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翻译中的阐释性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报道解释性翻译_陈芳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报道解释性翻译陈芳蓉(浙江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摘 要:文章从关联论角度为解释性翻译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寻求理据,从三方面探讨了关联论视角下的“解释性翻译”:为达到交际双方“互明”进行解释性增译;因认知环境差异进行适当简化和删减;运用间接翻译对原文进行调整和重组。
从而说明关联理论对“解释性翻译”具有充分的解释力。
关键词:关联理论;对外报道;解释性翻译;认知环境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8)02-0104-04一、对外报道及其解释性翻译本文的对外报道特指英语对外报道,即用英文向国外介绍中国,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以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这种对外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汉语新闻英译,它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为传播对象,他们的兴趣、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等都与国内读者相去甚远,因而历来奉行“内外有别”的原则。
而这最大的一“别”就在于对外报道的成功与否应首先取决于传播效果,即“讯息到达目的地后引起的各种反应。
它虽然没有明显地出现在传播过程中,但却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1〕。
因此为了增强传播效果,对外报道的汉英翻译就要努力做到正确清晰。
我国外宣工作的老前辈段连城〔2〕先生早在1990年就针对外宣材料的翻译问题提出了“解释性翻译”(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的主张。
他认为在翻译具有明显中国特色或文化属性的内容时应该进行“解释性翻译”,具体可以进行三种“手术”:镶补、减肥和重组。
所谓“镶补”就是补充外国人不懂的背景,如人名地名、历史事件、行话、典故、政治口号和术语等;“减肥”指的是对堆积词藻的美文进行加工,删节“溢美之言”和“不实之词”;“重组”则是按外文表达的需要把原文的句子拆散,重新组合。
鉴于对外报道解释性翻译涉及面甚广,本文因篇幅所限将主要侧重于对中国文化特色内容的处理。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
浅谈英汉新闻翻译及其翻译策略英汉新闻翻译是指将英语新闻内容翻译为中文的一种翻译形式。
由于英语和中文在语言表达方式、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进行英汉新闻翻译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
英汉新闻翻译需要将原文的信息准确传递给读者。
新闻翻译要保持原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得进行意译或加入自己的观点。
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文中的重要信息和关键词,使读者能够理解新闻的内容。
英汉新闻翻译需要注意语言风格的转换。
英文新闻通常追求简洁明了和直接性,而中文新闻则更注重辞章华丽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观念进行风格的转换,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读者的口味。
英汉新闻翻译还需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考量。
中英两个语言和文化有着许多差异,因此对于一些具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和习惯用语,翻译时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解释,以使中文读者易于理解。
还要注意避免直译或生硬翻译造成的歧义和误解。
在具体的翻译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准确和自然的翻译。
要进行意义的还原。
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些词语的表达方式和搭配习惯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理解原文的意义,并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要注意准确传达语气和语调。
新闻语言通常具有一定的情绪和感情色彩,因此要根据原文中的语气和语调,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和修饰词,以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要注重语法和句法结构的调整。
英语和中文在语法和句法结构上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要灵活运用各种句型和语法结构,使译文更贴近中文表达习惯。
英汉新闻翻译需要注意信息的准确传递、语言风格的转换、文化背景的考量等方面,通过合理选择翻译策略和技巧,可以实现准确、自然和易于理解的翻译效果。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翻译是一门融合语言、文化、思维以及理解能力的复杂艺术,它可以将一种语言中的消息传达给掌握不同语言的对象,而阐释学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伴侣。
回顾历史,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和学者们发现翻译这一技能之后,后来探讨翻译的理论的形成也是非常不断的。
特别地,一种特殊的翻译理论阐释学也被分析出来,有些学者开始把阐释学用到翻译实践中,开始实践真切而富有质感的翻译。
阐释学是一种翻译理论,它以反映文本本身的特质为宗旨,把翻译行为看作是一种阐释过程,把翻译中文本之间的文化关系概括为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甚至将这些普遍的文化意义用来再次诠释原始文本。
阐释学的宗旨是努力拟合原文的用意,翻译的真的宗旨主张读者不应该仅仅是在准确复制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而应该在把握原文的精髓的同时去追求能够诠释原文的好的翻译。
从理论上讲,阐释学的翻译观有三步:首先,翻译者需要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理解其中潜藏着的文化符号、文化权威、文化传统等等;其次,根据这些文化符号以及文本所暗含的文化精神,衡量原文的真实性以及文化价值;最后,利用翻译这一手段,用自身的创造性去实现这一阐释工作。
阐释学的翻译观充分认可以翻译者的决定,鼓励翻译者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熟悉原文的背景,憧憬原文的意义,以期能够更好的阐释原文。
因为翻译的质量取决于翻译者的知识储备,而翻译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限于语言文本,更需要涉及到原文涉及到的整体文化背景。
例如,在翻译中,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差异非常明显,所以,翻译者需要更深入的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更好的实现文化的跨界融合,而这种融合的过程也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的诠释原文。
此外,阐释学的翻译观也注重把握翻译的整体性,重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注重原文背景的了解,也注重译文的涵义、2005质量与主题思想。
在译文的实践中,阐释学的理论强调译文要融进译者的创造性思考,以实现与原文最符合的翻译效果,从而促进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有效关联,在文化上实现交流与辩证。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从阐释性翻译法分析庞德的汉诗英译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
翻译时涉及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翻译时比较难以兼顾。
而阐释性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获得原著的信息,因此译者要依据译文语言的习惯对文字进行必要的加工。
加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阐释性翻译”就是给译文添加词或短语的一种方法,还有转换法、减词法和正反表达法等,都可以称之为“阐释性翻译”。
庞德是美国的诗人,也是一名诗歌翻译家。
他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但其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和他的同事共同发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
庞德所倡导的意象主义不仅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更深深地融入了他的翻译作品里。
本论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翻译,阐述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对全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翻译的启示意义。
本文第一章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第二章简要论述了对庞德的汉诗英译以及阐释性翻译理论的一些研究;第三章详细介绍了阐释性翻译理论,包括来源、发展及应用现状;第四章介绍了庞德的诗歌及诗歌翻译,其中,重点放在了《诗章》和《神州集》等重要作品的赏析;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内容,除了介绍了中国人翻译汉语诗歌的一般做法外,还运用阐释性翻译法对庞德的汉诗英译进行了详细分析;结论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翻译的阐释学派
⑥以任何方式进行的语内语际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
⑦无论是语内还是语际,人交往的实质就是翻译研 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
⑧斯坦纳还详尽地分析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障 碍;
Ⅰ、语际翻译的障碍在于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不 同,要经过解释性地移植这一信息才能跨越语言文 化的障碍;
2)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视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 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 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视界融合是建立在差 异基础上的融合。
3、“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的 第三个基本原则。
1)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 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细横之中,伽达 默尔将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 证关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 话人的智能和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 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 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 问题。
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
一、斯坦纳的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 面观》
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 ຫໍສະໝຸດ 阐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与独立地位.
1、理解的历史性是伽达默尔哲学的第一位原则
1)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作为理解者的人 和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处于历 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2)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 象。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 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 力的表现。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 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 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每一次翻译 却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这也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
论阐释学的翻译观介绍阐释学是一种方法论,它帮助人们理解文本的意义并进行解释。
在跨文化交流和翻译领域中,阐释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阐释学的翻译观是指,如何使用阐释学的方法,来理解和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文本。
本文将探讨阐释学的翻译观,通过探究阐释学的基本理论,试图找到一种基于阐释学的翻译策略。
阐释学的基本理论阐释学最初是被用于解释文学作品的。
其后,阐释学的理论逐渐发展,可以用于解释任何形式的文本。
阐释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点:文本的多重意义阐释学认为,通过文本可以表达出多种不同的意义。
文本中的某些用词和表达方式,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
阐释的历史性阐释不仅与文本自身的意义有关,还与阐释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文本的意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阐释者的角色阐释者在解释文本时,不仅是对文本的简单概括或者转译,更应该考虑到文本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阐释者的知识和背景会影响到他们对文本的解释。
文本的整体性阐释学认为,文本应该被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割成多个独立的部分。
文本中的每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了整个文本的意义。
阐释学在翻译中的应用阐释学的翻译观认为,对于文本的翻译,应该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和多重意义,以及阐释者的角色。
换句话说,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将文本所包含的各种意义全部翻译出来,不简单地译出表面文字,而应该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
以下是阐释学在翻译中的应用:关注语言差异在跨文化翻译中,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翻译者需要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文中的一些习惯用语,在英文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因此,翻译者需要在尽量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采取适当的语言转化策略。
考虑到文化背景翻译者应该针对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翻译文本的意义。
例如,一些具有浓厚地区文化特色的用语或惯用表达方式,在其他地方可能无法理解其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文化背景差异,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
注重翻译的整体性翻译者应该将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翻译。
浅谈解释性翻译及其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谈解释性翻译及其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摘要: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会造成语言文字的不可译性,但人类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又构成了语言的可译性。
在翻译实践中,解释性翻译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能克服这种不可译性并能通过解释很好地传达源语的内容。
本文拟对解释性翻译的内涵,类型及其应用领域做一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解释性翻译法;类型;应用一、引言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法、句法、语法、文风等方面有很多本质的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其特定的语言体系和语言习惯;有五千年历史的汉文化丰富多彩。
英语是印欧语系的一种,受到古欧洲文明的熏陶,有自己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及民俗和文化背景。
汉英两种语言从形式到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给翻译工作设置了许多障碍。
但人类是有共性的,不论其国籍、民族如何,人的心理、生理、思维及感情和道德标准是大致相同的。
人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构成了语言的可译性。
解释性翻译作为一个术语和翻译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实践证明,解释性翻译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解释性翻译的含义与类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文化)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翻译的中心任务就是再现源文的思想,即源文的信息和内容,而不是原文的语言符号。
一个称职的译员不是词句转换的“对号者”,而应是沟通思想的“搭桥人”。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 认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翻译中遇到无计可施的情况时,解释就是翻译) 。
事实上,在翻译中,解释性翻译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所谓解释性翻译〔或称增译、加译〕是根据两种语言间不同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了一些短语或句子,旨在译出源语作者感到理所当然,而目标语的读者却不甚了解,甚至感到诧异的意义,是一种翻译含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有效手段。
需使用解释性释义的词语在译入语中没有对等词,所以只得通过提供详细解释给出释义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等义。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
未来发展
3、推动应用研究:加强阐释学翻译观在实践领域的应用研究,如文学翻译、 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鼓励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推 动阐释学翻译观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未来发展
4、促进多元发展:尊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提倡多元发展。鼓励各 种翻译理论和流派的对话与交流,推动各种翻译实践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应新 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在机器翻译和自动化编辑方面的作用。
阐释方式
在中国的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的主观性和理解被视为核心。译者不仅仅是 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 意识,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含 义。同时,译者的理解也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影响,因此需要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
阐释方式
优点在于,阐释学翻译观从译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主观性和理解,有助于提高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但是,过度强调 译者的主观性和理解也可能导致翻译的忠实性受到影响,从而降低翻译的质量。
阐释效果
阐释效果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阐释效果
结论
结论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融合与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 法。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应注重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应用研 究和促进多元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以更好地发挥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作用。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增强中国在全 球话语体系中的影响力。
阐释效果
3、语言教育:阐释学翻译观对中国的语言教育也有启示作用。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可以提高学 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素养。同时,阐释学翻译观也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 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论新闻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作者:蒋乐来源:《时代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4期摘要:在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学者们将翻译纳入文化研究的领域。
译者的主体性这一课题在翻译研究中逐渐彰显,并逐渐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
然而,人们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在新闻翻译方面较少。
本文首先讨论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然后探讨了译者主体性是如何在新闻翻译中体现出来的。
关键词:新闻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291 引言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翻译主体的研究。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
在当今这个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里,新闻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各国信息的更好流通,新闻翻译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在翻译新闻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准确把握中西新闻的热点,结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目的语新闻的表达习惯,能够能动地根据翻译需要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杨武能先生曾经论述译者主体性,“翻译的主体是人,原著和译本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创造的客体。
而在这个创造性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许钧,1998:227)。
然而,传统的译者都认为翻译必须完全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在七十年代后发生“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翻译主体的研究。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且决定性的作用。
3 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在新闻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活动。
本文将从增译、减译、重组方面充分展示译者主体性在新闻翻译中的具体发挥。
3.1 增译中国和西方国家不仅语言不同,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也存在差异。
论新闻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
了这一点:译文的用途和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翻译可以 违背忠实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译文原文但最终依 然能达成翻译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巴斯奈特和比尔莎会 在他们的翻译著作《国际新闻翻译》中提出这样一个问 题:在新闻翻译中究竟有没有一个真正的原文?因为他 们通过大量的统计研究发现,新闻信息的翻译都是在翻 译目的指导下完成的,所有的信息都要经过译者的重新 整理与加工,最后编译出来的东西往往面目全非,没有 翻译的影子了[7]。的确,在新闻中要找到完全对应的原 文和译文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在新闻翻译中,译者必 须在多种超文本成分的指导下,重新编译新闻材料,使 编译过后的文本适合新语境,以实现其目的。接下来, 笔者将从三种超文本成分去论述新闻翻译中“创造性叛 逆”的发生。
(三)文化传统 译者在翻译中遭遇的异质性文化及此种异质性文化 给翻译带来的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但遗憾的是大多数 人把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局限于文学翻译,忽略了 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新闻翻译主要是指立足于不同文化的异质性,由代 表本国的新闻机构用本国的官方语言对他国的新闻进行 新闻编译的翻译实践活动,而这种翻译实践活动最终的 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国际新闻。不同语言在不同文化间 的互译变换必然让新闻翻译跨越异质文化,因此,编译 者应当在不完全背离客观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一些翻译 策略使文本得以跟本地的受众进行“对话”,实现其传 播目的。而这种“归化”策略的运用最终常常表现出对 原文的“创造性叛逆”。 例如,不同的文化催生不同的语言习惯,随之又影 响到叙事的风格及结构。通常情况下汉语表达方式较为 含蓄,在谈论一个人优秀时不会直接用“优秀”来评价
则,在各种超文本因素的指导下,对被翻译的新闻进行“创造性叛逆”编译。
关键词:新闻翻译;“创造性叛逆”;翻译目的;超文本因素
阐释性翻译
阐释性翻译阐释性翻译(InterpretiveTranslation)是指将外国文本的意思和风格准确而全面地传达给汉语读者的译文。
它的定义是指: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以此满足读者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把原文字面和表达方式完全复制下来。
也就是说,它不仅要求译者把原文信息准确传达出来,而且要求充分考虑汉语读者的实际情境和思维习惯,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重新诠释,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解释性翻译的特点解释性翻译的特点是重视语言的准确性,关注信息的完整性,追求文化的准确传达。
重视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在翻译中,译者要精确把握原文文体,句式,用词和文化因素等,从而确保译文的质量。
此外,也要保留原文的风格,尊重母语者的思维方式,把原文思想与母语融为一体。
这就要求译者充分把握原文的言意,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原文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转化为母语的文化,进行忠实的翻译。
解释性翻译的重要性解释性翻译的重要性在于,它很好地反映了外语的文化背景,为汉语读者提供了国外的知识、思想和文化,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
同时,它也能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本意,使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更好的理解。
解释性翻译的方法解释性翻译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合理运用语言,把握原文的主旨,融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向汉语读者传达原文文化的含义。
首先,翻译者应该深入理解原文文化,了解他们的历史、政治、宗教、审美和思维方式;其次,仔细研究原文语言,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妥善处理语义,精准呈现原文的意义;第三,参考原文文本中的交往关系,妥善处理词义、句子结构和排版;最后,注意把握原文的文化背景,做好译文的文化审查,以确保译文的文化准确性和质量。
结论解释性翻译是一种以精准传达、完整理解为特点的翻译方法,它既要求译者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把外语的文化以汉语的方式表达,又要求充分考虑读者的实际情境,把原文的语言信息准确传达出来。
解释性翻译的优势在于具有客观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它可以使汉语读者更好、更快地受益,从而拓宽了他们的文化视野。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阐释学视角是一种文化学说,它探讨了文学作品的语言、符号、象征及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在这个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不仅关注于文本的形式,也关注于文本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下面将从阐释学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阐释学视角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个人创造的,也是文化背景的反映。
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需要注意文本中包含的隐含文化信息,以避免出现错误的翻译。
另外,阐释学视角也认为,翻译必须尊重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不能把它们变成标准化的东西。
因此,可译性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
首先,可译性问题需要从翻译文本的角度考虑。
文学翻译不仅要涵盖原文的语言、风格、格调,还要把原文中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思想含义传递给读者。
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必须理解原文中的隐含意义和文化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此外,由于文学作品中存在各种文学形式和风格,例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因此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如何把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并使其保持原有的艺术性和文化特征。
其次,可译性问题还需要从受众的角度考虑。
不同的文学作品面对的受众可能是不同的,例如某些作品只适合成年人阅读,而某些作品则适合青少年阅读。
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时,翻译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背景和文化特征,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也可能会影响到受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因此,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如何把文学作品与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相结合,以使之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最后,可译性问题还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考虑。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如何在不同文化之间传递作品的文化内涵。
例如,某些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某些习惯用语或文化符号,它们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的同时,尝试用目标语言中相似的文化符号来表达相同的意义。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导言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因此其翻译具有特殊的难度和挑战。
阐释学是一种关注文本内部结构、语言表达和文化意义的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文将从阐释学的视角出发,对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进行探讨,以期为研究者和从事文学翻译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阐释学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二、文学翻译的可译性概念文学翻译的可译性是指某一文学作品在语言、文化和意义层面上能否得到准确翻译的程度。
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方式和文化内涵,因此其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可转换性、文化表达性和情感再现性。
语言可转换性指的是原文和译文在语法、词汇和句式上的对应程度;文化表达性指的是译文能否准确表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内涵;情感再现性指的是译文能否传达原文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义。
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旨在探讨这些方面的问题,以期为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从阐释学的视角来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与原文的语言结构、文化内涵和意义表达密切相关。
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原文内涵的深入解读和再现。
在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结构的再现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词汇和句式。
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首先体现在译文能否准确再现原文的语言结构。
翻译者需要把握原文的语法结构、词汇选择和句式特点,以确保译文在语言上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阐释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翻译者深入理解原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好地再现其语言结构。
2. 文化内涵的传达3. 意义表达的再现文学作品的意义表达是其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文学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文学翻译的可译性还体现在译文能否准确再现原文的意义表达。
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情感表达、审美意义和意义内涵,把握其中的文学价值和内在逻辑,从而更好地进行意义再现性的翻译。
新闻文体翻译的语用顺应论阐释
新闻文体翻译的语用顺应论阐释
语用顺应论主张,语言的使用者要做的就是服从语料库,以词汇、句法和逻辑的特定顺序重新组合,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执行语言动作。
因此,越是伦理方面涉及深远时,语用顺应论便越能够弥补新闻文体翻译领域的不足。
首先,语用顺应论有助于新闻文体翻译在文字层面得到
完美表达,而不会改变原作者原有的表达方式。
语用顺应论在翻译准则上将提倡使用语料库,而偏离原文的表达方式可能会破坏原作者表达的信息。
其次,语用顺应论的作用也表现在编纂角度上,也就是新闻文体翻译最重要的一点。
新闻文体翻译要求不仅要完整地考虑原句子结构,还要正确地把握原句灵韵。
例如,在翻译一个句子时,语用顺应论可能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对原文的新句式有帮助的词汇,而不会过多的降低和破坏原汁藻句的精力和节奏。
最后,语用顺应论也可以帮助新闻文体翻译在语义层面
的理解,比如分析文本的上下文等。
通过用标准的语法结构建立语义关系,以及对某些词汇进行定义翻译,可以帮助新闻文体翻译有效率地把握新闻文本信息,进一步发挥新闻文体翻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总而言之,语用顺应论对新闻文体翻译意义重大,可以
帮助新闻文体翻译的过程更加顺利,客观地反映新闻文本的信息,发挥新闻文体翻译的重要作用。
借助这种理论,新闻文体翻译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及时,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
阐释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可译性研究一、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阐释学作为文本解释和理解的方法,强调了文本的多重意义和复杂性。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文本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一个表面上的文本,而更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具有多重含义和内涵的文本。
文学作品的翻译也需要考虑到其中的多重意义和复杂性,翻译者需要以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来对待文学作品的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阐释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意象符号、语言风格等都是需要通过阐释学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加强对原文的解释和理解,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出原文的多重意义和复杂性。
二、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是指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可翻译与不可翻译的问题。
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和多重意义,一些文学作品可能存在一些不易翻译的部分,这就需要我们从阐释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也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可能存在翻译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可以通过阐释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原文中的文化元素,以确保译文能够传达出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阐释学的方法可以为翻译者提供一些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面对一些难以翻译的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可以通过阐释学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难题,以确保译文能够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意思和内涵。
翻译者可以通过解释和理解原文的多重含义来处理一些难以翻译的文学作品。
通过阐释学的方法,翻译者可以发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能力,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解释和理解,从而找到一种合适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这些难题。
结论在文学翻译中,阐释学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文学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阐释学认为文本具有多重意义,因此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诠释和理解原文,以确保译文能够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意思和内涵。
释意理论对新闻文体翻译的阐释与应用
释意理论对新闻文体翻译的阐释与应用祝海林【摘要】新闻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而其翻译更具有把“信息”传达给译入语读者这一特点,这与释意理论的“释意”理念不谋而合.【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9)003【总页数】4页(P45-48)【关键词】释意理论;新闻翻译;意义对等【作者】祝海林【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5109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2新闻文体属于信息型文体。
这种文体的核心是反映事实,作者是隐形的。
新闻主要目的是向读者真实地传达信息,而译者要让读者清晰而准确地获得原语所表达的信息,由此可见,信息的传达才是新闻翻译的主要任务。
新闻翻译的过程也就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附身于另一种语言中,让只懂译入语的读者能够明白所传达的信息。
这里所提出的“信息”即意义显然是可以游离于语言之外的。
而释意派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外壳、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
这种认识虽源于对口译或国际会议翻译的研究,但同样适用于书面翻译。
[1]1其中所提到的第二步“脱离原语外壳”似乎与新闻翻译中的“信息”不谋而合,新闻所传达的信息就是脱离原语形式的东西,所以新闻文体的特点和功能决定了新闻翻译属于释意翻译一个类型。
释意派理论中翻译三步骤的论述为新闻翻译过程解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释意理论”又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主要观点是翻译即释意,故名“释意理论”。
塞莱丝柯维奇于1968年提出释意理论这一概念。
后来,她和其他学者共同努力,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口译研究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即既释意理论(the interpretive theory)。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释意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运用的范围也得以延伸,从口译研究扩展到笔译领域,特别是它可以解释如文学、科技等各种体裁的翻译。
释意派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是意义,其主要特点在于“释意”二字。
阐释性翻译
阐释性翻译
翻译是一门艺术形式,其目的是将一种文化的深刻思想和精神概念用新的语言表达出来,给目的语的读者们给出有意义的体验。
性翻译是将文本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一种技术。
它的目的不仅是在书面语言中提供准确无误的内容,而且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深层次的文字信息。
以下列出了性翻译的一些特征:
• 承认文化差异:通过使用文化语境,性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来自另一种语言的内容。
• 结构与全貌:性翻译不但要追求准确的意义,而且还要确保翻译的结构和句子的支架能够清楚传达出原文的整体意思。
• 重点:性翻译要坚持将文本中的重点保留下来,并在转换语言后保持原有的强度。
• 标准词汇:性翻译最重要的是翻译准确,应该使用正规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以免用词不当而影响原意。
性翻译是一种艺术,因为它不仅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而且能够实现文章的情感层面,有效地将原文的内涵传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新 闻一定要保证时效和真实 。译者无论做怎样的摘译或 者编译 ,都 不能信手拈来材料胡编乱造 ,否则突破 了新闻操守的底线 ,丧 失了大众 的信赖 ,一定会对新 闻媒体本身造成致命 的打击 。 英汉两种语言 的文化差异 的确是非常大 ,所产生的截然不 同的两种 语言逻辑思维方式 也十 分不 同,再加上 国 内外新 闻报道 不 同 的撰 写 习 惯, 很 有可 能产生 内容繁琐 ,信息 杂乱甚至 出错 ,毫无 可读性 的译 文 , 更不用说什 么新 闻价值 了。而大众在 阅读新 闻和 吸收信 息的时候 ,也 不 得不依 靠译 者绕开一 些文化 背景知识方 面的壁垒 ,在这 种情况下 ,为读 者进 行解释说 明 。也 就是做 出一定 的阐释 ,就是译者 的责任 了。 2 . 新 闻翻 译 当 中 阐 释性 翻 译 的适 用 探讨新闻翻译 当中阐释性翻译 的适用性 问题 实际上 是从传播 和媒体 的视角出发来衡量阐释性翻译 策略的现 实效果及 意义。 首先 ,新闻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类 型 ,也 是翻译 不可分离 的一个部 分 ,也就离不开阐释性翻译这一具有普 遍性的翻译策 略。 比如在 英语新 闻汉译中加人对外 国城市 、政治事件等等背景的简要 介绍 ,都是 最常见 的 阐 释 性 翻 译 类 型 ,也 可 以 看 作 是 编译 。 但 是 在 新 闻 翻 译 的 过 程 中 ,新 闻 事 实 的 客 观 性 与 翻 译 操 作 的 主 观 性 时刻都在相互协调相互制衡 ,这一点在阐释性翻译出现的文段 中格外 凸 显 。在什么情况下要加 以阐释 ,要进行什么程度的阐释 ,从 而把译文控 制在新 闻文体 的范畴之 内都需 要译者 的经验 和深 厚语言 功底作 为保 障。 新 闻报道脱离不开具体信息 、事件 、人物 ,但是过于繁琐 的解释和描述 就失掉 了新 闻语言最为本质的特征 ,而且会造成一种消费式 的浅 阅读 。 当读者无法理解新 闻中的一个新词时 ,实际上信息的传 递链 就断 开 了,读者无形 中在一次传媒社交 中被逐 出局 了。译者采用 阐释性翻译策 略 的最 终 依 据 ,就 是 把 吸 纳 全 新 的信 息 点 转 化 成 一 个 浅 阅读 的 过 程 ,从 而 让 尽 量 少 的读 者 在 这 种 间接 的传 递 中 出局 。 阐释 性 翻译 的 目的之 一 就 是 产 生 接 受 门 槛 较 低 的 浅 阅 读 。没 有 什 么 是 不可 以浅 阅读 的 ,既不 存在 认知 障碍 ,也 对记 c 平要 求 不 高 。从 国学 传 统到名著新解 ,从中华老字号的品牌到新奢侈主义的流行 ,从使徒信函到博 客 日志的更新 ,浅阅读能够实现信息世界里的贯通古今横跨东西。 面对 如今信 息爆炸新 闻爆棚 的时代 ,阐释 和浅 阅读符 合大众 流行文 化的一切基本品质 , 快 速而浅显 ,但 是这 同时也意 味着抛弃 个体思 考 , 放弃信息的多元 性甚至是精神 内涵。传播界对此也有 “ 反对 阐释 ” 的声 音 ,批评 家对浅阅读的贡献提 供 了智 力上 的支持 ,也给 “ 作 为反 动 的、 僵化的阐释”定 下了罪名 :认 为它是对艺术 的报复 ,也是智力对 世界的 报复 。“ 去阐释 ,就是 去使 世界贫 瘠 ,使世界 枯竭——为 的是另建 一个 ‘ 意义 ’的影子世界 ” 。即便 新闻 的产生和 传播都 是一 个快速 消费 的过 程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各个环节上都 抛弃深 度的借 口。在新 闻翻译这一 环节上 ,如何避免新闻译文流于肤浅 ,恐怕还是要 回到新闻最根 本的理 念 上 去 ,以 写 新 闻 的 态 度 翻译 新 闻 ,从 阐 释 观 点 和 思 想 而 不 是 从 阐 释 文 字的意图出发 ,才是新闻翻译 中的合理阐释。 总之 ,译者在新闻翻译中得当运用阐释性翻译的前提应该是 ,能够合理 把握新闻内容 ,了解阐释性翻译 、新闻语言的特征 ,并且有宏观掌控译文风 格的能力。这样才不会把新闻翻译成简讯与词条注释拼盘的大杂烩。 (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 大学
f2 o 1 4 . 8 屡 蜀圆圜嚣翳
论新 闻翻译 中的阐释性翻译
文/ 李 嫣 然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 阐释性翻译的特点 ,新闻翻译 的特 点 ,浅谈 新闻翻译 中阐释性翻译 的适用 问题 。从 而简要总
结译 者 如 何 在 进 行 新 闻翻 译 时恰 当合 理 地 应 用 阐 释 性 翻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