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六、枣核萧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用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含意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美籍华人朋友深沉的思乡感情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饱含深情的语言,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这情。

2、教学难点: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交流、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听歌《我的中国心》,渲染课堂气氛。

2、作者简介萧乾(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

1935年6月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1939年赴英讲学,开始了7年的欧美生活,其间创作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

建国后任英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后调任《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等职。

1979年8月,年近古稀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赴美旅途,参加30年来大陆与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并应邀到一些大学作巡回讲学,历时4个月。

1980年完成《美国点滴》,课文即出自于此。

3、认读识记萧乾(qián)蹊跷(qī qiāo)嫣红(yān)坳(ào)篱笆(lí ba)4、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结构梳理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4段,叙写美籍华人朋友托带几颗枣核和在车站接到枣核的情景。

第二部分,5、6两段,描述朋友所住山城的环境和所住楼房。

第三部分,7至末段,描述朋友后花园的布置,记述他要试种枣核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6、互动研究(1)朋友为什么托“我”带枣核?为什么对小小的枣核如此重视?为什么在文末才交代托“我”带枣核的原因?枣核是思乡之情的聚焦点,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自然就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高效课堂教学案(共10课时)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高效课堂教学案(共10课时)

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 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 以摆脱内部危机, 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 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 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一八七○年七月, 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 敲响了战争。

九月, 色当一役, 法军大败, 拿破仑三世被俘,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 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 对法国来说, 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 法国人民同仇敌忾, 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 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 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 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 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 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钱学森—20XX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 在他心里, 国为重, 家为轻, 科学最重, 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 10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 是科学的旗帜, 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关于《晏子使楚》记述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的散文作品。

实为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及遗闻轶事编辑而成。

晏婴(?~公元前500)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景公时为相, 以节俭力行, 危言危行显名于诸侯。

其中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居多。

晏子或犯颜直谏, 析义明理。

第二单元参考答案6、枣核参考答案:第一学时1.B2.蹊跷殷切嫣红留意劈头3.不能。

“托”更显珍贵。

4、年纪越大, 思乡越切。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萧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用朴实的语言表述人物深沉感情的写法。

2.训练学生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训练学生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难点:学习本文用朴实的语言表述人物深沉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从简介作者开始,导入课文1.萧乾:1979年的9月,已近古稀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了赴美征途。

他用一个老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组成了《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

第二单元01980年5月,分为10篇在人民日报上连载。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股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的情况(亮出投影,检查读音是否正确,并对字形进行一分钟记忆,后测试)三、归纳文章在黑板上板书的结构上,让同学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相见前托人带枣核相见后友人倾吐思乡之苦歌颂民族的伟大,深化主题四、阅读感悟1.听读老师读第一段,要求学生找出本段关键性的词语:“再三”“枣核”“蹊跷”点出文章设置的悬念(提问后板书)。

2.a.让学生读2—4节课文,要求学生找出表示年龄的关键同语,并推断出老人有多大年龄?(风烛残年,七十多岁了)b.找出友人得到枣核后有何举动,找出一个关键的“动”词来,并体会第二单元 1友人的情感。

3.找一小组同学从第五节读到倒数第二节,每人读一自然节,并要求学生划出表达友人思乡活动的心理和思乡方式的句子,再次体会友人的心情。

再者,找出友人要枣核的答案。

4.总结上述课文,结束此课。

问:a.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何?——枣核b.开始设置悬念的结构有何好处——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作文教案 苏教版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作文教案 苏教版

第二单元感恩的心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这是我几天前刚学会的一首手语歌:《感恩的心》。

很美的音乐,很美的歌词,却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它深刻的内涵。

我回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网上下载这首歌,把它存在我的电脑里,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地教我的孩子做着手语。

我给她讲了一个故事,关于这首歌的由来。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

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

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

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

在她们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就是无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

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

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影子。

天,越来越黑。

雨,越下越大。

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

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

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

她以为妈妈太累了,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

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住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在攥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却发不出一点声音……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

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

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那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

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唱”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唱”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我给孩子讲完这个故事,发现她的小脸上已经挂满了泪珠。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归途 [宋明娟]上完这节课,我就可以回家了。

唉,怎么还不下课呢?(开头包含必要的交代和铺垫。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

我把书包往肩上一甩,三步两步跑下楼来,驾上单车,飞也似地冲出校门。

(一连串的动词,具体而又形象。

)我穿过拥挤的人群,突然一下子撞了前面的老太太一下。

老太太回头望着我,说: 孩子啊,你骑车可一定要注意点啊!撞着了人可不是好玩儿的呀! 我抱歉地一笑,赶紧向前骑去。

( 撞人旨在突现我心情急切,但老太太的话不够口语化,不符合情景特点。

)真不明白今天哪来这么大劲儿,车轮在不停地转,越转越欢,我已遥遥领先。

咔嚓 ,怎么了?见鬼,链条掉了。

我急忙跳下车,摆弄起来,可半天也没弄好。

怎么啦?我来帮帮你!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同学戴文强。

他三下两下就把我的车子弄好了。

我跳上车,又向前冲去。

(由轻快、高兴陡转为焦急,心情变化且文见曲折。

只是本段写得过于简略,渲染不够。

)一路急驰,我竟也不觉哼起了不知名的小曲儿: 真呀真快活 ( 哼曲儿 ,孩子们非常典型的高兴之举。

)啊,快了,快了!村口站着的是妈妈。

娟儿,回来了! 妈妈向我挥着手。

(这一段表明是亲情在召唤着我。

)回到家里,我放下自行车和书包,直奔饭桌。

哇,这么多可口的菜!( 回到家里 ,表明已不再是归途上的事了。

文章循此继续叙写下去,实为离题。

这是本文的重大失误。

)娟儿,快吃。

在学校总是吃冷菜,在家可得多吃点,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妈妈一边往我碗里夹菜,一边抚摸我的头, 看,又瘦了。

知道,妈,您也吃呀! 我看着妈妈日益消瘦的脸庞,深陷的眼窝,霜染的白发,心里一阵酸楚。

(这一段和上一段侧重表现母爱的无私。

下一段侧重表现父亲的关爱。

若硬要表现父母之爱,宜于将有关情节插叙在归途中间。

最好还是舍去。

)现在学习抓得挺紧吧?可不能松劲儿。

要注意身体,离期中考试不远了。

爸爸的话很平静,却饱含着无限深情,很深沉。

多好的父母,多好的家啊!我想。

【升格点拨】《归途》(原稿)这篇文章选材有生活气息,笔端流露着真情实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

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枣核》人一离开故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怀乡的梦,却永远如影随行。

“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故乡的一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化为血肉丰满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天涯游子的心头……《枣核》一,借几颗枣核,书写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侨越到晚年,思乡越切的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炎黄子孙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最后一》这里有恪尽职守的老师,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也有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的神色凝重、悲愤,或目光专注地倾听……这是出现在一堂不同寻常的法语上的动人情景。

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阿尔萨斯沦陷于普鲁士,并被屈辱地结束法语的教学,阿尔萨斯的一群普通的法国人怀着热爱祖国语言、反抗外侵略、维护国家尊严的饱满激情,在最后一堂法语上,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年9月17日,在太平洋上,一艘轮船搭载着一家四口从大洋彼岸驶向东方。

而30年后的198年月18日,同样在太平洋上,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震惊世界。

将这两个历史性的时刻联接起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幻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像出的奇特经历,特别是他当时为了离开美国回到祖国怀抱而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在中国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中的某些句子,有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天祥的一片丹心。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

畅谈2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

巡视。

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

巡视,参与讨论。

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第2课时:《枣核》学习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引出“枣核”。

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

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

交流。

教学反思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导入: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K12学习】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K12学习】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

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热情。

《枣核》人一离开故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怀乡的梦,却永远如影随行。

“寄语莺声休便老,天涯犹有未归人。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化为血肉丰满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天涯游子的心头……《枣核》一文,借几颗枣核,书写了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侨越到晚年,思乡越切的情怀,字里行间洋溢着炎黄子孙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最后一》这里有恪尽职守的老师,有稚气未脱的孩子,也有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的神色凝重、悲愤,或目光专注地倾听……这是出现在一堂不同寻常的法语上的动人情景。

在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阿尔萨斯沦陷于普鲁士,并被屈辱地结束法语的教学,阿尔萨斯的一群普通的法国人怀着热爱祖国语言、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尊严的饱满激情,在最后一堂法语上,共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9年9月17日,在太平洋上,一艘轮船搭载着一家四口从大洋彼岸驶向东方。

而30年后的198年月18日,同样在太平洋上,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震惊世界。

将这两个历史性的时刻联接起来的就是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在这个名字的背后,有着一段任何科幻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像出来的奇特经历,特别是他当时为了离开美国回到祖国怀抱而走过的一段曲折的道路……《古代诗歌四首》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中的某些句子,有不朽的艺术价值,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设计】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件

【设计】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件

【关键字】设计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初中语文教育岳亚军名教师工作室申骞一、单元内容本单元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是对炎黄子孙进行爱国教育和熏陶的语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要在分析课文人物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写作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自己的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2、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的爱国心声。

2、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个性,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3、写作中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详略得当;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符号修改作文,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枣核》(1课时)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课文《古诗四首》(2课时)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两个“不止一次”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3、这位次长大为震惊。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课文《枣核》(2课时)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著称。它是传承文化、启迪思想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体会诗人杜甫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当代价值,分析如何将古诗中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
(3)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僻字词的认识,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以及“萧萧”、“滚滚”等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
(1)对古诗中意象和隐喻的理解,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层意义,理解诗人在战乱时期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2)对古诗情感表达的准确把握,学生往往难以深入体会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复杂情感,如《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历史的感慨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四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主题思想的掌握,特别是《登高》、《望岳》、《春望》、《赤壁怀古》中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举例:《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的壮阔景象和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壮志豪情。
(2)古诗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感,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增强语感。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在时间安排上,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相对紧张,有些小组没有足够的时间展示他们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进行。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3、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难点: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的同时,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

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

何敬平(1918-1949),四川巴县人,共产党员,曾在重庆电力公司工作。

1948年4月被捕,囚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牺牲。

白深富,四川壁山人,共产党员,曾在四川合江等地工作。

1948年在壁山被捕,囚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牺牲。

2、背景资料1949年10月1日,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重庆市歌乐山麓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后,革命者欣喜若狂。

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难平心中的激动,他们用一床红色的被单和几个纸剪的五角星作了一面红旗。

红旗做好以后被藏在牢房的地板下,准备重庆解放时高举红旗冲出去。

可是早在8月24日,蒋介石就秘密下令:一旦重庆不保,第一是炸毁兵工厂和重要电力设备,第二是屠杀关押的全部政治犯。

1949年11月28日凌晨2时,渣滓洞最后的大屠杀开始了,特务将关押在渣滓洞的难友集中在楼下8间牢房,锁上牢门,用机枪疯狂扫射,然后浇上汽油,纵火焚烧。

共180人在这里殉难.这些革命战士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在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的同时,还用他们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的追求。

3、给下列字注音。

判逆nì希罕xīhan 渣滓zhāzǐ矫健jiǎo倔强jué贫瘠jí花苞bāo 乾坤qián kūn三、合作探究阅读《把牢底坐穿》1、找出表现革命者要把牢底坐穿的目的和表现他们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革命信念的诗句。

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诵读欣赏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上)第二单元诵读欣赏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开展朗诵比赛,掌握朗诵诗歌的根本技巧。

2.赏析这两首诗,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出朗读要求,开展朗诵比赛
二.分组进展朗诵比赛:
三.诵读《把牢底坐穿》,完成练习:
⒈他们为什么“愿把牢底坐穿”?
⒉“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稀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⒊在理解的根底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

(学生当堂完成,相互交流。

⒈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倒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⒊略)
四.诵读《花》,完成练习:
⒈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⒉“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

”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⒊“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

”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上“血红”二字?
(学生当堂完成,相互交流。

1.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

2.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消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

3.说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的决心。


五.背诵这两首诗。

布置作业:收集爱国主义诗歌,并选背两首,准备举行班级“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交流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课文《枣核》(2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起始课)
第二课时枣核(1)
第三课时 枣核(
2)
第四课时最后一课(1)
第五课时最后一课(2)
第六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第七课时古诗四首
第八课时晏子使楚(1)
第九课时晏子使楚(2)
第十四课时语文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附录:
详略不得悖文题
【原文展示】
归途 [宋明娟]
上完这节课,我就可以回家了。

唉,怎么还不下课呢?(开头包含必要的交代和铺垫。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

我把书包往肩上一甩,三步两步跑下楼来,驾上单车,飞也似地冲出校门。

(一连串的动词,具体而又形象。

)
我穿过拥挤的人群,突然一下子撞了前面的老太太一下。

老太太回头望着我,说:“孩子啊,你骑车可一定要注意点啊!撞着了人可不是好玩儿的呀!”我抱歉地一笑,赶紧向前骑去。

(“撞人”旨在突现“我”心情急切,但老太太的话不够口语化,不符合情景特点。

) 真不明白今天哪来这么大劲儿,车轮在不停地转,越转越欢,我已遥遥领先。

“咔嚓”,怎么了?见鬼,链条掉了。

我急忙跳下车,摆弄起来,可半天也没弄好。

“怎么啦?我来帮帮你!”我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同学戴文强。

他三下两下就把我的车子弄好了。

我跳上车,又向前冲去。

(由轻快、高兴陡转为焦急,心情变化且文见曲折。

只是本段写得过于简略,渲染不够。

)
一路急驰,我竟也不觉哼起了不知名的小曲儿:“真呀真快活……”(“哼曲儿”,孩子们非常典型的高兴之举。

)
啊,快了,快了!村口站着的是妈妈。

“娟儿,回来了!”妈妈向我挥着手。

(这一段表明是亲情在召唤着“我”。

)
回到家里,我放下自行车和书包,直奔饭桌。

哇,这么多可口的菜!(“回到家里”,表明已不再是“归途”上的事了。

文章循此继续叙写下去,实为离题。

这是本文的重大失误。

) “娟儿,快吃。

在学校总是吃冷菜,在家可得多吃点,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妈妈一边往我碗里夹菜,一边抚摸我的头,“看,又瘦了。


“知道,妈,您也吃呀!”我看着妈妈日益消瘦的脸庞,深陷的眼窝,霜染的白发,心里一阵酸楚。

(这一段和上一段侧重表现母爱的无私。

下一段侧重表现父亲的关爱。

若硬要表现父母之爱,宜于将有关情节插叙在“归途”中间。

最好还是舍去。

)
“现在学习抓得挺紧吧?可不能松劲儿。

要注意身体,离期中考试不远了。

”爸爸的话很平静,却饱含着无限深情,很深沉。

多好的父母,多好的家啊!我想。

【升格点拨】
《归途》(原稿)这篇文章选材有生活气息,笔端流露着真情实感。

但作者在写作中过于讲究叙事的完整,结果导致详略失当,湮没了文章的重点。

以时间、地点等为标题的作文,对文章的写作重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必须是在相应的时间或地点发生的事。

“归途”二字作为标题,要求我们应该将归途中的所为所见所思所感作为叙写的重点。

《归途》(原稿)详写了发生在家中的“餐桌关爱”一事,即使在生活中确有其事,但它显然不是“归途”上发生的事,与题目要求相左,因此必须大胆舍去。

本文的修改,应该将选材和详写锁定在“归途”中。

宜用“‘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作为线索,选好典型细节,调动多种描写手段,强化心理活动描写,以收到切合文题、突出重点、感染读者的良好效果。

【升格佳作】
归途
嘿,上完这节课,就可以胜利大逃亡——回家喽。

最后一节课可真有魔力,不知是我屁股上长了刺儿,还是怎的,辗来辗去就是坐不住。

趁老师不注意,偷偷瞅瞅窗外,唉,打铃人被鬼抓去了?
“丁零零……”打铃人终于从地狱归来!我把书包往背上一甩,三步两步冲下楼,驾上单车,飞也似地冲出校门。

在清脆的铃声中快速穿过拥挤的人群,猛地刹车停在那个时髦女郎脚后跟处,擦了旁边的老太太的胳膊,“现在的孩子……”未等老太太摇头叹气地说完,我早已扮个鬼脸,抱歉地一笑,溜之大吉。

今天的天气随人心,阳光明媚好个春,太阳公公笑咧了嘴,春风婆婆乐懒了身。

蜜蜂“嗡嗡”地飞在路旁异常耀眼的油菜花间,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今天怎么变得如此悦耳?春姑娘
最善解人意,把归途装扮得如此美丽。

真不明白今天哪来这么大劲儿,车轮在不停飞转,越转越欢,我已遥遥领先了。

“咔嚓”,怎么了?见鬼,链条掉了。

我急忙跳下车,摆弄起来。

看着别人哼着小曲急驰而过,脸上不觉冒出了汗珠。

越急越出乱,非但车没骑好,还摔了一跤,车把也歪了。

脸上汗珠越来越多,竟不断往下滚。

啊,来了救星。

老同学,帮帮我吧!巧手人到底能干,没几下就弄好了。

我连声“谢谢”也没说,跳上车,冲向前去。

一路急驰,我竟也不觉哼起了不知名的小曲儿:“真呀真快活……”引得过往的行人纷纷扭头望着我。

我才不管那些呢,“时人不知余心乐,南腔北调表我心”嘛!
……
噢,快了,快到家了!看见了,村旁的大柳树下,依稀站着一个人。

不用问,那就是我最亲爱的老妈!
“妈妈,我回来了!”我用力一踩车蹬,急速向村口冲去。

【评析】
围绕“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景物映衬等手段,将“我”在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思刻画得具体而又感人。

“瞅窗外”“掉链条”等情节使文章行文曲折跌宕。

文章中以短句为主,与本文或急切思归、或轻快而行的内容相映成趣,别有情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