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教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宗教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规划乙班 3007206097 胡魁

指导教师张威

2009-12-14

浅谈宗教文化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各地的风俗、民俗、宗教、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在城市面貌上直接表现为北京的四合院,到苏州就是拙政园这样无规则形态建筑,而在欧洲则是高耸的教堂与城堡。

我认为其中各个地域所孕育的不同宗教文化,对各地的建筑与城市形态有着莫大的影响。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很大。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为探求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我查阅了部分资料。

一.中国宗教思想起源

关键词:一池三山围合内向性格

中国神话两大源头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中的仙山是人们想象中的理想境域,以昆仑山、蓬莱三山为代表。传说中的悬圃、姑射山、花果山,以及佛教中的须弥山等都属这种模式。据《山海经》记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非仁羿莫能上岗之岩”,《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丹水,饮之不死。《列子·汤问》对于三山(五山)的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山之间相去七万里。”由此可知,无论是传说中的昆仑山还是三山,都以强调空间隔离为主要特征,侧重于体现山体的高峻与隔绝。

中国神话中的这种神山和大海结合的景观模式,呈现出水围山绕样式,山上植物和建筑俱全,是个安全性强、生态环境特别优越的生存空间。这种模式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建筑中“一池三山”的格局。由于具体的地理环境

以及文化积淀,不同文化理想模式的特

点各有不同,中国的理想模式偏重于

“围合”、“隐匿”,是一种依恋于自然

的模式。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这一地

域,南有秦岭山脉,西北是黄土高原,是

一个庇护性和可捍性很强的空间,具有

良好的小气候,夏季雨量充沛,日照强,

利于农作物生长。由这一时期的生态经

验和文化积淀来看,围合的、资源丰富的

自然景观是值得依恋和信赖的,是一种

可供藏匿和依恃的天然庇护所,因而中

国先民的理想是一种依恋于自然的、藏

匿的、注重防守和偏于“内向性格”的

模式。

二.中国规划思想起源

关键词:九经九纬对称以礼为纲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冶哲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冶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徂先,形成丁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台院式住宅布局,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庙宇,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

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的母亲钮钴

禄氏60大寿,西湖改为昆明湖(乾隆皇

帝效法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练水

军的典故),瓮山改为万寿山,建大报

恩延寿寺。同年7月出现静漪园的名字。

依照“一池三山”的格局修建。藻

鉴堂仿蓬莱,凤凰墩喻瀛洲,治镜阁拟

作方丈。

整体设计仿照江南景色:昆明湖仿

照杭州西子湖;西堤模仿东堤;惠山园

依照无锡秦家的寄畅园;后山买卖街呈

现出一片江南水镇景色;西堤柳桥北的

景明楼仿洞庭湖岳阳楼;南湖岛上的望

蟾阁仿照武昌的黄鹤楼;十七孔桥仿照

卢沟桥。

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以功能和位置不同可以分为中心场所和日常场所。中心场所主要包括庆典中心、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等重要公其活动空间,如商业交易的广场四方街和行政的衙署木府等;而日常场所是指分布在古城各处的住宅、庭院、水井等一般生活起居空间丽江古城的各个中心场所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秩序和等级次序。三个主要的中心场所都形成于狮子山东麓,北面的玉龙分水、中间的四方街、南面的木府自北向南呈串珠状彼此相莲,并与以玉龙雪山为代表的象征领域遥相呼应。通过这样的空间序列,不同领域、不同场所之间视觉的和精神的联系得以维系。按照传统的空间理念,三个中心场所的位置反映出重要性的等级次序。玉龙分水处位于水路上游,紧邻象征领域,在纳西族的空间理念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四方街位于水路中游,占据了古城的几何中心位首,成为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而以木府为代表的政治中心则偏居一隅,位于“水尾”的位置,在重要性上居于故位。这样的空间秩序显示出日常生活空间在古域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在丽江古城,各个中心场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空间使用模式。四方街处于各条放射状街巷的聚合点,是商业交易和节氏聚会的中心广场。四方街的形式在纳西族的其他村镇如白沙、龙泉等地也有形成,可以说是纳西族聚藩中心的空间“原型”,具有重要的民俗意义。西河在四方街的西侧,沿狮子山的山脚流过,地势较高,古城居民每周一次把水流止住,利用漫溢的水冲刷四方街,这种“止水”与“放水”的传统空间仪式足以显示四方街的重要地位。跨越西河的两座桥分别被称为“卖鸭蛋桥”和“卖豌豆桥”,保留着依靠活动内容确定空间名称的原始定位方法通过这些定型的空间利用与命名方式,中心场所被赋予特定的文化涵 义,形成了仪式化的生活空间。

由此可见,中国的理想城市模式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更偏好隐藏于屏蔽式结构,选址多在远离尘世的幽静之所。所谓“深山藏古寺”,将人文隐迹于自然,风格相对平和、含蓄。一般会刻意对周围自然环境有所维护,中国古代城市建造中的山围水绕、“一池三山”的布局结构,表现就最为突出。最集中地表现在皇家宫苑的建造上:秦始皇建造规模空前的“阿房宫”,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神仙意境”的园林。汉武帝时,“上林苑”建筑出现“一地三山”为主体的神仙意境。北京的“中、南、北海”,南京的“玄武湖”等也是“一池三山”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三. 西方宗教思想起源

关键词:制高点

然而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理想城市模式,以诸神聚居的奥林匹斯山为代表。奥林匹斯山“位于希腊群山中,是凡人无法攀登的峻峭之山”,气候适宜,长满奇花异草,诸神在那里享受着幸福。主神宙斯居住在陡峭的峰顶,其余诸神居住在各峰之巅,都居于空间重要位置,强调对制高点的占有和视控点的控制。

四. 西方规划思想起源

关键词:几何图像 宏大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 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 这种思想在其规划的米列都城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到了希腊化时期, 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

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

米列都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