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德育网络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德育网络
第七章德育网络
第一节 德育网络概述
第二节
德育网络的组成及其实施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网络德育
一、德育网络的含义
德育网络是指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
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组织体系(教育 网)。也就是说,德育网络是整合校内外 各种德育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 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
德育网络与网络德育的区别?
面内容,也包括德育的方法与形式。
二、网络德育的特点
1、教育主体呈现出非主体化特征。 2、网络德育的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 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德育内容的广度、深
度变得更丰富,更复杂和更全面。
3、网络德育方法更富有启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4、德育功能更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可选择性和不
(2)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在学校的时间较 长 (3)学校对家庭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4)学校主动、自觉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
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三维一体,相 互联系,互为补充,互动合作。
二、德育网络的实施
(一)德育网络的实施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 2、主动参与原则 3、协调统一原则 4、互动优化原则
我道德教育,提升了德育主体的主体性。
4、网络上各领域、各层次德育能互相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德育 系统整合,形成德育合力,增强了德育的系统性。
5、网络容易实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互惠互动,使德育基
础理论研究者,应用理论研究者和学校德育实践者三者 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和沟通,不再彼此脱离、封闭,克服 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增强了现行学校 德育的理论性,同时也强化了实践性。
网络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1)改变社会结构和地位
(2)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某些组成形式 (3)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4)出现新的政治民主形式(广泛参与、即时、亲 近)
一、什么是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与内容,以网 络媒介开展的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 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既包括德育的网络方
社会实践基地领导小组
上海市真如中学的德育一体化网络
学校德育指导小组 学校 班级德育小组 班级学科教师德育研讨小组 家长委员会 德育一体化网络 家庭 家长教育互助组 家长学校 居(村)委社会教育领导小组 社会 校外辅导员队伍 社会实践基地领导小组
耒阳市“三维一体” 德育网络系统
市委、市政府
市关工委
(二)德育网络的沟通形式与实施途径
1.三方联席会议,统一思想,协调一致 2.学校与社区共建社区德育基地 3.家校通讯、家长学校 、家校互访 、家长会 、 家长委员会
第三节 网络德育
人类信息交往的历史过程
第一次飞跃是出现的语言。 第二次飞跃是出现了文字。 第三次飞跃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第四次飞跃是电报、电话。 第五次飞跃是广播、电视。 第六次飞跃是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
延伸
社会德育的特征: (1)普遍性与开放性 (2)文化性与隐蔽性 (3)互动性与创造性
社会环境的德育价值:
(1)提供成长基地 (2)创造内在的需求 (3)左右运作模式 (4)社区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社区发达程度、 社区文化环境)
3、学校德育在德育网络中居于主导地位
(1)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
总之,网络德育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变革了现行学校德 育的运行模式,而且开创了学校德育的现代化方式,丰
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资源,优化了学校德育的环境。
(二)消极影响: 1、对学生政治观、价值观的影响(政治观念淡化、
民族意识虚化)
2、对学生道德观的影响(道德意识弱化)
3、对学生法制观的影响(法律意识淡薄)
(工会\妇联\团委等) 家长委员会
教育局
市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
(文明办\公安\政法等) 社区教育委员会
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家庭德育系统
学校德育系统
社区德育系统
二、建立德育网络的必要性
(一)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的理论依据
1. 系统科学思想为德育网络的建构提供了科学 依据 2.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德育网络提供了哲学和教育 基础
有个同学在学校受了欺负,家长就说:“你没有长
手,人家打你,你不能打人家,你打不赢人家,你
不能找人帮你打吗?”。
某小学的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遭到家长的强烈不 满,家长当着学生的面威胁班主任说:“我们孩子 要是出走了,我非抄了你的家”,后来这个孩子真 的赌气出走了。
思考: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呢?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影响?
三、德育网络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 有利于保持整个教育在导向上的一致 3.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整体效应
第二节 德育网络的组成及其实施
一、德育网络中各要素的作用
1、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 家庭德育的特征: (1)基础性(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2)深刻性(接触频度高与非正式成分高) (3)互补性
(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的现实要求
1、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改变“孤岛”状况,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3、当今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4、国家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具体要求
德育网络化趋势 所谓网络化,系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学 校德育中日益结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如美 国战后已从单纯依靠历史课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演 变为由学校教学、活动、家长联谊会、童子军等学生组织以 及国庆等节假日的庆祝活动、文艺表演、宗教仪式来完成。 菲律宾、丹麦、新加坡等国都采用各种手段来发展德育一体 化网络,使学校同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家庭、 社区中心以及政府官方机构建立制度化联系。日本1988年的 “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把建立德育网络作为评价德育工 作,防范青少年失足在重要措施。在西方近10年来的德育改 革中,德育网络化的趋势在日益增强。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463、464页)
可控制性;德育实施更具仿真性。
三、网络德育的意义
1、从依赖型道德向自主型道德转变。 2、从封闭型道德向开放型道德转变。 3、从一元化道德到多元化道德转变。
四、网络德育与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网络德育资源丰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有利于广泛收
集,迅速传播和及时提取,大大增强了学校德育的时效性。 2、网络德育信息容量大,视野开阔,便于开展德育调查分析和 研究,提高了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3、网络交流沟通平等,自由,全面,及时,有利于网民进行自
学校是教育的孤岛 许多学校脱离了它所属的社区而完全孤立。就 是说,学校是教育的孤岛。传统这一海峡使学校 同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样,居住在孤岛上的人 们,在学校求学期间敢于横穿这个海峡的是不多 的。本来,这个岛上的居民们,只在书本中读到 环境世界,直至从学校毕业,才回归本土生活。 然而,在学校与社区之间架筑桥梁,使人人能自 由往来期间的学校是微乎其微的。 ([日]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主编,钟启泉译: 《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 233页)
4、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冷漠、人格
畸型发展)
讨论: “网瘾”真的存在吗?
何为“瘾”?谁有“瘾”?
网瘾有何危害?
五、网络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德育观念的更新 由“教会顺从”转向“学会选择”的德育观 由“封闭”转向“开放”的德育观 由“他律”转向“自律”的德育观
(二)德育内容的更新
参考资料
[1]厉以贤 《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 [3]马忠虎 《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 [4]戴永明 蒋恩铭 《网络伦理与法规》[M]福建人民出版社 [5]马和民 吴瑞君 《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6]华继师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新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4月 [7]张标 《构建校外德育网络 优化整体育人环境》[J]教育探索 2001 第11 期 [8]陈永渠 《论学校德育的网络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 2005年2期 [9]马农 《整合德育资源 建立德育网络》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8期
家庭环境的德育价值:
(1)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年限
及成就、自信心、自主意识及抱负水平等,但并无
一对一的线性关系。
(2)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家庭和离异单亲家庭)对学 生的影响 (3)家长的职业类别与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影响(民 主型、溺爱型、专制型) (4)家庭气氛对学生的影响
2、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补充和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与内容, 以网络媒介开展的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 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
学校德育组织体系
德育指导小组
班级(年级)德育小组
班级(年级)学科教师德育研讨小组
家庭德育组织体系
家庭教育互助组
家长委员会
家长学校
社区德育组织体系
居(村)委会社会教育领导小组
校外辅导员队伍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
普适的基础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三)德育方法的创新
(一)网络德育课 (二)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育人环境
(五)建立家校联系电子信箱 (六)网上心理咨询指导
(七)就业指导热线
思考题
1、德育网络与网络德育的联系与区别? 2、联系实际,论述德育网络的必要性与作用? 3、德育网络中各要素的特征与作用是什么? 3、网络德育对学校德育有何影响?
第七章德育网络
第一节 德育网络概述
第二节
德育网络的组成及其实施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节
网络德育
一、德育网络的含义
德育网络是指实施德育的一种多渠道、
多层次、全方位的德育组织体系(教育 网)。也就是说,德育网络是整合校内外 各种德育力量,由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沟通 渠道构成的组织体系。
德育网络与网络德育的区别?
面内容,也包括德育的方法与形式。
二、网络德育的特点
1、教育主体呈现出非主体化特征。 2、网络德育的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 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德育内容的广度、深
度变得更丰富,更复杂和更全面。
3、网络德育方法更富有启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4、德育功能更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可选择性和不
(2)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在学校的时间较 长 (3)学校对家庭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4)学校主动、自觉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
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三维一体,相 互联系,互为补充,互动合作。
二、德育网络的实施
(一)德育网络的实施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 2、主动参与原则 3、协调统一原则 4、互动优化原则
我道德教育,提升了德育主体的主体性。
4、网络上各领域、各层次德育能互相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德育 系统整合,形成德育合力,增强了德育的系统性。
5、网络容易实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互惠互动,使德育基
础理论研究者,应用理论研究者和学校德育实践者三者 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和沟通,不再彼此脱离、封闭,克服 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增强了现行学校 德育的理论性,同时也强化了实践性。
网络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1)改变社会结构和地位
(2)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某些组成形式 (3)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4)出现新的政治民主形式(广泛参与、即时、亲 近)
一、什么是网络德育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与内容,以网 络媒介开展的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 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既包括德育的网络方
社会实践基地领导小组
上海市真如中学的德育一体化网络
学校德育指导小组 学校 班级德育小组 班级学科教师德育研讨小组 家长委员会 德育一体化网络 家庭 家长教育互助组 家长学校 居(村)委社会教育领导小组 社会 校外辅导员队伍 社会实践基地领导小组
耒阳市“三维一体” 德育网络系统
市委、市政府
市关工委
(二)德育网络的沟通形式与实施途径
1.三方联席会议,统一思想,协调一致 2.学校与社区共建社区德育基地 3.家校通讯、家长学校 、家校互访 、家长会 、 家长委员会
第三节 网络德育
人类信息交往的历史过程
第一次飞跃是出现的语言。 第二次飞跃是出现了文字。 第三次飞跃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 第四次飞跃是电报、电话。 第五次飞跃是广播、电视。 第六次飞跃是电子信息与网络技术。
延伸
社会德育的特征: (1)普遍性与开放性 (2)文化性与隐蔽性 (3)互动性与创造性
社会环境的德育价值:
(1)提供成长基地 (2)创造内在的需求 (3)左右运作模式 (4)社区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作用(社区发达程度、 社区文化环境)
3、学校德育在德育网络中居于主导地位
(1)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
总之,网络德育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变革了现行学校德 育的运行模式,而且开创了学校德育的现代化方式,丰
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资源,优化了学校德育的环境。
(二)消极影响: 1、对学生政治观、价值观的影响(政治观念淡化、
民族意识虚化)
2、对学生道德观的影响(道德意识弱化)
3、对学生法制观的影响(法律意识淡薄)
(工会\妇联\团委等) 家长委员会
教育局
市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
(文明办\公安\政法等) 社区教育委员会
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家庭德育系统
学校德育系统
社区德育系统
二、建立德育网络的必要性
(一)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的理论依据
1. 系统科学思想为德育网络的建构提供了科学 依据 2.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德育网络提供了哲学和教育 基础
有个同学在学校受了欺负,家长就说:“你没有长
手,人家打你,你不能打人家,你打不赢人家,你
不能找人帮你打吗?”。
某小学的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遭到家长的强烈不 满,家长当着学生的面威胁班主任说:“我们孩子 要是出走了,我非抄了你的家”,后来这个孩子真 的赌气出走了。
思考: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呢?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影响?
三、德育网络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2. 有利于保持整个教育在导向上的一致 3.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整体效应
第二节 德育网络的组成及其实施
一、德育网络中各要素的作用
1、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 家庭德育的特征: (1)基础性(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2)深刻性(接触频度高与非正式成分高) (3)互补性
(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的现实要求
1、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改变“孤岛”状况,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3、当今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4、国家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具体要求
德育网络化趋势 所谓网络化,系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学 校德育中日益结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如美 国战后已从单纯依靠历史课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演 变为由学校教学、活动、家长联谊会、童子军等学生组织以 及国庆等节假日的庆祝活动、文艺表演、宗教仪式来完成。 菲律宾、丹麦、新加坡等国都采用各种手段来发展德育一体 化网络,使学校同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家庭、 社区中心以及政府官方机构建立制度化联系。日本1988年的 “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把建立德育网络作为评价德育工 作,防范青少年失足在重要措施。在西方近10年来的德育改 革中,德育网络化的趋势在日益增强。 (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463、464页)
可控制性;德育实施更具仿真性。
三、网络德育的意义
1、从依赖型道德向自主型道德转变。 2、从封闭型道德向开放型道德转变。 3、从一元化道德到多元化道德转变。
四、网络德育与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
1、网络德育资源丰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有利于广泛收
集,迅速传播和及时提取,大大增强了学校德育的时效性。 2、网络德育信息容量大,视野开阔,便于开展德育调查分析和 研究,提高了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3、网络交流沟通平等,自由,全面,及时,有利于网民进行自
学校是教育的孤岛 许多学校脱离了它所属的社区而完全孤立。就 是说,学校是教育的孤岛。传统这一海峡使学校 同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样,居住在孤岛上的人 们,在学校求学期间敢于横穿这个海峡的是不多 的。本来,这个岛上的居民们,只在书本中读到 环境世界,直至从学校毕业,才回归本土生活。 然而,在学校与社区之间架筑桥梁,使人人能自 由往来期间的学校是微乎其微的。 ([日]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主编,钟启泉译: 《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 233页)
4、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人际关系冷漠、人格
畸型发展)
讨论: “网瘾”真的存在吗?
何为“瘾”?谁有“瘾”?
网瘾有何危害?
五、网络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德育观念的更新 由“教会顺从”转向“学会选择”的德育观 由“封闭”转向“开放”的德育观 由“他律”转向“自律”的德育观
(二)德育内容的更新
参考资料
[1]厉以贤 《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檀传宝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 [3]马忠虎 《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 [4]戴永明 蒋恩铭 《网络伦理与法规》[M]福建人民出版社 [5]马和民 吴瑞君 《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6]华继师 《构建“三位一体”德育新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4月 [7]张标 《构建校外德育网络 优化整体育人环境》[J]教育探索 2001 第11 期 [8]陈永渠 《论学校德育的网络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 2005年2期 [9]马农 《整合德育资源 建立德育网络》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8期
家庭环境的德育价值:
(1)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年限
及成就、自信心、自主意识及抱负水平等,但并无
一对一的线性关系。
(2)家庭结构(独生子女家庭和离异单亲家庭)对学 生的影响 (3)家长的职业类别与文化程度对学生的影响(民 主型、溺爱型、专制型) (4)家庭气氛对学生的影响
2、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补充和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与内容, 以网络媒介开展的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 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
学校德育组织体系
德育指导小组
班级(年级)德育小组
班级(年级)学科教师德育研讨小组
家庭德育组织体系
家庭教育互助组
家长委员会
家长学校
社区德育组织体系
居(村)委会社会教育领导小组
校外辅导员队伍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
普适的基础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三)德育方法的创新
(一)网络德育课 (二)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育人环境
(五)建立家校联系电子信箱 (六)网上心理咨询指导
(七)就业指导热线
思考题
1、德育网络与网络德育的联系与区别? 2、联系实际,论述德育网络的必要性与作用? 3、德育网络中各要素的特征与作用是什么? 3、网络德育对学校德育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