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儒道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侯争霸 求富强之术 诸子著书 成百家之说
10
11
• 一、诸子百家学说
2、儒家学说
仁为学说核心 礼为伦理规范 中庸为思想方法 仁 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和治国的方法 礼 遵守并维护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 中庸 做事把握适当的尺度 孟子“性善说”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生俱来
是仁义礼智四美德的萌芽 说明人性本善 君主应行爱民的“仁政” ”
1
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2、文化的多样性
农耕民族(文明古国) 游牧民族(蒙古) 商业民族(地中海沿岸和中东地区)
2
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地域上 限于中国境内 时间上 以古代为主 创造主体 是中华民族
3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各家的不同说法
2、我们概括为三点
4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各家的不同说法
梁漱溟(十四点): ⑴广土众民; ⑵民族同化融合; ⑶历史长久; ⑷动力不明; ⑸久滞不进的社会; ⑹宗教观念淡薄; ⑺根基深厚的家族制度; ⑻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⑼无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的要求; ⑽道德气氛特别浓重; ⑾不属普通国家类型,是天下国; ⑿无兵的文化; ⒀ “孝”的文化; ⒁ “隐士”文化
接近近代“民主、平等、博爱”的观点太超前 不能见容于当世
16
• 一、诸子百家学说
5、法家学说
起源于春秋 管仲 子产 发展于战国 李悝 吴起 商鞅 慎到 申不害 集大成于秦 韩非 李斯 以法、术、势的概念为核心思想 “法” 法者为治之本 法必明令必行 刑无等级 不因功减刑 “术” 君驭臣之权术 辨忠奸别功过 因任授官 循名责实 “势” 有足够的权势令人屈从 强调君主大权独揽
荀子“性恶说”
认为“目好色,耳好声”是源于人的生理需求的“天情
12
13
• 一、诸子百家学说
3、道家学说
道为根本范畴 无为不争为处世原则 绝仁去智为社会历史观

Biblioteka Baidu
“道”是生成世间万物之根 “无”生“有” “有”生阴阳 阴阳生万
“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法则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法则的应用:
8
• 一、诸子百家学说
1、诸子百家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2、儒家学说 3、道家学说 4、墨家学说
5、法家学说
6、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
9
• 一、诸子百家学说
1、学术大繁荣的时代背景
殷商兴“天命说” 认为君权神授 人君成为人神中介 《周礼》把贵族分四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维护君权 东周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
代表作《孙子兵法》以深邃的哲思和精妙的谋略为后世立法
18
19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1、儒学的独尊
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 3、哲理化的宋代儒学
20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1、儒学的独尊
秦用法而强 实现天下一统 却又因严刑苛法短命而亡 汉去苛法而行无为 既有“文景之治” 也有七王之乱 汉武帝 需要一种非法非道刚柔兼济的治国理论 董仲舒 当代大儒 应时而出 公元前140年向汉武帝进言:
董仲舒对孔孟学说进行加工改造 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兼容各家思想于儒学 —— “深察名号” “三统说” 以刑罚辅助德教 用“天人感应”说解释儒学 将儒学化简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推向全社会
“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神学化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 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
季羡林(一点):
综合思维
5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我们概括为三点
农耕型 人伦型 融合型
由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决定 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 能够求同存异和同化融合
6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我们概括为三点
农耕型 人伦型 融合型
内向性、封闭性、循环性、重复性、凝重性、包容性、
耐冲击性、超稳定性、小而全、重农轻商、安土重迁、 避险求稳、宁慢不乱、小富即安、知足常乐
一、关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辞海》: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 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美国学者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1
22
•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2、神学化的汉代儒学
战国时的显学 多国因变法而强 是秦朝统治的政治理论
17
• 一、诸子百家学说
6、其他学术派别的思想
阴阳家 邹衍 以阴阳五行说解释和推演朝代更替 名家 公孙龙和惠施 专门研究“名”与“实”的关系 纵横家 苏秦和张仪 研究政治外交战略与谋略 农家 许行 鼓励耕桑 兴修水利 改进技术 提高粮产量 杂家 吕不韦 试图“兼儒墨、合名法” 融百家为一体 小说家 班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兵家 孙武 吴起 孙膑 司马穰苴 研究战争规律和取胜的谋略
宗法性、群体性、世俗性、人文性、道德性、崇拜祖先、 尊师重教、尊老崇古、注重廉耻、亲疏有序、重责轻权、 重义轻利、重人轻己、重人轻物、重道轻器、重文轻武、 重国轻家、重古轻今、重关系轻规则、重义务轻权利 多元性、兼容性、开放性、和平性、综合性、整体性
7
中国传统文化 —— 儒学
一、诸子百家学说 二、儒学的独尊与传承 三、“三纲五常”
做人 —— 柔弱 处下 处世 —— 无为 不争 为政 —— 绝仁去智 无为而治
辩证法思想:柔弱胜刚强
无为而无不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4
15
• 一、诸子百家学说
4、墨家学说
以“兼爱”为理论核心 衍伸出“非攻” “尚贤” “尚同” 等主张 兼爱 不分等级的彼此相爱 可以解决天灾人祸和民众疾苦 非攻 反对战争 (荒废农耕 消耗财物 劳役人畜) 尚贤 主张不分门第出身任人唯贤 尚同 以天子为准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行为 墨学的命运 当时与儒学并称显学 影响极大 秦汉以后后继无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