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造园手法论文
名胜古迹感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名胜古迹感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e55ea7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f.png)
名胜古迹感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方,占地面积达293公顷。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一、历史背景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清朝乾隆年间。
当时,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亡母的庄严,下令修建颐和园。
经过多次的改建和扩建,颐和园逐渐成为清代皇家宫苑的代表作之一。
二、园林设计颐和园的园林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整个园林分为山水区和宫廷区两部分。
山水区以昆明湖为主,湖泊与周围的山岳、树木相互衬托,形成了独特的水景风貌。
而宫廷区则以乾隆皇帝的养老离宫为中心,建筑群与花草树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式园林的审美理念。
三、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园林艺术的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万寿山庄,以其精巧的设计和丰富的装饰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此外,颐和园还有众多的亭台楼阁、廊檐走廊和石桥等建筑,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寓意。
四、景点赏析颐和园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每一个景点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曲院风荷》是颐和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以其雅致的环境和如诗如画的风景而闻名。
此外,颐和园还有众多的古塔古殿、会花楼和清妃宫等,让游客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魅力。
五、文化影响颐和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园林设计还是建筑风格,颐和园都成为了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同时,颐和园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六、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颐和园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颐和园已经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得到了UNESCO的认可和保护。
同时,颐和园也积极进行园林修复和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韵味。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杰作,以其园林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风格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c523120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05.png)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风格说到颐和园,大家脑海里是不是马上浮现出那一池碧水,摇曳的柳枝,还有那壮观的万寿山?真的是美得让人心醉。
颐和园的园林设计风格,简直就像一幅动人的画卷,随时随地都能让你陶醉其中。
这个地方可不仅仅是个公园,它可是古代皇家花园的代表,背后藏着许多故事和智慧呢。
颐和园的布局真的是一绝。
你看啊,湖水环绕着山丘,山水相依,仿佛在说:“我们是天生一对。
”设计师可真是下了苦功,想象一下,站在昆明湖边,微风拂面,水面波光粼粼,那种惬意,简直就像是掉进了仙境。
湖边的长廊,曲曲折折,走在上面,你会觉得自己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等待着你,真的是让人心痒痒。
再说说那些建筑,别看它们静静地矗立着,其实每一座都有故事呢。
像那座佛香阁,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气势吧?这座阁楼高耸入云,登上去的瞬间,俯瞰四周,简直让人感觉自己是“人间仙子”,满眼尽是山河壮丽。
还有那雕梁画栋,精美的花纹,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过去的风华,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再往里走,你会发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那些曲折的小桥,映衬在水中,宛如画中游。
古人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这里的水真是温柔得很,轻轻一荡,像是在轻声细语。
你瞧,湖中的白天鹅,优雅地游来游去,仿佛是在为这美丽的景色增添一丝灵动,真的让人忍不住想拍照留念。
说到植物,颐和园里的树木花草,那也是一绝。
春天的时候,樱花盛开,白的、粉的,真是美不胜收,宛如人间仙境。
到了夏天,绿树成荫,走在小路上,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点点斑驳,感觉就像在天然的空调里一样,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而秋冬季节,虽然没有那么多花,但那层层叠叠的红叶和雪景,依然让人感受到不同的美。
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特色,真的是让人忍不住想常来转转。
颐和园的设计还融入了许多文化元素,简直就是个文化大杂烩。
无论是建筑上的传统风格,还是园中的诗情画意,处处都流露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
你在长廊上走一走,看看那些精美的壁画,仿佛时间都静止了,历史的回声在耳边响起。
[论文]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
![[论文]中国皇家园林赏析方法-----以颐和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7ca54c3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61.png)
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赏析——颐和园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在世界园林中自成一派。
而御制钦造的颐和园更是吸收了中国各地园林的精华,汇漠北山川之雄浑与江南水乡之秀丽于一体,可谓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2.97k㎡,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历史悠久的中国园林,都刻意追求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
颐和园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饱含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形成“园林化的风景名胜区”,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在景观建筑上采用了“因山筑室”“以寺包山”的方式,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佛香阁为标志建筑,构成全园风景的主体和观赏中心。
在建筑上,以殿堂为主,亭台楼阁为辅,中国皇家园林中的宗教建筑占有很大一部分,这一点与皇家的积德求寿有关。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
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师还是千方百计地体现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观,最明显的就是万寿山南麓一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也是严格对称的。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优选3篇)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f7207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8.png)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优选3篇)【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第1篇】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占地约290公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是中国各地建筑风格的精华。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北部的苏州街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颐和园最著名的景点当属长廊了,长廊位于万寿山南路。
面向昆仑湖,长700多米。
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长廊分为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我们都知道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但你可能不知道如今开放的颐和园也曾多次遭到破坏。
清漪园位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重建,被称为颐和园,用作消夏游乐地。
1900年颐和园又不幸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
1902年大体修复。
之后,颐和园又多次遭毁坏,多次被修复,它就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他所在时期下中国的成长。
现在我们在感受颐和园独特魅力的同时,更应该好好保护它。
【中国文化遗产议论文素材第2篇】说起中国的文化遗产实在是数不胜数。
就让我们“走进”北京的几个著名的文化遗产吧!我来当你们的导游。
最主要的,我要给你们介绍颐和园。
这些文化遗产分别是:长城、圆明园、颐和园、故宫、明十三陵、天坛。
课文中的长城是明代修筑的,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
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
八达岭、居庸关一带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部厚5.7米,墙高1米,气魄十分雄伟。
北京故宫是古代帝王居住之地。
总共21位皇帝在这里住过。
故宫原名叫紫禁城。
里面分了许多宫殿,有太和殿、慈宁宫等等,里面布置得金碧辉煌,金银玉器有几千件。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https://img.taocdn.com/s3/m/dbd97b1bc77da26925c5b0c7.png)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七、借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
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
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
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
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
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
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
颐和园造园手法
![颐和园造园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f9142b58fb770bf78a55c3.png)
颐和园造园手法简介:颐和园具有皇家园林特色 ;园中的古典建筑 ,不仅将整个园林在空间上分割成 3个景区 ,而且发挥了主体建筑的统驭作用 ,体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 ;园中的山和水 ,各自独立成景 ,又相互依托 ,形成了天然的山水园。
一、效法自然的布局。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如颐和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乡一样。
园中许多风景、林木,也力求达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位于广阔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
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外秀丽。
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
二、诗情画意的构思。
颐和园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前身是清漪园,取“颐养太和”之义。
其有如下特点:众多的殿、堂、楼、阁、廊、榭、亭、桥点缀于一片湖光山色之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布局得宜。
伫立知春桥,远眺佛香阁、彩画长廊、十七孔桥、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宝塔,真是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无限深远,加上满园绚丽多彩的山石花木,犹如一幅宏图画卷。
后山后湖,小桥流水,苍林修竹,幽深恬静、清新秀丽,另有一番江南景色。
步入这座名园,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三、因地制宜的处理。
颐和园园林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水取胜。
广阔的昆明湖水面,是园林布置极好的基础。
园的周围共有十三里(六公里半),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约三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仅占四分之一,在当时北京诸园中是水面最大的一个。
因此,设计人抓住了水面大这一特点,以水面为主来设计布置。
主要建筑和风景点都面临湖水,或是俯览湖面。
当时取名“清游园”,也就是清波满园的意思。
四、建筑为主的组景。
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组成的中轴线两侧配以转轮藏、五方阁、宝云阁,组成了一组依山而建,统帅全园主景的佛教建筑群,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与园内山湖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景色层次分明、变化无穷。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bb4d5a2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8.png)
浅析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与东侧游线景观组织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颐和园空间布局特点鲜明,建筑、水景、园林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观体系,东侧游线景观组织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整体布局采取“山水相连、宫殿园林相映”的手法,布局紧凑,各部分形成了有机联系,整体空间氛围和谐、流畅。
在布局中,山和水是颐和园的主要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山水景观,也有人工营造的水景和山石,构成了大片山水园林景观。
在此基础上,各类建筑、亭台、殿宇、花园、草坪等等布置在园中,形成了多种园林空间形态,展现出颐和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景观风貌。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主要由长廊、万寿山、琼花园、乐寿堂、福颐堂等景点组成,呈南北向分布。
整个区域的景观元素丰富,建筑、山水、园林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其布局形态呈现出“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景观形态,体现出古代中国园林艺术中重视自然与人工艺术相结合的理念。
长廊是东侧游线的主要景点之一,廊长728米,是中国最长的人行廊,采用石拱桥式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万寿山是又一个重要景点,山林茂密、气势磅礴,是颐和园的核心区域之一。
琼花园拥有各种名花异草及小而精致的建筑构件,是游览中途的理想休憩场所。
乐寿堂和福颐堂则是皇家听政和居住的地方,建筑结构和室内陈设都代表了清朝宫廷的文化水准和建筑杰出成就。
东侧游线景观组织中山、水、树、花、石、人工构建景观元素相融合,景观变化丰富、层次分明。
每个景点的布设、空间形态、造型构件都打破对称式布局的单调,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浪漫主义的情致。
同时,东侧游线景观组织整体空间划分得当,方便游客游览,使游人能够顺畅地感受园林景观的韵味。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之研究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7b18b6625c52cc58bd6bede.png)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之研究[摘要]本文以颐和园的造园艺术为研究对象,概述了仿景、中轴对称、儒释道结合、象征寓意等造园手法,最后对全文做一小结。
[关键词]颐和园;造园艺术;研究颐和园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其兴建历经乾隆、光绪两朝,园林布局集中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之特色,系我国园林艺术之典范。
本文拟对颐和园的造园艺术做一综述研究。
1 颐和园的兴建过程颐和园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清漪园,乾隆皇帝为了给生母钮祜禄氏祝贺六十大寿,在北京西北郊的瓮山和瓮山泊兴建皇家园林清漪园,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取母后“万寿无疆”之意,将瓮山泊更名为“昆明湖”,以此效仿汉武帝在长安城边上的昆明湖操演水师之先例。
造园期间,乾隆皇帝多次造访江南,命宫廷画师将江南的美景绘制成图,回到京师后,乾隆皇帝令造园的工匠按照图纸在清漪园内仿建江南的美景。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江南各地的美景逐步荟萃于清漪园中。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清漪园惨遭劫掠并被焚毁。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慈禧为了给自己建造养老之所,决定重修清漪园。
为了防止大臣们的反对,慈禧下令在清漪园耕织图的废墟上创立“昆明湖水师学堂”,以兴建水师学堂的名义,暗中挪用海军经费重修清漪园。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光绪皇帝下旨,将清漪园更名为颐和园,作为太后“颐养冲和”之地。
颐和园的修建前后历经九年,园内景观基本按照清漪园的旧貌恢复。
2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2.1 整体布局仿太极图乾隆皇帝兴修清漪园时,根据园林总体布局的需要,将昆明湖向东扩展,把西山一带的泉水全部汇入昆明湖中,使得昆明湖的面积和深度均增加了两倍。
同时又按造景所需,将昆明湖水一分为三,在三个不同的水域中分别营造出三座岛屿,从而形成“一池三山”的布局。
另外,在昆明湖中又营造南湖岛和知春岛,在昆明湖的西部筑造了一条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的长堤,取名西堤,西堤上修建有六座风格迥异的石桥。
颐和园之简介和造园手法
![颐和园之简介和造园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bf42b85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2.png)
颐和园之简介和造园手法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
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昆明湖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 1600 余株。
园林史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
![园林史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9184febf90f76c661371ae3.png)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而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由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又造成了南北造园的差异。
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代表。
北方的皇家苑囿,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还常常选址于地形变化极其陡峻的山林地带,这就是群体组合的高低错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局市井,不仅规模有限,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可能有多少起伏变化。
面对这种情况,造园家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以人工的方法堆山叠石,并使之“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继而则“培山接以房廊”;或使”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楼阁碍云霞而出没“,总之,均极力使之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流于平板。
关键词:历史渊源、颐和园、拙政园、造园风格、差异园林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区域其叫法各不相同,规模、性质也有变化。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空间,利用自然环境、山水并改造天然地貌,结合建筑营造、植物栽植,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园林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庭院到公园,从小到大,为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下,园林服务的对象也有差异,其风格内容也受到了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因素等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
本文以景观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
一、南北园林变化的历史渊源几千年的黄河流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早在原始社会狩猎活动中,各部落占山为王,划分地带争夺疆域等思想意识的沿袭对后来社会变迁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与后来区域园林环境形成有一定的联系。
颐和园造园手法论文
![颐和园造园手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77c219f18583d04964594d.png)
颐和园造园手法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儿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宜静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颐和园风格多种多样,气势恢宏,集我国各地建筑之特色于一体。
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水平。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颐和园在造园手法上也别具一格,具有多样性。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布局多以对称为主,庄重严肃,显示权贵和皇权的象征。
其造园手法上多种多样,风格迥异,融合多种建筑风格,可圈可点。
(一)对景所谓对景即两个景致相隔一定的空间彼此遥遥相对,可使有人观赏到对方景色。
这是平面构景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应用较多的造园手法,几乎每个园中都能看到,比如万寿山倒影在昆明湖中。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https://img.taocdn.com/s3/m/1d758fbc1eb91a37f0115c0d.png)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紫薇学号7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湖源出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1.1颐和园景观综合分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对比,更能体现出前山景观恢宏、华丽的皇家气派。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d8f1665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c.png)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颐和园的园林特色一、园区简介颐和园原名清漪园, 位于北京城西北郊约10 km。
其中,以昆明湖为主的水面占全园总面积的3/4, 以万寿山为主的陆地占全园总面积的1/ 4。
全园有各种形式的古建筑3000余间,各种乔灌木10万多株。
园内有清如明镜的湖水,葱郁秀丽的山峦,金碧辉煌的宫殿,精巧别致的亭阁;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景色怡人,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典范,也是举世罕见的古典园林珍品。
颐和园是现存最完整,也是造园艺术极高的一所大型古典皇家园林。
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像颐和园这种大园当然更不例外,不使用写意的手法凿山造水,完全是用自然之山水。
1.具有皇家园林特色为了显示皇家的威严和权势, 北方宫苑在不同程度上都采取对称的布局, 宫苑内建筑群的安排有一定的主轴线, 具有严整对称的秩序美。
受皇家事严整和皇宫尚严整的思想影响, 颐和园的某些部分是轴线布局。
此外, 颐和园还具有皇家园林的两大特色: 巨, 丽。
北方宫苑风格之巨, 表现为园里山大, 水大, 建筑物数量多、体量大。
颐和园囊括了整个万寿山、昆明湖, 拥有 3 000 余间的宫殿园林建筑, 可见其规模之巨。
北方宫苑之丽, 集中体现在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以及内部的敷彩、陈设上, 给人一种金铺交映、雕龙画凤、富丽堂皇之感。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群堪称富丽美的典范之作。
例如沿湖长廊, 长700 多米, 共273 间, 碧柱朱栏, 绚丽夺目, 宛如一道彩虹。
长廊梁、枋上共绘有8 000 多幅山水人物、花鸟苏式彩画, 体现了皇家的气派, 是北方宫苑中少见的宏构。
2.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之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力规律支配的物质性, 又有受审美规律支配的精神性; 既有符合目的性的实用价值,又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 既是科学史的产物, 又是艺术史的成果。
颐和园现存的著名建筑宝云阁, 又称铜亭。
该建筑为重檐歇山顶, 其全部构件均以生铁铸成, 重207 吨; 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 稳重坚固, 令人不但赞叹其外观的轮廓及材料效果之美, 而且惊异于其内在结构形式的崇高。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赏析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c76f6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8a.png)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赏析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初为清漪园,后称清漪园。
它始建于1750年(乾隆十五年), 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
光绪十四年重建,改称颐和园。
清朝末年,它曾是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基地,在这里指挥了一些大型战役,写下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光辉篇章。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几近荒废,至1949年时仅剩下几座大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颐和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2月9日,颐和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大理石台阶、殿前的绿色琉璃砖墙及佛香阁顶部黄色琉璃瓦,色彩浓重而典雅;文昌院东西两侧山崖的西侧有琉璃长廊,置身其间,仿佛仙境一般。
万寿山为整个颐和园的中心,高58米,山下建有高10米的城台,建筑群的外围是面积约达28000平方米的昆明湖。
整个园林艺术布局巧妙,将多种艺术因素融会贯通,使古典园林的建筑空间处理与造园意境的创造,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整个园林建筑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东区以仁寿殿为中心,是当年慈禧、光绪坐朝听政的地方,现在是昆明湖湖畔观赏十七孔桥和佛香阁等景观的好去处。
西区以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中心,向北依次是排云殿、西宫、新建宫门等,再向北则是长廊,长廊东端是昆明湖的西堤。
在中区,有苏州街、书画舫、十七孔桥、石舫、铜牛等建筑,其中铜牛被称为“镇园之宝”,从海淀区苏家坨出发,沿西北方向走辅路很快便可来到万寿山脚下。
文昌院主要由藏宝楼、转轮藏和碑廊组成。
宝库、神龛和藏经柜集收藏、陈列和研究于一体,富有艺术价值。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https://img.taocdn.com/s3/m/f381161e4afe04a1b171dec5.png)
浅谈颐和园的植物造景摘要: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和北派园林的杰出代表,其在树木品种选择和配置造景上匠心独运,对其主要植被配置特点及造景手法的分析,对于提高颐和园绿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颐和园;植物造景;景观配置1颐和园植被概述颐和园全园总面积290公顷。
他的主体结构万寿山和昆明湖源出北京西山一带的自然山水,此地地处地处华北平原,属于西北山区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原始的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性针叶林为主为主,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植被彻底改变。
其植被的变化,反映了颐和园各个时期的历史缩影。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整个颐和园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多种形式的建筑。
山脚下建有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
据乾隆《御制诗》中关于清漪园的的描绘,全园的植物景观为:湖中遍植荷花,西北的水网地带岸上广种桑树,水面丛植芦苇,水鸟成群出没于天光云影中,呈现一派天然野趣的水乡情调。
在建筑物附近和庭院内,多种竹子和各种花卉。
根据弘历诗文的片段记载,结合现存的清漪园时期的1662株古树的分布加以考察,得出其植物配置的原则大体是:按不同的山水环境采用不同的植物素材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观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
在时间上既保持终年常青又注意季相变化,前山以柏为主,辅以松间植。
这不仅是因为松和柏是当地植物生态群落的基调树种,四季长青,岁寒不凋,可作为“高风亮节”、“长寿永固”的象征,而且暗绿色的松柏色调凝重,最宜大片成林栽植作为山体色彩的基调,它与殿堂楼阁的红垣、黄瓦、金碧彩画形成的强烈的色彩比照,更能表达出前山景观恢宏、华美的皇家气派。
浅析颐和园建筑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建筑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7c199c85c77da26924c5b01c.png)
浅析颐和园建筑艺术特色今天观看了观看了纪录“颐和园”,让我感触颇深,在感叹颐和园壮丽的宏伟的同时,为它被毁灭感到气愤与惋惜,但在这里抛开它的建设历史和政治地位不谈,只想分析一下这座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有悠久的传统,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有重大的成就。
颐和园更是皇家园林佳作,它凝聚了我国古代造园工匠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园林。
一、与环境相协调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就是把建筑与地形、地势、地貌相结合,做到天人合一。
有时为配合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还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造型的建筑类型,而每一种类型又富于变化。
做到总体布局依形就势,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就利用了这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建筑布局、景点的安排多是依山之势、依水之形。
依山多是高山崇阁,依次排列,层层向上,形成了高耸突兀之势。
而临水为长廊小榭,给人以幽远纵深的感觉。
二、风格含蓄,精巧雅致“含蓄”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
中国园林建筑的“巧”主要是木构架的灵活性,同时在布局上又很注意以“巧”取胜。
欲扬先抑是常用的一种造园手法,也是表现含蓄的一种体现。
整个园林的建筑从整体到部分不仅注意总体造型上的美,而且注意装修、装饰的美,注意陈设的美。
万寿山南麓陡坡直抵昆明湖边,山水之间的狭长地带,通常就是修一条环湖路。
然而园林艺术讲究含蓄,现在有一条雕梁画栋的长廊横贯于山水之间,犹如山之彩屏,水之锦帐,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三、强调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意境”,意境是人们对园林建筑形象、色彩、气氛的一种感受。
一般来说,园林要突出“幽雅”,以人工的巧奇,创造“宛自天开”的景色,然后将精巧的建筑融化在自然的怀抱之中,便营造出幽雅的意境。
颐和园的北部万寿山耸立如翠屏,各种建筑物和风景点布满其间,而南部却是碧波粼粼的昆明湖。
湖中有几处岛屿浮现水面,又以长堤、石桥加以联系。
颐和园的造园手法
![颐和园的造园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9292377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9.png)
颐和园的造园手法颐和园,那可是咱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啊!走进颐和园,就仿佛走进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你瞧瞧那巧妙的布局,就像是一位高超的画师精心绘制的杰作。
先说这借景的手法,简直妙不可言。
远处的山峦、宝塔,都被巧妙地纳入园中视野,这就好比你在家中打开窗户,就能欣赏到远处的美景,是不是想想都觉得惬意?那山那塔,仿佛是颐和园特意请来的嘉宾,为园子增添了无限的韵味和风情。
再看看那对比的手法,真是独具匠心。
广阔的昆明湖与精巧的亭台楼阁相互映衬,这不就像一个高大威猛的壮汉守护着一位娇小玲珑的佳人吗?湖的浩渺让人心生开阔,楼的精致让人赞叹不已。
还有那高大的宫殿和曲折的游廊,一个威严庄重,一个灵动婉约,对比之下,各有各的魅力,谁能不被吸引?还有这分景的手法,那也是一绝。
通过巧妙设置的假山、树木和围墙,把偌大的园子分割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空间。
这就好像把一大块蛋糕切成了小块,每一块都有着独特的味道。
有的清幽静谧,适合独自沉思;有的热闹欢快,适合呼朋引伴。
而框景呢,更是充满了诗意。
那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窗框、门洞,就像天然的画框,把园中的美景框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你走过一扇窗,就像翻阅一页画册,每一幅都让你陶醉。
这难道不像是生活中的小惊喜,让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美好?颐和园的造园手法,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把山水、建筑、花木都变得灵动起来。
它不只是一堆石头、一汪水、几座房子,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故事的艺术殿堂。
咱们想想,如果没有这些精妙的手法,颐和园还能有如此迷人的魅力吗?肯定不能啊!这些手法让颐和园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存在,让世人为之倾倒。
所以说,颐和园的造园手法,那可真是咱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值得咱们好好品味,好好欣赏,好好传承!。
颐和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颐和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594d4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0.png)
颐和园造景手法分析论文
引言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瑰宝之一,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精心
设计的造景而闻名。
本文将对颐和园的造景手法进行分析,探讨其
独特之处。
主体
1. 疏密有致的布局
颐和园的布局疏密有致,通过合理安排建筑和景观元素的位置,形成了层次感和动感。
例如,长廊与开阔的湖面相结合,形成了水
陆相映的景观效果。
2. 融合人工与自然
颐和园利用人工手法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使园内的建筑和植物
相互呼应。
例如,苏州街一带模拟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给人一种身
临其境的感受。
3. 变化多样的景观形式
颐和园充分运用各种景观形式,如山石、湖泊、亭台、廊舍等,使整个园区呈现出多样化的景观。
这种多样性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体验,增加了游园的趣味性。
4. 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寓教于乐,通过巧妙的设计理念,传递历史
文化知识。
比如,长廊内的壁画讲述着中国历史上的故事,使游客
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增长知识。
结论
通过分析颐和园的造景手法,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而巧妙的设计。
颐和园以其疏密有致的布局、人工与自然的融合、多样的景观
形式和寓教于乐的设计理念,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
这
些手法不仅增加了颐和园的美感,也给游客带来了愉悦和启发。
北京颐和园皇家园林的极致
![北京颐和园皇家园林的极致](https://img.taocdn.com/s3/m/0c72ae2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0e.png)
北京颐和园皇家园林的极致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极致之美。
本文将从布局规划、建筑风格和景观特色等方面来探讨颐和园在皇家园林中的独特之处。
首先,颐和园的布局规划体现了古代中国皇家园林的独特风格。
整个园林以人工湖泊为核心,将山水景观、建筑景观和园林景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总面积达290公顷的颐和园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景致。
园内的湖泊和桥梁错落有致,山峦起伏,营造出一种自然、神秘的氛围。
此外,颐和园内还遍布着众多的亭台楼阁,为游客提供了观赏风景和休闲的场所。
整个园林的布局规划既注重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又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韵味。
其次,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髓。
园内的建筑以古代中国建筑的典型特点为基础,注重对称、谐调和精雕细琢。
例如,园中最为有名的景点之一——乐寿堂,以其优美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乐寿堂坐落于长廊之上,以特殊的建筑形式独具特色。
其屋顶采用黄琉璃琉璃瓦,居高临下,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而建筑内部的木雕、石刻等精美细致的装饰更是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颐和园的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殿宇、长廊和廊洞等,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
最后,颐和园的景观特色也是其极致之美的体现。
颐和园以其多变的景色和多样的植物种类而闻名。
其中,昆明湖是整个园林的核心景点,其湖泊和岛屿层次分明,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湖畔景观以沙滩、花草树木为主,形成一幅自然、宜人的田园风光。
此外,颐和园内的众多山峦和石洞也是其独有的景观特色之一。
例如,万寿山上的长廊和苏州街等景点,以其曲径通幽和错落有致的布局吸引着众多游客。
这些景观特色使得颐和园成为了一幅自然与人文相结合,有益身心的艺术画卷。
综上所述,北京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极致之作,以其独特的布局规划、建筑风格和景观特色而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253dea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9.png)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丰富多样,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一、布局设计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整个园林按照山水园的形式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和水资源,形成了山水相映、景中有景的美丽景观。
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注重轴线的运用,以万寿山为中心,将园林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以昆明湖为主景,北区以万寿山为主景。
这种布局设计使整个园林既有整体性,又具有丰富的变化性。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颐和园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在颐和园中,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互衬托。
例如,万寿山的佛香阁建筑群与山势相结合,形成了山中有寺、寺中有山的奇妙景观。
此外,颐和园中的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建筑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增强了整个园林的美感。
三、水景的处理水景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充分利用昆明湖的水资源,通过疏浚和开凿,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水体景观。
这些水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调节气候、增加湿度的作用。
在水景的处理上,颐和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瀑布、喷泉、水池等,使水景更加丰富多彩。
四、植物配置颐和园的植物配置也是其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植物配置上,颐和园采用了多种植物品种,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形成了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
同时,颐和园还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使园林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五、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其园林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园林中,有许多寓意吉祥的景点和建筑,如龙王庙、排云殿等,这些景点和建筑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此外,颐和园还是清代帝王休憩娱乐的地方,因此在其园林设计中还体现了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
六、工艺特色颐和园的工艺特色也是其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颐和园造园手法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中国四大园林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儿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宜静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
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
颐和园风格多种多样,气势恢宏,集我国各地建筑之特色于一体。
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水平。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
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颐和园拥有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颐和园在造园手法上也别具一格,具有多样性。
颐和园是皇家园林,布局多以对称为主,庄重严肃,显示权贵和皇权的象征。
其造园手法上多种多样,风格迥异,融合多种建筑风格,可圈可点。
(一)对景所谓对景即两个景致相隔一定的空间彼此遥遥相对,可使有人观赏到对方景色。
这是平面构景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应用较多的造园手法,几乎每个园中都能看到,比如万寿山倒影在昆明湖中。
湖心岛和万寿山互为对景。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
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
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
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二)借景借景多是立面景观的构景手法。
就是将园外甚至更远的景观组合到园内某一方向的立面景观中,使之景深增加,层次丰富,造成在有限空间看到无限景致的效果。
中国古典袁立也是以围墙环绕,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空间。
在颐和园中西边的玉泉山塔被借景到颐和园景区中,使视觉上加大景深,使远山古塔和园林相互交融。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
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
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
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全园以西山群峰为借景,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
(三)添景添景又是一个种立面景观的构景手法。
在空间比较空旷、景观比较单调而无景深层次感的地方,由于某种景观的添置而改变上述状况。
比如昆明湖如果昆明湖上没有十七孔桥那么显得过于空旷,添上十七孔桥和湖心岛使得景观更有层次。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
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
(四)突出重点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
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
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
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
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
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五)抑景抑景“先抑后扬”是抑景手法的指导思想。
就是通过某景物对游人实现暂时的阻挡作用,产生其绕过此物眼前景致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
假山颐和园中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勤政殿后的山丘,通过小径先阻挡视线穿过假山看见宽阔的昆明湖突然眼前豁然开朗。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
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六)结景所谓结景就是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融合周围的大的环境。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
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
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
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
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
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
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
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七)漏景和障景漏景是通过院墙或廊壁上的各种造型的窗或花棱窗,将院内外或廊壁两侧的景致组合在一起,以扩大视野,丰富有限空间景观内容的构景手法。
颐和园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如四方、五边、六角、八角、圆形、菱形,扇面形、壶形、桃形、格形、双环形等等,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
这种通过更小、更有局限性的景框观景,犹如从筛子的漏孔外望,视野更小,所取得的景观效果,称为漏景。
在园中祈祷屏障作用的景观,为了满足园林主人各方面的行为需求,在园中难免有不雅致的场所或器物,为不使之影响全园的景致,往往在其前方造一景观将其遮挡住。
障景的手法被成熟地运用于北京颐和园中。
巨大的、秀美的太湖石被安置在仁寿门内,起到了障景的作用,使整个院落的景致显得富有层次感。
在许多院落里,进入正门,就是一面屏风,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园内的许多道路被蜿蜒曲折地布置在假山、草木之中,增加了曲径通幽的感觉,营造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除此之外,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
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
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
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颐和园建筑多样风格多样,融合南北有名的建筑风格于一体,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他那恢弘的气势令人折服。
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
这是出自我们的先人之手,巧夺天工,无与伦比,凝结了无数中国能工巧匠的心血。
是啊,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颐和园,世界园林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