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护理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心肺复苏相关护理论文

心肺复苏相关护理论文

心肺复苏的相关护理体会摘要:在医院的重症病房,往往会有心脏骤停的事件发生,因此心肺复苏是抢救的第一步,做好心肺复苏的相关护理,为医生获取了更多的抢救时间。

本文通过心肺复苏的护理措施,谈心肺复苏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心肺复苏;护理措施;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6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06-011心肺复苏的意义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终止, 10 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大部分患者将在4~6 min内发生不可逆脑损害,经及时抢救可获存活,否则随后经数分钟既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因此,及时的心肺复苏是抢救的第一步,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随着新技术和循证医学的发展,心搏、呼吸骤停经较长时间抢救复苏成功已成为可能。

因此,密切观察与及时护理对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2心肺复苏的急救护理2.1评估判断:瞬时评估是快速急救复苏成功的关键,强调内完成10秒的评估和恢复,而调用其他医务人员在抢救。

通过摇晃患者的肩膀以确定有无反应,如病人神志不清,呼吸和颈动脉搏动消失,应及时进行复苏,不能等待其他的测试和症状出现或离开去找医生。

2. 2按压时的护理:护士往往是第一个接触心脏骤停的患者,应迅速用各种方法刺激的患者,以确定是否意识丧失,心跳、呼吸骤停。

一旦发现呼吸和心脏骤停,应立即将患者置于硬床或地板上,打电话给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早期人工胸外按压。

有效的胸外按压胸腔的压力,以及血液的流动所造成的直接心脏按压,可以提供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以更好地满足大脑和重要器官对氧的需求,直到自主循环恢复,专家强调,连续、有效的胸外按压复苏成功的关键。

2.3及时开放气道:患者无反应或不自觉的肌肉张力下降,舌头和会厌会造成喉咙气道阻塞。

一旦呼吸停止,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开始人工呼吸。

即使有自主呼吸,但也因为吸入气道压力时,会产生的舌头和会厌吸附到咽后壁引起的气道阻塞,从而尽快开放气道。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关键词】心肺脑【摘要】心肺脑复苏(CPCR)护理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

急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心肺脑复苏中的角色,及时了解心肺脑复苏的新动态,帮助护士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心肺脑复苏(CPCR)护理是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项护理急救措施。

成人的生存链体现在4个“早期”即(1)早期识别、求救;(2)早期CPCR;(3)早期电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1]。

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带来生存机会的丧失。

护士在CPCR的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护配合默契、操作正确熟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进行CPCR,提高CPCR 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2]。

近年来对CPCR的护理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1 判断宜简而快,心前区扣击宜慎对于心跳骤停后能否迅速进行复苏术和复苏成功,取决于护士(目击者)能否快速、正确地作出判断。

目前判断的依据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为准[3]。

方法可通过摇动其双肩或大声呼唤来判断有无反应,如患者意识不清、呼吸及颈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进行复苏术,决不能等其他检查和症状出现或离开患者去呼叫医生、取抢救器材。

心前区扣击可使部分患者的心律复转,但这种方法只能由经过训练的人员实施。

叩击一次不成功,应立即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2 正确选用几种人工通气的方法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人们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而有所顾忌[4],所以目前正在逐步推广使用口咽吹气管[5]。

将“S”型口咽吹气管从患者舌上方压入后做180°翻转,放置于中央位置,直至通气管前端开口面对声门。

同时可防止牙唇部紧闭阻塞呼吸道,又可直接接面罩给氧或接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心肺脑复苏抢救护理进展论文

心肺脑复苏抢救护理进展论文

心肺脑复苏的抢救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195-01【摘要】护士掌握心肺脑复苏(cpcr)的新动态,明确在cpcr 中的角色,正确实施cpcr的新技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进展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

现代心肺复苏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复苏技术不断演变。

1960年,考屋浩文和沙佛尔介绍了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标志着现代复苏术的到来。

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制定了第一个心肺复苏的指南,该指南在80年、86年、92年多次修订。

从1980年后更重视了脑的功能,提出了cpcr的概念。

2000年,现代心肺复苏技术已经形成国际通用的九步法则。

即a、b、c、d、e、f、g、h、i。

2005年指南中把cpr的重点放回基本的技巧上,即强调要提供一个连续及不受干扰“高素质cpr”[1]。

2010年aha 及国际复苏联盟再一次更新了cpr的理论和技术,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2]。

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一定要掌握、更新与急救有关的知识及技术,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

现对cpcr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 把握心肺复苏的关键时期心脏骤停后复苏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护士快速、准确的判断。

开始cpcr越早越好能在心搏骤停4分钟内进行,成功率可达32%[3]。

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声呼唤或摇动无反应,应立即开始cpcr,倡导第一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不能因等待医生延误抢救时机。

2 《新指南》从abc更改为cab除新生儿之外,所有患者基础生命支持的操作顺序从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cab[4](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即当发现患者意识无反应及没有呼吸时,首先实施胸部按压30次,然后开始正常的abc程序,目的是尽早维持血流灌注。

2.1 基本气道处理:用以打开气道的基本技术没有改变,即“仰头举颏法[5]”。

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护理分析

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护理分析

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护理分析【摘要】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是重要的临床护理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护理要点,在心肺脑复苏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对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护理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指导。

这对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ICU, 综合治疗, 心肺脑复苏, 临床护理, 方法, 要点, 护理效果评价, 意义, 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不足、格式调整等。

的内容如下:ICU(重症监护室)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是重症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其在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存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护理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等方面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对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护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重要性、原理和方法,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ICU心肺脑复苏的定义与原理、临床护理方法、护理要点和护理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探讨,总结归纳出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护理特点和规律,为提升ICU护理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CU综合治疗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护理分析,旨在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心肺脑复苏过程中护理干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质量。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讨ICU综合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重要性,分析护理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 定义心肺脑复苏的原理和临床特点,为明确护理重点提供理论支持。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参考模板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参考模板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论文摘要:复苏学是研究导致机体氧输送突然停止或接近停止的病理状态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发生机制和急救治疗的一门科学。

这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心、肺和脑的功能,它是危重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复苏学尤其强调发生机制、全身缺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在急诊医学、心脏学和麻醉学等多个学科都是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现代心肺复苏方法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1956年除颤器的发明,1958年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应用及1960年胸外按压的应用均大大推进现代心肺复苏学的迅速发展。

现就近年来我国心肺复苏的某些进展作一介绍。

复苏程序的争议心搏骤停患者临终前出现濒死呼吸(抽泣样叹气)对通气有代偿作用,故认为心搏骤停现场急救应以胸外按压为主,不需要做口对口呼吸。

一些学者提出心肺复苏的ABC顺序应改为CAB顺序,即胸外心脏按压、气道开放、人工呼吸。

虽然CAB是可取的复苏步骤,但建立人工气道必须及时,C与AB间隔时间应≤5min。

对未被目击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复苏时不宜应用CAB顺序,应用传统的CPR顺序。

生存链的概念美国心脏协会用“生存链”这一名词来描述这一过程,包括4个相互依赖的环节: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基本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社区内的生存链已意识到,需要通过改善社区ECC体系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1992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基本概念,这一方法在复苏和ECC中得到了成功的证实。

如评价院内心脏猝死预后的Utstein指南;用来检查儿童病人心肺急症的方法,都根据“生存链”的概念得到了发展。

各个社区应该为院外危重病人不断完善及优化其救治系统。

1992年指南中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和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是降低急性心脏病有关的死亡率的一系列行动中重要的环节,这与Liaison国际复苏协会1997年所推荐的方法相一致。

现在强调要尽早进行电除颤;尽量缩短由胸外按压转到电除颤的时间,这样可以挽救更多的患者。

心肺脑复苏新(一)

心肺脑复苏新(一)

心肺脑复苏新(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肺脑复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近年来,随着“心肺脑复苏新”战略的实施,国内心肺脑复苏抢救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不少新技术、新设备、新药物被应用到临床抢救中,使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心肺脑复苏新技术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机械通气和心肺复苏是重中之重。

传统的人工通气和心肺复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被应用到临床抢救中,如非侵入性机械通气、救命胶囊和最小侵入性机械通气等,能够维持患者呼吸功能,降低呼吸助力的使用率。

此外,还有一些新技术在心肺脑复苏中被广泛使用,如超声机、电子放射线诊断和成像技术等。

超声机可以帮助医生捕捉到心脏和肺部疾病的状况,找到适宜的心肺复苏方法;电子放射线诊断和成像技术可以实现立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测量,提高复苏成功率。

二、心肺脑复苏新设备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新设备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随着人工呼吸机的更新换代,多功能人工呼吸机、体外膜氧合机、自动化体外心肺复苏(ECPR)机等设备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抢救中。

在ECPR机的帮助下,可以成功将临床死气患者从一种极端状态转化为另外一种极端状态,而极低温度复苏技术则有望挽救冬季溺水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案例,将最高成功率提高到七成以上。

三、心肺脑复苏新药物心肺脑复苏新药物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们不断研制应用于心肺脑复苏抢救的能量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肝素、硝普钠、多巴胺等药物,这些药物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心肺脑复苏新”战略已经广泛应用到临床抢救中。

研究人员们将继续开发更加高效、更加便携的心肺脑复苏新设备和药物,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我们相信,未来的心肺脑复苏技术必将更加精准、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126 ·
·综 述·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黄爱珍
心肺脑复苏 (CPCR) 是抢救心脏 、呼吸骤停及保护 、恢复 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 ,主要用于复苏后能维持较好的心 、肺 、 脑功能及能较长时间生存的患者 。[1 ]1958 年心肺复苏 (CPR) 的创始人 PeterSafar 教授发明了口对口呼吸法 ,迎来了复苏 医学的一场革命 ,1960 年胸外心脏按压也被推荐面世 ,[2 ] 挽 救了许多不该死亡的心脏 ,近年来复苏研究的目标则转向不 该死亡的脑的研究 ,[3 ] 所以现代急救医学已将 CPR 扩展到 CPCR 的高层次 ,本文参考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 1 重视“生存链”, 使 CPCR 实施在最有抢救价值的黄金时 刻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年 2 月第 39 卷第 2 期
·127 ·
肿 ,[14 ]对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鉴于全身低温有较多的副min 内 是防止脑细胞损害的关键时刻 ,[12 ,15 ] 护士应在此时间内予 患者头部置冰帽和冰敷体表大血管行经处 ,强调早期快速 , 深度适当 ,足够持久 ,使头部温度保持 28~30 ℃,肛温保持 30~32 ℃,直到皮层功能 、听力开始恢复和四肢出现协调动 作为止 ,[12 ,13 ,16 ]之后视病情而决定复温时间 。 2. 2 脱水疗法
心脏猝死是院前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 。国外有调查显 示 ,各种设施完备的大城市中心脏猝死救活率不足 5 % ,条件 有限 的 小 城 市 反 而 可 取 得 EMS 救 治 成 功 率 达 15 % ~ 35 % ,[4 ]可见强调第一目击者的反应和急救技能至关重要 。 首先目击者必须尽快判断患者反应 ,确认心肺骤停 ,立即大 声呼叫求助旁人协助 CPR ,并立即拨急救电话 ,求助 EMS 进 行现场救护 ,为患者转入医院二期复苏和后期复苏创造条 件。 1. 2 早期 CPR

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效果观察与护理杨志华【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R and care methods,brain function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Methods:Data integrity cardiopulmonary arr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line 141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mong the control group (n=69) received onl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observation group(n=72) were based on the use of mild hypother-mia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and statistical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and two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Re-sults:The cur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GCS score and daily life quality ability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 05). Conclusion:Cardiopulmonary arrest patients in the us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hypothermia,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ypoxic-ischemic brain tissue damage and promote neurological recovery,improve long-term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患者脑复苏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和脑功能。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分析心肺复苏指南对护理的指导意义心跳骤停是指心脏突然停止搏动,心脏为全身供血的功能因而丧失,引起各脏器包括心脏本身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医学术语也称为猝死,多见于冠心病、溺水、电击、雷击、严重创伤、大出血等。

常见的发生原因是患者存在器质性的心脏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长期存在心电功能异常,患者发生突发性的心率失常,引起心室纤颤,导致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但此时患者并未生物学死亡,如能及时抢救,仍有复苏的可能。

对心跳骤停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全过程即为心肺复苏,这也是临床医护抢救治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为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医学管理机构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制定了统—指导对心脏骤停的抢救办法,即心肺复苏指南。

心肺复苏指南已经诞生了50多年,它对心脏骤停的急性复苏操作和护理配合都做出了严密的、具体的规定,实施一段时间,当有新的更好的办法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以及改善复苏效果时,指南就进行一次更新,大约是5年一更新,用新的更有效的急救和护理方法代替老的规定。

心肺复苏的关键是立即进行,可有效帮助患者替代心肺功能的抢救措施,使患者心肺等关键器官能维持最低代谢需求不至坏死。

如抢救措施有效,建立并维持这种有效的人工外循环,直到患者的自主循环功能恢复。

因心脏骤停导致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必要的血液供应,时间稍长就会导致细胞组织坏死,因此心肺复苏以尽快帮助患者建立代偿性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为主要思路。

由于心跳骤停昏迷后,舌常后移堵塞气道,因此心肺复苏首先要作的是按压胸部,帮助肺部气体排出,疏通呼吸道。

然后对被抢救者进行人工呼吸,帮助其恢复自主呼吸。

同时通过按压胸部等方式,帮助肺部排气和以外力将心脏的血液输送到个脏器以维持最低需求,特别是心肺等重要脏器。

1例心肺复苏后低温脑复苏护理体会

1例心肺复苏后低温脑复苏护理体会

1例心肺复苏后低温脑复苏护理体会在本次实习中,我有幸亲历了一例心肺复苏后低温脑复苏护理的全过程。

这位患者是一位40多岁的男性,因心脏病发作而卧床不起。

该患者接受了心肺复苏,取得了良好的功效,但事故发生后整整一年,他仍然虚弱呼吸困难,肌力完全丧失,语言失能等低氧缺血导致的经济性脑损伤,对家属和医护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科室提出了采用低温脑复苏技术来治疗患者,最大程度地缩短患者跌倒后的症状及综合征恢复时间。

实施低温脑复苏护理前,我和老师一起切实严谨地完成了各项护理准备工作,确保患者接受护理时有安全保障。

我们首先全面了解了患者的病史、住院状况,与医生商讨治疗方案,并给患者的家属做好护理指导,安抚其情绪。

接着,我们把病人从床上移至冷却床上,再根据医嘱采用低温脑复苏技术,将患者体温降至20-25摄氏度,保持36小时后将患者慢慢升温至36-37摄氏度,整个过程中,我们每3小时进行一次患者体温的检查,并及时调整。

在低温脑复苏期间,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我们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和体温变化,积极进行止血措施等。

在温度升至36摄氏度之后,我们对患者进行了综合复苏护理,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我们针对具体情况,为患者安排了全身锻炼、精神疗法、外科手术护理等护理项目,提出合理护理措施,比如增强患者肌肉张力、活动关节、缓解患者情绪,定时给予患者药物,以达到恢复患者神经功能的目的。

随着护理措施的实施,患者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

患者的语言能力和体力逐渐提高,控制肢体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改进,其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了。

家属满意地表示,经过几个月的护理和治疗,患者的病情基本稳定,大大改善了家属的心理状态。

通过这次低温脑复苏护理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低温脑复苏技术在医学中的宝贵效用,这种护理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大部分的神经功能,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给家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安慰和希望。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心肺脑复苏术的研究及护理进展由于早期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医护人员逐渐把早期心肺复苏CPR 扩展为CPCR。

心肺脑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

它能保护和恢复患者大脑功能,应用CPCR 后的患者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并能有较长的生存时间[1]。

1992年10月,美国心脏学会发布了“生存链”的新概念。

它由4个环节组成,即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EMSS)、CPR、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CIS)[2],巩固ACIS 效果;积极脑复苏。

迅速准确判断并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min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环节[3]。

据统计,大约70%的心脏停搏发生在医院外[4];院内病人心脏骤停发生时,大部分是护士首先发现的[5]。

无论是院前或院内的CPCR,护士心肺脑复苏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抢救的成败。

笔者就CPCR 中的研究进展及护理综述如下。

1 CPCR 的流程1.1 将A- B- C改为C- A- B 2010年10月颁布的《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2010 指南”)将A- B- C改为C- A- B:尽管胸外心脏按压的提出和实施已有50 年,但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进行心肺复苏。

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是传统的A- B- 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

施救者在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6]。

研究表明,胸外按压延迟1 分钟,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10%。

2010 指南推荐将心脏骤停救治程序更改为C- A- B,建议尽快开始胸外按压,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人员应 限制可能的操作 , 如气管内吸痰等 , 若必须进行 , 操作 时
应 注 意 手法 轻 柔 , 量 短 时 快 速 。 联合 应 用 镇 静 、 醉药 物 , 尽 麻 可
减低脑细胞代谢 , 制止惊厥 。
2 防治 脑 水 肿
养外 , 旦肠蠕 动恢 复 , 一 可改 用鼻 饲营养 , 从少 量开始 逐渐增 加 。当患者脑水肿开始消退时可适 当给予适 当的脑部刺激 , 促
现 和 防 止脑 死 亡 。以 下 指 标 和 方 法 提 示 预 后 不 良 : 1 2 h后 ( )4 仍 无 皮 质 反射 ;2 2 h后 仍 无 瞳孑 反 射 ; 3 2 h后 对 疼 痛 刺 ( )4 L ( )4 激 仍无 退 缩 反 应 ;4 2 h后 仍 无运 动 射 ; 5 7 h后 仍 无 运 动 ( )4 ( )2 反射。
李霞
【 关键词 】 脑复苏 ; 护理
【 中图分类号】 R28 1 【 4.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7 — 26 20 )6 09 — 1 64 39 (090 — 04 0
脑 复 苏是 在抢 救 心 跳 、 吸骤 停 的 基 础 上 , 护 并 恢 复 脑 呼 保 功 能 的急 救 技 术 。 随着 心 肺 复 苏 技 术 的普 及 , 跳 恢 复后 脑 心 复苏 逐 渐 成 为 抢救 成 功 与 否 的关 键 , 而 脑 复 苏 愈来 愈 受 到 重 因 视 。近 年 来对 脑 复苏 的治 疗 和 护 理有 了新 的进 展 和 认识 , 报 现
11 亚 低 温 是促 进 脑 复 苏 的 主 要 护 理措 施 .
研 究 发 现 脑 部 温
4 2 呼 吸功 能 监 测 .
脑 复苏 患 者 应 给 予有 效 的辅 助 或 人 工 呼

心脑肺复苏治疗进展

心脑肺复苏治疗进展

心脑肺复苏治疗进展作者:童锡宝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患者出现心跳呼吸停止是临床上最为紧急的情况,恢复患者的心跳和呼吸是临床抢救的基础和重点,临床称之为心肺复苏。

随着临床对心肺复苏的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来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在心肺复苏之后,患者能否存活的第二个关键条件是缺氧损害程度以及临床抢救是否及时正确,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否及时的恢复是患者能否存活的关键之处,也就是说,不仅要做到心肺复苏还要做到心脑肺的全面复苏才能保证患者的存活。

心脑肺全面复苏对于患者的临床急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对目前心脑肺复苏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研究,以便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心脑肺复苏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脑肺复苏;存活率;研究心脑肺复苏是临床抢救的基础,只有患者的心脑肺全面进行复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临床抢救措施,因此,心脑肺复苏是保证患者存活的基础条件[1]。

近年来,心脑肺复苏的临床研究逐步深入,使临床心脑肺复苏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促进了患者的抢救成功。

本文以下就对目前心脑肺复苏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研究。

1导致患者进行心脑肺复苏的临床原因临床上需进行心脑肺复苏的情形主要包括,其一是由于本身疾病的恶性发展所导致的结果,主要的疾病有心源性疾病和非心源性疾病两大类,这两大类疾病的急性发作或者是恶性发生均会导致患者产生恶性结果[2]。

其二是意外事故导致的恶性结果,主要包括电击、外伤、溺水、药物过敏或者是中毒,手术、麻醉等等,这些意外事故均是突发性的,较为突然和剧烈,此类情形在临床属于少数,但是往往一旦发生就较为严重[3],需要临床给与足够的重视。

其三是由于其他类原因导致的恶性结果,需要进行临床抢救的。

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是导致患者心跳停止,并且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就需要进行心脑肺复苏急救,其一是患者的心排血量降低[4];其二是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5];其三是患者的冠状动脉灌注减少[6];其四是患者的心律失常[7]。

心肺脑复苏论文

心肺脑复苏论文

浅谈心肺脑复苏【关键词】心肺脑复苏;研究【中图分类号】r4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398-01心跳骤停who规定,发病或受伤后24h内心脏停搏,即为心跳骤停。

它可见于原发全身和心脏相对正常或无严重疾病的情况,如急性缺血、触电及急性药物反应等,也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心肺复苏是研究心跳呼吸骤停后,由于缺血缺氧所造成的机体组织细胞和器官衰竭的发生机制及其阻断并逆转其发展过程的方法,目的在于保护脑和心、肺等重要脏器不致达到不可逆的损伤程度,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随着心肺复苏(cpr)知识的普及与急救技术的培训,近年来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现将心肺脑复苏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1 cpr的时间复苏最重要的要求是在4min内给予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

常温下,脑血流中断超过4min将造成不可逆性脑损害。

因此,cpcr开始的时间越早越好。

2 cpr程序常规为abc,即气道保持(airway)、人工通气(breathing)和人工循环(circulation)。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重申:心脏骤停最初几分钟血中氧浓度仍高,而心排量与心脑血流量则急剧减少,这种变化与血中氧浓度下降是不平行的。

因此认为人工呼吸不如胸外按压重要。

cpr的顺序应为cab。

但对创伤、药物过量、溺水及儿童心脏骤停等发病机制主要由窒息引起的,cpr 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同等重要。

鉴于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急救呼叫反应时间长,一般都超过10min,对大多数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来说,循环复苏与呼吸复苏并重更为务实。

过多强调循环复苏比呼吸复苏更重要,容易引起误导。

3 心前区拳击适应证为目击或监护下发生的心跳骤停的病人,已知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需在心脏骤停1min内进行,一次拳击可产生5瓦秒电能(用力时可达20~25瓦秒),可使ⅲ度房室传导阻引起的心室停搏恢复一次心搏,可阻断折返而终止刚开始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

心脑肺复苏新进展(1)

心脑肺复苏新进展(1)

心脑肺复苏新进展(1)心脑肺复苏新进展心脑肺复苏是临床急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常规的心脑肺复苏包括人工气道、氧气给予和胸外按压等。

然而,这些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心脑肺复苏也得到了新的进展和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型人工气道的应用人工气道的存在可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保持氧气供应。

但传统人工气道的不足在于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异物堵塞、喉部炎症等问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人工气道的材质进行了改进,采用了同步灌注技术和再生技术,生物相容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新型人工气道的应用使得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人工气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二、机器人辅助心肺复苏在传统的心肺复苏中,医护人员需要大量的体力消耗,而这不仅会增加医护人员的体力负担,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的伤害风险。

现在,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使得机器人辅助心肺复苏成为现实。

这种机器人技术采用了微型机器人系统,通过遥控、自动化控制等方式控制机器人完成心肺复苏,不仅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效果,而且也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三、可穿戴设备的使用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各种可穿戴设备更好地关注身体健康状况。

针对心肺复苏的可穿戴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心跳、呼吸等指标,并且为人工气道的插入和胸外按压等提供了可靠数据。

此外,可穿戴设备也可以为急救医生在现场提供更精准的救援服务。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特别是在心肺复苏技术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人工智能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等指标,并且根据不同的指标进行个性化的治疗,从而加速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心肺复苏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未来,随着更多高科技技术的引入,心肺复苏技术的效率和成功率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心肺复苏论文

心肺复苏论文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急救与护理关键词:心肺复苏救治护理心脏骤停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最基本最重要的医疗技术和方法,近年来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复苏后仍需做大量的护理监测工作【1.2】,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急救、1.1 迅速评估病情要对心脏呼吸骤停者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常用一摸二视三听法,即摸颈动脉有无搏动,看胸部有无呼吸运动,听有无心音。

对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者即可诊断为心脏骤停。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年提出,只需确定患者无呼吸、咳嗽或身体动作即可做出心脏呼吸骤停的判断。

即使患者有偶然的喘息,救助人员也应怀疑心脏骤停,应开始心肺复苏[3]。

据资料统计: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

心跳停止4min内进行CPR-BLS,并于8min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则患者的生存率43%。

强调黄金4min:通常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4min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

1.2 抢救用物的准备装置、吸引器、急救药品、呼吸机、冰帽或冰块等。

1.3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行胸外心脏按压,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决定复苏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

如能在心脏骤停后5min 内开始心肺复苏,生存率可达47.9%[4]。

故一旦发现患者心脏呼吸骤停,应立即将患者管插管,用简易呼吸气囊加压给氧,观察胸部起伏情况,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继以呼吸机支持呼吸。

因心脏骤停后呼吸也立即停止,在心脏复苏的同时还要重视呼吸复苏。

1.4除颤进行[7]。

除颤时间每延长1min,成功率将下降7%~10%,室颤如不及时去除,将很快转为心电停止[8]。

粗颤型电除颤成功率高,预后相对好,除颤。

如一次除颤未成功,可用同等或加大电功率反复进行3 次。

当1.5尽早建立静脉通路以上的静脉通道。

1.7复苏后的护理1 早期加强脑复苏:早期脑复苏至关重要,心跳恢复能测到血压后,必须尽快采取头部降温,大脑对缺氧的时间只能耐受4-6min,最好能在实施CPR的同时进行头部降温,给与头部戴冰帽或冰块冷敷,保持头部温度28-30度,肛温30-32【5】减少氧耗与此同时选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水肿,保护脑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94-01
【摘要】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

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cpcr中的角色,及时了解cpcr新动态,以便护士在cpcr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护理
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项护理急救措施。

包括心肺复苏(cpr)和脑复苏。

2010年aha cpr指南将成人的生存链从过去的4个增加为5个,即在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基础上,把心搏骤停(ca)后的治疗列入生存链第五环,以cpr为基础,脑复苏为重点,强调cpr的目标是出院存活率。

这五个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使生存机会丧失。

护士在cpcr的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护默契配合、操作正确熟练,保证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cpcr,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近年来cpcr的护理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1 判断与复苏
对于心跳骤停后能否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和复苏成功,取决于护士
(目击者)能否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2 胸外心脏按压
2010年aha心肺复苏新指南虽然未对30:2的按压通气比作更改,但要求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是缺乏医学训练的目击者仅做胸外按压即可。

3 人工通气方法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人们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有所顾忌,所以推广使用口咽吹气管。

4 电除颤
早期除颤为5个生存链中重要的一环,一旦进行cpr或即将进行cpr,护士应提前或尽快做好除颤前的准备工作。

5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5.1 亚低温治疗的依据: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仅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最终目的是保护或尽可能恢复脑功能。

5.2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5.2.1 降温方法护士应在5min内(最晚不超过半小时)给予患者头部降温,具体方法包括体表降温和侵入性降温。

体表降温即冰帽、冰袋、冷水冰毯、冷空气毯、酒精浴等方法。

5.2.2 复温方法复温不能过快,复温时间以每4小时体温升高1℃的速度为宜,整个复温过程应持续12h,恢复至37℃~38℃。

最重要的是缓慢而可控地复温,缓慢的复温不仅决定了亚低温的疗效,还减少复温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1]。

5.2.3 脑温测定分直接脑温测定和间接脑温测定。

后者无创、简单,为临床所采用,主要包括颞肌温度,密封鼓膜温度与肛温测定,肛温略低于脑温,平均差值仅0.33,可作为护理观察的一个指标。

5.3 亚低温并发症[13]的护理观察
5.3.1 寒战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5.3.2 低血压与心律失常低血压多发生于血容量不足或体温低于30℃时,通过补液可以纠正。

5.3.3 出血体温小于35℃度时,血小板数量轻度减少并有功能障碍,小于33℃度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出血风险增加。

5.3.4 感染低体温可以抑制白细胞的迁移和噬菌作用,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这是它减轻脑损伤的的机制之一,但增加了感染的风险,风险的高低主要与低体温的持续时间和患者自身情况相关,持续时间越过24小时,合并心肺疾患,感染风险明显增加。

6 溶栓治疗及护理
研究显示cpr过程中对心搏骤停者进行溶栓治疗,尤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或肺栓塞(pe)为心搏骤停病因的患者能显著提高其生存率,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心肺复苏患者神经系统损害
6.1 溶栓依据由于50%~70%的ca是由ami或pe引起,溶栓作为特异性治疗方法已被证明是ami、pe的有效疗法,这就提示cpr中有使用溶栓药物的指征。

6.2 溶栓的护理观察
6.2.1 所有患者立即行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初始心电图,记录ca发生时间,事件目击者是否施救、开始复苏时间、除颤次数及所需电量。

6.2.2 溶栓距ca发病的时间,溶栓距入室时间、溶栓后cpr成功时间。

6.2.3 同时检查血常规、心肌酶谱、血凝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b型钠尿肽、肝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等。

抢救室护士在病人cpr溶栓过程中在密切观察各生命体征同时,对患者微循环的变化要随时记录,溶栓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及出凝血时间的变化要及时掌握,保证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6.2.4 观察临床出血情况及神经系统病理征,有无需输血治疗的致命性大出血,有无因溶栓所致大出血死亡,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观察,有无脑卒中发生迹象。

7 给药护理
在cpcr过程中,药物注入途径有心内、静脉及气管内。

8 cpcr药物应用的新认识
肾上腺素为cpr复苏抢救药物已有40年历史,它对提高自主循环恢复和短时生存有一定作用,但对有益于出院存活率和远期生存率没有证据。

9 重视复苏后的护理观察
在施行cpcr的同时,护士应及时正确观察病情:(1)维持有效循
环;(2)加强呼吸的管理,监测血气分析;(3)cpr后最常见的是脑损害,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及抽搐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监测意识状态,观察瞳孔大小及固定与否、对光发射存在与否,可及早发现和防止脑死亡的发生发展;(4)记录尿量、尿比重,和单位时间内的尿量,及时对肾功能预测和估计;(5)注意水电解质和营养的供给;(6)积极防止各种感染。

参考文献
[1]李春盛.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
志,2011,20(1):11-14.
[2]张孝钦,王兴祥,丁晨彦,等.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828-829.
[3] wang s, li c, ji x, et al. effect of continuous compression and 30:2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global ventilation/perfusion values during resuscitation in a porcine model [j]. crit care med, 2010, 38(10):2024-2554.
[4]王烁,武军元,李春盛.自动体外除颤仪对猪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
志,2010,19(10):1045-1049.
作者单位:322002 浙江省义乌市第二人民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