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政府规制
1政府规制的基础理论 11政府规制概念、特点和分类 111政府规制
1政府规制的基础理论1.1政府规制概念、特点和分类1.1.1政府规制概念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也有称为政府管制或政府调节等,但“管制”常有政府直接干预和控制市场主体决策之意,“调节”一词也常有经常变动之意,“规制”有以规则、规章、法规、管理等,从市场主体外部进行规范和控制之意,因此用“规制”更为贴切。
所以,本研究采用“政府规制”一词。
国外学者对政府规制的定义:维斯卡西等学者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
史普博认为,政府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政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日本学者金泽民雄认为,政府规制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
梅尔认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控制公民、公司或下级政府行为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政府对社会范围内公民选择的限制。
这些定义都表明政府规制就是政府通过规制政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需要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市场效率。
政府管理市场有两种手段:即宏观调控和政府规制。
可见,政府规制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经济或管理经济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或调控宏观经济,其目标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政策对纠正宏观市场失灵和防止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宏观调控的对象是经济总量,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宏观调控有易变性、相机抉择性和间接引导性。
政府规制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微观规制政策规范市场微观经济行为,管理微观经济活动,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纠正市场微观失灵,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依据法律和法规、行政和经济等手段限制和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市场主体是指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法人和自然人,以及执行政府规制的机构及人员,市场主体是政府规制的对象)。
第八章政府规制
政府规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 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增进社 会福利。
经济规制 社会规制
政府规制代表了全社会的公共利益,这 是人们对规制目的的传统认识,也是规 制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规制理论关注 的核心问题是:规制究竟代表谁的利益 (Who)?为何会发生规制(Why)? 如何规制(How)?围绕着这些核心问 题,规制理论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阶 段,即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规制的俘 虏理论、规制的经济理论 .
政府规制:是指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规, 通过许可、定价等手段,对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进行引导、干预和规范的活动。
所谓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问题, 依据有关法律,通过许可、定价等手段, 对企业经济活动等微观主体施加直接影 响的行为。
价格规制的主要手段包括:(1)边际 成本定价和平均成本定价;(2)投资 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型;(3)最高限价 规制模型。
第三,数量规制,是指在自然垄断产业 中,政府为了防止因投资过多(过少) 或产出过多(过少)而造成价格波动、 资源浪费或有效供给不足而采取的规制。
数量规制的主要手段有:(1)投资规 制;(2)产量规制。
2、政府规制俘虏理论
规制的提供正适应厂商对规制的需求(即立 法者被规制中的产业所控制和俘获),而且 规制机构也逐渐被厂商所控制(即规制者被 产业所俘获)。
规制俘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不管规制方案 如何设计,规制机构对某个厂商的规制实际 是被这个厂商“俘虏”,其含义是规制提高 了产厂商利润而不是社会福利。规制俘虏理 论与规制历史极为符合,因而比规制公共利 益理论更具说服力。
一、间接规制和直接规制
1、间接规制
间接规制,指由司法部门通过司法程序 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干预,它不直接 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 机制发挥效能的行为,并努力建立完善 的、能够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效能的制 度。
政府规制(管制)
1. 从自由竞争到系统化全面规制
(19世纪末—20世纪60-70年代)
(1)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的形成 美国:《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 法》、《反托拉斯民事诉讼法》。 德国:《反对不正当竞 争法》。日本:《禁止垄断法》
(2)直接行政性规制范围的扩大与规制制度的完善 从自然垄断领域扩展到竞争性行业(银行、证券、广播、 卡车和输送管道、海运、航空、批发电力、通讯业、保险 业、劳动等);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
规制的现实依据研究(为什么规制?依据问题) 规制的对象与范围研究(规制什么?范围与边界问题) 规制的方式和方法研究(如何规制?规制的方式与方法和
机制问题) 规制过程和规制模式研究(规制体制、规制制度改革问题)
等等。
(一) 公共利益规制理论
假设前提:政府是公共利益代表;市场失灵 基本理论观点:[1]市场是脆弱的,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领
维斯卡西(viscusi)等:政府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 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 是强制力,政府规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 而运用这种强制力。
丹尼尔·史普博(Spulber,Daniel F.1999):规制是“由行政 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 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制或特殊行为”
域;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导致不公正或低效率。 [2]政 府是慈善的、无所不能和无所不知的,可代表公众对市 场做出理性调整,使之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以实现社 会福利最大化。 政策主张:控制进入、决定价格、确定服务条件和质量、 规定在合理的条件下服务所有客户时的应尽义务等。
(二) 利益集团规制理论
假设前提:政府及其官员也是“经济人”。 基本理论内容:政府规制源于强势集团的压力,是利益
城市政府规制名词解释
城市政府规制名词解释
城市政府规制是指城市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政府的法律制度,确定城市政府的权力范围,明确城市政府的职责,确保城市政府的权力有效运行;二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确定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明确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责任,确保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有效运行;三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政府的社会治理制度,确定城市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明确城市政府的社会治理责任,确保城市政府的社会治理有效运行。
城市政府规制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保护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政府规制的实施,需要城市政府和城市居民共同努力,城市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城市居民要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同维护城市社会秩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政府规制(尤娟整理文档)
政府规制(尤娟整理文档)第一讲总论一、政府规制的概念及其客观基础(一)国家干预与政府规制的地位(1)主要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防止出现较大经济波动为目的宏观经济政策。
(2)主要以提供公共物品为目的(包括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公共投资政策。
(3)主要以防止市场不公平竞争、保证市场竞争效率为目的的政策。
(4)主要以处理自然垄断弊端为目的的政策(5)主要以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防止内部不经济为目的的政策。
(6)主要以处理信息不对称为目的的政策。
(7)主要以打击非价值性物品和防止外部不经济为目的的政策。
(8)主要以生产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臵、保证资源配臵效益为目的的政策(9)主要以调节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和实现社会保障为目的的政策。
(10)主要以保持最优增长和发展路径为目的的政策。
(11)保持与多样化经济和振兴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
(12)保持本国在国际问的国家利益和维护全世界共同利益的国际经济政策公共供给政策;公共保障政策;公共引导政策;政府规制政策规制的构成要素①规制的主体(规制者)是政府行政机关(简称政府),规制者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被授予规制权。
②规制的客体(被规制者)是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
③规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法规(或制度),明确规定限制被规制者的什么决策,如何限制以及被规制者违反法规将受到的制裁。
(二)规制的概念与特点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规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规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直接规制和间接规制直接规制指由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实施的政府干预,即对特性强烈的公共产品和外部不经济性以及严重影响社会公益的经济活动直接进行约束和管制。
以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参与其定价、投资决策、产品销售、原材料选择等经济决策过程。
间接规制指在维护市场经济主体自由决策的前提下,对某些阻碍市场机制效能发挥加以管制,是以依照反垄断法、商法、民法等制约不公平竞争行为为目的的规制。
政府规制经济学
一.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1.撇开关于政府规制利弊得失的理论纷争,政府规制实际上是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同时,也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
2.政府规制首先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回应:(1)政府规制是解决垄断问题的需要(2)政府规制是使外部性内部化的需要(3)政府规制是解决信息偏在或者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客观需要(4)政府具有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某些独特优势3.以上从克服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但实际上,政府规制不仅仅是解决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一种外在、强加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
这是因为:(1)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规制,是有效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2)政府规制是市场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3)政府规制是市场供求机制作用的客观结果二政府规制的内容1.进入(退出)规制旨在将微观经济主体纳入依法经营、接受政府监督的范围;其次,是控制金融某些行业,主要是自然垄断领域以及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部门(如金融保险)的企业数量,以保证企业资质,同时防止过度竞争,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
2.价格(收费)规制内容主要包括:(1)对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2)对保护行业的价格规制(3)对金融行业的价格规制(4)对通货膨胀时的价格规制(5)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制(6)对事业单位收费的规制3.数量、质量规制数量规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企业生产和供应的产品数量加以限制,以及对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进行限制等。
质量规制是政府为保护消费者(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利益而实行的规制4.资源环境的规制鉴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的外部性,需要通过政府规制来解决这些负的外部性。
三.政府规制的方法1.在各种由政府实施的规制当中,最重要、基本的内容是价格规制和进入规制。
这决定了政府规制的传统方法实际也是价格规制和进入规制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1)以公平报酬率为依据确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政府规制经济学
1、政府规制理论依据:解决垄断问题的需要;使外部性内部化的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偏在的需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2、政府规制的内容:进入退出规制;价格收费规制;数量、质量规制;资源环境规制。
3、政府规制的方法:以公平报酬率确定产品或服务价格;发放许可证;制定产品质量标准。
4、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规模经济;成本弱增性(由一个厂商生产整个行业产出的总成本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厂商生产这个产出的总成本要低);自然垄断行业必备技术经济特征:网络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明显;关联经济效应显著;有大量沉没成本;普遍服务性;特定的垄断经营权;5、可竞争市场: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对市场供给者的行为产生很大约束的市场;可竞争市场假设条件:自由进入、退出;潜在进入者不受限制获得相同生产技术:潜在进入者可以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可竞争市场基本特征:不存在超额利润;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非效率;批评:新入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结果的一些假设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假设产业内现有企业做出降价反应前,新进入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能够以更低价格与现有企业竞争,能够顺利夺取它所需的业务量;该理论关于沉没成本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新企业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时总会有部分固定资产沉没下来不能全部撤走,影响市场的可竞争性。
可竞争市场的规制原则和方法:尽可能使市场的进入退出变得容易;利用有关规制政策消除沉没成本的不利影响;对原有企业的规制遵循非对称原则;保持定价政策和进入政策的协调。
6、价格水平规制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分配效率;激励企业生产;保障企业利益;7、价格水平规制模型:投资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型;最高限价规制模型;8、差别定价:对购买同一产品或服务的不同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实施差别定价的条件: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价格支配力即具有垄断性的定价权;企业能分辨市场的需求结构;企业能够降不同的购买者市场隔离;第一级差别定价:自然垄断企业完全了解每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产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按消费者保留价格出售每一单位产品,垄断企业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即垄断利润。
规制经济学讲义(六):自然垄断行业激励性规制
一、传统规制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尽管规制可以避免自然垄断行业中因过度竞争而形成的低效率, 第一,尽管规制可以避免自然垄断行业中因过度竞争而形成的低效率,但 它又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内部的低效率, 它又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企业内部的低效率,这种内部低效率既是缺乏竞争 的环境所致, 的环境所致,又与传统规制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密不可分; 第二,政府规制导致了规制费用支出和官僚机构的膨胀, 第二,政府规制导致了规制费用支出和官僚机构的膨胀,虽然这种支出可 能会因社会福利的提高而有所弥补, 能会因社会福利的提高而有所弥补,但这种支出的膨胀已经使人们开始怀 疑这些规制措施的作用; 第三,政府规制措施必然会导致被规制企业的寻租行为, 第三,政府规制措施必然会导致被规制企业的寻租行为,进而导致政府规 制部门政策的随意性。 制部门政策的随意性。 第四,规制滞后效应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无法克服, 第四,规制滞后效应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无法克服,这种损失表现为企 业利润的下降和消费者剩余的减少; 第五,规制抑制了创新,庇护了低效率,鼓励了工资—价格的螺旋式上升, 第五,规制抑制了创新,庇护了低效率,鼓励了工资—价格的螺旋式上升, 同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不一致又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同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不一致又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推动了以成本 扩张、 扩张、浪费为主的竞争; 第六,政府规制否定了人们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 第六,政府规制否定了人们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选择,以致在技术进步迅 速,人们的消费需求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刻板僵化的行政方式越来越不 人们的消费需求多种多样的现代社会, 受欢迎。 受欢迎。 人们对传统规制方式的不满,迫使政府规制部门不得不寻找新的规制理论, 人们对传统规制方式的不满,迫使政府规制部门不得不寻找新的规制理论,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恰好为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 件。
政府规制经济学_精简版
第一讲导论一、规制与规制经济学(一)规制的含义:1.规制的英语表达是Regulation。
我国学者把它翻译为管制,或参照日本语的翻译方法,译为规制。
在中国语中,管制有强制、统制的语义,与Regulation政策作为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规范和制约措施的含义有一定的距离,而日本语“规制”译法似乎更接近英文原来的词义。
相应地,把Deregulation翻译为规制放松或规制缓和。
2.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用国家强制权依法对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进行干预。
即政府为了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运用司法、立法和行政手段对特定产业或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等行为以及涉及环境、安全、生命健康的行为进行限制、监督与管理。
3.管制的构成要素:①管制的主体(管制者):是政府行政机关(简称政府),管制者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被授予管制权;②管制的客体(被管制者):是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③管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法规(或制度),明确规定限制被管制者的什么决策,如何限制以及被管制者违反法规将受到的制裁。
4.管制的定义: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二)规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管制的普遍性:基本上人的每个行动都和规制有关2.规制的特殊性: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政府管制作为行政机构依据法律对企业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与规范的一种制度安排,具有较典型的公共品属性,但管制又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品。
管制作为一种特殊公共品的理由:(1)政府管制是无形的,只表现为法律制度、规则等,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甚至具有相当的主观任意性,也就是实施过程中的自主裁量权问题。
(2)政府管制的供应权具有垄断性,只能由政府独家提供,而不像一般公共品那样,提供主体可以多元化。
(3)政府管制在宏观层面上受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一个国家不能照搬别国的管制模式;而在微观层面上,一项管制对不同的利益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有的集团会寻求管制,有的集团会反对管制。
第6章 政府规制
二、放松规制
(一)放松规制的理论基础 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
现实中完全竞争的条件很难满足,只要能限制企 业提高价格和排斥竞争对手的能力,就可以实现 有效竞争,改进市场效率。争性,使潜在进入 者对在位企业产生威胁,迫使在位企业从获取垄 断利润为目的的垄断定价原则转化为以补偿成本 为目的的可维持定价原则。
四、新规制经济学
新规制经济学的定义(拉丰):
新规制经济学使用委托--代理理论的方法对规制者和 被规制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进行分析,沿袭机制设计的 传统,以描述最优规制机制的特征为目的 。
新规制经济学分析的框架:
建立委托代理模型,其中委托人是国家或规制机构,代 理人是被规制的企业。 此外,新规制经济学还运用博 弈论方法对规制的承诺、棘轮效应和再谈判等动态问题 进行了探讨。
首先,前提假定受到了严厉批评。 第二,现实中实施规制的领域与公共规制理论预期的市场失灵领 域并不完全相符。 第三个主要的批评来自于大量能够对这一理论解释进行驳斥的事 实依据。
二、规制俘获理论
规制俘获理论的基本观点: 规制机构实际上代表了社会的某一特殊利益集团。不管 规制方案如何设计,规制机构对某个产业的规制实际上 是被这个产业所“俘获”的结果,规制提高了产业利润 而不是社会福利。 规制俘获理论对实践的解释: ——20世纪60年代以前规制有利于生产者
(四)合理再分配
自然垄断产业应该由一家企业来生产或经营。垄 断企业拥有市场势力,成为价格的制定者,从福 利分配的角度来看,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情形的收 入再分配问题:
企业的垄断定价未受限制而造成的收入再分配: 消费者剩余向生产者利润的转移 企业内部实行交叉补贴:企业规避成本和获得利 润,消费者之间的不合理再分配
政府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6 自然垄断和经济性规制
自然垄断概念的延伸
• 1、规模经济效益。 •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 和服务的平均成本出现下降的现象,从而 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 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 • 2、范围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是指由于生产 产品种类的增加,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平 均成本低于进行单独生产的平均成本的趋 势。这种情况下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的 定价就会高于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企业从
• 中国高速铁路第一次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 全球高速铁路继1998年6月3日艾雪德列车 出轨事故之后发生的第二起重大伤亡事故 。
• 艾雪德列车出轨事故是1998年6月3日发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区艾雪 德村落附近的严重铁路事故,造成101人死亡,88人受伤,也是德国境内 伤亡最惨重的铁路事故,事故原因起于一个设计不良的车轮。 2005年,4月25日,日本旅客铁道公司福知山线列车脱轨,撞到9层公寓 ,107人死亡。
(二)铁路资产具有沉淀性与专用性
• 铁路产业依赖铁路网络为整个市场提供产 品和服务,因此企业在经营铁路运输时,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产业网络的 建设,这些产业网络形成了大规模的固定 资本,它们折旧时间长,变现能力差,从 而导致了整个铁路产业大量的资本沉淀。 一旦投入也就很难收回,所形成的企业资 产也难以改为其它用途。
自然垄断概念的延伸
• 3、成本劣加性 • 假设在某个行业中有X种不同产品,Y个生 产厂商,其中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生产任何 一种或者多种产品。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 有各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 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该行业的成本就是 成本劣加性的。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 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该行业就是 自然垄断的。
第6讲 市场失灵与政府微观规制1
dd D(AR=P=a-bQ)
平 均 收 益 曲 线 与
需求曲线重合: O
Q
AR=P
厂商面临的
需求函数: Q f (P)
(二)垄断厂商的收益
厂商的总收益: TR(Q) P(Q) Q
边际收益: MR P(1 1 )
ed
e dQ / Q dP / P
假设垄断者了解每一个消费者为了购进 每一单位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并据 此来确定每一单位产品的价格。
完全的价格歧视的实质是每一单位的产 品都有不同的价格。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剩余就全部转变 为垄断者的超额利润。
一级价格歧视
垄断厂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 价格来确定每单位的销售价格
P
服务行业
O
n
Q
(2)二级价格歧视,又称为非线性价 格歧视。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3):短期内收支相抵
P
SMC SAC
G P1
E MR
dd(AR=P)
O
Q1
Q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4):停止营业点
P
SMC
SAC
H
F
AVC
P1
G
E
MR
dd(AR=P)
O
Q1
Q
四、完全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基本特征: (1)垄断厂商长期可以(通过低价多销、
高价少销策略选择)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 入量,从而实现最大利润;
(2)垄断行业排除了其他厂商加入的可 能性。
垄断厂商在长期对生产进行调整的结果
(1)垄断厂商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在长期中, 又不存在一个可以使他获得利润的生产规模,于是 该厂商退出生产;
政府规制
3、 A-J效应图解 假设等成本线MM和NN的斜率等于i/ω, PP的斜率等于(i-α)/ω,则有效率的均 衡点应为E,因为在该点,NN线的斜率正好 等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然而,企业会在F点生产,在这个位置 上,PP线的斜率等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L M N P L﹡ E
最大效率点
A-J效应
当K、L扩大a(a>1)倍时,F(aK, aL)>aF(K,L) ,即规模报酬递增。 AC2=(aP1K+aP2L)/F(aK,aL) < a(P1K+P2L)/aF(K,L)=AC1 因AC2<AC1,故规模报酬递增必有规模经济; 同理,规模报酬递减必有规模不经济。
但规模经济需满足AC=(aP1K+bP2L)/ F(aK, bL)<(P1K+P2L)/F(K,L)。 其中,a、b不必都大于1,而只需F(aK, bL)>F(K,L) 。 可见,规模报酬是在要素以同等比率发生 变化的条件下出现的问题; 规模经济无此要求,规模经济更能解释 LAC曲线的变化。
分别求上式对L和K的微分,并令其为零, 则有: (1-λ)· ∂R/∂L-(1-λ)· ω=0 (1-λ)· ∂R/∂K-(1-λ)· i-λ· (i-Ф)=0 由于∂R/∂L=RL,∂R/∂K=RK ,代入上面二 式并整理后便得: RL=ω RK=i+λ· (i-Ф)/(1-λ)
三、政府规制的 A-J效应是什么意思? 1、A-J效应的含义 受政府规制的企业会在既定的公正报酬 率条件下,存在为增加企业利润过度使用资 本的倾向,从而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 公正报酬率:与投入资本的长期利率水 平相适应的收益率,它以完全竞争形成的均 衡价格中包含的正常利润为基础。 这一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H.Averch和 L.L.Johnson)所揭示,故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政府规制(regulation)一.何谓规制1.学者们对规制的看法Viscusi: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
植草益:规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依照一定的规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萨缪尔森:规制是政府以命令的方法改变或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而颁布的规章或法律,以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或生产决策。
史普博: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2.规制的基本分类:自然垄断规制与社会性规制(1)将规制区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是一个已久的学术传统,尽管正如Viscusi(《反垄断与管制经济学》)所说的,二者的界限是不明确的。
从已有的一些表述看,甚至也是非常混乱的,凌乱的,模糊的。
植草益:经济性规制是指在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领域,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机关运用法律权限,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规制;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国民生命安全、防止灾害、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规制。
它包括四大类:确保健康、卫生,确保安全,防止公害、保护环境,确保教育、文化、福利。
Viscusi:经济性规制通常是指政府通过价格、产量、进入与退出等方面而对企业决策所实施的各种强制性制约;健康、安全与环境这三个方面的规制是针对我们环境中的风险、工作场所的风险与所消费产品的风险而制定的……是通过直接的政府规制而实行的。
在美国,社会性规制又称为HSE(Health,Ssfet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2)在我的讲义中,用经济性规制指称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为了降低概念上的混乱,本文不用“经济性规制”一词,而是用自然垄断规制一词。
用社会性规制指称HSE。
但由于环境规制已经在第四讲进行了专门分析,故本讲只涉及健康与安全规制。
史普博在《管制与市场》一书中,以市场失灵作为规制分类的基础(史普博非常明确地指出市场失灵只是政府规制的必要条件),将市场失灵分为进入壁垒、外部性与内部性(内部性是指交易中未加考虑而由交易一方承受的成本或利益),从而分为与进入壁垒有关的规制(即我所说的自然垄断规制),外部性规制和内部性规制。
尽管国内有些学者对史普博提出的内部性概念一词倍加称赞(如程启智),但我认“为内部性”一词实属没有意义的,多余的,画蛇添足的新概念。
二.自然垄断规制1.垄断的形成(1)垄断的出现在于存在进入壁垒(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指一种不由在位企业而由新进入企业承担的生产成本,则依据他的定义,进入壁垒主要是指沉淀成本)。
这些进入壁垒,可能是源于生产技术特性等客观因素(如规模经济,巨额的沉淀成本,排他性的自然资源所有权,Bain指出产品差异以及老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也构成了进入壁垒),可能是源于人为的因素(政府行政、法律、策略等因素)。
长期以来,判定垄断是从结构方面入手的,今天人们更多的是从行为角度入手,即企业是否存在限制竞争的滥用市场力量的行为。
(2)垄断力量的测定:A产业集中度与产业集中系数:产业集中度就是指同一产业中前若干家企业的销售收入等占整个产业的比重;产业集中系数则是产业集中度与产业平均份额的比例。
这是典型的从结构判定垄断。
B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产业内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它也可以表示为:(变动系数的平方+1)/企业数量。
即该指数取决于各企业市场份额的不均等程度和企业数量。
C勒纳指数(略)DBain指数:(P-AC)/P(3)自然垄断是指这样一种生产技术特征:面对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与两家或更多的企业相比,单个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供应市场。
今天,经济学都是用成本弱增性(又称“劣加性”,subadditivity,它是指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的成本要低于由多家企业分散提供产品)来定义自然垄断。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成本弱增性的充分条件,而成本弱增性并不一定需要平均成本递减。
(4)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技术特性或市场规模太小,使得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具有强烈的下降倾向,或处于下降阶段。
范围经济是指由单一企业生产多样化产品的总生产成本要小于由多家企业分散生产不同产品时的总成本。
2.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1)垄断导致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垄断企业索取的均衡价格高于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能够在图上显示出来)。
(2)存在Leibenstein的X低效率:以往的研究总是假设厂商的行为是追求成本最小化的,但该理论认为,免受竞争压力的垄断厂商明显存在超额的单位生产成本,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压力。
(3)自然垄断导致的二难选择:从节约生产成本角度看,垄断是不得不的选择,但是自然垄断又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
3.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1)规制方法之一:边际成本定价(优缺点、难点略)(2)规制方法之二:平均成本定价(优缺点、难点略)4.自然垄断规制理论的发展:放松规制与激励性规制(1)放松规制运动与两个理论有关:可竞争市场理论与规制俘获理论A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有:Baumol,Panzar,Willig;可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不存在市场进入与退出壁垒,所有企业(在位的与潜在的)具备相同的并得到有效使用的生产技术,其产品也类似,所有消费者与企业均能够得到完备的价格信息,企业具备完备的需求信息;在可竞争市场中自然垄断企业会自动选择平均成本定价,无需价格规制。
B规制俘获理论的代表人物有:Stigler,Jordan,Peltzman;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或是立法者被受规制产业中的企业俘获,规制立法有利于被规制企业,或是规制行政机构被受规制产业中的企业俘获,规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利于被规制企业,即规制通常是产业争来的,规制的设计与实施主要是为受规制产业的利益服务的。
C放松规制运动的出现不仅与理论的发展有关,更与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扩大有关,使得自然垄断的边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2)激励性规制A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发展主要与信息不对称博弈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有关,代表人物有:Laffont,Tirole等B两种主要的激励性规制方法:(A)特许权竞标制度(B)标尺竞争制度:又称区域竞争制度,即将自然垄断企业分割成若干个区域性企业来经营,使得特定地区的企业在其他地区企业经营绩效的刺激下提高企业内部效率。
三.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社会性规制理论1.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A公共信息是指博弈各方均知道的信息,且博弈双方都知道双方均了解该信息。
B私人信息是指博弈中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
C一旦存在私人信息,就会使得博弈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一方是知情人而另一方是不知情人;信息不对称是社会生活的常态。
2.信息不对称的两种基本类型A隐藏知识(hidden knowledge):是指博弈参与人的类型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我们既可以用博弈参与人的类型表示某个人的特征,也可以用博弈参与人的类型表示某个事物的特征;通常情况下是博弈参与人了解自己的类型而别人不了解,但也存在博弈参与人不了解自己的类型而别人反而了解的情形。
B隐藏行动(hidden action):是指博弈参与人采取的行动(如努力水平)一方知道而另一方不知道。
3.信息不对称的后果A隐藏知识会导致逆向选择;隐藏行动会导致道德风险。
B逆向选择一词来自于保险行业。
例如,假设投保客户可以分为低风险与高风险客户,如果是低风险客户,保险公司的收费是2000元;如果是高风险客户,保险公司的收费是8000元;但是投保客户属于何种风险类型只有他自己清楚,保险公司并不清楚,保险公司只知道客户有50%的可能性属于低风险客户,有50%的可能性属于高风险客户;于是保险公司的收费就是5000元,这样一来,低风险客户就不愿投保,保险公司吸引的都是高风险的客户,即保险市场上出现了低风险客户被高风险客户逐出市场现象。
逆向选择现象也同样会出现在其他隐藏知识场合,逆向选择其实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或者说,劣胜优汰。
阿克洛夫指出,逆向选择也许会导致市场完全崩塌。
C道德风险一词也是来自于保险行业。
一个原本小心翼翼开车的低风险客户,在买了保险后有可能变得不再小心翼翼,这会给保险公司带来额外的风险或损失,过去人们认为这种额外的风险之所以发生,是投保人的道德素质出了问题,后来发现根源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道德风险也同样会出现在其他隐藏行动场合。
道德风险问题一旦发生,意味着这个人采取的行动不符合对方或社会的利益。
思考:为什么不少人不买中国的公募基金?逆向选择问题与道德风险问题,尤其是后者,太严重。
4.信息不对称的根源不管哪种信息不对称,其根源还是人们收集信息或观测的成本太高。
思考:如何准确理解隐藏行动?行为是否可观测,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学、物理学概念,而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即便在生物学、物理学上行为不能观测,但如果行为的结果(被称为“产出”)可观测,且行为的结果与行为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从结果准确推断出行为,这就相当于行为可观测。
行为之所以不可观测,是因为行为的结果还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
5.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如何让信息优势方讲真话?(1)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思路:A.信息劣势方通过自己的调查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个方法的缺点非常明显,所以这个解决方法只能适用于一些简单情形以及起辅助性作用,难以从使信息不对称问题获得较好的解决。
B.由政府或第三方强制信息优势方充分地提供真实信息,如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强制标签制度。
这个方法尽管在国内用得较多,但其效果非常令人怀疑。
这个方法要奏效,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如政府具有充分的监管能力,信息优势方是否披露了真实信息的事后验证成本对政府而言并不高,政府本身具有监管的积极性且公正无私,信息优势方不会存在说一套做一套的道德风险问题。
C.由第三方收集、提供信息。
这种做法仅适合于专业化知识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在这些场合通过第三方收集、提供信息可以充分发挥专业化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好处。
在我国这种做法也非常普遍,如各种质量检测机构。
但是这种做法要奏效,也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如第三方是公正无私的,第三方具有足够充分的监管能力。
D.创造一种让信息优势方自愿“讲真话”的机制。
这种思路与前面三种思路的区别在于:在前面三种思路中,其实是假设信息优势方不会自愿讲真话的;在前面三种思路中信息不对称的解决不是靠激励,而是靠其他手段,甚至是第三方的强制。
讲真话并不一定是通过言语,主要是指信息优势方的行动是否反映、提供了真实信息。
(2)让信息优势方自愿讲真话的两种基本机制A.信号发送(signalling)机制:通过信号的发送,信息优势方主动向信息劣势方传递真实信息。
这是斯彭塞开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