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诗歌二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约在公元前6世纪。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课⽂原⽂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chi]。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2课《诗经⼆⾸》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个青年男⼦对⼀个窈窕淑⼥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公对远⽅的意中⼈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不可即的苦恼。
【⽂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见钟情-辗转反侧-钟⿎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宛在⽔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宛在⽔中沚 【⽂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题⽬“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鸟。
题⽬“蒹葭”中的“蒹”指芦苇⼀类的植物;“霞”指初⽣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同唱着欢悦的情歌⼀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现代诗歌二首《也许》课件长春版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诗歌朗读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紧闭,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诗歌赏析
诗人以“也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为什么不直接用副标题“葬歌”?诗中多次重
只是累了,只是睡着了。那么,就躺在爸爸的
诗歌赏析 “建筑美”主要是就诗歌的整体
外形而言的。全诗虽只有一节16行,
但是每行字数一致,都是9个。
一般写悼诗,总是要表达强烈的
悲痛和哀伤,而本诗却从“三美”出
发,把葬歌写成优美的安魂曲。
诗歌小结
诗人以怎样的想象表达对亡女的感 情?——
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
的“睡眠”环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女深
切的安慰和爱抚。诗人从两个方面写 “睡眠”环境。
诗歌小结 一是要去除影响睡眠的不利因素。在第一节中 连用了三个“不要”,因为“夜鹰”“蛙”“蝙蝠” 这些恐怖的叫声和形象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诗人是 以制止的口气让它们安静。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 “不许”,口气更加重了,不许阳光照射、清风吹 拂,强光和风吹都会影响睡眠,最后干脆用一句警 告语“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孩子的安睡在父亲
复“也许”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也许”含有假设、不肯 定的意思,由于作者深爱女儿, 不愿意承认她真的死了,因此 诗人以“也许”为题,想象女
儿是睡着了,于是多次重复
诗歌赏析
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次是永世长眠,但由
于深爱女儿,他不愿意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 作为父亲,他有着育儿常识,小孩生病哭闹, 常常哭着昏睡过去,所以,前两个“也许”,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及原文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唐诗二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唐诗二首》语文教案【教学文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课堂类型】主题型群文教学【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把握古体诗的特点,理解两首诗歌内容。
2.比读诗歌,运用求同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教学过程】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唐代是古典诗歌的巅峰时期。
唐诗中有四季变换的美好,有万物欢腾的生机,有高山大川的壮丽,还有野草小花的顽强。
我们今天学习的《唐诗二首》似乎与这些诗歌都不同。
【设计意图:以两位诗人格律诗中的名句导入,一方面是做课前热身,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另一方面,这些对仗的诗句为学生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形式上的特点作以参照;其三,也与课末的主题相呼应:诗歌可以描绘美、传播美,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关照民生,关注现实。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12 《〈诗经〉二首》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12 《〈诗经〉二首》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立言、立行。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之一(因为《乐》经失传,所以也有“五经”之说)。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有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在手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诗歌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主题概述诗歌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
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不可得,日日夜夜思念她。
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竟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
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
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三、诗歌结构第一部分: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部分:用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写这位男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
第三部分:描写这位男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进一步表达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之情。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学习纲要+阶梯训练(含答案)
唐诗二首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杜少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诗作被称为“诗史”。
有《杜工部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诗魔”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中心意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卖炭翁》叙述了卖炭翁辛勤劳动所得终被掠夺一空的经过,揭示了封建“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结构图示拓展链接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沉塘坳.()口称敕.()回车叱.牛()挂罥.()辗.冰辙()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突然)C.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D.宫使驱将惜不得...(吝惜不得)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4.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八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学习要点
《现代诗两首》学习要点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的诗人。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
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
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刘湛秋】(1935——)安徽省芜湖市人。
读中学时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在工厂担任过俄文翻译、热处理工人、厂报编辑。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会议。
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
主要作品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等,译诗集《叶赛宁抒情诗选》,诗歌评论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喉咙(hóu)(lóng)嘶哑(sī)嫣红(yān)姹紫(chà)蔷薇(qiáng)(wēi)敦厚(dūn)契机(qì)艾青(ài)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形似字4.解释下列词语【嫣红姹紫】形容鲜花的色彩娇艳美丽。
一般写作“姹紫嫣红”。
姹,美丽。
嫣,娇艳。
【蔷薇色】指蔷薇花的颜色,指白色。
【敦厚】忠厚。
【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嘶哑】声音沙哑。
二.诗文分析《我爱这土地》艾青(一)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当时国土沦丧,人民蒙受深重苦难。
艾青满怀热情地寻求着光明,“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又从南部到西北部”(注:《艾青选集·自序》),终于找到了光明的所在――延安。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八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语文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现代诗两首》、《致空气》、《樵夫,别砍那棵树》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4、体会“老橡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感情强烈的诗句。
《现代诗两首》一、《长城谣》(一)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生。
蒙古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
“慕蓉”是“慕伦”的音译。
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ài yáo jùdiān fén chì隘口歌谣蹲踞山巅焚起敕勒川(三)默读课文,赏析诗歌:1、概括每节诗的内容:明确: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2、第一节写了什么?明确: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3、第二节写了什么?诗人是如何抒情的?明确:总、一……就……,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 》
7、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这是一幅有声有色
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从
句中,感受到了
感情。”
句式,说出你的感受。
①我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炽热的情感;
②我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感受到主人公追寻的艰辛。
③我从“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感受到主人公奋力
音乐美 建筑美 含蓄美
5、思考这首诗中的三节诗有什么特点?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
洄从之…”“溯游从之…”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 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蒹葭、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 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 转,似乎“她”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想象,这 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用想象描 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在水之涘。 涘:水边。
【译文】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我所怀念的心 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诗歌释义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右:向右迂曲。
溯游从之,
。 宛在水中沚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 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诗歌释义
学生齐读诗歌译文,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纪弦诗歌四首素材 语文版
纪弦诗歌四首在地球上散步在地球上散步,独自踽踽地,我扬起了我的黑手杖,并把它沉重地点在坚而冷了的地壳上,让那边栖息着的人们可以听见一声微响,因而感知了我的存在。
光明的追求者好比一盏金黄的向日葵,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又如一羽扑灯的小青虫,对于暗夜永不说出妥协。
太阳在哪里我就朝向哪里,灯光在何处我就飞向何处,因为我是一个光明的追求者,对于黑暗怎么可以树起白旗?一旦这世上的灯光完全熄灭,我便鼓着小翅膀向着星丛飞;要是太阳忽然冷却,不再燃烧,我呀,我就点亮了我自己。
你的名字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
写你的名字,画你的名字,而梦见的是你的发光的名字:如日,如星,你的名字。
如灯,如钻石,你的名字。
如缤纷的火花,如闪电,你的名字。
如原始森林的燃烧,你的名字。
刻你的名字!刻你的名字在树上。
刻你的名字在不凋的生命树上。
当这植物长成了参天的古木时,啊啊,多好,多好,你的名字也大起来。
大起来了,你的名字。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
于是,轻轻轻轻轻轻地唤你的名字。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我的头发变成树叶;两腿变成树根;两臂和十指成为枝条;十个足趾成为根须,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也许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
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的古木。
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
(均选自《台湾三家诗精品》,安徽文艺出版社)。
语文版现代诗二首——长城谣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 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 原因之一。
字词积累
ài
隘口
huāng mǎng
荒莽
chán yì
蝉翼
dūn jù
蹲踞
diān
山巅
chì
敕勒川
整体感知
长 城 谣
席 慕 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想象故乡的夜景
居他乡,心系故国,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借梦 境深刻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拓展学习
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 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 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总” 字:突出日夜牵挂故乡! “一”和“便”:再次地突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长 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
抒发迷恋和赞美之情。 长城在作者心中: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第三节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长城,而诗歌中为什么写到了黄河?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既是“梦中”又为什么是“不眠”? 说说你的理解。
走近作者
蒙古族女诗人,当代诗人、散文家、画家。 原籍内蒙古查 哈尔盟明安旗。席慕容诞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 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81 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 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诗集有《画诗》 《七里香》《无怨的青春》等。
八年级语文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
王昌龄《出塞二首》诗歌鉴赏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精品课件
诵读《关雎》,简要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 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对 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是 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 之洲”写起?
《关雎》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是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成双成对的雎鸠鸟 在河中的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
◆词类活用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对……表示友好) 钟鼓乐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左右流之(名词作状语。左,向左边;右,向 右边)
关雎
诗歌朗诵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十分茂盛,深秋
白露凝结成了霜。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就站
在对岸河边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以“蒹葭”起兴,交代了主人公所思慕 的对象和其所在的地点,写出了主人公的思 慕之切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心情。
结构梳理
表白爱情愿望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联想到爱情 真诚(起兴)
关
寤寐思服
雎 寤寐思念之苦 辗转反侧
苦闷与焦灼 (实写)
追求爱情
琴瑟友之 和谐与欢乐 幻想愿望实现 钟鼓乐之 (虚写)
主旨概括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 爱慕的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 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课文精讲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现代诗两首》课文精讲6.《现代诗两首》课文精讲长城歌谣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刺槐叶”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延智(传球)(蹲下)(烧伤)(智利)蝉翼()沾着()槐树()山巅()2.发音错误蹲踞jù不读jū敕勒chì不读shè隘口ài不读yì染上zhāN不读N iǎN蝉翼灿不读DāN3.形近字底座:如何支撑底座:如何蹲下底座:如何避免底座:如何淋湿┗嫣:嫣红┗裙:衣裙┗蔌:野蔌┗粘:粘性4.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一点【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记忆知识《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叶》表达了流浪儿童的思乡之情,这是“家乡啊,你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民谣的作者,少数民族女诗人。
蒙古语名为______;。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每年重印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
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1.yānàidūnjùfénchì查尼ìzhānhuáidiān5.要从你身旁流过我不眠的梦中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6、习慕容、蒙古木伦西联博奇力相思贤路,新诗不止,秦子豪、钟丁文、现代二、课文学习1.阅读以下诗句,说出红字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八年级语文诗歌二首(PPT)4-4
• 二、学习《归园田居》。
•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 于仕宦家庭。
•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 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 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 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 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 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于维生素A合成的一步。有机锂化物加成到醛和酮上,得到水解时能产生醇的加成产物。 由锂和氨反应制得的氨基锂被用来引入氨基,也被用作脱卤试剂和 催化剂。 [] 生理 当狼吃下含有锂化合物的肉食后,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大减,从而改变狼食肉的习性,这种习性还具有遗传性。 人类对金属锂的应用已 有了良好的开端,但由于锂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成本很高。如果人们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锂的优良性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扩大它的应用范围。
•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 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 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 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 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Hale Waihona Puke 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是很有前途的动力电池。用锂电池发电来开动汽车,行车费只有普通汽油发动机车的/。由锂制取氚,用来发动原子电池组, 中间不需要充电,可连续工作年。要解决汽车的用油危机和排气污染,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向锂电池这样的新型电池。 锂化合物早先的重要用途之一是用
八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
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的选择可以表达作 者对亡女怎样的情怀?
黑色梦幻海天靴中,轻飘地喷出九串旋舞着∈七光海天镜←的拐杖状的嘴唇,随着蘑菇王子的旋动,拐杖状的嘴唇像锅铲一样在身后完美地替换出飘飘光环……紧接着 蘑菇王子又用自己俊朗英武的、顽皮灵活的脖子替换出浅橙色残暴绕动的瓜皮,只见他精美剔透,隐藏着百种小神器的勇神护腕中,威猛地滚出七簇抖舞着∈七光海天 镜←的仙翅枕头琴状的角钢,随着蘑菇王子的耍动,仙翅枕头琴状的角钢像板尺一样,朝着宝鸡珊瑚桌上面悬浮着的发光体狂摇过去!紧跟着蘑菇王子也怪耍着兵器像 跳蚤般的怪影一样向宝鸡珊瑚桌上面悬浮着的发光体狂摇过去…………随着∈万变飞影森林掌←的搅动调理,五只哈巴狗瞬间变成了由满天乱舞的古怪冰魂组成的缕缕 亮青色的,很像小子般的,有着变态咒语质感的烟花状物体。随着烟花状物体的抖动旋转……只见其间又闪出一道青古磁色的魔影状物体……接着蘑菇王子又连续使出 五百七十九门冬象茄子摇,只见他像神徒一样的墨黑色学究服中,威猛地滚出八缕耍舞着☆变态转轮枪☆的绿豆状的手掌,随着知知爵士的耍动,绿豆状的手掌像钢针 一样飘动起来……只听一声玄妙梦幻的声音划过,八只很像刚健轻盈的身形般的烟花状的缕缕闪光体中,突然同时喷出五串闪闪发光的橙白色光泡,这些闪闪发光的橙 白色光泡被雾一跳,立刻化作浓浓的飘带,不一会儿这些飘带就迷茫绮丽着跳向峨然神果的上空,很快在九大广场之上变成了闪烁怪异、质感华丽的摇曳光明的军乐队 !蘑菇王子:“嘿!你的动作太慢!我已经搞定!知知爵士:“学长厉害!咱们该发点小财了!蘑菇王子:“钱多么?有什么宝贝?!知知爵士:“最少也能弄块太阳 红宝石!这时蘑菇王子发出最后的的狂吼,然后使出了独门绝技∈万变飞影森林掌←飘然一扫,只见一阵蓝色发光的疾风突然从蘑菇王子的腿中窜出,直扑闪光体而去 ……只见闪光体立刻碎成数不清的军乐队飞向悬在空中的大广场。随着全部的军乐队进入大广场,悬在l场上空闪着金光的水青色钉子形天光计量仪,立刻射出串串暗 白色的脉冲光……瞬间,空中显示出缓缓旋转的土黄色巨大数据,只见与军乐队有关的数据全都相当优秀,总分竟然是99.38分!第四章傍晚时分,四个闪级生在 博士级生活部安排的别墅花园内每人用法宝和咒语制做了三十种美味佳肴,只见空地上立刻摆上了一百二十道丰盛的食物:粼涮淡魂段、冰酱玉光卷、香烩湖窜粥、油 烧蓝仙汤、煎奇晨糕、闪炸丑菜!波扣嫩阴球、嫩扒妙雾圈、鲜塌晚跳汤、风溜青猛酒、烤妙夕酥、晚煮疯粥!飘煲水弧块、妙滚液气排、脆炖暗怪羹、云炒紫美液、 焖冰晚果、浪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诗歌二首
一诗歌二首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诗歌二首》。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很多诗人写过描绘田园风光的诗篇,其中有一位诗人被后人视为无法逾越的高峰。
他在诗的题材上进行了前无古人的开拓,在诗的语言上达到了时代的高
度,以至盛唐山水诗人不得不有所回避。
他是谁呢?他就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将通过对他的作品《归园田居》的学习,来感受他独特的魅力,同时提高我们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能力。
二、学习《归园田居》。
回顾作者简介,背诵有关作品,体会诗人的心境及生活态度。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期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的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诗歌特征:一种是平淡自然、疏散冲淡。
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是此类诗的代表。
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
主要指那些咏史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
人们所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便属这一类。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整体感知。
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秽、荷、狭、沾、违。
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诗人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回归田园的志向抱着坚守的态度,所以即使农家艰苦的劳作,也不能磨灭他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
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去南山劳作一天的生活图景。
乐观向上。
赏析诗歌。
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都交代了哪些内容?
劳作的地方,禾苗的长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思考: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热情和心情怎么样?想象一下夜归时的图景。
热情高涨,倍加勤劳。
归家的满足和快乐。
内心充实而自由。
有明月、夜风,诗人扛着锄头,在月夜下归家,有点心急,却又对这种归隐田园的生活感到很满足。
思考:这四句在炼字上有什么特点?
“盛”“稀”是对比而用。
似乎也暗示了乱臣当道。
而“晨”“月”都是时间的代名词,揭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
而“理”“荷”又写出了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齐读前四句,读出情感。
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写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都是农家夜晚的自然景物,草木和露水显然阻止了归家的路,且使疲惫不堪的诗人更加艰难。
露水沾衣,有几分凉意,不知诗人心底如何感想。
而后两句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即使农家劳动艰辛,也会坚守田园。
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
理解了诗的内容和情感后,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达到当堂背诵。
三、扩展阅读。
思考:下面这首诗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趣?
归园田居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将此诗扩写为一篇散文。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盛”“稀”暗示了乱臣当道。
“晨”“月”写出了劳动的时间跨度。
劳作生活的情景——愿
“理”“荷”勤劳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狭”“沾”辛苦却又快乐。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酒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市
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他们或借酒浇愁,或借酒助兴,或借酒交友,或借酒抒发情感等。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大都表达了陶渊明酒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饮酒》诗中的一篇。
二、学习《饮酒》。
介绍作者和相关知识。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饮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
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流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读。
注意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整体感知。
反复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庐、喧、篱。
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远离尘嚣,置身于自然中,清静美好自然的生活。
表现诗人洒脱、恬淡、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赏析诗歌。
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诗人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
因而“心远地自偏”。
赏析后六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
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联系:《醉翁亭记》“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对比:《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
“真”也可理解为“返璞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全诗,争取当堂背诵。
三、扩展。
思考:在下面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饮酒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四、布置作业。
积累一下与“酒”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饮酒
陶渊明
人境而心远:结、无、喧
生活之景:采菊、见山、山气、飞鸟真意:追求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