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行为金融学_管理者的非理性_一个综述7.doc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的理性与非理性

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的理性与非理性

行为金融学:金融市场的理性与非理性标准金融学理论假设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

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则相反,他们认为投资者首先是人,具备人应有的人性,因此他们的投资决策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驱动,认知偏差是指在某些特定场景下,由于一些心理或精神因素影响,人们的决断会偏离理性模式,因此投资者并非理性投资机器。

理解自己的行为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因为只有当你明白自己的投资心理模式时,你才会知道如何构建回报和风险目标,如何应对不同市场环境,如何面对不同投资结果,以及如何做出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在理解市场行为方面是很有用的,了解行为金融学有助于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

涉及理论:有效市场假设; 行为金融学; 前景理论; 后悔与得意; 控制感与信息判断差异; 以点概面(representativeness); 锚定心理(reference points); 偏好熟悉的、高质量的以及易获取信息的标的; 缺乏自控力; 高估信息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小样本偏好; 过度自信;乐观; 赢资(house money)效应,草绳效应(snake bite),还本心理(try to break even),以及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马后炮倾向(hindsight bias); 概率感差(poor probability calibration); 投资者短视(investor myopia and high frequency performance monitoring);适应性市场假设。

一、有效市场假设有效市场假设(EMH,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认为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及时反应各方信息。

EMH是由Eugene Fama在1960年代初提出的。

按照有效程度,EMH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 弱有效市场假设(weak EMH)认为当前证券价格能够反映所有的历史公开可得信息。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领域,它通过关注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倾向,揭示了金融市场中的很多现象和问题。

本文旨在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方法论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理论基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尤其是关于人们决策行为的相关理论和观点。

在心理学领域中,行为金融学主要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其中,认知心理学关注人们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限制,实验心理学则通过实验证据揭示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倾向。

经济学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构建和分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通常假设理性决策者在面对信息不完全和风险时,能够做出最佳的经济决策。

然而,行为金融学的出现质疑了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情绪、心理偏差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非理性的决策。

二、主要研究领域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领域:1. 决策心理学:研究人们决策的认知过程、心理偏差和风险态度。

其中,前景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模型。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存在着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的不对称行为。

期望效用理论则主要研究人们决策时对效用的感知与评估。

2. 资产定价:研究资本市场中价格波动的原因和特征。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通常基于理性投资者的假设,认为市场价格会自动回归到公允价值。

然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偏差会导致市场价格与真实价值之间的偏离,并产生价格泡沫和过度买卖等现象。

3. 市场行为: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动机、交易行为和市场交易的影响因素。

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投资者情绪和心理偏差往往会影响他们对市场中的股票或资产的决策和操作行为,从而导致市场交易的不稳定和非理性。

4. 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决策行为。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情绪倾向来评估风险和制定风险管理策略,而不仅仅是基于理性的决策。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公司经济结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和组织行为学等领域内,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中,有很多理论和模型被应用,以了解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并为公司制定最佳实践提供建议。

本文将回顾和评述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非理性决策行为的类型非理性决策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心理偏差:管理者的心理偏差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如过度自信、过分乐观、过于追求成就等。

2.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某个决策对整个团队产生的影响。

群体效应可以促进决策的公正和有效性,但也可能导致决策的不理性性质,如集体错误、集体矛盾等。

3. 风险偏好:风险偏好可能促使管理者做出不合理的决策,如对于长期收益的低估或者短期风险的高估等。

4. 个人动机:某些业务改变可能会对投资者或股东产生不良影响,但可能符合管理者的个人动机。

非理性行为在公司领导、组织和业务管理方面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后果:1. 财务风险: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公司风险的增加,这可能会影响公司的股价。

2. 组织绩效:非理性行为可能会导致员工的压力和不满意,以及低效率的工作环境,从而对组织的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3. 公司战略:非理性行为可能会导致公司的战略决策不佳,从而影响公司的发展和竞争力。

三、非理性行为的缓解措施1. 了解偏差:了解常见的偏差和如何避免他们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更理性的决策。

2. 采取科学方法:采用科学方法和使用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缩小或避免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3. 建立规则和制度:建立规则和制度可以使管理者在决策时受到约束。

结论非理性行为会对公司产生不良的影响,但管理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这些影响。

通过了解常见的非理性行为类型和避免偏见,使用科学方法和数据分析,以及建立规则和制度等措施,可以帮助降低非理性行为的风险,并提高公司的决策质量和绩效。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在金融领域,传统金融学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基于理性经济人和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投资者能够做出理性决策,市场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所有信息。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的诸多现象难以用传统理论解释,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金融领域,试图更真实地描绘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与发展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

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但在当时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逐渐崭露头角。

1985 年,德邦特和塞勒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存在过度反应的现象,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体系。

在发展过程中,行为金融学逐渐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分支,如认知偏差理论、有限理性理论、羊群行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投资者在金融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异常现象。

二、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概念(一)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产生的系统性错误。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锚定效应等。

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从而导致过度交易和错误决策。

代表性偏差则是指投资者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典型案例进行判断,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信息。

锚定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即使后续有新的信息出现,也难以改变最初的判断。

(二)有限理性有限理性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由于受到信息获取能力、计算能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做到完全理性。

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的启发式方法进行决策,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可能导致决策偏差。

(三)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模仿他人的决策,从而导致市场中的群体行为。

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

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

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在金融市场上,非理性行为是常见且危险的现象。

人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受到理性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情感、心理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非理性决策的产生。

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和市场带来的影响非常重要,它可以导致市场出现非正常的波动,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从而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金融市场中,非理性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因素是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包括恐惧、贪婪、不幸、不安全感等。

当市场出现波动时,人们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例如,当一只股票的价格快速下跌时,投资者会感到恐惧和不安全感,从而选择抛售股票,而这种行为会进一步推动股票价格的下跌。

此外,贪婪也是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在投资的过程中,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对高收益的期望产生过分的执念,从而做出了冒险的投资行为,而这种冒险行为通常会使他们的投资计划失败。

另一个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因素是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受到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错误的行为。

例如,在金融市场中,一些普通投资者可能会将某些信息的可信度高估,从而根据这些不可靠的信息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此外,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等投资方法也有可能产生认知偏差。

如果一个投资者过分迷信技术分析或基本面分析的结果,而忽略其他重要的因素,那么他的投资决策就有可能出现误判。

短期利益和追逐热门也是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原因。

在金融市场中,一些投资者经常把眼光放在短期的投资收益上,并追求热门股票。

这些行为通常会使投资者忽略了长期投资的价值,并使他们的投资计划出现问题。

例如,如果一个投资者跟风购买某种被炒作的股票,而忽略了该公司的实际价值和潜在的风险,那么他的投资计划就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

尽管非理性行为会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但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每一个投资者都可以完全避免。

因此,投资者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研究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研究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研究金融市场是普遍认为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市场,所有交易行为都是基于理性和客观的考虑。

然而,实际上,金融市场中充满了非理性行为。

基于这一点,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的各种形式以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一、非理性行为形式1. 情绪驱动型交易。

情绪是人类行为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

在金融交易中,投资者面对市场波动时的情绪变化会导致交易决策的非理性。

比如,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投资者可能会出现恐慌情绪,进而导致出现恐慌性抛售或追涨杀跌的行为。

2.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也是一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形式。

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一些人会选择跟随市场的走势,跟风买入或者卖出。

这种从众心理可能会导致市场的错误定价,引发价格泡沫。

3. 结构性非理性。

结构性非理性是指与市场基本机制和组织相关的非理性行为形式。

一些机构可能会因为机构结构、法律规定、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其进行了不符合理性逻辑的交易决策。

比如,某些机构可能会追求短期的收益,而不是考虑长期的经济效益。

二、非理性行为的影响1. 价格泡沫。

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市场的错误定价,引发价格泡沫。

比如,投资者出于从众心理跟风买入,会导致市场价格过高,最终导致泡沫的出现。

2. 市场异常波动。

非理性行为可能会导致市场异常波动。

比如,当投资者出现恐慌情绪时,出现恐慌性抛售,导致市场迅速下跌。

3. 资金炒作。

非理性行为还可能引发资金炒作。

比如,投资者因情绪、从众心理等原因,跟风买入,导致市场价格上升,最终引起资金炒作。

三、减少非理性行为的措施1. 加强市场监管。

对市场内非理性行为进行打击,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和惩戒,保持市场秩序。

2. 积极引导投资者。

引导投资者形成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其长期盈利的投资理念。

3. 普及投资知识。

加强投资知识普及,增强投资者的理性认知和决策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理性的交易决策工具。

总之,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为了保障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出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引言一、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内涵及原因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是指在信息不完全、风险不确定和压力巨大的环境中,管理者所表现出的不合理、过度自信、缺乏自制力和冲动等行为。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认知偏差、情绪冲动、个人动机、社会压力等。

认知偏差是指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的限制,导致对信息进行错误的评价和判断。

情绪冲动是指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的影响,导致决策行为变得不稳定和冲动。

个人动机是指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或偏好而做出不合理的决策,违背组织利益。

社会压力是指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朋友、同事和上级的各种压力,导致决策行为偏离理性。

1. 经济效率降低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和不当使用,从而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率。

管理者由于过度自信而做出盲目扩张、投资过度或错误定价,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管理者由于冲动行为而做出不经济的决策,导致企业产生大量浪费和损失。

这些行为不仅会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2. 风险增加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

管理者由于过于乐观而低估了市场风险,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管理者由于冲动行为而做出高风险投资,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这些行为会使企业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3. 资本市场波动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资本市场价格的波动和不稳定。

管理者由于过度自信而做出高估或低估企业价值的决策,导致资本市场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管理者由于情绪冲动而做出不稳定的投资行为,导致资本市场价格产生异动。

这些行为会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 社会资源配置失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体上来看,研究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1. 理论研究部分学者从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内在机制和原因,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摘要】本文回顾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在定义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讨论了相关理论,并分析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组织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在投资决策中的体现。

提出了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探讨了对管理实践的启示。

通过综合分析,本文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评述,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应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组织和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经济后果、组织经济绩效、投资决策、应对策略、研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管理实践、理性行为、决策理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是组织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其涉及到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观偏差和认知误差,导致其行为偏离理性预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管理者的决策不仅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与竞争力,更直接影响着整个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往往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投资决策失误、资源浪费、员工离职率增加等,严重影响着组织的经济绩效。

了解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机制及其对组织经济绩效的影响,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和丰富。

通过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和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深入研究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对于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管理者非理性行为是组织管理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研究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研究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可以深入了解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差和误导。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在金融市场中,人们的决策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

非理性行为指的是在做出决策时,受到情绪、社会因素、人类认知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完全基于理性思考。

这些非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和资产价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并讨论其对市场的影响。

一、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波动投资者情绪是金融市场波动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投资者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从而引发市场的过度波动。

例如,当市场呈现上涨行情时,投资者的乐观情绪会增强,导致他们倾向于追涨杀跌,进一步推高股票价格。

而当市场出现下跌时,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会加剧,导致他们大规模抛售资产,进一步推动市场下挫。

这种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给投资者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二、羊群行为与市场套利机会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受到他人行为的直接影响。

这种非理性行为使得市场趋于非理性的方向发展,给那些理性投资者带来了套利机会。

当某一类资产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理性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对市场进行分析,发现市场的非理性反应并选择适时入市或离场,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相反,羊群行为使得非理性投资者因盲目追逐市场热点而错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三、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过度自信是金融市场中常见的非理性行为之一。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高估了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判断。

这种非理性行为会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决策,使得他们集中投资于某一类资产,增大了投资的风险。

当市场发生变化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往往难以接受现实,而过分坚持自己的观点,导致投资损失进一步扩大。

四、行为金融学对金融市场的启示行为金融学的出现为我们深入了解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提供了理论框架。

通过分析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对市场运行机制和价格形成过程进行更加全面的认识。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行为往往导致企业或个人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

随着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限理性和心理学方面,他们认为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受到了他们的感情、态度、偏见和其它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导致管理者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和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因此这些研究很少涉及管理领域。

后来,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研究领域扩大到涉及整个企业系统的管理层面。

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模型:理性追求者模型,即假设管理者是理性追求者,他们会尽力去寻求企业的最大化效益。

这个模型中,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被认为是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性格和智力缺陷导致的。

在现代经济学中,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于企业的经济后果具有重要影响。

这些行为包括:过度自信、固执己见、过度乐观等。

这些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决策过于冒险,或者错误地估计企业的基本面。

例如,管理者可能高估了市场需求,结果生产超了需求,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另外,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也可能对企业的股价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他们可能过分关注短期业绩,而忽略了长期投资价值,从而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信心下降。

那么,如何避免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呢?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是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

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需要有正确的激励并受到监管,从而避免自我放纵或夸大投资的风险。

另外,企业需要建立内部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机制,以减小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总的来说,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的经济后果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随着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我们对于如何避免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和降低企业的经济风险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现实的企业管理中,是企业经理人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摘要:公司的融资决策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的非理性行为,往往会对公司的融资决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综述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非理性、行为金融学、公司融资决策、影响因素、解决方法一、引言公司的融资决策是指公司为了实现企业发展需要而通过借款、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的决策。

正常情况下,公司应该以最大化股东财富为目标,进行有效的融资决策。

由于人的非理性行为,公司融资决策往往会受到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的不准确和不理性。

二、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一)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自信,对不确定性的评估存在错误。

在公司融资决策中,过度自信会导致高估公司的价值和融资需求,从而导致过度融资或者错误的融资决策。

(二)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收益的敏感程度。

在公司融资决策中,损失厌恶会导致公司主动避免风险,选择保守的融资方式,从而错失一些机会。

(三)心理账户效应心理账户效应是指个体对不同账户中的收益和损失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在公司融资决策中,心理账户效应体现为对不同融资账户的偏好和决策影响。

公司可能更倾向于对现金流账户进行偏重的决策。

(四)心理惯性心理惯性是指个体在决策中倾向于依赖和重复过去的决策经验。

在公司融资决策中,心理惯性会导致公司对于某种融资方式或者某个金融机构具有偏好,从而影响融资决策的选择和效果。

(五)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市场主体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在公司融资决策中,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和风险的判断存在偏差,从而影响融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的解决方法(一)引入专业投资顾问引入专业投资顾问可以提供中立的建议和意见,减少个体的非理性影响,提高公司融资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提高市场主体对公司信息的知情度和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非理性决策。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研究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研究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研究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金融市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金融市场繁荣,不仅会带动整个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会直接决定着国家的财政状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金融市场虽然建立在计算机智能和交易技术的基础之上,可是里面的交易却不仅仅由理性、情感平衡的个体决策组成。

实际上,金融市场中的许多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这一现象被称为“非理性行为”。

一、什么是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所谓“非理性行为”是指与单纯的经济利益无关的行动。

它是指一种本能、直觉、模仿或冲动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会根据任何理性计划、评估或预计来产生。

就金融市场而言, 非理性行为在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进行交易时,会受到许多的因素影响,并产生很多非理性的行为,例如,由于信息不对称,股票经常被低估或高估,而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市场机会等感性因素。

如投资者对市场情绪的反应将影响其对股票收益的期望。

又如,投资者可能更偏好那些名声显赫的公司,而疏忽那些有价值但未被发现的小公司。

实际上,人们的决策都有非理性行为的表现。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对于市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未能将非理性行为减到最小可能导致人们的投资损失最大化。

其次,非理性行为也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不稳定。

特别是要知道,市场只能实现长期稳定当当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投资直觉越接近,市场不稳定性越小。

二、金融市场非理性行为的原因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有多种原因,一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分类。

1、认知偏差:认知偏差这个方面就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人们认识能力上的缺陷导致了非理性行为。

2、情感因素:第二个方面就是情感因素,其包括投资者的情感状态、市场反应状态,及其成为追涨杀跌、盲目跟风等。

3、聚群效应:市场上非理性行为的聚群效应作用很大。

杠杆权重较大的人可能更容易产生非理性,从而对市场产生较强的影响。

三、缓解金融市场非理性行为的方法针对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应该如何进行应对呢?以下是几个可能的方案。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它挑战了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转而关注人类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影响因素在金融决策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实证研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80年代才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理论体系构建阶段和实证研究阶段。

初步形成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如过度自信、过度反应等。

这些非理性行为导致市场出现异常现象,如股票溢价之谜等。

理论体系构建阶段,行为金融学开始借鉴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预期理论,他们提出了人类决策中的心理账户和框架效应等概念。

实证研究阶段,学者们运用大量实证数据验证了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正确性,进一步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心理账户、框架效应等。

这些理论解释了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过程。

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忽视潜在的风险。

损失厌恶则是指投资者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对同等收益的敏感度。

心理账户则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将财富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对不同账户的财富进行不同的评估和决策。

框架效应则是指人们在不同的问题框架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

四、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者行为、市场异常现象和资产定价等。

在投资者行为方面,学者们通过调查和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和心理因素。

例如,研究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非理性行为。

这些非理性行为导致市场出现异常现象,如股票溢价之谜等。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金融市场从诞生以来,就不乏非理性行为。

无论是崩盘还是繁荣,都离不开人性的贪欲和畏惧。

比如,人们对新兴市场和热门行业的追捧,以及对政策、资本市场等外部事件的过度反应。

因此,我们需要深刻认识非理性行为的本质和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和规避市场风险。

本文将从认知偏差、情绪失控、羊群效应等方面,进行非理性行为的分析和评估。

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时,会受到自己的认知框架所限制,从而导致对情况的判断有偏差。

比如,人们可能会因为自身经验和观念限制,而低估或高估某些风险或机会。

此外,个人的决策也会受到信息的呈现方式、语言表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非理性行为,在金融市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把近期表现较好的股票,日后的表现也看得过于乐观。

情绪失控是指投资者由于情绪上的变化而做出非理性和冲动的决策。

情绪化的投资者在看到市场的变动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纷争,从而影响他们的交易决策。

此外,个人的信心指数也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当市场大涨时,人们容易被高涨的情绪所带动,而在市场下跌时,也容易失去信心。

这种情绪失控,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波动和不稳定性。

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追随市场主流,而不是考虑自己的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而作出投资决策。

在市场看涨时,投资者会抢购热门股票,从而使这些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

而在市场看跌时,投资者又会大量抛售股票,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

尤其在市场趋势不明显的情况下,羊群效应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综合上述三种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是相互关联的,互相加剧的。

不仅如此,非理性行为对投资者个人和市场主体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包括利润缩水、市场波动、心理压力等。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个人和市场层面的规则,以避免和减弱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个人层面,投资者需要树立正确的认知和情绪管理,学习基本的投资技巧和知识,规避认知偏差和情绪失控。

此外,投资者要考虑个人的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和分散投资策略。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在企业的运营中,管理者的行为常常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管理者的人性特征和主观心理,有时会产生非理性行为,如投机行为、自信过度等,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导致企业的风险和损失增加。

例如,管理层决策偏差和投机行为会导致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和资本进入具有高度风险的市场,造成企业运营的焦虑和压力,最终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影响企业的信息披露行为。

管理者的股权偏好和自信心理会导致企业信息披露不透明,使得投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企业的资本市场表现。

第三,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还会影响企业的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策略。

管理者的自我陶醉和偏见会导致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来开发和宣传低精度的产品和服务,这可能会导致企业市场地位的下降和利润的降低。

为避免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企业的经济后果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

在这方面,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企业应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经营决策的理性程度。

这包括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和市场敏锐度,避免对未来的预期过于乐观,也需要加强对企业内部信息披露的规范化管理,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其次,企业应加强内部治理,减少管理者的自由裁量权。

企业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激励和监控体系,保障管理者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从而避免管理者利益偏见和不当行为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企业应对外界的监管、法规进行严格遵守和执行,规范企业行为,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发生,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营。

总之,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企业的经济后果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加强管理者培训和教育、加强内部治理,以及对外界监管的遵守和执行都是避免管理者非理性行为对企业经济后果产生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在金融市场中,非理性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投资者和交易者的情绪、偏见和错误认知往往会导致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分析其原因以及对市场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非理性行为的原因1.1 情绪驱动:投资者常常受到贪婪和恐惧的驱使,情绪的波动会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

当市场呈现上涨趋势时,投资者往往容易受到贪婪驱使,过度自信并冒险投资,进而推高市场价格。

而当市场下跌时,恐惧则会导致投资者纷纷抛售,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市场动荡。

1.2 套利限制:市场中存在各种套利机会。

然而,由于套利所需要资金量庞大、信息不对称等限制,很多投资者无法实现有效的套利操作。

这导致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投资者更多的依赖猜测和传言,而非基于客观的市场数据。

1.3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中非理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媒体和投资分析师的不准确或不完全的信息可以误导投资者,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另一方面,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行为会使市场参与者面临不公平的待遇,进一步破坏市场的有效性。

二、非理性行为的影响2.1 市场波动加剧:非理性行为会引发市场的剧烈波动,使市场价格远离其基本面价值。

例如,当市场处于过度乐观状态时,价格会被推高,形成泡沫,并最终导致市场崩盘;而在恐慌情绪蔓延时,市场价格会过度下跌,极大地削弱市场的稳定性。

2.2 资产价格缺乏合理估价:非理性行为会导致资产价格与其基本面价值脱节,资产的估价变得不准确,这为投资者带来了困惑和风险。

当投资者无法准确地评估资产的价值时,他们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3 社会经济风险: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风险的加剧。

在市场崩盘期间,投资者和企业可能会面临巨额财务损失,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严重冲击。

三、应对策略3.1 提高投资者教育:加强投资者关于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市场的理性认识。

1行为金融学论文——中国股市的非理性行为分析5篇

1行为金融学论文——中国股市的非理性行为分析5篇

1行为金融学论文——中国股市的非理性行为分析5篇第一篇:1行为金融学论文——中国股市的非理性行为分析中国股市的非理性行为分析摘要: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解释了市场上存在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非理性行为”。

同时对于我国股市中存在的种种异象,行为金融学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从个人投资者到机构投资者,再到政府及其他监管机构,行为金融理论对三者的非理性行为分别进行了剖析,同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非理性行为;异象Analysis of bounded rational behavior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Abstract: behavioral finance as a new science, explains the existing "bound ed rational behavior ” contrary to 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various anomalies existing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behavioral finance gives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too.From individual investors to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then to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regulators, behavioral finance theory respectively analyzes the bounded rational behaviors of the three, and gives the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Keywords: behavioral finance;bounded rational behavior;anomaly一、“理性人”与“非理性行为”的矛盾(一)有效市场假说与“理性人”假定有效市场假说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该假说的基本内涵是:资产的市场价格可以迅速并充分地反映所有相关信息。

公司行为金融学_管理者的非理性_一个综述

公司行为金融学_管理者的非理性_一个综述

公司行为金融学:管理者的非理性)))一个综述兰垠摘要:近几年公司行为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学者就管理者的非完全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投资决策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本文介绍了管理者非完全理性的表现及成因,并对管理者非完全理性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行为金融公司金融过度自信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如何影响金融投资与财务决策的科学。

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兴起,当今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非常活跃的金融学派之一。

按照前提假设不同,行为金融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分支:市场行为金融和公司行为金融。

前者假设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而公司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后者假设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而公司管理者是非完全理性的。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始于对金融市场上的一些异常现象的关注,市场行为金融的研究在早期占据了行为金融学的主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经典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anomalies),于是一些学者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从而在根本上否认了经典理论的前提假设,有效的解释了一些异常现象产生和存在,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前景理论、一月效应、惯性效应、锚定效应、心里帐户、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等理论。

近几年来,管理者的非完全理性对公司财务决策所造成的影响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公司行为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管理者非理性的表现有过度自信、有限理性、参考点偏好等,而其中最为主要、也最为重要的便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0对公司决策的影响。

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主要由于自身效应最大化需要、外界竞争选择、公司治理环境及管理决策环境等共同影响形成。

管理者过度自信,首先会使其融资决策呈现内部资金)))债务资金)))权益资金的融资顺序偏好,并在筹集权益资金时,形成管理者择时发行的特点。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

非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综述公司融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融资决策中,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对决策产生影响。

非理性行为是指个人和群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化和社会压力等因素而偏离理性选择的行为,这种行为容易导致融资决策的偏差和错误。

本文将从非理性行为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非理性行为的概念非理性行为指的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偏离理性选择的行为,它是由个体的认知偏差、情绪化和社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认知偏差是指由于信息获取受限、信息加工失真等原因导致的偏差,比如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和信息过载等。

情绪化是指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情绪的影响,比如恐惧、贪婪和焦虑等情绪容易影响决策。

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面对社会环境和他人期望时所受到的压力,比如从众效应和权威效应等,容易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1. 增加融资成本。

非理性行为会导致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风险认知偏差,进而影响他们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融资条件。

企业过度乐观的财务预期和承诺会让投资者对企业的信誉产生怀疑,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2. 影响融资结构。

非理性行为容易导致企业在融资决策中过度依赖某一种融资渠道,比如只倾向于银行贷款而忽视了股权融资,或者只追求短期债权融资而忽视长期债权融资,这将使企业的融资结构失衡,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 增加融资失败的可能性。

非理性行为会使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做出不恰当的选择,例如在融资时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发展,或者盲目跟风追求某一融资方式,这将增加企业融资失败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4. 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非理性行为会使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忽视了行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而做出不合理的决策,这将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无法获取足够的资金支持,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

1. 个体特质。

个体的特质是影响非理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个体的风险偏好、情绪稳定性和认知能力等。

一些风险偏好的个体在融资决策中容易冒险,而一些情绪不稳定的个体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进而影响决策的理性性。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

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研究回顾与评述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和经济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管理者的决策和行为往往对公司的运营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难以准确预测和评估。

对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和评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

一、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特点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指的是在决策过程中,管理者由于主观意识、情绪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不理性的决策或行为。

这种非理性行为可能包括过度自信、冒险行为、过度乐观等。

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在战略规划、投资决策、员工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经济后果1. 投资决策偏差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投资决策的偏差。

过度乐观的管理者可能高估了市场需求或产品前景,导致对项目投资决策不够谨慎;而过度悲观的管理者可能错失了一些潜在的投资机会。

这种投资决策的偏差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和投资回报率的降低。

2. 组织效率降低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组织的效率降低。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忽视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导致团队合作的困难和决策的偏离;而过度悲观的管理者可能让员工失去信心,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和员工的士气都会受到影响。

3. 风险管理不当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问题。

过度乐观的管理者可能低估了风险,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或竞争压力时无法及时做出反应;而过度悲观的管理者可能过分谨慎,导致企业错失了一些可能带来收益的机会。

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评述与启示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并寻找有效的对策。

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减少管理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对决策的影响。

企业需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和辅导,提高其决策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行为金融学_管理者的非理性_一个综述7公司行为金融学:管理者的非理性)))一个综述兰垠摘要:近几年公司行为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学者就管理者的非完全理性对公司融资决策、投资决策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本文介绍了管理者非完全理性的表现及成因,并对管理者非完全理性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行为金融公司金融过度自信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如何影响金融投资与财务决策的科学。

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兴起,当今行为金融学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非常活跃的金融学派之一。

按照前提假设不同,行为金融又可以划分为两个分支:市场行为金融和公司行为金融。

前者假设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而公司管理者是完全理性的;后者假设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是完全理性的,而公司管理者是非完全理性的。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始于对金融市场上的一些异常现象的关注,市场行为金融的研究在早期占据了行为金融学的主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经典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anomalies),于是一些学者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从而在根本上否认了经典理论的前提假设,有效的解释了一些异常现象产生和存在,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前景理论、一月效应、惯性效应、锚定效应、心里帐户、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等理论。

近几年来,管理者的非完全理性对公司财务决策所造成的影响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公司行为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管理者非理性的表现有过度自信、有限理性、参考点偏好等,而其中最为主要、也最为重要的便是管理者的/过度自信0对公司决策的影响。

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主要由于自身效应最大化需要、外界竞争选择、公司治理环境及管理决策环境等共同影响形成。

管理者过度自信,首先会使其融资决策呈现内部资金)))债务资金)))权益资金的融资顺序偏好,并在筹集权益资金时,形成管理者择时发行的特点。

其次,管理者过度自信,还将在内部现金流不足的条件下导致投资不足;而在内部现金流充裕时,又会导致投资过度。

再次,管理者过度自信还是导致并购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会促使管理者进行损害公司价值的并购活动。

然而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并不是必然损害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的。

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行为偏好趋同;并促使管理者更加努力提高业绩,带动其他人员一起提高业绩,从而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增加。

接下来,本文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介绍;在第三部分综述了国际学术界就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决策、投资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

其中投资政策又可以分为项目投资决策和并购决策两部分;由于并购决策的特殊性,本文将其独立出来,单独进行介绍。

第四部分,介绍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影响。

最后,在第五部分对本文进行总结。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表现与原因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表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表现主要有:自我归因(Self Atribution),控制幻觉(I llusion of Contr ol),知识幻觉(Illusion of KnowIdge)和过度乐观(Overoptimistic)。

自我归因是指人们往往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归因为运气不好等原因。

Bettman和Weitz(1983)发现公司管理者在分析年度财务报告时,会将公司业绩上升归因为自己的出色能力,而公司业绩下降则是有外界因素造成。

控制幻觉是指人们过高的估计对不确定性事件的结果的控制能力:当人们采取一些行动试图控制结果时,某些控制行为其实与结果如何并无关系。

例如,人们认为自己抽的彩票比随机分派给的彩票具有更高的中奖机会,而事实上两种方式的中奖几率并无差别,自己抽取彩票的行为也不会对结果有任何影响。

Langer(1975),Weinstein(1980),以及March和Shapira(1987)的研究表明具有投资决策权的CEO们更容易有控制幻觉,并且更容易严重低估项目失败的可能性。

知识幻觉是指人们往往过高的估计自己掌握知识的精确性和对不确定性事件的判断的准确性。

Russo 和Shoemaker(1992)的研究发现职业经理人也具有高估判断准确性特点。

过度乐观是指人们会高估有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低估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调查显示,大约有90%的人认为自己在驾车技术、幽默感等方面好于平均水平。

Cooper,Woo和DunkelI ber g(1988)通过对2994个企业家进行调查发现,81%的人认为自己的企业存活的可能性大于70%,33%人认为自己的企业肯定会存活;而事实上有75%的企业寿命不到5年。

此外,F rank(1935)and Weinst ein(1980)发现人们会对自己参与的项目持过分乐观的态度(Comm itment Bias)。

2、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原因(1)自身需要管理者作为决策者面临着股东、董事会及外界的很大压力,而适度的过度乐观情绪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业绩表现,自我归因也会增加管理者的个人效用和福利。

虽然由于非完全理性使管理者在处理信息时进行了不适当的扭曲,但这种扭曲却是管理者效用最大化的最优选择。

(2)竞争选择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公司内部的提拔机制决定了管理者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提高业绩,而在这种竞争机制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更高的胜出概率。

Heifet z和Spiegel(2001)通过建立进化模型(evolutionary approaches),认为过度乐观会促使经理人投入更多的努力,从而较完全理性的经理人具有更大的机会在公司中存活。

Bernardo和Welch(2001)的研究认为过度自信的企业家低估了风险,更愿意进行尝试,从而促进了商业机会信息的生产;适度过度自信的企业家具有进化优势(evolutionary advantage),较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存活。

Goel和Thakor(2002)以及Kr'ahmer(2003)建立了锦标赛模型(tournaments approaches),认为过度自信增加了在比赛中取胜的几率。

Goel and T hakor(2002)认为过度自信的经理人会低估其从事活动的风险,从而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也更容易取得最好的业绩。

Kr'ahmer(2003)认为能力和努力是相伴相随的,经理人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具有更高的机会取得成功;而现在的成功也会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进而在未来有了更高的成功机率。

Aktas和Bodt(2005)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CEO的并购决策模型,指出争夺公司控制权的过程中,即使管理者最初是完全理性的,并购的竞价过程也会使管理者变得越来越自大,并形成过度自信。

(3)治理环境Par edes(2005)指出CEO的高收入会增强其成功感,从而导致了过度自信。

同时,以CEO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给予CEO过高的权利,而在决策失误时并不能让管理者有效的承担相应责任,进而滋长了管理者的过度自信情绪。

(4)决策环境管理者是公司政策的制定者,对决策具有较高的参与程度,因此容易形成过度乐观情绪。

此外管理者的资本结构决策、投资决策的进行频率远远低于金融市场中的交易进行频率,并且在反馈信息具有时滞长、充满噪音等特点,因此学习效应不明显,容易造成非完全理性。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由于过度自信的存在,管理者往往会高估自己所做的决策的正确性,高估自己对公司的贡献,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竞争对手的能力,高估未来有利事件发生的概率,高估公司现金流的成长性,低估公司现金流的风险,并且认为公司股票被市场低估。

这些都将对公司融资及投资决策造成不同的影响。

1、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高估了公司价值,认为外部融资较内部融资成本过高,权益融资较债务融资成本过高。

因此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多的使用公司内部资金;而在必须外部融资的条件下,会优先进行债务融资,使公司融资呈现顺序偏好(pecking or der prference)。

同时在筹集权益资本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相机抉择0,在认为公司股票被低估一定程度时回购股票,认为公司股票没有被严重低估时发行股票(equity market timing)。

Hackba rth(2004)通过建立以随机现金流为基础的公司价值模型,指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使用更多的债务;并且债务期限更短,发行更频繁;管理者进行融资时会/相机抉择0,但不一定具有融资顺序偏好。

Landier和Thesma r(2004)通过研究理性投资者和过度乐观的企业家之间缔结合同的行为,发现过度乐观的企业家会更多使用短期债务,而理性的企业家更偏好风险较低的长期债务资金。

Gr aham和Har vey(2001)对392个CF O就公司资本成本、资本预算和资本结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发行权益时,近期股价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公司股票被市场低估的程度次之,公司股票的是否被低估为第三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1999年第二季度的调查中,大约有70%的CFO认为自己公司的股票被市场低估。

公司具有融资顺序偏好,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权益融资时会进行/相机抉择0。

Malmendier和Tate(2005)在其实证研究中,以设问题的个人投资组合中持续保持过多的公司个别风险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¹,使用福布斯500家企业的面板数据,发现在进行融资时,过度自信的CEO安排债务比例时较理性的CEO至少多使用10%的内部资金;在进行外部融资时,至少多使用15%的债务融资º。

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融资顺序偏好,并且在使用债务上更加保守。

Oliver(2005)以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情感指数(Univer sity of Michigan Consumer Sentiment lndex)为管理者自信程度的替代变量,对美国具有25年之上历史的企业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管理者的自信程度与公司外部融资中负债的比例成正比。

证明了行为金融中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倾向于发行债务的论点,但该实证研究不支持管理者会择时发行权益证券的观点。

2、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项目投资决策的影响Heaton(2002)通过构建两期决策模型指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认为市场低估了公司的价值,因而会错误的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较内部资金而言过高,从而减少了应该使用外部融资方式进行投资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形成投资不足。

公司面临的成长机会越好,过度自信所造成的投资不足成本就越大。

此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高估了公司项目的获取现金流的能力,如果公司具有充足的自由现金流量,管理者便会投资于原本净现值为负的项目,造成投资过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