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

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

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

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

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

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

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

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

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

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

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

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

中国电影概览

中国电影概览

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的第一部故事片《桥》
开始,在很短的期间,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 如《白毛女》、《钢铁战士》、《中华女儿》、 《上饶集中营》、《赵一曼》、《新儿女英雄 传》、《翠岗红旗》 、《龙须沟》、《南征北 战》、 《地道战》、《地雷战》、《草原上的 人们》、《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 毛信》、《祖国的花朵》、《平原游击队》、 《董存瑞》、《上甘岭》、《祝福》、《铁道游 击队》、《边寨烽火》、《羊 城暗哨》、《海魂》、《女篮五 号》、《柳堡的故事》、《党的 女儿》
明星影片公司
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创立了明星影片公
司,成了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影片公司, 直到1937年“八一三”日军攻打上海,毁于战火 之中。16年共摄制各种影片214部 1922年,拍摄中国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 1923 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长故事片 《孤儿救祖记》在各地映期总共达半年之久 1928年,拍摄中国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共拍18集 1931年,拍摄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 片《歌女红牡丹》 1932年之后,相继拍摄了《狂流》、 《春蚕》、《压岁钱》、《十字 街头》、《马路天使》等优秀影片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
1896年8月11日(光绪22年 中秋节),上海徐园的杂耍游 乐场推出了“西洋影戏”,这是 电影在中国放映的第一次记录 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英国公使送去放映机 和影片助兴,可是放映中途胶片起火爆炸,从 此西太后下令禁止在宫中放映电影, 但没有阻挡电影放映活动在民间 如火如荼的发展
1974 年至 1975 年 7 月第二拨“样板戏”影片上映,
但影响已大不如前: 京剧 —— 崔嵬的《平原作战》、谢铁骊的《杜鹃 山》、成荫的《红色娘子军》、李昂的《红云 岗》、谢晋的《磐石湾》 芭蕾舞剧——李文化的《草原儿女》、李昂的《沂 蒙颂》 其他——交响音乐《沙家浜》、粤剧《沙家浜》 “ 样板戏”“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 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 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样板戏”电影语言:敌远我近,敌 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 我暖。简称:英雄人物近大亮,反面人物远小黑

五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五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武训传
孙瑜与谢晋
【第二代导演】
活跃于30-40年代的导演群体
蔡楚生《渔光曲》(1934)《一江春 水向东流》(1946与郑君里合作)等; 应云卫《桃李劫》(1934)《塞上风云》 等;袁牧之《都市风光》(1935)《马 路天使》(1937)等;史东山《八千里 路云和月》吕班/郭维《新儿女英雄传》 (1950)等。


通过小知识分子胡智清在40年代末国 民党统治区的生活遭遇(通货膨胀、 失业、市民破产),描写了万家灯火 的城市里,社会底层人物的痛苦、悲 哀以及他们的觉悟和成长过程。 叙事结构上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件来铺 叙人物的发展轨迹,展示矛盾。
【第三代导演】
活跃于解放初到“文革”前
成荫《南征北战》《钢铁战士》 (1951)《西安事变》(1982); 郑君里《乌鸦与麻雀》(1949); 黄绍芬《林则徐》(1958与 曹威业) 《聂耳》(1959);崔嵬《青春之 歌》(与陈怀皑1959)《小兵张嘎》 (1963)等;凌子风《红旗谱》 (1960)《骆驼祥子》(1982)等
张军钊
水华《白毛女》(1950)《林家铺 子》(1960 与王滨合导)《伤逝》 等;谢铁骊《早春二月》(1963) 《今夜星光灿烂》(1980)等;谢 晋《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 《鸦片战争》《芙蓉镇》等。
《祝福》1956年


夏衍改编,保持了鲁迅作品冷峻、深 沉、凝重、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和艺 术风格,打乱叙述,揉碎后,对原小 说进行了扩充、发展和再创造 影片由倒叙改为顺叙,由“我”的主 观叙述改为由画外音提示的第三人称 客观叙述,使人物命运与时代环境紧 密相连,祥林嫂的性格发展清晰明了, 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中国电影五代导演 及其代表作
郑正秋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3)精选全文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3)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方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方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方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方,《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乱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中国电影六代划分

中国电影六代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代表人物:(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 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第六代: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
“新生代”导演补了中国当下社会所遗留的话语空白,以探求最真实的人性和最现实的生活为突破口,开始了关注个体的生命诉求和 生存状态为主的边缘化艺术创作之路。 《流浪北京》、《妈妈》、《小武》、《东宫西宫》、《北京杂种》、《头发乱了》、《周末情人》、《邮差》、 《安阳婴儿》、《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边缘化、非常规 《长大城人》、《城市爱情》、《梦幻田园》、《过年回家》、《爱情麻辣烫》、《洗澡》——从边缘向“中心”靠拢
第二代:披荆斩棘的乱世翘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涌现出一批艺术水准高、个人风格独特的电影导演群,他们忠实记录 时代变迁和民生疾苦,在大胆抨击现实生活的同时融入民族传统的美学元素与表现技法,形成中国第二代导演鲜明的艺术 特色。 蔡楚生:“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渔光曲》(1934)《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吴永刚:《神女》(1934)《壮志凌云》(1936) 袁牧之:《马路天使》(1937) 史东山:《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费穆:《小城之春》 第二代导演在那个战火弥漫、硝烟四起的战乱年代,将命运与时代捆绑,直面惨淡的现实,以电影作为 冲锋利器,在枪林弹雨中披荆斩棘,成就了一段电影人乱世翘楚的不朽神奇。 自抗战爆发以来,极具历史文献价值和鼓舞抗战热情的新闻纪录片也得到长足发展。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概述
目录 1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民族艺术的自觉拓荒者 2 第二代:彼荆斩棘的乱世翘楚
3 第三代:政影相息的风云十七年
4
5
第四代:自然真诚的生活纪实 第五代:历史表意的文化反思
6
新生代:从叛逆走向回归的边缘人
第一代:民族艺术的自觉拓荒者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之作《黄土地》,今后二人再度合作《大阅兵》,在中国电影界 掀起一股冲击波。1988年,张艺谋旳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在柏 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种金熊奖,正式开始了其辉煌旳 导演生涯。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 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旳影片。影片先是以 新式叙事手法为框架,试图拍摄一部打破老式主旋律模式旳新式
文艺剧情片,后此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德国影展,最终空前旳 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
红高粱 影评 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旳中国电影人,也是
第一种将画面及色彩利用旳如此杰出旳中国导演。 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旳红
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旳色彩。在这里,导演 对色彩旳利用是高度风格化旳。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 灵气逼人旳我奶奶那张充斥生命旳红润旳脸,接着就是占满 银幕旳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旳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旳 高粱秆上闪烁旳阳光,似红雨般旳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 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旳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 罩。影片结束在那神秘旳日全食中,红色旳扩张力取得了一 种凝固旳近乎永恒旳沉寂效果。黑红色旳高粱舒展流动充斥 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红高粱》是一种具有神话意味旳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 秘旳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旳生命力。所以,赞美生 命是该片旳主题。“是要经过人物个性旳塑造来赞美生命, 赞美生命旳那种喷涌不尽旳勃勃生机,赞美生命旳自由、舒 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论述》)。正因为这种对生 命旳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旳电影语言旳利用,使得《红高粱》 取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取得旳 最高荣誉。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旳《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旳《邻居》、吴贻弓导演旳《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旳《城市里旳村庄》、吴天明导演旳《没有航 标旳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旳第四代旳突起。第四代导 演旳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旳成就,着重从电影旳观念和语言旳 角度,逐渐探索有关电影真实旳命题,从大量利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旳表演到对电影旳叙 事构造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体现个人旳感受。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电影导演1——6

中国电影导演1——6

中国电影导演(第一代--------第六代)来说说中国的电影导演吧在网上搜罗了一些资料,做了些整理.大家可以进一步补充.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郑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

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陈怀皑·桑弧·崔嵬第三代导演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谢晋·谢铁骊·谢添·沙蒙·水华·林农·李前宽肖桂云·凌子风第四代导演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

中国电影导演代际要览编导三班课堂笔记讲课老师:程骋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邵醉翁杨小仲等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西洋影戏,是电影进入中国标致。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定军山》标致中国电影诞生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张石川郑正秋)1 913年香港“人我剧镜社”的《庄子试妻》(黎民伟)成为中国第一部往海外放映的影片。

1921年《阎端生》是我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标志着我国电影已经过了萌芽初创期,开始了发展期1928年《火烧红莲寺》(张石川郑正秋)引发了武侠热潮1931年《歌女红牡丹》(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片第二代导演人物:费穆蔡楚生孙瑜程步高沈西苓史东山应云卫张俊祥桑弧第二代导演的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No.1 1931-1937年左翼电影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夏衍田汉阳翰笙主要作品有《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这些作品自觉地和时代的民族的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使现实主义称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主潮。

No.2 八年抗战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存在区域差异性作品有《保卫我们的国土》《热血忠魂》《中华儿女》(国统区)《木兰从军》《铁扇公主》(“孤岛”电影)《最后的关头》(香港电影)《延安与八路军》(延安地区)NO.3 四年内战时期《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蔡楚生)《小城之春》(费穆)第三代导演时间:指的是集中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新中国民族电影形态确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一批同时代的电影导演。

代表人物:谢晋水华凌子峰谢铁骊主要作品:《中华儿女》(1949年)《白毛女》(1950年)《赵一曼》(1950年)《我这一辈子》(1950年)第二代导演与第三代导演的不同:电影被纳入国家体制之中,电影由当初的私营转化为完全的国营。

第三代导演的特征:1、内容上较多的反映社会变革,歌颂英雄,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性。

中国百年电影的几代著名导演和代表作品.pdf

中国百年电影的几代著名导演和代表作品.pdf

根据约定俗成的说法,成长于旧时代,在建国初期就有丰硕成就的老一辈电影导演被划为第三代导演,谢晋是受第一代电影导演启蒙,被第二代导演牵引上路的第三代名导演。

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无声戏剧舞台记录影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中国电影的发展根据几代著名电影导演和代表作品可以划分为6个不同的时代:第一代是20世纪一二十年代(默片时期),著名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史东山、袁牧之、蔡楚生正是那个时候的代表人物,电影作品有《难夫难妻》、《庄子试妻》、《歌女红牡丹》;第二代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导演蔡楚声、郑君里、费穆、孙瑜、汤晓丹等作为代表人物创作出了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渔光曲》、《桃李劫》、《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风云儿女》、《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第三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导演有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代表作品有《红色娘子军》、《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鸡毛信》、《南征北战》等;第四代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著名导演有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代表作品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没有航标的河流》、《北京,你早》等;第五代大都是第四代的学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导演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代表作品有《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第六代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导演以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九十年代毕业的王小帅、路学长、张元、张扬、贾樟柯为代表人物,又称为“新生代”导演,他们拍摄的电影被称为“独立电影”或“地下电影”,代表作品有《扁担·姑娘》、《长大成人》、《梦幻田园》、《爱情麻辣烫》、《卡拉是条狗》等,颇受国际电影界关注,并且于新世纪初开始进入中国电影主流。

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群体日益庞大,代际划分难以界定,导演个性的表现差异和电影风格的迥然不同,逐渐超越了以往导演群体的共性特征和时代印记,显现出别具一格和精彩纷呈的趋势和潮流。

百年“六代”导演

百年“六代”导演

2012-10-23
18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郑君里(1911— 1969),中国著名电 影演员、导演。
2012-10-23 19
• 主要作品: • 《火山情血》(1932)、《出路》(1933)、 《大路》(1934)、《迷途的羔羊》(1936)、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乌鸦与麻雀》 (1949)、《我们夫妇之间》(1951)、《宋景 诗》(1955)、《林则徐》(1957)、《聂耳》 (1959)、《枯木逢春》(1961) 《乌鸦与麻雀》:1956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个人一等奖 《聂耳》:获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 片奖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2012-10-23 14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费穆(1906-1951)
2012-10-23
《小城之春》
15
• 主要作品 • 小城之春(1948) 生死恨(1947) 镀金的城(1937) 梦断春闺 (1937) 狼山喋血记(1936) 香雪海(1934) 人生 (1934) 城市之夜(1933)
2012-10-23
9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黎民伟(18931953),早期电影开 拓者,编剧、导演, 中国电影先驱之一, 有“中国电影之父”、 “香港电影之父”之 2012-10-23 称。
严珊珊,中国电影第 一个女演员 ,黎民伟 之妻,《庄子试妻》 中饰演使女
2012-10-23 16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

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

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

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

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

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

中国的第一至第七代导演一览

中国的第一至第七代导演一览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代表影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时代特征: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代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艳阳天》《春蚕》《马路天使》《神女》时代特征: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第三代导演: • 最杰出的:成荫、水华、崔嵬、凌子风(被誉为“北影 四大帅”);谢铁骊、谢晋(被称为“南北二谢”)等。
第三代导演
• 成荫(1917~1984):代表作为《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 山》、《停战以后》、《红灯记》(样板戏)、《拔哥的故事》、《西安事 变》等。他是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重要奠基人,其风格以“宏大 叙事”见长。 • 水华(1916~1995):代表作有《白毛女》、《革命家庭》、《林家铺子》、 《烈火中永生》、《伤逝》等。其影片以塑造特殊性格的人物见长,具有含 蓄凝练的风格。 • 崔嵬(1912~1979):导演的代表作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戏曲 片)、《小兵张嘎》、《平原作战》(戏曲片)、《红雨》;他主演的代表 作有《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在中国导演队 伍中,他是在“导演”与“表演”方面均很有建树的五位导演之一(其他四 位:袁牧之、郑君里、石挥、姜文),崔嵬的影片以激情澎湃、感人至深见 长。
张石川与郑正秋被并称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
除此之外的导演:黎民伟《庄子试妻》、任彭年、 但杜宇、杨小仲、洪深、邵醉翁、史东山、王优游、 徐桌呆等。
第一代导演的贡献
• 1、 从人才、资金、技能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为 中国电影奠定了发展基础。 • 2、 开创了“家庭伦理片”和“武侠片”——这两 种对中国电影影响深远的影片类型。
生 死 恨
第三代导演:曲折发展
•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 发展时期。 • 1946年新中成立到期1965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的优秀之作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 《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 《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形 成了“第三代导演”的群落。

艺术学考研指导——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

艺术学考研指导——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

中国六代导演的划分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其后是1930年至于1949年间以“左翼电影运动”为代表的第二代;第三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代;以北京电影学院“文革”前毕业的学生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形成第四代。

第一代导演:拉开大幕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

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第一代导演总计约100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郑正秋。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独救组记》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张石川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导演的手法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天的纪录。

中国第一代电影人以承办、合办或租赁的方式创立了新民,华美和幻仙等电影公司,为其后的电影商业打下基础。

其中张石川创办的明星公司一度成为中国影业的霸主,16年间拍摄200多部电影。

第二代导演:黄金年代蔡楚生的代表作是《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部影片分别创造了三、四十年代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中国第二代导演活跃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但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等。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入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执导 电影的一批年轻导演 • 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站在怀疑和审视 的立场上 • 张元《妈妈》《北京杂种》 王小帅《十七 岁的单车》 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 贾樟柯《小武》《三峡好人》姜文《阳光 灿烂的日子》 徐静蕾《我和爸爸》
中国电影导演研究
中国电影史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 仲伦摄影的《定军山》 为中国电影首开先 河。 • 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的短故事片 《难夫难妻》开始摆脱戏剧舞台的挪用, 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 第一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 • 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 长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 《歌女红牡丹》
• 1980年推出第一部以“右派”题材的《天云山传奇》 • 1982年 《牧马人》 • 1984年《高山下的花环》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和 “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 1986年《芙蓉镇》
• • • •
谢铁骊《早春二月》《暴风骤雨》 崔嵬《青春之歌》《天山上的红花》 桑弧《祝福》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王平《柳堡的故事》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
第三代导演
•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65年)
• 成荫《南征北战》水花《白毛女》崔嵬《青春之 歌》《小兵张嘎》谢晋《女篮五号》谢铁骊《早 春二月》 • 第二阶段(1966年到1976年“文革十年”) • 《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
• 第三阶段(文革结束后) • 谢晋 (六次赢得电影“百花奖”)
第四代导演
• 主体是六十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 • 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 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是真实化的纪 实美学 • 代表:张暖析《青春祭》《沙鸥》 谢飞 《本命年》 吴贻弓《城南旧事》 • 吴贻弓《巴山夜雨》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故 事片 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的完美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

《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

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黎民伟和他的《庄子试妻》》洪深(1894—1955)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

编导作家,戏剧批评家,曾于1925—1937年任明星影片公司做编导,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并引进了有声电影技术。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英文秘书。

8月与田汉等发起成立并以光明剧社名义加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改组为“左翼剧作者联盟” ) ,任总书记。

1931年到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34年回到青岛,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

授课之余仍从事戏剧研究和有关活动。

他参加了著名京剧票社“和声社”,带领师生演出了话剧《寄生草》,创作了正规的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就是由他编剧。

他的弟弟洪济,原在上海主持金龙影片公司兼任导演,先后拍摄了《飞龙传》、《黑夜怪人》、《海上女侠》、《荒塔奇侠》等影片。

抗战前夕,洪济应邀赴香港拍片,并创建了华南影片公司。

他的妻子钱似莺是中国电影第一位侠女,他的孙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洪金宝。

第二代导演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

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

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

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孙瑜(1900—1990),早年留学美国,1930年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导演了《故都春梦》等,重要作品《大路》《小玩意》《长空万里》及《武训传》,被称为电影诗人,新中国建立后,他继续电影事业,51年导演的《武训传》被批后,他又相继导演了《乘风破浪》《青年鲁班》等,孙瑜是受西方戏剧结构感染的导演,他的镜头视觉给人轻松流畅之感,这是当时很少见的。

蔡楚生和他著名的《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1906—1965),广东潮阳人,参与了27部影片的创作,其中任编导的有10部,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1933年的《都市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作,其代表作有:《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前程万里》、《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

《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分别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使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

蔡楚生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刻画细腻入微,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一江春水向东流》在香港上映数月达票房最高纪录,当时万街空巷,人们奔走相告这一奇观,至今仍是电影史辉煌的一页。

吴永刚(1907—1982),生于江苏吴县。

1932年后参加影片《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的拍摄工作。

1934年编导处女作《神女》,一举成名。

他一生共拍摄了27部影片,有《忠义之家》、《终身大事》、《迎春曲》等。

1936年的国防影片《壮志凌云》,体现了团结抗敌的时代精神,使他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导演。

解放后,他导演了新中国第一部表现土地改革的影片《辽远的乡村》。

1961年,他接连拍摄了戏曲片《碧玉簪》和《尤三姐》,堪称戏曲电影的精品。

1980年与吴贻弓合作的《巴山夜雨》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之作。

吴永刚一生治学严谨,素以“艺贵真实”律己。

在导演艺术上讲求质朴、真实,形成了独特的素描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群像。

费穆(1906年—1951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县。

他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调动电影的各种元素为塑造人物服务。

1933年,其导演处女作《城市之夜》公映,轰动上海滩。

1935年,与罗明佑联合导演的《天伦》开创中国电影的两项第一:第一部从头至尾配上音乐的影片,第一部采用中国传统古乐和民间音乐的影片。

1936年导演的《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

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代表作《小城之春》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太太万岁》桑弧(1916—2004),桑弧的几个第一,在中国影响极大,桑弧先生作为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创下的三个“第一”纪录: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6,根据鲁迅原著改编);新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1962)。

他的《太太万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让观众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获得极大成功。

《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1902—1955),编导,原名匡韶,浙江海宁人,出生于杭州,早年曾从事美术和戏剧活动,1922年进入影坛参与创作了《杨花恨》、《儿孙福》、《同居之爱》、《王氏四侠》等影片。

1932年与蔡楚生等合作拍摄《共赴国难》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有抗战四部曲《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胜利进行曲》、《还我故乡》等片。

后与阳翰笙、蔡楚生、郑君里等人组织联华影艺社拍摄由他编导的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曾轰动中国影坛。

新中国成立后史东山编导了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第六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并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论电影镜头的组接》等书。

史东山编导的影片,内容丰富,人物完整,具有历史的概括性与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富于简练、明快、流畅的特点。

第三代导演“百年六代,影像中国”。

当蔡楚生、费穆等第二代电影人完成了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并创造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后,一群从战争年代过来的革命文艺战士开始在电影艺术创作中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在如何表现生活本质、反映时代风貌、展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等诸多方面,努力探寻中国式的表达: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这批活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人,被称为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

崔嵬(1912—1979),中国电影演员、导演。

1930年入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习编剧。

1936年末参加陈波儿等组织的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保卫芦沟桥》的创作演出,后加入救亡演剧一队。

1938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任教。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长,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1955年主演故事片《宋景诗》。

他导演的影片有一种气势磅礴、浓郁粗犷的艺术风格。

在环境的渲染上,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在人物刻画上,既善于表现强烈的戏剧动作,又努力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青春之歌》中这一风格得到完整的体现。

他导演的《小兵张嘎》,手法纯熟,画面流畅而富有韵味,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

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洲》等戏曲艺术片。

他导演的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于1962年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

水华,男,原名张毓番,1916年11月在江苏南京出生,中国著名电影导演。

水华17岁就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参加左翼戏剧运动。

1936年赴日本留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到武汉,参加了抗敌演剧队。

他与王滨合作将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他们在忠实于原剧精神的基础上又作了新的电影处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该片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多年历演不衰。

1954年,他与梅白等合作完成了影片《土地》,接着,他导演了影片《林家铺子》,该片是水华的一部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充分表现出他在导演艺术上的成熟与功力,影片场景朴实而又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色调变化丰富,导演处理上既注意了艺术上的整体性,细节处理又很讲究,1986年11月香港22位影评人在《电影》双周刊第200期上选出中国电影史上10部大片,《林家铺子》名列第五。

六十年代初,水华连续拍摄了《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

这两部影片在导演处理上深沉含蓄,精致凝练,塑造出周莲、江姐、小萝卜头等颇有光彩的艺术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