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学案例1

1.结合教材,系统地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2.以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不同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人口增长情况。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2.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明确人口空间变化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口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得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分析某个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空间变化为背景,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以及一些贫困地区,如甘肃、贵州等。这些地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第一章: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原因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口空间变化案例1.4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重要性讲授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原因分析案例: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2.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理解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2.2 教学内容: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策交通运输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2.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策和交通运输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并分享讨论结果2.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的掌握程度第三章: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3.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理解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3.2 教学内容:城市化农村人口外流人口迁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3.4 教学活动:讲授城市化、农村人口外流和人口迁移的特点图片展示:展示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3.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的理解程度图片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的掌握程度第四章: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理解各种影响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对资源环境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空间变化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影响4.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空间变化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影响,并分享讨论结果4.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影响的掌握程度第五章: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5.1 教学目标:了解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理解各种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5.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策略社会保障策略环境保护策略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5.4 教学活动:讲授经济发展策略、社会保障策略和环境保护策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并分享讨论结果5.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的掌握程度第六章: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分析6.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理解数据分析在研究人口空间变化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数据来源: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卫星图像等数据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据的来源和分析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6.4 教学活动:讲授数据的来源和分析方法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进行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分析6.5 教学评估:数据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数据的分析能力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第七章:人口空间变化的国际比较7.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不同国家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7.2 教学内容: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家人口空间变化案例7.4 教学活动:讲授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案例分析: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7.5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国际比较的掌握程度第八章:人口空间变化的前景与挑战8.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认识应对人口空间变化面临的挑战8.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挑战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挑战的方法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8.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挑战的方法讨论:让学生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8.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发展趋势和应对挑战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策略的掌握程度第九章:人口空间变化案例研究9.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进行人口空间变化的案例研究理解案例研究在研究人口空间变化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案例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人口空间变化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案例研究9.4 教学活动:讲授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人口空间变化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案例研究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案例研究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展望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的研究方向10.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的研究方向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的展望10.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讨论:让学生讨论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的展望10.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总结与展望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方向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和类型3. 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及其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作用4. 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及其效果5. 人口空间变化的国际比较和前景与挑战难点:1. 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2. 数据分析方法在研究人口空间变化中的应用3. 人口空间变化案例研究的具体实施和分析4. 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方向的探索和展望。
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 。
学习目标1.说出人口迁徙、国际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的含义。
2.据有关资料,剖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徙的不一样特色及原由。
3.对照剖析、 说明我国 1949 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徙的特色及原由。
4.依据事例,剖析概括影响人口迁徙的主要要素,影响人口迁徙的决定性要素。
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1.人口迁徙的观点、主要种类 2.人口迁徙的意义 3.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 难点: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 教课内容安排 知识构造:人口迁徙的观点、意义国 19世纪从古人口迁徙际人 口迁人移二次大战此后代口迁徙特色口 种类迁移国 我国不一样时期的人口迁徙原由内人 口 迁移美国不一样时期的人口迁徙自然环境要素影响要素社会经济要素 个人动机需求教课思路:情境导入:学时建议 : 2人学时阅读教材,明阅读有关资料,对照剖析二 学生展现调 确人口迁徙的口战前、二战后代口迁徙的特查自己家族 教课资源建议迁种类即国际人国 际 人移中每一个人的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点影、像流资向料、原由、意义(有的 口迁徙、国内口迁徙 条件的学校,分组研究,并出生地、迁 概人口迁徙及其 1 / 2念设计表格达成对照剖析)移经历及原含义因。
教师指引学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第一版社,20193.《中国文化地理概括》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第一版社,20194.有关网站:5.生活经验: 1. 检查自己家族中每一个人的出生地、迁徙经历及原由。
2.检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徙情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1.人口的迁徙(1)读图剖析法:指引学生阅读图、有关图片,依据图说明人口的迁徙情况,阅读教材,认识人口迁徙的观点;说出人口迁徙的种类即国际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及其含义。
(2)社会检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检查自己家族中每一个人的出生地、迁徙经历及原由,得出人口迁徙的观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理解迁移人口的分布的特点、流向、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初步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精神,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际)及其原因,特点和移民的流向。
教学难点: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客家“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典故:[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所在地——梅州,有“世界客都”之称,我们客家人是不是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里,是土生土长的呢?[学生回答]不是。
客家人是从中原慢慢的迁徙过来的。
[教师讲述]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没错,客家先民是通过五次大迁徙,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南迁,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他们的具体进程。
客家先民原本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在魏晋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一次迁徙,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又是因为躲避战乱进行第二次南迁,大量客家先民涌入到了江西和福建北部。
到了两宋时期,第三次由于战乱,继续南迁到了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梅州。
等到了清朝,由于清人南下和客家内部人口膨胀,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就下令,让湖广地区的居民迁徙到四川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说明除了战乱的原因,政府的政策也会造成人口迁移,这些成因我们下节课会进行分析。
那么最后一次,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因为洪秀全是客家人,客家人备受株连,所以继续南迁到广东南部跟海南岛。
这就是五次迁徙的过程,次次都是非常艰苦的,可见,客家人有今天的生活也是来之不易,我们应该要倍加珍惜。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3.理解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3.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第一节: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40分钟)1.教师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趋势图,向学生传达人口空间变化的重要性;2.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不均等问题;3.通过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分布图,帮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模式。
第二节: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40分钟)1.教师介绍人口分布的主要模式,如集聚分布、离散分布和线状分布,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释;2.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让学生感受不同模式的人口分布;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各种人口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第三节: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40分钟)1.教师通过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外流的案例,向学生介绍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2.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城市或农村地区,调查并分析该地区人口流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学生展示调查结果,并讨论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利弊。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2.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个人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制作调查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一步研究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人口流动实验,观察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空间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四)案例分析
1.给学生发放案例资料,如我国某城市的人口分布图、迁移图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口空间变化特点、原因及影响。
3.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践活动
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在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
-要求:了解下一节课的主题,提前预习,提出疑问,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5.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人口空间变化相关的书籍、文章,如《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人口集聚的规律与影响》等。
-要求:阅读后总结心得体会,与同学分享,拓展知识视野。
6.参与课堂讨论:针对下一节课的主题,准备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地理信息技术在人口空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解释人口空间变化的方法。
2.难点: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人口空间数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深入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现象和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掌握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3.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口的空间变化,探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迁移和集聚规律。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含义。
2. 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人口空间变化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人口分布的差异和变化。
2. 引导学生讨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策等。
3. 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人口迁移、资源分配、环境压力等。
第二章: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内容:1.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概述。
2. 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差异。
3.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3. 引导学生讨论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应用,如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等。
第三章: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原因。
2.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人口迁移的原因,如就业、教育、家庭等。
3. 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城市发展、文化融合等。
教学活动:1. 引入人口迁移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人口流动的现象和原因。
2.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 讨论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城市的扩张等。
第四章: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进程。
2. 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进程概述。
2. 城市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等。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5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3)了解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运用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3)调查了解当地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原因。
2. 难点: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人口空间变化对环境资源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 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3. 调查法: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
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
第2课时:人口迁移的原因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人口迁移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引导等。
第3课时: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1. 导入新课:展示城市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城市人口分布的成因,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
第4课时: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如人口迁移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等。
第5课时: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
【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1、按地理范围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教材16页图1.13)
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以内的人口迁移。根据行政单位的大小进一步划分为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
2、按迁移方向划分——
国内人口迁移有:①农村到农村、②农村到城市、③城市到农村、④城市到城市四类。由于社会发展的总方向是人口的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并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②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人口会发生相应的迁移和移动。例如:我国的大庆(石油)、攀枝花(铁矿)和英国的伯明翰(煤)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活 动 内 容
教法提示
学法点拨
教
学
环
节
时
间
分
配
5、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就越受经济条件的制约。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如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
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
减轻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
为移入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国的经济发展
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而战后,则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战后则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定居移民减少。其四,迁移的原因不同: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他们为了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的积累,掠夺迁入地区的资源。而其他地区人口的迁移则是被威逼诱骗,甚至作为奴隶被贩卖,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地理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人口迁移是以人口增长为基础的,而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又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化的推进,没有大批的农民由乡村到城市的迁移活动,城市化水平就不可能快速提升。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而本节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2、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对新的学习情境有极大的兴趣与学习欲望。
3、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1.2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两篇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游、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课时计划课题: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并能一一解释其原因;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解决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板书设计】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国际人口迁移2、国内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 生:略[设计意图]: 小结:“人口迁移”包括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按照空间移动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的迁移 【新课讲授】1、 国际人口迁移 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对人口空间变化实例的分析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
学生讨论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概念。
人口空间变化的意义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含义。
通过举例和数据展示,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1.4 教学资源相关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和图表。
人口空间变化的案例介绍。
1.5 教学活动引入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其含义。
通过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人口分布的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口分布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人口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
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4 教学资源相关人口分布的数据和图表。
人口分布的案例研究。
2.5 教学活动观察和分析人口分布的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其规律。
进行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口分布规律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类型。
人口迁移的影响和后果。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
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展示,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3.4 教学资源相关人口迁移的数据和图表。
人口迁移的案例研究。
3.5 教学活动讨论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类型。
通过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的看法。
第四章: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分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分布的含义和特点。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doc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课时安排:2课时(授课第二课时)支架引导:锚式问题:大家知道我的老家在哪里?我家为什么从河南迁到新疆?我又为什么从新疆到西安最后到了榆林?板书: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链式问题:1、人口为什么要迁移?2、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3、诸多因素中什么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自主探究:1、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指导探究:2、3、诸多因素中往往是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注意: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
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
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美国曾岀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2.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3.通过活动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故事背景吸引学生,然后设置习题、问题培养学生认真理解概念和分析材料的能力与方法。
2.用问题提问方式和启发式方法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并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学生合作参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图片隐含的历史背景,培养关注细节、理论联系实际、关注身边的人生态度。
2.通过黑色的三角贸易,如:巴西的混血人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方向;人口迁移的规模;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难点】各类型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影视图片,承上启下【投影】播放图片教师:在讲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同学们看一些图片,相信大部分你们都看过这些电视剧,没看过的也应该听过一些吧,你们知道这些电视剧的真实历史背景吗?【播放下一张ppt】学生:有或没有(各执一词)。
不知道教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比较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走西口是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闯关东,是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
下南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主要移居到东南亚。
那么什么是人口迁移呢?下面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学习。
【走到屏幕前指着ppt,3个移民潮的走向】讲授新课──习题结合,巩固知识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投影】概念、习题教师: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还有一部分是人口的迁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习目标
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相关网站:
5.生活经验: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
1.人口的迁移
(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
(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评价建议:
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