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 教案

合集下载

《短文两篇》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语文教案

《短文两篇》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能够阅读和理解短文的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短文的两篇作品,包括作者、背景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对每篇短文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法。

2.3 问题讨论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内容和主题。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互相交流。

3.4 思考与拓展学生思考短文中的深层次含义,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

4.2 阅读理解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思考与拓展评估学生在思考和拓展方面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短文的文本,包括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5.2 问题清单提供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思考。

5.3 小组讨论指南提供小组讨论的指南,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设计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游戏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6.2 课堂活动设计一系列课堂活动,包括阅读、讨论、分析和写作,以促进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和思考。

6.3 课后活动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例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进行深入研究。

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引导式教学使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短文两篇》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短文两篇》。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忆。

4.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达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短文两篇》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

4. 课堂练习册。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课文《短文两篇》的主题思想分析。

2. 学生创作练习,仿写短文。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七、教学步骤第三课时:1.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学生进行创作练习,仿写短文。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创作成果,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达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感悟。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文阅读和理解。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表达和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能够通过短文的学习,提高对文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短文选择选择两篇适合学生水平的短文,内容应具有相关性和趣味性。

2.2 短文分析对两篇短文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短文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2 短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内容和主旨。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3.3 短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篇短文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讨论两篇短文的异同点。

3.4 写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换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学生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

4.2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和收获。

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短文材料提供适合学生水平的短文材料,包括文本、图片、音频等。

确保短文材料具有相关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播放器等,辅助教学。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五、比较异同
作为议论文,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我们在明确观点之后,都需要依据论据,通过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来论证观点。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二】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论证方法的异同。

六、品析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不同作家又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谈读书》选用王佐良先生的译本,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独特风格。

1.请同学们默读《谈读书》,从文中举出一例并赏析。

【明确】[示例一]句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赏析:使用排比句,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示例二]句子: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赏析:使用对句,句式整齐,“惰”与“矫”言简意丰。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学会遣词造句,掌握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思维与情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过程与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课堂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了解阅读方法。

2.学习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运用的复杂性。

2.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短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资料收集2.小组合作探究3.讲解示范4.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短文两篇》。

2.学生自主学习《短文两篇》,并就下列问题组成小组,进行讨论:(1)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什么?(2)文中的两篇短文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文章?(3)你们最喜欢的一篇短文是哪一篇?为什么?二、阅读训练——《细语黄河》1.老师演示如何思考文章主旨:先读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再扫一遍全文。

请学生进行实践。

2.小组合作阅读细语黄河,采用抽象思考和具体分析两种思考方式,探究文章的两个方面(黄河的千姿百态和黄河的历史文化)。

3.检查不同小组探究的成果,并复述。

三、语言平衡——文言实词的运用1.老师简要讲解文言实词并列运用的效果,并引导学生举出例子。

2.请学生阅读《野火的暴跳》,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文言实词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四、阅读训练——《野火的暴跳》1.请学生自主阅读《野火的暴跳》。

2.提问引导:在文章的三个段落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绪?3.选取一个段落,与同桌进行课堂模拟“朗诵+解析”。

模拟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在语调和发音上加入更多情感元素。

五、小组表演——班上小品设计1.学生分组,选择一段小品情境,根据情境和角色设计角色言论,范文要运用课本教材的知识,并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老师进行现场点评,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文的理解和分析。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对短文的理解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对短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短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短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短文一:《xxx》学生能够理解短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短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背景。

2.2 短文二:《xxx》学生能够理解短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短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类似短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词典、注释等资料,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4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对短文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短文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短文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短文的理解、分析和解读等。

4.3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的教材,包括短文文本和相关知识点。

5.2 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能够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包括两篇小文章,每篇文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4) 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7) 进行课堂总结,强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短文两篇》的理解程度。

3.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准备《短文两篇》的文本材料,以及与短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4.2 教学材料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讨论和笔记。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的教学计划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阅读第一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阅读第二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两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023最新-《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6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翻译全文。

2.了解时间(工作程序)、逻辑相结合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疏通文言语句;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教学本文要先让学生自学,找出生僻字请老师帮助解决。

疏通文意,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设计巧妙的题目引导完成。

在疏通文言语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对,这“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有幸在语文课本中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

)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出示课件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并解决。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

3.文章的题目是“活板”,为什么开头却写雕板?4.本文的题眼是一个“活”字,通篇是怎样围绕这个“活”字作文章的?5.本文结尾写活字的下落时,为什么不详细说明怎样得到活字而要一笔带过?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1.解释词语。

2.试举例说明本文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说明的?明确:(我认为这篇文言说明文,总体上是按时间顺序说明的。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短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短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短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短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审美情趣。

(2)通过短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短文选文:《负荆请罪》、《滥竽充数》2. 教学重点:短文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3. 教学难点:短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文化背景知识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作者及其背景。

(2)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短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短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短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讲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短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短文相关的短文或故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

2. 练习成果: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等。

3. 课后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建议和意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短文两篇》2. 参考资料:相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文化知识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短文的深层含义。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短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比教学:将两篇短文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谈读书【学习目标】1.积累语文基础和文章精彩的语句。

2.理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能应用《谈读书》的观点到自己的阅读和学习实践。

【教学重点】1.深入剖析文本内容: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谈读书》的文本内容,捕捉培根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和独特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2.实践与应用结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培根的读书理念,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教学难点】1.把握论证结构:由于《谈读书》是一篇论述性较强的散文,学生在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上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中的论证线索,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

2.领悟抽象哲理:培根的文风以简洁、凝练著称,文中可能包含一些抽象或隐晦的哲理表达。

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解释和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这些抽象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开启一段探寻智慧与启迪心灵的旅程。

我们将一同走近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一位深邃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他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更是一位科学革命的先驱。

他的《随笔》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创了英国随笔的独特体裁。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谈读书》。

二、检查预习1.文题解读“谈读书”的“谈”是谈论、议论的意思;“读书”是谈的对象。

标题点明了论题。

2.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国籍)哲学家、作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著有《新工具论》,论说文集《培根随笔》等。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o)饰狡黠.(xiá)诘.(jié)难涉.(shè)猎蒸馏.(liú)滞.(zhì)碍诸.(zhū)如此类吹毛求疵.(cī)②理解词义:怡情:使心情愉快,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教案

课文《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讲解与练习。

3. 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讲解与练习。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运用,写作训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课文内容。

3. 运用写作训练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短文两篇》的作者和背景。

2.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实例练习。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词汇、语法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技巧的运用。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或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3. 反思学生表现: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开展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023最新-《短文两篇》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短文两篇》教案【优秀3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3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美丽的帮助大家收集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韵味,并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凉的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的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吗?指名吟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频朗读。

2、生自由读,显示初读要求。

3、指名试读,并指名评价(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4、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的味道。

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显示要求。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3、生质疑。

4、师检测。

(1)重点文言词,抢答。

(2)重点语句理解。

指名翻译,小结译句方法。

5、开火车译读全文。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

过渡:齐读标题,并指名说说标题的意思。

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让原本打算睡觉的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第13课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3课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初步了解驳论文的逻辑思路。

3.懂得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了解了培根关于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等的看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短文两篇》的另一篇文章《不求甚解》,看看马南邨(cūn)对读书方法有什么新解。

【题目解读】“不求甚解"意谓读书只求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题目既是作者论述的话题,又是其提倡的读书态度。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写),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创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

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文学常识】驳论驳论就是批驳别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批驳的方法:直接批驳、间接批驳。

(1)直接批驳:①驳论点——抓住对方论点中的错误直接批驳。

②驳论据——指出对方论据中的虚伪、错误。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驳论文一般的论证思路: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即摆出对方的论点(树靶),然后针对对方的论点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批驳(射靶)。

【字词清单】【多音字】【自主学习】播放音频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通用12篇)《短文两篇》篇1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③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1、图画展示,引入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的画画展示出来呢?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教师投影搜索到的行道树图画。

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深层次的含义呢?2、诵读感知①教师范读课文②学生自读发现,初步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③ 你能说说朗读后的感受吗?二、合作探究,品味赏析1、合作感悟,品读明理:学习了课文,文中哪些语段让你感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2、自问自答,互动释疑:学生质疑交流,小组讨论解决。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

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③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④“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⑤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3、品味语言: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生字读音、字形,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或看到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吗?那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培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他写的文章——《谈读书》。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怡.情(yí)傅.彩(fù)藻.饰(zǎo ) 矫.(jiǎo )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ɡāo ) 吹毛求疵.(cī) 阐.证(chǎn ) 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咀嚼 (2)词语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词语辨析“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的意思。

“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谈读书》【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的方法。

3.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

【情境导入】同学们,关于读书,高尔基向我们明示:“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刘向告诉我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前者说明读书对我们十分重要,从后者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

那么如何读书呢?下面我们从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的《谈读书》中去发掘。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1.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藻.饰(zǎo)狡黠.(xiá)诘.难(jié)顺畅.(chànɡ)傅.彩(fù)蒸馏.(liú)咀嚼.(jué)统筹.(chóu)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2)掌握词义藻饰:修饰(多指文章)。

狡黠:狡诈。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2.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教师小结:二、研读课文——理解内容1.读书的三个好处是什么?明确:怡情、傅彩、长才。

2.读书有哪三种偏向?明确: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3.读书与经验有何关系?明确: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为补充。

4.明智之士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明确: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5.下列读书方法各适用于什么书?(1)读其部分——(2)大体涉猎——(3)全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4)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学生争相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明确:(1)只有部分重要的书。

(2)不太重要的书。

(3)课本、重要的书。

(4)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的书。

6.不同的书对塑造人的性格有何不同的意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三、合作探究——学习论证1.本文为了使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鲜明有力,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明确: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下面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学生回答,明确:(1)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语言精辟,通俗易懂。

(2)对比论证。

作者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正反对比,突出了读书的正确目的,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3.请从文中再各找一例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分析其作用。

学生交流,展示:示例一: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分析: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语言精辟,通俗易懂。

示例二: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分析:对比论证。

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正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读书的作用。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须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精彩语句,赏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用“我喜欢这句(段)话,因为”的格式,品一品文中精彩的语言。

示例:我喜欢“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说理,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告诉我们: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2.赏析下列句子。

(1)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明确:这句话用“蒸馏”过的水比喻“经提炼”的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地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明确:用排比句列举六门学科知识的作用,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拓展延伸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示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2.学习了本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示例:《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

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

因为读书,我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声:我爱读书!六、本课小结《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提高品位。

附板书设计:《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情境导入】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喜欢哪些读书的方法?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的。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默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反驳的是哪种错误观点?作者在文中拿什么来反驳对方的?3.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1.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阐.明(chǎn)要诀.(jué)死抠.(kōu)豁.然(huò)暂.时(zàn)劝诫.(jiè)马南邨.(cūn)(2)掌握词义要诀:重要的诀窍。

不求甚解: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豁然贯通: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益。

2.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3.第一部分(第1段):盲目反对不求甚解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2~4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段):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明确: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不求甚解”这个问题。

2.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意思?学生回答,明确: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应承认自己“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学生讨论,明确:“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4.文中哪些古人的什么读书方法与“不求甚解”类似?学生回答,明确:诸葛亮的“观其大略”;陆象山的“未晓处且放过”。

三、合作探究——学习论证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请结合下面的问题,学习作者的驳论方法。

(1)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批驳别人的观点的?(3)在批驳的过程中树立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学生讨论,明确:(1)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先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3)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作者在批驳对方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1)道理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

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要理解精神实质。

举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的例子,证明“不求甚解”比“务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四、拓展延伸——“驳论”演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1.“见风使舵”新解示例:“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事情的航船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