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一)
以松柏意象为主题的古诗(1)
和松柏有关的古诗1. 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 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3. 范云《咏寒松诗》: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4. 宋之问《题张老松树》: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5. 张说《代书寄薛四》:岁寒众木改,松柏心常在。
6. 白居易《涧底松》: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7. 白居易《庭松》:堂下何所有?十松当我阶。
乱立无行次,高下亦不齐。
高者三丈长,下者十尺低。
8. 李白《南轩有孤松》: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9.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10.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1. 李商隐《题小松》: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柱石功。
为谢西园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12. 李商隐《高松》: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
客散初晴候,僧来不语时。
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
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13. 李贺《五粒小松歌》: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14. 景云《画松》: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15. 元稹《画松》: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16. 于武陵《赠卖松人》: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17. 刘克庄《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植物惟松柏》:植物惟松柏,苍苍贯四时。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的论文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的论文引言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的松柏意象在文学语言的塑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旨在从审美情结的角度,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含义和它所激发的审美情感。
一、松柏的形象松柏是一种常青乔木,它常被描绘成高耸入云、枝繁叶茂、根深蒂固,与诗人崇高的人格、坚韧的品质等相结合,被赋予丰富的寓意。
松树是中华文化中的象征树种之一,其寿命长、形体高大、干柄粗大,热爱生长在高寒巨石上,是中国文化中的高洁、刚毅、纯净的象征。
松树的笔直挺立、干瘦挺拔,是伟人品格的写照,其不惧风雨、舞动灵动,被赋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涵义。
而盛于南方的柏树,则被形容为大而厚实,茂密华贵。
柏树株干庄重挺拔,枝条与叶子高大秀美,柏树的形象与诗人的清高、坚毅不屈、独立自主等品格相较,更加鲜明。
总的来说,松柏的形象不仅吸引人们的视野,更体现了诗人塑造人物形象、情感互动等方面的技巧与思想内涵。
二、松柏的审美情感松柏的审美情感内涵多种多样,它包含了敬畏、坚毅、高洁、忧伤等情感元素。
首先,松柏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中的起始点之一。
松树的长寿品质、深沉庄严的气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经”的理念相呼应,被视为道德高尚的标志。
其次,松柏是忧伤、坚毅的象征,它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挫折,坚守着生命之柱。
古人多以松柏比喻忠诚、坚贞、拒绝诱惑,体现人物品格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品质。
再次,“松柏意象”是古人生命哲学和人生价值观在文学创作中的隐喻。
诗歌中的松柏形象描绘了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传达了人的生命哲学和人生价值观的深邃意涵。
总而言之,松柏作为一种常见的意象,在古代诗文中多次出现,它体现出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崇敬和尊重,也塑造了一批高尚、坚毅、高洁的人物形象,其审美情感与写作手法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梦想、志向、理想等的追求与关注。
结论松柏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部分,其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古诗中的植物寓意
古诗中的植物寓意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植物常常被用来寓意各种情感、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这些植物寓意贯穿于古代诗词中,为读者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本文将带您一同欣赏和解读古诗中植物寓意的几个经典案例。
1. 松树:忍耐和坚毅古诗中常用松树来比喻忍耐和坚毅的品质。
松树生长缓慢,叶片常年翠绿,根深蒂固,象征着它们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力量。
松树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使用,表达了诗人对于忍耐和坚持的推崇之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松柏”就是诗人表达忍耐和不懈努力的象征。
2. 菊花:高洁和忠诚菊花被古人用来表达高洁和忠诚的品质。
菊花在寒冷的秋季绽放,不畏寒霜,秉持着高傲的品质。
唐代诗人杜甫的《菊花》中写到:“天下花魁是菊花,万国来朝固一家。
”菊花的高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被视为忠贞坚定的象征。
3. 梅花:坚韧和坚毅梅花在寒冷的冬季开放,尤其是在雪后的寒风中独自绽放,象征着坚韧和坚毅。
梅花的形象在古代诗词中被赞美和咏叹。
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示儿》中写到:“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通过描绘梅花的坚韧生命力,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困境中坚持不懈的追求。
4. 荷花:清雅和高洁古诗中荷花常常被用来象征高雅和高尚的品质。
荷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之中,却能保持清雅高洁的风姿。
这种特质使得荷花成为古代文人的常用意象之一。
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的“荷叶”给了读者一种清雅高洁的感觉,与诗中描绘的艰难岁月形成强烈的反差。
5. 柳树:柔情和悲伤柳树象征着多愁善感、柔情和悲伤的情感。
柳树的枝条垂下,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柳絮”用来表达离别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松柏的象征意义
松柏的象征意义松柏的象征意义总结精选(1):松柏的象征意义:坚强不屈。
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志士文人,歌以赞松,诗以咏松。
赞松之庄重肃穆、傲骨峥嵘,咏松之历寒不衰,四季长青。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松柏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松柏文化1、松,为百木之长,耐贫瘠,阴处枯石缝中可生(黄山奇松为证),傲霜雪,四季长青而不凋零,象征不渝和永恒。
2、宋,仲皎有诗《静林寺古松》为证:“古松古松生古道,枝不生叶皮生草,行人不见树栽时,树见行人几回老。
”3、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爱松敬松,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松坡杂竹越冬而不凋,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
),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艰难时松使人顽强,顺利松使人振奋。
荀子《大略》中言道:“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知君子”4、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志士文人,歌以赞松,诗以咏松。
赞松之庄重肃穆傲骨峥嵘;咏松之历寒不衰,四季长青。
5、方志敏《对联》中写道:“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陈毅元帅有诗一首《冬夜杂咏》赞扬松之高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聂荣臻元帅对松柏情有独钟,在他居住的院子里处处都是挺立的松柏,就连室内墙上挂的国画也全是松柏图,岁生日时,还自题“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的联句。
6、松,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寿享万年,常言道:千年龟,万年松。
我国民俗祝寿也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辞。
7、松是古今被咏赞的植物。
《花镜》云:“松为百木之长,……多节永年,皮粗如龙麟,叶细如马鬃,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殒”,宋代王安石在《字说》说:“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
故字从公。
”有人拆字“松”为十八公,元代冯子振写有《十八公赋》,明代洪璐著有《木公传》,现代革命家和军事家陶铸也写有“松树的风格”等等。
史载秦始皇巡游泰山,风雨骤至,在大松下避雨,之后封此树为“五大夫”,后人称此树为“五大夫松”。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和意象的分析
【 文化研究 】
关 于我 国古 代 文 学松 柏 题 材 和 意象 的分 析
曾 萍
( 信 阳职业技 术学院 , 河南 信 阳 4 6 4 0 0 0 )
摘 要: 松柏是一种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植物 , 广泛分布在我 国各大区域。在 古代 , 松柏这一意 象备 受广 大文人 墨客 的喜 爱 , 这 些 文人都 喜欢 将松 柏题 材应 用 于 自己的文 学作 品 3中 " - , 以表 达 自己
松柏 是一 种较 为 常 见 的 花木 , 但 和其 他 花 木 相 比, 松 柏 又具有 特殊 性 。松柏 不仅 不畏严 寒 、 四季 常
在。《 礼记 ・ 檀 弓》 对孔子安 葬其父母 的情形做 了 如下 记 载 : “ 吾 闻之, 古 也 墓 而 不 坟 。今 丘 也 , 东 西
南北之人 也 , 不 可 以弗 识 也 。 ”“ 于 是 封 之, 崇 四 尺。 ” 可见 , 孔 子 将 墓 改成 了坟 , 其 之 所 以要 崇 丘 四
题 材 的重要 意象 。从 汉 代 起 , 墓 地 松 柏 就 开始 作 为
一
多人都会在墓地前面种植松柏作 为表识 , 后人见到 松柏时, 便 可知其 墓 。因为 这种 方法非 常简 单 , 也 易
于操作 , 所 以很 快 便 在 上 流 社 会 中 流 行 开 来 。在 《 三辅 旧事 》 中有 这样 的记 载 : “ 汉 文帝 霸 陵 , 稠 种 柏 树” 。另外 , 在《 驱 车 上 东 门》中 也 有 这 样 的表 述 : “ 驱车 上东 门 , 遥 望 郭北 墓 。 白杨何 萧 萧 , 松 柏 夹 广 路。 ” 除上述 例子 之外 , 还 有 很 多文 学 作 品 中有 这 样
一
尺, 主要 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其更加易于识别。从 古 至今 , 大多数 平 民都是 用土堆 坟 , 只有少 数 的富贵 人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树木意象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的树木意象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洒脱豁达著称。
其作品中常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特别是树木意象,成为其诗歌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从松、竹、梅三个方面谈论陶渊明诗歌中的树木意象,探究其意义和象征之处。
首先,松树是陶渊明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树木意象,其象征着坚定、刚毅的品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曾写道:“采之得鱼,若干许;遂烹同调。
余出外二十馀年,行及郡国,见者多矣,而奇者少有。
故余尝趋述,以闻于西洛之士。
”其中“西洛之士”们见了这样纯净的生活和自由飞扬的心灵,表示极大的钦佩和向往,而陶渊明借此比喻自己操守坚定、自持到底的品质,“余尝趋述”,是一种“坚持不懈,力求完美”的意味。
又如陶渊明在《登高》中云:“盖若登高,而此志不从,其为人下矣。
”此篇诗所赞扬的“高处不胜寒”的志向,便深刻地反映了陶渊明襟怀坚毅、崇高洒脱的精神风貌。
其次,竹是陶渊明诗歌中另一个经典的树木意象,其象征着清高、无私、节操的品质。
陶渊明的诗歌中,竹子经常出现在清新幽雅的自然景色中,表现出竹子精神淡泊、清高、宽容的特点。
如其《桃花源记》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用竹子来比喻自己,具有“清瘦无菜色,下有斑竹生”之意,处处强烈印证出陶渊明以清高、无私、节操为准则的人生态度。
最后,梅树是陶渊明诗歌中又一个重要的树木意象,其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
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梅花诗大约有十首左右,其中《梅花》最为脍炙人口。
这首诗的第一句,“墨梅收蕊少人知”对于梅花的“独立”和“不屈”之美的表现是十分深刻的。
诗中还有“幽径无人径自斜”之句,表现出梅花这种特殊的生命力,所以梅树在陶渊明作品中是远近闻名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诗歌中,树木意象是其深邃人生观和诗歌思想的精华所在。
陶渊明通过树木意象的运用,向世人阐释了其中的丰富内涵,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朴素、深邃的认识。
松柏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松柏在古诗词中的含义
哎呀,你知道吗?松柏这玩意儿在古诗词里可有着不一般的含义!
咱先来说说李白的诗,“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这松柏就像个
刚正不阿的君子,绝不迎合他人,难道不像那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
的人吗?你想想,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坚守初心的人,不管别
人怎么说,就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再看看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里的松柏,那可是清
幽环境的一部分,营造出一种宁静又高远的氛围。
这就好比在喧嚣的
世界里,突然找到一处让心灵安静的角落,多难得呀!
还有刘桢写的“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松柏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端正,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面对困难
和挫折,要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吗?这不就跟在狂风中屹立不倒的灯塔
一样,给人指引和希望吗?
在古诗词里,松柏有时是高洁品质的象征,有时是坚毅精神的代表,有时又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
总之,松柏在古诗词里可不是简单的一棵树,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和志向,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和启示!。
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浅谈
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浅谈【摘要】松柏是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在我国各大区域都有分布。
在我国古代,“松柏”这一意象极为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其在文学作品当中用来抒情达意,使松柏文化融合进人们的生活和文学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因此,要想更好地研究古代文学具有的审美特色和文化底蕴,就需要对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松柏题材与意象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古代文学;松柏文化;题材;意象松树和柏树都是植物中的普通品种,但是松柏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可以保持一抹绿色,枝干始终坚挺,并不会为寒冬所屈服,因此,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众多文人寄情于松柏,通过其传递出某些思想。
在长期的运用当中,松柏逐渐成为坚韧、不屈的代名词,文人也多用松柏“咏志”。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中,运用松柏题材的作品非常多,且质量很高,很多作品都被后世广为传诵。
一、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繁荣的原因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赞美松柏的作品数不胜数,松柏这一意象如此繁荣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松柏自身的原因,松柏作为树木品种,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同时因为其生命力较强,对于土壤和水分的要求较低,可以生存在众多气候条件较差的地方,从而使得松柏的种植面积更为广泛。
而且松柏本身还具有其他树木所不具备的特性,那就是松柏能够一年四季保持常青,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那一抹绿色更是显示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松柏这一意象格外吸引文人的注意。
其次是文学发展的原因。
松柏题材与意象的繁荣与文学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山水文学、咏物文学等的发展,都为松柏题材与意象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寄情山水,高山、流水、明月等都成为当时文学作品当中常见的意象,这其中松柏意象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唐代时,山水诗发展迅速,各种关于松柏意象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使松柏这一意象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坚韧、孤傲的代名词,例如《寒松赋》等。
由此可见,松柏题材与意象的不断繁荣与文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是非常常见且重要的主题之一。
松柏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象征物之一,代表着坚强、顽强、不屈的品质,也被视为君子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松柏的描写与赞美,这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松柏的崇尚与推崇。
首先,松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描述君子的品质与人格。
在《论语》中,孔子曾评价松柏为“君子”。
松柏的形态高大挺拔,坚韧耐久,不畏严寒酷暑,独自立于世界之巅,这种品质与君子的高尚气质是相符合的。
因此,松柏常被用来描述君子的高尚品德和人格,如忠诚、坚定、正直、毅力等。
例如,在《史记》中,松柏被用来形容著名将领黄绢,他胸怀忠诚的品质,就像松柏一样不屈不挠。
其次,松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被用来描述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命运。
松柏因其坚韧的性格和耐力被赋予了象征国家的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被称为“华夏”,与松柏的读音非常接近。
因此,松柏的形象被用来描述中国的国家形象,代表着中国国家的强大与昌盛。
例如,在《离骚》中,屈原用“四时淑阳,万物华实”表达了松柏所象征的寓意,表达了对中国国家强大的期望。
此外,松柏还在古代文学中被用来述说人生哲理与价值观。
松柏的坚强、顽强的品质象征着人们在面临艰难与困苦时坚持不懈的精神。
松柏的长久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品质让人们学会了坚韧,也赋予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希望。
在《论语》中,孔子提倡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道德观念,也正是源自于松柏的品质。
松柏的形象被用来唤起人们对于坚韧、拼搏和奋斗的信念,同时也呼吁人们在困难面前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最后,松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还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色与写意。
松柏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国植物,它在中国的自然景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的山岳风光中,松柏是常见的植物之一,矗立于峰顶或峭壁上,给人带来一种壮美、高高在上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中,松柏的形象被用来描绘自然山水的美景,并与人们的情感相互映衬。
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松柏是一种常见的题材与意象。
松柏生长在寒冷而干燥的地区,矗立在山间岭上,枝干挺直,绿叶常青。
由于其具有坚韧、刚强、不退、不败、长寿等特点,成为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经常用来表达一种生命力与生存意志的象征。
首先,松柏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象征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柏被视为君子风范的象征。
例如,苏轼在《东坡赋》中曾写道:“卓尔不群,登于岸而唯松柏之高、行于海而惟波涛之远。
”在这里,松柏象征着君子高风亮节的品格,而波涛则象征着世俗浮华的喧嚣。
同样地,曹操在《观沧海》中也将松柏作为自己君子风范的比喻,以表达了自己清高的心境。
其次,松柏还被用来表现忠诚、坚定等价值观。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为了寻找真经,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到达五指山。
在拜见了菩提祖师后,沙僧的身体被融化,变成了一株长松。
这时,孙悟空为了让沙僧的忠诚精神延续下去,决定将沙僧身体所化的松树带回天界,让其它天行者看到,以表彰沙僧的忠诚。
这里,松树象征着沙僧的忠诚,不言而喻。
最后,松柏还被用来表现文人的清高。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一般以隐居为荣。
他们喜欢在山林之中修养性情,松柏就成为了文人隐居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唐代诗人韩愈所作的《松柏》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首诗表达了他为文学事业孜孜不倦、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之心,松柏象征着文人的清高与独立性格。
总之,松柏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从松柏的形态特征、生命特征、到代表的价值取向,都被文人用来表达不同的寓意和情感,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松柏意象为主题的古诗(1)
和松柏有关的古诗1. 《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2. 《岁寒知松柏》——黄庭坚松柏天生独,青青贯四时。
心藏后凋节,岁有大寒知。
惨淡冰霜晚,轮囷涧壑姿。
或容蝼蚁穴,未见斧斤迟。
摇落千秋静,婆娑万籁悲。
郑公扶贞观,已不见封彝。
3. 《松》——成彦雄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4. 《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5. 《古柏行》——杜甫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6. 《和松树》——白居易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
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
漠漠尘中槐,两两夹康庄。
婆娑低覆地,枝干亦寻常。
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
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
彼如君子心,秉操贯冰霜。
此如小人面,变态随炎凉。
共知松胜槐,诚欲栽道傍。
粪土种瑶草,瑶草终不芳。
尚可以斧斤,伐之为栋梁。
杀身获其所,为君构明堂。
不然终天年,老死在南冈。
不愿亚枝叶,低随槐树行。
7. 《涧底松》——白居易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8. 《题遗爱寺前溪松》——白居易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
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
唐宋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
唐宋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探讨摘要:松柏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许多地区有着广泛分布,它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在古代,众多的文人墨客也十分喜爱“松柏”这一意象,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怀时较多采用松柏题材.在此在探讨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繁盛的原因基础上来具体分析唐宋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松柏题材与意象的文学价值.关键词:古代文学;松柏题材;意象阅读文学作品不难发现:草木、禽鸟等均可用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阐述道理.经过文人墨客的频繁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花木意象基本具有了固定的意趣,并象征着一定的人格类型,如:梅的清高、“兰”的洁净、“菊”的淡雅等.松柏作为特殊的花木,由于其四季常青、挺拔坚韧、不惧严寒,因此常见于文学作品,以松柏为题材与意象的作品举不胜举,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一、古代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繁盛的原因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与松柏有关的内容,其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松柏自身,另一方面为文学发展.(一)松柏自身原因一方面,松柏种植分布广,应用广泛.松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对环境、土壤及水分等要求均相对较低.自上古时期起,我国便拥有多种多样的松柏资源,并且分布广泛,如:平原、高原及盆地等,随处可见松柏林.由于松柏分布广泛,这便为文学相关题材及意象创作提供了可靠保障.此外,松柏因木质优良,曾视为特产进贡、丧葬用品、栋梁之才,在中医学书籍中也记载了松柏的药用价值.将松柏用于园林建设,凸显了其特殊性,如:四季常青、苍劲挺拔,并且可彰显德性.因此,在文人居所、公私园林中均随处可见松柏.另一方面,特有的生物属性.普通树木受季节影响,四季变化明显,春荣秋零,但松柏则不同,因其不惧严寒,四季常青,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苍翠的松柏更显其顽强的生命力.(二)文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松柏题材与意象的繁荣直接受文学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山水文化、咏物文学,命题赋咏、唱和题咏等,这些都推动了松柏文学发展.大自然为文人提供了多样化素材与丰富的创作对象,包括山水、翠竹、明月、白云等,松柏作为重要的意象,在山水文化兴盛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晋宋时,山水文化刚起步,便出现了众多的松柏意象佳句,如:“冷枫飘落松”“松竹挺严崖”“山明望松雪”.但该时期,关于松柏的词句均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尚无名篇.此后,在唐朝时期,山水诗快速发展,并迅速达到了鼎盛,在此环境下,关于松柏意象的篇章不断涌现,如«咏张老松树»中:“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咏新秦郡松树»中:“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等.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均可见对松柏的颂扬,尤其是咏物文学的发展,如«寒松»«挺柏»«修柏赋»等.再者,文人墨客聚集时,常以“松柏”为题进行创作,出现了众多的同题作品,如«高松赋».另外,关于松柏的题画诗也相对较多,如:毕宏、元稹、吴融、苏轼等人均为后世留下了题咏松柏的作品.由此可见,关于松柏文学的发展,促进了松柏题材及意象的繁荣.二、唐宋时期文学中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从松柏文化的发展历程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古代文学家在表达自身情感与观念时,均喜爱借松柏来表达,在此浸润下,历代文学家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即为咏柏赋松,由此也促使松柏在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意象.下面分析唐朝与宋朝文学作品中松柏的题材与意象.(一)墓地松柏题材与意象分析将松柏种植在墓地周围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由此也在--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的社稷与丧葬制度。
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
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川雪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第九》)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歌咏,有不少值得一读的诗篇。
松树作为诗词的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
三国·魏诗人刘祯的《赠从弟》,釆用比兴手法,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写出松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颠,迎着瑟瑟寒风,不向寒风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而松枝在风中是多么刚劲!描写松树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树的可贵品格。
这两句是对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勉励他的堂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要挺立风中。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正当严冰霜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的腰杆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终年端端正正。
用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出松树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严寒吗?是的,松柏天生就有着耐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树品格,点明主题。
“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亊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喚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诗人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同时也是自勉: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并劝告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东晋诗人左思在《咏史》中,借山涧底松与山头小苗的对比,抨击了门阀制度: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古典诗词中的松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松柏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松柏意象一、象征孤直、傲霜斗雪、卓然不群的品格陶渊明《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诗人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染的高尚节操。
俊秀的青松,由于身在东园的杂草之中,杂草出尽了风头,人们爱这柔嫩可人的杂草甚至还胜过爱青松。
直到有一天,“凝霜殄异类”之时,原本生长得千娇百媚的各种藤蔓杂草,在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这些原本趾高气扬地盖过青松之姿的杂草,一瞬间就倒在青松脚下了,于是青松便“卓然见高枝”了,显示了青松卓尔不群的形象。
范云《咏寒松诗》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作者咏寒松的节操和贞心,但是并没有铺叙,反而用描写细节的手法,以精巧的语言形式展示了寒松的品质,以此构成诗歌与自我的精神。
二、象征卓异不凡。
李山浦《松》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此诗前两句是对松树在冬天风雪之中的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松树的坚韧,常青不同于别树的孤傲。
后两句则是借桃李和藤萝的依靠缠绕来反衬松树的品质,通过对桃李藤萝的不屑反衬出松树的高大卓尔不群孤直耐寒的特点。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称赞大松“凌云”,并不说明有眼力。
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三、松树和神仙、隐者相关联。
陶渊明《杂诗四首》之四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粲然有心理。
这是一首咏松诗,诗将青松与道教用来托寓长生的“童子”并列,其中隐含着长生的意蕴,并详细阐述了得以寿考长年的道教导引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松柏情结”
野情结冶渊com pl ex 冤袁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主要概念袁最早由荣格开始使用遥在荣格看来袁情结是关于观念尧情感尧意象的综合体袁是野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冶遥古人习惯于将松树与柏树并称袁野有松哪可独无柏袁恰似夷齐弟与兄冶遥作为百木之王袁松柏由于四季常青尧斗寒傲雪的生物属性而与坚贞不屈尧品格高尚尧健康长寿等寓意相联袁以一种野松柏情结冶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表现遥一尧松柏及野松柏情结冶中华民族对高尚人格与道德品格的追求深入人心袁附着于自然山水袁这一方面造就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中国自然山水的文化内涵袁其中袁松柏最具代表性遥众所周知袁松柏在中国地域分布较广袁对陆生环境的适应性极强遥它们既能忍受低温与高温的地表温度袁也能在裸露的矿质土壤尧砂土尧火山灰尧钙质土尧石灰岩土及由灰化土到红壤的各类土壤中生长袁耐干旱尧贫瘠袁喜阳光袁是最具生命力的树种遥简言之袁松柏四季常青袁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袁又挺立于四时之外袁挺拨俊秀袁具有耐寒尧生命力强等生物属性遥中国人在见证松柏的这种野贯四时袁历千霜冶属性的同时袁将其人格化袁并以此来寄托自己对于理想人格形象的构想袁也使得松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遥孔子也曾在叶论语窑子罕曳中谈松柏野斗寒冶的顽强生命力袁称野岁寒袁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浴冶[1]遥松柏的这种自然属性与中国人坚强不屈的品格相符袁不仅让中国人民对它满怀情感袁而且还将其与竹尧梅一起誉为野岁寒三友冶遥古往今来袁中国文人志士以歌赞松柏袁以诗咏松柏的不乏少数袁他们既赞松柏之庄重肃穆尧傲骨峥嵘袁又咏松柏之历寒不衰袁四季长青遥正如刘勰在叶文心雕龙窑明诗篇曳中所言院野人禀七情袁应物斯感袁感物吟志袁莫非自然冶[2]袁自然景物所蕴含的人类情感尧哲思及理想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遥因此袁中国古人对于松柏的赞扬袁并非单纯野就物谈物冶袁而是寄托了他们对生命尧道德情操尧品德修养等人生价值的思索袁在集体无意识中袁形成一种集观念尧情感尧意象为一体的野松柏情结冶袁在中国传统文学尧文化乃至民族心理认同中具有重要意义遥二尧野松柏情结冶的人文精神含蓄内敛尧温柔敦厚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袁而野松柏情结冶及其以物喻人的内涵袁既是实现这一方式的重要手段袁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袁野松柏情结冶的历史化与人格化历经数千载袁并持续至今袁这在文人墨客笔下野松柏意象冶中体现尤为明显遥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袁松柏颇受文学家青睐袁是叶诗经曳中的重要意象袁如袁叶郑风窑狡童曳云院野山有乔松袁隰有游龙袁不见子充袁乃见狡童遥冶叶小雅窑斯干曳云院野秩秩斯干袁幽幽南山遥收稿日期院2021-07-19作者简介院王晓燕渊1986-冤袁山西盂县人袁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尧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讲师袁文学博士袁研究方向院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遥基金项目院2021年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形象认同研究冶渊2021-G M D -091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野松柏情结冶王晓燕渊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尧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袁天津300387冤摘要院野松柏情结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袁具有着独特的文化审美意蕴遥松柏旺盛的生命尧耐寒常青的生物特性与文人道德品性的修养尧理想人格的塑造及渴望长生的理想相契合袁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意识袁体现了中国文化叙事的含蓄性袁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表现遥关键词院野松柏情结冶曰文化符号曰人文精神曰生命意识曰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院G 12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1冤09-0019-05V ol .42N o.9Sep.2021第42卷第9期2021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 All Rights Reserved.如竹苞矣袁如松茂矣遥冶而以松柏喻人的文章最早出现于叶礼记窑礼器曳袁文曰院野礼释回袁增美质曰措则正袁施则行遥其在人也袁如竹箭之有筠也曰如松柏之有心也遥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袁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遥故君子有礼袁则外谐而内无怨袁故物无不怀仁袁鬼神飨德遥冶[3]该文以松柏四季常青尧枝叶永不凋落来赞扬礼之高尚与坚贞遥这些都是松柏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化之滥觞遥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袁野松柏情结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袁可简要归结为以下几方面院第一袁将松柏人格化袁以此来寄托古人对高洁人格品性的追求遥中国古人对于松柏的人格化袁一方面袁以松柏喻君子袁使其成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遥野君子冶一语袁在先秦典籍中多指野君王之子冶袁强调地位之高曰后被赋予德行尧学问尧修养等含义袁成为历代儒客文人追求的一种品德行为规范遥广义来说袁野士冶野仁者冶野贤者冶野大人冶野成人冶野圣人冶等袁都与野君子冶相关遥而松柏作为寄托君子德行的自然对应物袁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意象遥早在叶诗经曳中袁松柏就作为起兴手法与君子相联系了遥比如袁野叶小雅窑頍弁曳云院野茑与女萝袁施于松柏遥未见君子袁忧心突突曰既见君子袁庶几说怿遥冶但这里的野松柏冶与野君子冶之间的类比关系并不明确遥真正将松柏与君子人格相联系袁是孔子所言的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冶遥庄子在文中对松柏也不吝溢美袁野故内省而不穷于道袁临难而不失其德袁天寒既至袁霜雪既降袁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冶渊叶庄子窑让王曳冤[4]袁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袁唯止能止众止遥受命于地袁唯松柏独也正袁在冬夏青青遥受命于天袁唯尧舜独也正袁在万物之首冶叶庄子窑德充符曳遥在此袁庄子以松柏比喻尧舜袁赞颂尧舜英明正直的高尚品德如松柏冬夏常青袁终生不变遥荀子在叶荀子窑大略曳中以松柏不畏寒苦尧临难不移尧坚毅挺拔来喻君子临危不惧袁志向高远之品性袁言院野岁不寒袁无以知松柏曰事不难袁无以知君子冶遥晋左芬在叶松柏赋曳直接将松柏比为君子袁曰院野若君子之顺时袁又似真人之抗贞冶[5]遥而在叶晋宫阁记曳中袁松树则被直接称为野君子树冶袁云院野华林园中有君子树三株冶[6]袁晋郭义恭更是在叶广志曳中曰院野君子树似檉松袁曹爽树之於庭冶[7]袁随后袁君子树便成为松柏之代称袁为历代文人所赏识遥唐代诗人孟郊在叶衰松曳中袁以松喻德才兼备之人袁但更加强调野终是君子材袁还思君子识冶袁即真正的仁人君子对于人才的赏识袁是对统治者的希冀遥宋代诗人于石写庭前的松树袁最后感慨野松有千岁根袁花无十日红遥众人逐时好袁君子惟固穷遥冶渊叶庭前有松树曳冤北宋政治家张方平歌咏松树袁联想到了君子与烈士袁野君子正容色袁烈士全节操冶渊叶咏松曳冤袁而松树的身上就折射出这样一类刚性而正义凛然尧坚贞而不可侵犯的昂然君子之像遥范仲淹更是在三首古诗叶岁寒堂曳叶君子树曳叶松风阁曳以松柏意象为寄托袁讲述了范家以清德为追求的朴素家风和政治理想遥其中袁他在叶岁寒堂三题窑君子树曳中对于松树君子人格内涵进行了全面的展示袁诗曰院二松何年植袁清风未尝息遥夭矫向庭户袁双龙思霹雳遥岂无桃李姿袁贱彼非正色遥岂无兰菊芳袁贵此有清德遥万木怨摇落袁独如春山碧遥乃知天地威袁亦向岁寒惜遥有声若江河袁有心若金璧遥雅为君子材袁对之每前席遥或当应自然袁化为补天石遥在此袁范仲淹通过描写松树不与桃李争芳的清德尧四季常青的不屈尧野若江河冶般声名遐迩的德行尧金璧般坚定的内心袁指出袁松树是贵有寒冬独碧尧内心坚韧尧不惧天地威的君子树袁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遥可以说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袁松柏是君子追求理想和完善人格的象征袁蕴含着坚贞不屈尧心存大义尧有德有才等人格内涵袁这种德行不会因人生顺逆或个人得失而改变袁野岁寒终不改袁劲节幸君知冶渊李峤叶松曳冤遥通过对将松柏喻为君子袁不仅赋予了松柏独特的人格魅力袁而且还丰富了野君子冶的审美内涵袁使其成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遥另一方面袁将松柏直接升华为一种崇高的行为典范遥松柏凌霜傲雪尧生命力顽强袁与文人理想的人格契合袁是历代文人笔下的野常客冶遥魏晋时期刘桢的叶赠从弟曳云院野亭亭山上松袁瑟瑟谷中风遥风声一何盛袁松枝一何劲遥冰霜正惨凄袁终岁常端正遥岂不罹凝寒袁松柏有本性冶袁诗中这株在风中坚劲挺拔的松树袁是一株人格化的松树袁也是诗人心中为人的榜样遥南北朝诗人沈约的叶寒松曳云袁野梢声振寒声袁青葱标暮色遥疎叶望岭齐袁乔干临云直冶袁描写了松不畏严寒袁郁郁葱葱之景遥在诗人的笔下袁松是坚贞不屈尧伟岸正直尧蓬勃向上的人格写照遥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湛若水以松柏比喻高洁的道德修养袁称野圣人贵松柏袁卫风咏菉竹冶渊叶和杨少默九日怀菊之作用九章韵而约之曳冤曰王阳明则以松柏表达自己野圣贤冶之心袁野陟冈采松柏袁将以遗所思曰勿采松柏枝袁两贤昔所依冶遥这些反映了松柏比德之于文人思想的重要性遥. All Rights Reserved.第二袁以松柏自比袁寄托自己独特的情感遥松柏自身所具有的傲雪斗寒尧坚贞不屈的生物属性袁与中国人对于坚强尧刚直不阿等精神追求不谋而合袁自然成为文人喻指自我品性及道德修养的重要对象遥南北朝的范云在叶咏寒松诗曳中袁描写一株野凌风知劲节袁负雪见贞心冶的寒松袁就是诗人心中的野松坚强冶遥唐代诗人李白在叶古风曳中袁以松柏自比袁野松柏本孤直袁难为桃李颜袁昭昭严子陵袁垂钓沧波间冶遥诗人在寥寥几笔中袁勾画出了严子陵的精神风貌袁强调松柏的品性本来就是孤傲刚直袁难以作出桃李妖艳的颜色遥诗人通过松柏歌颂严子陵不慕荣利尧热爱自由的同时袁也抒发了自己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志趣遥在叶南轩松曳中袁李白则通过野清风无闲时袁潇洒终日夕冶野何当凌云霄袁直上数千尺冶袁将自己化为松树袁既有潇洒自得的心态袁又有凌云壮志的雄心遥诗人杜荀鹤渊唐冤的叶小松曳袁野自小刺头深草里袁而今渐觉出蓬蒿遥时人不识凌云木袁直待凌云始道高冶袁通过勾勒一株埋没在草丛中默默无闻的小松树长成参天大树袁被人赏识的经历袁以树写人袁既是诗人的自许袁也是对人才的寄语遥李商隐在叶题小松曳中袁通过野怜君孤秀植庭中袁细叶轻阴满座风遥桃李盛时虽寂寞袁雪霜多后始青葱冶袁描写了一株孤独坚强尧不畏严寒的松树袁寄寓了他远大的人生抱负遥宋之问在叶题张老松树曳中袁描写了一株不枝不蔓尧亭亭净植的老松树袁并以野百尺无寸枝袁一生自孤直冶来比自己野一生孤直冶的品格袁足可见中国文人浓厚的野松柏情结冶遥第三袁写松柏之志袁讽社会现实遥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是其创作的重要源泉遥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讽喻之作便是最重要的体现遥松柏作为历代文人骚客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袁也是他们用来讽喻社会现实的重要文学意象遥晋代文学家左思的叶咏史曳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叶涧底松曳袁都以野涧底松冶来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袁通过对松生活环境的恶劣及其顽强生命力的描写袁为这些寒士鸣不平袁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不公平用人制度的愤慨之情遥后来袁白居易在叶和答诗十首窑和松树曳中袁也对野涧底松冶给予了期望袁希望他们能成为野亭亭山上松袁一一生朝阳袁森耸上参天袁柯条百尺长冶袁他呼吁才士野尚可以斧斤袁伐之为栋梁冶袁并替忠贞的野松树冶道出了平生之志院野杀身获其所袁为君构明堂冶袁既表现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德及坚贞的气节和铮铮的傲骨袁也可见其怜才惜才之意及忧国忧民之心遥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文人的野松柏情结冶及松柏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化与人格化发展过程遥而在这一过程中袁松柏的人文精神也在不断被丰富和深化袁并成为孕育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遥三尧野松柏情结冶与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所谓野民族心理冶袁又称野民族性格冶袁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表现民族文化特征的心理状态袁是民族意识尧情感尧性格尧传统尧爱好以及思维习惯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袁是民族风貌的体现[8]遥野认同冶这一概念则主要强调野个体对本民族的信仰尧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袁即群体认识尧群体态度尧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宿感冶[9]袁是社会成员野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冶[10]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袁对松柏的赞扬与喜爱也具有着悠久的传统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袁野松柏情结冶将松柏的自然属性与儒家所强调的个人修养相结合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袁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尧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袁是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情感基础遥渊一冤野松柏情结冶对文人品格的塑造野松柏情结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以绵延流传袁离不开历代文人的书写袁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袁不仅丰富了松柏的文化内涵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遥而松柏在人格化尧文学化及历史化的过程中袁也逐渐内化为中国文人乃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遥正如凤阁舍人梁载言所说院野文之气质袁不减于长松也冶[11]遥野松柏情结冶作为中国文人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袁对于文人品格的塑造主要体现在松柏与文人雅趣尧情志相投袁是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遥首先袁松柏常出现在文人的日常生活中袁通过将松柏与读书尧弹琴尧饮酒尧参禅等相结合袁营造出一种高雅别致的生活空间袁构成中国文人阶层独有的文化情趣袁不仅为文人生活增添不少雅趣袁而且还蕴含着中国文人高洁淡然的人格追求袁是中国文人精神的野桃花源冶遥元王礼曾在叶松评隐记曳中袁谈及松在文人生活中的情趣院野松花可以酿醪袁艾纳可以聚香袁铒叶令人不老袁撷菌胜于美蔬袁脂之沦入地而岁久者为茯苓为琥珀皆足以娱我亲而益寿袁暇则取其肪以代烛而昼夜遥读书于其阴袁清风时来袁韶頀交作遥若与吾伊相和答遥于是外形骸傲轩冕袁一觞一咏袁不知老之将至袁虽骖鸾鹤而蓬瀛者之道无以过焉袁此吾有取于松坪而乐之也遥冶[12]以松花酿酒在古人生活中颇为常见袁既是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袁也蕴含着文人淡泊尧闲适的生活态度遥而松子尧松节尧松心尧松粉尧松枝尧松叶尧松木在. All Rights Reserved.饮食尧照明尧香料尧薪材尧制琴等方面的用途更是在古人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遥与此同时袁更有不少文人在自己的住所种植松柏袁以喻自己高洁的人格追求袁这在元稹的叶西斋小松二首曳尧白居易的叶庭松曳叶寄题盩厔厅前双松曳尧皮日休的叶庭中初植松桂袁鲁望偶题袁奉和次韵曳等诗中都有所提及遥而范仲淹在自己的家门口种植了两棵松树袁命其为野君子树冶袁并在树上刻有野清荫大庇袁期与千年冶八个字袁以此来勉励自己袁也希望松树彰显的精神能够在自己家族中得以延续遥这些都反映了松柏在文人生活的中重要性遥其次袁因着松柏及其岁寒常青的自然属性袁文人雅士将自己斋室尧名号尧诗文名或亭台楼阁以此命名者不乏少数袁并以此来标榜自己的高尚品格与德行遥以松柏自号者有院唐代的郑熏渊号野七松处士冶冤曰宋京镗渊晚号野松坡居士冶冤曰宋代的徐本中渊自号野岁寒居士冶冤曰金人史公奕渊自号野岁寒堂主人冶冤曰明徐达左渊号野松云道人冶冤曰清张度渊号野松隐先生冶冤等遥譹訛以松柏命名斋室者有院张濡之的野松窗冶渊宋冤尧赵孟頫的野松雪斋冶尧吕复之的野松风斋冶渊元冤尧贾必选的野松荫堂冶渊明冤尧姚培谦的野松桂读书堂冶渊清冤尧陈梦雷的野松鹤山房冶渊清冤等袁而范仲淹尧张戒尧吴复古尧徐本中尧余瀚尧史公奕等人都曾以野岁寒堂冶或野岁寒居冶命名斋室遥以松柏尧野岁寒堂冶野岁寒亭冶为题的诗文作品有院叶松窗梦语曳渊唐窑张翰冤尧叶倚松集曳渊宋窑饶节冤尧叶岁寒堂三题序曳渊宋窑范仲淹冤尧叶岁寒堂诗话曳渊宋窑张戒冤尧叶松隐集曳渊宋窑曹勒冤尧叶寒松阁集曳渊宋窑詹初冤尧叶江月松风集曳渊元窑钱惟善冤尧叶松雪斋集曳渊元窑赵孟頫冤尧叶云松巢集曳渊元窑朱希晦冤尧叶松问集曳渊明窑姜洪冤尧叶松皋集曳渊明窑许赞冤尧叶涧松稿曳渊明窑吕顿冤尧叶寒松斋稿曳渊清窑万泰冤尧叶岁寒堂存稿曳渊清窑林璐冤等等遥这些关于松柏尧松柏意象及野松柏情结冶的诗文作品不仅丰富了松柏在文学中的审美内涵袁而且与中华民族文人心理对于正直纯洁尧品格高尚的理想追求相吻合袁体现了独特的民族心理文化特征遥渊二冤野松柏情结冶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着浓厚的儒家思想袁而儒家对生命的珍视尧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领悟袁是儒家重要的生命哲学遥叶周易窑系辞传曳云院野天地之大德曰生袁圣人之大宝曰位遥何以守位曰仁袁何以正人曰义冶遥在儒家文化中袁天地间最大的恩德便是为宇宙和人类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环境袁让各类生命各得其所袁安身立命遥即袁天地的精神本质就在于创造生命遥在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意识中袁对生命的尊重尧感悟尧眷念袁以及对于生命短暂尧祸福无常忧思袁在古人的野松柏情结冶中体现尤为明显遥因此袁松柏除了对文人品格的塑造之外袁还蕴含着浓厚的生命意识遥第一袁野松柏情结冶的生命意识袁首先体现为对生命长寿及意义的深思遥常言道院野千年松袁万年龟冶袁松柏作为野百木之长冶袁常年葱郁袁本色不改袁有谓野松鹤同龄冶袁常出现在绘画中袁以示长寿袁在民间也被赋予吉祥的寓意袁常有野福如东海长流水袁寿比南山不老松冶来祝寿遥由于松柏旺盛的生命力袁古人称松为野苍颜叟冶袁并将人生之短暂与松柏之常青相对比袁感慨人世沧桑袁也仰慕松柏之长寿袁比如袁叶诗经窑小雅窑天保曳云:野如月之恒袁如日之升袁如南山之寿袁不骞不崩袁如松柏之茂袁无不尔或承冶袁体现了臣子对明君之心情袁也反映了古人渴望生命延续之心遥西晋诗人傅玄的叶诗曳云院野飞蓬随飘起袁芳草摧山泽遥世有千年松袁人生讵能百冶袁而李白在叶古风五十九首曳中袁也曾言松柏之长寿袁野人生非寒松遥年貌岂长在遥吾当乘云螭遥吸景驻光彩冶袁并以此来感叹人生苦短袁珍惜时光的重要袁这些都蕴含着松柏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强烈的生命意识遥从功用角度来看袁松柏作为一种木材袁木质结构纤细尧抗腐蚀力强袁在建筑中的重要性被冠以野大厦之宏材冶[13]遥叶世说新语窑赏誉曳中曾如此赞赏松院野森森如千丈松袁虽磊砢有节目袁施之大厦袁有栋梁之用遥冶自先秦始袁松柏便被广泛用于宫殿尧宗庙建筑等遥松柏的这种实用功效不仅使其具有建功立业尧国家栋梁的美好寓意袁而且还喻指才识过人尧能力出众尧可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遥松柏的这种生命长寿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内涵袁反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渴望为国家尧民族的建设与发展尽心尽责之心遥因此袁无论是唐代文人笔下野松柏情结冶所体现出的自信尧豪放之气袁还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以野松柏冶寄托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尧内外兼修尧旷达尧弘毅的儒者人格追求袁显然与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家国情怀心理认同不谋而合遥第二袁由野松柏情结冶引发的生命意识袁还体现为一种野忧患意识冶袁即对生命易逝尧人生苦短尧生死祸福无常的忧思遥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墓地松柏的种植及文化意蕴遥历史地看袁大约在商周时期袁墓地种植松柏的文化便开始了遥正如王颖在叶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曳中所言院野墓地松柏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袁与我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尧社稷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袁寄托着先民渴慕长生尧祖灵尊崇和上地崇拜的意识袁反映了我们民族. All Rights Reserved.。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的道德价值、崇尚节操的民族,这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并且表现在审美意识之中。
而松柏在我国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远并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精神的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在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载,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
而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如果从自然界中找一种对应物的话,松柏自然是首选。
古人对松柏习惯于并称,“有松哪可独无柏,恰似夷齐弟与兄。
”松柏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世人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渊源和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
一、高洁人格品性的象征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柏独特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从而成为高洁品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
“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
人们在与松柏的实际接触中,从松柏之美发现了人性的理想品格,将松柏看作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于是在言谈中常常用“松柏”来状述人物的品格个性之美,并以此来捕捉人的神韵。
最早以松柏形容人的文章出现于《礼记》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其后,孑L子也以自然界的松柏为师,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苟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通过对松柏的礼赞,在松柏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松柏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以松柏来品评人物的记载。
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品评标榜,如李元礼是东汉名士,天下楷模,世人称其“谡谡如劲松下风”。
松柏古诗词赏析
松柏古诗词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松柏古诗词赏析松科几乎均系高大乔木,绝大多数都是森林树种及用材树种,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华南地区高山地带组成广大森林,亦为森林更新、造林的重要树种。
论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
Discussion on the aesthetic complex of pine and cypress image in ancient Chinese poem 作者: 张鹏飞
作者机构: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安徽蒙城233500
出版物刊名: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65-467页
主题词: 松柏意象;松柏情结;人格品性;忧患意识;守志节操;审美佳境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的道德价值、崇尚节操的民族,这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并且表现在审美意识之中。
而松柏在我国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远并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的审美佳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意象的审美情结(一)
论文关键词:松柏意象;松柏情结;人格品性;忧患意识;守志节操;审美佳境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人格的道德价值、崇尚节操的民族,这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灵的深处,并且表现在审美意识之中。
而松柏在我国又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松柏意象”里,世人不仅可以感受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魂,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远并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的审美佳境。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文精神的积淀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和感情的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在世界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载,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
而传统文化主要是一种精神文化,这种精神如果从自然界中找一种对应物的话,松柏自然是首选。
古人对松柏习惯于并称,“有松哪可独无柏,恰似夷齐弟与兄。
”松柏在我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世人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的悠久渊源和绵长延续的“松柏情结”。
一、高洁人格品性的象征物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松柏独特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从而成为高洁品性和高尚人格的代表。
“松柏”四季常青,既顺四时而郁郁葱葱,又挺立于四时之外。
人们在与松柏的实际接触中,从松柏之美发现了人性的理想品格,将松柏看作理想的人格形象寄托,于是在言谈中常常用“松柏”来状述人物的品格个性之美,并以此来捕捉人的神韵。
最早以松柏形容人的文章出现于《礼记》中:“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其后,孑L子也以自然界的松柏为师,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苟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通过对松柏的礼赞,在松柏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松柏使儒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清晰的表达。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以松柏来品评人物的记载。
魏晋士大夫崇尚清谈,讲究言谈容止,品评标榜,如李元礼是东汉名士,天下楷模,世人称其“谡谡如劲松下风”。
和峤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土,有人品评:“森森如千丈松,虽磊柯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嵇康,字叔夜,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崖崖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这都是拿松来比喻不群的杰出人物。
在古诗中“以松喻人”的就更多了,最早的当数《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诗中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
人们以松象征高洁的人格,不屈的精神,历代均有这种写法。
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赠从弟》,以不畏风霜的松树为喻,勉励他的从弟要有独立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操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亦是借松表达人的不同流俗和高风峻节:“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
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受屈心不改,然后知君子。
”这对别人是鼓励、鞭策,于诗人自己,则是明志、抒怀。
这位被称为“谪仙人”的诗者,在人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的黑暗现实下,将松柏这种人格特征张扬到了极点:“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孔子《论语·子罕》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对松柏的赞美和歌颂,正是中华民族刚正不阿,面对任何权势和压迫决不低头的伦理传统和高尚品德的具体体现。
二、强烈忧患意识的代言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长期延续而未曾中断的民族文化之中。
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
的精神动力。
诗人正是以松柏形象、松柏精神来象征和暗示民族精神,让这顽强的生命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以这种生命所显示出来的理性力量来震撼世人。
松柏的木材纹理直,结构细,有香气,耐腐性强,自古以来多被用作建筑宫殿的良材,称之为“大厦之宏材”“广厦材”“栋梁材”“梁栋材”等。
这一用途正切合人们想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追求。
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得到统治者的赏识,才可能有实现抱负的机会。
李峤《松》:“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孟郊《衰松》:“终是君子材,还思君子识”,这是有着“济世”之志者对统治者的希冀。
皮日休《小松》:“一日造明堂,为君当毕命”;张说《遥同蔡起居偃松篇》:“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贞干捧名君。
”j这又是怎样的一份殷殷报国之情!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眼见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处于困境,危机重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产生了种种忧虑。
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滋润着华夏文化的绵延发展,并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有一首作于元和四年(809)的《涧底松》,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深深的忧患意识。
《涧底松》一诗的命名及寓意,显然据西晋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而来。
他对左思此诗感触颇深,多次为?涧底松”鸣不平。
先作《续古诗十首》(其四)铺陈诗意云:“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
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
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
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
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
”何等沉痛!然而白居易还觉不够尽意,又直用《涧底松》为题,写了这首政治讽刺诗:“有松百尺十大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这首《涧底松》意蕴丰富,诗人抓住了涧底松既寒且卑和“老死不逢工度之”的特点,来讽喻和针砭这种不平的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审美意义。
而以意象的形式出现于诗文中的例子更举不胜举。
“涧底松”已经超脱了文学意象的层面,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义,成为众多文人表达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代言者。
中国古典诗文中结合松柏的实际用途喻之为“栋梁材”的审美意象。
古人也有所谓“不爱松色奇,只听松声好”的美誉。
世人皆称赞松声为天籁美,松风这一意象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
此外,松还常和其他事物一同构成极其孤绝优美的意象。
比如“松、竹、梅”为传统所谓之“岁寒三友”。
因为诗人认为这三种植物具有共同的品格,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的喜爱之处。
松菊也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
陶渊明《和郭主簿》诗云:“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
“松菊”的意象代表了陶渊明的人品与性格,同时也成为后代作家笔下的又一重要意象。
此外,还有“松泉”“松云”“松月”“松鹤”等。
这些审美意象不仅人诗,而且也入画。
而本是自然界的松柏,文学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佳吟。
文学作品中的“松柏情节”可以在无数艺术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的审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