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科举历程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诗歌风格的演变

——论韩愈科举历程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韩愈出生时,李白已去逝,三年后杜甫也谢世,到韩愈的时代,唐代诗歌成就的最高峰已过去。“‘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赵翼《威北诗话》),故对于韩愈只能求之奇险。”【1】故一提到韩愈的诗歌风格,一般都认为韩诗奇险怪僻,其实不尽然,其实韩愈诗歌风格随着他的科举历程的起伏有着鲜明变化。纵观韩愈的科举历程,真不可不谓是跌宕起伏,仕海浮沉。而韩愈的诗歌风格的形成又与其忽沉忽浮,忽枯忽荣的仕途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总结了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的选士经验教训,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上,有了新的发展。它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多少要凭点才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可能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线,选拔某些有才干的人,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帖经,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

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唐代科举制度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唐代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二、韩愈生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

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2】

三、韩愈诗歌风格的演变

(一)早年的直率高远

韩愈在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三年,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唐德宗贞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86年,韩愈度过了颠沛流离的少年生活后,十九岁的他收拾行装,离开安徽宣州,向京城出发,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他在路上写下《条山苍》: 条山苍,河水黄。波浪纷纷去,松柏在高岗。《条山苍》写得格调新颖,力扫盛唐时的陈词滥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首诗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古诗十

九首》这些先秦诗歌,因为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兴、叠字的技巧,内容上清新易懂,不难看出诗人内心复古崇古的追求,表明诗人在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美好的幻想,表现出天真浪漫的艺术境界。

十九岁的韩愈天子聪颖,又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他这次来参加考试,是踌躇满志的。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赠徐州族侄》)十九岁的韩愈,是怀抱着雄心壮志来到长安的,从这首诗的气势来看,他并没有将科举考试放在眼中,对他而言,这次考试只不过是实现他人生理想的必经之路,至于能否走得通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毫无疑问,韩愈是抱着来之能战,战之即胜,而且是一战而胜的雄心来到长安的。准备通过科举博取功名。

韩愈这些诗相对过去诗坛的一片妩媚繁华,显得清新朴素,但存有明显的模仿古人的痕迹,而且过于平淡直率,有点狂傲不羁,注定要不断发展。

(二)盛年的奇险怪崛

韩愈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三次考取进士,都铩羽而归。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终于考中了,这一年他二十五岁。但按照唐朝科举的规定,考中进士的人还只是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要想真正进入仕途做官,还必须经过吏部的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被授予正式的官职。韩愈只好又得在考试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故韩愈直到到了贞元十七年,经过十七个年头奔波和追求,三十五岁的韩愈终于第一次当上了朝廷命官,得到了四门博士的职位。其后,韩愈的又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贬谪,一次是贞元十九年的连州阳山之贬,一次是元和十四年的潮州之贬。

不顺的科举历程使韩愈直率高远的诗歌风格不复存在,开始变得奇险怪崛。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中写道:“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诲气湿蛰熏腥躁。”这首诗写在中秋之夜,两位诗人在一起赏月喝洒,回望几年来坎坷的命运,感慨万千。这首诗开头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之口用大段笔墨叙述自己被贬滴之苦。虽然心中苦涩,但好强的性格使他又不肯示弱,便写得虚虚实实,含蓄悠远,使得全诗结构上起落多变,让读者觉得奇崛险怪。

又如《孟东野失子》一诗,本为劝慰孟郊丧子而作,却以寓言形式入诗,说明“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的道理。《陆浑山火》的构思更为奇特。本是一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