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石潭记》作者的心境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石潭记》作者的心境变迁

【摘要】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之后所作的山水游记精品。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景美心乐,后半部分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流露出的是难以排遣的抑郁悲苦,这一心境变迁,皆缘于作家不幸的政治生涯。

【关键词】作者心境变迁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其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优良传统,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偏远荒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被贬滴到永州以后写下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八篇精美的散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入选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文章开头部分先写从小丘西行至小石潭的经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一“乐”字,奠定了文章前半部分的感情基调。未见潭影先摹水声,写得悦耳动听,清脆诱人,作家不由得产生了“心乐”之感,也正因为“心乐”,便欲寻声而往,一窥究竟;即使有篁竹相隔,无路可行,也要“伐竹取道”,终得以“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足见这一番辛苦不是徒劳。这里用行动写心情,坐实了前面的“乐”字,充分表现了作家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接着作者形象地描绘了小石潭的形态及周围环境,为我们展示了小石潭的自然之美,写景如画。

“潭中鱼可百许头”至“似与游者相乐”一段,若不细心研读就会认为只不过是写鱼罢了,p然而现实是严酷的,这种缘于眼前美景所获得的快乐毕竟是短暂的。众所周知,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贬谪到永州,孤独寂寞,悲苦不堪。他踽踽而行,漫漫而游,流连山水,不过是想排遣愤懑、抑郁的情感而已。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不可久居”,感情由“乐”到“悲”,产生了大幅度的滑落。为什么作者的心境在倾刻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变迁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那“潭西南而望”。他望到了什么呢?眼前所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的岸势,触景生情,不由得联想到了险恶的政治斗争形势。这“岸势”对他产生了“移情”作用,触动了他极为敏感而又极其脆弱的神经。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写到:“自余为缪人,居是州,恒惴栗”。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获罪,最初贬为邵州刺史,在上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途中的再次贬谪,绝不仅仅是官职的升降问题,更可能预示着一个凶险在等着他。在唐代,贬官后惨遭杀害的不乏其人,柳宗元在朝为官十年,他不会不清楚这些,再贬永州司马之后又会遭遇什么呢?他在想,或许他又

根本不敢想。因此,他时常恐惧的心里是不难理喻的。溪水“斗折蛇行”,溪身“明天可见”,岸势“犬牙差互”,这分明就是作者刚刚亲历的曲折仕途,时隐时现的险恶,勾心斗角的政治。情随景生,景随情化,虽应漫步细赏,反而是不可久居了,虽是“心乐之”,反而变得“凄神寒骨”了,虽有五人同游,反而顿觉“寂寥无人”了。

《小石潭记》是一篇描绘形象逼真,语言简炼精美的山水游记精品。它是作家经历了宦海浮沉,人生悲苦后的特殊时期、特殊心态下的产物。作家本想寄情山水,以求忘却,在大自然中获得快乐,可无情的现实粉碎了他的良愿。赏景而“乐”是短暂的,现实之”悲”却如影随形,充斥于作者心中,谁知寻乐反生悲。由此《小石谭记》中作者由“乐”至“悲”的心境变迁这一心结便可解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