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范画”的理解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范画”的理解与实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有一段阐述:“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引起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的热议。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思考的:

一、“示范”与“范画”的区别是什么?

我认为“示范”是孩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绘画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现场示范的一个过程,是绘画技能,绘画元素的一个传授过程,当孩子出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示范,给予帮助,只要干预的适时,适当,会给孩子力量和信心,从而敢画爱画,教师把握好度,是不会局限幼儿的创作思维的。示范的环节我觉得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是可以有的,只是对教师的绘画专业素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范画”则是教师在活动前就精心绘制出的,一张完美的图画,教师在活动中,贴在一个显眼的每个孩子都能看到的固定位置,让幼儿照着画的图,这样“范画”就不能有,这就真正的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形成了满堂灌。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在讨论“范画”的“是与非”之前,首先应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作一番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理论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罗恩菲尔德为代表的“工具论”及以艾斯纳为代表的“本质论”。

罗恩菲尔德作为“工具论”的代表,他提出儿童早期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人成长,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全发展。而艾斯纳作为“本质论”的代表,他强调以学科为中心,主张实现美术学科的自身价值,认为美术教育的

目的是帮助儿童了解美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他们的审美判断力,使其创造具有美感和表现性的美术作品。

三、“范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与局限是什么?

1.“范画”其实质是“示范演示法”的具体载体与运用。即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如宋代王唯一于1026年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成铜人模型、刻示经络腧穴位置并进行演示。但是,示范演示法也有其利弊。

那么,我的思考是:

其一、“范画”对孩子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是“请你照我这样做”还是引导幼儿“我想怎么做”?

其二、幼儿绘画中的技巧,如线条、构图、涂色等,是老师教出来的,还是顺应幼儿美术表达的特点,在幼儿身心成熟基础上的提升?具体地说,1-3岁的幼儿处于涂鸦期,表现为一种手眼协调的动作练习,如小班幼儿画的花可能就是一个圈或者一个点;3-6岁的幼儿为象征期,表现为能够用线条或图形的简单组合来表征事物,如中班幼儿画的花可能会有一个圈加一个棒,可能还会有一些圆形的花瓣;5-7岁的幼儿为图式期,其写实性表达开始萌芽,能用相对固定的图形符号表示特定的事物,如大班幼儿会发现每朵花都是不一样的,故在花型、花瓣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

所以,老师的作用并非“教”孩子画,而是应该激发孩子对事物的真实体验,引导孩子在强烈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真实表达。从这种意义上,“范画”用其“一刀切”式的方式,局限了孩子的想象,让所有的孩子以一种方式进行模仿表达,其画作“千篇一律”,毫无情感可言,丧失了儿童的“百种表达”及儿童画应有的“童趣”。

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惯用的的“范画”作深入的思考。

“范画”——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既然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价值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既然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的方法应该尊重每个孩子个体独特的表达,那么在集体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该怎么做?

其一、不宜提供“范画”,但应提供孩子感受真实事物的机会。

其二、不宜提供“范画”,但可提供“名画”供孩子欣赏。

其三、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的标准来评价,但可以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个别指导与帮助。

以上就是对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范画”的一些粗浅思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