何协议,但这次会 议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向苏联作出的妥协。然而美国 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艾森豪威尔获悉赫鲁晓夫想到 美国访问,认为这是打破美苏僵局、软化苏联的好 机会,他当时向国会领袖表示,他要作出一番巨大 的个人努力,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苏联领导人哪怕 软化一点点。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奥地利外交部长菲格(中),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挥手者)向人们展示条约。
3、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 开幕。这是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 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 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 等。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 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联邦德国之 间的“关系正常化”。 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 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政府当时采 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g1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开端及开始前世界状况讲诉课件

g1第一讲步入近代国际关系史近代国际关系史开端及开始前世界状况讲诉课件
(2)关于“核心国家的实力与影响力如 何”:
• 十六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达到极盛,是巴尔干半岛 和东地中海(相当于现在的中东)的征服者。 • 然而,从此以后帝国由盛而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各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从来是不 平衡的,而这样的不平衡性往往引发矛盾和问 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思路——
三十年战争前欧洲(主要是西欧)的 状况(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的签订
战后的欧洲状况 (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状况)
一、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状况
(即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
“三十年战争”前夕,欧洲各方势力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战争早已迫在眉睫。理顺这些矛盾是本节的重点和尤其是 难点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一部分 1500年前后的世界 一、转折时代的欧洲秩序 (不平衡性)
此时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正走向衰落,但欧洲(主要是 西欧)各国正处于一个转折时代,这个时代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地理大发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文艺复兴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意义——
1、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开始衰落。 2、英国积极加快殖民步伐: (1)在北美洲东部建立了许多基地,为 后来建立13个殖民州打下基础; (2)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致力于开辟 东方市场和侵略印度。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事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如何解释“商业战争“的产生
“商业战争”产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分别解释: • 1、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的王朝战争连续 不断,这类战争的目的是扩张领土、奴役更多的臣民和榨取 捐税。从16世纪开始的商业战争是战争的形式。 • 2、英国、法国、荷兰向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位挑战而 发起了“商业战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190410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190410
1
宗教改革。1555 年 9 月,《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皇帝为首的旧教诸侯与新教诸侯之间,中央集权势力与 诸侯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德意志的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1608 年,“新教同盟”成立,巴拉丁选侯为领袖。 1609 年,“天主教联盟”,巴伐利亚公爵为领袖。 德意志问题复杂化,内部矛盾扩大为国际间冲突,宗教矛盾演变为各国君主争权拓土的斗争。 战争直接原因:皇帝马提亚(1612-1619)对波希米亚(捷克)新教徒实行镇压政策。波希米亚保有较大自 治权,议会和新教教会继续存在,皇帝则试图保持天主教势力在波希米亚占统治地位。1618 年,波希米亚王位 空缺,马提亚违背“大诏书”,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担任国王,迫害新教徒。新教徒反对,矛盾激化。5 月 23 日,“掷出窗外事件”。 2、战争进程: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 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 年 10 月,两个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评价:和约是在新教势力占优势的情况下缔结的,内容反映了这种实力的对比。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 帝国被迫承认各诸侯国有独立的外交权,政治上分裂,更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境地。皇帝建立统一帝国和恢复天 主教在欧洲统治地位的企图彻底破灭了。西班牙的实力被极大削弱,优势地位不复存在。法国“天然疆界”的要 求部分得到实现。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最重要港口以及易北河和威悉河的入海口,增强了实力,成为 北欧强国。和约调和了旧矛盾,也造成了新的不均与和矛盾。法国引起英国、荷兰的嫉恨,为英法交恶、法荷相 仇埋下种子。瑞典引起丹麦和北德各邦的敌视,战事不断。奥地利向民族国家发展。奥法分割下的意大利各邦不 断掀起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革命浪潮。俄国和东欧诸国也逐渐参与到欧洲的政治斗争中。欧洲没有出现稳 定局面,各国的兴衰更替更替通过战争进行。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和约对近代国际法的建立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 进作用。首先,和会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为近代以后的国际会议提供了初步 经验。其次,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 等原则已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这些原则也成为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内容。此外,和约初次规定了缔约 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对违约国可以实行集体制裁。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 下的世界主权论。和约签订后,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驻外使节,进行外事 活动。国际法是在国际关系中产生与发展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起点。 第二节 英国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 一、欧洲国家对英国革命的态度 国王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导致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三十年战争”中,英国对战争双方的政 策摇摆不定,对战争进程影响小。英国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三十年战争”为英国革命提供 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1、法国 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王的态度。后担心革命影响法国人民和法国王权的稳定。“三十年战争”期 间,无法公开干涉,与苏格兰结盟,调停战争,挑拨议会分裂,支持英王。战后意图以武装干涉阻止议会处死查 理一世。后因国内投石党内乱,计划落空。 2、西班牙 英荷结盟与西班牙的贸易与殖民地之争。西班牙支持爱尔兰起义。在对法战争不利时,同英国接近。外交上 表示支持英国议会,在荷兰则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 3、荷兰 因海上霸权与商业利益与英国有矛盾。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意图从英国革命中获益。联省共和国议会支持 英王,主要省份荷兰则支持英国议会。不愿看到英国强大。 4、俄国:对英国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 5、教皇:支持英王,意图借机恢复天主教地位。 6、丹麦:支持英王。 7、瑞典:支持英国议会。 英国革命未引起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它们忙于相互间的冲突,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 二、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 内战期间,议会的对外政策目标是保持与欧洲国家的良好关系,阻止大陆国家对国王的支持,避免它们干涉 英国内部事务,也避免卷入欧陆的战争。革命后,英国对外政策重点是海外扩张,争取殖民地。针对西、荷两国, 加强海军建设。 1、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 2、英国参与法西战争 英西矛盾体现在殖民地和宗教问题上。西班牙支持法国投石党运动。法国希望同英国结盟。共和国初期,英 法交恶,贸易战上升为外交战。克伦威尔认为不宜同强法敌对,英法关系趋于缓和。1659 年 11 月,法西《比利 牛斯条约》。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西关系改善,化敌为友。

资料-近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资料-近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主要体现在:
第一 大量开采贵金属。 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 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 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起。
第二 建立种植园。 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 纳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
第三 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 把非洲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 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 确立。
16世纪东方市场 发育的另一方面 是西班牙人在美 洲与菲律宾之间 建立起来的贸易 关系。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 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了世界上原来 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 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 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 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 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16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岛 和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在
美洲通过菲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
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 主要是运用暴力控制 印度洋,把东方的大 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 往欧洲。葡萄牙人还 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 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 方的物品运回西方。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期,经17世纪到 18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 东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 葡、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16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 的历史事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

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

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在17世纪后半期和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

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

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

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

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

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

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

《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2
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规则和机制
分析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规则制定和机制运作。
3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挑战
探讨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角色和发展挑战。
国际安全和军事问题
国际安全与威胁
分析国际安全与不同类型威胁 的关系和应对和军事控制对国 际关系的影响和挑战。
战争与和平的制约
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探讨现实主义理论 在解释国际关系中 的作用和局限性。
自由主义理论
研究自由主义理论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和主张。
文化主义理论
分析文化主义理论 在国际关系中的角 色和重要性。
换位思考理论
探讨换位思考理论 对国际关系的启示 和应用。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
1
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研究国际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挑战。
研究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相互制 约和维持国际安全的因素。
跨国合作与治理
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作用和功能 全球环境治理问题 国际人权保障和跨国犯罪合作
探索国际组织和机构在促进国际合作和解决 全球问题的重要作用。
分析全球环境治理问题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 响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研究国际人权保障和跨国犯罪合作的挑战和 机制。
《现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 现代国际关系史 PPT课件 ## 概述 - 介绍现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 概述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国际体系的演变
国际体系的概念和作 用
探索国际体系对国际关系 的影响和意义。
国际体系的类型和演 变
分析国际体系在不同历史 时期的演变和变革。
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变 化
研究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 的重大变革和全球影响。
结语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课件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全套课 件
这套课件将为您提供全面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涵盖现代国际关系的定 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近现代背景,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影响, 最后探讨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现代国际关系的定义
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认识国际事务与全球化的紧密联系,以及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
当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和挑战
1 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研究全球互联互通的程度,以及全球问题和挑战的复杂性。
2 新威胁
分析恐怖主义、网络安全和气候变化等新型全球威胁。
3 多边主义
探讨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国际组织和机制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作用。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1
现实主义
探索国际政治中权力和国家行为的重要性,强调利益和竞争。
2
自由主义
关注国际合作、民主和法治,强调经济相互依赖和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强调观念、规范和身份对国际关系的塑造作用,不局限于国家利益。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背景
了解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背景,包括工业革命、殖民主义的崛起以及民族主义的兴起。
核武器的崛起
探索原子弹的开发和使用,及其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巨大影响。
国际组织的建立
分析联合国的成立和它在战后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1
冷战战略
2
了解相互威慑和平衡政策,以及代理
战争和区域冲突。
3
美苏对抗
探索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核竞赛和间谍活动。
非对齐运动
分析第三世界国家的非对齐姿态,以 及南北冲突和殖民地解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战争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格局
• 国际格局 structure • 指国际舞台上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
影响的几大战略力量。 • 即指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 对比结构与态势。
历史上的国际格局包括:
威斯特法利亚格局 维也纳格局
两极格局

1. 2. 3. 4. 5. 6. 7.
大国外交思想
英国与实用主义外交政策 法国与欧陆霸权政策 德国与东西方政策 俄罗斯与海陆扩张政策 美国与“天定命运” 日本与“岛国情节” 中国与“天下主义 ”
• 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三个优势:
1)是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之一。 2)岛国的优越地理位置。 3)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摇篮。
1. 英国与实用主义外交

其“实用主义”外交思想有三个相互关联的 在历史中形成的基本点:
“力量均势” “自由贸易”“超然地理优势”
这三点有一个前提: 即英国能否保持它的首强地位?
规定了非军事化/非纳粹化/非军国主义化原则;
D 确立了一系列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准则:
集体安全/各国主权平等/国际合作/民族自决/和平解决 争端/不干涉内政等原则;
E 初步建立了以联合国为中心,其他专门性/地区 性国际组织为补充的国际关系约束/协调机制。
雅尔塔体系的缺陷:
A 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加剧了东 西方之间的对抗性,不可调和。
• 本质上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学科 。
A 新兴: 与传统学科如历史学、哲学等相比,兴起比 较晚。 B 跨学科: 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法学、政治学 和国际政治等学科的基础 。
与外交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学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
国际关系史的定义
指的是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关 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它以国家(即主权)行为体之间关系的演变为 主要研究对象, 同时也把具有国际性质的非国家(即非主权) 行为体的发展变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的相关理论
• 国际体系通常包括体系的层次(level)部门
(sector)。
• 层次:体系、次体系、单位、次单位和个人
(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聚焦于单位层面) • 部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及环 境 (而不象以往的国际关系史只注重政治—军事部门)
国际关系史讲稿
深圳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课程简介:
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
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
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 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 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 的牵制和影响。
授课教材: 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国际关系史定义

是研究国际社会中各地区、各国家、各 国际组织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军事、思想、教育、宗教和民族等领域中 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冲突、相互制 约的关系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结果的一门 学科。
本课程宗旨与目的

开设本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是希望学生 在学习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关心时政, 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 在了解国际关系史的同时,增加外交知识,对世 界格局和中国当代外交政策的制定、实施有自己 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 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增加当代大 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从而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民 族的历史重担。以史为鉴可以更好地面向未来。
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 (1894-1918年)
殖民帝国主义兴起 英国放弃了恪守已久的 “光辉孤立” 德国的“东方政策” 三次帝国主义战争,重新瓜分世界。 美国的“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和 “门户开放”政策 F 欧洲霸权体系开始解体 A B C D E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 全球性的体系 B 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满足和平衡战胜 国的既得利益,建立国联等机构和条约 来防止战争; C 集体安全/民族自治/公开外交/航海自由/ 裁军等原则。
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 独立思考、批判精神和问题意识。 • 系统扎实的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 。 • 国际体系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 • 一定体系内外的重大历史事件; • 各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历史。 • 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一.
• 体系:
国际体系
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 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
• “国际体系” :
是“一种独立政治实体(国家)之集合体 的政治体系,这些实体非常频繁地并且 依据一些规律性程序进行交往” 。
国际体系的演变
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1648-1815年)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1815—1883年)
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1883-1894年) 4.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1894-1918年)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
6.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 7. 世界多极化体系(1991-现在)
1.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 (1648-1815年)
威斯特伐利亚特体系与世界 (1648-1815年) Nhomakorabea考书目:
[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 《国际关系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
学系列教材》,
1 体现“岛国根性”的狭隘心理,即不愿 对世界负责。 2 是“强者崇拜”的心态,缺乏是非善恶感
• 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历史最为悠久、连续
• •
7.
中国与“天下主义”


性未被打断的惟一大国。 文化与民族性: “天下主义”或“中华帝国观”与世界“王 道”与“霸道”相结合的外交思想. 传统的“中华帝国观念”、“王道”与“ 霸道”的对外政治文化, 与西方的现代国家 主权观念相互撞击有可能对国际关系的未来 产生和提供一种新的思想资源。 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文化、规范、制度甚至 目标的“天下主义”在全球化时代正面临着 新的批判和整合。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 (1815—1883年)
2.维也纳体系与世界 (1815—1883年)
A 维也纳体系是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 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 来的。 B 正统主义、均势、补偿三原则 C 均势的“黄金时期” D 1948革命、克里米亚战争和德国的统 一最终促使这个体系的崩溃
3.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与世界 (1883-1894年)
2.
法国与欧陆霸权
• 法国人认为他们是塑造了现代欧洲历史的人。 • 法国人既为欧洲塑造了一个最伟大的封建文明,
又为现代世界树立起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典范。 克森人的抗争、对立和争夺中得到了滋养。 关系成为法国对外关系中的有一个重点。 族。外交思想集中体现两者的结合。
• 法兰西的民族情感从历史上便是在同盎格鲁-萨 • 法国欧陆霸权的外交政策取向使法德两大民族的
美国的外交理念: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统一
• 日本的历史具有其独特的内在特点:
6. 日本与“岛国心理”
1) 日本群岛孤立,历史非常单纯而完整。 2) 日本处于中国文化圈的遥远的边缘地带, 在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同时,也坚持自己 的主要制度和价值标准。 3)日本的政治和社会进化特别缓慢。
• 日本在外交思想上凸现了两大特征:
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 (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
[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

言、
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特点
A 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B 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 C 德国和俄国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留下 “隐患” D 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惩罚,激起德国 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 E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6. 雅尔塔体系
A 美苏是体系的主宰,根本改变了欧洲中心的 国际关系结构。 B 体系的进步性和特点: C 对战败国处理,用民主方式解决战败国问题。
B 两极格局具有的对抗性导致国际局势长 期紧张/对抗。 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盛行。
C
7. 世界多极化时代
(后冷战时代)
• 一超多强?单极世界? • 全球化时代面临新的挑战
地区性的冲突不断出现:
南斯拉夫冲突
两伊战争
中东危机 非洲种族屠杀冲突
区域性合作趋势加强。
(欧盟的扩张,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