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研究

合集下载

完善哈尔滨市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研究

完善哈尔滨市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研究

完善哈尔滨市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研究作者:刘丹丹来源:《学理论·下》2022年第09期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创新环境是影响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哈尔滨市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环境,凝聚创新资源和力量,发挥科技优势,为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关键词:科技;创新;环境;哈尔滨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9-0087-0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更要坚持创新引领,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必须要通过改革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环境是影响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的培育和推动作用,且直接影响到高质量的创新供给,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以及科技对经济社会引领作用的发挥。

因此,哈尔滨市要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环境,凝聚创新资源和力量,发挥科技优势,为打造创新引领之都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一、哈尔滨市改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取得的成效(一)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源。

2020年,哈尔滨市通过国家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 185户,增长84.23%,占全省总量的6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千户,达到1 182户,增长45.57%,占全省总量的61%。

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同步提升主要得益于哈尔滨市为科技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科技企业培育计划等政策措施的落实,开展“点对点”定向培训和跟踪服务,实施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引导和推动更多企业扩大研投规模,增强创新能力和水平,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研发经费外部支出是指报告本单位委托外单位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R&D活动而支付给对方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二)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量
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量主要是指企业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数与企业千名研发人员数量的比。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是指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研究、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包括项目(课题)组人员,企业科技行政管理人员和直接为项目(课题)活动提供服务的辅助人员。
(一)创新基础。通过研发人员情况、研发机构情况、全员劳动生产率及研发设备条件建设情况等指标,反映企业创新基础条件。
(二)创新投入。通过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投入强度、产学研合作比率等指标。反映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强度,鼓励企业重视创新平台长期建设和投入,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指标。
(三)创新产出。通过专利(版权)、科技成果奖励、新产品(工艺、服务)销售收入比率、新产品产业化比率等指标,反映企业科研能力和成本效率,及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水平。
(五)研发团队投入强度
研发团队投入强度是指企业研发人员数与企业员工总人数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自主研发的团队强度。
(六)产学研合作比率
产学研合作比率是指企业投入产学研的研发经费与企业研发经费总额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对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视和投入程度。
(七)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比率
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比率是指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新产品产业化数占企业研发项目总数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创新成功率。
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包括三方面因素,即技术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我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正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的。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本着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确定了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管理等四大方面评价指标,以期对我省企业创新能力有一个综合、客观、科学的评价。

黑龙江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研究

黑龙江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研究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和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活力也备受关注。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之一,其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状况值得研究和探讨。

本篇论文旨在对黑龙江省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为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建议和措施。

1.科技人员数量和分布黑龙江省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数量较多。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科技人员40万余人,分布在各类科研机构和高校。

2.科技成果转化率黑龙江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

虽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水平较高,但是其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速度和效果有待提高。

一方面,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和商业化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科研人员对于市场需求的理解和把握有待加强。

3.创新创业环境黑龙江省政府为科技创新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环境支持。

科技创新基金、创新创业示范区等政策措施为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场所。

黑龙江省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创业文化建设,搭建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平台,并加强了创新创业的培训和教育。

1.创新创业意识不强黑龙江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意识相对较弱,大部分科研人员更倾向于将时间和精力放在科研上,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应用的关注。

缺乏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缺乏创业能力和经验虽然黑龙江省政府积极推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但是科技人员缺乏创业能力和经验。

大部分科研人员没有接触过市场经济和商业运作,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科研人员对于项目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

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不明确。

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导致科技成果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科技成果的专利申请和商业化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繁琐的手续和程序,也增加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难度。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鉴定质量,正确评价科技成果水平,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本市市、区、县(市)属单位和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个人取得的科技成果,均按本办法进行鉴定。

第三条科技成果的鉴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原则。

第四条本办法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实施。

第二章鉴定范围第五条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包括:(一)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论文、研究报告、科学专著、科学译著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理论研究成果。

(二)在生产建设中取得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科技发明、科技开发、重大技术改造、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并有所创新的成果和可独立应用的阶段性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生物、矿产新品种等。

(三)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完成的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第六条下列科技成果,必须经过鉴定:(一)列入县级和县级以上科技计划的。

(二)申报各类科技奖励的。

(三)申请国家和省、市对新产品认证的。

(四)需要推广应用的。

(五)其它按规定应进行鉴定的。

第三章鉴定形式第七条根据科技成果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下列鉴定形式:(一)检测鉴定:由有检测权的市级以上专业技术检测机构,按技术标准或有关技术指标进行检验、测试,必要时可聘请少数同行专家进行咨询、评价。

(二)验收鉴定:由验收单位,按计划任务书或规定的验收标准进行测试、评价,必要时可聘请少数同行专家参加验收。

(三)通讯鉴定:对基础研究成果或某些不需现场考核测试的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由同行专家,对科技成果的有关技术资料进行书面评审。

(四)会议鉴定:由组织鉴定单位聘请同行专家召开会议进行审查、测试、评价。

鉴定的科技成果,应有鉴定结论。

通讯鉴定的,另附专家评审意见。

第八条下列科技成果,视同通过鉴定:(一)经生产实践证明技术上成熟,广泛使用后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论提升哈尔滨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论提升哈尔滨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论提升哈尔滨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哈尔滨市的相当一部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中国部分南方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影响哈尔滨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标签: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技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也是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当前,哈尔滨市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提高哈尔滨市整体实力的关键环节。

一、影响哈尔滨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因分析(一)哈尔滨市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是一个包括多种环节的动态过程,需要正确的规划,积极有效率地完成,最后达到销售盈利的目的。

要完成创新过程,企业是最适合的组织者和践行者,因为企业拥有或部分拥有创新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资金、实验场所和物质条件;企业可以自主筹集资金进行投资、组织生产;企业拥有市场销售渠道使创新成果市场化,实现经济价值;企业又有自主权和一定的经济实力,对于不成功的创新活动能在第一时间决定停止或者转向,并承担失败的风险。

由此可见,创新的过程决定企业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

哈尔滨市科技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主体地位不突出,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首先,企业的创新主体意识还有待加强。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受传统模式影响在企业的规划和经营中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只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安排,完成计划指标,所以现阶段对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有过高的期待和依赖,因此,企业难以树立自身的创新主体意识。

其次,政府某些部门还未能脱离计划经济时代对企业经营大包大揽的惯性思维,过多干涉企业的创新甚至越俎代庖,影响了企业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热情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目前,哈尔滨市很大一部分科技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也是妨碍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的哈尔滨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区域比较视角的哈尔滨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北 区域创 新体 系 ” 的核 心 节点 , 加 强 自主 创新 、 在 推
基 金 项 目 :围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 国装 备 制 造业 技 术 管 理 与技术 能力 双 螺 旋 发 展 模 式构 建 与路 径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0 70 8 项 我 ( 7 9 29 ; 目负 责 人 : 于渤 ) 果 之 一 。 成
要 实现 国家 关 于 “ 兴 东 北 老 工 业 基 地 ” 战 振 的 略决策 , 变东 北 地 区传 统 产业 比重 大 、 业 链 条 改 产 短、 精深加 工度低 、 心竞 争 力 不 突 出等 问题 , 核 就必 须 推进 区域 核 心城 市创 新 能力 建 设 , 之 成 为 “ 使 东
盟、 通辽市 、 锡林郭勒盟 、 呼伦 贝尔市 , 中沈 阳、 其 哈
尔滨 、 长春 、 大连 的总人 口和 G P分别 占地 级 以上 城 D 市总人 口和 G P的 2 .2 D 3 5 %和 4 . 1 , 4座城 市 68 % 这 拥有 东北区域 内全部 的 95 2 1 校 ; 中了东北 老 8 、1 高 集 工业基 地 7 % 以上 的装 备制 造业 集 群 ; 5 年知 识 产权 获取 率 占全 区域 的 9 % 以上 ; 设有 国家级 高 新 技 0 均
创新 能力 提升 的建议 。
Hale Waihona Puke 1 区域 核 心城 市创 新 能 力与 国家 战 略 实现
据 20 09年统计 资料 和国家关 于东北 地 区行 政区 划 的相关文件 , 东北地 区为黑 、 、 吉 辽三省 ( 3 省 共 6个 辖市或公署 ) 加上 内蒙 古 自治 区东部 的赤 峰市 、 安 兴
创新 的产生 、 扩散 和 商业 化 应用 提 供 了更为 有 效 的 发展空 间 。从 目前 文 献研 究 来 看 , 区域 创 新 理论 主要包 括 2个 方面 : 一是 核心城 市 的作 用 , 即区域作 为一个 政体 , 以通 过某 种 治理 安 排 来促 进 和 支持 可 这些关 系 。可 以通 过 形成 地方 性 互 动 网络 ( 括广 包 泛 的企 业 团体 和 治 理 结 构 ) 以促 进 创 新 。二 是 , 创 新 活力 , 括企业 与 “ 包 知识 组 织 ” 如 大学 、 究机 , 研

十二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十二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十二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十二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客观赋权和聚类分析综合的运用评价方法对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层逐级评价,从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各省市不同方面的优劣所在,从而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科技创新;灰色关联;聚类分析为全面了解我国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所存在的差距,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便于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更容易对评价对象进行对比性分析,便于对评价对象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从而可以得出更加简洁规范的描述,使分析结果更具科学性,从而有助于西部省市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发挥其优势,借助其他省市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其快速发展。

鉴于此,本文依托课题对十二省市进行评价,能够充分、准确地利用各种方法所揭示的评价信息,为各级决策人员提供有关决策方面的综合信息。

一、样本、研究方法的选取及评价指标的确定1.样本来源与方法选择本文选择的省市,既有东部沿海发达的省市(如上海、广东、江苏),又有西部地区(如陕西、四川等),东部沿海地区的省市发展迅速,能够为西部各省的后期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样本;西部地区省市的地理环境差异不大,但发展差距较大,这样能够为西部地区的落后省市认清自身发展中的症结所在提供一个对比参照物,有利于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本文首先运用灰关联度法依次向上逐级递推进行评价,并采用客观赋权法来确定各指标权数。

最后,在前期评价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各省市进行分类,进而能够了解个别省市之间发展状况的亲疏程度。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科技进步检测结果公报及调查问卷分析结果。

2.综合评价指标的确定科技创新综合评价指标是量化分析、研究科技创新的基础,它既是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经济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又极为困难的工作,特别是在我国现有数据不完整、不系统的情况下,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相当不容易的。

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本状况 。
收稿 日期 :2 1— 6 2 00 0 — 3 作者简介 : 刘 鲲( 9 8 )男 , 17一 , 助理研究员 , 士研究生 博
量 居全国前列的优势 , 由于科技力量总体分布 的不 但
合理 和企业 内部科 技人 员结构的失衡 , 实际上在产业 竞 争的前沿 领域从事技 术创新或 研发 活动的科 技力
tc n lgc lin v to b ly a d i tt s i h rh a tb sd s i i e e r h b ss t mp o e te id sra e h oo ia n o ain a i t n t sa u n t e No t e s , e i e ,t sr s ac a i o i rv h n u t l i s i
L U Ku I n
( eo ga gPoic cec n eh o g fr ai stt, abn10 0 , h a H inj n rv eS i eadT cnl yI om t nI tu H ri 5 0 1C i ) l i n n o n o ni e n
Ab t a t: s d n o a aie n lss f n mbe o i o tn i dc tr o t e n u t a e tr ie s r c Ba e o c mp r t a ay i o a u v r f mp ra t n iao s f h i d sr l neprs s i
1 6
科 技 与 管 理

第1 卷 2
量仍 不足不强 , 科技人才优势 尚未得 到有效发 挥和转
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 发达国家大 约 7 %的研究开发力 0 量在 工业企业 。 企业技术力量不足是造成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不强 和技术创新成果 不能迅 速转化 为生产力

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黑龙江省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比率是指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新产品产业化数占企业研发项目总数的比例,本项指标旨在反映企业创新成功率。

下面是三个励志小故事,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你可以哭泣,但不要忘了奔跑2012年,我背着大包小包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开启了北漂生涯。

彼时,天气阴沉,不知何时会掉下雨滴,就像我未知的前方一样,让人担忧。

去北京的决定是突然而果决的,我在宿舍纠结了一天,然后在太阳逃离窗口的时候打电话告诉父母,我要到首都闯一闯。

消息发出去之后,并没有预料之中的强烈反对,父亲只给我回了一个字:好。

就这样看似毫无忧虑的我,欣喜地踏上了北上的路。

有些事情只有真正迈出第一步的时候,才会迎来恐惧。

当我踏上北上的列车时,才惊觉对于北京,除了天安门、央视大楼这些着名建筑,我知之甚少。

俗话说无知者无畏,可于我而言,这句话并不适用,因为在坐上火车那一刻,我就开始对未来胆战心惊,毫无底气。

火车开动之后,我的心情变得更加复杂而紧张,甚至一度心生退意。

人类果然是一个无解的方程式,看似无畏的勇气背后不知藏下了多少怯懦和犹豫。

旁座的姐姐见我一人,开始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了天。

几分钟后,我们竟如同许久未见的好友一般,开始聊起了各自的生活。

我说出了自己的恐惧与未见,期冀从她那里得到些许安慰和鼓励。

出乎意料地,她并没有说一些心灵鸡汤般的哲理语句,反而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印象深刻,每次想起便会荷尔蒙再度升高的故事,一个她自己的故事。

那是一段并不愉快的经历,整段经历是蜿蜒前行的。

高考中,她因为做错了三道大题,成为家里的罪人。

朋友极尽嘲笑,亲戚们也开始暴露自己毒舌的属性,父母当时并没有过多指责,因为他们正在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们为了祖母的遗产争得死去活来。

那被人类歌颂的血缘、亲情,在所有的利益面前瞬间分崩离析。

那时的她,像极了一个被遗弃的孩子。

或是为了远离当时一片狼藉的场面,家境拮据的她,怀着可能被众叛亲离的勇气,报考了一个三本院校。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成为掌握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之一,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与提升也成为了企业经营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及评价内容技术创新能力,指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位与规划: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研发定位、技术创新领域、技术路线等方面的规划。

2. 创新管理、组织与人才:包括企业创新管理和创新组织的方法、员工的创新能力、创新文化等方面的评价。

3. 技术创新投入与研发效率:包括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人力、时间、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以及技术创新研发效率的评价。

4. 创新成果与商业价值:包括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创新的商业价值以及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影响等方面的评价。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得出的一种综合性评价体系。

按照评价内容的不同,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模型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以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位与规划为例,可以构建一个五维模型:一维是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包括技术创新的类型、目标和意义等方面;二维是对技术创新的定位,包括市场需求、企业战略、技术层次和全局视角等方面;三维是对技术创新的选题,包括技术难度、可行性、潜在市场与商业模式等方面;四维是对技术创新的制定,包括理念、规律、方法和标准等方面;五维是对技术创新的实现,包括资源、管理、组织和人才等方面。

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和应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包括SWOT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估法、Delphi法、多因素评价法等等。

不同的评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评估目的。

以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位与规划为例,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

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与发展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与发展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与发展研究一、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的背景与意义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因此,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自身的技术创新状况,优化创新战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的方法和指标选择在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SWOT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市场调研等。

下面以SWOT分析和财务指标分析为例,介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的方法和指标选择。

1.SWOT分析SWOT分析指的是利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1)优势: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例如自主研发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技术难题攻克能力强等。

(2)劣势: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劣势,例如研发投入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大型项目困难等。

(3)机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机会,例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新兴技术发展迅速等。

(4)威胁: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威胁,例如市场规模缩小、技术竞争加剧、知识产权风险加大等。

2.财务指标分析财务指标分析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成本等财务指标,来评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主要的指标包括:(1)科研投入: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支出,包括人员费用、设备购置、研发费用等。

(2)人才资源: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投入支出,包括招聘、培训、人才激励等。

(3)专利申请数: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申请数量。

(4)新产品研发率:企业开发出的新产品所占的比例。

三、技术创新能力评估的结果分析与应用经过以上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企业可以得出自身的技术创新状况,可以根据结果进行优化创新战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具体来说:(1)结果分析:企业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分析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劣势,找出创新的机会和威胁,并排出优先处理的问题。

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建立完善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 技成果供需对接。
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领域和产业的示范 应用。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激发科 研人员积极性。
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 服务机构。
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体系未来
06
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核心
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 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黑龙江省 将科技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 的核心动力,加大投入,推动 科技成果转化。
黑龙江省将进一步推动产学研 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与高校、 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关 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将不断完善创新创业 政策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吸 引更多人才和企业来黑龙江创 新创业。
黑龙江省将紧跟全球科技革命 和产业变革趋势,加速推进数 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互联 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 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经济增 长点。
展望与建议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
05
对策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
提高政府对技术创新 的投入力度,确保科 技经费的稳定增长。
税收优惠政策
对高新技术企业、创 新型企业给予税收减 免、抵扣等优惠政策 。
金融支持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 系,为创新型企业提 供贷款、担保等多元 化融资支持。
法律法规保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 管理,完善相关法律 法规,为技术创新提 供法律保障。
技术创新活动特点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公布日期】2022.01.07•【字号】哈科规〔2022〕2号•【施行日期】2022.0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印发哈尔滨市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哈科规〔2022〕2号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要求,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哈尔滨市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1月7日目录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二章综合绩效评价流程第三章评价结论与运用第四章责任与监督第五章其他哈尔滨市科技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为落实《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8〕37号)、《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等文件精神,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国科办资〔2018〕107号)、《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绩效评估规范(试行)》(国科发监〔2020〕165号)、《哈尔滨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哈科发〔2021〕5号),在哈尔滨市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执行期满后,采用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方法,开展项目验收工作。

为规范开展好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制定本工作规范。

第一章总体要求(概念界定)第一条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是指项目执行期满后,根据合同书(任务书)的约定,从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和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等方面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的一次性综合评价。

其中,任务完成方面,主要评价项目实施和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成果效益、人才培养和组织管理等;经费管理使用方面,主要评价承担单位项目资金拨付及自筹资金到位、预算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和经费开支合规性等。

哈尔滨市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哈尔滨市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各 种 与 创 新 相 联 系 的 要 素 , 包括 主 体 因素 与 外 部 环 境 因 素 相 互 作用为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 区域 创 新 能 力 ”一 词 出现 在 19 年 出版 的 专 著 ( 域 创 99 ( 区 新一 中关 村 走 向 未 来 ) ,对 中关 村 地 区 高新 技 术 产业 的区 域 创 )中 新 能力 进 行 了理 论剖 析 。其 后 许 多 学 者对 区域 创 新 能力 进 行 了深 入 的研 究 。综 合 已有 的研 究 ,本 文提 出区 域 创 新 能 力是 指 区 域 创 新 系统 通 过 对 系 统 资 源进 行 创 造 性 集 成 ,在 一 定 区域 内形 成 的 新 的 能 力 集 。其 中 创新 主 体 的 技 术 创 新 能力 、制 度 创新 能 力 以及 由 区域 经 济 水 平 、社 会 服 务 、基 础 设施 等环 境 要 素 的创 新 组 合 决 定 的 支持 创 新 能 力 ,构 成 区 域 创 新 能 力 集的 能 力基 。
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 因素 。但由于不 同地区有着不 同的创新 政 府 创 新 能 力 以 及 中 介 服 务 机 构 的 创 新 能 力 四 个 方 面 。
制 约 因 素 ,如 不 同 的 地理 位 置 、资 源 条件 、产 业 发 展 因素 等 ,造 2 .创 新 环 境 的 支持 能 力
二 、相关概念界定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首先 由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 ( ii s Ph lp C0 k )教授于 19 年 提出。他指 出区域型创新 系统 可以被理 O e 92
为 了系统 地评价 区域创新 系统创新 能力的高低 ,我们首先
解 为 私 人 部 门 和 公 共 部 门 、正 式 制 度 和 其 他 组 织 的 集 合 , 它 们 要 选 取 不 同 的 指 标 来 反 映 一 个 区域 创 新 系统 的 创 新 能 力 ,然 后

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黑龙江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me a s u r e s t o e n ha n c e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a b i l i t y. Ke y wo r d s: r e g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a b i l i t y;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1 。 前 言
策 提供 参考 。
2 区域 技术 创 新能 力评价 指标 体 系构 建
世界 经济 在全 球化 进程 中呈 现 出越来 越 明显 的区 域化 特征 , 而 提升 区域 竞 争 能 力 的最本 质 动 能 在 于 增
强 其技术 创新 能力 。要 想在 国内及 国 际竞 争 中获得 优 势, 必须 提 高 区域 创新 能力 , 从 原来 的要 素驱 动型增 长
关键词 : 区域 ; 技术创新能力 ; 因 子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 C 9 1 2 . 8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3 ) 0 5 —0 4 7 8 —0 4
E v a l u a t i o n o n R e g i o n l a T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o f He i l o n g j i a n g P r o v i n c e
t h r o u g h he t t a l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 a bi l i t y,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e c ur i t y a b i l i t y, e c o n o mi c g r o wt h bi a l i t y. T h e n g a v e o ut t he c o u n t e r —

黑龙江省科研院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实证研究

黑龙江省科研院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实证研究
id x s se wa o tu td. Ba e n t e p i cp lc mp n n nay i t o n e y tm sc nsr c e s d o h rn i a o o e ta lssme h d,t e r s a c n tt t n fHe - h e e r h i siu i so i o
td e .Th n e c o o e twa n l z d.On t e b ss o h e u t ,t e c n r t o iis a d s g e to r e a h c mp n n s a ay e h a i ft e r s ls h o c ee p l e n u g sins we e c p o o e n t e a p c ss c sf n ils p o t a e tt a c n tu t n,a d t e ta somain a d d f so f rp s d i h s e t u h a na c a u p r ,tln e m o sr ci i o n h r n fr to n i u in o f s in i c a d tc n lgc la h e e n s,o frn a u b e to o mp o e nto h e h oo n e e d n c e t n e h o o ia c i v me t i f f i g a v l a l o l fr i r v me ft e tc n l g i d p n e t e y in v t n a ii e n r s ac n tt t n . n o a i b l is i e e r h i siui s o t o Ke wo d y r s:p n ia o o e ta ay i i r cp lc mp n n n l ss;p n ia o o e ta ay i t o i r cp lc mp n n n l ss meh d;tc n lg e e d n n o ai n e h oo y d p n e ti n v t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 目:黑龙江省教育厅 2 0 0 7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 目 ( 3 Z 1 ) 152 0 0 1
王 晓光等 :哈尔滨市技术创新能力评 价及研究
产 出能力 等 五个方 面反 映城市 技术 创 新能 力 的水 平 。 ( )指标 层 由 3 3 0个 指标构成 ,具 体如 表 1 示 。 所
( c o l f c n mi n n g m n , e o g a gS in ea d T c n l yC l g ,H ri 1 0 2 ,C i ) S h o o o o c a dMa ae e t H i n j n ce c n e h o g ol e ab 5 0 7 hn E s l i o e n a
2 … 年第 6期
S i c n 。 c neadT e
。 t e。rh s c R
2 l N ・ 0 l 06
文 章 编 号 :10 7 9 ( 0 1 0 0 8 0 00— 6 5 2 1 ) 6— 0 9— 3
哈 尔 滨 市 技 术 创 新 能 力评 价 及 研 究
O1 .
01 . O 1 .7


35
高等学校数量 (6 c)
高新技术企业 占企业总数比重 (, c) 技术创新 配 置 能 力
曰,
OO .8
O2 .2 O 3 .5
00 .9
产学研合作水平 ( 8 c) 企业之间合作水平 (。) C 技术市场 交易额 占 G P比重 (l) D c 0 技术 引进 额占总投资 的比重 ( I c1 ) 实际利用外资 占总投资的比重 ( 1) c 2 每万人拥 有电话机和手机数 ( I C3 ) 家庭电脑普及率 ( l c) 4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 ( c
Appr ia nd Re e r h o r i a s la s a c n Ha b n’s Te h c lI ov to iiy c nia nn a i n Ab lt
WA NG a g a g Z U i gi g Xio u n , HO J t n n
vn il i e n n r e s h n i ca t s i o t a tC ia.i o ti s c mp e e sv a k n . T i e au t n r s l i t e te r t a u p r t a ci h t b a n o rh n ie rn i g h s v ai e u t S h h o ei l s p o t h t l o c Hab n i rv sl v lo e a i t f e h i a i n v t n a d t e te r t a a i t a r i k sma r e o o c p l r i mp o e e e ft b l y o c n c n o ai n h h o ei l ss h tHa bn ma e c o c n mi oi h i t l o c b —
l) 5
0 1 7 O 2 .5 O1 5 O 1 2 01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市 技术 创新 技术创新
能 力 支 撑 能 力 评价 B 指标 0 1 .5
O3
分别 称它们 为 的 下 近 似 集 和 R 上 近似 集 。 ps ( o X) = X称 为 的 R正域 。 R 定义 2 ( 信息 表 ) 粗糙集 理 论 中 的知 识表 达方 . 式一 般采 用 信 息 表 或 称 信 息 系 统 的 形式 , 四元组 s ( U,A,V _ ,厂 )是 一个 知识表 达 系统 ,其 中 : : 对 象 的非 空有 限集 合 ,称 为论 域 ; : 属性 的非 空有 限集合 ; :V= U , 是属性 n的值域 ;
表 1 城 市 技 术 创 新 能 力评 价指 标 体 系
目标 层 准 则 层 指 标 层 R&D经 费 占 G DP比重 ( 1 c) 权 重 02 .1
类 。若 P R,且 P≠ 0,则 P 中所 有 等价 关 系 的交 集 ,成 为 P上 的不可分关系 ,记 为 id ( ,且 有 n P) [ ( ]d , n [ 。 ] 定义 1 ( 近似集 、下 近似 集 和正 域 ) 若 给定 上 . 知识 库 K= ( U,R) ,对 于每个 子集 和一个等 价关 系 尺 id ( ,定义 两个子 集 : n )
1 城市 技术 创新 能力评 价指 标体 系的构 建
解决 的关 键 问题 就 是 要从 错 综 复杂 的关 系 中提 炼 出
对城 市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作 出 科 学 、准 确 的 评 价 ,
收 稿 日期 :2 1 0 2 。修 回 日期 :2 1 00— 8— 6 0 0—1 一O 1 1
Ab ta t s r c :Th o gh t o sr to fe l a in i de y tm ,t e pa re au t he a iiy o iy’S tc ia nn v — r u he c n tuci n o vau to n x s se h pe v laest b lt fct e hnc li o a
纵 观 国际区 域 创新 研 究 在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的进展 ,对 于 国家 层 次 的 创 新 研究 比较 关 注 ,已 经 提 出较 为完善 的理 论 体 系 ,对 于 区 域层 次 的创 新 研 究相 对滞后 , 尚没 有形 成 完 整 的理 论 体 系 ;在 研 究 方法 上 ,对 具 体 地 区 的创 新 系统 描 述 为 主 ,缺 乏 系 统 和规 范化 的分 析 指 标 体 系 ,以及 全 面 、综 合 、动 态 的评价 ;在 实 践领 域 ,主 要 着重 对 国 家层 次 以及 国际层 次 区域创 新 以及 对 某些 经 济 技 术 发 达 地 区创 新能力 的分 析 研究 较 多 ,而对 于一 般 地 区或 落 后 地 区如何 实现创 新发 展却 关注 较少 。 本 文在 已有研 究 的基 础 上 针 对 区域 技 术 创 新 发 展 问题 ,构建 区域技 术创 新 能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进 而运 用基 于粗 糙 集 的灰 色 关 联 度 的 综 合 评 价 方法 对 哈尔 滨市 的技 术 创新 能力 作 实证 研 究 ,并 与东 北 地 区其 他三个 副 省 级城 市 进 行 比较 ,从 而 找 到症 结 并 施 以建 议 。因此 ,本文 是 从 系统 和 科 学 的角 度 对 区 域 技术创 新 能力 进 行 分 析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补 充 了 国 内关 于区域 技术 创 新 能 力 分 析 的理 论 框 架 ,并 对 区 域 技术 创新 能力 的分析 具有 一定 的理论 探 索意义 。
具 体 的表现 形式 ,也 就 是 找 出 城市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表 现 的途径 及其 影 响 的主 要 因素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是 一 个综合 概念 ,涉及 到城市建设 、发展 等诸多方 面, 关系 十分 复 杂 , 因此 ,要 衡 量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 发 展 水平 ,只采用 一个 或 者 几 个 指 标 是 难 以获 得 全 面 的 评 价 信 息 ,必 须 建 立 一 套 完 整 的 指 标 体 系 。 同 时 , 指 标体 系 的设 计 和建 立 必 须 遵循 以下 的原 则 : ( ) 1 科 学性 和全 面性 ;( )可 行 性 和可 比性 ; ( ) 动态 2 3 性 和灵 活性 。 根 据上 述 原 则 ,参 照 我 国学 者 的研 究 成 果 ,再 结 合 实 际 情 况 建 立 城 市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城 市技术 创新 能力 评 价指 标 体 系 由 目标层 、 准则 层 和指标 层 三 层 构 成 的 递 阶 层 次 结 构 。其 中 目 标层 由准则 层 加 以反 映 ,准 则 层 由具 体 评 价 指标 层 加 以反 映 。 ( ) 目标 层 A:城 市技术 创新 能 力综 合 1 评 价值 作为 目标层 的综 合 指 数 ,在 总 体 上反 映 了城 市 技术 创新 能力 的水 平 。 ( )准 则 层 B 由五部 分 2 : 组 成 ,具体 为 技 术 创 新 投 入 能 力 ( 、技 术 创 新 B) 配 置 能力 ( 、技术 创新 支 撑 能力 ( 、技术 创 B) B) 新 管理 能力 ( 、技术 创 新产 出能 力 ( ,它 们 B) B) 分别 从投 入 能力 、配置 能力 、支撑 能力 、管理 能 力 、
c y.a d g aa t e o h mp o e n fte a i t fHa b n’ e h ia n o ain n u r n e sfr te i rv me t bl y o r i S tc nc li n v t . o h i o Ke r s t e a i t f i y wo d : h bl y o t St c n c n o ai n;i d x s s m ; r u h s t h o y g e e ain l e e i c y’ e h ia i n v t l o n e yt e o g e e r ; ry rl t a d g e t o r
尺 =U { Y∈U R l / Y∈X} RX =U { Y∈U R l , / y ≠0}
科技活动经费 占 G P比重 ( 2 D )
技 术 创 新 投 入 能 力
B,
O 1 .2
每万人科技人员 比例 (3 c)
每万人研究开发活动人员 比例 ( c) 研究开发机构数量 ( 5 c)
t n b s d o o g e fte a i t fHa b n’ e h ia n o a in a ay i.C mp r d wi h te h e ie—p o i a e n r u h s t b l y o r i S tc nc lin v t n lss o a e t t e oh rt r e vc o o h i o h 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