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
中国几千年的绘画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宝贵的创作财富,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发展至今仍绽放着璀璨的光芒,是其独特的绘画形式和绘画技巧共同形成的。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化物我,创作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国画具有“诗、书、画”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

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是如此,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其次,在中国绘画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力求达到气韵和谐、笔墨生动的效果。

宋马远的《踏歌图》是一幅很好的展现意境美的画作,这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家重点表现了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画中奇峰对峙,和松林掩影中隐约的殿阁飞檐、曲折长廊,空白处表现的是云烟迷漫的氛围,似乎表示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近景中有巨石、溪流、石桥、疏柳、翠竹,和低洼的稻田,还有踏歌而行的农人,让我们想像一下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清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们为丰收而歌,为春天而舞,一幅妙趣横生的踏歌图就这样诞生了,图中的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

丰年人乐业,垅上踏行。

”更好的表现了画家表达的主题,真正作到了情景相升、气韵生动。

另一幅描写山水的画作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也是把意境美发扬到及至的作品。

画中描绘楼阁亭台精细准确,设色清润,景色幽澹。

表现的是临安的春夏秋冬之景。

四景页面以不同的情调组成一曲和谐的韵律,令人在观赏中感受到了不同的诗意美、意境美。

而素有“马一角,夏半边”的马远、夏圭的作品更能体现出意境美中的“虚、淡、静、雅”的审美特点。

夏圭在画作中善于从江南秀美、清远的山水中发掘出诗一般的
意境。

诸如他的的《山水十二景》,多是风景画,真实再现了江南山色空朦的诗意,表现出了高远开阔的境界,传达了画家丰富的思想感情。

南唐画家董源的《潇湘图》中表现的是长山复岭,层层叠叠;茂林远树,葱郁苍茫的山水景象;林中房舍若隐若现;云气掩映,显现出明晦幽深之景。

笔墨上多见淡墨点皴,有一种秀润迷茫之感。

整幅画面显出山峦苍秀,江天辽阔,迷远缥缈,使人观之如入其境之中,令人赞不绝口。

其次,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和《清溪渔隐图》也是意境美的典范。

《清溪渔隐图》全卷描绘钱塘一带山区雨后景色,绿树浓覆,坡泥湿翠,溪水湍流,前端有一村翁垂钓江苇间。

此图用阔笔湿墨画树、坡地、石块,用劲细流畅的线条写水流、芦苇,用重笔焦刻画人物、板桥、渔舟和木屋。

画面粗中有细,纵中有涩,重中有轻,使人感到力的运行的节奏美。

《万壑松风图》描绘的是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的景象。

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似乎能使观者感受到阵阵湿润的凉风扑面而来;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作者的构图与其他山水稍有不同,虽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过环绕着的松林将峰顶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自然得体。

昏黄的笔墨下,构出的是一幅浑厚淳朴、天趣盎然的风景佳作。

这些历代名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从一幅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看法,豁达的、睿智的亦或是乐观的。

一幅成功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直达画家的心灵,画家所要表达的主题,用的不是文字,而是色彩和线条,一幅意境深远的画作是会说话的,在作家的笔下,诉说着属于那个时代的他们的传奇。

除此之外,中国画的构图巧思也是中国画的另一大亮点。

如果说意境美是构成中国绘画的浓墨,那么中国画的构图法则就是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画作的骨架。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
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

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全面表现所有人的特点,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

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

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

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宋代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画。

画中描绘了远近的山水,气势开阔,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和林木飞禽,笔墨工致,位置得宜;全卷青绿重设色,表现了山河秀丽。

顾凯之的《女史箴图》中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各个人物活灵活现,远近比例,相得益彰,让我们全面的看到了一幅曼妙的宫廷侍女图。

从构图法则的另一方面来看,“记白当黑”也是中国绘画的另一大特点,因为黑处并不能使画作曲尽其妙,绘画创作在注重黑色的同时,也应当懂得空白地方的价值,并加以运用,用空白来突出主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白”与“黑”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像的广阔天地。

正如南宋画家宋马远的《寒江独钓》表现了浩渺的大江中的一叶扁舟,巧妙的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垂钓者的悠闲,他大胆的剪裁取舍,留出大幅空白来突出景观,表现了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画面中情景交融,描绘出诗一样的
境界。

达到了艺术上的高度美感。

同样的在石涛的作品《风雨夜归图》里,画上并没有“雨”,却能让人看到雨丝飘飘洒洒而下,听到雨声、感到雨势,收到“无中生有”的效果。

或许大家还记得王维的《峻山诗画》,这也是一幅恰当体现“记白当黑”法则的作品,画中并没有过多的笔墨修饰,只有一位老者屈膝而作,在月光中抚琴,怡然自得,在月光中摇曳的竹子与老者的身影相互映衬,十分和谐,大量空白王维则用一首十分应景的诗来填充。

右下角辅以闲章,寥寥几笔,构成了一幅优秀的画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画风最好的评价。

董其昌的《秋兴八景图》,作家有意识地用空白挤出线状形体,构成竖构图中的横向趋势,层层推开,形成苍秀雅逸的高远意境。

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

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色。

每幅皆构图精巧,意境高远,韵味充足。

总的来说,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是经过几千年的锤炼而积淀下来的产物,它不同于西方油画的色彩繁杂和厚重,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

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画注重意境的美感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另外,中国绘画也注重画的平面布置,喜好随“意”结合,一幅画中“诗书画印”必不可少,这是中国绘画的另一大特点。

在中国绘画这个大概念下,构图法则和审美意境是两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他们的映衬,中国画便没有了灵魂与美感,只有有了他们的帮衬,中国画才能称之为中国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