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中医呃逆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呃逆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呃逆属中医病名,俗称打嗝,相当于西医膈肌痉挛。
因中医治疗呃逆简便有效,故以中医病名列入。
其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征。
二、治疗方法1.耳穴压豆【主穴】耳中、胃、神门、口穴、交感、皮质下、肾上腺、脾、膈穴。
【操作】选中耳穴后,用75%乙醇脱脂消毒耳廓皮肤,用8cm×8c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固定在所选的耳穴上,嘱病人每日按压3次,每次按20min以上,每周更换1次。
2.穴位注射【主穴】双侧足三里。
【操作】患者取端坐位或仰卧位,屈膝,常规消毒皮肤后,用5ml注射器安装7号针头,抽取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ml(含胃复安10mg),垂直缓慢进针,得气后,转动针栓,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射药物,每穴注药0.5ml,每天注射1次。
3.推拿疗法①胸腹部操作:患者仰卧位,推任脉膻中-关元段,环推腹;揉胃,顺时针摩腹(以中脘为中心);揉压天突、膻中、中脘穴;摩两肋(以章门、期门为主),摩关元。
②背部操作:患者俯卧位,下推背部,拔、滚背部膀胱经内侧线膈俞-大肠俞段;揉压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八醪等;左右分推背部及两肋。
③四肢部操作:揉压双内关,重拿双合谷,拨揉足三里、阳陵泉,揉压三阴交、太冲穴。
4.拔罐疗法【操作】患者先俯卧位或侧卧位,暴露腰背部皮肤,在两侧腰背部膀胱经路线涂抹润滑油(植物油或凡士林油膏),之后行走罐法。
走罐时速度要均匀,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实证用泻法:力度稍重,时间稍长;虚证用补法:力度稍轻,时间稍短。
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时,将罐取下。
其次,取仰卧位或坐位,在膻中穴、中脘穴上拔罐,视充血时取下。
5.穴位贴敷【操作】取一片麝香追风膏(其他止痛药亦可),用火或磁疗灯烘热,立即敷贴于神阙穴,再用手掌做顺时针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气机顺畅。
6.刮痧疗法【操作】病人取舒适体位,把选定要刮的部位暴露出来,颈背部脊柱两侧相当于足太阳经的循环线,用温水洗净皮肤,然后用吕教授牌牛角刮痧板或边缘光滑的铜钱1枚或用小细瓷匙1个,蘸植物油少许,在选定要刮的地方刮痧。
呃逆的中医经典治疗十法
2020/9/7
16
八、艾灸治疗
1.新证、急证,可先灸内关、足三里、呃逆 穴,再灸中脘穴15分钟,重证、久病或继发 于其他疾病之后者,直接灸神阙、膈俞、气 海穴、三阴交、肾俞等。
2.多用于胃中寒冷、脾胃阳虚、胃阴不足或 气机郁滞证。
3.无烟艾灸;艾灸盒;
2020/9/7
17
九、中药热奄包治疗
中药热奄包疗法是将加热好的中药包置 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 (如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气使局部 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又可通 过热蒸气促使奄包内中药内离子渗透到患 者病痛所在,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 调和气血、散寒祛湿等目的。
•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 竹叶石膏汤合泻黄散加减。
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甘草
、藿香、知母、栀子、芦根30/60g
2020/9/7
8
3、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五磨饮子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槟榔、枳实、乌药、木香、沉香(冲服)、柴
胡、赤芍、甘草、桔梗、川芎、香附、旋复花( 包煎)、代赭石.(兼血瘀、痰瘀)
4、脾胃阳虚证--温胃健脾,降逆止呃;
理中丸合小建中汤加减。(干姜、生晒参、白
术、桂枝、白芍、甘草)。便溏肢冷--附子(30g
、60g、90g、120g);气短乏力--黄芪(30g、
60g、120g);隐痛--九香虫.
9
5、胃阴不足证--益胃生津,降逆止呃 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后下)、
橘皮、竹茹、生姜、甘草20g、大枣30g、西洋 参、石斛、柿蒂.
10
二、中药制丸口服
1.辨证准确为前提。 2.口服中汤药效果稳定。 3.制丸溶散、释放药物缓慢,可延长 药效,降低毒性、刺激;适用于慢性 病治疗或病后调理巩固;
脾胃病科 呃逆病(呃逆)中医临床路径
呃逆病(呃逆)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呃逆的门诊患者。
一、呃逆病(呃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呃逆病(TCD编码:BNP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呃逆(ICD-10编码:R06.6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3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呃逆病(呃逆)协作组制定的“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和《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呃逆病(呃逆)临床常见证候:胃中寒冷证胃火上逆证气机郁滞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呃逆病(呃逆)协作组制定的“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呃逆病(呃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呃逆病(呃逆)的患者。
2.呃逆间断发作或持续发作超过48小时的患者,可进入本路径。
3.继发于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病、肿瘤晚期、肺部疾病、尿毒症或其他重病后期,同时需要治疗原发病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上消化道钡餐、胃镜、头部CT、胸部X线片、肝胆脾胰彩超、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电解质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中医内科学-呃逆(已完成)
川朴9克 川连3克 广木香
陈皮6克 黄芩6
二剂停诊。
7月22日(四诊):药后病已轻,因劳乏忽又反复,胃部作梗而更痛,仍当从本治。
8月1日(五诊),食物下胃,仍上泛作吐,腹痛不减,入夜睡后更甚。肠脾不和,故时发时止,仍当从本治。
03
04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所以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止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 补虚、泻实之法。
应在辨证的基础上和胃降逆止呃。
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 急救胃气。
二、治疗原则
1.胃中寒冷证
兼证: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脉:舌苔白润,脉迟缓。
D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二、病症鉴别
主证与病机
相同 两者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
不同 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 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 而频,不能自制。
胃火上逆证
兼证: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主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
兼证: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舌脉:舌红活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3.气机郁滞证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佛手片9克 干藕节5枚
青竹茹9克 盐砂仁6克 甘草梢6克
白蔻仁9克 黄郁金9克 炒川朴3克
则呃逆上冲难受。胃热脾湿,当从本治。
生荷叶1角带梗5寸
酒黄芩9克 六神曲9克 焦槟榔9克
8月7日(七诊):各病皆愈,惟尚吐痰涎,不吐
呃逆效验方
呃逆效验方呃逆是由于胃气上逆,气逆动膈,呃声连连,声短而频难以自控的症候,也有人称膈肌痉挛。
中医认为,呃逆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顺,上逆动膈所致。
呃逆有寒热、虚实之分,老年者多为虚证,体弱虚衰,正气不足;年轻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气内生,胃失和降,上逆膈肌;也有些是因情志不和,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上冲于膈,或忧思气郁日久,血脉瘀滞,气郁化火,扰动膈气而致呃逆。
1.气逆痰阻型本型较多,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呃声连连,胸胁痞闷,脘腹胀满,有时恶心停食,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降气化痰,和胃止呕。
方药:旋覆代赭汤化裁。
旋覆花20g,赭石30g,姜半夏20g,生姜10g,党参20g,甘草10g,大枣6枚,郁金15g,陈皮10g。
2.瘀血阻膈型本型呃逆日久不愈,胸胁胀满疼痛,食少不饥,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数。
治法:活血化瘀,调气止呃。
方药:膈下逐瘀汤化裁。
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0g,桃仁15g,甘草10g,香附15g,乌药10g,五灵脂10g,枳壳10g,延胡索15g。
3.胃火上逆型呃声频作,声音洪亮,烦渴喜冷饮,小便短少,大便燥结,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胃、降火、止呃。
方药:竹茹汤化裁。
竹茹20g,姜半夏20g,陈皮15g,甘草10g,栀子10g,枇杷叶6g,生姜10g,大枣6g,柿蒂10g。
案1 袁某,女,38岁,1996年10月12日初诊。
自诉:1995年因家庭纠纷生气上火,2日未进食,第三天用餐后就呃声不止,腹满饱胀。
乡医曾用中药1剂而愈,不料今年又犯呃逆,用了1周药未果来诊。
查:形体消瘦,进诊室也呃声不止,声音有力,恶心,脉弦滑,舌质红、苔微黄。
诊断:呃逆。
辨证:气逆痰阻。
治法:降气化痰,和胃止呃。
方药:旋覆代赭汤化裁。
旋覆花15g,赭石20g,姜半夏20g,郁金15g,人参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6枚,陈皮10g。
6剂。
水煎服,每日1剂。
顽固性呃逆(打嗝)效验良方
顽固性呃逆(打嗝)效验良方顽固性呃逆是指胃气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时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证候。
可见于他病之中,亦可单独发生,呈连续或间歇性发作。
在不少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出现呃逆,各种疾病所伴发的呃逆均与胃气有关。
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认为是多种原因造成膈神经刺激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呃逆连声,不能自止,并妨碍谈话、咀嚼、呼吸、睡眠等的一种疾病。
本证古称为“哕”,实则“哕”为干呕。
方一【主治】:顽固性呃逆【方药】: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5g,炙甘草10g,陈皮10g,炒白术15g,当归10g,白芍15g,旋覆花10g,代赭石20g,砂仁6g。
【加减】:肝气犯胃加柴胡10g,佛手10g;胃热加生石膏30g,竹茹10g,沙参15g;胃寒呃逆加高良姜6g,吴茱萸6g;胃阴不足呃逆加玉竹10g,石斛10g,麦冬10g;脾肾阳虚呃逆加干姜10g,制附子10g。
【用法】:水煎代赭石30分钟,然后煎诸药。
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温服。
【编按】:方中半夏、厚朴降逆止呕,健脾化痰;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补血;陈皮、砂仁行气健脾和胃;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
呃逆一病,临床上肝气犯胃型较多,重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治疗效果较佳,同时妊娠呃逆也可用此方疗效亦显著。
摘自《李淑荣名老中医经验荟萃》方二【主治】:顽固性呃逆,呃逆频作,伴有呕吐,痛苦不堪。
【方药】:附子6g,干姜6g,熟地18g,山萸肉18g,山药12g,白芍15g,生龙骨、牡蛎各24g,清半夏9g,代赭石12g,阿胶10g(烊化),灶心土30g(煎汤代水煎药),黄芩10g,白术10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验案】:男,76岁,病史:患者素有肺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衰和肺衰的病史,此次住同仁医院保健病房,出现了顽固性呃逆,伴有呕吐,食饮俱废,痛苦不堪。
该院中医会诊,以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橘皮、竹茹诸方药投之不效,诸症有增无减,邀余会诊。
中医科治疗呃逆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呃逆诊疗常规呃逆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的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
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手术后,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患,尿毒症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大多突然起病。
2 具有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等特点。
3 病人不能自制。
4 伴胃脘不适,口干,异样感觉等胃肠病症状。
5 本病应注意与干呕,嗳气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实证1 胃中寒冷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中和而不渴,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例方:丁香散。
2 胃火上逆症状: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降逆止呃。
例方:竹叶石膏汤。
3 气机郁滞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伴胸闷,纳减,脘胁胀闷,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例方:五磨饮子。
虚证1 脾胃虚寒症状: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例方:理中汤。
2 胃阴不足症状: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例方:益胃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配合选用香砂养胃丸,陈夏六君丸,附桂理中丸等。
2 针灸疗法可取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太冲等穴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2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
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
中医医案——呃逆(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阴养胃法治愈呢逆
病案:梁女,55岁。
诊查:时值暑季,呢逆气促,呻吟不已,甚以为苦。
详询病史知患温热病已三候余,口舌干燥,烦渴不安。
舌质红绛苔洁,但四肢发凉,手指微作蠕动,脉象细弦数劲。
辨证:证属温热久羁,热伤胃阴而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呃逆。
处方:西洋参100g,煎汤代茶频服。
另用白米30g开水泡汤,煎生谷芽、鲜莲米、鲜石斛各30g,鲜荷叶1大张,红枣20枚,西瓜翠衣手掌大1块(切片),麦冬15g,陈皮、鲜竹茹各10g,频服,日1剂。
二日后呢逆止,诸症亦见减退。
后以叶氏养胃汤调理2周而愈。
按语此证属温热久羁,消烁肝肾阴液,既厥且哕,热扰阳明,损伤胃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阴亏液虚,肝阳横逆,有肝风内动之势。
原应滋液熄风用小定风珠为主施治,惟虑久病呃逆,胃阴亏损,亟顾胃气,诚为当务之急,且久病胃弱至此境地,而定风珠腥秽腻浊之品,胃弱难消,反生他故。
是以改用上方,取救后天以补先天,充
1
谷气以生精之意耳。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73,王希知医案。
王希知,1915年生,湖北省武昌县人。
主任中医师。
1931年受业于清代官医周惠奄先生,1935年悬壶于武昌。
1939年来四川重庆市开业行医。
1953年调重庆市新渝医院工作,曾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内科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善治温热病及内科杂症。
2。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呃逆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呃逆是指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疾病。
【范围】西医学中膈肌痉挛、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胃肠手术后出现以呃逆为主要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寒气蕴结中焦;或进食过快或过饱,使食滞于胃,中焦气机壅滞;或过食辛热煎炒之物,或醇酒厚味,或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生,胃火炽盛,腑气不行,以上诸因素均可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过度,以致精神抑郁,久则脾胃气机郁结不畅;或恼怒太过,则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致脾胃气机动乱,郁结不畅,均可致气机升降失常,膈间之气不利,上逆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3.六淫因素风寒之邪犯胃,或寒邪直中胃肠,可致寒遏胃阳,壅滞气机,胃气失和,寒气上逆,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4.正气亏虚素体虚弱,或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之后耗损中气;或热病,或吐下太过,耗损胃阴;或久病及肾,肾气亏虚,失于摄纳,虚气上冲,均可致胃失和降,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呃逆。
5.痰饮血瘀由饮食、情志、六淫外袭、正虚等因素,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形成痰饮,停留于胸膈胃脘,致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痰饮随逆气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或因气虚血运无力;或气郁而血行迟缓,形成血瘀;或久病入络;或胸腹部手术后伤及络脉,形成脉络瘀阻,瘀血扰膈,膈间之气不利,动膈冲喉而成。
二、病机1.发病一般发病急骤,亦有发病缓慢者。
2.病位在膈,与胃、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3.病性为本虚标实。
虚为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实为寒邪、胃火、食滞、气郁、痰饮、瘀血。
4.病势病之初以实为主,涉及肺、胃,日久则为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可逐渐波及肝、脾、肾,并气血阴阳受损。
5.病机转化呃逆的病机转化决定于病邪性质与正气强弱。
寒邪为病者,主要是寒邪与阳气抗争,阳气不衰则寒邪易于疏散,反之寒伤阳气而出现虚寒之证。
嗝逆治疗方剂
治疗嗝逆:藿香30苍术20木瓜15薏米仁30僵蚕15肉桂8通草15茯苓30白术20北防风30甘草30。
代赭石细粉20(分三次冲服),三剂,水煎内服,冲服赭石粉,日三次。
1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男,79岁,退休干部。
2006年9月10日以发热待查收住内科,入院后以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2 d,发热不降,但呃逆频发,应用舌下点滴异丙嗪及针灸治疗均无效,邀余会诊。
查:神志清,精神差,面色潮红,呃声低沉,声短而频,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
论断:呃逆。
辨证:患者年事已高,精血亏虚,复因发热及应用解热药导致气阴两虚所致。
给以都气丸加减:熟地黄15 g,山药12 g,牡丹皮10 g,泽泻10 g,山茱萸15 g,五味子30 g,丁香20 g,沉香10 g,代赭石30 g,甘草6 g。
2剂,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服药1剂后,呃逆减轻,可以间断3~4 h不呃逆。
服药2剂后,呃逆止,未再复发。
案例2:患者,男,56岁,农民。
2007年10月以多发性脑梗死入住本院神经内科,半月后出现呃逆,以多种方法治之无效,邀余会诊。
查:神志清楚,精神差,面色晦黯,喉中痰涎壅盛,呃逆频发,声音低沉,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而厚,脉沉滑。
诊断:呃逆。
此乃脾肾两虚,肾不纳气,痰浊中阻,气逆而上所致,给以都气丸加减治之。
药用:熟地黄10 g,炒山药24 g,山茱萸15 g,牡丹皮12 g,泽泻10 g,五味子30 g,丁香20 g,半夏20 g,石菖蒲12 g,代赭石30 g,甘草6 g。
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服药1剂,呃逆减轻,口中痰涎明显减少,服3剂后,呃逆止,精神好转,但停药3 d呃逆又发,守方继服5剂后呃逆未见复发。
2 体会《医宗己任编》载有“都气丸主治肾阴虚而发喘,面赤呃逆者,用以纳气平喘”。
《医宗金鉴》曰:“肾虚呃逆用都气。
”都气丸是由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组成。
其中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五味子敛气。
笔者临证常加丁香温中降逆;沉香以降气;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化痰止呕。
完整版脾胃病科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3版)。
呃逆症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挛缩,伴吸气期气门突然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
当膈肌不随意的重复性痉挛,及其随后的声门突然关闭,可引起气体的内流受阻,便发出特征性的声音。
(二)证候诊断1.胃中寒冷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苔白润,脉迟缓。
2.胃火上逆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苔黄燥,脉滑数。
3.气机郁滞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5.胃阴不足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胃中寒冷证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丁香散加减。
丁香、柿蒂、高良姜、干姜、荜茇、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温胃舒、理中丸等。
胃火上逆证2.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等。
中成药:牛黄上清丸等。
3.气机郁滞证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木香、乌药、枳实、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等。
呃逆的中医辨证论治
呃逆的中医辨证论治呃逆俗称打呃,临床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忒有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为其主要表现。
多因膈肌痉挛所致。
呃逆既可单独发生,亦常出现于某些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多为病势趋向严重的征象。
辨证须分虚实寒热,治疗大法以和胃、降逆平呃为主,实证祛其邪,虚证补其正,因于寒者温之,因于热者清之,惟重病中出现呃逆,则为下元衰败之征,当急以温补脾肾,扶助元气,或用滋养阴液等法。
按语:(1)一般的单纯呃逆,可令病者屏气饮水,或搐鼻取嚏,或转移精神注意力等,往往能够自行控制,不药即愈。
(2)急性和慢性久病并发呃逆者,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降气止呃的药物。
(3)急病重症邪实,或久病后期胃气衰败,呃忒不止者,多示临床危候,应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
(4)可配合针刺膈俞、合谷、内关、天突等穴。
呃逆的辨证分型:(1)胃寒证病机:寒邪内阻、胃气不降。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
脘中冷胀、手足不温、饮食减少、大便或溏,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
例方:丁香柿蒂汤。
常用药物:公丁香、柿蒂、高良姜、香附、毕拨、干姜、陈皮。
加减:寒甚加肉桂、吴茱萸。
夹有痰湿加厚朴、苍术、枳实、清半夏、茯苓。
(2)胃热证病机:阳明热盛,胃火上冲。
症状:呃声响亮有力、时或连续阵作,烦渴,口臭、大便多秘、小便黄赤、面赤,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
例方:竹叶石膏汤。
常用药物:竹叶、生石膏、麦冬、清半夏、竹茹、芦根、沙参、枇杷叶。
加减:热结肠腑加大黄、厚朴、枳实。
湿热中阻,脘痞苔腻合入苦辛,去石膏、麦冬、沙参,加黄连、黄芩、吴茱萸。
(3)气郁证病机:肝气犯胃,胃气失降。
症状:呃逆因情志刺激而诱发、喜叹息、吸气不畅,胸闷、脘胁胀满、肠鸣矢气、纳少,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降逆。
例方:五磨饮子。
常用药物:木香、枳壳、乌药、槟榔、沉香、佛手片、青皮、陈皮、代赭石、丁香。
加减:气郁化火加栀子、黄连、川棟子。
(4)阳虚证病机:脾肾阳虚,胃失和降。
呃逆中西医治疗(51页)
1.3 尼可刹米
机制不明,可能由于该药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 使 呼吸加深加快,膈肌活动度增大,达到缓解膈肌痉挛,终 止呃逆作用.
邓世周 等用尼可刹米0.375g,肌注,治疗呃逆32例. 并设胃复安 0.01g,肌注,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6%,两组疗效有显 著差异. 我们遇1例颅内肿瘤并发呃逆者,用阿托品内关注射等治 疗无效,后用尼可刹米0.375g,肌注15min呃逆停止.
辩证要点
2.辨虚、实、寒、热
实证 初起 呃声响亮 气冲有力 连续发作 脉弦滑 虚证 久病 呃声低长 气出无力 时断时续 脉虚弱
辩证要点
寒呃
呃声沉缓有力
热呃
呃声响亮,声高短促
胃脘不适,得热则减,遇寒则甚
面青肢冷
胃脘灼热,口臭烦渴,便秘尿赤
面红赤
苔白滑
苔黄厚
辩证要点
3.辨病深临危
危重病证后期,年老正虚——呃声低微, 饮食难进,六脉沉伏——元气衰败,胃气 将绝
呃逆
概述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 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 表现的病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 情绪不安等症状。
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不和、体虚病后。
轻证
重证
病机的关键:胃气上逆动膈,胃失和降, 膈间气机不利。 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 关。
鉴别
呃逆、干呕、嗳气
中枢性
神经性:脑炎、脑膜炎、脑瘤、脑溢血、 脑血栓、脊髓痨、脊髓老年性改变、癫痫 早期、手足搐撓症、狂犬病、破伤风。 中毒性:全身感染伴显著毒血症者、士的 宁中毒,痛风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晚期。 精神性:癔病患者
顽固性呃逆,中医有两个治疗方案
顽固性呃逆,中医有两个治疗方案呃逆又称“打嗝”“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膈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频作、令人不能自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呃逆病情轻者,可自行缓解,若呃逆发作时长超过48小时而未终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
此病偶然发作者,多可不药自愈。
若呃逆持续不断,则须服药治疗,始能渐平。
久病见此多危。
古代医家对呃逆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都有精辟论述,《内经》首先提出病位在胃。
如《素问·宣明五气》提出“胃为气逆为哕”,并认识到与中上二焦及寒气有关。
如《灵枢·口问》说:“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则将呃逆分为寒呃、虚热、实热3种类型而施治。
病因不一,表现各异,但其共同的病理机制为因各种病邪伤及人体气机,导致气机功能失调,清者不升,浊者不降。
当呃逆严重,持续不断,或频繁发作,严重影响进食、睡眠,导致胸腹膨满不适时,就要及时地对症治疗。
口服中药临床上予旋覆代赭汤有较好的疗效,方剂中以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厚朴、枳壳、砂仁和胃气、降浊气,以桔梗、升麻、柴胡、杏仁升清气、开肺气,配以白芍、生甘草缓急解痉,全方合用,共奏升清降浊、和胃缓急之功效。
长期呃逆,可用姜半夏30克、竹茹15克、丁香10克、柿蒂20克、生白芍15克、茯苓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陈皮10克、神曲30克,加水300毫升,水煎150毫升,日服2次。
若顽固性呃逆伴有口干、舌红无苔,可能属于阴虚,用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当归15克,生白芍20克,柿蒂15克,加水300毫升,煎为150毫升,每日服2次。
针灸疗法选穴:主穴:中脘;配穴:水沟、内关,足三里,太冲。
操作:①刺中脘穴:平静状态下,患者取仰卧位,均匀浅呼吸,双下肢稍屈曲,中脘穴常规消毒后,用夹持进针法,垂直于皮肤,押手与刺手默契配合,徐徐捻转进针,当患者自觉有酸胀感向两胁肋或下腹部走窜时即为得气,得气后将针提至浅层,使针尖刺入穴位约25mm,留针30分钟。
中医治脾胃——呃逆
谢谢
呃 逆
目的要求
1.掌握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呃逆历代主要历史沿革。 3.掌握呃逆的主要病因时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 虚。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 胃气上逆动膈,膈间 气机不利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 4.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噫(嗳气)的鉴别。 5.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6.掌握常见证型的辨治施治。 7.了解呃逆的简便治疗法以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 摄的问题。
实证:呃逆初起,呃声响亮,气冲有力,连续发作,脉弦滑者。
辨寒热:
辨病深
临危 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呃逆断续不继,呃声低 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是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候。但 此时仍需积极救治,尚有转危为安之势。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理气和胃、降逆平呃。
祛寒、清热、补 虚、泻实
同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危急重症:大补 元气,急救胃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证治分类
分证论治 实证 1.胃中寒冷证 2.胃火上逆证 3.气机郁滞证 虚证 1.脾胃阳虚证 2.胃阴不足证
胃中寒冷证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
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 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胃中寒冷证
鉴别诊断
1.呃逆与干呕
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于呕属于 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 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 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
2.呃逆与嗳气
嗳气与呃逆亦同属胃气上逆之候,嗳气乃胃气 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 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故张景岳称之为“饱 食之息”。与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呃呃之声不难区 分。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呃逆”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呃逆的发生多由寒邪犯胃、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久病等,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病。
一、病因1.寒邪犯胃外感寒凉之邪,内客脾胃,寒遏中阳,胃气失和,寒气上逆动膈,导致逆之证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寒气客胃,循经犯膈,膈间不利,胃气不降,肺失宣肃,气逆上冲咽喉而呃;过食辛热厚味,滥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腑气不行,气逆动膈,上冲为呢。
《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或进食太快太饱,致气不顺行,气逆动膈,发生呃逆。
3.情志不遂逆气动膈,或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火蕴胃,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运化失职,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逆气夹痰浊上逆动膈,发为逆。
《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曰:“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4.体虚久病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均可损伤中气,或胃阴耗伤,胃失和降,发生逆。
甚则病深及肾,肾气失于摄纳,浊气上乘,上逆动膈,发生呕逆。
大病久病出现呃逆,多提示预后不良。
《证治汇补·呃逆》曰:“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若额上出汗,连声不绝者危。
”二、病机1.呃逆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
凡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膈间之气不利,气逆上冲咽喉,致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止者,均可见有呃逆2.病位在膈,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且常与肺、肾、肝、脾有关。
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有经脉相连属;肺处膈上,其主肃降,手太阴肺之经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之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诸多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呢逆发作。
肺之肃降与胃之和降,还有赖于肾的摄纳,若肾元亏虚,肾失摄纳,逆气上冲,夹胃气上逆动膈,亦可致呃。
胃之和降,还需肝之条达,脾之健运,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或脾失健运,痰饮食浊内停,胃气被遏,气逆动膈,均成呃逆。
胃癌呃逆中医治疗方案
一、概述胃癌呃逆是指胃癌患者出现的一种症状,表现为频繁的呃逆动作。
中医认为,胃癌呃逆属于“呃逆”、“噎膈”等范畴,多由脾胃虚弱、气机逆乱、痰湿阻络等原因引起。
中医治疗胃癌呃逆,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采用中药、针灸、食疗等方法综合调理,以期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病因病机1.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癌患者由于疾病消耗,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气机逆乱,出现呃逆。
2. 气机逆乱: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胃气上逆,引起呃逆。
3. 痰湿阻络: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痰湿阻络,气机不畅,引起呃逆。
4. 肝郁气滞:胃癌患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导致脾胃虚弱,引起呃逆。
三、中医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脾胃虚弱型症状:呃逆频繁,声音低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剂:六君子汤加减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生姜、大枣。
(2)气机逆乱型症状:呃逆频繁,声音洪亮,脘腹胀满,暖气吞酸,烦躁易怒。
治法:理气降逆,和中止呃。
方剂:旋覆代赭石汤加减药物: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人参、甘草、大枣。
(3)痰湿阻络型症状:呃逆频繁,声音低沉,胸闷脘痞,痰多黏腻,肢体沉重。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剂:二陈汤加减药物: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
(4)肝郁气滞型症状:呃逆频繁,声音洪亮,胸闷胁痛,情绪抑郁,食欲不振。
治法:疏肝解郁,和中止呃。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香附、陈皮、生姜、大枣。
2. 针灸治疗(1)体针: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膻中、肺俞等穴位,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2)耳针:选取胃、脾、肝、神门、交感等穴位,采用针刺法。
3. 食疗(1)脾胃虚弱型:可食用小米粥、山药、南瓜等易消化、健脾益气的食物。
(2)气机逆乱型:可食用萝卜、生姜、大蒜等具有理气降逆作用的食物。
(3)痰湿阻络型:可食用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等具有利湿化痰作用的食物。
治疗呃逆的中西医处方
【病因与症状】
来源快易捷药品网呃逆是膈肌痉挛而气逆上冲致咽喉间频频呃呃作声不能自制的一种症状。
古称“哕”,亦称“哕逆”、“干呕”。
俗名“打咯”或“咯忒”。
本症若偶然发作,不药自行消失,是属轻浅;若持续不断,必须用药方平,皆为重症;若见于大病严重阶段,多为险象,预后不良。
呃逆与嗳气有别,嗳气声音沉长,气从胃中上逆;呃逆声音急而短促,发自喉间。
【西医处方】
巴氣芬:每次10毫克,每日2次,口服;最大剂量为15毫克,每日3次。
盐酸乙呱立松片:60毫克口服或胃管注入,每天3次,饭后服用。
其他如地巴唑、麻黄素、消炎痛、盐酸曲吗多、金刚烷胺、硫酸镁、维生素BhBs(穴位注射)等均有文献报道用来治疗顽固性呃逆,并取得了较好疗效。
【中医处方】
方1 苏叶4~5克,吴茱萸3~4克,黄连2~3克,百合10克。
沸水泡服,频频饮服。
此方尤适用于肝胃不和所致呃逆者。
方2 全蝎5克,蝉蜕3克,赤芍5克,白芍5克,甘草、苏子各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7日为1疗程。
呃逆的针灸治疗
呃逆的针灸治疗
概述
呃逆俗称打嗝。
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的病症。
呃逆包括现代医学的膈肌痉挛,也可由其他急慢性疾病或腹部手术引起。
辨证治疗
分型
选穴
操作
实用小技巧
(1)胃中寒冷
(2)胃火上逆
(3)肝气横逆
(4)脾肾
阳虚
膈俞、膻中、内关、足三里、中脘。
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脾肾阳虚型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间歇行针2-3次,每日一次。
1.暂停进食,做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间内能止。
2.取一根细棉棒,放入患者口中,用其软端按摩前软腭正中线一点至硬、软腭交界处稍后面约1分钟。
随症配穴:
胃寒加灸梁门;
胃热加陷谷;
肝气横逆加太冲、期门;
脾肾阳虚加脾俞、肾俞、气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呃逆病(呃逆)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1)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
(2)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3)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胃肠病学》(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3版)。
呃逆症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发性不自主挛缩,伴吸气期气门突然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异性声音。
当膈肌不随意的重复性痉挛,及其随后的声门突然关闭,可引起气体的内流受阻,便发出特征性的声音。
(二)证候诊断
1.胃中寒冷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
舌苔白润,脉迟缓。
2.胃火上逆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苔黄燥,脉滑数。
3.气机郁滞证: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
苔薄白,脉弦。
4.脾胃阳虚证: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5.胃阴不足证: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中寒冷证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丁香散加减。
丁香、柿蒂、高良姜、干姜、荜茇、香附、陈皮等。
中成药:温胃舒、理中丸等。
2.胃火上逆证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竹叶石膏汤加减。
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等。
中成药:牛黄上清丸等。
3.气机郁滞证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推荐方药:五磨饮子加减。
木香、乌药、枳实、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木香顺气丸、沉香舒气丸等。
4.脾胃阳虚证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止呃。
推荐方药:理中丸加减。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等。
中成药:桂附理中丸等。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胃生津,和中止呃。
推荐方药: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橘皮、竹茹、枇杷叶、柿蒂等。
中成药:养胃舒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天突、中脘、膻中、膈俞、内关、足三里。
配穴:寒邪犯胃、胃火上逆、胃阴不足者,加胃俞;脾胃阳虚者,加脾俞、胃俞;气机郁滞者加期门、太冲。
操作:诸穴常规针刺。
膈俞、期门、脾俞、胃俞等穴不可深刺。
寒邪犯胃、脾胃阳虚者,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诸穴可用艾灸盒灸或艾条灸或隔姜灸;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者,只针不灸,泻法,或加用沿太阳膀胱经循经闪罐;胃阴不足者,指针不灸,平补平泻。
2.指针疗法
选穴:睛明、攒竹、鱼腰、翳风、肩井、缺盆、气舍、天突、膈俞、合谷。
操作:任取一穴,或多穴,用拇指或中指缓缓重力按压,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按压1~5分钟,同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
3.夹脊穴电针
取穴:双侧第4颈椎夹脊穴。
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直达颈椎横突处,针尖稍指向胸腹部,强
刺激提插捻转,使针感向胸腹部传导,然后接脉冲电疗仪,采用正、负极左右连接,并将正、负极交叉通电,选用疏波,电流量以局部肌肉出现轻度节律性收缩,且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分钟。
每日1次,严重者每日2次。
4.艾灸疗法
取穴:乳根穴。
方法:将艾条点燃,距离皮肤约3cm左右,以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度。
悬灸时,患者取坐位为宜,卧位者应注意勿使灰屑落于皮肤上而致烫伤。
左右两穴,交替施灸。
(三)推拿疗法
部位:颈部、肩部、背部。
手法:点、按、揉、滚等。
操作: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循经点、按、揉颈项部诸经、背部太阳膀胱经内侧线;揉压翳风、肩井、天突、气舍、风池、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等。
(四)其他疗法
1.穴位注射
取穴:双膈俞。
药物: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等。
操作:取双侧膈俞穴。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皮肤,用2mL注射器抽取上述任一药物2mL,斜刺皮下0.5~0.8寸,行轻提插手法,待患者有酸胀麻感时且回抽无血后,将药液缓慢推入,每穴注射1mL药液,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日1次。
一般治疗1~3次若未治愈,休息2d,再继续治疗1~3次。
2.拔罐疗法
部位:背部、胸部、腹部。
方法:闪罐、走罐、留罐。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背部皮肤,在腰背部涂抹润滑油,然后沿太阳膀胱经走罐。
走罐速度均匀,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时。
最后在大椎、肺俞、膈俞、胃俞、胆俞、大肠俞等穴位处留罐5~8分钟。
实证用泻法:力度稍重,时间稍长;虚证用补法:力度稍轻,时间稍短。
其中实证、年轻、体壮者留罐时间稍长,虚证或年老、体弱者留罐时间稍短或不留罐。
其次,取仰卧位或坐位,在膻中、中脘穴、期门穴处留罐4~5分钟。
3.中药热奄包烫熨治疗
处方:白芷、益母草、红花、细辛、肉桂、川椒、藿香、陈皮等。
适用证候:胃中寒冷证、气机郁滞证、脾胃阳虚证。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上腹部皮肤,用食用醋湿润中药热奄包,放在患者上腹部,用红外线灯照射中药热奄包,每次照射30分钟,每5分钟翻一次中药热奄包,以保证加热面接触患者上腹部,热奄包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至皮肤潮红,患者上腹部有强烈温热感为佳。
每日1次。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2.饮食调理: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品,避免饥饱失常。
发作时,忌浓茶、咖啡、冰冷饮料。
3.情志调节: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标准,拟定以下标准。
1.治愈:呃逆停止,随访2周无复发。
2.显效:呃逆基本停止,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偶有间断发作。
3.有效:呃逆及伴随症状减轻,仍有间断发作。
4.无效:呃逆及伴随症状无明显变化。
(二)评价方法
在门诊当天、出路径时,根据症状评价标准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