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地理信息可视化复习课程
地理信息系统5-空间数据的处理

§5-3 拓扑关系的自动建立
5、岛的判断
单多边形被追踪两次
找出多边形互相包含的情况.
p1
p3
p2
1°、计算所有多边形的面积。
2°、分别对面积为正的多边形和面积为负的多边形排序。p1,p2,p3, -p1,-p2,-p3,
3°、从面积为正的多边形中,顺序取每个多边形,取完为止。若负面积多边形个数 为0,则结束。来自一、点线拓扑关系的自动建立
1、在图形采集和编辑中实时建立
弧段-结点表
结点-弧段表
Oid 起结点 终结点
a1 N1
N2
a2 N2
N3
Oid 弧段 号 N1 a1 N2 a1,a2 N3 a2
N2 a2 N1 a1
N3
(a)
N2 a2 N1 a1
N3
a3
Oid 起结点 终结点
a1 N1
N2
a2 N2
N3
一般,若结点容差设置合理,大多数结点能够吻合在一起, 但有些情况还需要使用前三种方法进行人工编辑。
§5-2 图形编辑
2)结点与线的吻合
在数字化过程中,常遇到一个结点与一个线
状目标的中间相交。由于测量或数字化误差,
它不可能完全交于线目标上,需要进行编辑,
称为结点与线的吻合。
C
编辑的方法: A、 结点移动,将结点移动到线目标上。 B、 使用线段求交; C、 自动编辑,在给定容差内,自动求交并吻合在一起。
§5-1 坐标变换
3、仿射变换
实质是两坐标系间的旋转变换。 设图纸变形引起x,y两个方向比例尺不同,当x,y比例尺相同时,为相似变换。
特性:
· · ·
求解上式中的6个未知数,需不在一直线上的3对已知控制点,由 于误差,需多余观测,所以,用于图幅定向至少需要四对控制点。
地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1、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的特点:信息的客观性信息的实用性信息的传输性信息的共享性:2、数据:(Data)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
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3、地理信息的概念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或者定义为: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4、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时域特征三部分。
5、地理信息的特点:空间分布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时序特征十分明显具有丰富的信息6、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
7、GIS的概念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8、GIS的发展概况国际GIS发展简史-60年代,探索时期1963年,加拿大托林森提出地理信息系统,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地理信息系统—一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
-70年代,巩固时期发展研究的重点是空间数据处理的算法,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管理这三个方面。
-80年代,实破阶段-90年代,全面应用我国GIS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70年代,准备阶段:80年代,试验起步阶段:90年代,我国GIS发展阶段:96年以来,是我国GIS产业化阶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5章 第2讲 课时30 板块运动与地貌

1234
太平洋板块的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广泛发育海山链(海 底山脉)或孤立海山(即图中洋底火山)。1963年,地质学家 约翰·威尔逊为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的起源提出假说,认为 它们是在太平洋板块漂移时,由一个静止不动的火山活动 热点顺次形成的。如图为“太平洋夏威夷—皇帝海山链位 置及火山年龄分布图(1Ma:1百万年)”。完成3~4题。
解题过程
第(1)题 金沙江流域地处横断山区,横断山脉是 印度洋 板块和 亚欧 板块碰撞挤压 而形成的,当板块的挤压 超过 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破裂产生断层。
第(2)题 解释河流沿断裂分布的原因,就是要寻找河床走向与 断裂 之间的关系,在 岩层断裂处,岩石的错位、摩擦会使岩石 破碎 ,更容易在流水 侵蚀 下形成河谷, 发育河流。
4.根据该假说,以下推测最可信的是 A.8 000万年前,板块俯冲成阿留申海沟 B.4 700万年前,太平洋板块移动方向改变 C.夏威夷岛链是太平洋大洋地壳诞生处 D.皇帝海山链表层岩石组成多为花岗岩
4700万年前,大觉寺海山形成,为两个海山链 的连接,其南北方向的走向明显不同,说明太 平洋板块移动的方向发生变化,B正确;
情境来源 沙金是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包括 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的作用。本题以金沙江流域地质作用、金矿分布为载体,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知识载体
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能力与素养
试题结合图文材料,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侧重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了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素养。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板块运动分为碰撞和张裂 板块交界处
地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1、信息(Information)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的特点:信息的客观性信息的实用性信息的传输性信息的共享性:2、数据:(Data)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
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的符号,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3、地理信息的概念地理信息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或者定义为:表征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4、地理数据: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及时域特征三部分。
5、地理信息的特点:空间分布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时序特征十分明显具有丰富的信息6、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具有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它能够为单一的或有组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
7、GIS的概念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
它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8、GIS的发展概况国际GIS发展简史–60年代,探索时期1963年,加拿大托林森提出地理信息系统,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地理信息系统——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
–70年代,巩固时期发展研究的重点是空间数据处理的算法,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管理这三个方面。
–80年代,实破阶段–90年代,全面应用我国GIS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70年代,准备阶段:80年代,试验起步阶段:90年代,我国GIS发展阶段:96年以来,是我国GIS产业化阶段。
【GIS】地理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信息的特点1)信息的客观性2)信息的适用性3)信息的传输性4)信息的共享性2、数据处理:即对数据进行收集、筛选、排序、归并、转换、存储、检索、计算,以及分析、模拟和预测等操作。
3、地理信息的特点:1)空间分布性2)具有多维结构的特征3)时序特征十分明显4、地理数据:是与地理环境要素有关的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5、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6、简述GIS的构成。
它的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空间数据库、应用模型、用户基本功: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变换、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制作与显示、二次开发和编辑。
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1、矢量表示法:采用一个没有大小的点(坐标)来表达基本点元素。
2、栅格表示法:采用一个有固定大小的点(面元)来表达基本点元素。
3、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1)属性特征:描述空间对象的特性,即是什么。
如对象的类别、等级、名称、数量等。
2)空间特征:描述空间对象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互关系,又称几何特征和拓扑特征,前者用经纬度、坐标表示,后者用拓扑关系表示,如交通学院与电力学院相邻等。
3)时间特征:描述空间对象随时间的变化。
4、拓扑关系的类型1)拓扑邻接:相同拓扑元素之间的关系。
2)拓扑关联:不同拓扑元素之间的关系。
3)拓扑包含:同类但不同级元素之间的关系。
5、空间数据拓扑关系意义1)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2)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
3)可以利用拓扑关系数据作为工具,重建地理实体。
6、建立如下图所示的拓扑关系的全显式表达。
(方向自己给定)弧段与结点关系表多边形与弧段关系表结点与弧段关系表弧段与多边形7、栅格数据单元值的确定方法有哪些?①中心点法:②面积占优法:③重要性法:④百分比法:8、如何确定合理的网格尺寸?为了逼近原始数据精度,除了采用这几种取值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缩小单个栅格单元的面积,增加栅格单元总数的方法。
《第五章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7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学习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基础知识和应用案例,使学生掌握GIS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结构和空间数据组织方法,并能够初步应用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地理信息素养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需自学GIS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及空间数据的组织方式。
重点掌握空间数据的分类、存储及管理方法,理解GIS数据库在地理信息分析中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个与日常生活或社会热点相关的GIS应用案例,如城市交通拥堵分析、环境质量评价等,分析该案例中GIS数据库的构建过程及如何利用GIS技术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已有的地理信息数据(如学校周边环境数据),使用GIS软件进行数据导入、编辑、分析等操作,理解GIS数据库的实用价值。
4. 作业报告:学生需撰写一份关于上述学习的报告,包括对GIS数据库的理解、案例分析的详细过程及实践操作的体会和发现。
三、作业要求1. 基础知识学习要求全面掌握,能够准确阐述GIS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数据结构。
2. 案例分析需具体、详细,能够清晰地展示GIS数据库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过程和效果。
3. 实践操作需真实进行,并记录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最终的分析结果。
4. 作业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操作,体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将依据学生对GIS数据库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实用性、实践操作的正确性和创新性以及作业报告的逻辑性和深度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将对作业报告进行评分和评语,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进行详细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第五章 空间分析与建模5.2

(2)所有区域单元LISA的总和与全局的空间联系指 标成比例。
星蓝海学习网
LISA包括局部Moran指数(local Moran index) 和局部Geary指数(local Geary index),下面重 点介绍和讨论局部Moran指数。
i
j
星蓝海学习网
✓对统计量的检验与局部Moran指数相似,其检验值为
Z
Gi ) VAR(Gi )
✓显著的正值表示在该区域单元周围,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趋 于空间集聚,而显著的负值表示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趋于空 间集聚,与Moran指数只能发现相似值(正关联)或非相似性 观测值(负关联)的空间集聚模式相比,具有能够探测出区域 单元属于高值集聚还是低值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
为什么要用空间统计分析?
✓空间统计分析,其核心就是认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间的空间 依赖、空间关联或空间自相关,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 关系。
✓空间统计分析的任务,就是运用有关统计方法,建立空间统计模 型,从凌乱的数据中挖掘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变异规律。
星蓝海学习网
为什么要用空间统计分析?
空间数据分析与传统统计分析主要有两大差异:
Tobler, W. R. (1970). "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 Economic Geography, 46(2): 234-240.
Waldo Tobler(born in 1930) receiving a plaque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geography. On the event of his November 2000 birthday.
地理可视化课程设计

地理可视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地理信息可视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不同的地图符号、图表和统计图来展示地理数据。
3.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进行简单的地图制作和数据展示。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可视化工具分析地理数据,提取关键信息,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地理可视化项目,展示其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不同地理可视化作品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可视化工具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尊重他人观点,形成包容、共享的价值观。
本课程旨在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以地理学科知识为核心,运用地理可视化工具,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现象。
1. 地理信息可视化基本概念:介绍地理信息可视化、地图符号、图表和统计图等基本概念。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理信息与可视化2.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应用:学习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地图制作和数据展示。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3. 地理数据可视化方法:学习不同类型的地理数据可视化方法,如点、线、面数据的展示。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理数据可视化4.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地理可视化工具分析案例数据,提升分析能力。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践案例分析与操作5. 小组项目设计与实施:分组进行地理可视化项目设计,合作完成项目报告和展示。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理可视化项目设计与实施6. 评价与反思:评价不同地理可视化作品的优缺点,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gis课程设计

gis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GIS软件的基本操作界面,熟悉常用的GIS工具。
3. 帮助学生理解GIS数据结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GIS软件进行地图制作、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可视化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过程中运用GIS技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就GIS项目进行有效讨论与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信息观念,认识到GIS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以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为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GIS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GIS技能,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GIS基本概念:介绍GIS的定义、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历程。
教材章节:《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第一章。
内容安排:1课时。
2. GIS软件操作:学习GIS软件的基本操作界面、工具栏、菜单栏等。
教材章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第二章。
内容安排:2课时。
3. GIS数据结构:介绍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其组织方式。
教材章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第三章。
内容安排:2课时。
4. GIS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数据采集方法、数据清洗、数据转换等。
教材章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第四章。
第5章DEM的可视化

基于遥感影像 基于纹理影像 三种方法的实现过程相似,由于纹理来源不同,其纹理 匹配和几何变换过程不同。
5.2地形一维可视化表达
地形一维可视化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地形剖面。地形剖面 刻画沿一条直线或曲线在垂直方向上的地形起伏情况。是 工程中常用的一种地形起伏表达形式,特别是现状工程如 公路、铁路、渠道等。 制作过程: (1)在等高线图上画一条线; (2)标记等高线与剖面线的交叉点,并记录其高程; (3)以高程为纵轴,距离为横轴,做图。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核心是将三维数据转换为图像 ,实现三维数据场的可视化,它涉及到标量、矢 量的可视化、流场的可视化、数值模拟及计算的 交互控制、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及传输、图形 及图像处理的向量及并行算法等。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应用:医学医疗、地震勘探、 气象预报、分子结构、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 天体物理、海洋观察、地理信息、洪水预报、环 境保护等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各个方面,并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5.1.2地形可视化 地形可视化主要研究基于DEM的地形显示、简化、仿真等内 容,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分支,属于科学计算可视化的 范畴。其发展过程如下图。
5.1.2地形可视化 传统的表达方式:等高线地形图、剖面线、沙盘等---直观 性差、制作费时。 近代地形表达:以三维地形模拟和表达为基本特征,伴随 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 经历了三维地形图、实体型 (模拟灰度图)三维地形图、高度真实感三维地形图三个 阶段。
可视化研究的意义:
目前大量的数据没有被有效的利用,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数据 以其他的形式(如比特)存放,这就需要可视化的手段和知 识得到普及。 实现人与人和人与机之间的图象通讯,而不是目前的文字或 数字通讯,从而使人们观察到传统方法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和 规律。 可视化技术可以使人类不仅被动地得到计算结果,而且知道 在计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并可通过改变参数,观察其 影响,对计算过程实现引导和控制。
地理信息系统GIS复习

第一章概论一、GIS概念: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二、地理空间分析的三大基本要素:空间、属性、时序三、传统3S :GIS、GPS、RS新3S::System、Service、Science四、GIS的基本功能:1、数据输入、编辑和更新2、数据转换3、数据存储和数据库管理4空间信息的转换5信息的浏览和查询6、信息的显示和输出7、空间分析和空间模拟8、GIS二次开发功能五、GIS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网络、空间数据和管理与应用人员六、GIS与机助制图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空间分析方面。
一个功能完善的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包含数字制图系统的所有功能,此外它还具有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
七、GIS与CAD的区别与联系:机助制图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技术基础,它涉及GIS中的空间数据采集、表达、处理、可视化,甚至空间数据的管理。
GIS与CAD系统的共同特点是二者都有坐标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和处理图形数据及其空间关系,也都能处理非图形属性数据。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CAD处理的多为规则几何图形及其组合,图形功能极强,属性功能相对减弱。
而GIS处理的多为地理空间的自然目标和人工目标,图形关系复杂,需要有丰富的符号库和属性库,GIS需要有较强的空间分析功能,图形与属性的相互操作十分频繁,且多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此外,CAD一般仅在单幅图上操作,海量数据的图库管理的能力比GIS要弱。
但是由于CAD具有极强的图形处理能力,也可以设计丰富的符号相连接属性,许多用户都把他作为数字制图系统使用。
第二章地理空间数学基础一、地图投影的概念(P40):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网转换到平面上,建立地面点位的地理坐标(B,L),与地图上相对应的平面直角坐标(X,Y)之间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
《第五章第三节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7

《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GIS的数据库及其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GIS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结构以及GIS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GIS技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GIS数据库的章节,了解GIS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结构和类型,以及GIS的应用领域。
2. 知识点梳理:学生需总结出GIS数据库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和元数据等,并理解它们在GIS系统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个与GIS数据库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城市交通规划、环境监测等),分析该案例中如何运用GIS 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 实验操作:学生需利用GIS软件(如ArcGIS等)进行实际操作,完成以下任务:(1)创建简单的GIS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导入和编辑;(2)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查询和属性查询,了解空间数据的关联性;(3)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5. 作业报告:学生需将上述内容作业设计如下:三、作业要求学生需按照以下要求完成作业:1. 理论学习和知识点梳理需结合教材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并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2. 案例分析需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分析过程需详实,并能够体现出GIS数据库在案例中的应用和优势。
3. 实验操作需按照步骤进行,确保每一步操作正确无误,并记录好操作过程和结果。
4. 作业报告需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标题:简明扼要地概括报告内容;- 正文:包括理论学习、知识点梳理、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的内容和结果;- 结论:总结GIS数据库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以及自己在本次作业中的收获和体会。
5. 作业提交时需将报告以电子版形式发送至教师指定的邮箱或平台,并按时完成。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理论学习、知识点梳理、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作业报告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标准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条理的清晰性、操作的正确性以及报告的完整性等。
地理信息科学导论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1.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动力是什么?1
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的质量,以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母的
2.遥感技术系统有哪些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3
①遥感平台系统:用于搭载传感器,并为其提供技术保障与工作条件的工具
②传感器系统:能接收来自地物目标反射或发射的波信号,并按一定规律变换成数字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的遥感技术子系统,是遥感信息获取的关键
③遥感数据的传输与接收:在遥感数据获取过程中,数据量庞大,如何将其正确、及时地发送到不同类型的用户手中进行专业应用,是数据与接收子系统承担的任务
④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地面卫星数据接收站从各种遥感平台和传感器上收集到的遥感信息因为受平台的稳定性、传感器的性能、天气条件、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所获得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实际的情况,需要对这些数据在应用前进行预处理,以期获得能反映目标真实状态的信息。
3.航空和航天摄影测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
相同:都具有数据采集速度快、应用成本低、劳动强度小、作业效率高、可生产多种比例尺数字地理信息产品的特点
不同:航天测量技术比航空引用的传感器的成像模型要更精确、范围
更广
4.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的依据:遵循从已知到未知、先难后易、先整体后局部、先山区后平原、先地表后地下、先宏观后微观、先面后线的顺序,在对影响整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逐步确定影像上的各个目标1
5.为什么能从遥感数据中反演出地理环境要素的物理参数:1
地物目标不同,收取到数据特征也不同,从其特征分为色、形、位三类,可以反映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理参数
6.遥感地学分析的常用分析方法:地学相关分析法-主导因子相关分析法,多因子相关分析法,指示标志分析法;分层分类法;系统制图法;信息复合法2。
中图版中考地理复习 八年级下册 第5章 认识大洲

5.主要人种:亚洲是_黄_黄色色__人种的故乡,但在南亚、西亚则主要 分布着白白色色人种。
知识点 2:古老的文明★★
亚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_美_美索索不不达达米米亚平亚原平__、印度河谷地和 __黄黄河河——长长江中江下中游下地区游__是三大原古文明的发祥地。
3/4。 (3)亚洲地势_中_中部部__高耸,_四_四周周__地势较低。
2.河流和湖泊
(1)水系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和山地,呈放放射射状
向四周分流入海。
状
(2)主要湖泊
①_贝_贝加加尔尔湖湖__: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②_里_里海海__: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湖泊。
③死海:世界上盐度最大的咸水湖。
八年级下册 第5章 认识大洲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 知识点 1:世界上最大的洲★★
1.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面积 约 4 400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半球位置 主要位于东东 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 地跨寒、温、热三带,跨_纬_纬__度最广
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_北_北冰冰洋洋__、印度洋, 海陆位置 西与欧洲相接,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_白_白令令__海峡与
地区
知识点 3:经济发展不平衡★★ 1.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的国家是_发_发达达__国家,如日本;
但大部分国家是_发_发展展中中__国家。 2.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差异:_中_中国国__、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东
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潜力大;西亚一些国家依靠_石_石油油__, 成为高收入国家。
(3)主要河流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第五章:空间拓扑

拓扑规则
拓扑中的规则,定义了要素间可以存在的空间关系,该规则可以控制 在同一要素类中允许的要素关系,不同要素类中要素间的关系,以及 要素子类之间的关系。 用户可以指定空间数据必须满足的拓扑关系约束,譬如:要素之间的 相邻关系、连接关系、覆盖关系、相交关系、重叠关系等。所有这些 关系都对应相应的规则。比如在土地调查规划应用中,两个相邻的地
块之间不能有 “飞地 ”,我们可以有一条对应的规则: “相邻多边形间
不能存在间隙 ”。再如,当以河流作为国界、省界、或者任何边界时 ,河流(线状)与界线必须一致,可用规则: “线必须被多边形边线
覆盖”。
点规则
1.点拓扑规则
( Point-Area) : Must be covered by boundary of (点必须在多边形边界上)例 如:在地籍建库中,界址点必 须在宗地的边界上 • Must be covered by endpoint of (点要素必须位于线要 素的端点上)例如:水龙 头必需在水管的末端
修改方法有以下几种:
1、可以直接修改要素节点去除重叠部分。
2、在错误上右键选择create feature,将缝隙部分生成一个新的要素,然 后利用editor下的merge把生成的面合并到相邻的一个面里。
3、task里选择auto-complete polygon,用草图工具自动完成多边形,会在
缝隙区域自动生成两个多边形,然后用merge合并到相邻面里。
1.创建拓扑 • 在ArcCatalog中,右键单击要创建拓扑的要素集shandong,选择“new”, 选择“topology”,弹出new topology对话框 • 打开确定名称和聚类误差(Cluster Tolerance)对话框。聚类误差 决定着在多大范围内要素必须具有 一致性。 • 单击下一步按钮,选则参与 创建拓扑的要素。 • 设臵拓扑等级数目及每个要素的等级。 • 单击下一步,打开 指定拓扑规则的对话框, 单击add rule,添加规则。 • 单击“ok”
第5章:地理信息可视化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19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 电子地图集浏览系统的开发:
• 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①电子地图集数据库的读写功能;
②电子地图集各种基本单元的显示功能;
③电子地图的缩放、漫游功能;
④多媒体的播放功能; ⑤专题属性信息的快速响应功能; ⑥电子地图的查询、检索功能; ⑦电子地图的空间分析功能。
2013-8-16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15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电子地图集的一般结构
片头 目录 图组1 图组2 图组n
片尾
2013-8-16目录首页Fra bibliotek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16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电子地图集的制作过程:
①选题和目标分析;
②结构与风格设计;
③数据的加工与制作;
④数据集成;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11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5.4 电子地图
• 电子地图的基本特征: ①数据与软件的集成性; ②交互性; ③表达的多样性; ④多尺度数据的集合; ⑤快速、高精度的信息检索与地图分析; ⑥多维与动态可视化; ⑦共享性; ⑧低成本性。
2013-8-16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013-8-16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3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地图信息可视化:运用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以及
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理信息输入、
第五章WebGIS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教学课件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应用离不开空间信息, WebGIS将为其提供良好的支持。
WebGIS
5.1 WebGIS简介 5.2 WebGIS分类与特点 5.3 WebGIS通信协议及规范 5.4 WebGIS的设计与开发 5.5 分布式WebGIS技术框架 5.6 WebGIS应用
5.2 WebGIS分类与特点
分布式处理系统
❖ 分布式计算机
❖ 基于请求/应答机制
❖ 简单 高效
❖ 大众化 ✓ 客户端 – 用户, 或者是用户使用的计算机.
客户端使用统一的软件。例如:Web浏览器 ✓ 服务器– 远程计算机,WWW、MAIL、FTP服务器和
GIS 服务器, 通过HTTP协议和TCP/IP协议为用户提供 信息交换的通道和地理信息处理功能 ✓ 空间数据库–为客户的数据请求和WebGIS的各种功能处理 提供空间数据
5.3 WebGIS通信协议及规范
基于Web的通信协议和相关的规范是WebGIS信息传输与 处理的基础。
在Internet上使用的通信协议是一组开放性的协议集- TCP/IP 协 议 和 HTTP 协 议 。 WWW 服 务 器 是 建 立 在 TCP/IP协议上的服务程序,HTTP协议提供了WebGIS 运行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交互的基础。
TCP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 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 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 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服务程序和客 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 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推荐)地理信息系统第5章第3节空间缓冲区分析

• 荷兰气候学家A·H·Thiessen提出了一种根据离 散分布的气象站的降雨量来计算平均降雨量的 方法,即将所有相邻气象站连成三角形,作这 些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于是每个气象站 周围的若干垂直平分线便围成一个多边形。用 这个多边形内所包含的一个唯一气象站的降雨 强度来表示这个多边形区域内的降雨强度,并 称这个多边形为泰森多边形。
21
• 其中虚线构成的多边形就是泰森多边形。 泰森多边形每个顶点是每个三角形的外 接圆圆心
22
• 泰森多边形的性质是: 1、每个泰森多边形内仅含有一个离散点数
据; 2、泰森多边形内的点到相应离散点的距
离最近; 3、位于泰森多边形边上的点到其两边的
离散点的距离相等。
23
• 泰森多边形的特征:167 • 所有的泰森多边形都是凸多边形 • 顶点是外接圆的圆心 • 所有的外接圆内部不包含已知点
空间邻近度分析
1
空间邻近度分析实例
2
1.1 缓冲区分析的定义
☆缓冲区(影响区、影响带):是指地理空间实体 的一种影响范围或服务范围。
☆缓冲区分析:是围绕空间的点、线、面实体,自 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多边形,用以识 别这些实体或主体对邻近对象的辐射范围,以便 为某项分析或决策提供依据。
缓冲区分析的基本思想就是给定一个空间实体或集合,确定 它们的邻域,邻域的大小由领域半径R来确定。
区多边形进行叠置操作。 P164 ☆ 用途:针对线要素的一定范围带状范围的分析。
7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R
B
d
8
2 缓冲区分析的类型
9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3 矢量缓冲区的建立
从原理上讲,缓冲区的建立相当简单,建立缓冲区仅是以点 状地物为圆心,以缓冲区距离为半径绘圆即可,线状地物和面 状地物的缓冲区的建立也是以线状地物或面状地物的边线为参 考线,作它们的平行线,再考虑端点圆弧,即可建立缓冲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符号的类型(依据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 来划分地图符号的类型):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和面状 符号。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4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地图符号的分类分级:对各类地理现象进行概括(分类 分级)和抽象,然后用抽象的具有共性的符号表示某类 事物;可以很好的反映所表达现象的层次关系。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2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地图信息可视化:运用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以及 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地理信息输入、 存储、处理、查询以及输出的数据结果采用图形符 号、图形、图像,结合图表、文字、表格等可视化 形式显示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 栅格符号库
用于栅格方式的图形输出,也可按点 线面三类建库,其中点状符号信息块和线 状信息块可由矢量符号信息块转换得到, 或对符号的标准样式直接进行扫描获得; 面状信息块的构成不同于矢量符号库中的 面状信息块。地图上规则分布的面状符号, 在平面上总可以划分成等大的图案块,每 个图案块的图形相同。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9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 符号库的引用
• 引用符号库中的符号信息来自绘图的一般 过程:从地图数据库中检索出地图要素的 特征代码以及定位信息,再从符号库中差 得相应符号信息块的入口地址,在符号库 中读取信息块,然后调用相关的绘图子程 序完成绘图。
2020/6/28
★间接信息法:信息块中不直接存储符号图形数据, 而只存储符号图形的几何参数。
讨论:两种信息法的优缺点?各自的适用范围?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6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5.3 地图符号库
符号库设计的原则: ①应尽量参照现有的地图图式; ②在新设计地图符号时应遵循图案化、精确
12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电子地图的制作过程:
生产计划 搜集资料 制作底图、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 专题信息数据的制作 各种图表的制作 各种数据合成
出版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13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 电子地图集的设计与制作 电子地图集的基本单元:可以是单幅电子 地图,也可以是非地图的图片、视频等。 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电子地图集中包含 了9种基本单元,包括片头、目录、图组、 主图、图幅、插图、片尾、背景音乐、专 题目标。
11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 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制作 ★电子地图的设计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研
究电子地图的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和输出 显示等技术方案的一种过程。
★电子地图的设计原则: 数据设计(基础地理数据和专题数据) 界面设计(形式、显示和布局) 符号和注记设计 色彩设计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第5章:地理信息可视化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5 地理信息可视化
5.1 可视化的概念与形式
★可视化: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 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图形和图 像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可视化的作用:实现人与机的图像通信;知道在 计算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现象,并可改变参数,观察 其影响;可提供在计算机辅助下的可视化技术手段。
性、对比性、统一性、象征性及自动化绘 制适应性等一般原则; ③选择适当的符号信息块结构; ④符号库的可扩充性。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7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 矢量符号库
★点状符号信息块:点状符号信息块中记录图 形的颜色码、图形特征点坐标及绘图机抬落笔 编码。通常,信息块采用以符号定位点为原点 的局部坐标系。
地图符号设计的原理:
★形状:设计的符号图案化和系统化,并充分考虑到计
算机绘图和屏幕可视化的技术要求;
★尺寸:应与地图用途、比例尺、制图区域特点和屏幕
分辨率高低等方面相联系;
★色彩:可以简化地图符号的图形差别,减少符号的数
量,增强各要素分类分级之间的联系,美化地图,提高 地图的表现力。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5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 符号化的方法 符号化过程:利用地图数据库得到有关地图要素的 分类分级编码及相应符号要素实体抽象后得到的定 位坐标数据,以形成地图空间内的图形符号模型的 过程。
★直接信息法:直接表示符号图形的各个细部,在信 息块中直接存储符号图形的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
★可视化的形式: 地 图(纸质地图、数字地图、电子地图及三维地图) 多媒体(文本、表格、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 虚拟现实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3
5.2 符号化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地图符号的概念:地图的主要表达形式,它是地图区别 于其他表示地理环境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地图符号不 仅能反映地图要素的存在、类别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 而且通过他们的组合,还能反映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 结构、联系以及变化等。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10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5.4 电子地图
• 电子地图的基本特征: ①数据与软件的集成性; ②交互性; ③表达的多样性; ④多尺度数据的集合; ⑤快速、高精度的信息检索与地图分析; ⑥多维与动态可视化; ⑦共享性; ⑧低成本性。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线状符号信息块:地图上各种线状符号通常 可由某一图元沿线状要素的中轴线串接而成。
★面状符号信息块:地图上的面状符号通常由 填充符号在面域内按一定方式配置组合而成。 多属情况下,填充符号在面域内是按一定方向、 间隔逐行配置的。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8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
14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方法
电子地图集的一般结构
片头 目录
图组1
图组2
图组n
片尾
2020/6/28
目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