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8 新闻受众心理
第八章新闻受众心理在传播学里,受众是传播的信宿,是一切传播行为的终极目标第一节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条件新闻受众心理是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一、媒介刺激与受众心理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借助于机械化或电子化的大众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媒介是它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新闻媒介的信息刺激是受众心理活动之源新闻媒介对受众心理的刺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新闻媒介传播的内容,不同媒介的传播形式1、媒介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新闻传播媒介内容就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言论及其他作品新闻传播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除了有效果、无效果之外,也有对受众心理诱发的方向性的问题,即符合传播者目的的正向效果与同传播目的不同的负向效果另外,新闻传播媒介的内容对受众心理的诱发也有社会伦理的评价问题2、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新闻传播媒介由于各自固有的特点,在传播新闻时分别作用于受众的视觉(报纸、期刊、电视)、听觉(广播、电视),因而它们会对受众的心理反应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1)印刷媒介与读者的视觉感受器报纸、期刊等印刷媒介是通过油墨印在纸上的文字、图片、色彩、版面设计等符号传递各种信息的。
(2)广播电视媒介与听众、观众的视听觉感受器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把声音符号送入千家万户的新闻媒体,诉诸于受众的声音是它传递信息的符号。
它包括语言、音响、音乐三部分由于视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在适应刺激上的差别,这就决定了广播、电视、报刊这些不同媒体的独特功能与各自的优势(3)多媒体与受众的视、听、触觉感受器多媒体网络媒介是以计算机、光纤、卫星、电话及各种通信手段为基础,以数字化的形式将各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线路相互连接而成的系统。
信息的接收在报刊、广播中是单一的视觉或听觉,在电视中是视听兼备,而到了多媒体网络则是视、听、触多感官的刺激了3、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知尽管不同的新闻传播媒介在传递信息时着重刺激受众的感官有所不同,但是从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任务来看,无论感受器是何种感官都是为了接受整体的信息,而不是停留在各种感官对事物个别特征的感知上,因而从不同媒介形式中得到的信息在大脑整合作用下都以达到受众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为目的从心理水平上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认知都是各种心理活动协调的结果。
新闻宣传中的受众心理分析报告
【摘要】新闻宣传工作历来是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宣传工作是革命的先导,在今天,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制约新闻宣传工作的因素很多,例如宣传策略、宣传方针等,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因素,对于受众心理的把握都是衡量新闻宣传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当代社会,我们政府新闻宣传工作中很注重外在的宣传活动,而对内在的宣传心理活动尚还需要提高,人们的观念里边还总是想着:只要进行了外在的宣传活动,整个宣传过程就结束了,宣传也就达到了目的,殊不知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致效,是激发宣传对象心理上甚至是行为上的变化,而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一种“面子工程”。
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就应该考虑如何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采用最恰当的宣传方式方法,最佳的宣传艺术进行宣传。
作为传播者或宣传机构,宣传致效是其中的重要目的之一,那么如何做到新闻传播致效。
而作为接受信息的受众,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宣传性新闻报道,面对这些信息,又是以怎样的态度去接受;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一个现象,也就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领域--受众心理的分析。
【关键词】新闻受众心理受众群体群体心理新闻工作者新闻报道社会心理【正文】一、三个概念——新闻、宣传、新闻宣传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报道说、事实说和信息说三种。
从信息说的角度来看,新闻不是所有的社会信息,而是具有满足受众需要的社会信息。
从中可以看出新闻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受众的心理态度,只有关注和了解受众的心理态度才能利于受众的接受;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使受众接受,而这一点与宣传的目的又是相同的,宣传也是为了使宣传对象接受思想,并且促使其思想向着宣传者的意图方向发展。
“宣传”其实是实现宣传者意图的一种方式,是有目的性的一种传播,是宣传者通过诉诸感情、理性或是其他手段来达到影响宣传对象感情心理和意识,从而使宣传对象向着宣传者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
它与“传播”这个概念不同的地方就是“传播”更加强调的是双方的或多方信息传递的互动性,而宣传则强调宣传者对宣传对象所进行的“单向”活动。
第9章 新闻受众心理
第九章
新闻受众心理
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受众在新闻传 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结果;
所谓外物质,主要包括媒介所负载的符号群(报刊
的文字、广播的声音、电视的图像与声音等)以及 该符号群所代表的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如对新闻 事件或人物的报道);
所谓内物质,是指受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脑(包括整个神经系统和各种感受器);
并茂)、感染力和理解上的“弹性”(易于联想), 易激发听众的情绪情感和想象力;
广播具有非专著接收的特性,听众可以“一心二
用”,因此,那些性急者以及追求生活高效率的人 们更加偏爱广播;
电视图像声画并茂,生动具体,真实性、可信性及
现场感强;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其视觉和听觉通道可 以同时被激活,这较之报纸和广播媒体来说,对信 息的接收就更为轻松,对信息的认知更全面;
交互性;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反
复影响受众心理 。案例:关于灾情报道的交互影响
灾情→报道→人们捐物捐款→报道好人好事→更多人捐款物…… ︱ ︱ ︱ ︱ ︱ 感性 →媒介→ 感性世界 → 媒介世界 → 感性世界…… 世界 世界
互动性;
受众心理的互动性是指在新闻活动中,传者与受众
2、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经过的神经通路如下:耳朵——大脑 的听觉通路——大脑上的颞叶皮层区——大 脑皮层上的联合区;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第四章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概述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受众态度的概述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态度的功能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主体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识 、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份组成 的内在心理倾向。 受众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 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 受众态度的心理结构
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 受众的群体心理效应 受众的逆反心理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读者与报纸文字 听众与广播声音 观众与电视的声音和画面 网络和网民心理 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变量
广播要注意谐音
《施氏石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 时 时 适 市 视 狮,十 时,适 十 狮 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 狮 , 拭 矢 试 , 使 是 十 狮 逝 世, 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 拭,始食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 是事。
新闻受众的因素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心理免疫 人格变量(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 类型和自我防卫程度)
情境因素
分心:受众因受外界噪音的干扰处于精 神涣散的状态时易接受传者的观点 压抑:传者有意制造某种令人感到压抑 的气氛,易使受众改变态度。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理解
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 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 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的动机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记忆
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 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新闻传播内容。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由受众的选择 心理决定的。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2008三
(一)概念 因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和 由之而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的在新闻受 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本质 1、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2、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特点 1、新闻受众心理的随意性 2、新闻受众心理的交融性(继时性、同时性、交互性) 3、新闻受众心理的互动性 A受众心理互动及其特点 互动即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受众心理互动体现传者 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 B互动种类 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影响:传者对受众的影响(潜移默 化)、受众对传者的影响(受众对传者自下而上的借助反馈机 制或直接或间接施予的影响) 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是指在人际新闻的扩散中受 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主要方式:直接与直接、直接与间接、间接与间接受众。
六、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
概念 新闻受众群体即接收新闻媒介宣传的广大人民群众。 社会群体有假设群体、现实群体。自然群体、实验群体。 大、小群体。 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1、接收暗示心理 2、从众心理(新闻舆论和受众的从众心理、受众的从众 心理和人民群众的凝聚力) 3、逆反心理 涵义: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与传者意 图相对立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主要表现:强化原有态度 作出逆向选择 贬损宣传者
五、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 趣
新闻受众的需要 1、内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应某种客观的 需要和必要性,并成为个人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 2、新闻的特点和新闻受众需要 A新闻的党性和受众期待引导的心理 B新闻的真实与受众的求真心理 C新闻的时效性与受众的求快心理 D新闻的新鲜性与受众的求新心理 E新闻的接近性与受众的求近心理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精选5篇)第一篇: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
论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作为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作为新闻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尤为重要。
而新闻受众群体是新闻媒介服务的对象,是接受新闻的认识主体即接受新闻媒介宣传的广大人民群众。
由于新闻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受众群体心理应当是传者重点研究的课题。
认识受众群体心理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效能。
新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点:接受暗示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这四个特点。
首先是接受暗示心理,它是指受众自愿接受新闻导向的一种心理状态。
暗示作用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特定表达形式,将传者的倾向以隐蔽的、潜在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并且要依赖受众的解读和心领神会才能发挥作用。
例如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后,美国黑客对中国网站发动攻击,中国黑客(在此称红客)奋起反抗,各家新闻网站纷纷予以报道。
由于民族情绪的影响,大多数网民包括很多记者出于爱国热情对中方的黑客行动多抱以赞赏的态度。
但如果舆论仅这样报道,势必会更加煽动受众的情绪,带来一定的社会破坏性。
所以,人民网发表了一时评《“红客”、“黑客”都对网络秩序构成危害》。
文章承认,中国“红客”是一群有正义感和爱国热情的网友,但无论中国“红客”还是美国“黑客”,攻击、破坏网站这一行为都是不可原谅的违法行为,并坚决反对把中国“红客”的网络攻击行为高尚化。
很显然,文章在认同公众的一般看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人深思,帮助人们理性地认识问题。
这样的报道给受众一个完整的正确认识,其暗示的总体效果是积极的。
从众心理是指受众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而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现象。
受众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人民群众的内聚力。
比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了至少10万人死亡,无数家庭失去父母、兄弟和姐妹。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承担者之一,其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新闻的报道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电视记者在敏感性和受众心理的分析上有着重要的责任。
本文将就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和受众心理进行深入分析。
一、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在新闻敏感性方面,电视记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多方信息渠道:电视记者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官方渠道、社交媒体、现场采访等。
只有主动获取各种信息,才能保证对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报道。
2. 敏锐的嗅觉:电视记者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新闻嗅觉,对于一些可能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要敏锐地捕捉到它们,及时进行跟进报道。
3. 尊重客观事实: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电视记者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因主观偏见导致对新闻事件的曲解和错误报道。
在现代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异常快,因此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兼顾多种信息渠道,保持敏锐的嗅觉及尊重客观事实,才能使新闻报道更真实、更准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电视记者的受众心理分析电视记者的受众心理分析是指他们对观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的分析。
电视新闻是为了观众而存在的,电视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以便更好地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
1. 观众需求分析:了解观众的阶层、文化水平、兴趣爱好,分析观众对不同类型新闻的需求,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新闻报道,使新闻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和情感。
2. 情感反应分析:对于一些敏感事件和话题,电视记者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情感反应,避免过度渲染和误导,不得以牺牲观众情感为代价进行报道。
3. 言行言论规范:电视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和行为举止,避免言行得体,不得借新闻报道煽情或教唆观众情感,影响观众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
受众心理分析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考虑观众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才能使新闻报道更贴近观众需求,更贴近观众的情感体验。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本科毕业论文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New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the audience系(院)名称:文法学院专业班级: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姓名:胡妮妮学生学号:200808020043指导教师姓名:刘凌云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2 年 5 月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安阳工学院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英文摘要、关键词 (2)引言 (3)一、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实意义 (3)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3)(一)新闻受众的定义 (3)(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4)(三)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4)三、新闻受众原有基础的心理 (5)(一)受众的动机 (5)(二)受众的需要 (5)(三)受众的兴趣 (6)(四)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特点 (6)四、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 (8)(一)媒介刺激作用下的新闻受众心理特点 (8)1、随意性 (9)2、交融性 (9)3、互动性 (9)4、差异性 (10)(二)媒介作用刺激下新闻受众群体特点 (10)1、接受暗示 (11)2、从众 (11)3、逆反 (11)(三)受众需要对新闻信息的影响 (12)1、求真心理 (12)2、求快心理 (12)结论 (14)致谢 (15)参考文献 (16)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摘要:在新闻媒体之间日趋激烈的抢夺新闻受众的争雄中,在深层次的新闻改革中,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真正把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新闻心理学》课件PPT-6 新闻受众心理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对受众而言都是 间接信息。在对媒介信息进行符号解码和 意义重构的过程中,这种间接信息很容易 形成受众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 看法,也就是刻板印象。在长期接触媒介 的过程中,受众总是习惯于以原有图式或 刻板印象为基础来接受信息。只有当媒介 信息中与原有信息图式不同的新信息大量 输入并不断强化,才能改变受众业已形成 的刻板印象,形成新图式。
——从儿童到成人,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 提高并非认知结构本身发生变化的结果, 而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的功能不断被激活、 工作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及其结构各元素间 相互作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实现的。
认知结构的构成包括知识经验、生活方式、 文化背景、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认识方 式、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
刻板印象 思维定势 态度
学 习卡 片 ◎
刻板印象
也叫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在认知客观事物时, 将抽象对象认知为具体形象,对复杂事物进 行简单认知,由此形成的对认知对象比较笼 统的看法。这是一种固定化、程式化的心理 机制,一旦形成则比较难以改变。
刻板印象的作用有积极与消极两种。
第三节 受众心理构成
2.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图式——媒介中的各种 新闻均有一定的结构(新闻五要素等),随 着受众阅读或观看新闻信息经验的积累,就 会逐渐形成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 因等五要素为基础的新闻接受图式。
受众接受新闻的基本图式中,存在着同化和 顺应。一般而言,实现同化比较容易,实现 顺应比较困难。
同化与顺应之间具有和谐一致的关系,会有 益于新闻认知的正常进行。
同化指受众把通过各种感官通道知觉到的新闻 信息融于原有的新闻图式中、将对新信息建 构的意义结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从而促进 信息知识的增长这样一个心理过程,即对新 知识进行加工,使之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吻 合。通过同化,受众把陌生的信息纳入原有 图式,从而达到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推荐下载】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受众,即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体称谓。
其对象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决定着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媒介,甚至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者的发展。
应该说,一旦新闻离开了受众,就会失去方向和目的,传播活动也就会终止。
在影视传播中,了解受众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新闻传播策略,对促进新闻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一、追求客观事实――求真心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当真相和谎言并列时,受众更容易倾向于真相,除非是受防御机制的影响,如《黑客帝国》中就对真相作用于人进行了很好地探讨。
从受众角度来看,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所传播的所有新闻,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
换言之,当受众通过媒介接收到相关信息后,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就是客观规律。
也正因此,真实的定义才是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任何人面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都会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反应。
我们以钓鱼岛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就可找到约5,080,000篇相关新闻,那么,是不是这些新闻都是真实的呢?这有待验证,而正是这个验证的心理客观地表现出来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时的心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进行思考的过程。
而当前一些新闻报道中未免有些添枝加叶,夸大其词,捕风捉影之嫌,甚至编造假报道来欺骗受众,而这些假报道也让受众甚反感,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印象。
要满足受众的求真心理,就必须客观地,真实地、实事求是地报道新闻。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是事实是必须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新闻的要素必须完全真实的,必须确凿无误的。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外,还要从事实的总体上,从事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事实,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的反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随意性 交融性 互动性 差异性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案例:对话刘吉桂
2008年初,一篇央视某栏目编导发表的《44个被救 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这44 名湖北人纷纷被人指责忘恩负义时,一些当事人也发表了 言论,揭露他们认为的事件真相,开始对CCTV进行声讨。 事件起因还得从春节期间的雪灾说起。湖南农民刘吉 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 接到家中,食宿四天三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 我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地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 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聚晚会现 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 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动。 央视栏目组重新邀请了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 的一期节目《温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雪灾中3 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 北人时,都被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这让节目组感到了 “痛心不已”。
新闻受众心理篇
一、“五四”和“新文化”:酷 语的起源
二、酷语的演进:鲁语和仇恨政
治学的崛起
三、上山下乡:新流氓话语的摇
篮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 第五章 1980:新流氓话语的租 借与复兴 一、 八十年代的流氓语境
二、崔健摇滚:本土流氓话语的 崛起
第六章 非非、莽汉、撒娇:流 氓话语的诗歌摇篮
一、 先锋诗人:流氓话语的先 驱 二、“非非主义”和流氓美学 三、“莽汉主义”与草莽诗学 四、撒娇派及其犬儒哲学
1.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听觉分析器 2.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二、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整体认知 三、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时间层面、发生原因、接受流程(P258)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一篇专访与作为新闻受众的我的认知心理:
——《钟永丰:面对亚洲农村,摆脱悲苦情绪和现代主义
思维》, 《东方早报》,2011年4月20日。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第四节 受众的注意
一、何谓“受众的注意”? 受众的注意是受众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传播对象
(形式与内容)的指向和集中,具体包括指向外部 的媒介世界和指向内在的心理活动。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篇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 什么是受众? ❖ 什么是受众研究? ❖ 什么是新闻受众心理? ❖ 新闻受众心理与受众研究关系?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受众研究的研究目的 战争宣传、商业消费、文化自觉 ——受众研究的研究取向 传统学派:建构的、维持现状的、指导实践的。 批评学派:解构的、拒绝承认现存秩序的合法性、 挖掘本质(文化权力、阶级性和劳工)
❖ 第九章 口语、口吃、口交:后 流氓主义的夜宴 一、 口语地带:“新父亲”的 面容 二、口吃时刻:“结结巴巴”的 先锋诗歌 三、口交世代:“下半身”的造 反宣言 四、“盘峰论战”:茶壶里的风 暴 口语还是书语,这是一个问题; 2、群雄逐鹿话语权力场 五、 学术国家主义的崛起 第十章 视觉符号的解构运动 一、 行为艺术:吃婴还是弑父 二、纪录片的流氓主义视界; 建筑的非国家主义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受众心理互动的种类
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潜移 默化与反馈 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人际 新闻的扩散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功能
中介作用——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 动的中介; 受众行为是受众心理外化的结果—— 新闻报道的意图依靠受众的认知结构为 中介实现受众的行为转化。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三)受众对媒介心理的整体认知
受众对不同媒介信息的认知遵循整体 性原则,即不同的媒介信息在受众头脑 中的最终映像是相似的,受众对它们的 认知是完整的。
(四)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林赛、阿朗森三维图模型
A维度:时间概念、时间方面的条件; 表示受众在接收某种信息以前、当中、 以后的心理状态; B维度:媒介信息影响的原因; C维度:受众在信息输入和行为输出 之间的六种加工阶段:观看、注意、理 解、接受、保持、行为。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随意性 交融性 互动性 差异性
第九章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本质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三、媒介差异和受众心理 四、受众的注意 五、新闻受众的需要、动机和兴趣 六、新闻受众的群体心理
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的起点(由于受众的 需要产生新闻)和归宿(受众的反应是新 闻活动效果的衡量标准。
传播学对受众认识有一个过程
案例:“我爸是李刚”惨遭恶搞
从10月16日起,河北传媒学院2008级学生李一帆 在校内开车撞人事件,在各大网站论坛上迅速传播, 而“我爸是李刚”这句话也随即走红网络。知名网 站猫扑预测该句将成为“2010年度最红网络流行 语”;网友也纷纷发帖恶搞这句“名言”,并且毫 不隐讳恶搞的目的是为“解气”。 比如“考试不及格,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 爸是李刚;出门闯大祸,我爸是李刚;阎王不饶我, 我爸是李刚!”又比如“横行路中央,轿车清飞扬, 黄土地里养育着咱那霸道的爹娘。平凡的模样,可 咱爸是局长,只手遮天的大树,还有神秘的力量。 我爸叫李刚,大名鼎鼎的李刚……”这首由“司文 痞子”创作、“声琴相拥”改编演唱的歌曲《我爸 叫李刚》,如今正在网间传唱,受到千万网友的关 注和热捧。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感受器
受众心理是受众的内、外物质活动的 结果; 外物质——媒介符号群、符号群所代 表的新闻信息的具体内容; 内物质——受众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 础。
(一)媒介刺激与受众的视觉和听觉分析器 报纸文字与读者的视觉分析器 广播声音与听众的听觉分析器 电视的图像和声音与观众的视、听分析 器 网络、新媒体与传受者的多种感受器
影响受众认知效果的各种变量
A 时间 B 与人、刺激、环境有关 C 受众接收信息的6个维度-观看、注意、 理解、接受、保持、行为。
案例:非典恐惧综合症 你有吗?
(节选自《京华时报》2003年4月24日报道) “专家您好,我这两天嗓子疼,您看我是不是得了非 典?”“我干咳好几天了,还浑身没劲……”在本报已连 续开通四天的非典热线中,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一半以 上的读者打电话来为自己或周围的人问病,经专家耐心分 析发现,这里面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患上非典型肺炎。一种 被专家称为非典恐惧综合症的心理问题正在人群中蔓延。 在京城某高校,一名干咳、头疼的男生怀疑自己得了 非典,被同学抬着去了医院。经检查,该男生只是普通的 呼吸道疾病。而在本报开通的非典热线中,“我听见非典 腿都软了”、“我这个症状肯定不是非典吗?”“我从外 面买回的东西要不要用消毒液擦洗?”等等此类话语更是 比比皆是。
(二)不同媒介对受众心理品质的影响
纸质媒介——滞留性、表达上的准确性和严密的逻辑 性;读报有助于培养读者逻辑思维能力。 广播——感染力强、非专注性;广播声音易于产生联 想、提供真实的感受。 电视——现场感强、惰性;电视有利于提供更全面的 认知。 网络——超文本、多感官;发散性、跳跃性。网络、 新媒体对传受者心理品质的影响。
3、新闻受众心理的互动性
互动——人和人之间的交互作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互动性,指在新闻活 动中,传者与受众以及受众与受众之间 通过新闻媒介或人际交往表现出来的心 理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性。
(1)受众心理的互动及其特点
受众心理互动主要是通过大众传播媒 介传递新闻信息来实现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传者和受众 之间以及受众和受众之间。
网友发起了造句运动: 人怕出名猪怕壮,更怕我爸是李刚 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每个爸爸都能叫 李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 前,你却不知道我爸是李刚 东方红,太阳升,出了个爸爸叫李刚 这世上本来没有路,因为我爸是李刚,也便成了 路 商女不知亡国恨,尤唱我爸是李刚
枪弹论 有限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受众中心主义 (大众传播的重点从信息发布者向意义接 受者转变)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和本质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
因新闻媒介本身及其所传播的新闻信 息和由之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 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 映。
受众——群体与个体;
刺激——中心是受众间的人际互动; 反映——差异性。
1、新闻受众心理的随意性
受众对媒介种类和媒介内容在选择上 有较大的随意性。
2、新闻受众心理的交融性
受众心理交融着感性世界和媒介世界 的双重影响; 感性世界即物质世界,是人们通过感 官直接接触到的外部世界; 媒介世界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的精 神世界。
媒介世界信息与感性世界信息关系
继时性 同时性 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