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吴越文化·吴越浓厚的尚文风气·吴越的尚文风气及原因
吴越文化·吴越浓厚的尚文风气·吴越的尚文风气及原因吴越文化·吴越浓厚的尚文风气·吴越的尚文风气及原因六朝以前,吴越地区以尚武著称于世,文献所载吴越人剽悍好斗;但六朝以后,江南却一改南蛮面孔,竟然以儒雅闻名于世,“敏于习文,疏于用武”。
出现的是父课教、母劝子、妻促夫学的景象。
“其人耻为他业,自髫龀以上皆能诵习,举子应主司之试,居庠校中有白首不自已者,江以南其俗尽然”(《震川先生集》卷九《送王汝康会试序》)。
因读书风浓,读书人多,于是,在历代的科考场上,吴越地区士子大出风头。
据雍正《浙江通志》统计,南宋时,仅浙江便有六千多人考取进士。
明清时代,江南登科入仕之人更多。
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统计,明清两朝,仅吴地便有进士四千六百九十人。
由于每科考试,江南士子的考试本领远比北方士子高,逼得明*** 采取消极的“分地而取”原则,用名额限制江南士子的入仕率,以求保持地区的大体平衡。
又譬如状元,明代全国有八十九人,吴地有十六人;清代全国有一百二十四人,吴地有四十四人。
以此,吴越地区博得了“状元之乡”的美誉。
状元是进士之首,状元的多少,无疑可显示地区文化发达的程度。
吴越不仅进士多,而且“文”、“艺”人才也特多。
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应试,考进士,做官。
但也有那么一部分人,出于个人兴趣爱好,喜欢研究学问,喜欢舞文弄墨、琴棋书画。
他们多是科场失意者,有些人即便中了进士、做了官,业余时间仍不改重文、艺之习。
这些名人学子、饱学之士,人称“江南才子”。
吴越地区最有名的才子是明中叶苏州的“吴中四才子”,即祝允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祝、唐“文才转艳”,当时即“倾动流辈”。
民间流传的关于祝、唐的遗闻轶事也特多。
此后,凡是天资聪颖、文章书画皆佳者,常被冠以“江南才子”之美称。
碰巧,江南自然环境好,苏、杭是美女的渊薮,于是乎,古装戏中,“才子佳人”的故事极多。
因读书风浓,文化家族也多。
在封建社会中,舆论特别看重书香门第。
关于吴越文化的文案
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越国,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包括现今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吴越文化以其精致、细腻、柔美、典雅的特点而著名,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吴越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融合了南方土著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吴越文化的精髓在于其“和”的理念,即和谐、和合、和睦。
这种理念在吴越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如建筑、园林、绘画、音乐、舞蹈等。
吴越文化的建筑风格以精巧、典雅、清新、秀美为特点,如苏州的古典园林;吴越的绘画则以细腻、传神、灵动为特点,如浙江的国画;吴越的音乐和舞蹈则以柔美、悠扬、婉约为特点,如江南丝竹。
吴越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华文化圈内,它也影响了世界文化。
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吴越文化的许多元素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被广泛接受和传播。
例如,中国的茶道、禅宗、书法等文化元素,对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与影响
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影响【摘要】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千年来,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区域文化,创造出许许多多为世人瞩目、令今人骄傲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独有贡献。
今天,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以影响,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吴越文化发展影响一、吴越文化的基本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说,吴越文化包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文化,泛指吴越地区即吴语地区的文化,包括吴越两国之前的古越文化,也包括吴越两国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在该区域存在发展的文化。
但这仅是对吴越文化认识的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吴越国的文化。
对于前者,人们比较熟知,相关分析研究也相对透彻。
就其时间跨度而言,包括原始先民生活的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成型;就其地域分布而言,主要包括今天的南部、上海、的东南部,在这一围,形成了与其它文化有明显不同、涵丰富的区域文化,它直接影响着这一区域文化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
对于后者,相对来说了解的人较少,主要在于先人对吴越国的了解程度较浅。
唐朝末年,中央政权权威进一步下降,各地纷纷出现地方性的割据政权,形成所谓五代十国其中有一国即吴越国,他由临安人钱镏创立,存国近90年,其历三世五代,统辖区域共十三州、一军,围包括今天的南部、全境与的这一带。
吴越国时期,也形成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措施、方针,并造就了较为灿烂的地方经济和区域文化。
因此,所谓的吴越文化,实际上是指在这块土地上所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是我们的先民在漫长了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它成为我们今天不断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深厚精神积淀。
二、吴越文化的起源所谓吴越文化,由吴文化和越文化构成。
吴文化,主要指以梅里为核心的环太湖区域的吴地文化;越文化,主要指以为核心区域的越地文化。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征(1) 吴越民族文化的形成吴越民族文化是在越文化与吴文化碰撞基础上融合而成的。
越文化发韧于马桥文化。
良渚文化时,文明程度已很高,已隐显出国家的雏型。
按其正常发展趋势,完全可以出现和黄河流域夏商周同水平的国家。
但事实相反,出现了一股文化逆转趋势,玉器绝迹,石斧减少,陶器质量下降,石箭头和网坠数量增多,说明渔猎经济的比重有所增加。
这股逆转趋势持续时间很长,以致在整个“三代”,被北方人视为落后的蛮夷之地。
江南文化为何会逆转?到目前为止,仍无正确答案。
多数人认为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的剧变,二是良渚部族“逐鹿中原”。
当黄河流域进入尧舜禅让的军事民主制阶段,部族间的兼并战争频繁。
江南的良渚部族不甘示后,举族北上,参与中原的部族角逐。
他们后来被同化到了华夏族。
代表良渚文化的玉器也因此成了中原文明的一大特色。
夏亡后,一部分越人重返桑梓,南奔太湖流域,从而形成了马桥类型文化和高祭台类型文化。
由于他们一度加入夏朝,故以后的古越族奉夏禹为始祖。
马桥类型文化以上海县马桥遗址第四层为典型,其年代约在商代。
其分布范围,和良渚文化基本相同。
在地层关系上,马桥类型文化普遍叠压在良渚文化之上。
炊器都以鼎为主,生产工具的种类与形制也大致相同。
高祭台类型文化以淳安进贤高祭台遗址为典型。
在地层上,也多叠压在良渚文化之上。
高祭台类型源于河姆渡文化和金衢山区山崖尾类型文化,良渚文化也有些影响。
马桥类型文化也好,高祭台类型文化也好,虽不太发达,但有些突变现象,出现了几何印纹陶与青铜器这两大新的文化因素。
几何印纹陶起源于南方。
太湖流域的几何印纹陶是从浙南、闽北或赣北传来的。
青铜器是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的代表。
吴越地区的青铜器可能是从巢湖和山东传来的。
青铜器的传入,加速了古越族文化的发展。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
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七千年间,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
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吴越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一、吴越文化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
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
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
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
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
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
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
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
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
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
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
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
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变化,各地的传统文化也在逐渐消亡。
但是,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文化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有着光彩照人的表现——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始于吴越两国的交流和融合。
它不仅包括了吴越两国的历史文化,还吸收了南粤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众多地方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
吴越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婉约风情”。
这种风情包括了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且贯穿了整个吴越地区的历史发展。
婉约风情落实到各自的表现中,如婉转悠扬的古琴声,舞蹈中女性柔美的姿态,以及诗词中宛转动人的语言等。
吴越文化还包括了多种传统习俗和节日,如东吴邵丘之战纪念日、越王盐铁城文化节、闽南历届名士联谊会等。
这些传统习俗和节日不仅有助于加强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还有助于促进地区文化交流和传承。
随着时代的演变,吴越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一些人们开始关注并挖掘吴越文化的价值,通过传承和创新,让吴越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弘扬。
例如,建立吴越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吴越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等。
此外,吴越文化也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更多地展示和应用。
诸如京剧《越城春秋》、李斯特的《婉约曲》等皆是吴越文化元素的代表。
这些作品的出现为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吴越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
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表现形式,还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充分利用吴越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也为文化的多元化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吴越文化
东晋、南朝,中原文化深入南移,南北文化碰撞交流, 使得吴越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变为新的区域文化。 七千年间 ,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巨变 。秦统一 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 ,秦统一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目 录
江 苏 ,吴 及越 福文 建化 与地 江域 西空 小间 部: 分主 要 。在 上 海 , 浙 江
江区域 相、为 望江中吴 ,西心越 南文,文 邻化东化 闽区临区 台接大又 文壤海称 化,,江 区北西浙 。与临文 江彭化 淮蠡区 文与, 化两以 区湖太 隔文湖 长化流
吴越文化之环境背景
• 吴地处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农业生产比较 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会生活 相对稳定,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 而越地临海滨江,山多平地少,俗称“七山 二水一分田”,与吴地相比,生活空间就相对狭 隘和闭塞。 •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吴文化的内涵就多一 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朴 野和阳刚。
吴越文化对江浙经济的发展,至少产生了以下几个重 要影响:
一是内在自觉的心态,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 使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 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 取得了显著成就;
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创办经济实业,还 是发展社会事业,都十分重视人的自身创造力,在生产实 践中特别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 四是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约在东汉以后,吴越地区 藏书、读书风气盛行,优秀人才、作品不断出现,使该地 区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该地区各 类人才辈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精髓是什么1、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
2、聪慧机敏、灵动睿智。
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
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
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
3、经世致用、务实求真。
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4、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
吴越文化有其鲜明的标志形式,如舟揖、农耕、印纹硬陶、土墩墓、悬棺葬以及好勇尚武、淫祀和断发文身,先秦典籍多有记载。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扩展资料: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
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
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
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
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
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
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
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
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
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
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及其作用“吴越之地,东吴之心”,吴越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之一。
位于今天浙江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的吴越,历史上曾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交融的地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丰厚,其文化特色居多。
本文深入探讨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强调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以及对整个国家的影响。
第一部分:吴越文化的独特性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特征的一部分。
尽管南北差异十分明显,但吴越文化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思想传统,同时又融合了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化的地方文化。
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尊崇孔子、尚重文化、推崇礼仪等,但它们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吴越王国的历史中,诸多政治家、学者、书法家、画家、音乐家等有着比外来文化更多的创造性成果,对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吴越文化由此也拥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特点。
首要的,是南国文化的早熟和南方水乡的生活文化。
吴越人处在水乡,对于河流文化、水乡文化特别崇尚,水乡生活也成为了吴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也是中原地区所不具备的。
其次,吴越王国的领土境内经济繁华,商贾繁荣,为海外文化的流入打下了基础,使得吴越文化拥有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同时注重本地文化的培养。
吴越的文化特点不仅存在于文化上,而且深入到地理、经济、民间文化领域,甚至影响到了的吴越人的价值观及其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部分:吴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吴越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民族地区,始终保留着自己的特殊文化。
站在中国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吴越王国的影响力与其它其他的王国相比,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弥久弗绝的。
吴越王国虽然只历时一千年,但它的独特性、影响力和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却与其他传承千年的王国毫不逊色。
1.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自中国封建王朝时代起,由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济繁盛,各地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别性。
然而,吴越王国的文化与中原王国有着一些不同的文化特色。
吴越王国注重本土文化革命,尊重越南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使吴越王国在地方文化的层面上扮演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的角色。
吴越文化
昆曲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 14 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 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现 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 辅以笙、 唢呐、三弦、 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 琶等。昆曲的表演, 琶等。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 特的体系、风格, 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 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 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 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 和谐。昆曲在2001 2001年被联合国 和谐。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为“ 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越文化的兴起要早于吴文化, 越文化的兴起要早于吴文化,它的前身是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 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 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 化。 越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越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先越文化阶段 (2)中越文化阶段 (3)后越文化阶段
三、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吴语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 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 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 上海、安徽、江西、福建, 苏、上海、安徽、江西、福建, 使用人口约八千万。 使用人口约八千万。通常认为苏 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也有人 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 因上海话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而 将其当作代表。 将其当作代表。
越剧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仅次于京 全国第二大剧种” 剧,是“全国第二大剧种”,发源于浙江嵊 今嵊州), ),发祥于上海 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 ,在海外亦有很 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多以“ 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剧多以“才 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长 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 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2006年 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2006年5 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越文化的魅力与影响
吴越文化的魅力与影响中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华夏文明开始形成。
其中,南方地区作为长江流域的核心,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以吴越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化魅力和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吴越文化的形成和特点公元前吴越地区是以越国和吴国为代表的两个小国家。
这两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成果相对较为突出,因此产生了吴越文化。
其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文学艺术。
生产力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催生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吴越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新诗,如南朝六朝、唐宋诗歌和曲艺等。
2. 建筑艺术。
吴越地区的建筑艺术,主风格为南方特有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和装饰,非常精美繁复,同时也充满了艺术性和浪漫性。
3. 饮食文化。
吴越地区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如杭州的丝绸瓦片鸡、宁波的大马石鱼和舟山的海鲜等。
4. 纺织业和制造业。
吴越地区的纺织业和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声誉。
吴越婺绣、宁波霞浦雕刻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传统产业。
二、吴越文化的魅力吴越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国古代文明打造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这种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统合性。
吴越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前沿,地域辽阔,文化底蕴深厚,其传统文化包含了多种元素,这种统合性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吴越地区与国内外多个地区建立了长久的文化交流关系。
无论是与中原地区还是与海上世界的交流,吴越地区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样的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还为吴越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 传统文化的发扬。
吴越地区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如婺剧、南屏山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传统文化表演艺术。
这样的文化传承,促使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地域间的发扬。
三、吴越文化的影响吴越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东南亚文化和海上世界的文化传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吴越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文化,以浙江地区为中心,涵盖了吴越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浙江地区文化繁荣的基础,也对整个华夏文化的演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越文化起源于古代吴越国的建立。
吴越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其疆域跨越今天的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
吴越国的建立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吴越文化也因此得以形成。
吴越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史书、文化艺术和民间传统等形式进行的。
首先是史书的传承。
在古代历史著作中,诸如《左传》、《国语》等文献记录了吴越国的兴衰历程和文化传统,为后世了解吴越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次是文化艺术的传承。
吴越地区以金石篆刻、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闻名,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传承了吴越文化的精华,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的学习和借鉴对象。
再次是民间传统的传承。
吴越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习俗和传统,如传统手艺、民间舞蹈、民俗节庆等,这些民间传统在世代流传中,不仅传承了吴越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成为现代社会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吴越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首先是文化教育的发展。
吴越地区拥有众多的文化艺术院校和研究机构,在专业培训、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为吴越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其次是文化产业的振兴。
吴越文化作为浙江地区的重要资源,被充分利用于旅游、演艺、手工艺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为地方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
再次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吴越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一直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和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如科技、现代艺术等,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城乡差异的困扰。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农村地区文化传承的困难,很多传统文化在城市里才能得到发展和传承。
其次是商业化的压力。
文化产业的商业化倾向,容易导致原有的文化纯粹性被削弱,只剩下表面的娱乐性。
再次是文化认同的问题。
形容吴越文化
形容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的形成与吴越国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吴越文化的影响下,吴越国逐渐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吴越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区性文化,它汇聚了南方地区的各种文化元素。
吴越文化在建筑、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建筑方面,吴越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艺而闻名于世。
从吴越国时代的古建筑到现代的吴越文化建筑,都能看到吴越文化的影响。
吴越文化在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吴越绘画、陶瓷、雕塑等艺术形式,都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情。
在文学方面,吴越文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越春秋》是吴越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它是对吴越文化的最好诠释。
吴越文化还在历史、宗教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吴越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中国的现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吴越文化的影响远不止于中国,它还影响了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吴越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永远都会在历史的舞台上闪耀光芒。
- 1 -。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引言吴越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深受吴越地区人民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建筑、音乐等多个角度探讨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能够全面、详细、深入地介绍吴越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历史背景吴越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早在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就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发展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越两地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吴越文化。
3. 艺术表现3.1 绘画吴越绘画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
其特点是婉约秀丽、清新自然,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
著名画家顾恺之、张大千等都是吴越绘画的代表人物。
3.2 文学吴越地区的文学创作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吴派诗歌,以其豪放洒脱、形象生动而闻名于世。
著名诗人杨万里、陆游等都是吴越文学的重要代表。
3.3 戏曲吴越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戏曲艺术,其中以越剧和评弹最为著名。
越剧以唱为主,讲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评弹则以弹唱结合为主,形式独特,富有地方特色。
4. 建筑风格4.1 园林建筑吴越地区的园林建筑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注重营造自然和谐的环境氛围。
其特点是布局精致、造型别致,并充分利用水池、假山等元素来增加景观效果。
4.2 民居建筑吴越地区的民居建筑以吴越民居为主要代表,其特点是结构合理、装饰精美。
传统的吴越民居通常有庭院和厅堂,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连贯性和通透感。
5. 音乐艺术5.1 吴越音乐吴越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旋律、优美的曲调而闻名于世。
其特点是柔和婉转、细腻动人,能够表达出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效果。
5.2 吴侬软语吴侬软语是吴越地区特有的方言,也被称为上海话。
它以柔和细腻的语调和独特的发音方式而闻名,给人一种温暖亲切的感觉。
6. 传承与发展吴越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从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
从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一直以来,中国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变迁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尤为引人注目。
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这一时期文化变迁的核心,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这对于地区文化变化的影响。
一、吴越文化的传承1.1 文化传统的延续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吴越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吸纳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吴越文化。
这一文化传统通过世代相传,继续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发展。
1.2 礼俗传承与继承吴越地区的民族传统和社会习俗也得以传承。
例如,吴越地区一直奉行着尊师重道的风俗,注重家族和亲属关系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观念和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依然存在,并且对地区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吴越文化的创新2.1 文学艺术的创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人墨客们开始大力发展文学艺术。
他们以创新的思维和想象力,独创了吴越地区的文学风格。
例如,在辞章方面,吴地辞章常以诙谐幽默、晶莹剔透的笔触呈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2.2 文化产业的发展吴越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心,还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发源地。
当时,吴越地区兴起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和艺术作品,如吴越剪纸、龙游漆器等,这些文化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三、吴越文化变化对地区文化的影响3.1 文化交流的丰富性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使得当地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与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融使得吴越地区的文化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吸引了更多的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前来交流创作,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发展。
3.2 地区经济的提升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吴越地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人前来观光和交易,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总结:从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文化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吴越文化(中国江浙地区文化)
吴越文化(中国江浙地区文化)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
吴越是先秦时期百越的一支[1]。
吴越文化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今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
吴越文化又可细分为“吴文化”和“越文化”,两者同源同出。
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同舟,吴越文化风采依旧。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吴王阖闾[hé lǘ]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
早期吴越民众以尚武逞勇为风气,晋室南渡(即永嘉南渡)后士族文化的特质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精致典雅的代表。
唐代吴越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原先北方文化在北方地区在战争和多次的少数民族短期统治中淡化,因此,吴越文化在保留了较多当地土著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较多的传统中国文化。
例如,吴语细软优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吴越饮食以香甜可口为特征;吴越地区辈出文人墨客和科学家,古代状元和现代中国院士中吴越人要占2/5。
南宋以来,吴越文化愈发向精致的方向生长,南宋和明朝吴越人开始赶超中原及北方,成为官场主流;随着近代工商业的萌芽,吴越文化又平添了奢华之习。
吴越人性格外柔内刚,为人谦和,注重礼节。
人文历史吴越文化,是无法分开的。
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吴越本属一家人,几千年来,彼此生活在同一区域之内,没有地理上的隔阂,大家使用同一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彼此相同,而且同属一个民系,血统相同,当然难分彼此了。
惟一例外,就是在政治上经常会分分合合,只是如此而已。
当然,由于几千年来的政治纷争,每每造成人口的大量流动(如西晋灭亡,北方士族与难民之南下;北宋灭亡,也有类似情形),这时候,会带来某些“外来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等,交互融会的结果,文化内涵将更为丰富,或许可以称之为混合文化,实际上就是“江南文化”。
杭州吴越文化导游词
杭州吴越文化导游词杭州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吴越文化历史。
吴越文化指的是吴越两个古代国家的文化传承,为杭州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杭州吴越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吴越文化的起源吴越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吴国和越国的建立。
吴国是古代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而越国则位于吴国的南方。
吴国和越国的文化传统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以吴越民俗、吴越方言、吴越建筑等为代表,展现了杭州地区的独特魅力。
二、吴越文化的特点1. 吴越民俗:吴越地区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样。
例如,杭州的龙井茶文化、西湖龙舟文化、宋城灯彩文化等,都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杭州人的生活方式,还传承了吴越文化的精髓。
2. 吴越方言:吴越方言是吴越文化的一大特色。
杭州的方言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独特的语音和词汇体系。
吴越方言不仅是杭州人的日常用语,也是吴越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3. 吴越建筑:吴越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
杭州的宋代建筑、吴越民居等都体现了吴越建筑的独特风格。
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结构,展示了吴越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吴越文化的影响吴越文化对杭州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吴越文化为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众多的吴越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杭州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吴越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杭州的文化底蕴更加丰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流入。
这为杭州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吴越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吴越文化,杭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吴越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将吴越文化的经典著作进行保护和修复。
其次,加强吴越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吴越文化的价值。
最后,加强吴越文化的保护工作,保护吴越文化遗址和文物,确保其能够延续下去。
杭州的吴越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吴越文化资料
吴越文化简介吴越文化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地方文化,源自吴越两国,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质。
历史沿革吴越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两国分别处于今江苏、浙江地区,两国交界处的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吴越文化的雏形。
随着吴越两国的发展壮大,吴越文化逐渐扩展并影响周边地区。
文化特色1. 语言文字吴越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包含了许多独特的词汇和发音方式。
古代吴越地区也有自己的文字体系,略有当时的巴金文。
2. 建筑艺术吴越地区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多以江南园林为代表,注重自然与建筑的融合,体现出“林园水库”的布局风格。
3. 饮食文化吴越地区以水乡为主,鱼米之乡,因而饮食文化以水产为主,尤其擅长烹饪鲜美的江鲜菜肴,如东坡肉、西湖醋鱼等。
4. 服饰传统吴越文化地区的传统服饰注重细致、优雅,服装多以丝绸、棉麻等为主要面料,色彩丰富,刺绣工艺独具匠心。
5. 文学艺术吴越文化独有的文学作品常常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歌颂家乡风土人情,曲调悠扬动人。
6. 宗教信仰吴越文化地区多样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等,形成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
影响与传承吴越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对周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对南方园林建筑、南方饮食文化、南方文学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结语吴越文化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地方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丰富的内涵,为中华文明的多样发展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让吴越文化的璀璨光芒永远闪耀。
以上是对吴越文化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对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文化传统提供帮助。
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文化传承
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文化传承吴越地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地域范围,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吴越地区在古代历史上曾被许多王朝统治过,如吴、越、越南、宋等,这些王朝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深入探讨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其文化传承。
一、吴越地区的历史文化1. 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指发源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的文化及其相关的艺术、思想、传说等等。
这个文化区域开始于战国时期,流传到现代。
吴越文化有代表性的为吴越之战,贝聿铭的“三坊七巷”规划——南街村文化复兴计划,以及许多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
2. 吴文化吴文化是指发源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等地的文化体系。
它是吴越文化形成后期的演化,主要表现在吴语、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3. 越文化越文化是指发源于越南一带的文化体系,其文化遗产包括诸多民族音乐、织锦、武术、越南传统舞蹈等。
越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非常广泛,包括江浙一带、福建一带等地。
二、文化传承1. 传统节日吴越地区拥有独特的传统节日,如吴越美食节、鱼米之乡节、千人龙灯舞、扬州蟹文化节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代表着地域文化,也是吴越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2. 传统音乐吴越地区的传统音乐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一些民族音乐如“江南丝竹”、越剧、嘉兴音乐等等,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在当今时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3. 文化教育吴越地区也非常注重文化教育,例如传统戏曲学校、传统书法学校、美术学院等等,这些机构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有才艺的艺术家,而且也在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
三、新时代下的文化传承在新时代下,文化传承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例如,吴越地区现在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方式,向年轻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此外,一些民间组织和官方机构也在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以此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
例如,各种传统文化展览、音乐会、文化论坛等等,都为年轻人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
吴越文化笔记
吴越文化笔记吴越: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地区。
吴越文化特征:粗犷中蕴含精雅。
文化的地域特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生产方式,三是人文环境。
长江下游温湿多水,河网纵横,使人性柔;长江下游种植水稻,养蚕剿丝,生产方式精致细密,使人心细;六朝至隋朝的晋室南渡,氏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为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
长江下游自古多艺术,使人气质文雅。
柔、细、雅,似乎可以称得上是七千年吴越文化的个性特征。
吴越的原始文化:1.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时代,七千年前到四千年前2.马家浜文化,俯葬,红陶,开始使用玉璜3.良渚文化,玉器发达4.马桥文化,返祖现象。
吴越的民俗文化:梁祝传说,白蛇传说,卧薪尝胆,西施传说吴越文化:吴越人性格纤细而敏感,是以心灵和情感生活的民族,这一点在风俗民情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对鸟也好,对蛙也罢,对土地公、婆和田公、田婆也是,对水神也一样,每次祭祀都是以心到情到为止,吴越人对神也是那么随意洒脱。
吴越特点:断发文身,乞巧节,蚕花节,土葬和悬棺葬唐诗之路:自古城绍兴出发,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入浙江明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石梁飞瀑,全长约190公里。
卢照邻,骆宾王,贺知章,崔宗之,杜牧,孟浩然等。
李白《梦游天姥山吟留别》,孟浩然《舟中晓望天台》。
吴越戏曲:昆曲:独霸梨园六七百年越剧:婉约细致,阳刚不足绍兴师爷文化:盛于明清,衰落于辛亥革命吴越古镇文化:1.西塘:吴越两国相交之地,有“吴根越角”之称。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
120多条长长深窄的弄堂,弄堂街道的名称形象的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
烟雨长廊。
2.古镇:吴越边境,属吴国,吴国驻守于此防备越国,故又称“乌戍”。
商业氛围浓郁。
水阁。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水阁、桥梁、石板巷、矛盾故居等建筑因素构成了独特的江南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越文化的特点及成因吴越文化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 ,其中心文化区是太湖、钱塘江流域。
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地区,影响到安徽东部和江西的东北部。
七千年间 ,吴越文化的民族性发生过沧桑巨变 ,楚败越以前基本上是夷越文化 ,秦灭越后基本上是汉族文化。
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极为发达。
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转移到这里。
到明清时期,沿海的地理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商业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极为繁荣。
以“吴侬软语”为特征的吴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构成独特的语言文化系统,强化了这里的区域文化特征。
文化风格细腻、恬淡、婉转、雅致、清新,与北方各区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现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吴越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一、吴越文化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
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
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
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
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
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
先秦时期的吴越文化,虽受华夏文化的深度影响,但基本上还是夷越文化,是中国诸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
汉代的吴越文化,则是中国主流文化——汉族文化的一个区域型。
吴越文化的这一转型过程,开始于楚威王败越,剧变于秦皇、汉武时期。
这段时期,吴越地区的越人大量入海南奔,楚人与中原人先后进入吴越,由于主导人口与基本居民发生变换,使吴越文化的民族性随之激变。
文化转型的趋向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依次展开的。
到西汉中后期,皖南、宁镇、太湖平原、宁绍平原已基本汉化。
到六朝时期,浙江南部地区也由北向南渐次完成汉化。
一.中原人入主吴越公元前222年,秦灭越。
次年,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36郡。
吴越地区设会稽与鄣二郡。
会稽郡所在吴县(今苏州),辖境约当苏南太湖流域、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之地,西汉时曾扩大到福建全省。
鄣郡治所在浙江安吉西北,故城犹在,辖境约当苏南大茅山以西至皖南新安江以北之地。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将鄣郡更名为丹阳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各郡县官员基本上都由中原人担任。
中原人南下取代了楚人、越人的统治地位。
例如后来的东吴四大姓之一的吴县陆氏家族,原为中原世族,西汉时陆烈被委任为吴县令,子孙发展成为「江东大族」。
东汉的陆续、陆康、陆绩,东吴第三任丞相陆逊及其孙陆机、陆云,皆为吴县陆氏家族中的名人。
东汉时山阴名人郑弘,其祖父本是齐国临淄望族,汉武帝徙强宗大姓,不准族居,他只得将第三个儿子移居山阴,遂发展成为会稽大姓。
文化名人王充,祖籍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市境),远祖从军有功,西汉时封于山阴阳亭(今绍兴市境)。
秦汉以后,越族后裔成为吴越大姓者,恐怕只有顾氏。
郑樵《通志氏族略二》说:「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
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七代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
汉初居会稽,亦为顾氏。
』」顾氏有南北二支,根源则一。
因为夏代的己姓有南方越人的血统,夏越本同源。
吴郡顾氏也是东吴四大姓之一,顾雍在东吴任丞相19年,任职时间最长。
其祖先顾综,东汉明帝时人,曾任御史大夫、尚书令。
西晋灭吴后,陆机、陆云与顾雍之孙顾荣同入洛阳,被当时人称为「三俊」。
八王之乱时,二陆身亡,顾荣返吴。
晋室南渡后,吴郡顾氏与陆氏是东晋初年「王与马共天下」的重要支持者。
至南朝四代,吴郡顾氏仍显赫不衰。
进入吴越的中原人,除士人、官吏、军队外,还有大量下层贫民。
如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汉书武帝纪》)。
据王鸣盛估计,这次迁入会稽郡的关东贫民,约为14万5千人(《十七史商榷》卷9),以填补越人迁出后留下的空白。
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都实行「强干弱枝」政策,迁天下豪富强族于京师,关中片面繁荣,东南落后停滞。
《史记货殖列传》说:「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末年,群雄并起,基本上以士族大姓为主。
余英时长篇论文《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列有《两汉之际各地豪杰起事表》,共列起事武装88支,起事地点88处,大多在黄河流域,陕西、河南、山东因经济发达,大姓林立,所以起事最为频繁,武装最为密集。
长江流域的武装起事,自四川、湘北,最东止于安徽庐江与江西南昌(豫章)。
淮河流域的武装起事最南止于临淮(江苏盱眙)。
会稽郡未占一支。
这说明到西汉末年,太湖与钱塘江流域人烟还很稀少,士族势力薄弱。
这种情况,使太湖、钱塘江流域在两汉之际的战乱年代,成为中原人士的一个避难处所。
二.东汉时期的初步发展与进一步汉化东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任命任延为会稽都尉。
《后汉书循吏列传任延》云:「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王充《论衡自纪篇》记建武十年(公元34年),他八岁就学时,「书馆小僮百人以上」。
会稽教育已颇发达。
这些都是东汉初年情况。
到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政府将会稽郡分为吴郡与会稽郡。
吴郡治所在吴县(今苏州),辖境约当苏南太湖流域、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
会稽郡治所在山阴(今绍兴),辖浙江以东之地。
太湖、钱塘江流域由一郡分为二郡,说明到东汉时期,这里的人口增加了。
《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仅严助、朱买臣、郑吉三人,严与朱都是太湖平原的吴人,郑吉是会稽人。
《后汉书》为吴越地区人物立传者,有23人,其中,钱塘江以南有14人,主要集中在山阴、上虞、余姚一线。
到东汉时期,太湖、钱塘江流域不再是「无千金之家」的荒凉之地。
从西汉到东汉,吴越地区人口是增加了,但增加得并不很快。
西汉时期,太湖、钱塘江地区称会稽郡,有223038户,1032604人。
东汉时期,这里分为吴郡与会稽郡,其中吴郡有164164户,700782人;会稽郡有123090户,481196人。
两郡合计共有287254户,1181978人。
经历200多年的和平发展,只增加64216户,149374人。
户的增长率是28.3%,人口的增长率是14.5%。
这200多年的吴越地区情况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中原遭战争严重破坏,人口外流;吴越地区和平发展,人口内流。
经200多年的和平发展,人口只增长14.5%,除去原有户口的自然增长数,外来的户口不会很多。
查现有东汉资料,没有发现像西汉武帝元狩四年那样,由政府组织迁徙中原贫民充实吴越地区的记录。
因为这时中原户口大减,急需充实。
上引《后汉书任延列传》说:「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这条资料说明,两汉之际确有中原士人避乱会稽,但待中土安定之后,这些中原士人,尤其是其中的中上层分子还是要返「还中土」的。
留下来的大多是下层人民。
因为当时的吴越地区条件尚差,对中原中上层士人缺乏吸引力。
查东汉时期吴郡与会稽郡的名人大姓,基本上是西汉时期或西汉以前已经住在吴越地区。
《后汉书》列传所列23人,没有一个是西汉末年避难而来的。
没有写入《后汉书》列传的富春孙氏,是「孙武之后」,可算是最早进入吴越的华夏家族之一。
中原孙氏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完的后裔。
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后改称田完。
陈、田古字通。
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
孙武带着《兵书》13篇来到吴国,公元前512年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帮助吴军破楚入郢。
「武生明,字景浩,以父功食采于富春,遂为富春孙氏。
」西汉末年因世乱而进入吴越的北方士人,后又留居吴越而成为南方土着士族者,当然有,但不多。
查正史资料,北方士人因避难来吴越,最后留下的,似乎只见一人。
《晋书儒林列传》记载:「范平,字子安,吴郡钱塘人,其先桎(应为金旁)侯馥,避王莽之乱适吴,因家焉。
」在地方史志中还可以找到一些类似资料,例如,嘉泰《吴兴志》卷16以及唐元和年间《吴兴丘氏碑》记载:乌程丘氏,本是齐鲁世族,丘俊持节安抚江淮,因王莽篡权,遂留江南,居乌程。
子孙繁衍,成为吴兴郡一大显族,汉魏六朝出了不少人才。
总之,太湖、钱塘江地区的种族大换班,到西汉中期已基本完成。
东汉时期的户口增加,文化进步,基本上属本地区的自然增长与自身发展,主要不是依靠外来人口与外来文化的大规模涌入,这一点与后来的六朝时期根本不同。
以上说的是太湖、钱塘江地区。
浙江南部地区开发很慢,只在西汉时增设一个回浦县(今临海),东汉时增设一个永宁县(今温州)。
三国时,许靖致曹操书,说自己曾离开会稽,「南至交州。
经历东瓯、闽、越三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
(《三国志蜀书许靖传》)其言可能过甚,不过,会稽郡虽辖有浙南、福建,汉人可能只住在县治附近,广大乡野,尚为越人天下。
到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后,这种情况才基本改观。
除浙南以外,还有个「山越」问题。
「山越」是江东地区未被政府控制的山野居民的泛称,其民族成分,越人可能居多,主要聚居于今皖、浙、赣三省交界的山区。
秦汉时期,中原汉人入主吴会平原,越人遁入西部山区,没有对汉人构成威胁。
到三国时期,孙吴建都建业(今南京),丹阳郡一带的山越就成为心腹之患,也是西取荆州的第一块绊脚石,故势在必除。
孙策时,江东山越较大的割据势力已全被孙氏所击溃,剩下的是依山阻险,抵抗孙氏的豪强武装。
孙权加速步伐,「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三国志吴主传》),侧重在丹阳、豫章、庐陵、会稽、鄱阳诸郡交界一带。
孙策、孙权每镇抚一地,即建郡县以治之,并编入军队。
如讨平黟、歙一带的山越后,分黟、歙之地,以六县为新都郡,派名将贺齐坐镇其地。
这是浙西、皖南开发史上的大事。
山越大多是古越人的后裔,两汉时期就已存在,到东吴时期,因对汉人政权构成威胁,而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孙吴政权讨平山越,设县管辖,编入军队,使山越迅速汉化。
三.文化转型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到西汉中期,太湖、钱塘江流域已基本实现种族大换班,主要居民与主导民族已由汉族取代越族,该地区的文化面貌也就为之大变,即汉文化取代了越文化。
越文化在考古学文化上的主要标志印纹陶,从此在该地区完全消失。
古越族的特有乐器也在该地区悄然隐退,而大量出现于广州的南越王墓中。
「断发文身」等古越人的习俗也不再见诸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