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课题

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课题

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课题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聚焦于初中历史教学研究课题,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策略以及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力、分析力和运用能力。

具体包括对历史事件的阐述、历史人物的评析、历史规律的总结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此外,本课题还将关注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对象本课题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分散、学习自觉性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其影响;(2)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重点掌握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不同文明的特点;(3)运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会查阅历史资料,进行历史研究,提高史料分析和论证能力;(5)具备良好的历史学科素养,包括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和历史审美。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3)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5)注重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关注历史问题;(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4)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5)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态度,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课题(3篇)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历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究历史发展脉络,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标1. 通过探究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分析、历史归纳、历史判断等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 优化历史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1)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梳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历史特征。

(2)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梳理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3)世界史:从古代文明到近现代世界,梳理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重点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印度、阿拉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

2.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1)历史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2)历史归纳能力:通过归纳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历史认识。

(3)历史判断能力:通过判断历史事件的正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3. 历史素养的提升(1)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我国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历史,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历史责任感。

4. 历史教学方法的优化(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3)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教研课题(3篇)

初中历史教学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历史学科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观念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变革。

史料实证能力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理解历史、分析历史、评价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缺乏实证意识,历史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因此,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研究,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目的(1)探讨史料实证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对史料实证能力的认识。

(2)分析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3)构建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2. 意义(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观念和人文素养。

(2)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3)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促进历史学科的教学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1)史料实证能力的内涵及价值(2)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2.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1)教师对史料实证能力的认识程度(2)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3)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现状3.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1)教师层面:加强史料实证能力培训,提高教师对史料实证能力的认识。

(2)教材层面:优化教材内容,增加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内容。

(3)教学层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4)评价层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提升。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状。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学生和学生对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看法。

中学历史学科教研课题(3篇)

中学历史学科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历史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实施存在偏差,导致历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旨在探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历史学科教研策略,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

二、课题研究目标1.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2.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学科教研模式,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3. 探索有效的历史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4. 总结研究成果,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三、课题研究内容1. 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历史学科中的体现(1)梳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2)探讨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历史思维、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2.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学科教研模式(1)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研团队,提高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能力。

(2)制定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研计划,明确教研目标和内容。

(3)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如教学观摩、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

3. 探索有效的历史教学策略(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历史教学活动。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注重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总结研究成果,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

(2)整理教研资料,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3)推广研究成果,提高中学历史学科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 观察法: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效果。

3.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了解教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认知和教学实践情况。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
四、课题研究的界定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进程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分析
本研究希望得到的支持
1、我校校长室、科研处等部门为该课题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教研组、各班主任以及家长的大力支持
学科组对开题报告的意见与建议
同意立项
学科组长(或年级组长)签名: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教师课题申报表
姓名
曹文增
专业
历史
学历
大学
年龄
38
本校工作时间
18年
联系电话
8573066
所在岗位
教师
所选课题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学习工
作简历
学习简历:1981---1986南曹小学学习
1986--Leabharlann 1989潘里中学学习1989---1992潍坊七中学习
1992---1994昌潍师专学习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借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偏远的贫穷地区,教育落后,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资料大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资料大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资料大全1. 引言本资料大全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份全面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帮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基于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探讨了适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2.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育也在逐步推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单一、历史素养培养不足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1.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2.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策略;3.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养。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实际案例的分析以及教学实践的总结,来探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5. 研究结果5.1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 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 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缺乏学生参与;3. 历史素养培养不足,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限。

5.2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策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 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参与度;2. 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图片、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4. 注重历史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5.3 提高高中历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素养1.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兴趣;2. 开展课外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讲座、参观等,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3.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历史责任感;4. 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6.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中生的历史素养。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背景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共同的文化传统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然而,仅仅通过传授知识内容可能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

因此,提出有效的提问策略,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历史研究效果。

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中学历史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通过分析学生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反应和回答,可以调整和改进教师的提问方式,发现更适合中学历史课堂的提问策略。

研究内容1. 分析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提问方式,包括开放性问题、封闭性问题、概念性问题等;2. 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反应和回答,了解他们对不同提问方式的接受程度和参与度;3. 分析教师在提问环节中的角色和技巧,比较各种提问策略的优缺点;4. 综合研究结果,提出适合中学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 文献综述:梳理历史教学领域中有关提问策略的文献资料,了解不同观点和研究成果;2. 问卷调查:设计针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他们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反应和回答;3. 观察法:观察历史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的参与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4.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总结不同提问策略的效果和影响因素。

预期结果通过研究,我们预计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 对于中学历史课堂来说,开放性问题可能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2. 不同类型问题对学生的研究效果有不同的影响,需要区别对待;3. 教师在提问环节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供中学历史教师们更有效的提问策略,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参与,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为历史教育研究领域提供了关于中学历史课堂的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研究计划1. 阶段一(文献综述):梳理相关文献,研究历史课堂中的提问策略;2. 阶段二(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反应和回答;3. 阶段三(观察法):观察历史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学生的参与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4. 阶段四(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得出研究结果;5. 阶段五(总结撰写):总结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初中历史教研课题研究(3篇)

初中历史教研课题研究(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历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初中历史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情境创设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联,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引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情境创设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1.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能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通过创设与历史事件相关的情境,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情境创设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境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认识历史人物、理解历史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情境创设中,学生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境创设要求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情境创设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事件对国家、民族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爱国情怀。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确保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中学历史大教研课题(3篇)

中学历史大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学历史教育逐渐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本课题旨在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目的1. 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2. 分析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

3. 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历史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4. 为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1)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解决问题,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解释、历史探究、历史情感。

2.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3)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效果不佳;(4)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2)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4)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5)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

4. 历史教学模式构建(1)情境导入式教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2)合作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释能力;(3)案例分析法教学:通过分析历史案例,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探究能力;(4)项目式学习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创新能力。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历史教学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学生的需求。

中学历史教研课题(3篇)

中学历史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其教学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策略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意义1.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识,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2.有助于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有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深入实施,促进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课题研究内容1.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2.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3.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2)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3)培养学生历史情感和价值观的策略(4)优化教学评价的策略4.案例分析与反思四、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历史核心素养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历史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认识和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情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以历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4.案例分析法: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提炼出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五、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明确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收集相关资料。

2.实施阶段: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活动,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3.总结阶段: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初中历史教研课题范例(3篇)

初中历史教研课题范例(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成为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探索一套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课题研究将推动教师对历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4. 推动课程改革: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为课程改革提供实践依据,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分析(1)历史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历史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观念。

(4)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负责的态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研究(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注重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利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组织学生参与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体验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注重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历史素养、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案例研究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教师提供参考。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历史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教材等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中学历史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背景历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研究兴趣不高等。

因此,有必要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的优化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有效的改进策略。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 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全面了解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教学内容的优化研究: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历史教学内容,使其既符合课程要求,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研究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4. 评价方式的探讨和改进:研究历史教学的评价方式,探索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运用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收集、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2. 实地调研:参观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班,观察教学实施情况,并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喜好和效果评价。

4. 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活动,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研究效果,收集并分析教学数据。

预期成果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预期将获得以下成果:1. 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清晰认识和分析结论。

2. 一套中学历史教学优化方案,包括优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3. 对中学历史教学优化的实证研究成果和数据支持。

时间安排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本研究预计完成时间如下:1. 研究背景和问题分析:1个月2. 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2个月3. 问卷调查和实验教学:2个月4. 数据整理和分析、成果撰写:1个月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将由具有相关背景和经验的中学历史教育专业人员组成。

初中历史学科教研课题(3篇)

初中历史学科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不佳。

因此,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适合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历史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丰富历史教学理论: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初中历史教学理论,为历史学科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4.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构成要素(1)历史思维:包括历史认知、历史推理、历史判断和历史解释等。

(2)历史情感:包括历史认同、历史尊重、历史敬畏和历史责任感等。

(3)社会责任感:包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1)教学目标设计策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选择与处理策略:注重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3)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策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评价策略:建立多元化、全面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3. 课题研究实践(1)开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示范课,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初中历史教研课题方法(3篇)

初中历史教研课题方法(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推动历史教研工作深入开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历史教研课题方法。

二、课题研究目的1. 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2. 深化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3. 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4. 探索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现状及需求分析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师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求以及面临的挑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研究分析我国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目标及实施策略,探讨如何将改革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3.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4.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历史素养。

5.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组织与实施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初中历史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初中历史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初中历史教师、学生及家长对历史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3. 访谈法:与初中历史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历史教育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5. 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五、课题研究步骤1.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方案,组建研究团队。

2. 实施阶段:(1)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2)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相关数据;(3)分析案例,总结经验教训;(4)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教学实践;(5)组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5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5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5篇教学方法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领,使教学成效最优化。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范文5篇,期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课题研究范文1《商鞅变法》教学目标: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知道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判难点:改革与守旧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二、教学进程(一)秦孝公求贤(为何要实行变法?)1、原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入侵却无力还击。

2、办法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商鞅来到秦国。

知道“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嘉奖战功——照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获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斗争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获得显著成果(强大)摸索: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五)板书设计1、秦国为何要实行变法?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重农抑商—奖罚分明获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政治:嘉奖战功—照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5、变法获得怎样的成果?6、变法成功与否?(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斗争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

初中历史教研小课题(3篇)

初中历史教研小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发展脉络清晰,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本课题旨在探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及其影响。

二、课题研究目的1.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其内在规律。

2. 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总结其成功经验。

3. 探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

4. 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内容1.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原始农业阶段: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开始萌芽。

(2)奴隶社会农业阶段: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476年,以耕作为主,农业生产工具逐渐改进。

(3)封建社会农业阶段:约公元前476年至1840年,农业生产工具、技术、组织形式不断进步,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农业技术不断创新:从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到封建社会的铁犁牛耕,再到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中国古代农业技术不断创新。

(2)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样化:从原始社会的家庭农业,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再到现代农业的集体化生产,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多样化。

(3)农业经济地位日益重要:从原始社会的附属产业,到封建社会的国民经济基础,再到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农业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3.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1)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演变: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奴隶制、封建制等社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3)影响了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为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5篇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5篇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5篇第一篇: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1.背景与意义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

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

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

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课题研究方案兰州新区历史教研组一、课题的提出背景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

问题设置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强,时代性,趣味性不够,层次性不明显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研究表明,问题的选择、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精妙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设疑、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知识建构,进而转变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产生对问题的强烈敏锐力,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自学能力的目的。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课前的问题预设不充分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初中历史课堂前,大部分的教师往往会依赖于教参来进行课程的准备工作,再或是应用一些多媒体的课件,根据参考书或是课件上的一些问题,讲解给学生听,造成课堂的教学变得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知识的特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问设置,课堂气氛变得十分的呆滞,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没有较好的效果,时间久了学生对这门课程可能会失去兴趣。

2、课堂上的提问有效性差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大汗淋漓,但是课堂的效果却不是那么的理想,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很难抓住问题的本质,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思考,只有经过了思考才能够弄清问题得根本,这些思考需要经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教师问可以通过对问题的设置来实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会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缺乏针对性,没有新意,启发性不强,趣味性不够,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个时候学生会等着教师来公布答案,而不是主动地参与到思考中去。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开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开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开题报告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教育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08、09、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或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呼吁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

2、现实状况:我们金沙高级中学是一所创办于2002年的民办性质的学校,学生生源不是很理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而且教师队伍实力不强,我们历史组的教师层次不一,严彪、邓伟英、孙东亮、孙建芳、王燕都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青教师,盛毓俊、黄华、李兰芳、郑春萍都是刚从初中调入,对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种种不足,有经验的老教师只有王新儿老师一人。

而且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师生互动不强,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五、合作流于形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了适应新的课改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

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就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研究,促进历史教学改进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填鸭式”教学模式,改进教师照搬教材和教辅资料,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主动、探究、批判、合作的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1.背景与意义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

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

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

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

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

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

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现状分析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校西岗区的薄弱学校,主要表现在,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借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偏远的贫穷地区,教育落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英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

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

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

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 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 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

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 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 的课堂教学的研究。

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 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 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

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 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 员的参与不可或缺。

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 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 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 ”“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 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 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 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 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

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 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概念界定: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 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 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 术和方式方法。

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 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 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

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

“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