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紧接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的内容,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因而学习本节后对下节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物质循环的理解有促进作用,所以本节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从知识储备看,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有关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知识已学习过,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看,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等,内容比较抽象,联系的知识相对较多,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示的分析,进行能量流动图示的识图、分析和相关的计算。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能够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常见的具体事例。
3.通过定量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概况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4.通过资料分析、教师讲解,能够准确表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2.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3.基本思想(通过“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的实例,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合作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引导分析、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能量的源头:阳光能量流动的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输入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各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二)过程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各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未利用的能量(现存量)能量流动的总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单向流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特点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四)意义: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其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案-2_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说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之一。
(2)尝试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
(3)认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初步形成低碳环保的环保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导入利用教材P93《问题探讨》引导学生从生存、从获得能量的角度分析。
选项:A.先吃鸡,然后吃玉米B.用玉米喂鸡,然后吃鸡C.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应该选择哪种策略?为什么?(简单说明)【讲授】一、能量流动的概念【设置问题,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学生阅读课本P93,找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讲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投影图解】(一)总结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活动】二、能量流动过程1、【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进行知识加工】(请阅读教材P94文字,结合图片并按以下任务要求进行思考讨论)分析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①第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流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是不是照射到生产者的能量?)②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有哪些去路?③请利用文字和箭头,构建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④小结:生产者的能量如何输入?发生了哪些转化?如何传递?又有哪些方式散失?2、【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进行知识运用】(请阅读教材P94文字,结合结合教师所讲并按以下任务要求进行思考讨论)(1)(左边的同学分析)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①第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不是植食性动物所摄入的所有能量?(说明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粪便中能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吗?)②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有哪些去路?③请利用文字和箭头,构建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④小结: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如何输入?发生了哪些转化?如何传递?又有哪些方式散失?(2)(右边的同学分析)第三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①第三营养级能量的来源?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是不是植食性动物所摄入的所有能量?(说明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粪便中能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吗?)②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有哪些去路?③请利用文字和箭头,构建第二营养级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④小结:生产者的能量如何输入?发生了哪些转化?如何传递?又有哪些方式散失?3、【模型展示,相互评价】①最先完成讨论问题的小组请展示你们的模型,其他同一模型的小组可以补充和纠正②请结合模型解答学案上的问题4.【总结提炼:能量流动的过程】①输入:流入的总能量为——②转化:③传递:④散失:【活动】三、能量流动的特点(过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随着而传递的)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的模型可表示为:③由此模型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方向) 。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路对这一节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的是讲授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完全达到教学目的。
本人对这一节的教学设计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下设计教学方案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展开教学。
本节的引入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用问题探讨的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的过程的学习。
在学习能量流动的特点之前,讨论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与讨论,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量之一。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四、课后反思《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互相讨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使复杂性的内容演变成简单易懂的内容。
并加以多媒体课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优秀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思维迁移分析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引入:鲁滨逊在遭遇海难流落到荒岛上以后,他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把荒岛改造成“世外桃源"。
【PPT】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学生:学生代表,做出选择。
讲出理由。
教师: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教师:那么我们怎样给鲁滨逊的选择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呢?这就得用到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新课内容:【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能量来维持生存,可以说没有能量就没有生命,没有生态系统,那么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
【PPT】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对,所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1、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2、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3、能量“传递”的途径是什么?4、能量是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时间5分钟):请同学回答并点拨为了方便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输入、传递、散失的,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以问题探讨中的玉米、鸡、人为例来构建一条简单的食物链,哪位同学愿意帮忙构建。
[PPT] “玉米-鸡-人”的食物链老师:请说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渠道、具体形式;2.能概述摄入量与同化量两者的关系;3.能概述能量流动过程和基本特点。
(二)能力目标1.能根据能量流动图,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2.通过写出食物链与食物网并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进行相关问题的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中充分利用能力例子的分析,认识到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某一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通过写出食物链与食物网并结合能量的传递效率,进行相关问题的计算。
教学方法:导引自学诱思探究反思提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结合问题讨论学习为主导入展示鲁滨逊漂流记图片。
创设情景:假设你像小说中的鲁滨逊一样,也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5Kg玉米。
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A、先吃鸡,再吃玉米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先让学生选择并解释原因。
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利用上一节课学习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知识外,还要学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知识。
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1.能量流动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2.输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了能量的输入3.总值: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动的总能量4.过程: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向下一营养级传递;散失的是三大功能类群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一)方框大小、箭头大小的含义(二)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后的四个去向呼吸散失①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残落物、遗体③自身储存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④二、能量流动的特点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与特点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3.理解能量金字塔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教学方法:本节教材知识是考试的热点,而且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学科特点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构建了【直观展示,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设置问题,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生生交流,合作探究,进行知识加工】【师生交流,点拨释疑,构建知识体系】、【练习反馈,纠错释疑、拓展延伸】、【总结评价,构建框架图,回归主题】的六步教学模式学法指导任务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的概念2.生态系统的结构3.生态系统的功能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有关判断(二)情境导入:借助故事《孤岛生存》中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的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引出能量流动的内容(三)新授过程任务1:自主学习阅读课文93-94页,注意:能量的源头,流入方式,传导的渠道等,独立回答问题。
(1)能量流动的概念(2)能量流动的起点(3)能量输入的方式(4)流经系统总能量(5)能量流动的途径多媒体展示: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突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理解。
阅读课本94页图5-6能量流向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学生先尝试总结:能量在第二营养级的变化情况,然后结合课件加深理解。
思考1:如何理解摄入和同化的区别?思考2: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它的同化量吗?小结: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任务2 合作探究学生按小组分析教材中图5-8“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对能量传递进行定量计算,探究能量流动特点。
(1)从第一营养及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百分比是多少?(即求能量从第一营养及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2)从第二营养及流入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总能量的百分比是多少?(即求能量从第二营养及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3)某个营养级的能量,为什么不能百分之百的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样是否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呢?(4)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系统中来?(5)生态系统能量的转化和散失?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并加以分析: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又逐级递减?联系生活:1、肉类价格总比粮食贵?2、一山容不下二虎?3、除虫除草的原理【精讲点拨】1、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能量的去路包括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和生长发育繁殖,后者的去路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5章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2.方法与过程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通过观察与思考进行归纳与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能量流动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教法引导借助于某一具体的食物链,让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教师可概括:(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提醒学生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
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学法建议关于研究能量流动的具有实践意义,从分析“桑基鱼塘”着手。
思考人们在利用生态系统的资源的过程中,期望的“高效”与“持续”常常会发生矛盾。
如何根据客观规律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以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名师课堂(一)名师说课(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提醒学生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
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内容要求: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核心素养对接: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建立生命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观。
科学思维:通过赛达伯格湖图解的具体数据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运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社会责任:关注生态农业。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利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并提出科学有效利用生态系统资源的改进措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去超市买菜的视频】创设情境视频中两位学生去超市买菜,发现白菜和猪肉价格悬殊太大,发问:为什么猪肉和白菜价格不同呢?猪肉PK白菜(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可以不给出确切答案,但要引导学生从生存、从获得能量的角度分析,从而引入本节课。
)二、讲授新课(一)能量流动的概念如何来研究能量流动的规律呢?教师展示,上节所学的食物网中一条简单的食物链“草-兔-狐”,引导学生,在食物链中研究能量流动的规律:首先以“草”为例,来研究第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微课动画解析图解】同学们,观看一则微课,并思考以下问题:1.该食物链所需要的能量最初来自哪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光能便转化成了化学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2. 太阳能都能被利用吗?(不是,照射在植物身上的太阳能,一部分被植物固定吸收,但大多数又反射回去)3.草把能量固定下来以后,能量又有哪些去向?(草的同化量中,一部分会被兔子摄入体内,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还有一部分则会随植物的落叶、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
)(通过三个问题,让学生从彼此补充中,教师对同化量的最终去处,进行补充,总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安排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研究的知识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1.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知识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能力目标】:ⅰ、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讨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许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学生有较多小组合作经验等情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讨论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材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充分利用“赛达.伯格湖中能量流动定量分析”这一经典的生态学实验,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同时也是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精华所在,因为在指导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数据的过程中,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观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⑶、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借助一条具体食物链,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⑵、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⑶、结合生命活动,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通过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够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有关能量流动的疑问。
⑵、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
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四、学情分析“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学生通过初、高中学习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尝试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应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人教版必修三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必修③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恩平市恩平第一中学生物组李国科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②、使学生体会研究人员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③、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图片来源】②、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③、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体验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方法;②、探究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参加一些生物知识的讨论,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教材的地位、作用与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节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流动的结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涉及到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上的逐级传递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等问题。
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应用水平,即学生应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是高中生物新课程人教版必修教材生物必修③的第5章第2节教学内容。
教材首先概括性地指出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生物组:赵少强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采用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荒岛求生”引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置问题埋下伏笔并引入课题。
首先,以草原生态系统最常见得食物链为探究载体,引导学生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理解并归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然后充分依托和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图解等素材展开能量流动特点的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能量流动特点时,先是根据教材示意图形成定性认识,再以林德曼的研究为资料进行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能量流动的特点。
在整个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的过程。
从根本上把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探究式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加强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体验能量守恒定律。
(2)感受通过整理、分析和处理数据,发现生物学规律的探究乐趣。
三、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5.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授课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首先概括性地指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如何输入、传递和流动的,就成了能量流动这一问题的切入点,也就引出了本小节要解决的三个主题内容。
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关于“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材以“光合作用”知识为基础,清楚地讲述了生态系统中用于能量流动的“能量”来源,并详细地分析了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获得能量的全过程,定性地阐述了该营养级的能量变化。
又以图示的形式重点说明了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中能量的来源和去向,既一目了然地说明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营养级中的变化,又避免了文字上的重复,同时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知识了解较少,特别是每一个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与去向问题,学生较难掌握,能量的流动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如:为什么肉比玉米价格贵,为什么种地要除草。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3)尝试调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能量流动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应用,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五、教学方法利用幻灯、挂图等教学工具六、教学过程的实施七、板书设计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1一、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策略本节教学可以从“问题探讨”引入,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作必要的提示: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基本涵义。
然后,提出怎样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在进行“能量流动的分析”的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是在个体水平上,也可以在群体水平上。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这种将群体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是系统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理解能量流动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本节后面的内容。
研究能量在沿着食物链从一个种群流动到另一种群时,需要考虑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多方面的能量值,以某动物种群捕食种群A为例,可用图5-4表示。
图5-4 能量流动的分析可以借助于某一具体的食物链,让学生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教师可概括:(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
提醒学生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
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这是许多生态学家关注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I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应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探讨能量流动特点在生产、生活中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作准备。
2. 教学重点/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入相信大家都知道鲁滨逊的故事。
【PPT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为, 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下面给大家提供了两种策略,你们更支持哪一种?1. 先吃鸡,然后吃玉米2. 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产的蛋,最后再吃鸡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并简述理由。
教师:那究竟哪一种策略更科学,我们就要从今天这节课一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找到答案。
请大家打开教材九十三页。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内容: 教师:什么叫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生齐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教师:能量是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的?又是以怎样的途径“传递”“转化” ?以及通过什么方式“散失”的?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
【PPT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师:这句谚语里有三种生物,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条食物链。
回忆上节课内容:食物链中各生物所属营养级,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成分。
(生3黑板书写)[PPT] “植物-蝉-螳螂-黄雀”的食物链,各个营养级以及具体成分教师: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看书,思考一一以食物链中以“生产者”为例,分析该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并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其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意义是本章的重点,而能量流动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在本章内容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能量流动和食物链、食物网关系密切;启下:能量流动总是伴随着物质变化。
而爱整个教材中,能量流动与前面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密切相连。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对学生要求是掌握应用,是历年来高考的重要考点,又与当今社会涉及到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因此这一课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食物链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概念。
(2)通过模型的构建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3)通过定量分析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定量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
(3)通过小组讨论与导学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合作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生态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分析:“能量”高中物理已经学习了热能、动能、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定律;学生也已经掌握了有机物中是存在化学能的,并且这个能量是可以释放出来的;而且学生学生也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ATP、呼吸作用等一系列和能量有关的概念,这些都是理解本节课内容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本节课我将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态系统系列图,通过一系列梯度问题的设置,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找出规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二、学科素养目标: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过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和“人类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三个方面阐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
其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为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是教学难点。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
本节内容是生态系统结构的后续学习,也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入和延伸;另外,从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来分析,它自然也为后面一节“物质循环”作了铺垫,因此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之上的,它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将个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系统性分析的能力,这样会导致分析能量流动时以个体的视角审视,无法深刻领会能量流动的内涵。
同时学生缺乏具象化的思维能力,可能会无法分清能力流动的过程和方向。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分析某个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讨论能量流动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特点和实践意义。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及能量流动相关问题分析。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时间安排50min七.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讨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问题探讨”:《孤岛生存》假设你像电影中的鲁宾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教案设计
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教学前的准备
该课是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可
以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体温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根据本节特点,准备用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来讲授新课。
预计课题导入5分钟左右,教师引导性学习10分钟左右,学生自主性学习25分钟左右。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性目标
⑴、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⑵、描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⑶、说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技能性目标
⑴、引导学生用数据来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阐述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特点。
⑵、指导学生构建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
⑶、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和流出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性目标
⑴、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培训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
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同时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
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教学思路
该课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让学生设计相关的食物链(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
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在个体水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
提出“能量流动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再从生态系统水平(个体->种群->营养级)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同时构建新的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林德曼的研究资料,引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过程的特点,并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
然后让学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构建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最后利用典型的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获取新知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率。
8能量传递效率为什么比较低(或高)?
9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总结什么规律。
回答情景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
学生阅读相关文字与图片。
分组讨论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10、11)。
知识迁移:
10在能量流动的特点基础上,构建能量流动
的数学模型(附件2)与物理模型
【百度图片】:能量金字塔
/uploads/200
907/1248093845M43tXO0V.jpg
【百度百科】:
数学模型
/view/76167.htm
物理模型
/view/281890.htm
11投影展示经典例题。
(附件3)
通过构建模型和解答经典
例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
理解深度。
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
1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并最终指导学生归
纳。
总结: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
知道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获取能量。
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生态系统的
基础。
能量的流动维持各个营养级的生命和
繁衍,使得一个生态系统得以存在和发展。
附件1能量流动的概念模型
附件2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与物理模型
数学模型:第n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为最少为
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
附件3能量流动的经典例题
能量
①①①①
①
请同学们讨论:该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多少?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五、教学反思
本教案已多次用于实际教学中,课后我对整节课作了反思,归纳以下几点:
1、成功点
教学中,由于引入了网络功能,使得教学中知识点更加生动,便于理解。
同时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多次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
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
2、疑惑点
本节课知识点多且难,而课标要求只能用一课时来教学。
故教学中难度与广度很难把握。
知识点稍为拓深,时间就会超出要求。
如何做到在一节课内,完成本节
课所以知识点,还需探讨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
3、感悟点
通过追踪教学过程,审视教学环节。
我发现兴趣仍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推动力。
而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则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认真严谨的教学
设计也是必需的。
如今,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若能合理的搜索网络资源并
整合到教学中,将于教于学都大有裨益。
这方面我还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