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体内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内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
皮肤是内脏的一面镜子,内脏癌肿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出现一些皮肤病变,有些表现会出现在内脏肿瘤发现之前,掌握这些皮肤病变与内脏肿瘤的规律关系,对某些肿瘤的早期发现和确诊大常常是诊断内部疾病的重要线索。
对于内脏肿瘤与相关皮肤病变,其机理现还不十分明确,可能有:(1) 共同的致病因子,如病毒、化学物质、药物等,形成可能的致癌物和炎症的靶分子。
(2) 可能是内脏肿瘤其机体功能发生改变,某些激素的产生增加或灭活降低引起皮肤病改变。激素产生增加或灭活功能降低:一些内脏肿瘤患病初期,可能是功能上出现变化,在形态上还不能引起临床诊断。由于功能改变可出现某些激素增加或灭活功能降低。雷诺氏病是由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或情绪激动所发生。如卵巢癌发生时可出现雌激素产生增加,而肝癌时,肝功能受损,激素不能很快代谢,高雌激素能引起神经功能改变,情绪激动,且可以出现雷诺氏病。(3)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产生:当机体出现肿瘤细胞,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些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由于出现异常的免疫功能,往往是内脏肿瘤出现的一些皮肤改变,而且可以出现以皮肤病为先驱的皮肤症状。此类改变往往多见皮肌炎、掌跖角皮病(4)遗传因素及相同组织起源:一些内脏肿瘤所致的皮肤改变与其遗传因素有关,如掌跖角皮病存在染色体显性遗传。而一些内脏肿瘤与皮肤改变有相同的组织起源。如结缔组织病与白血病,其结缔组织与血液均起源于中胚层。其相互关联也可能是癌基因的激活造成。(5)内脏肿瘤释放某些物质引起皮肤改变:内脏出现肿瘤,肿瘤细胞本身或在抗肿瘤免疫作用下产生某些物质,如血清中抗细胞物质抗体的出现,细胞毒性物质生成等。
内脏肿瘤的皮肤表现大致可以分为副肿瘤性皮肤病及皮肤转移瘤,这些皮肤病对某些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一、副肿瘤性皮肤病,又称为肿瘤相关皮肤病
⑴皮肌炎:皮肌炎皮肤损害为多形性,以四肢近端肌无力和双上眼睑皮肤浮肿性紫红斑为特点。内脏并发恶性肿瘤系本症最重要的合并症,成人患者中约有25%左右伴发恶性肿瘤,现有些学者认为皮肌炎是内脏癌肿的一个表征。皮肌炎中的皮损与癌肿关系甚为密切,皮损如呈大红色充血,更提示有合并内脏癌
肿的可能。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5~11倍。多数恶性肿瘤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诊断时间相距在1年之内,两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尚未确定;恶性肿瘤多见于50~60岁年龄组,女性皮肌炎病人多见,若40岁以上的女性有此类症状,其阳性率可达50%。肿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肺、鼻咽部、卵巢、乳腺及胃等为好发部位,也可合并肉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及结肠癌等。儿童肌炎病人及伴其他结缔组织病的肌炎病人合并恶性肿瘤的较少。肿瘤是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诊断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后,应注意除外并发恶性肿瘤的可能,尤其中老年病人,应进行乳房、前列腺、直肠、盆腔等全面体格检查,包括血、尿、大便检查,B超、胸片、骨扫描、鼻咽部检查等,对无肿瘤者应注意随诊。临床发现,随着对肿瘤的治疗,尤其是切除肿瘤后,皮肌炎和肌炎病情明显好转。
⑵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一般分急性和慢性两型。典型表现是全身皮肤弥漫性的潮红、浸润、肿胀、脱屑,皮损受累面积达到整个皮肤的80%以上,但是红皮病不仅仅表现在皮肤,粘膜、皮肤附属器、淋巴结甚至内脏均有受累。红皮病多发生在恶生肿瘤之前,伴发于各种淋巴瘤,尤以何杰金氏病最为多见,此外也可伴发于腺癌、肺癌等。可能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早期表现。
⑶副肿瘤性天疱疮:由Anhalt等在1990年首次报道,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的大疱性糜烂性皮肤病伴随潜在的恶性肿瘤,一般为淋巴网状内皮系统起源。皮肤出现水疱、大疱性损害,皮疹有多形性,呈扁平苔藓样的紫红色斑丘疹;眼、口腔、外阴部黏膜广泛糜烂,渗出物增多;尤其是双手掌、足跖大片状紫红斑具有特征性等。如果发现全身有黏膜性的损害及水疱的出现,一定要到皮肤科积极确诊和治疗。在临床上,对伴有口腔黏膜损害的严重扁平苔藓尤应提高警惕,可及早发现潜在肿瘤病灶。[网页]
⑷黑棘皮病:表现为颈、腋窝、会阴、脐部等处出现对称性黑色素沉着,同时伴有局部皮肤角化、粗糙,手掌、足底角化呈绒毛状。对此应追查是否患有消化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胃癌,皮疹常先于肿瘤1月至5年发生,平均为1年。。这是因为消化道肿瘤可产生内分泌样物质而致色素代谢紊乱、黑色素沉着及皮肤粗糙似棘皮样。
⑸后天性鱼鳞病:全身皮肤干燥,布满细小裂纹,掌跖角化增厚,有时伴有脱发。皮损在内脏癌瘤的初期或之前出现。合并的肿瘤70%~80%为何杰金氏病。
⑹天疱疮、类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类天疱疮患者癌肿的合并率为9%左右,寻常型天疱疮为12%。两者合并的癌肿大部分为淋巴网状系统肿瘤。疱疹性皮炎多合并胃癌、恶性绒毛上皮癌、女性生殖器癌和恶性淋巴瘤。类天疱疮病人的血清内常存在一种特殊的抗体,测定这种抗体对判断有无合并恶性肿瘤甚有帮助,血清抗体阴性者癌肿合并率为25%,而抗体阳性者为4%~9%。
⑺类癌综合征
此外,消化系统疾病的皮肤表现如溃疡性结肠炎常可表现为小腿的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多形红斑、血栓静脉炎、白癜风、湿疹;胃肠息肉常表现为唇部、口腔颊粘膜、手掌、肘部为点状和斑片状的色素沉着,或面部的皮脂腺瘤、神经纤维瘤等;消化不良、腹泻等胃肠症状在皮肤上可表现为非特异性皮肤干燥、湿疹、色素沉着、轻度鱼鳞病、口角炎、阴囊炎等;皮肤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草莓状血管瘤、手掌红斑、网状青斑等是肝脏疾病的皮肤表现,另外指甲改变如白甲、毛发变细、腋毛、阴毛减少,躯体部油腻性痤疮、持续瘙痒等也是肝脏疾病的皮肤表现.
皮肤转移性肿瘤是内脏肿瘤广泛转移,表现于皮肤的部分。恶性肿瘤皮肤转移的发生率虽然较其他脏器的转移率要低(仅5%~10%),但任何内部脏器的肿瘤都可以经过血行或淋巴道转移至远处皮肤,所以皮肤转移性肿瘤临床并不少见。皮肤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是前胸部、腹部、头颈部。其中,腹部和头皮常常为内脏肿瘤以转移性皮损为首发症状时的好发处。皮肤转移性肿瘤的发生部位与原发肿瘤间存有一定的关系,如头皮转移最常见于肺、胃、乳腺及肝癌;面部转移经常源于口腔癌;胸部转移则多见于乳腺癌和肺癌;而结肠癌多发生腹部皮肤转移或会阴部及耻骨区域皮肤转移。
皮肤转移性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或皮下结节,其色泽可与正常皮肤颜色相同,也可为红色、淡红或紫红色,质地比较硬或韧。结节可与皮下组织粘连,但少有破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