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论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一、城市设计的含义“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
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
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
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
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和布局,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
整体城市设计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形态与结构:城市设计强调城市的形态和结构,即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组织。
城市形态涉及的概念包括城市的尺度、密度、形状和布局等方面。
例如,城市的尺度可以通过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和建筑高度来反映,而城市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或蜘蛛网状等。
城市结构则包括城市的道路网络、绿地系统和建筑物群落等元素。
2.可持续性:城市设计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性,即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和资源。
可持续城市设计强调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策略来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和减少交通拥堵等。
例如,推广可再生能源、鼓励公共交通和步行、提供自行车道和绿色建筑等。
3.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要考虑社会的包容性,即城市的设计应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这包括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们。
为了实现社会包容性,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社区规划、公共空间设计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例如,在社区规划中包括设置学校、医院、商店和公园等。
4.文化认同:城市设计应该尊重和保护城市的文化认同,即城市的设计应该反映城市的历史、传统和当地文化特色。
这可以通过保留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手工艺和提供文化活动场所等来实现。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保留传统建筑和风貌,并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融入当地的艺术和文化元素。
5.参与和合作:城市设计需要建立参与和合作的机制,以确保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得到充分考虑。
这包括公众参与、政府和业主的合作以及专业团队之间的协作。
城市设计师应该主导这一过程,与其他相关方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商。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组织公众听证会和工作坊,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包括城市形态与结构、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文化认同以及参与和合作。
这些理论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住品质提高,为人们创造一个宜居和繁荣的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是指通过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手段来塑造和改善城市空间的过程。
它旨在创造一个具有高品质生活环境、良好社会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城市设计的理论则是指对城市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理论体系和原则。
本文将从城市设计的意义,城市设计的目标以及城市设计的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设计对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通过设计和规划城市空间的不同要素,如建筑、交通、绿地等,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
城市设计能够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现代化的城市里,城市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公共设施和服务,并创造一个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环境。
而良好的城市设计还能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城市的社会凝聚力。
城市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功能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首先,城市设计应该注重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城市设计可以提供优美的景观和休闲空间,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其次,城市设计还应该注重提高城市的功能。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城市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提供便捷的交通系统、完善的公共设施、多样化的职业机会等。
最后,城市设计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以及尽可能减少城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城市设计的理论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交通设计等。
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的基础,它包括城市布局、土地利用、建筑密度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则注重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交通设计则涉及交通网络的设计和规划,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也可以运用一些理论来指导。
例如,人本主义城市设计是通过关注人们的需求和体验来设计城市空间的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注重营造人们生活的舒适和便利,使城市环境更加人性化。
而生态城市设计则追求在城市设计中融入生态原则,以增强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城市设计理论1
城市设计理论1城市设计理论引⾔:⊙近现代城市设计的发展脉络:从关注城市宏观构图——探索可感知的视觉艺术环境——深⼊精神内涵、情感要素以及社会科学⽬标的综合环境观念——融⼊到现代⽣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关于理论的来源(⼽斯林认为),城市设计理论家可以从三个来源寻找灵感:1.在⾃然模型(指历史上经历了时间考验的⼤量传统城市形态)中体现的往昔的理想形态;2.乌托邦模型的未来理想;3.从艺术和科学中汲取的模型中对现在的研究。
§1城市设计:社会秩序的重整⊙背景城市是社会政治秩序的载体.城市的形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政治⾊彩,这⽆论是在西⽅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任何其他的社会制度下都如此。
⼀个世纪来城市设计领域涌现出的⼀些重要的城市设计构想都往往不仅是技术层⾯的构思.⽽是建⽴在社会理想的基础上.试图寻找⼀种⼈类社会的理想城市蓝图是社会变⾰理想在物质环境上的表达。
同时这些构想在技术⼿段上往往伴随着对最新科技的⼤胆运⽤与超前想象,充分体现出时代科技的⼒量。
20世纪乌托邦的社会理想对于城市设计思潮产⽣了强烈的影响:1.城市主义: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为代表,注重城市空间的形式和改造;2.反城市主义:放弃城市地区,拓展乡村地区;3.微城市主义:以英国新城和美国新都市主义为代表,将城市主义和反城市主义思潮结合起来■霍华德——⽥园城市通过改变城市形态格局来推进社会深层改⾰.从根本上说⽥园城市构想就是⼀种理想的社会结构在物质形式上的体现。
他于1898年出版((明天—⼀条通向真正改⾰的和平道路》定位于建⽴⼀种新的秩序—公平、统⼀⽽且友善的秩序。
由于霍华德的思想本质上是社会改⾰,以社会公平与民主为核⼼.与政治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这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社会。
在1902年发⾏第⼆版时.他做了缓和的处理,将书名改为《明⽇的⽥园城市》.淡化社会改⾰的形象,⽽突出城市设计模式。
⊙改⾰的核⼼思想:1.通过借款买地,在地价低廉的农⽥上建设⽥园城市;2.⽥园城市的税收⼀部分⽤于市政建设,⼀部分⽤于还本付息,直到三⼗年后本息全部还清;3.这样⽥园城市的⼟地就完全社区所有,不再受地产主的剥削,其全部税收⽤于社区服务⊙实践:1903年,第⼀座⽥园城市莱奇沃斯:距离伦敦市中⼼55km,⽤地1840hm2(由昂温和帕克设计)1919年,第⼆座⽥园城市韦林:距离伦敦27km,⽤地970 hm2新城的建设采⽤集资的办法先出售股票购买廉价的农村⼟地.⼟地增值后偿还借款.并拿利润继续投资。
(完整版)城市设计理论
现代城市论
内涵:城市布局严 谨、几何构图、追 求秩序,大尺度元 素界定城市空间, 功能分区,多层面 立体交通、高层低 密度、城市风貌反 映时代。
有机疏散论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943 《城市—其发展.衰败与未来》
内涵:城市形体环境应放入社会、经济、 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中考虑,提出表 现原则、相互协调原则、有机秩序原则。
城市设计目的——建立有强烈印象性的城 市或城市环境。
城市形象理论-环境形象性
环境形象性:个性、结构和意义 个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或特征, 即可区别性和可识别性; 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 和视觉条件; 意义:主要指与观察 者在使用和功
能上的重要性。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
城市印象是多种元素的 综合,是感知、感受和 实际当中的综合。 路径——Path 区域——District 边界——Edge 节点——Node 标志——Landmark
田园城市论
英.霍华德E.Howard 1896年《明日:走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之路》 内涵:”花园城市”同心圆模式
的基本空间,中心中央公园 围合的公共建筑中心,放射 性林荫道想外延伸,划分的 各个分区以环形道联系,针 对新城建设。
田园城市论
城市美化论
美.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19世纪末”城市美化运 动”
——70年代乔纳森.巴奈特 《城市设计概论》
——80年代哈德.雪瓦尼 《城市设计过程》
——80年代末城市触媒论
艺术原则论
奥地利.卡米罗.西特Camillo Sitte 1889年《遵循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
内涵:城市空间设计、提出人体尺度的设 计技术原则,城市建设自由灵活、建筑 间和谐一致、广场街道构成有机围护空 间。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2.3 场所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城市设计概论》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2.1.1卡米诺·西特2.1.2 凯文.林奇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 波纳2.1.5 诺伯格.舒尔兹2.1.6 芦原义信2.1.7 罗杰.特南西克2.1.8 比尔.西列尔2.1.9 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2.1.11 黑川纪章2.1.1卡米诺·西特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2.1.2 凯文·林奇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要求市民通过草图和语言来描述城市中的环境特征,城市独特要素或体验.然后他将这些个体的认知地图汇总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城市的"公共意象图",从而总结出市民能够感知到的,能够反映城市特征的城市要素.研究认知方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意象是城市生活的基石,使用者主要通过认知认识城市,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的认知要求为目标.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对城市空间提出两个基本要求:易识别性(legiblitv);可认知性(imaginability).可认知性是林奇提出的城市空间评价的一个新标准,即城市空间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 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小巷,运输线.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⑤标志(Landmark):城市中的点状要素,可大可小,是人们体验外部空间的参照物,但不能进入.通常是明确而肯定的具体对象,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时树木,招牌乃至建筑物细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凯文·林奇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通过人的认知地图和环境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形式,强调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Legibility)及可意象性(Imaginability).并认为城市设计也必须基于市民对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使城市结构清晰,个性突出,而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凯文·林奇的开创性工作提供了城市设计的独特途径.从市民环境体验出发的工作方法使得城市设计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切实地深入到普通人当中,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设计价值原则.2.1.3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Alexander,1965)在其广受关注的著名论文《城市并非树形》中,把那些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称为"自然城市",而把那些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那样的部分称为"人工城市".他认为,现在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在人造城市中总缺少着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同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城相比,我们现代人为创建城市的尝试,从人性的观点而言,是完全失败的.什么是内在性质亚历山大认为,一个自然城市有着半网络(semi-lattice)结构,而人为构造的城市采用了树形(tree)结构(图 2.1),和树形的结构简单性相比,这种极为丰富的可变性标志着半网络能有超乎寻常的结构复杂性,正是由于树形的性质缺乏这种结构复杂性,才使我们的城市概念受到损伤.他的分析表明城市空间功能的综合,是产生"交叠"使用城市空间的基础,它使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性质,城市中确实存在的那种功能综合现象和人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对应物的重合使用使城市具有选择性和可生活性,人能根据各自所需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个性因此而不被束缚,它是城市空间呈现活力的本质.图2.1 树形结构与半网络结构图亚历山大在《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和《城市不是一棵树》中指出了传统规划与设计只考虑形式而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变化和联系,是一种失败的规划与设计.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2.1.4波纳(L·S·Bourne)波纳(L·S·Bourne,1971)运用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认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所在,同时,系统理论的各种立场使之能够运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物质层与社会文化层的决定作用上保持观念上的中立. 波纳运用系统理论的方式,描述了城市系统的3个核心概念:⑴城市形态(urban form),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⑵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互作用(关系互动),将个体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功能体,即一个子系统.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⑶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将城市各个子系统整合为城市空间大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竟租曲线表示城市系统的构成机制.b 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决定了城市空间构成的二维基面和基本形态格局,"城市形态"是其表现形式,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不同区位的竟租过程,带来的动力与压力及其相关效应,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机制.a 城市形态c 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2.1.5 诺伯格·舒尔兹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 Schulz,1971)提出五种空间概念:①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②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③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④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⑤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详尽的分析.诺伯格·舒尔兹认为,空间图式有各种各样类型,即使是一个人,一般也有一个以上的图式,因此可以充分感觉各种状况.图式是由文化决定的,要求对环境或情性的定位,结果即具有质的特性.使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空间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场所概念的发达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间概念的发达,就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必要条件,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限或边界线.场所同包围他的外部相比之下,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场所,路线,领域是定位的基本图式,亦即存在空间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空间才开始真正成为可测出人的存在的次元.在存在空间中,一般包括几个场所.所谓某个场所,就是在更广阔的脉络中安上位置,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从别个当中取出来,不然人类的历史就缺少力动性了.一切场所都具有方向,场所一般因路线体系而与各种方向发生关系.存在空间也具有方向性.诺伯格·舒尔兹将存在空间划为几个阶段:①用具;②住房;③城市阶段;④景观阶段;⑤地理阶段.其中城市阶段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相互作用,亦根据社会共同的生活形态来决定.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是这样"正在那里发生"的个人和社会诸功能作用的复合结果.在城市阶段,个人一般据有"私有"色调更浓的存在空间,它必须作为更大的总体中的一部分来理解.存在空间的诸阶段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它是与存在的结构相对应的.人与物理,精神,社会,文化的诸对象相关联而存在.存在空间可以说是由相互作用的多重穿插的体系所构成的.这样复合的总体性中,不能不产生不定性或者矛盾性.2.1.6芦原义信芦原义信(1975)认为:外部空间是从自然当中由框框所划定的空间,与无限伸展的自然是不同的.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而自然是无限延伸的离心空间是消极空间.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有以下要素:1)尺度.芦原义信并没有给尺度下一个什么定义,而是根据人眼睛的视角关系和自己的经验,提出外部空间的两个假说:①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②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2)直线.芦原义信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距离与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预先了解从什么距离如何可以看清材料,才能选择适于不同距离的材质,这在提高外部空间质量上有利的. 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高差等.外部空间布局上带有方向性时应在尽端配置具有某种吸引力的内容.在讨论空间封闭性时,应当考虑墙的高度与人眼睛的高度有密切关系,很好的运用高墙,矮墙,直墙,曲墙,折墙等加以布置,就可以创造出有变化的外部空间.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多个层次和顺序.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用的)→私用的;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嘈杂的,娱乐的→中间性的→安静的,艺术的;动的,体育性的→中间性的→静的,文化的.关键在于充分克服和利用一切地理条件,适应该空间所要求的功能种类和深度,创造出空间秩序富于变化的空间.芦原义信认为,由于改变行进方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打破空间的单调,在空间中产生跳跃,如日本重要建筑的引道或神社参道与外部空间设计传统手法.城市因其内容是复杂的,并经常进行着新陈代谢,所以虽面临现实也很难掌握.城市规划(cityplanning)和城市设计(Urban Design)这两个词,在其对象的规模,内容,方法等方面,由于不同专业,就连它们的内容也可能有一些差别.如果从空间论来阐述,城市规划无论怎么说是以二次元的外部秩序构成为重点的规划,建筑则怎么说也是以三次元的内部秩序为重点的规划.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的后记中,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2.1.7罗杰·特兰西克(Roger Trancik)罗杰·特兰西克在《Finding Lost Space》(1986)一书中提出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和联系理论(linkage).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虚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理论.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形体的主导性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得事物被称之为"底".像这样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把虚空间部分涂黑,建筑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反转.借助图底关系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城市或城市局部地段的结构组织及其肌理特征,明确空间界定的范围,不同等级空间的组织效果等,使城市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组织的分析,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并通过比较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分析出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向.图2.3 城市空间的图底关系图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理论,由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这些"线"可能是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视廊和景观轴等.通过对这些"联系线"的分析来挖掘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以及动因,其目的在于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建立空间秩序的综合结构.关联耦合秩序的建立可分为两个层次,即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从内在动因看,通常不仅仅是联系线本身,更重要的是线上的各种"流",如人流,交通流,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等内在组织作用,将空间要素联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理论为建立城市空间秩序提供了一条主导性思路,它将"关系","关联"的重要性置于城市空间构成的首要地位,不仅为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提供理论框架与分析原则,同时也为在此基础上,恢复,挖掘和创造和谐,统一的空间并达到新的结构与原有结构,内部结构及外部结构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思路与手段.图2.4 特兰西克的3种城市空间分析方法(P36)图城市中心景观轴(P35)图底关系理论与联系理论都旨在探寻城市空间形态要素间的某种构图关系以及相关的结构组织方式,特兰西克将其归纳为3种关系,即形态关系(图,底分析),拓扑关系(关联耦合)与类型关系(场所理论).可以说,这3种关系在结构上的明确组织与确立,是建立一定的空间秩序与相应的视觉秩序的基础和前提.2.1.8比尔·希列尔(Hillier)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空间句法的分析过程,是在城市和建筑形体严格联系起来,并借助于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以此作为空间分析,评价设计的工具.在空间句法分析中,希列尔引入了"变量"或称为指标体系:一是从特定空间观察的一维视线长度,称为"轴线";二是空间都可以赋予一个数值来表示它与给定分析系统中其他个空间的关系,并用电脑绘出深度图,根据数字差别,就可以绘出某一特定点审视其所在空间系统相对深度的精确指标,据此,便可对不同城镇空间格局及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intelligbility),使用的连续性(continuity)和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图2.5 希列尔的"空间句法"分析示例2.1.9 稹文彦稹文彦在《集合形态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耦合性是外部空间最重要的特征."耦合性简而言之就是城市的线索,它是统一城市中各种活动的物质形态诸层面的法则,城市设计涉及各种彼此无关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问题.根据稹文彦的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构图形态,巨硕形态和群组形态(compositional form,mega form and group form,图2.6)构图形态包含了那些以抽象格局组合在二维平面的独立建筑物,其耦合性通常是隐涵的,静态的.单个建筑只是结构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建筑物本身要比其周围的虚空间更为突出.在巨硕形态中,个别的要素均被聚集组合到一个等级化的,开敞的并且是互相关联的系统网络中,结构的整体性机能较强.群组形态则是诸空间要素沿一个线型枢纽渐进累积的结果,这在许多历史城镇形态中极为常见.这里关联性是作为有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演化而成的,其发展的动力是基于有机体内部的"生命力".因此,其形态特征往往表现为非理性的,然而却是生动的富有活力的,是有生命的整体,而这种"有机的整体性"特质往往最能打动人,或者说是最具有人性化的.2.1.10 阿尔多罗西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s,1996)在《城市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一书中提出,城市是一种集体的人工创造物,一种艺术文化的集体产物,它由时间造就并植根于居住和建筑文化中.因此,传统的建筑形式,场所和空间在城市发展及其形态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概念深受德国心理学家荣格(Jung)有关"原型"(arch-type)理论的影响,认为人的潜意识与生具有,是存在与某一个地域的一个种群的人们世世代代所形成的,它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沉积在每个人的无意识处,共同成为一种集体的意识,这种意识就是建筑类型学.建筑与城市类型有两种基本属性:历史性和抽象性.A 罗西及L 克里安(Leo Krier, Rational Architecture,1978)都认为,城市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工制品之一,它与公众艺术作品相同,都诞生于"集体的无意识生命"(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life)中,这种集体的无意识创作,在建筑中表达出居民的多重愿望(如对过去经历的回忆),它们在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了城市,而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居民,也是传统的延续,城市形象在经久的建筑环境中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复杂性.阿尔多罗西将城市作为某个地域一个种群人们"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城市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录,当记忆被某些城市片断多触发,过去所遇到的经历(历史的故事片断)就会和个人的记忆一起呈现出来,因而罗西从研究场所和记忆入手,就形成了"类似性城市"(analogous city)理论的内涵.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更是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城市体现了一种场所精神,因为城市所有的建筑类型是和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城市的广场和建筑物本身是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则与此无关.阿尔多罗西认为,城市空间的物质性显现于现存城市中的建筑形态共时性,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集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征,城市空间是它们的载体和容器,融合着意义和实体.城市空间形态及场所与人类特定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包含着历史与文化,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体现在时间因素中现存城市的建筑类型(历时性).要寻找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的集体创作的城市(即城市空间)及某个体参与者(建筑师,规划师和居民)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于形态-类型学的方法:⑴发现城市建筑环境中变化缓慢或基本稳定的那些特点,它们构成了城市的不同类型.。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现代城市设计原理PPT课件
智能化城市设计的趋势
智能交通系统
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 术,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提高交通效 率和安全性,减少拥堵和排放。
智能化设施
利用传感器、网络和远程控制等技术 ,实现城市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 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城市设计与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历史建筑
城市设计应尊重和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通过合理的改造和利用,使其与现 代城市发展相融合。
智能化设计
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自 动化和智能化的设计流程, 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绿色建筑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
节能设计
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 技术,降低建筑能耗,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
生态化设计
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 合,利用自然条件,如采 光、通风等,减少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可再生能源利用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 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 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THANKS
感谢观看
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人本原则
以人的需求和体验为核 心,创造宜居、便捷、
舒适的城市环境。
生态优先原则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 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
文化传承原则
尊重和保护城市的历史 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和
魅力。
创新发展原则
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手 段,推动城市设计的创
新与发展。
城市设计的要素与流程
要素
空间形态、景观形象、建筑风格、交通组织、绿化配置等。
案例三:美国波特兰的城市设计
总结词
创新、个性、包容
详细描述
波特兰是美国最具创新性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设计充 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波特兰鼓励市民参与城市规划, 许多创新项目都是由市民发起并实施的。个性是波特 兰的另一个特点,该市拥有众多独特的社区和建筑风 格,展现了城市的多元化。包容性是波特兰城市设计 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该市积极吸引不同背景的人群, 并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了各类人群的需求。
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3.8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 1、罗杰· 特兰西克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和 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主持工作,现任美 国康奈尔大学景观建筑学课程的教授。 代表作 《寻找失落空间》
• 提出了几个理论分析方法 1.图底关系理论分析方法:从理解城市形 态入手,体会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 。通过图底关系分析,从二维角度认识 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2.联系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交通、视觉方 面的联系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 能与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 系,从而确定城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 视廊。
3.3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埃比尼泽-霍华德 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 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 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开启新城规划的先河。 代表作: 《明日的田园城市》
•
•
2、弗雷德里克-吉伯德
英国著名城市设计师,代表作《市镇 设计》。将城市设计提高到艺术水平 上去研究。
代表作
• 《明日的城市》、《阳光城》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 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 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 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 阳光和空间;
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 -----伏埃森规划(Voison)
2、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 • •
• •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乔奈森-巴奈特 曾任纽约总城市设计师,现任宾州大 学教授。 代表作《城市设计引介》 从城市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角度探讨城 市设计过程,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 街道家具、城市交通、立法、公共投 资等方面阐述了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 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方法。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发展和设计。
它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对于当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社会学等。
城市设计方法包括了多种技术手段,如城市空间分析、模型模拟、社会调查等。
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指导城市设计者合理地思考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
在城市设计理论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指导着城市设计的方向与方式。
比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城市设计需要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也要兼顾未来的发展,保护环境资源,提高城市的生态友好性。
以人为本的理论强调城市设计要以人的需求和行为为出发点,创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设计方法中,空间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地形地貌、道路网格、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城市的空间特征,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
模型模拟是另一个重要的方法,通过建立城市发展的模型,可以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另外,社会调查也是城市设计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城市居民的需求、生活习惯、出行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城市居民的真实需求,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提高城市的品质。
通过科学的城市设计,可以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科学的城市设计也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效益。
在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推动下,很多城市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比如,新加坡通过科学的城市设计,将城市打造成了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同样,中国的深圳和上海等城市也通过科学的城市设计,实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繁荣。
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 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 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 城市园林绿化空间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 建筑小品和城市细部空间设计。
(2)、特 征
1、以人为本──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设计依据 2、综合性──与城市规划、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 管理学等等密切相关 3、时间性、地方性──时间、空间的统一,静态景观和动态 景观的统一,地方特色、风格的统一
精选课件
(3)、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规划,具有整体性,并受城市性质、规模、社会文化、经济能 力的制约。 街道城市设计要从城市整体出发,体现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强调街 道景观多样统一的辩证关系,即变化中求得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在街道 空间的尺度上、两侧建筑物的体量组合上、色调上、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 理解与表达上求得统一;而在细部处理上,在色彩上,在街道的横断面设 计和地面铺装形式上进行变化,既保证城市整体景观的统一,又保证城市 街道变化的丰富多彩。
精选课件
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对建筑单体的色彩较 为重视,但对单体色彩与城市总体色彩的关 系却表现出一定的“无意识”,体现在:某 些现代城区中出现的单体建筑之间色彩的争 奇斗艳使城市色彩局部产生不和谐;某些有 地标意义的建筑在其外观更新过程中“喜新 厌旧”,忽视色彩所产生的识别意义,忽视 人们对城市地标的心理依赖,也忽视城市地 标的景观面貌对延续城市文脉的作用;在旧 城改造中,新的建筑往往以异质性的“斑块” 对老街区不同时代所呈现的色彩与“肌理” 形成干扰;也有因城市更新而导致历史色彩 “剖面”边缘的识别模糊等问题(图5)。所 有这些均表明城市色彩有很多可以进行控制 与引导的方面,这需要通过规划进行色彩干 预以使城市总体色彩朝有利于整体识别个性 的方向发展。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场所,也是全球主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中心。
但是,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过度的环境污染和社会失衡等问题。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概念可持续城市设计是一种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的新型城市设计理念。
它主张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城市设计所追求的目标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性,保护环境,降低碳排放,减少生产废弃物等。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理论可持续城市设计理论主要包括城市可持续性、城市形态、交通、绿色建筑和城市生态系统五个方面。
城市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城市设计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指在满足人类需求和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并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可持续性考虑了城市环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并通过协调这些因素的关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城市形态是可持续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城市的物理形态,包括城市布局、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和用途等。
城市形态的规划和设计要体现可持续性的原则,如优先考虑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避免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交通是影响城市可持续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可持续城市设计倡导减少私人车辆,鼓励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
为此,可持续城市设计需要考虑公共交通路线的设计、步行和自行车道的建设和私人车辆的限制等。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要考虑环保、节能和减排等方面,同时也要遵守安全、健康和美观的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城市植被、水资源、土壤和空气等。
可持续城市设计需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例如,规划城市内绿化面积、保护水源和湿地等。
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实践可持续城市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实践。
城市设计定义及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发展
城市设计定义及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发展城市设计是指对城市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创造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它涵盖了城市公共空间、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城市的可用性、可持续性和人居环境的质量。
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这个时期,城市发展迅猛,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管理对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因此,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对城市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城市的发展效益和居住环境。
在20世纪初,德国的城市设计理论家康拉德·鲍弗著作《城市建筑奠基书》提出了“人类定居者”的概念,强调城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和舒适为重点。
他主张城市规划需要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来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此后,西方城市设计理论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之一是功能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设计应该以功能的需求为导向。
例如,建筑师莱·柯布西耶通过功能分区的方式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以提高各功能区的效益和互联互通。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城市设计理论出现了新的转变。
不再仅仅关注功能性和效益,更加重视人们对城市环境的情感和文化需求。
人文主义理论提出了“人类环境学”概念,指出城市设计是一个综合领域,包括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因素。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成为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可持续城市设计强调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均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推广绿色建筑和循环经济等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西方现代城市设计理论还提倡民主参与的原则,以确保居民能够参与到城市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城市设计的公平性和可接受性。
多元文化和社会多样性也被视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要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需求。
城市设计理论
二、城市设计的理论
1. 现代城市设计的产生
自60年代以来,现代城市规划已发生巨大转型,从单纯物 质形态规划的技术层面转向战略、管理和落实。城市规划包括 经济规划、社会规划、政策发展。 现代城市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中分出 来,通常以1960年哈佛大学开设研究生城市设计学位为标志。 在促使城市设计独立的过程中,以原籍芬兰的美国建筑师 E·沙里宁为代表的一些建筑师对现代城市设计的倡导,以及战 后英国、欧州许多城市和巴西的巴西利亚新城的建设实践,从 理论和实践上为城市设计正式登上学科舞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代城市设计从原先比较局限于物质形态、视觉艺术研究的范 畴中得到了拓展,开始引入行为、心理、社会、生态等多学科 理论,将目标提高到优化城市环境质量的高度,此后,城市设 计得到了蓬勃发展。
步行系统包括:商业步行街、林荫 道、空中和地下步行街,其中步行商业 街是步行系统中最典型的内容。 步行是市民最普遍的行为活动方式, 步行系统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很好地组织步行系统,能够减少市中心 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改善城市的人文和 物理环境,保障市民的安全感,促进城 市商业活力的提高。
2、步行区的交通组成 步行街、步行广场、人行天桥、人行 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形成完整的步行系 统,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环境。 3、居住环境中的步行区 人车分离的规划思想
三、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在城市设计领域中,“城市中一切看 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建筑、地段、 广场、公园、环境设施、公共艺术、街 道小品、植物配置等都是具体的考虑对 象。作为城市设计的研究,其基本要素 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 土地使用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要 素,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是否合理,对 空间环境品质、交通流线组织、城市景 观环境、城市运行效率都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注意加强城市土 地的综合利用研究,同时注意对自然形 体要素的积极保护,提倡 “设计结合自 然”。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
城市设计理论整理城市设计理论与⽅法第⼀章城市设计的概念第⼀节认识城市1.⼟地利⽤1)原始⾃然状态2)初级⼲预3)⾼级⼲预2.⼈⼝观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向⾮农业⼈⼝转移3.产业观第⼆产业、第三产业向城市集中4、系统理论1)系统:城市是⼀个开放的系统2)要素:⼟地利⽤、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景观……..3)结构:各要素的综合作⽤形成城市有着其独特的内在结构4)功能:城市是⼀个承载⼈类理想的⽣活场景5、城市是什么?系统聚集⾏政管辖世界城市化格局6、城市的两⾯性1)⼀⽅⾯2)另⼀⽅⾯A、⾃然灾害B、系统灾害。
北京国贸⽴交桥拥塞的车流,⼯业污染其它城市问题城市形态⽅⾯:城市社会⽅⾯:7、职业操守1)观察城市2)感受城市3)服务城市4)思考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个好的城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责任、义务第⼆节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两种空间的设计1、建筑内部空间(包括它的外壳)设计-----建筑设计的对象2、建筑外部空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设计的主要对象结论:城市设计----良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空间是城市设计的第⼀要素。
1)、空间是“容器”。
2)、空间是“场所”。
3)、空间是“通道”。
4)、空间是“形象”。
注意:空间包括其界⾯:建筑外⽴⾯⼆、城市设计的基本任务狭义上的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形态设计⼴义上的理解:为获取良好的城市公共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社会⼈⽂、历史、⽣态、经济、管理等系统进⾏协调控制——形态和社会⼈⽂的综合设计第三节、城市设计的对象⼀、物质形态的对象1、⼟地使⽤2、实体与空间3、风貌与环境景观(群体景观、局部景观)4、交通与停车5、标识与标志⼆、⾮物质形态的对象1、使⽤活动组织2、历史⼈⽂关怀3、开发管理政策的制定开发强度控制规划江北城总的平均容积率在2.0,包括道路和开放空间。
在规划布局中⼏个板块各有不同,古城混合使⽤区、综合服务区与居住区相应的平均容积率相对较低;⽽在未来新城将⾼强度集约使⽤⼟地,该区域平均容积率将达到6.0,不包含开放空间和道路⾯积。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第 3 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 城市设计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
同时对应地将这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1图底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因图底关系的变化,从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传统城市的三种实体形态分别为:①公共纪念物或机构②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③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主要城市虚体形态:①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②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半私密性过渡空间③与街坊内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④与城市建筑形态相反的公园及庭院⑤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形开放空间系统。
1.2连接理论连接理论注重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
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要素,从而组织起一个连接系统和网络,进而建立有秩序的空间结构。
连接关系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1.3场所理论是根据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的。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的主要原因,是由空间的文化属性所赋予及决定的。
2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①调查的方法。
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地区的识别②评价的方法。
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辨别法、列表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
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④反馈的方法。
政府部门评估、专家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
第 4 节城市公共空间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概念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
1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强调的是公共空间“质的成分”。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划是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城市发展为目标,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配置的科学规划过程。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应用一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从而使城市能够更好地发展和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
1.空间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组织形式和结构,以及城市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其中较为重要的理论是中心地理论、层次化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等。
中心地理论认为,城市具有各种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政府中心、文化中心等,这些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形成中心和辐射地区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
层次化理论认为,城市由多个层次构成,每个层次拥有不同的功能和服务。
城市按照层级递进的方式进行发展,上一层次提供下一层次所需要的服务和设施。
空间选择理论主要研究人们选择不同地点进行居住和工作的动因,从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选择行为会受到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
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应该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一些方法,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循环经济等。
生态城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低碳城市则是指减少城市碳排放,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交通。
循环经济则是通过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减少浪费。
3.技术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数据与电子地图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对城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和空间分析。
城市交通仿真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对城市交通流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交通拥堵和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可视化技术可以将城市规划方案以三维模型或虚拟实境的形式展示出来,使规划者和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规划方案的布局和效果。
风险评估是对规划方案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社会经济风险等,以减少风险和提高城市的抵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城市设计——风水理论
郭璞晋朝公元300年 《葬经》 内涵:人与自然和谐、 城市生态环境和局部 气候,选址关键确定 风水地——寻龙认脉、 察砂、观水、点穴、 定向。
西方近现代城市设计
缘 起
近现代城市设计缘起
——19世纪末艺术原则论 ——1898年田园城市论 ——19世纪末城市美化论 ——1922年现代城市论 ——1943年有机疏散论 ——1956年美建筑师协会《城市设计》 ——1960年城市意象论
图底关系理论
倡导者:诺利Nolli1748年 绘制罗马地图——时空分析; 1915年鲁宾Rubin绘的杯, 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引 用图形和空间关系;鲁原义 信引用中国传统的“阴阳互 易”双鱼图。 源于心理学视知觉研究,以 知觉选择性为基础,选择的 是知觉对象,模糊是是背景
图底关系理论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路径
路径—— 交通联系的道 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包 括主次干道和步行路、水路、 铁路等。 特征——连续性、方向性 作用——影响城市整体秩 序的空间骨架系统,在城 市形象建立上占主导控制 地位的“线状”空间。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区域
区域——应该有共同的形 态特征和使用功能,并与 其他区域有明显区别。其 规模变化较大,如历史区、 居住区、工业区等。 特征:文化社会性、共同 使用者、一致使用功能、 一致空间特征,具有地方 性、特色活动、领域感。
联系理论
——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 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 “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和 视线 作用:空间秩序化、标志 建筑层次化、建筑与公共 空间联系走廊,提高城市 效率。
联系理论
培根Bacon《城市设计》 运动系统论,提出“城市 结构”,以活动中枢构成 城市功能及视觉骨架,形 成城市主要空间走廊,建 立和谐有续的城市结构。 空间的四维性、运动空间 和谐秩序、空间感受连续 性、运动系统连接点、运 动速度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现代城市论
法.勒.柯布西埃1922年 《明日城市》,提出300 万人口现代城市; 1933 年《雅典宪章》。
现代城市论
内涵:城市布局严 谨、几何构图、追 求秩序,大尺度元 素界定城市空间, 功能分区,多层面 立体交通、高层低 密度、城市风貌反 映时代。
有机疏散论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943 《城市—其发展.衰败与未来》 内涵:城市形体环境应放入社会、经济、 文化、技术和自然条件中考虑,提出表 现原则、相互协调原则、有机秩序原则。
田园城市论
英.霍华德E.Howard 1896年《明日:走向真正改革 的和平之路》 内涵:”花园城市”同心圆模式 的基本空间,中心中央公园 围合的公共建筑中心,放射 性林荫道想外延伸,划分的 各个分区以环形道联系,针 对新城建设。
田园城市论
城市美化论
美.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19世纪末”城市美化运 动” 内涵:不仅建设中心公园、街道广场、 城市景观,注重整体性城市设计 观,整个城市交通系统、公园与 公共开放系统,社区建筑群布局 等综合规划、通盘考虑,呼吁对 城市美化运动立法。1916年纽约 第一个美国区划法产生。
场所理论
50年代初“10次小组”提 出了“以人为核心”和 “人际结合”的思想 雷昂.克莱尔提出城市空 间应统一、和谐、有秩序; G.库仑的空间序列分析; 80年代克里斯丁.诺伯 休兹《场所精神》 舒尔茨 《存在空间建筑》
场所理论
——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 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为满足使用者要求而设计,城市环境 不再是种视觉艺术空间,而是综合的社会 场所,城市设计进入人情与心理领域。 ——场所是为人的行为活动、情感体验而 提供的,具有社会文化内涵、人性特征或 有生活呈现的特定环境。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开放空间体系
美.奥姆斯特德 Olmsted《公园与城 市扩建 》 1870年 内涵:人与自然和谐, 城市里建田园风光, 提供大量开放室外活 动空间,城市设计从 整体出发。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带形城市
西班牙.马塔Mate1882 年提出,1894年实践, 1912年西班牙马德里 内涵:交通干线为布局 基础,城市沿干线保 持一定宽度纵向延伸, 市区接近自然,防止 城市过于集中。
城市设计 理论与方法
第一讲
缘起与理论
城市设计的缘起
传统城市设计
古代: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 古印度、中国 中世纪: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
近现代城市设计(1917年始为现代)
传统城市设计
缘 起
传统的城市设计与理论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理论
历史回顾:古希腊——古罗马——欧洲中世纪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 理论:网格城市、理想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带形城市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边界:开放边界,增加开发程度 视觉明确,形成连续 最强的边界是不可穿透的 区域:主题连续强化,重复出现, 有连续感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节点
界面特色 与街道关系明确 活动支持 尺度合宜、人情味 以标志为核心组织节点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标志
城市形象理论-环境形象性
环境形象性:个性、结构和意义 个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或特征, 即可区别性和可识别性; 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 和视觉条件; 意义:主要指与观察 者在使用和功
能上的重要性。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
城市印象是多种元素的 综合,是感知、感受和 实际当中的综合。 路径——Path 区域——District 边界——Edge 节点——Node 标志——Landmark 1976年林奇在《地区感的经营》强调城市的 活动元素——人及其活动
强化与背景对比 ——色彩、质感、 形状、细部 必要时做标志群, 形成序列加强参照 增加联想性
印象性的质量标准
识别性——引人注意 简明性——形式清晰、几何性单纯 连续性——形式、主题连续 支配性——对比突出、印象深刻 方向性——以其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运动性——动态感 意义性——归属感、认同感、满足感
城市触媒论
美.韦恩.奥图Wayne Attoe 和唐.洛干Down Logan,1988 《美国的城市建筑》。 内涵:提出“城市催化”、 “可用元素”概念,一项独立建筑、城市设计项 目、一个计划、政策都会带来相关影响,影响 城市开发和城市形式改变。促进城市设计与城 市开发、管理联系起来,开发建设与城市结构、 经济的影响联系起来。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节点
节点——指观察者可 以进入的具有战略意 义的焦点和人们生活 往来的聚集点。 多是道路交叉口、方 向转换处和空间结构 的变换处,功能和特 征的集中点,即区域 的中心,城市的核。 如广场、交通枢纽、 市中心等。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标志
标志——认知环境的参照点, 观察者不进入其内,只是在外 部认知,通过它来辨别方向, 是城市印象中的突出形象。 包括形象突出地形地貌、突出 建筑物和环境设施、奇特植物等 特征:单一性、外在性和地域性 作用:方位感的导向、城市结构的暗示,形成 城市形象和认识城市结构的重要因素。
中国现代
城市设计理论
——山水城市论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边界
边界——区域与区域间的 界线,通过自然、人工形 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线性 要素,标志区域的范围和 形状。如绿化带、水岸线、 建筑群体界面、围墙、道 路边界、各种空间分割手 段。 分类:清晰、模糊、渗透 作用:侧向参照物,区分 与限定区域及联系不同区 域,具有连续性。
——研究城市空间与实体 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 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城 市积极空间和 消极空间,分 析城市发展动 向。
图底关系理论——图底反转
图形特点:明确、集中、 规则、事物性质强; 背景特点:模糊、松散、 不规则、事物性质弱; 图底关系图:建筑——图 空间——底 图底关系反转图: 空间——图 建筑——底
城市印象的构成要素的关系
各元素不是孤立的,区 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 的限定,路径贯穿其中, 标志分布于内。 各元素有规律地穿插和 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 境的认知意向和城市形 象。
加强城市印象性的原则与方法 路径
特色鲜明:用途、活 动、空间形式、建筑 立面、细部装饰等 保持连续性:重复特 征、空间开口、沿街 建筑有节奏,方向明 确,交叉口形象生动、 路网有规律等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
营国体系、城市营建思想、风水理论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格网城市
古希腊.希波丹姆 Hippdamus,公元前5世 纪 内涵:棋盘式路网、整 体秩序和形式美、几 何和数的和谐、城市 中心是城市广场、城 市分三区:胜地神庙、 公共区、居住区
西方传统城市设计——理想城市
古罗马.维特鲁威 Vitruvius公元前1世纪 《建筑十书》,倡导者意 大利阿尔伯蒂Atberti.影 响到文艺复兴时期。 内涵:八角形几何布局, 市中心神庙和广场,放 射路+环路,城门与路不 直对,每边长是公建的 服务射程。
城市形象理论——概念
形象性——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 生高效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 公众印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 共同印象,即单个的物质实体、一个共同 的文化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理特征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达成一致的领域。 城市设计目的——建立有强烈印象性的城 市或城市环境。
西方近现代城市设计
理
论
城市设计理论分类
功能主义——雅典宪章的居住、工作、游憩、 交通 体系主义——路易斯.康的费城中心区交通分析 和丹下健三“带形城市” 形式主义——卡米罗.西特空间设计观点和 丹尼尔.伯纳姆的城市美化运动 人文主义——Team 10提出人类和谐阶层 理性主义——雷昂.克莱尔公共空间、城市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