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例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谣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例析
浦东新区金茂小学王月琴
童谣是一种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讲究韵律节奏、适合儿童快乐传诵的儿童文学。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童谣作为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表明,童谣的确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的童谣,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儿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童谣,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给予一些学习方法的提示,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味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学习的快乐。童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
一、童谣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一年级第一学期36课《比尾巴》是一篇问答式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强。37课《荷叶圆圆》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语句优美。设计本课教学时,可趁热打铁,继续利用这种问答式童谣的优势,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巧妙过渡中点燃学习的兴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猜谜有着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所以老师先设计几个有关联的谜面,让学生通过猜谜的形式引出“荷叶”。当谜面一出来,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当所有的谜面与谜底一一揭示之后,再顺势让学生朗读由谜面和谜底组成的问答式童谣——
什么星球圆圆夜空挂? 月亮圆圆夜空挂。
什么饼儿圆圆中秋尝? 月饼圆圆中秋尝。
什么叶儿圆圆水里长? 荷叶圆圆水里长。
结果证明,这样的处理形式,以自然的形式将童谣呈现出来,没有硬塞给学生的机械,看到自己的答案成了童谣的一部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习兴趣也就得到了自然的激发。这样的方式还给学生创设了乐学的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
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童谣提示,培养习惯
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年级则是小朋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关键期。
从孩子们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他们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与指导。而其中大多数的要求是通过童谣的形式让学生一一去理解、掌握,进而达到预期的目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学生开始学写字时,老师将写字时的坐姿要求编成简短的《写字三字歌》——身坐正,脚放平。拳尺寸,记在心。这样每次拿起笔开始写字,老师就可用引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说边做好写字的准备。
再如,教学中,老师要学生按要求圈划相关词句时,也可用童谣进行指导:文具盒,轻打开,学习用品请出来。
认真找,仔细圈,比比谁的动作快。
这首童谣不仅对学生的“圈划”提出了要求——认真找,仔细圈,比比谁的动作快。而且对学生在此项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的注意点也作了提醒——文具盒,轻打开,学习用品请出来。
由此可见,童谣这一特殊的文学形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更要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行为。
三、童谣渗透,指导学法
语文课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它集听、说、读、写于一体,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其间均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
举例来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发展语感,学习书面语言的有效途径。因此,一年级的小朋友尤其要注重朗读的指导与训练。针对学生平时朗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要求可用下面的童谣进行指导——读好课文有办法,正确流利不拖拉。
动作表情作用大,加上它们人人夸。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让学生先将读得好的小朋友的优点说一说,然后出示上面这首童谣。学生在童谣的引导下,对读好课文的要求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同时也对自己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更为明确的改进方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童谣中提出的一些朗读的基本要求,老师可再通过多种手段的激趣、多种形式的朗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喜欢读、敢于读、乐于读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再比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教材中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查字典,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教学音序查字法时,老师可在演示教学,让学生初步练习之后,将要点编成童谣进行指导:
小小字典手中拿,学习音序查字法。
大写字母先确定,拼出音节找页码。
一声定在当前页,按照声调往后查。
学生一边诵读这首童谣,一边练习这一查字法,一定很快就能掌握音序查字法的几个关键步骤。
四、童谣总结,加深理解
用童谣的形式来总结课文内容,甚至点明文章要义,既简明生动,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比如,教学《花木兰》这一课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所处时代与文章的背景截然不同,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呢?老师除了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适当的讲解,点拨外,在教学结束时,再利用板书和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如“巾帼英雄、女扮男装、赫赫战功、英勇善战”等,跟学生一起将之串编成一首童谣——
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前线。
替父从军有孝心,英勇顽强又善战。
赫赫战功她来立,谁说女子不如男?
教学结果显示,学生对总结课文的这首童谣不但参与兴趣非常浓厚,而且记忆犹为深刻,同时对花木兰替父从军这一历史故事也加深了理解。
五、童谣创作,训练说话
教学过程中,拓展说话的训练往往是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要积极挖掘教材,
借助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地给已经在阅读课文中得到许多启示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引发他们想象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荷叶圆圆》最后一个环节时,老师可先将本文的语言转成童谣的引入句——绿绿的荷叶圆又圆,小水珠把它当摇篮。为学生创设语言转换的机会,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模仿创作作较好的铺垫。然后出示蚂蚁、鱼儿的图片,让学生模仿“小水珠把它当摇篮。”一句来说一说,还有谁把荷叶当什么?于是一首童谣便可在“谁把谁当什么。”的句式训练中呈现出来——
绿绿的荷叶圆又圆,小水珠把它当摇篮。
小蚂蚁把它当小船,小鱼儿把它当阳伞。
这样的语言训练不仅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同时又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和孩子们一起创编一首趣味十足的儿歌,也会让孩子们有学习的成就感,更好地沟通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
童谣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与语文课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千思万缕的联系。学生对童谣的认知,从他们牙牙学语时就已经有了。因此,在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童谣,利用童谣这一载体,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老师和学生可一起分享智慧,无论是对课堂节奏,课堂气氛的调控,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情感的发展与培养,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